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111#
发表于 2013-8-1 13:57: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BBC交易旗下著名上市周刊《广播时报》
2011-08-18 05:41:08 来源: 京华网(北京)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据新华社电英国广播公司(BBC)旗下商业分支BBC环球公司16日卖出旗下多家杂志以及在印度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内持有的股份,两桩买卖总共卖得1.99亿美元。BBC环球旗下最著名的上市周刊《广播时报》由此易主。

交易后BBC环球公司发表声明说,已将连同《广播时报》在内的多家旗下杂志经营权售予一家名为EXPONENT的私人集团。依据合同约定,这些杂志今后仍将印有BBC标识。

EXPONENT集团总部设在伦敦,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杂烩集团,拥有多家网站和实体连锁店,包括地铁票订票网、床具连锁店、肉食企业、品牌手提包等。


在另一桩交易中,《印度时报》的东家贝内特·科尔曼集团买走了BBC环球公司在印度风险投资公司“环球媒体有限公司”内所持全部50%股份。

两桩交易成交额总计1.99亿美元。

BBC环球公司说,这两笔大买卖的背景是政府紧缩财政预算,致使主要靠政府财政划拨的英国广播公司难以为继,只得卖出部分资产作为投资其他收益更高项目的本钱。交易所得大部分将回流BBC总公司。

《广播时报》是一家老牌英国报纸,1923年首刊,主要刊登文字版广播节目,近几年增设文字版电视节目。

http://news.163.com/11/0818/05/7BNFE0UA0001121M.html
112#
发表于 2013-8-1 13:57: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电视购物神话破灭:七星购物员工流失现象严重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0日 00:01  经济观察报
  王芳
  “超长待机62天”、“一部摔不烂的手机”……这些七星购物过去几年间创造的销售神话正在破灭。
  中国七星购物(00245.HK)上半年财报尚未发布,但公司8月12日已发布盈利预警称,中期将录得亏损。本报从中国七星购物有限公司(下称“七星购物”)内部人士处获悉,七星购物从2007年下半年至今连续亏损,因其主要业务卫视购物受外部环境挤压严重,利润下滑,而其延伸的新兴业务家庭购物等亦无起色。
  查阅财报,七星购物2009年年度溢利约500万港元,而 2010年年度亏损约2.5亿港元。
  七星购物上海总部的一名员工称,公司一名高管在2010年年底的一次所有员工都参加的月会上讲话称,家禧购物(2010年七星购物与福州电视台合资成立的专业购物频道)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持续稳定的亏,争取要在2011年的10月份盈利。
  这句话被七星的员工广泛流传为“持续稳定的亏,就是成功”。
  该员工称,在七星购物上海总部,员工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其刚进入七星工作时,公司四层楼几乎人满,到现在已经流失很多,加上业务部门分拆调整,有的高管被挤下,一波就带走手下百余人。
  七星购物上海总部工作人员称相关负责领导不在,拒绝了记者采访。
  亏损
  2006年11月,七星购物借壳香港上市公司蓝顿国际,成功上市。2007年上半年,七星购物的销售收入达到4.14亿港元。由此,七星购物与2007年5月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橡果国际一道,成为中国电视购物行业中的佼佼者。曾参与过七星购物重组的一名电视营销高级职业经理人称,橡果国际和七星购物一度占据了国内电视购物市场30%~40%的市场份额。
  但从2008年开始,橡果国际突然受挫,纽交所股价一落千丈,2008年的净运营损失超过1.4亿元,是橡果国际成立10年来出现的首度净亏。
  而七星购物从2007年下半年起就已陷入亏损泥潭,到2008年亏损达3.8亿港元。
  中国商业联合会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波认为,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成本过高。其中,卫视购物的媒体投放成本逐年增加,涨幅甚至超过了20%。此外,卫视购物面临严重的诚信问题。
  近年来,国内电视台广告费用大幅增加,一家省级电视台的广告费较几年前已飙升10倍。上述高级职业经理人称,橡果国际购买广告时段的成本开支占销售收入的35%左右,再加上物流配送、营销费用、管理费用合计占收入的20%左右,销售产品的毛利率要超过55%才有可能盈利。
  七星购物2010年的财报显示,其2009年的销售及服务成本是2.68亿港元,而2010年上升至6.17亿港元。
  上述七星员工告诉本报,这几年随着大量资金投入到电视购物行业,除了橡果国际和七星购物,又出现了湖南卫视快乐购、央视中视购物等频道,整个行业的竞争加剧,电视台的广告时段成为紧缺资源。
  电视购物分为卫视购物和家庭购物两种。卫视购物以电视节目形式出现,一般选在收视率较高的频道和时段插播。七星购物和橡果国际就是采用这种形式。而家庭购物则可以在某一频道滚动播出。如快乐购、东方CJ、优购物、好享购等。
  家庭购物从大股东广电集团租用电视频道,成本较卫视购物大幅降低。
  据了解,东方购物的频道使用费用为每年收入的3%,大大低于橡果35%的广告费用占比,而家庭购物频道背靠地方广电集团,具有独立的电视频道,通过吸引众多产品进行销售,并以收入分成、赚取价差等方式实现收入。
  由于广电总局鼓励各级电视台自办电视购物频道,这些购物频道从品牌度到推广渠道和成本等方面,相比电视购物企业更有优势。
  王波称,根据中国商联会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的估算,江苏台的好享购,一天的销售额已经能达到600万,净利达20%~30%,而湖南台的快乐购亦不低于这个水平。
  而七星购物所代表的民营电视购物企业,正在受到这些“国家队”的冲击。
  出路
  王波说,电视购物进入中国已经快有20年的时间,但现在整个行业的状态给人感觉还是一个新兴行业。这是因为行业标准缺失。电视购物行业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才能建立起健全的行业标准,从呼叫中心、物流到供货商,电视购物公司都应该掌控,事实上很多公司在这些方面是缺失的。
  王波表示,橡果国际从2009年开始不断向平面和网络等媒体发展,并且在全国建立了广泛的地面分销网络,覆盖国内几乎所有地级和县级城市,目前,占其总销售收入25%以上的线下收入已经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
  与橡果国际近一半的收入来自地面分销业务不同的是,七星购物把接下来的战略转型瞄准了电子商务,具体说来是网络视频购物。为了降低成本,七星购物推出“互动概念”的电子商务网站。
  2010年,七星购物与福州电视台合资创立了专业购物频道“家禧购物”,涉猎到家庭购物领域。“家禧购物”全天24小时播出电视购物节目,目前落地省市区域福州、上海浦东、盐城等。
  七星购物还与福州电视台合资首创“星活馆”,是由家庭电视购物、网购与门店相结合经营的实体体验门店。
  但由于相关新兴业务仍处于发展阶段,家庭购物业务于2010年仅占七星购物商品销售额的16%。
  而且,据七星购物员工称,公司高管在内部会议上透露,“‘家禧购物’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持续稳定的亏”。
  此外,七星购物近日还收购了福建万星电影发展有限公司35%的股份,最终收购股权可增至不少于60%。该投资动向在5月一度成为七星购物股票上涨的动力。
  但七星购物向网络视频购物转型,还面临新兴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强力竞争。曾有消息称,七星购物原计划按每股0.68港元,配售5亿新股,集资3.4亿元,但是市场环境的恶化却让这次融资计划至今未能完成,这对七星购物向网络视频购物转型造成了一定影响。
  目前,韩国电视购物销售额占全国零售总额的12%,美国为8%,而我国还不到1%,王波认为我国的电视购物行业依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市场并没有萎缩。但业内的企业更替太快,因为行业标准的缺失,很多企业,包括已经上市的,其真正业绩无从准确考证。
> 相关报道:



