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12:54: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小党
这么写稿非常不妥啊

@僧伽密多
“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的,而叶梦圆也许不敢相信地跳了起来。”《中青报》添屁沟成习惯?“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的关注算哪泥?为两位遇难的少女代言?“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共欢呼”的既视感...
http://t.cn/zQwnfYg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
轉發(436)
|
評論(82)

今天 11:40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1)

6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112#
发表于 2013-7-10 12:10: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中青报坠机事故报道被指献媚 官方微博道歉


中青报官方微博就坠机报道进行道歉,并表示已删除电子报相关段落。
  《中国青年报》7月9日刊登文章追忆韩亚航空坠机事故遇难浙江女孩,文章中有这一段:“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的,而叶梦圆也许不敢相信地跳了起来。”引发公众思考新闻写作、写作者是否会有献媚心理等问题。
  《中国青年报》当天发布微博道歉:“行文确实不妥,中青报已删除电子报里的这一段,并诚恳接受所有的批评。”
  本报记者丁蓉长沙报道
  被领导关注,记者替遇难女孩“跳了起来”
  “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的,而叶梦圆也许不敢相信地跳了起来。”
  这一引发巨大争议的段落,出自《花谢旧金山》,是该文第一部分的开头。随后,作者列出蔡奇的关注事实:“7月7日,拥有928万多名‘粉丝’的蔡奇在微博上发出了两个哭脸图形:‘悼念在韩亚航空客机失事中遇难的两位浙江籍女学生!’”
  有评论认为,这篇文章在新闻写作存在缺失。“凭想象填补故事空白,存在巨大的表达风险。”中青报评论员曹林说,记者应克制自己的想象与修辞,用朴素常情去写作。
  对此,文章作者@庄庆鸿通过微博回应称,“用了也许,我也拜读了两位逝者姑娘的全部微博,她们是普通而可爱的女孩,所以就提了这么一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说,报道中可以引用她微博当中的话,但是不能超出她微博的内容去“合理想象”、去“合理延伸”。引用的时候,也不能断章取义。
  媒体人包丽敏认为,就技术而言,确实已经超越了基于事实的“合理想象”。但新浪微博实名认证为中青报记者的@叶铁桥说,连合理想象都不是,只能算不合理想象,绝对属硬伤。
  7月9日,《中国青年报》在官方微博上道歉:“行文确实不妥,中青报已删除电子报里的这一段,并诚恳接受所有的批评”,诸多《中国青年报》采编人员也在微博上表示反省反思。
  替弱者向权势献媚,近年来仍不时出现
  “部长”“关注”“女孩惊喜地睁大眼睛”“不敢相信地跳了起来”,让人怀疑写作者在主观上是否有向“部长”献媚的意图。
  @庄庆鸿说,“小姑娘(小)时候能有比父母知名的大人关注自己,应该都会挺高兴的吧,怎么也不是个屈辱的坏事”。她“没有表现出对官场和政治的什么关注。”
  文章作者是否有无故意献媚,无处考究。但在客观上,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认为,“这段文字中体现的谄媚之态非常明显。”实际上,见诸公开刊物上的文字,其带有的谄媚之态,并不罕见。
  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时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的王兆山,曾发表长诗《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诗中的“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引发舆论巨大争议。舆论指责该诗缺乏人性,媚态毕现。
  与王兆山发表的诗歌时间相近,余秋雨发表《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博客,让灾区民众以大局为重。该文当时被指“表现出的是一种隐秘的媚态,是一个站在强者身旁来劝说弱者的帮闲。”
  张鸣说,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谄媚的风气在新闻报道中间已经改善很多。但在生活中,人们仰视公权力的心理习惯仍十分常见。这种积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媚态的涌现。
  破除献媚意识,需提倡平等的价值观
