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91#
 楼主| 发表于 2021-10-8 21:22: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项(1123
抬头 táitóu
2021108日《文汇报》第5版刊登报道《沈宏非:上海味道,隔日不见,就会想念》。文中有段文字写道:“‘沈爷,是美食爱好者对沈宏非的昵称;如果官方介绍的话,著名专栏作家’‘著名美食家是常用抬头;……”。这段文字中的抬头一词使用有误。
抬头是一个多义词。作动词用时表示把头抬起来这个动作,引申后又可指受压制的人或事物得到伸展。作名词用时则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公文用纸上端印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二是指单据上写收款人或收件人的地方。句中的抬头用为名词,但它是对沈宏非这个人的身份称呼,抬头没有这样的词义,不能适用。
可以把抬头改为身份。句中的抬头指的是著名专栏作家”“著名美食家,这都是表示沈宏非这个人所具有的某种资格和社会评价,使用身份是合适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抬头的注释有多余,也有遗漏。《现汉》释文写的是:“①—∥—)动词。把头抬起来:~仰望。动词。(—∥—)指受压制的人或事物得到伸展:平反之后他才抬起了头警惕黑势力在某些地方~。动词。旧时书信、公文等行文中遇到对方的名称或涉及对方时,为表示尊敬而另起一行。名词。旧时书信、公文等行文中抬头的地方。现在一般只有在单据上写收件人或收款人的地方还叫抬头。这个释文列出的①②两个义项是准确的,但③④两个义项则可商榷。
义项,编者注明这是旧时才有的用法,也就是说它是旧义。这个注明是准确的,但还可进一步。事实上,由于义项所说的这种写作格式在现时已经不用,对现代人来说,义项根本用不着,已经是一个死义。《现汉》作为一部为现代人提供词语现代意思的辞书, 没有必要再收录这类死义。因此,这个义项可以删去。
这就牵涉到义项。义项实际上有两个部分,揭示了抬头的两个名词义,但前一个名词义是从原义项的动词义转化而来,既然义项可以删去,那么,义项中由此而衍生的名词义也可删去,只保留有关票据上的词义就可以了,但行文不合辞书文体,需要重写。
另外,现在人们对抬头用得更多的地方,是指公文用纸上端印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但这个义项在《现汉》中遗漏,这是一个不应该出现的缺憾,希望能够在下一次修订中将其补上。
编辑:马皖雪

1192#
 楼主| 发表于 2021-10-8 21:23: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山西乌马河决堤 #实拍祁县水库泄洪#:浊浪滔天 怒涛翻滚如万马奔腾】据央视报道,受连日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山西省乌马河清徐县、祁县段5日发生多处决堤,多个村庄进水。106日,祁县子洪水库泄洪放水,水花飞溅景象颇为壮观。另一个泄洪现场,浊浪滔天,怒涛翻滚如万马奔腾。



原微博已删除
编辑:马皖雪




119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21:59: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4
如虎添翼 rúhŭtiānyì
2021109日《解放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观照美人图景,洞察社会百态》。文中有句话写道:“‘环珮叮当是中国传统女性给人最深刻的印记,当然为了让美更彻底地呈现,香气的加入自然是如虎添翼。这个句子中的如虎添翼使用有误。
如虎添翼的意思是好像老虎长上了翅膀,形容本来就很强的人或势力增加了新的力量,变得更为强大。如虎添翼的使用对象,要求是力量型的人或势力,如军队、生产者等。句中如虎添翼的使用对象是具有抽象性,在通常情况下不以力量强弱为其特征,    “如虎添翼的使用不合这个句子的语境。
可以把如虎添翼改为锦上添花锦上添花形容好上加好,这个意思与句中的语境是吻合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如虎添翼的释义存在问题。《现汉》释文写道:像老虎长上了翅膀,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引进外援后,球队~,实力大增。这条释文把如虎添翼的使用对象分为两种,即强大的凶恶的,这使得如虎添翼既能表示褒义,也能表示贬义。但是,这并不符合如虎添翼在使用中的实际情况。在实际使用中,如虎添翼都是作为褒义词,其使用对象要求是具有正面性的人或势力。即使偶有用于负面性对象的,通常情况下也可以视为一种错误用法,不足为训。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汉》的早期版本中,只为如虎添翼提供了释义,未提供书证,目前的通用版本中则有了书证,而这个书证正好证明了如虎添翼使用对象是正面性的。这表明《现汉》已经注意到了如虎添翼的色彩,并通过书证的运用来提示这种特性。但这还不够,《现汉》应该删掉释义中的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一语,让如虎添翼的褒义色彩凸显出来。
另外,《现汉》这条释文中出现两个字结构(强大的”“凶恶的)做主语的情况,这不合辞书释文的写作要求。字结构相当于名词,可以做句子主语,但这种用法通常只能在文艺体、生活体写作中适用,辞书释文是科学体,要求话语完整,表意周全,因此不宜用字结构做句子主要成分。强大作为形容词在辞书释文中只能用为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的修饰语,需要把强大的改为强大的人或势力(由凶恶的带出的话语已要求删去,如不删也宜仿照前语作相应修改)。
编辑:马皖雪