http://tech.sina.com.cn/it/2011-08-20/00015955085.shtml
113#
发表于 2013-8-1 13:58: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西兰国家通讯社无法适应新技术被迫关门

  2011年08月30日18:26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英国《卫报》8月29日报道,由于无法适应新的技术和媒体所有权的转变,拥有132年历史的新西兰国家通讯社将于本周被迫关门。

  本周三,新西兰国家通讯社“报联社”(The New Zealand Press Association)位于惠灵顿的主新闻演播室准备进行最后一次新闻播报。据悉,新西兰国家通讯社将于本周内关闭;也为这个曾为树立新西兰形象做出巨大贡献,并拥有132岁高龄的机构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文章称,新西兰报联社(简称NZPA)成为日新月异的技术和媒体整合的牺牲品。两家大型的澳大利亚传媒公司收购了新西兰绝大多数的报社,并且这些报社对于新闻报道也都互通有无,所以降低了他们对于外部新闻提供商的需求。

  一般情况下,通讯社会先将他们的新闻消息及服务出售给报社、广播公司、在线新闻提供商,而非与读者直接接触。新西兰报联社近几年通过合作经营的模式,一直在通过尝试寻找新的广播公司,或者在传统报纸读者的基础上探索新路子,吸引更多在线用户的方式来更好的适应传媒行业的变化。然而,无论如何努力,该公司最终还是以关门的结局告终。

  来自佛罗里达州圣彼得斯堡“波因特新闻学院”的比尔-米切尔(Bill Mitchell)说:“如果所有的通讯社一夜之间都消失了的话,我们的日子将会非常难过。因为,这将意味着在新闻报道中又少了一股声音。”

  上世纪80至90年代,正值新西兰国家通讯社的全盛时期;当时该公司曾拥有无计其数的记者,其中包括驻伦敦、悉尼、香港和华盛顿的通讯员;新西兰的报社也都通过该公司取得报道与新闻。

  该通讯社的编辑凯文-诺奎先生说:“这种盛世曾持续百年之久;然而,目前的雇员却仅剩下42人。”诺奎继续说道,随着报社的合并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这种模式开始土崩瓦解。由于新闻报道目前已经随处可见,而且在线读者的数量日益增多;通讯社的地位也越来越模糊。仅2005年,绝大多数报社已经不再从通讯社获得新闻报道。

  对新西兰报联社造成致命打击的便是费尔法克斯传媒公司(Fairfax Media)在今年4月份时做出的一项决定。这家澳大利亚的传媒企业拥有超过70家新西兰报社,它终止了与新西兰报业协会的合作关系,而决定自主报道。

