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图鉴》
《山海经》共18卷,分为《山经》、《海经》、《荒经》。
记载了上古时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
《山经》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
《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海经》中的《海外经》还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
《大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此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
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因此对古代历史、地理、植物、动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二阶先天八卦(连山)(归藏)(周易)
2013-11-24 14:24:37
- 传呼
[url=]回复[/url]引用回复
三阶八卦
4 9 2
3 5 7
8 1 6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
洛书与九宫有着密不可分别的关系
古洛书
4巽宫 9离宫 2坤宫
3震宫 5中宫 7兑宫
8艮宫 1坎宫 6乾宫
口诀: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为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洛书者,阴阳错综,五行逆运,有为变化之道也。
其图大禹治水时,有神龟出洛河,其背有文,九文近头,一文近尾,三文近左肋,七文近右肋,四文近左肩,二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足,五文在背中,其位九,象九宫,中五又象太极,中一文又象一气;其形方,方象地。
洛书,盖取逆克之理。逆克者,以阴克阳,右行也。故中土克北方水,北方水克西方火,西方火克南方金,南方金克东方木,东方木克中央土。阴前阳后,阴静阳动,静以制动,以克为主,收敛成就之功也。收敛成就,乃金火之功,火以炼之,金以刑之,故金居火位,火居金位,金火同宫,而万物无不藉赖陶熔成就矣。金火阴阳俱错,水木阳不动而阴错者,金火克而水木生气收敛也。克之,正所以全生;逆之,正所以成顺;故外错克而中综生。
错者,错乱也。阴阳错乱于外而相克也。综者,总整也。阴阳总整于中而相生也。错中有综,借阴复阳,后天中返先天之道,不在是乎?人自有生以后,阳极阴生,五行错乱,阴阳不交,彼此戕害,真者埋没,假者张狂,七情六欲,般般倶有,五蕴八识,件件皆全,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以苦为乐,以假作真,本来面目全失.如书,阴水克阳火,阴火克阳金,阴金克阳木,阴木克阳土,阴土克阳水之象。书有五无十者,阴土错,外去克水也。
天有好生之德,借神龟泄露返还之道。使人人归家认祖,在性命根本上着脚耳。根本在于何处?即中五之中一文,所谓元牝之门者是也。这个门,生之在此,死之在此,顺之在此,逆之在此,五行错乱分散亦在此,五行总整攒簇亦在此。盖此处有天地之根,错之能以综,散之能以合。
那剩下的 南山经 西山经 北山经 东山经 中山经 均指代哪些地区呢?
“五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藏”应该是“五脏六腑”的“脏”,中国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项,这“脏”与“藏”就是属于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上古之时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东山经》
1 东山经: 《东山经》之首,曰樕瑶之山,北临乾昧。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鱅鱅之鱼,其状如犂牛,其音如彘鸣。
2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藟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
3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旬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其名曰䖪鼠,见则其邑大早。㲵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湖水。其中多箴鱼,其状如鯈,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
4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勃亝之山,无草木,无水。
5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减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鱤鱼。
6 东山经: 又南四百里,曰姑儿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儿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鱤鱼。
7 东山经: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8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泺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9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豺山,其上无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㐨之鱼。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10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其中多猁䗤,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11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名自䚯。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
12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于江,无草木,多瑶碧。激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
13 东山经: 凡《东山经》之首,自樕瑶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䎶用鱼。
14 东山经: 《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闵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軨,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水。
15 东山经: 又南六百里,曰曹夕之山,其下多谷而无水,多鸟兽。
16 东山经: 又西南四百里,曰峄皋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垩。峄皋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激女之水,其中多蜃珧。
17 东山经: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无草木,多砥砺。
18 东山经: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蟞鱼,其状如肺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
19 东山经: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柟,其下多荆芑。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䚯,见则螽蝗为败。
20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杜父之山,无草木,多水。
21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耿山,无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朱獳,其鸣自叫,见则其国有恐。
22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卢其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其中多ꁐ鹕,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䚯,见则其国多土功。
23 东山经: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
24 东山经: 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石。
25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
26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碧山,无草木,多大蛇,多碧水玉。
27 东山经: 又南五百里,曰维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原水出焉,东流注于沙泽。
28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獙獙,见则天下大旱。
29 东山经: 又南五百里,曰凫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30 东山经: 又南五百里,曰䃌山,南临䃌水,东望湖泽。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獋狗,其名曰峳峳,见则其国多狡客。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钩,见则其国多疫。
31 东山经: 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䃌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其祠:毛用一鸡祈,婴用一璧瘗。
32 东山经: 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妴胡,其鸣自䚯。
33 东山经: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
34 东山经: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诸钩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广员百里,多寐鱼。
35 东山经: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无草木,多沙。
36 东山经: 又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无草木,多沙石。
37 东山经: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其兽多麋鹿。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鱣鲔。
38 东山经: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泽,其中多蠵龟。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鮯鮯之鱼,其鸣自叫。
39 东山经: 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其上有草木,多金玉,多赭。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鸣自叫。
40 东山经: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南望幼海,东望榑木,无草木,多风。是山也,广员百里。
41 东山经: 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睾之山,凡十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
42 东山经: 又《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临于北海。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
43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旄山,无草木。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其中多鱃鱼,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
44 东山经: 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上多苍玉。有木焉,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可以服马。泚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美贝,多茈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芜,食之不屁。
45 东山经: 又东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无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注于鬲水,其中多薄鱼,其状如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见则天下大旱。
46 东山经: 又东南二百里,曰钦山,多金玉而无石。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其中多鱃鱼,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
47 东山经: 又东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其中多䱻鱼,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
48 东山经: 又东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
49 东山经: 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劳水,其中多鱃鱼。
50 东山经: 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大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
51 东山经: 右东经之山志,凡四十六山,万八千八百六十里。
《南山经》
1 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2 南山经: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3 南山经: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腹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4 南山经: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5 南山经: 东三百里祗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6 南山经: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妬。
7 南山经: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ꁺ鿧,食之无卧。
8 南山经: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9 南山经: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10 南山经: 凡䧿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菅为席。
11 南山经: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12 南山经: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13 南山经: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斲木,见则县有大繇。
14 南山经: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15 南山经: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16 南山经: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17 南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毗。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18 南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贯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19 南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20 南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21 南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22 南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23 南山经: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䍺。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蠃。