1194#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0 19:25: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5
有利于 yŏulìyú
20211010日《光明日报》第7版刊登新闻《中国气象局专家详细解读山西暴雨》。文中有句话写道:异常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先西伸北抬后稳定维持在黄淮地区,与西风带低值系统在山西形成稳定的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山西出现长时间降水天气。这个句子中的有利于使用有误。
有利于的意思是对某人某事或某方面有好处,有帮助。有利于在使用中要求其使用对象具有正面性,如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句中的有利于,其使用对象为山西出现长时间降水天气,从引语所出全文的语境来看,这一使用对象的存在,已经引起严重的灾害,是一个具有负面性的天气情况,使用有利于不符合语境要求。
可以把有利于改为加重加重指分量增大,情况变得更严重,其使用对象通常应是负面性事物,如加重负担”“加重危机,因此在句中语境条件下使用加重是合适的。
编辑:马皖雪

1195#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2 08:01: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6)
托孤 tuōgū


  2021年10月10日《新民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我的大哥几个姓》。文中有句话写道:“1945年父母亲奉命南下开辟新游击区,也把我向残疾红军、贵州农民杨叔叔托孤,要不是日本在那节骨眼儿投降,我的命运也未可知!”这个句子中的“托孤”一词使用有误。
  “托孤”的意思是临终前把自己的未成年孩子托付给别人。“托孤”在使用中有一个条件,要求其行为主体(应是未成年孩子的父母)面临生命结束的威胁,也就是处于临死状态,在他们死了以后,他们的未成年孩子将成为孤儿,生活失去照料,因此需要托付给他人。如果行为主体不在这种状态中,只是因某种原因远离自己的孩子不能亲力照顾,就不能使用“托孤”,因为其时他们的孩子不能称为孤儿,也就无从“托孤”。
  句中的“托孤”,其行为主体“我父母”并未面临生命终结威胁,他们在把还是未成年人的“我”托给“杨叔叔”时,只是因为“奉命南下开辟新游击区”,因此无法照料“我”,对“我”来说在其时并没有成为孤儿的现实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托孤”是不适合使用的。
  可以把“也把我向残疾红军、贵州农民杨叔叔托孤”一语改为“也把我托付给残疾红军、贵州农民杨叔叔”。简单地看,是把“托孤”改为“托付”,但“托孤”和“托付”在内部结构不一样,前者的两个词素是支配式,后者的两个词素是连动式,这决定了它们在使用中要求有不同的句式结构,“托孤”可以和介词结构“向……”搭配,介词“向”的宾语是“托孤”这一行为的接受者,类似的说法如“向老师敬礼”;而“托付”则合适于把行为接受者作为其宾语,构成普通的动宾搭配关系,类似的说法如“指控犯罪嫌疑人”“抬举我了”。



编辑:古凤

1196#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4 13:22: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7)
云蒸霞蔚 yúnzhēng-xiáwèi


  2021年10月11日《苏州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 《夏老师和他的园子》。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庆元小筑’里的建筑更是气象万千,云蒸霞蔚。”这个句子中的“云蒸霞蔚”使用不合适。
  “云蒸霞蔚”的意思是天空中云气升腾,彩霞弥漫,形容景物绚丽灿烂。“云蒸霞蔚”通常用来形容天空景象,其中的两个词素“蒸”和“蔚”都是形容云雾、云彩升腾、弥漫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在表现形式上是动态的。句中“云蒸霞蔚”的使用对象是“建筑”,但是“建筑”是一种固态的事物,不可能移动。因此,用“云蒸霞蔚”来形容“建筑”是很不相宜的,这超出了它的使用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句子中,“云蒸霞蔚”和“气象万千”连用在一起,这是可以的,而“气象万千”形容“建筑”又是可以的。那么为什么“云蒸霞蔚”可以和“气象万千”连用,却又被认为不能像“气象万千”一样用来形容“建筑”?这是因为“气象万千”存在多义,它既可以形容自然景物,又可以形容人工制造的事物,当它形容自然景物的时候,它可以和“云蒸霞蔚”连用,当它形容人工制造的事物的时候,它不能和“云蒸霞蔚”连用。句中的“建筑”不是自然景物,而是一种人工制造的事物,因此“气象万千”可用而“云蒸霞蔚”不可用。
  一般来说,把“云蒸霞蔚”删去即可,但是这个句子如果在“气象万千”那里结束,会给人以语句太过短促的感觉,同时对“建筑”的描写也不如原句丰满。因此,简单地把“云蒸霞蔚”删去并不可取,更合适的是,在删去“云蒸霞蔚”后,于相同位置补上合适的话语,如“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之类。但要说明的是,这样改了之后,已经使作者原意稍有变化。