  作家兼历史学家罗恩-帕兰斯基自从1984年开始就在通讯社工作,他表示通讯社的文章为这个仅拥有400万人口的国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他继续说:“这一切即将被两家外国报纸公司夺走,真的令人伤感。”

  有些人认为,该事件再次证明澳大利亚企业不断增长的控制权对新西兰本地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澳大利亚的企业目前已经主导了新西兰的传媒与银行业,目前正在逐步进入该国家的零售行业。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两国的经济联系紧密,这也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

  费尔法克斯传媒公司总编保罗-汤普森认为,他们的决定不会对自己带来很大的影响。他说:“几十年以前,新西兰报联社确实是这个行业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现在,这种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汤普森表示,最近几年这家通讯社并没有多少原创报道。他认为,费尔法克斯的400人记者团队将足以为其公司提供更有价值的报道。

  目前,费尔法克斯传媒与其竞争对手APN新闻媒体集团都在为自己的报道团队增加人手。APN是《新西兰先驱报》(the New Zealand Herald)的发行商,该公司于上周开始自己的新闻报道工作,其记者团队共计17名员工。这个团队将主要为该公司发行的报纸提供新闻服务,同时也在与一些独立发行商进行合作。该团队的编辑克里斯-里德(Chris Reed)说:“这个新闻业的新项目让我们感到无比兴奋”。

  同时,第三个参与者也正在进入这个新的市场。澳大利亚另一个通讯社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AAP)也在扩大其在新西兰的记者团队;记者人数从过去的1人已经上升到现在的9人,旨在为该公司的澳大利亚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美联社与费尔法克斯传媒、APN以及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都建立了业务关系。

  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总裁布鲁斯-戴维森(Bruce Davidson)说:“我们一直都在向新西兰报联社购买新闻报道服务,可是直到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新西兰的新闻都消失了。”他认为在这样的新格局下,有关新西兰的报道不会渐渐消失,反而会更多。

  戴维森说:“我个人认为这是件遗憾的事,因为我们即将面对一个全新的局面;三家通讯社提供的新闻内容应该大同小异。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样的情况是挺可笑的。”(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08-30/182623076924.shtml
114#
发表于 2013-8-1 13:58: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英国《卫报》:公众资金能否挽救印刷媒体

  2011年09月05日10:20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英国《卫报》8月29日报道,当前,在不断扩大的公共债务与不同经济体发展相对滞后的前提下,我们有两个疑问:将公众资金注入奄奄一息的传媒行业是否有效?为了确保给读者好的回应以及对纳税人的金钱负责,某些模式就一定比其他的强?

  上周,文章作者有幸采访了牛津大学路透新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兰斯姆斯-尼尔森教授,他同时在丹麦一所大学任传播学教授。尼尔森教授与前路透社总编格特-林内班克共同编写了《公共支持与传媒业:关于直接和间接补贴的六国概述》。在这篇报告中,两人共同分析讨论了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的公共支持体系。该报告对公共电台与电视台的经费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发现每个国家对于该项经费的标准也都大相径庭。由于篇幅有限,仅以印刷媒体的公共基金为例进行解读。

  在这六国中,芬兰政府成为了对印刷媒体支持力度最大的国家。它对于该行业的人均公共资金投入是分别是美国的22倍、德国的9倍、英国的5倍、意大利的4倍以及法国的3倍。

  对于新闻媒体的支持在芬兰是件大事。然而,仅仅是理论上的。因为在芬兰,正如其他斯堪迪纳维亚国家一样,报纸拥有很大的读者群:占到该国79%的人口。看到这里,你不禁会想如此高的渗透度,应该与政府补贴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根本没有这回事。该报告显示,德国仅使用了相当于芬兰11%的公共资金,渗透度却也达到72%的水平。

  现在将两组数据联系在一起,便会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虽然在公共资金消耗方面比任何国家都多,但芬兰的效果确实是最好的。据路透新闻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芬兰的表现要比意大利和法国优秀13倍之多;如此看来,在补贴体系方面的失败者也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当把政府开支与印刷媒体的渗透度联系起来时,并未发现凯恩斯主义机制(Keynesian mechanisms)。比如,美国在人均公共开支方面仅比意大利多16%,但是每千人中却比意大利多了94%的读者。然而,德国的花费比意大利多40%,可是该国却拥有比意大利多3倍的读者数。事实表明,增加政府补贴并不能够扭转衰退。

  2、芬兰的数据说明,这样的表现仅与编辑部有关,而非政策所为。作者对于北欧国家的新闻业管理还是略知一二的。在那里,新闻报导的现状极为独立,甚至有些残酷(毫不夸张)。几年前,作者曾是施伯史泰德新闻奖(Schibsted Journalism Award)评审团中的一员。当时,他亲眼看过编辑们筛选文章的过程:策划报道内容,指定待替换内容,以及竭尽所能的赢得读者芳心。另外,那里还提供高效的公共新闻服务,以督促政府工作和防止职权滥用现象的发生。