  《花谢旧金山》的那段“想象”逻辑,极像我国上世纪50年代初对于“英雄”的报道风格。
  喻国明说,以报道黄继光为例,当时有记者在报道描述黄继光在堵枪眼时,用一系列“想到了……想到了”排比句。
  上述句子是用来烘托英雄的高大形象,对遇难者“睁大眼睛”“跳了起来”的描述,则在客观上表现出了某种“高大”形象。
  张鸣说,向领导献媚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比如,无论大会小会,只要有领导在场,有些人发言就会很肉麻。”
  近期安徽蚌埠市市直机关举行七人制足球比赛,蚌埠市市长参加,比赛中市长一人独中四元,引发舆论哗然。有媒体对此评论说,“让市长‘独中四元’凸显奴性意识”,“需提倡平等的价值观,破除官本位理念和潜规则。”
  现代社会,崇拜权力的背后有着怎样根源?“中国社会权力结构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张鸣分析,“公权力没有受到严格的约束,而人又都是喜欢被恭维的,这种恭维掌握权力者的陋习也就形成。”
  [相关案例]
  2010年10月,4家企业向河南文化教育事业捐助2亿元,在捐助仪式上,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省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一级演员李树建说:“卢书记到河南之后,我们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们每天激动万分,以泪洗面。”
  2011年9月,云南昆明市官渡区金马街道办事处东骧社区的值班人员、保安,最近被居委会要求熟记领导车牌和职务,“以方便上级领导来社区检查指导工作”及时放行。为了把这项“特殊”工作落实到位,小区物业把五位街办官员的领导职务、车牌号码印成告示,张贴在小区保安岗亭。
  2013年4月3日,航天员刘洋首次回到家乡安阳祭祖,亲自到月台迎接的安阳市委书记张笑东代表市四大班子和全市570万人民对刘洋回到家乡表示欢迎,欢迎仪式极为隆重,四大领导班子还全程陪同刘洋祭祖。
  [网友言论]
  @ccyf:你自己可以是政治动物,但不能假定其余所有人都是政治动物。你的假定与文章毫无关系,不得不让读者认为你用逝者的名义拍马屁。你的马屁拍得并不高明,不能让人满意,反而给人造成了麻烦。最后,请修炼人性,这是根本解决之道。
  @yuanhandsome:我不认为你的文章是故意谄媚,但是从技术角度上来说,绝对是硬伤,绝对是不该出现的段落,还有,微博回复争议评论绝对不是聪明的做法。
  @潘燕辉:作为曾经的媒体同行,我相信你本意不是这样。不过你的行文的确出现了很严重的失误。在你的描写中,不论是睁大眼睛与跳了起来,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死者复生,这种联想当然会对死者带来很大的不尊重感。建议你还是真挚地表达歉意吧。
  @潘海天:这段话读起来确实不妥,有官本位的倾向。即便找被人关注的例子,找这么个例子实在是糟糕。
  @广西律师阮子文:我反对乃至反感这类表述体。我看不出不关注官场和政治与这种奴性表达有何联系。
  [观点参考]
  个体应该发挥监督与制约作用
  “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
  在宏观的历史进程中,把“绝对的权力”只理解为腐败是狭隘的鼠目寸光。无制衡的权力是纵向权力架构的基础。它需要的是绝对的服从与奴役。
  这种纵向的权力架构具有三个致命的弱点。一是权力的绝对性容易形成刚愎自用的决策机制。从而导致违法犯错的几率过高。违法犯错的绝对权力面对错误或拒绝承认或避而不谈或主观地减弱当量。除了自我反省、后悔、自责的道德制约式的惩罚外,不会对自我进行更多的有效监督与制约。
  二是自上而下的对下位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虽然是有权威的,但又不是一对一的。而是一对多的,这很难实现对所有下位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上位权被下位权所腐蚀就会形成“二合一”的相互照应的利益集团,权力制约成本越来越大,甚至不可制约。
  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会无休止地使用权力,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三是靠自下而上的监督仍然来自上一级权力的赋予。因此单个个体对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最终造成个体的牺牲与不得不屈服。
  每个个体的屈服蔓延为整个社会屈服。最终导致奴性社会的形成。  《理论月刊》
http://news.sina.com.cn/m/2013-07-10/102727628066.shtml
113#
发表于 2013-7-10 22:32: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邵芳卿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篇新闻稿,可以照耀一生,也可以遗臭百年。问题在于,现在的一些年轻记者们,明白什么是是非、善恶、美丑吗?