编辑:古凤


1197#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4 14:36: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9)
牵引qiānyǐn

(一)
  2021年10月14日《新华日报》第5版刊登文章《一票否决,别让“1”拖累了“N”》。文中有个句子写道:“考核贵在牵引、要在精准。”句中的“牵引”一词使用有误。
“牵引”可指拉动车辆、农具等,如“这车发动机坏了,只能趴在路上等待牵引到修理厂了”;又可指骨科医疗中使用器械牵拉患者的骨骼帮助骨骼复位或矫正肢体畸形,如“刚才到医院做了一个牵引,舒服多了”。“牵引”的这两个意思都是动词,而它们的词义都有具象性,这也是“牵引”这个词的特点,它的使用对象限于具象的动作。句中的“牵引”,说的是“考核”中通过工作侧重指引其他人或机构往相同方向努力,这个行动具有抽象性,“牵引”不能适用。
  可以把“牵引”改为“引导”。“引导”有两个意思,一是带领,如“游客在旅游中要服从导游的引导”;二是指引,诱导,如“老师对学生要善于引导”。“引导”的这两个意思,前一个有具象性,后一个有抽象性,其中抽象词义的“引导”适合在这个句子中使用。

(二)
  2021年9月23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土灰楼》。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经上级同意,他和干爹决定以举办婚礼为掩护,牵引敌人的注意力,以便顺利炸掉敌人的弹药库。”句中的“牵引”使用有误。
  “牵引”在这个句子中和“注意力”搭配,而“注意力”是一个抽象概念,不能接受“牵引”的支配。但是,在这个句子中,不宜把“牵引”改为“引导”,这是因为“引导”有褒义色彩,而句中的“注意力”属于“敌人的”,褒义的“引导”不合适用。
  可以把“牵引”改为“牵制”。“牵制”的意思是采取某种措施使对方顺着己方意愿,这个意思合于句中语境。

编辑:古凤

1198#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23:07: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30)
叨扰 tāorăo

  2021年10月15日《光明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美的使者叶廷芳》。文中有一句话写道:“那时,先生在又一次受到死神叨扰后,身体恢复得不错,精神和情绪都好,脸上甚至没有了病容……”。句中的“叨扰”一词使用有误。

  “叨扰”的意思是打扰。“叨扰”是一个客套话,通常用于受到接待以后表示感谢,如“屡有叨扰,不胜感激”,“叨扰”的行为主体通常是说话者自己,在一个文章中就是作者自己。句中“叨扰”的行为主体是“死神”,但这是“死神”对“先生”的一次生命威胁,句中的语境并不是“死神”在向“先生”表示客套,因此“叨扰”不合语境,是不适合使用的。

  理解“叨扰”的客套语性质,关键在于要理解其中的词素“叨”。“叨”是个多音字,根据不同的意思分别读为dāo、dáo和tāo,而读为tāo的“叨”,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受到好处,由它组成的词大都用来表示客套,如“叨光”“叨教”“叨陪末座”等,“叨扰”中的“叨”表示的也是这个意思。

  可以把“叨扰”改为“袭扰”。“袭扰”意为袭击干扰,这原是一个军事术语,用到这个句子中与其语境是切合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叨扰”的释文是:“客套话,打扰(多用于受到款待,表示感谢)”(书证略)。这个释义中的“款待”一词不够准确。“款待”意为亲切优厚地招待,一般都伴有留饭之类的事情。但“叨扰”并不是只能在受到这种“款待”的时候才可以说,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场合向老师请教问题,通过书信、电话、微信等通讯工具向人请教或咨询问题,都可以向对方用“叨扰”表示客套。而这些场合一般都不需要接受请教的一方以留饭等方式热情招待,有时连双方的面都可以不见,使用“款待”明显不准确。《现汉》这条释文中的“款待”应该改为“接待”。