  单纯从行业角度来看,斯堪迪纳维亚诸国的传媒企业都曾不约而同的认为,行业竞争应该被挡在编辑部门外。很久以来,印刷与发行的利益得到平衡。报纸与杂志都保有鲜明的观点,而并未被腐败侵蚀。所以,这里的情况远比其他国家或地区要好的多。

  3、拒绝陈词滥调,互联网的增长并未影响印刷出版物的渗透度。芬兰与英国都拥有很强的读者黏性和较高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分别为57%和37%)。

  尼尔森的报告就公共基金对于传媒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进行了详实的阐述。而且,该文章也消除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欧洲媒体过度国有化的偏见,或美国的公共部门对传媒行业的不支持态度。

  世界上并无万全之策,经营模式也不例外。

  然而,依然有些好的想法涌现出来?只要你认为媒体可以获得政府补贴,我就这么认为,理由如下:

  1、高品质的信息对于民主来说至关重要。

  2、优质的报道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中立的观点与报道容不得商业模式(例如国家公共电台/NPR或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经营模式)。

  3、整个行业正处于激烈的高成本的转型期,因此许多企业都无力承受的高成本,尤其是印刷出版物。

  4、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平庸化的历史时期,受到经济利益驱使的新闻从业者过分的关注所谓的眼球经济,有时候甚至把“隔夜的”信息重新“翻炒”一下就仓促出炉了。

  综上所述,为了让公共支持更加有效,作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执行以下4点内容:

  1、严苛管理;表面上是这样的,但其实公共资金经常被大量的浪费(听听新闻报道便知)。

  2、杜绝滥用;意思就是说,专款专用。比如这笔资金是改造专用的,那么就只能用作该项目,并且还要进行核算。

  3、公正无害;政府补贴应以间接形式注入。例如,对于广告收入标准之下的企业给予免税支持(例如法国)。

  4、对于经营不善的企业不予支持;这一点仅针对转型企业。(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09-05/102023106842.shtml
115#
发表于 2013-8-1 13:59: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西日报集团拟借壳索芙特上市

  2011年09月13日18:22  东方早报



广西日报集团拟借壳索芙特

  早报记者 曹虹
  又一个报业集团试图借壳上市。
  9月6日停牌的索芙特(8.26,0.00,0.00%)股份有限公司(索芙特,000662)昨晚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其在“备查文件”一栏透露了其第一大股东广西索芙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索芙特科技”)已与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西日报集团)签订了重组框架协议。
  或停牌一个半月
  根据昨日公告,索芙特将从2011年9月8日起开始停牌,并承诺最晚在2011年10月20日按照中国证监会26号格式准则的要求披露重大资产重组信息;若公司未能在上述期限内召开董事会审议并披露相关事项,公司证券将于2011年10月20日恢复交易,公司承诺在证券恢复交易后3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这意味着,广西日报集团此次能否成功借壳索芙特最晚将在10月20日有结果。
  公开资料显示,索芙特自2010年亏损8612.76万元之后,今年上半年继续出现亏损。2011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亏损1000.38万元。截至2011年6月30日,索芙特科技持有索芙特4424.67万股,占总股本的15.36%。
  9月5日晚,本土日化股索芙特因公告广西索芙特正在筹划重大事项而停牌。市场曾传言强生拟购索芙特,并将整合索芙特与北京大宝,之后以大宝名号重新上市。
  但根据索芙特昨晚公告,其重组对象或许是广西日报集团。根据广西日报早前于2009年12月的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并批准了《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组建方案》,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获准组建成立。
  据广西新闻网在2009年12月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成立时的报道,《广西日报》发行量达20万份,拥有8报3刊3网站13公司1工厂和其他多种媒介,就业人员超过5000人,上缴税费排全国新闻出版前8名。
  广西日报近日报道称,今年7月15日,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告中心继广州、北京办事处之后,上海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今年上半年集团区外广告收入也得以快速增长。
  停牌前的9月5日,索芙特微涨0.61%,收于8.26元/股。
  传媒企业赶潮上市
  如果广西日报集团成功借壳索芙特,将是在政策驱动下,传媒出版集团领域的又一例资本运营。
  2010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鼓励条件成熟的新闻出版企业上市融资,提出“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骨干企业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和跨所有制重组,在三到五年内,重点培育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元、销售超过百亿元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新闻出版企业,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出版传媒(7.72,-0.13,-1.66%)集团。并在3年至5年内,重点培育6至7家资产、销售均超百亿元的大型传媒出版企业。”
  此前,已有多家传媒出版集团通过借壳成功实现上市,如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借壳*ST鑫安(000719)、江西省出版集团借壳鑫新股份(14.99,-0.01,-0.07%)(600373)、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借壳ST源发(7.90,-0.19,-2.35%)(600757)等。近日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借壳*ST白猫(7.28,0.00,0.00%)(600633)已获得证监会的正式批准。而今年4月公告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拟借壳*ST炎黄(000805)一事则正处于“暂停”状态。
http://news.sina.com.cn/m/2011-09-13/182223149126.shtml

116#
发表于 2013-8-1 14:00: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上市媒体的股权转让
浙报传媒转让19.77%财新传媒股权