24 南山经: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柟,其下多荆杞。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25 南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砂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26 南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27 南山经: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海,东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28 南山经: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
29 南山经: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30 南山经: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31 南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32 南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33 南山经: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34 南山经: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35 南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36 南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37 南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38 南山经: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39 南山经: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䓘,可以血玉。
40 南山经: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槀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41 南山经: 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鵷鶵。
42 南山经: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
43 南山经: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西山经》
1 西山经: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2 西山经: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䳋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梊。
3 西山经: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甥,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4 西山经: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㸲牛,其阴多磬石,其阳多㻬琈之玉,鸟多赤鷩,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於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5 西山经: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花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6 西山经: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椶柟,其草多条,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疥。其阳多㻬琈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7 西山经: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䰷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䉋,其兽多㸲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8 西山经: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花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毫彘。
9 西山经: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叶而无伤,木虫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
10 西山经: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橿,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釯,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11 西山经: 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12 西山经: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
13 西山经: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之山,上多谷柞,下多杻橿,阴多银,阳多白玉。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14 西山经: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冡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鷩。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15 西山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椶柟,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16 西山经: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蔷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状如槀茇,其叶如葵而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䣎如。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17 西山经: 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名曰䛎。有鸟焉,其状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䳇。
18 西山经: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椶枏,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其阴多旄牛,麢、麝;其鸟多鸓,其状如鹊,赤黑而西首四足,可以御火。
19 西山经: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
20 西山经: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蒂采等纯之。
21 西山经: 《西次二经》之首,曰钤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
22 西山经: 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
23 西山经: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橿,其鸟多鹦䳇。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珠。
24 西山经: 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椶,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青碧。
25 西山经: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26 西山经: 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
27 西山经: 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㸲牛、羬羊、白豪。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名自叫也,见则有兵。
28 西山经: 西南二百里,曰鸟危之山,其阳多磬石,其阴多檀楮,其中多女床。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29 西山经: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30 西山经: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阳多垩,其阴多碧,其兽多㸲牛、麢羊。
31 西山经: 又西四百里,曰薰吴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32 西山经: 又西四百里,曰㕄阳之山,其木多稷、柟、豫章,其兽多犀、兕、虎、犳、㸲牛。
33 西山经: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其上多㻬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黄金,其兽多犀、兕。
34 西山经: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35 西山经: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
36 西山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鹿、㸲牛。
37 西山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是食人。
38 西山经: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为席。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毛采。
39 西山经: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冡遂,南望䍃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䗡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40 西山经: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无草木,多青雄黄。
41 西山经: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42 西山经: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43 西山经: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䲹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ắ崖,钦䲹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鵔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44 西山经: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於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45 西山经: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其上多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诸毗,槐鬼离仑居之,鹰鸇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46 西山经: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华黄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是多怪鸟兽。
47 西山经: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滑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48 西山经: 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状如人而犳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
49 西山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50 西山经: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51 西山经: 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52 西山经: 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53 西山经: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
54 西山经: 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55 西山经: 又西二百里,曰符愓之山,其上多椶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56 西山经: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毫如披蓑,其名曰╟ⓨ,是食人。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ꇱ,其名曰鸱。
57 西山经: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
58 西山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59 西山经: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60 西山经: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ᙸ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
61 西山经: 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
62 西山经: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上多谷,无石,其草多茆蕃。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63 西山经: 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64 西山经: 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
65 西山经: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谷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66 西山经: 北二百里,曰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67 西山经: 又北百二十里,曰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兽多白鹿。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68 西山经: 又北百八十里,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
69 西山经: 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椶,其草多药、虈、芎穷。多汵石。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70 西山经: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翟。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71 西山经: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於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其兽多㸲牛、羬羊,其鸟多鴞。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