@李肖霖律师
这位就是中青报那个叫做庄庆鸿的记者。大家看看她写的东西吧。能把悲哀写成对领导的颂歌,也是一种寡廉鲜耻的本事。这个社会不是走马灯似的领导的,它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的。




(9)| 轉發(1493) | 評論(357)
今天 17:25來自三星android智能手机


| 轉發| 收藏| 評論
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114#
发表于 2013-7-11 12:11: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人民日报批虚假新闻报道 称勿制造奇观文化

    最近一段时间,很有些惊世骇俗的新闻迅速传播蔓延。  例如,“不要碾死我”。这一声哀求来自一位中年妇女。当时,她被一辆大型水泥车撞倒,卡在车轮之下,满脸是血。司机下车查看时,这位妇女异常害怕,哭着连连央求“不要碾死我!”
  例如,安徽太和的“孕妇造假”案。有网友发布消息称,一名孕妇在医院孕检时被人迷倒,醒来后发现腹中胎儿被盗走。因其离奇和惊悚,此事也迅速在网络上传播。
  ……
  当然,这些新闻最后都被证实是含有大量虚假信息的。
  媒体可信乎?
  在网络传播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遭遇大量信息,很多人往往来不及甄别就快速反应、下意识传播,但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是什么造成了我们更容易传播一些虚假新闻?很多时候我们是否是带着自己的立场去选择新闻,而不是根据事实来选择新闻?或者说,很多虚假新闻有隙可传,是否恰恰因为它们更符合我们的议程设置癖?比如,“不要碾死我”这一话题的由头是那么真实动人,所谓 “撞伤不如撞死”的老调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再弹,对于当前道德严重滑坡、制度改进裹足不前的批判也可以再一次汇聚成河。在没有任何证据支撑那位肇事司机会选择碾死那位妇女的前提下,我们轻而易举就激动于那句“不要碾死我”,或者是因为这种新闻更容易产生戏剧化的效果,也更容易进行流俗化、范式化的批评。
  在未来的舆论格局中,也许一方面是虚假新闻经常性地出现,一方面是大量的辟谣新闻应运而生。曾几何时,纸媒记者是最从容的,因为有最后的截稿时间,我们有时间调查、写稿和核实新闻事实。而一篇重要的通讯可以用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差错当然也还是有,但至少思考的时间是有的。今天还有时间吗?随着纸媒记者们也越来越多地像没头苍蝇一样东奔西跑,像网民一样追求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差错将会越来越多,挡都挡不住。
  还有,对于新闻戏剧化的偏好似乎也导致了我们对于某些假新闻的青睐。从新闻学的观点来看,媒体不管报道什么人、什么事,都应以事实为基础。但平淡无奇的日常新闻似乎已不足以满足一些读者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媒体日益升级的新闻竞争,戏剧化的新闻、无中生有的猎奇新闻显然更具有“眼球效应”。在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道格拉斯·凯尔纳看来,这种将新闻事件戏剧化和“小报化”的报道现象,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媒体奇观”,在追求媒体轰动效应的年代,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已经屈从于奇观逻辑。
  比如在美国发生的辛普森案,是典型的“谋杀案奇观”,同所有小说情节一样,展示了黑人贫民窟的男主角通过自身奋斗取得了金钱和地位,赢得了白人美女的青睐,然后是过量吸毒、婚外恋、虐妻、分居、激烈争吵、直到谋杀和庭审。这一奇观又导致了“电视奇观”,自谋杀案发生两年内,电视节目都被辛普森所占据。辛普森也是“网络奇观”,互联网上网民可以查到各种关于该案的信息以及展开的激烈争论。辛普森还是一个多元文化奇观,他牵扯到了不同肤色的、来自各个种族和各行各业的人群。辛普森案还是一个消费文化奇观,所有与本案有关的物证都成了消费品的展示。辛普森庭审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场法律媒体奇观,大量观众每天通过电视频道关注法庭活剧……
  显然,一则新闻如果不具备营造多种奇观的素质,就会被我们选择性忽略,而具备奇观潜质的新闻就会被爆炒。这也是为什么在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中,也会鱼目混珠地混入假新闻。而在中国新闻界,“标题党”和“魔幻现实主义写作”也在大行其道。
  曾经报道过广岛原子弹的约翰·赫西说:“新闻执照的铭文应该是:这里没有一点编造。”这或者值得每一位新闻人,并试图传播新闻的人重温。毕竟深处“奇观时代”的我们,不仅仅是“奇观文化”的欣赏者,也许一不小心也会成为它的制造者。
http://news.sina.com.cn/m/2013-07-11/100927639129.shtml
115#
发表于 2013-7-14 21:12: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播听评员
@经济之声