2011年09月15日14:22  金羊网-新快报

  财新传媒成立不到两年估值近3亿

  ■新快报记者 张潇

  不久前才宣布完成借壳*ST白猫的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浙报集团”)将出售所持的19.77%财新传媒股份。其在受让条件中特别约定,除支付5647.60万元的股权转让款项外,接盘者还需向财新传媒提供1亿元额度的五年期低息借款,并不得要求提前还款。

  财新股权增值236%

  日前,财新传媒19.77%股权在浙江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转让方是刚刚完成借壳的浙报集团。因此,此次股权变动格外引人瞩目。2009年,著名媒体人胡舒立带领《财经》杂志核心团队出走后创立财新传媒,其主营业务为“一网三刊”,即财新网、《新世纪》周刊、《中国改革》月刊和《比较》杂志,以及移动互联网、视频、图书、会议等全媒体平台。

  财新传媒成立于2009年12月,浙报集团出资4000万元,持股40%,此次转让的是19.77%的股份。按照此次5647.60万元的挂牌价格计算,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财新传媒的股权价格已经增值236%,其总估值也近3亿元。而以昨日收盘价计算,《财经》杂志的母公司财讯传媒昨日市值为7.0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8亿元。

  虽然股权大幅溢价,但截至今年7月的最近一个年度审计报告数据也显示,财新传媒的主营业务收入为3147.36万元,营业利润仍为-3315.09万元,净利润为-1426.79万元。

  财新实际控制权未变更

  虽然浙报集团将出售其持有的近半数股权,但此举并不会影响到财新传媒的实际控制权。

  除浙报集团持有的40%股份外,天津知衡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天津域富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天津汇思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三家公司分别持有财新传媒20%、20%和19%的股份,剩余1%股份由自然人葛倩持有。知衡、域富、汇思为一致行动人,其共同委派的董事达到财新传媒有限公司董事会组成人数的半数以上,为财新传媒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

  记者查询工商资料发现,知衡、域富、汇思的法定代表人一栏都显示为“北京财敦敏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委派代表为农颖斌。在去年底《新世纪》周刊披露的人员信息中,其人力资源总监也显示为“农颖斌”。

  若此次股权转让完成,浙报集团的持股降低至20.23%,其余三家一致行动人59%的持股比例不受影响。“浙报集团没有财新的实际控制权,逐渐淡出也在意料之中。而据我所知,经过两轮融资的财新传媒已经实现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其更希望单独上市,此次股权转让或许是为上市铺路。”有接近财新传媒的人士表示。就此说法,记者也向胡舒立发去了采访邮件,但截至发稿时并未收到回复。

  接盘者还需借一个亿

  浙报集团向媒体表示,此次转让与按照上市要求需要避免同业竞争相关。不过,在今年7月底*ST白猫发布的收购报告书中,浙报控股的承诺是:“未来不会进一步增持财新传媒的股份以达到控股地位,不会寻求对财新传媒董事会的控制,也不会参与财新传媒的公司管理和经营。为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同业竞争,若一旦浙报控股持有财新传媒的股份达到控股的比例,浙报控股会将所持有的财新传媒全部股权以适当的方式注入上市公司。”时隔不到两个月,浙报集团就决定将持有的19.77%财新传媒股权转手。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股权受让条件中还约定,接盘者除需一次性支付5647.60万元的股权转让款项外,还需为财新传媒提供1个亿的借款。“承诺受让股权后,须向财新传媒提供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的借款,且借款期限5年。”公告中要求,1亿元借款要在股权交割完成1个月内提供,不仅需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率计息,而且不得要求提前还款。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与转让后的利润要求、股权承诺锁定期等转让条件相比,以借款作为受让条件并不多见。“但这并不意味着财新非常缺钱,事实上此类转让条件的约定更可能是因为已经有了意向的接盘者,为了剔除其他的竞争者而设定特殊条件。”

  相关链接

  报业集团A股上市路借壳成首选

  距粤传媒上市已近四年,报业集团新一轮的借壳上市热潮又显端倪。虽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借壳*ST炎黄迟迟未获得批复,但浙报集团日前成功借壳*ST白猫,而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以下简称广西日报)的上市进程也有了新进展,索芙特上周末发布的公告显示其正与广西日报签订重组框架协议。

  国内报业集团的经营性资产谋求上市最早要追溯到2000年,当年四川电器更名博瑞传播,成都商报借此拔得国内报业借壳上市的头筹。随后,华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借壳燃气股份上市,随后经过系列重组,注入华商报与证券时报等传媒资产。2006年,新华发行集团借壳华联超市上市,2007年解放日报集团通过定向增发控股更名后的上市公司新华传媒,而广州日报控股的粤传媒也在同年登陆中小板。

  2010年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曾明确表示,鼓励条件成熟的新闻出版企业上市融资,并在3-5年内重点培育6-7家总资产和销售额均超百亿元的大型新闻出版企业。这一指导意见也刺激了报业集团的上市热情,借壳上市也就成为了捷径。