72 西山经: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73 西山经: 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74 西山经: 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多柴木,多㻬琈之玉。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鳁,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75 西山经: 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76 西山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77 西山经: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櫰木,食之多力。
78 西山经: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獋狗,是食人。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79 西山经: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鰠鱼,其状如鱣鱼,动则其邑有大兵。滥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多莺魮之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鱼尾,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80 西山经: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谷,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砺。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81 西山经: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於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祠祀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管为席。
82 西山经: 右西经之山,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北山经》
1 北山经: 《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其上多华草。漨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文石。
2 北山经: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无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其中多滑鱼,其状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3 北山经: 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䑏䟽,可以辟火。有鸟焉,其状如乌,五彩而赤文,名曰鵸鵌,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其中多儵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4 北山经: 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有兽焉,其状如貆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凶。是山也,无草木,多青雄黄。
5 北山经: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鰼鰼之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其音如鵲,可以禦火,食之不癉。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椶橿,其獸多麢羊,其鳥多蕃。
6 北山经: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兽多橐驼,其鸟多寓,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7 北山经: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无石。鱼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贝。
8 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薤,多丹雘。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䐆,又可以御百毒。
9 北山经: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泚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
10 北山经: 又北百一十里,曰边春之山,多葱、葵、韭、桃、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身,善笑,见人则卧,名曰幽鴳,其鸣自呼。
11 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蔓联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蹄,见人则呼,名曰足訾,其鸣自呼。有鸟焉,群居而朋飞,其毛如雌雉,名曰鵁,其名自呼,食之已风。
12 北山经: 又北百八十里,曰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善吒,行则衘其尾,居则蟠其尾。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13 北山经: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訆,名曰那父。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
14 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
15 北山经: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16 北山经: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17 北山经: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椶柟,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其中多赤鲑,其兽多兕、旄牛,其鸟多鳲鸠。
18 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䰽䰽之鱼,食之杀人。
19 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瀤泽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䲃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䟤,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20 北山经: 又北一百里,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其中多鮨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21 北山经: 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22 北山经: 又北五十里,曰北单之山,无草木,多葱韭。
23 北山经: 又北百里,曰罴差之山,无草木,多马。
24 北山经: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是多马。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25 北山经: 又北百七十里,曰堤山,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狕。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
26 北山经: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27 北山经: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28 北山经: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
29 北山经: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其鸟多白翟白䳑,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鱼,其状如鯈而赤鳞,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30 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
31 北山经: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32 北山经: 又北四百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
33 北山经: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34 北山经: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余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柏。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35 北山经: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其中多飡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36 北山经: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鴞,是食人。
37 北山经: 又北三百里,曰北嚣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䞞。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ꄀꃑ,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暍。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卭泽。
38 北山经: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其兽多居暨,其状如汇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39 北山经: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40 北山经: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䱇。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41 北山经: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42 北山经: 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于北海。
43 北山经: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44 北山经: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麢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䮝,善还,其鸣自䚯。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䴅,是善惊,其鸣自詨。
45 北山经: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䱱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46 北山经: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䚯。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其鸣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47 北山经: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食之已疠。
48 北山经: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
49 北山经: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朜,其状如勾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彩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䱤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50 北山经: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51 北山经: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㶌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
52 北山经: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乾而夏流,实惟乾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53 北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薯藇,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54 北山经: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55 北山经: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56 北山经: 又东三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䃤。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57 北山经: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58 北山经: 又东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59 北山经: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ꄶ,食之不灂。
60 北山经: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虖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61 北山经: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妬。
62 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氾水。
63 北山经: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64 北山经: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65 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66 北山经: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于浊漳之水。
67 北山经: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68 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69 北山经: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70 北山经: 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旬,其草多芍药、芎穷。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鱯、黾。
71 北山经: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72 北山经: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73 北山经: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74 北山经: 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75 北山经: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
76 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冬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77 北山经: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䍶䍶,其鸣自䚯。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漊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78 北山经: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79 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漊液水。