@李庆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FM96.6)在大肆鼓吹微信平台是多么多么的强大,能发布信息、支付、互动…试问现在有多少企业微信平台在用?又有多少企业平台实现了支付功能?作为国家级媒体,别发布误导信息好不好?难道是微信的专题宣传?

| 轉發(2) | 評論(2)
今天 19:59來自Android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1)
2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116#
发表于 2013-7-15 13:18: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录者陈宝成
@大众网 请回答。

@律师王学明
@大众网,作为权威媒体请你不要自打嘴巴@!你先说“暴力强拆”不实,后又承认“集体强拆”,集体强拆不是强拆吗?这次拆迁是非公益性的,属商业拆迁,商业行为就要遵循契约自由原则,况且此次拆迁没有任何许可手续。难道拆迁就可以使用非法暴力胁迫手段吗?无法院生效文书,非法院不得强制,你不懂吗?

| 轉發(7) | 評論
14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3)| 轉發(6)| 收藏| 評論(3)
12分鐘前 來自360浏览器超速版


117#
发表于 2013-7-15 13:25: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播听评员
回复@大飚1970: //@大飚1970:央视代表权威,凤凰代表真实

@广播听评员
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喜欢援用电视的新闻报道同期声,尤其偏爱央视、凤凰卫视。这是为什么呢?

| 轉發(3) | 評論(6)
45分鐘前來自S60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1)
22分鐘前 來自S60客户端 |  檢舉

还有2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广播听评员
回复@免得批事多: //@免得批事多:及时方便收录
| 轉發| 收藏| 評論
22分鐘前 來自S60客户端        |  檢舉






广播听评员
回复@绝顶宝贝先生: //@绝顶宝贝先生:说明水平高,很完美。不但满足电视,而且适用广播,即使报纸用也可以。这叫“全媒体‘’体报道。
| 轉發| 收藏| 評論
22分鐘前 來自S60客户端







118#
发表于 2013-7-19 20:44: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十年砍柴
作为最爱南周的老南周人,老鄢抗议南方周末。一声叹息。

@鄢烈山
[抗议南方周末]本期南周头条是防火墙之父方滨兴。他代表「50后的信仰和情怀」,是对我们众多同龄人的侮辱!他是什么东西,就是一个无良知的巿侩,请看图2他在该校今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告诫,














<


>



(15)| 轉發(609) | 評論(205)
今天 09:39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1)| 收藏| 評論
7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119#
发表于 2013-7-25 12:52: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山程
在娱乐中迷失自我,也算一种境界吧!

@武汉丁寅
【真的是女报】凯特王妃生了个儿子,本来媒体就泛娱乐化的英国,实实在在亢奋了一把,英国《太阳报》改名叫《儿子报》。这股亢奋风也吹到了国内的报纸,今天的@都市女报 实在有些兴奋




| 轉發(2) | 評論(3)
今天 09:00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120#
发表于 2013-8-1 16:07: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RockyBourne好样的//@清风瘦马:回复@小娇娇她爹:嗯,我作为湖南广播电视台内部人员,建议本台要认真反思,而不是把新闻立台当成应付的口号,要重新思考新闻价值,要重塑新闻专业队伍,不辜负受众的期望。 //@小娇娇她爹:确实,现在已经完全不看经视了,想当年有那么多巨好看的栏目,而且都是开先河的。
@瘦马清风[url=http://club.weibo.com/intro][/url]:湖南经视的新闻日趋假大空,远离市民经济和生活,整天解构宏观政策和描绘工业蓝图,和湖南卫视新闻如出一辙。典型反馈了湖南媒体在新闻理念上的迟滞和落后,这家曾经开创新局的地面电视频道早已丧失新锐之气和清新之风,官僚暮色挥之不去。归咎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同一体制下,有的媒体就有出色表现。 轉發(8)|評論(9) 2012-10-20 18:15 來自Coolpad终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2012-10-20 21:48 來自天语云智能手机大黄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