  但从已上市的相关公司业绩来看,国内报业集团仅依靠纸质媒体资源增长乏力,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新华传媒为例,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59亿元,同比增长0.14%;实现净利润8386万元,同比下降6.05%。“公司的主营业务中,收入占比最大的广告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12%。”国金证券行业分析师王铮认为,新华传媒为摆脱目前一线城市平面媒体的发展困境,在数字出版、文化mall建设方面进行了尝试,而由于成本投入,相关项目公司在组建初期仍将经历亏损,对业绩造成拖累。同样,粤传媒今年上半年净利下降59.3%,目前也在等待广州日报新的资产注入。

  十大报业集团上市情况

  公司名称                      上市情况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2007年集团控股的粤传媒登陆中小板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2007年集团控股新华传媒

  上海文新联合报业集团         未公布上市时间表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             未公布上市时间表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             拟借壳 *ST 炎黄,暂未取得批文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2011 年 9 月完成与 *ST白猫资产置换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             未公布上市时间表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未公布上市时间表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未公布上市时间表

  山东大众日报报业集团         未公布上市时间表

  主要报业个股表现

  公司 昨日收盘价 上半年净利润 增幅

  新华传媒 6.51 元 8386 万元 -6.05%

  粤传媒 9.57 元 338 万元 -59.3%

  博瑞传播 12.89 元 1.98 亿元 26.00%

  华闻传媒 6.11 元 1.16 亿元 23.63%

http://news.sina.com.cn/m/2011-09-15/142223160355.shtml

117#
发表于 2013-8-1 14:01: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全国报业集团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基本情况调研问卷

一、基本情况

1.
集团名称(全称):
2.集团成立时间(以新闻出版总署批复时间为准)年

3.
集团性质:(请在选项后划“
”,下同)

(1)在编办登记注册的事业法人

(2)在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

(3)同时在编办、工商登记注册的事企双法人

(4)集团未进行登记注册,只有党报社进行了法人登


(5)集团沿用党报社的事业注册,党报社变更为集团

所属编辑部

4.
集团拥有的媒体(没有的请填“0”)

(1)报纸数量(包括党报)种

(2)期刊数量种

(3)出 版 社家

(4)网站家,手机报刊种,其

它新媒体种

5.
集团(不含集团)所属出版及经营单位(没有的请填“o”)

(1)事


人家

(2)企


人家

(3)事业企业双法人家

(4)非独立法人编辑部家

6.
集团人员情况

(1)事业编制在职人员名

(2)事业编制离退休人员名

(3)合



员名

二、集团体制机制

7.
领导体制(可多选):

(1)党报社领导班子为最高决策机构

(2)集团领导班子为最高决策机构

(3)最高决策机构下分设经营和采编管理机构,分
别管理经营、采编业务

(4)未分设采编、经营管理机构,最高决策机构直接管理集团采编经营各业务部门
8.领导机构组成(可多选):

(1)集团和党报社领导班子“一套人马”

(2)集团和党报社领导班子成员部分交叉任职


(3)集团和党报社领导班子“两套人马”

(4)集团采编、经营管理机构高管人员为“一套人
马”

(5)集团采编、经营管理机构高管人员为部分交叉任职

(6)集团采编、经营管理机构高管人员“两套人马”
9.采编与经营是否剥离

(1)是

(2)否
10.是否成立集团层面的经营公司:

(1)是

(2)否

11.
集团经营公司业务包括(可多选):

(1)所属子报子刊的广告发行等经营性业务

(2)党报广告发行等经营性业务

(3)全部子报子刊的采编业务

(4)部分子报子刊的采编业务

(5)网站、手机报刊等新媒体业务

(6)其它经营性业务
12.集团经营公司资本结构(可多选):

(1)集团或党报社独资

(2)引进新闻出版、文化领域的国有资本

(3)引进其它领域国有资本

(4)引进民营或其它非公有资本

13.
集团上市情况(可多选):

(1)已经上市,上市公司名称:


A
、整体上市
B、剥离经营性业务上市

(2)正在积极争取上市,并希望:


A
、整体上市
B、剥离经营性业务上市

(3)近期没有上市打算

三、请回答下列问题(另附纸)

1.
请提供你集团详细完整的组织架构图,并简要说明各组织机构的基本职能(具体可参考随附的组织架构图示例)。

2.
结合集团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简要说明集团财务制度。

3.
简要说明集团未来发展规划,并提供依据规划设计的组织机构图。

4.
您认为当前党报集团存在哪些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5.
结合深化报刊出版体制改革,谈一谈对建立科学的党报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认识和建议。
118#
发表于 2013-8-1 14:01: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集团击而未倒 多样化收入来源是关键