编辑:古凤

1199#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6 16:03: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31)
隶属 lìshŭ


(一)
  2021年10月16日《深圳特区报》第8版刊登文章《古尔纳:个人际遇折射无根漂泊》。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桑给巴尔位于非洲东部印度洋的西岸,曾经是英属殖民地的一个岛国,1963年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次年,与内陆的‘邻居’,曾经先后隶属于德、英两国殖民地的坦噶尼喀合并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这段文字中的“隶属”一词使用有误。
  “隶属”的意思是区域、机构等受上级机构管辖。“隶属”在使用中要求其使用主体(被管辖者)是区域或机构,其指向对象是其上一级区域的管理机构或对应于下级机构的上级机构(行使管辖权者)。句中“隶属”的使用主体是“坦噶尼喀”,这是一个区域,符合使用要求;但是“隶属”的指向对象“殖民地”并不是可以对“坦噶尼喀”行使管辖权的上一级区域或机构,而是“坦噶尼喀”自身所具有的身份,这不合“隶属”的使用要求,因此,“隶属”在文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隶属于”改为“是”。如果要表现出对殖民地制度的贬抑态度,也可以把“隶属于”改为“沦为”之类的说法。

(二)
  2021年7月3日《今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掉队》。文章引述了苏联作家奥列希·冈察尔的小说名篇《永不掉队》,1941年,抗德战场扩充兵员,已经上了年纪的工程师葛洛巴成了士兵,一次在大草原行进间隙打瞌睡了,醒来时夜色沉沉,大雨滂沱,他最终艰难地追上部队,却遭到青年军官高罗沃依一顿粗暴训斥。在讲述了这个背景后,文章接着写道:“战后重建,需要恶补科学知识,已经双目失明的葛洛巴被派往学院任副教授,高罗沃依成了他的学生,两人的隶属关系互换,颇具看点。”句中的“隶属”使用有误。
  “隶属”在使用中对其使用主体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都要求是区域或区域的管理机构和其他各种机构。这个句子中的“隶属”,其使用主体双方分别是“葛洛巴”和“高罗沃依”,这是两个人,“隶属”不能适用。
  一般地说,可以把“隶属关系”改为“上下级关系”,但句中“葛洛巴”和“高罗沃依”在其时的关系,一方是“副教授”一方是“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上下级,因此把“隶属”改为“上下级”并不是很合适(以前两人在军队时可用“上下级”)。更合适的是把“隶属”改为“层级”,“层级”意为“层次等级”,这个意思符合句中语境。



编辑:古凤

120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7 22:49: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32)
变革 biàn'gé 个案 gè'àn

  2021年10月17日《南方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历史语境下的“戏曲水墨”演绎》。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艺术家关良,1900年生于广东番禺,1986年逝世,其人生经历了20世纪的各种重大变革,是一个颇具典型性的个案。”句中的“变革”和“个案”两个词使用不妥。
  先看“变革”。“变革”的意思是变旧创新,改变事物的本质。“变革”通常用于有关社会制度变化的重大事件,同时要求其使用对象具有正面评价。句中的“变革”,其使用对象是“20世纪”内各种称得上“重大”的事件,就汉语使用环境中心的中国来说,举其荦荦大端,这类事件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共和国建立、“文革”、改革开放等。这些事件确实都牵涉到了社会制度变化,但以汉语使用环境通行的标准来说,这些事件并不都具有正面评价,有的甚至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在这种情况下,“变革”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个案”。“个案”的意思是特殊的、个别的案件或事件。“个案”通常指一个案件或一个事件,用于“案件”时,通常是有关诉讼和违法的事件,在社会评价中不具有正面性,用于“事件”时也要求其不能具有正面性。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个案”也可以用于人,但这个人通常应是指案件或是某一不具有正面性的事件中的当事人,一般都不具有正面性。句中的“个案”,其使用对象是“关良”,但“关良”在引语所出的全文语境中并不是某一事件中的当事人,“个案”的使用没有来由。同时,“关良”是一位“艺术家”,在一般的社会评价中具有正面性,在引语所出全文中作者对其充满正面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个案”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变革”改为“事件”,“事件”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这个意思可适用于句中语境。“个案”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按“关良”的身份改为“艺术家”,但句中已经用到这一概念,因此可以把“个案”改为“人物”。“人物”是一个多义词,其中一个词义指在某方面具有代表性或突出特点的人,这个意思适合于“关良”这个人的身份。

编辑:古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