80 北山经: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椶,其草多条。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81 北山经: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蜰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82 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83 北山经: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84 北山经: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驼,其鸟多鶹。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食之杀人。
85 北山经: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其鸣自詨。
86 北山经: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其名曰罴。
87 北山经: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88 北山经: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无草木。
89 北山经: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玉金。
90 北山经: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䬅;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91 北山经: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92 北山经: 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中山经》
1 中山经: 《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叶,黄华而荚实,名曰蘀,可以已瞢。有兽焉,其状如䠢鼠而文题,其名曰㔮,食之已瘿。
2 中山经: 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其上多橿,多櫔木,是木也,方茎而员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拣,服之不忘。
3 中山经: 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鱼,状如鲔,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癣。
4 中山经: 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聋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垩,黑、青、黄垩。
5 中山经: 又东十五里,曰涹山,其上多赤铜,其阴多铁。
6 中山经: 又东七十里,曰脱扈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叶而赤华,荚实,实如椶荚,名曰植楮,可以已癙,食之不眯。
7 中山经: 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可以已痤。
8 中山经: 又东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枭谷,其中多铁。
9 中山经: 又东十五里,曰橿谷之山,其中多赤铜。
10 中山经: 又东百二十里,曰吴林之山,其中多葌草。
11 中山经: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是多飞鱼,其状如鲋鱼,食之已痔衕。
12 中山经: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谷。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已忧。
13 中山经: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是多薝棘。
14 中山经: 又北三十五里,曰阴山,多砺石、文石。少水出焉,其中多雕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食之已聋。
15 中山经: 又东北四百里,曰鼓镫之山,多赤铜。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
16 中山经: 凡薄山之首,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也,其祠礼: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
17 中山经: 《中次二经》济山之首,曰煇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鶡。
18 中山经: 又西南二百里,曰发视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砺。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19 中山经: 又西三百里,曰豪山,其上多金玉而无草木。
20 中山经: 又西三百里,曰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21 中山经: 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22 中山经: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蠪蚳,食之不眯。
23 中山经: 又西百二十里,曰葌山,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叶,名曰芒草,可以毒鱼。
24 中山经: 又西一百五十里,曰独苏之山,无草木而多水。
25 中山经: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26 中山经: 凡济山经之首,自辉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鸟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27 中山经: 《中次三经》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阳多㻬琈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状如蒨如举。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28 中山经: 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是多仆累、蒲卢。䰠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腰而白齿,而穿耳以鐻,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鴢,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29 中山经: 又东十里,曰騩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㻬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
30 中山经: 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黄贝。
31 中山经: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太逢神动天地气也。
32 中山经: 凡萯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太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婴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鸡瘗之,糈用稌。
33 中山经: 《中次四经》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
34 中山经: 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石。有兽焉,其状如貉而人目,其名曰䴦。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
35 中山经: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搜。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有兽焉,名曰䢺,其状如獳犬而有鳞,其毛如彘鬣。
36 中山经: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谷,多涂石,其上多㻬琈之玉。
37 中山经: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状如樗,其叶如桐而荚实,其名曰茇,可以毒鱼。
38 中山经: 又西二百里,曰白边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
39 中山经: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椶。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草焉,其状如苏而赤华,名曰葶䔭,可以毒鱼。
40 中山经: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䉋,其兽多㸲牛、羬羊,鸟多赤鷩。
41 中山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举之山。雒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此二山者,洛间也。
42 中山经: 凡厘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状皆人面兽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以彩衣之。
43 中山经: 《中次五经》薄山之首,曰苟床之山,无草木,多怪石。
44 中山经: 东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谷柞,草多唉芫,其阳多㻬琈之玉,木多槐;其阴有谷,曰机谷,多鿁鸟,其状如枭而三目,有耳,其音如录,食之已垫。
45 中山经: 又东三百里,曰县斸之山,无草木,多文石。
46 中山经: 又东三百里,曰葱聋之山,无草木,多∦石。
47 中山经: 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药、焸冬。
48 中山经: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阴多苍玉,其阳有井,冬有水而夏竭。
49 中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椿木,其草多芃。
50 中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垩。
51 中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锡。
52 中山经: 又东十里,曰历山,其木多槐,其阳多玉。
53 中山经: 又东十里,曰尸山,多苍玉,其兽多麖。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54 中山经: 又东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谷柞,无石。余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55 中山经: 又东南十里,曰蛊尾之山,多砺石、赤铜。龙余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
56 中山经: 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谷柞棘,其草多薯藇蕙,多寇脱。黄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琁玉。
57 中山经: 又东十二里,曰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
58 中山经: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于阳虚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礼:太牢,婴用吉玉。首山,䰠也,其祠用稌、黑牺、太牢之具、蘖酿;干儛,置鼓;婴用一璧。尸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刉一牝羊,献血。婴用吉玉,彩之,飨之。
中山经: 《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无木,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
60 中山经: 西十里,曰缟羝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61 中山经: 又西十里,曰廆山,其陰多㻬琈之玉。其西有谷焉,名曰雚谷,其木多柳楮。其中有鳥焉,狀如山鷄而長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鴒䳩,其鳴自呼,服之不眯。交觴之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俞隨之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穀水。
62 中山经: 又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㴬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阴,而东流注于谷水。
63 中山经: 又西三十里,曰娄涿之山,无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洛;陂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64 中山经: 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涧水出于其阴,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麋石、栌丹。
65 中山经: 又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碧绿。
66 中山经: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无草木。
67 中山经: 又西百里,曰长石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鸣石。
68 中山经: 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无草木,多瑶碧。厌染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其西有林焉,名曰墦冢。谷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珚玉。
69 中山经: 又西五十里,曰橐山,其木多樗,多㖾木,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铁,多萧。橐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修辟之鱼,状如黾而白喙,其音如鸱,食之已白癣。
70 中山经: 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无草木,多垩。潐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71 中山经: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椶柟,多竹箭,其兽多㸲牛、羬羊,其鸟多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
72 中山经: 又西九十里,曰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其草多薯藇,多苦辛,其状如橚,其实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疟。杨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门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玄䃤。恎姑之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门水,其上多铜。门水至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
73 中山经: 凡缟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岳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如诸岳之祠法,则天下安宁。
74 中山经: 《中次七经》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服之不蛊。有草焉,其状如蓍,赤叶而本丛生,名曰风条,可以为簳。
75 中山经: 东三百里,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有草焉,方茎而黄华,员叶而三成,其名曰焉酸,可以为毒。其上多砺,其下多砥。
76 中山经: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䔄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於人。
77 中山经: 又东二十里,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詈。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有草焉,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服之不瘿。
78 中山经: 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匾,方茎而葵状,服者不㖶。