  2011年09月21日10:59  中国记者


  新闻集团的“维稳”策略及未来之路
  □ 文 建
  “窃听丑闻”让默多克新闻帝国在道德上一败涂地。不过,面对全球媒体和公众的口诛笔伐,新闻集团商业运作总体上依然稳健,经营模式并未垮塌,一些批评家预期的“轰然倒地”或“像多米诺骨牌般倒下”并未出现。
  这个有着严重道德缺陷的传媒帝国为何遭重击而未倒塌?默多克是如何维持集团内外部稳定的?窃听危机之后,新闻集团又将走向何方?
  默多克如何“维稳”
  默多克从儿子詹姆斯手中接手亲自处理窃听危机后,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新闻集团内外部局势得以稳定。
  1.认错、回购、放权,三步棋稳定大局。首先是“认错”。默多克果断丢车保帅,关闭了对集团意义重大的《世界新闻报》,并抱着印有“谢谢,再见”字眼的报纸频频亮相于媒体,这种良好的“认错”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公众的愤怒。听证会上“最谦卑的一天”的发言,言辞恳切,也为默多克赢得不少同情分。其次是“回购”。在股票市值大幅缩水之际,新闻集团及时回购50亿美元公司股票,止住了市场的恐慌抛售潮,向股东传递出集团财务依然强劲的信号,赢得投资者信心。第三是“放权”。在集团内部,默多克透露将安排首席运营官蔡斯·凯里(ChaseCarey)担任首席执行官,并表态称凯里是比次子詹姆斯更合适的接班人选,这种主动的“放权”姿态,既赢得董事会成员认可和支持,又安抚了那些抱怨没有投票权的小股东们的情绪。
  2.董事会支持依旧,“老部下”鼎力相助。面对集团内外让默多克辞职的呼声,董事会对默多克的支持依旧,这是默多克家族江山不失的根本原因。赢得董事会的支持,有赖于默多克家族成员和众多老部下的鼎力相助。目前,新闻集团董事会成员共有17人。其中默多克家族成员有三人:默多克本人、詹姆斯和拉克兰(默多克长子)。这个董事会中还有多名忠于默多克的前任或现任高管,他们很多都是默多克的“老部下”。这些高管包括新闻集团旗下澳大利亚报纸的前任总裁肯·考利,曾担任新闻集团首席法律顾问的亚瑟·西斯金德,曾担任新闻国际(NewsInternational)总裁的安德鲁·奈特,新闻集团首席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主席罗德·埃丁顿。
  3.外援坚定有力,中东盟友伸出橄榄枝。历经窃听丑闻的重击而未倒塌,默多克新闻帝国还得益于一位坚定的盟友:沙特阿拉伯亲王阿瓦里德。阿瓦里德是新闻集团的大股东,持有集团B股7%份额的股票,在董事会中的投票权仅次于默多克家族,其态度对新闻集团的走向至关重要。窃听危机发生后,阿瓦里德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愿意成为新闻集团的“长期战略投资者”。同时,他还积极介绍他领导的沙特王国控股(KingdomHolding)公司与新闻集团在中东地区的合作项目。阿瓦里德的橄榄枝无疑有效稳定了新闻集团董事们态度、增强了投资者信心。
  新闻集团为何“击而未倒”?
  从根本上讲,新闻集团之所以受重击而未倒塌,得益于集团多样化的收入来源、全球性的资产分布以及特殊的双重股权结构。这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增强了新闻集团的抗打击能力。
  1.收入来源“多元化”,核心创收能力未受冲击。新闻集团多元化经营方式在此次危机中发挥了较好的抵御风险作用。从2010年的收入来看,新闻集团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三大块:电影娱乐(收入76.31亿美元),有线网络节目业务(收入70.38亿美元),报纸与信息业务(收入60.87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报纸和新闻信息业务虽然合起来也约占总收入三分之一,但实际上这一部分收入主要来自以道琼斯公司为主的新闻信息服务,报业经营其实处于持平甚至亏损的状态。尽管窃听丑闻后公司股票市值一度缩水70亿美元,但集团创收的核心业务电影娱乐、有限网络节目业务和电视业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
  2.资产全球分布,地理疆界阻止危机蔓延。与多元化经营配套的是,新闻集团的各种资产分散分布在全球各地。在英国,其资产以传统媒体为主,包括《泰晤士报》、天空电视台等;在美国,其主要资产包括福克斯电视台、21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道琼斯公司、《华尔街日报》等。在澳大利亚、中国以及中东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分布着新闻集团种类繁多的资产。这些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产大多彼此独立,关联度不高。就像放在不同篮子里的鸡蛋一样,这种布局方式降低了“多米诺效应”出现的几率,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当然,在全球化时代,同一集团的不同资产之间不可能完全“绝缘”,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不同国家的公众对同一事件的认识、反应、容忍度是不相同的,因此地理和文化的疆界,依然是防止危机蔓延的一道有效的防波堤。一个有力的例证是,就在新闻集团在英国深陷窃听危机之际,其中东地区和中国区的商业发展依旧强劲。
  3.双重股权结构稳固,“投票权”控制决策权。从公司内部治理来看,新闻集团实行双重股权制,普通A股股东没有投票权,无法参与公司决策;而有投票权的B股38%份额由默多克家族控制着。这种结构保证了默多克家族对新闻集团决策权的绝对控制。有批评人士借此指责默多克家族“专制”,也有A股股东觉得“不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此次危机中,这种股权结构有效维持了公司内部稳定,防止因决策意见不合而引发内乱。事实上,在此之前的许多重大时刻,正是借助默多克通过近乎“专制”的手腕,作出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决策,才把新闻集团带领到今天的高度。
  新闻集团的未来之路
  变革,是新闻集团不可回避的话题。窃听危机之后,新闻集团将往哪里去?综合各方面信息分析,笔者认为,新闻集团在危机之后或将面临三种可能的变局:
  1.“茶杯”风波终将停息,新闻集团或“三分天下”。以英国学者柯林斯帕克斯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窃听门就像一场“茶杯里的风波”,终将消停,新闻集团在经历一些坎坷之后将一如既往地发展,舆论的道德讨伐并不能让这个庞然大物“伤筋动骨”。这种悲观的“不变论”并非毫无道理:在以市场为基础的英美传媒游戏里,道德从来就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相反,在商业力量面前,道德从来不堪一击。商业和道德就像是一组“高低杠”,默多克是玩这个游戏的老手。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在默多克不退出董事会主席职务的情况下,新闻集团的权力也可能“一分为三”。默多克曾提出这样一个设想:女儿伊丽莎白负责新闻集团的娱乐资产;次子詹姆斯负责欧亚资产;长子拉克兰则执掌报纸业务,而集团高管切斯·凯瑞将继续担任默多克的副手。尽管现实的情形距离当初提出这一设想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默多克三个子女正在积极重返管理层,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2012年起,默多克女儿伊丽莎白也将进入集团董事会。
  2.后默多克时代,两个接班人两条道路。鉴于默多克年事已高,退位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公众目前猜测的焦点是,后默多克时代,谁将成为新闻集团的领军人物?热门的接班人选有两个:默多克小儿子、集团副首席运营官詹姆斯和集团首席运营官蔡斯·凯里。分析人士认为,这两个接班人可能意味着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如果蔡斯·凯里接任董事会主席,将意味着默多克帝国时代的终结,新闻集团可能迎来大刀阔斧的变革。如果詹姆斯接任董事会主席,新闻集团将继续沿着默多克的道路前进,但经营思路和人事部署也会经历必要的调整。
  3.退出英国报业,进军中东市场?有分析人士认为,新闻集团可能会退出英国报业市场。一个理由是,英国的几份报纸在新闻集团账本上其实微不足道,其承担的主要功能,是为默多克提供政治话语权以左右英国政局。如今,默多克声誉在丑闻中受损,众多政客纷纷同他“划清界限”,这几份报纸似乎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另一个理由是,传统报业如今已是日薄西山,默多克的继任者未必会有很大兴趣。
  中东地区之所被认为是新闻集团拓展的新空间,原因之一是默多克同沙特阿拉伯亲王阿瓦里德的私人关系。事实上,2010年起,新闻集团就开始买入阿里瓦德领导的沙特王国控股(KingdomHolding)公司的股份,双方还共同出资在中东地区创办了一些媒体公司。不过,中东这“最后一块未被瓜分的新闻蛋糕”,是否会吸引新闻集团大步转身,尚需拭目以待。
(作者是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http://news.sina.com.cn/m/2011-09-21/105923192072.shtml


119#
发表于 2013-8-1 14:02: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广告招标
央视2012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启动

  2011年09月21日10:06  光明日报

  具有“风向标”意义的2012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预售今天在京正式启动。来自本轮招标的最新信息显示,广大客商对2012年广告市场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在全球经济前景较为黯淡的大环境之下,中国较高的经济增长是推动今年整体广告投入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群邑中国的最新预测,2011年的中国广告花费将达到3474.7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15.2%。2012年中国广告花费将达到4062.9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幅为16.9%。得益于庞大的观众群,2011年的电视广告花费预计将达到2013.1亿元人民币,占所有广告花费的58%。

  在广告资源招标推介会现场,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副主任何海明介绍,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将于2011年9月—11月全面预售全台广告产品。2012年的招标预售将延续现场招标、网上招标和签约认购的整体模式。其中,新闻系列、天气预报系列、电视剧系列、奥运系列等最黄金最稀缺的资源将于2011年11月8日通过现场招标方式进行销售。《经济半小时》独家特约、《看见》独家特约等资源将于2011年10月22日进行网上招标。其他各频道优质广告资源纳入签约认购,自2011年9月21日起全面由客户提前认购。

  近年来,我国经济加速转型,从“出口拉动型”向“内需驱动型”转变,中国人的消费结构也正在升级,今年上半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8%。与此同时,广告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年上半年,汽车、家电、旅游、食品、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抓住发展机遇,加大了在央视的广告投放力度。其中,白色家电、小家电、豪华车、SUV、团购网站、省市形象、旅游景点等品类的广告增长尤其明显。

  据何海明分析,今年的广告行业还有几个突出亮点,一是金融保险行业,已表现出从品牌广告、企业形象广告扩展到产品广告的趋势;二是城市形象、旅游风景点广告投放增长迅速,品牌打造切实推动了地区经济大发展;三是央企开始注重改善在国内外的企业形象。据央视客户调查结果反映,广告客户普遍对2012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充满信心。
李慧

http://news.sina.com.cn/m/2011-09-21/100623191874.shtml
120#
发表于 2013-8-1 14:02: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热门头条:【微博营销--“僵尸”粉】在微博营销利益链中,“僵尸”粉丝是由软件生成的一些假粉丝。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微博营销公司,把粉丝卖给企业微博,企业又把粉丝数量当做和广告商议价的筹码,其中部分名人微博可以通过替公司转发微博赚钱。



转发| 收藏| 评论 5分钟前 来自iPad客户端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