79 中山经: 又东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苍玉。有木焉,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兽焉,其状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80 中山经: 又东五十七里,曰大钗之山,多㻬琈之玉,多麋玉。有草焉,其状叶如榆,方茎而苍伤,其名曰牛伤,其根苍文,服者不厥,可以御兵。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龟,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
81 中山经: 又东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叶赤华,华而不实,其名曰嘉荣,服之者不霆。来需之水出于其阳,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鯩鱼,黑文,其状如鲋,食者不睡。合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洛,多鰧鱼,状如鳜,居逵,苍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瘻。
82 中山经: 又东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黄华黑实,服者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铁。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䱱鱼,状如傕蜼而长距,足白而对,食者无蛊疾,可以御兵。
83 中山经: 又东三十里,曰泰室之山。其上有木焉,叶状如蔾而赤理,其名曰栯木,服者不妬。有草焉,其状如唉,白华黑实,泽如蘡薁,其名曰䔄草,服之不昧,上多美石。
84 中山经: 又北三十里,曰讲山,其上多玉,多柘,多柏。有木焉,名曰帝屋,叶状如椒,反伤赤实,可以御凶。
85 中山经: 又北三十里,曰婴梁之山,上多苍玉,錞于玄石。
86 中山经: 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
87 中山经: 又东四十里,曰少陉之山。有草焉,名曰汌草,叶状如葵,而赤茎白华,实如蘡薁,食之不愚。器难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役水。
88 中山经: 又东南十里,曰太山。有草焉,名曰梨,其叶状如荻而赤华,可以已疽。太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没水,承水出于其阴,而东北流注于没。
89 中山经: 又东二十里,曰末山,上多赤金。末水出焉,北流注于没。
90 中山经: 又东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铁。役水出焉,北注于河。
91 中山经: 又东三十五里,曰敏山。上有木焉,其状如荆,白华而赤实,名曰葪柏,服者不寒。其阳多㻬琈之玉。
92 中山经: 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浧,服之不夭,可以为腹病。
93 中山经: 凡苦山之首,自休与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婴用一藻玉瘗。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
94 中山经: 《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
95 中山经: 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犛牛,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
96 中山经: 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䨼,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钩端。神畛围处之,其状如人面,羊角虎爪,恒游于雎漳之渊,出入有光。
97 中山经: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兽多豹虎,多闾麋、麖、麂,其鸟多白鷮,多翟,多鸩。
98 中山经: 又东北二百里,曰宜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洈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其中多白玉。
99 中山经: 又东北三百五十里,曰纶山,其木多梓柟,多桃枝,多柤栗橘櫾,其兽多闾麈、麢、㚟。
100 中山经: 又东北二百里,曰陆䣀之山,其上多㻬琈之玉,其下多垩,其木多杻橿。
101 中山经: 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102 中山经: 又东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其木多樗。神涉畛处之,其状人身而方面三足。
103 中山经: 又东百三十里,曰铜山,其上多金银铁,其木多谷柞柤栗橘櫾,其兽多犳。
104 中山经: 又东北一百里,曰美山,其兽多兕牛,多闾麈,多豕鹿,其上多金,其下多青䨼。
105 中山经: 又东北百里,曰大尧之山,其木多松柏,多梓桑,多机,其草多竹,其兽多豹虎麢㚟。
106 中山经: 又东北三百里,曰灵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其木多桃李梅杏。
107 中山经: 又东北七十里,曰龙山,上多寓木,其上多碧,其下多赤锡,其草多桃枝钩端。
108 中山经: 又东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寓木谷柞,多黄垩白垩。
109 中山经: 又东南七十里,曰石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青䨼,多寓木。
110 中山经: 又南百二十里,曰若山,其上多㻬琈之玉,多赭,多邽石,多寓木,多柘。
111 中山经: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彘山,多美石,多柘。
112 中山经: 又东南一百五十里,曰玉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碧铁,其木多柏。
113 中山经: 又东南七十里,曰讙山,其木多檀,多邽石,多白锡。郁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砥砺。
114 中山经: 又东北百五十里,曰仁举之山,其木多谷柞,其阳多赤金,其阴多赭。
115 中山经: 又东五十里,曰师每之山,其阳多砥砺,其阴多青䨼,其木多柏,多檀,多柘,其草多竹。
116 中山经: 又东南二百里,曰琴鼓之山,其木多谷柞椒柘,其上多白珉,其下多洗石,其兽多豕鹿,多白犀,其鸟多鸩。
117 中山经: 凡荆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鸡祈瘗,用一藻圭,糈用稌。骄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瘗,婴毛一璧。
118 中山经: 《中次九经》岷山之首,曰女凡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其草多菊唉。洛水出焉,东注于江,其中多雄黄,其兽多虎豹。
119 中山经: 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兽多犀象,多夔牛,其鸟多翰鷩。
120 中山经: 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曰崃山,江水出焉,东流注大江。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麋麈,其木多檀柘,其草多薤韭,多药、空夺。
121 中山经: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崌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多䲀鱼,其木多楢杻,多梅梓,其兽多夔牛麢㚟犀兕。有鸟焉;状如鴞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窃脂,可以御火。
122 中山经: 又东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垩,其下多砥砺,其木多桃枝钩端。有草焉,状如葵而赤华,荚实,白柎,可以走马。
123 中山经: 又东四百里,曰蛇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垩,其木多旬,多豫樟,其草多嘉荣、少辛。有兽焉,其状如狐,而白尾长耳,名狼,见则国内有兵。
124 中山经: 又东五百里,曰鬲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白珉。蒲ꈘ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江,其中多白玉。其兽多犀象熊罴,多猨蜼。
125 中山经: 又东北三百里,曰隅阳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其木多梓桑,其草多茈。徐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
126 中山经: 又东二百五十里,曰岐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铁,其木多梅梓,多杻楢。减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
127 中山经: 又东三百里,曰勾祢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木多栎柘,其草多芍药。
128 中山经: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其木多棷樿,多杨。宣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蛇。其兽多闾麋,多麈豹虎,其鸟多白鷮。
129 中山经: 又东北二百里,曰玉山,其阳多铜,其阴多赤金,其木多豫樟楢杻,其兽多豕鹿麢㚟,其鸟多鸩。
130 中山经: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其上多白玉,其下多白金,其木多樗柳,其草多寇脱。
131 中山经: 又东一百四十里,曰騩山,其阳多美玉赤金,其阴多铁,其木多桃枝荆芑。
132 中山经: 又东二百里,曰葛山,其上多赤金,其下多瑊石,其木多柤栗橘櫾楢杻,其兽多麢㚟,其草多嘉荣。
133 中山经: 又东一百七十里,曰贾超之山,其阳多黄垩,其阴多美赭,其木多柤栗橘櫾,其中多龙修。
134 中山经: 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瘗,糈用稌。文山、勾祢、风雨、丑之山,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婴毛一吉玉。熊山,席也,其祠:羞酒,大牢具,婴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
135 中山经: 《中次十经》之首,曰首阳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
136 中山经: 又西五十里,曰虎尾之山,其木多椒椐,多封石,其阳多赤金,其阴多铁。
137 中山经: 又西南五十里,曰繁缋之山,其木多楢杻,其草多枝勾。
138 中山经: 又西南二十里,曰勇石之山,无草木,多白金,多水。
139 中山经: 又西二十里,曰复州之山,其木多檀,其阳多黄金。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
140 中山经: 又西三十里,曰楮山,多寓木,多椒椐,多柘,多垩。
141 中山经: 又西二十里,曰又原之山,其阳多青䨼,其阴多铁,其鸟多鸜鹆。
142 中山经: 又西五十里,曰涿山,其木多谷柞杻,其阳多㻬琈之玉。
143 中山经: 又西七十里,曰丙山,其木多梓檀,多弞杻。
144 中山经: 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鸡瘗,糈用五种之糈。堵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婴毛一璧瘗,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合巫祝二人儛,婴一璧。
145 中山经: 《中次一十一山经》荆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水出焉,东流注于济。贶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汉,其中多蛟。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珉。
146 中山经: 又东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荣,其中多人鱼。其上多梓柟,其兽多麢麋。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鱼。
147 中山经: 又东南二百里,曰帝囷之山,其阳多㻬琈之玉,其阴多铁。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多鸣蛇。
148 中山经: 又东南五十里,曰视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其上多桑,多美垩、金玉。
149 中山经: 又东南二百里,曰前山,其木多槠,多柏,其阳多金,其阴多赭。
150 中山经: 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蝯,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其上多金,其下多谷柞杻橿。
151 中山经: 又东北八百里,曰兔床之山,其阳多铁,其木多薯藇,其草多鸡谷,其本如鸡卵,其味酸甘,食者利於人。
152 中山经: 又东六十里,曰皮山,多垩,多赭,其木多松柏。
153 中山经: 又东六十里,曰瑶碧之山,其木多梓柟,其阴多青䨼,其阳多白金。有鸟焉,其状如雉,恒食蜚,名曰鸩。
154 中山经: 又东四十里,曰支离之山,济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有鸟焉,其名曰婴勺,其状如鹊,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其鸣自呼。多㸲牛,多羬羊。
155 中山经: 又东北五十里,曰祑宐之山,其上多松柏机柏。
156 中山经: 又西北一百里,曰堇理之山,其上多松柏,多美梓,其阴多丹䨼,多金,其兽多豹虎。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鸣自叫。
157 中山经: 又东南三十里,曰依軲之山,其上多杻橿,多苴。有兽焉,其状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獜,善駚䘝,食者不风。
158 中山经: 又东南三十五里,曰即谷之山,多美玉,多玄豹,多闾麈,多麢㚟。其阳多珉,其阴多青䨼。
159 中山经: 又东南四十里,曰鸡山,其上多美梓,多桑,其草多韭
160 中山经: 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痛。其上有金,其下有赭。
161 中山经: 又东南三十里,曰游戏之山,多杻橿谷,多玉、多封石。
162 中山经: 又东南三十五里,曰从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竹。从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三足鳖,枝尾,食之无蛊疫。
163 中山经: 又东南三十里,曰婴䃌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梓椿。
164 中山经: 又东南三十里,曰毕山。帝苑之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其中多水玉,多蛟,其上多㻬琈之玉。
165 中山经: 又东南二十里,曰乐马之山。有兽焉,其状如汇,赤如丹火,其名曰䟑,见则其国大疫。
166 中山经: 又东南二十五里,曰葴山,视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汝水,其中多人鱼,多蛟,多颉。
167 中山经: 又东四十里,曰婴山,其下多青䨼,其上多金玉。
168 中山经: 又东三十里,曰虎首之山,多苴椆椐。
169 中山经: 又东二十里,曰婴侯之山,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170 中山经: 又东五十里,曰大孰之山。杀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白垩。
171 中山经: 又东四十里,曰卑山,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累。
172 中山经: 又东三十里,曰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鼣鼠,白耳白喙,名曰狙如,见则其国有大兵。
173 中山经: 又东三十里,曰鲵山,鲵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美垩。其上多金,其下多青䨼。
174 中山经: 又东三十里,曰雅山。沣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其中多大鱼。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
175 中山经: 又东五十里,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
176 中山经: 又东四十五里,曰衡山,其上多青䨼,多桑,其鸟多鸜鹆。
177 中山经: 又东四十里,曰丰山,其上多封石,其木多桑,多羊桃,状如桃而方茎,可以为皮张。
178 中山经: 又东七十里,曰妪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鸡谷。
179 中山经: 又东三十里,曰鲜山,其木多楢杻苴,其草多焸冬,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膜大,赤喙、赤目、白尾,见则其邑有火,名曰䝻即。
180 中山经: 又东三十里,曰章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美石。皋水出焉,东流注于澧水,其中多脆石。
181 中山经: 又东二十五里,曰大支之山,其阳多金,其木多谷柞,无草木。
182 中山经: 又东五十里,曰区吴之山,其木多苴。
183 中山经: 又东五十里,曰声匈之山,其木多谷,多玉,上多封石。
184 中山经: 又东五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砥石。
185 中山经: 又东十里,曰踵臼之山,无草木。
186 中山经: 又东北七十里,曰历石之山,其木多荆芑,其阳多黄金,其阴多砥石。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见则其国有大兵。
187 中山经: 又东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中有美赭。其木多苴,多䉋。其阳多金,其阴多铁。
188 中山经: 又东二百里,曰丑阳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鸟焉,其状如乌而赤足,名曰颢余,可以御火。
189 中山经: 又东三百里,曰奥山,其上多柏杻橿,其阳多㻬琈之玉。奥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
190 中山经: 又东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苴,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191 中山经: 又东三百里,曰杳山,其上多嘉荣草,多金玉。
192 中山经: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几山,其木多楢檀杻,其草多香。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粂,见则天下大风。
193 中山经: 凡荆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状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祈,瘗用一珪,糈用五种之精。禾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瘗,倒毛;用一璧,牛无常。堵山、玉山,冢也,皆倒祠,羞毛少牢,婴毛吉玉。
194 中山经: 《中次十二经》洞庭山之首,曰篇遇之山,无草木,多黄金。
195 中山经: 又东南五十里,曰云山,无草木。有桂竹,甚毒,伤人必死。其上多黄金,其下多㻬琈之玉。
196 中山经: 又东南一百三十里,曰龟山,其木多谷柞椆椐,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多扶竹。
197 中山经: 又东七十里,曰丙山,多筀竹,多黄金铜铁,无木。
198 中山经: 又东南五十里,曰风伯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酸石、文石,多铁,其木多柳杻檀楮。其东有林焉,名曰莽浮之林,多美木鸟兽。
199 中山经: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鸡鼓。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
200 中山经: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棃橘櫾,其草多葌蘪芜芍药芎藭。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201 中山经: 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其木多椶柟荆芑竹箭䉋箘,其上多黄金玉,其下多文石铁,其兽多麋鹿ꊨ,就。
202 中山经: 又东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㻬琈之玉,其木多柳杻檀桑。有兽焉,其状如龟,而白身赤首,名曰蛫,是可以御火。
203 中山经: 又东南一百五十九里,曰尧山,其阴多黄垩,其阳多黄金,其木多荆芑柳檀,其草多薯藇唉。
204 中山经: 又东南一百里,曰江浮之山,其上多银砥砺,无草木,其兽多豕鹿。
205 中山经: 又东二百里,曰真陵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玉,其木多谷柞柳杻,其草多荣草。
206 中山经: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阳帝之山,多美铜,其木多檀杻檿楮,其兽多麢麝。
207 中山经: 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汵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
208 中山经: 又东二百三十里,曰荣余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银,其木多柳芑,其虫多怪蛇怪虫。
209 中山经: 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牝豚刉,糈用稌。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瘗,祈用酒,毛用少牢,婴毛一吉玉。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彩惠之。
210 中山经: 右中经之山志,大凡百九十七山,二万一千三百七十一里。
211 中山经: 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212 中山经: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於太山,禅於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213 中山经: 右《五臧山经》五篇,大凡一万五千五百三字。
《海外东经》
1 海外东经: 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
2 海外东经: 负丘,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柳、甘柤、甘华,甘果所生。在东海,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
3 海外东经: 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舡。一曰在负丘北。
4 海外东经: 奢比之尸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5 海外东经: 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6 海外东经: 爫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
7 海外东经: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爫爫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
8 海外东经: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9 海外东经: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10 海外东经: 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手,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11 海外东经: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12 海外东经: 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
13 海外东经: 玄股之国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䳼,使两鸟夹之。一曰在雨师妾北。
14 海外东经: 毛民之国在其北,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15 海外东经: 劳民国在其北,其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为人面目手足尽黑。
16 海外东经: 东方勾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海外南经》
1 海外南经: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2 海外南经: 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3 海外南经: 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
4 海外南经: 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
5 海外南经: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6 海外南经: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7 海外南经: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於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
8 海外南经: 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9 海外南经: 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10 海外南经: 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一曰在讙朱东。
11 海外南经: 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12 海外南经: 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13 海外南经: 臷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一曰臷国在三毛东。
14 海外南经: 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一曰在臷国东。
15 海外南经: 交胫国在其东,其为人交胫。一曰在穿匈东。
16 海外南经: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17 海外南经: 岐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
18 海外南经: 昆仑墟在其东,墟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墟四方。
19 海外南经: 羿与凿齿战於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墟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20 海外南经: 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一曰在凿齿东。
21 海外南经: 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焦侥国在三首东。
22 海外南经: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一曰在焦侥东,捕鱼海中。
23 海外南经: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鿨久、视肉、虖交。其范林方三百里。
24 海外南经: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海外西经》
1 海外西经: 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
2 海外西经: 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
3 海外西经: 大运山高三百仞,在灭蒙鸟北。
4 海外西经: 大乐之野,夏后启於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5 海外西经: 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
6 海外西经: 臂国在其北,一臂一目一鼻孔。有黄马虎文,一目而一手。
7 海外西经: 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8 海外西经: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9 海外西经: 女祭、女戚在其北,居两水间,戚操鱼䱉,祭操俎。
10 海外西经: 䳐鸟、ꆻ鸟,其色青黄,所经国亡。在女祭北。䳐鸟人面,居山上。一曰维鸟、青鸟、黄鸟所集。
11 海外西经: 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
12 海外西经: 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13 海外西经: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14 海外西经: 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
15 海外西经: 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
16 海外西经: 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17 海外西经: 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
18 海外西经: 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
19 海外西经: 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一曰鰕。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鳖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
20 海外西经: 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21 海外西经: 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代帝,於此取之。
22 海外西经: 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
23 海外西经: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海外北经》
1 海外北经: 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
2 海外北经: 无朹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朹。
3 海外北经: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朹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4 海外北经: 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5 海外北经: 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
6 海外北经: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7 海外北经: 深目国在其东,为人举一手一目,在共工台东。
8 海外北经: 无肠之国在深目东,其为人长而无肠。
9 海外北经: 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县居海水中,及水所出入奇物。两虎在其东。
10 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1 海外北经: 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
12 海外北经: 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
13 海外北经: 拘缨之国在其东,一手把缨。一曰利缨之国。
14 海外北经: 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
15 海外北经: 跂踵国在拘缨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大踵。
16 海外北经: 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17 海外北经: 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18 海外北经: 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
19 海外北经: 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一曰爰有熊、罴、文虎、离朱、鿨久、视肉。
20 海外北经: 平丘在三桑东,爰有遗玉、青鸟、视肉、杨柳、甘柤、甘华,百果所生,在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21 海外北经: 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駼。有兽焉,其名曰驳,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
22 海外北经: 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海内经》
1 海内经: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人。
2 海内经: 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曰壑市。
3 海内经: 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曰沮叶。
4 海内经: 流沙之西,有鸟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黄金、璿瑰、丹货、银铁,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5 海内经: 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6 海内经: 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
7 海内经: 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於此,至于天。
8 海内经: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9 海内经: 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10 海内经: 有禺中之国。有列襄之国。有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蛇,木食。
11 海内经: 有盐长之国。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
12 海内经: 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13 海内经: 有窫窳,龙首,是食人。有青兽,人面,名曰猩猩。
14 海内经: 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15 海内经: 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有巴遂山,渑水出焉。
16 海内经: 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17 海内经: 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18 海内经: 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啖之。
19 海内经: 有羸民,鸟足。有封豕。
20 海内经: 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21 海内经: 有鸾鸟自歌,凤鸟自儛。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22 海内经: 又有青兽如菟,名曰Ṥ狗。有翠鸟。有孔鸟。
23 海内经: 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24 海内经: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25 海内经: 北海之内,有蛇山者,蛇水出焉,东入于海。有五彩之鸟,飞蔽一乡,名曰翳鸟。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
26 海内经: 北海之内,有反缚盗械、带戈常倍之佐,名曰相顾之尸。
27 海内经: 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28 海内经: 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
29 海内经: 有钉灵之国,其民从膝已下有毛,马蹄善走。
30 海内经: 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31 海内经: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32 海内经: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33 海内经: 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34 海内经: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35 海内经: 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36 海内经: 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儛。
37 海内经: 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38 海内经: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39 海内经: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海内东经》
1 海内东经: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2 海内东经: 钜燕在东北陬。
3 海内东经: 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㬇,在昆仑墟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4 海内东经: 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
5 海内东经: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墟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6 海内东经: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7 海内东经: 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
8 海内东经: 琅瑘台在渤海间,琅瑘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
9 海内东经: 韩雁在海中,都州南。
10 海内东经: 始鸠在海中,辕厉南。
11 海内东经: 会稽山在大楚南。
12 海内东经: 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在长州南。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淮水出余山,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入海,淮浦北。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蒙水出汉阳西,入江,聂阳西。温水出崆峒,崆峒山在临汾南,入河,华阳北。颍水出少室,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西鄢北。一曰缑氏。汝水出天息山,在梁勉乡西南,入淮极西北。一曰淮在期思北。泾水出长城北山,山在郁郅长垣北,北入渭,戏北。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白水出蜀,而东南注江,入江州城下。沅水山出象郡镡城西,入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泗水出吴东北而南,西南过湖陵西,而东南注东海,入淮阴北。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肄水出临晋西南,而东南注海,入番禺西。潢水出桂阳西北山,东南注肄水,入敦浦西。洛水出洛西山,东北注河,入成皋之西。汾水出上窳北,而西南注河,入皮氏南。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钜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潦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阳。虖沱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越章武北。漳水出山阳东,东注渤海,入章武南。
《海内南经》
1 海内南经: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
2 海内南经: 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3 海内南经: 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4 海内南经: 桂林八树在番隅东。
5 海内南经: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山。一曰相虑。
6 海内南经: 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
7 海内南经: 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8 海内南经: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9 海内南经: 氾林方三百里,在狌狌东。
10 海内南经: 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11 海内南经: 狌狌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
12 海内南经: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
13 海内南经: 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14 海内南经: 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窫窳西弱水上。
15 海内南经: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16 海内南经: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17 海内南经: 旄马,其状如马,四节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18 海内南经: 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
海内西经》
1 海内西经: 海内西南陬以北者。
2 海内西经: 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䟽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
3 海内西经: 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
4 海内西经: 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
5 海内西经: 高柳在代北。
6 海内西经: 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
7 海内西经: 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
8 海内西经: 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墟,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9 海内西经: 东胡在大泽东。
10 海内西经: 夷人在东胡东。
11 海内西经: 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灭之。
12 海内西经: 孟鸟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东乡。
13 海内西经: 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14 海内西经: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
15 海内西经: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16 海内西经: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17 海内西经: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18 海内西经: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19 海内西经: 开明西有凤凰、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20 海内西经: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凰、鸾鸟皆载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21 海内西经: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22 海内西经: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23 海内西经: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於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海内北经》
1 海内北经: 海内西北陬以东者。
2 海内北经: 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杯而东向立。一曰龟山。
3 海内北经: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4 海内北经: 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
5 海内北经: 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
6 海内北经: 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面蛇身。
7 海内北经: 蜪犬如犬,青,食人从首始。
8 海内北经: 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蜪犬北。一曰从足。
9 海内北经: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10 海内北经: 大甧其状如螽。朱蛾其状如蛾。
11 海内北经: 蟜,其为人虎文,胫有朹。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虚北所有。
12 海内北经: 闒非,人面而兽身,青色。
13 海内北经: 据比之尸,其为人折颈被发,无一手。
14 海内北经: 环拘,其为人兽首人身,一曰猬状如狗,黄色。
15 海内北经: 啸,其为物人身黑首从目。
16 海内北经: 戎,其为人人首三角。
17 海内北经: 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於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18 海内北经: 昆仑虚南所,有氾林方三百里。
19 海内北经: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
20 海内北经: 阳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
21 海内北经: 王子夜之尸,两手、两股、胸、首、齿,皆断异处。
22 海内北经: 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
23 海内北经: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24 海内北经: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25 海内北经: 列姑射在海河洲中。
26 海内北经: 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
27 海内北经: 大蟹在海中。
28 海内北经: 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29 海内北经: 大鯾居海中。
30 海内北经: 明组邑居海中。
31 海内北经: 蓬莱山在海中。
32 海内北经: 大人之市在海中。
《大荒东经》
1 大荒东经: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於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2 大荒东经: 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3 大荒东经: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4 大荒东经: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
5 大荒东经: 有小人国,名靖人。
6 大荒东经: 神,人面兽身,名曰犁鵀之尸。
7 大荒东经: 有潏山,杨水出焉。
8 大荒东经: 有蒍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9 大荒东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10 大荒东经: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11 大荒东经: 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
12 大荒东经: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13 大荒东经: 有大阿之山者。
14 大荒东经: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15 大荒东经: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16 大荒东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17 大荒东经: 有柔仆民,是维嬴土之国。
18 大荒东经: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19 大荒东经: 有夏州之国。有盖余之国。
20 大荒东经: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21 大荒东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22 大荒东经: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䝞。黄帝生禺纡,禺纡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纡处东海,是惟海神。
23 大荒东经: 有招摇山,融水出焉。有国曰玄股,黍食,使四鸟。
24 大荒东经: 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於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25 大荒东经: 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
26 大荒东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於乌。
27 大荒东经: 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28 大荒东经: 有五彩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彩鸟是司。
29 大荒东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日月所生,有埙民之国。
30 大荒东经: 有綦山。又有摇山。有䰝山。又有门户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有五彩之鸟。
31 大荒东经: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
32 大荒东经: 东北海外,又有三青马、三骓、甘华。爰有遗玉、三青鸟、三骓、视肉、甘华、甘柤、百谷所在。
33 大荒东经: 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ꂧ,北方曰ꂧ,来之风曰䟇,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34 大荒东经: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35 大荒东经: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大荒南经》
1 大荒南经: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䟣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2 大荒南经: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鿨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3 大荒南经: 有荥山,荥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
4 大荒南经: 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於巫山,司此玄蛇。
5 大荒南经: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6 大荒南经: 又有成山,甘水穷焉。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
7 大荒南经: 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又有贾山,汔水出焉。又有言山。又有登备之山。有恝恝之山。又有蒲山,澧水出焉。又有隗山,其西有丹,其东有玉。又南有山,漂水出焉。有尾山。有翠山。
8 大荒南经: 有盈民之国,於姓,黍食。又有人方食木叶。
9 大荒南经: 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
10 大荒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
11 大荒南经: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
12 大荒南经: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13 大荒南经: 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渊。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
14 大荒南经: 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肦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15 大荒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
16 大荒南经: 有人曰凿齿,羿杀之。
17 大荒南经: 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黄蛇,名曰蜮人。
18 大荒南经: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
19 大荒南经: 有人方齿虎尾,名曰祖状之尸。
20 大荒南经: 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
21 大荒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㱙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22 大荒南经: 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有鼬姓之国。有苕山。又有宗山。又有姓山。又有壑山。又有陈州山。又有东州山。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
23 大荒南经: 有人名曰张弘,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弘之国,食鱼,使四鸟。
24 大荒南经: 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於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
25 大荒南经: 帝尧、帝喾、帝舜葬於岳山。爰有文贝,离俞、鿨久、鹰、贾、延维、视肉、熊、罴、虎、豹;朱木,赤支,青华,玄实。有申山者。
26 大荒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
27 大荒南经: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28 大荒南经: 有盖犹之山者,其上有甘柤,枝干皆赤,黄叶,白华,黑实。东又有甘华,枝干皆赤,黄叶。有青马。有赤马,名曰三骓。有视肉。
29 大荒南经: 有小人名曰菌人。
30 大荒南经: 有南类之山,爰有遗玉、青马、三骓、视肉、甘华,百谷所在。
《大荒西经》
1 大荒西经: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2 大荒西经: 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
3 大荒西经: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4 大荒西经: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5 大荒西经: 有五彩之鸟,有冠,名曰狂鸟。
6 大荒西经: 有大泽之长山。有白民之国。
7 大荒西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
8 大荒西经: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蠒,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9 大荒西经: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10 大荒西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
11 大荒西经: 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12 大荒西经: 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摇山,始作乐风。
13 大荒西经: 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
14 大荒西经: 有虫状如菟,胸以后者裸不见,青如猨状。
15 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16 大荒西经: 有灵山,巫咸、巫即、巫肦、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17 大荒西经: 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琁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18 大荒西经: 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鸟。
19 大荒西经: 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
20 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21 大荒西经: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
22 大荒西经: 有女子之国。
23 大荒西经: 有桃山。有䖟山。有桂山。有于土山。
24 大荒西经: 有丈夫之国。
25 大荒西经: 有弇州之山,五彩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儛之风。
26 大荒西经: 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
27 大荒西经: 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28 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卭下地,下地是生噎,处於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29 大荒西经: 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30 大荒西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31 大荒西经: 有玄丹之山。有五色之鸟,人面有发。爰有青鴍、黄鷔,青鸟、黄鸟,其所集者其国亡。
32 大荒西经: 有池名孟翼之攻颛顼之池。
33 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34 大荒西经: 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屏蓬。
35 大荒西经: 有巫山者。有壑山者。有金门之山,有人名曰黄姖之尸。有比翼之鸟。有白鸟青翼,黄尾,玄喙。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
36 大荒西经: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37 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38 大荒西经: 有寒荒之国。有二人女祭、女薎。
39 大荒西经: 有寿麻之国。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向。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40 大荒西经: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
41 大荒西经: 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
42 大荒西经: 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
43 大荒西经: 有一臂民。
44 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
45 大荒西经: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46 大荒西经: 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47 大荒西经: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谓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48 大荒西经: 有青鸟,身黄,赤足,六首,名曰ꇆ鸟。
49 大荒西经: 有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徧勾、常羊之山。
50 大荒西经: 按:夏后开即启,避汉景帝讳云。
《大荒北经》
1 大荒北经: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鿨久、文贝、离俞、鸾鸟、凰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璿、瑰、瑶、碧,皆出卫於山。丘方圆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沉渊,颛顼所浴。
2 大荒北经: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3 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有悲蛭,四翼。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
4 大荒北经: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
5 大荒北经: 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
6 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有盘木千里。
7 大荒北经: 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猎猎。
8 大荒北经: 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
9 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10 大荒北经: 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
11 大荒北经: 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
12 大荒北经: 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
13 大荒北经: 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14 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樻,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衘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15 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16 大荒北经: 又有无肠之国,是任姓,无继子,食鱼。
17 大荒北经: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18 大荒北经: 有岳之山,寻竹生焉。
19 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句,海水入焉。
20 大荒北经: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21 大荒北经: 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昐姓,食鱼。
22 大荒北经: 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
23 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
24 大荒北经: 有山名曰齐州之山、君山、鬵山、鲜野山、鱼山。
25 大荒北经: 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26 大荒北经: 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
27 大荒北经: 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䡢,颛顼之子,食黍。
28 大荒北经: 有国名曰赖丘。有犬戎国。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犬戎。
29 大荒北经: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百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30 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31 大荒北经: 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
32 大荒北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五行之官
“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祝融;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
(《淮南子·天文训》)
宋代朱熹写了一首歌诀帮助儿童来记住八卦的符号: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圭,指土圭,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 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 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专门符号。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 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个天体运行和气象变化,这些星象之学,古称天文。地部指观测日影来计算年周期的方法,用地之理了解生长化收藏的全过程。人不只把天文、地理和人事结合,以便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一横叫二爻,上一横叫三爻。
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总称为经卦,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列组合,则构成六十四卦。
《尚书·洪范》中箕子所述“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这句话当作鲧治水方法不当搅乱五行自然规律因而致死的证据。
“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
《山海经·海内经》这样记述了鲧治水的经过:鲧治水时采用了壅土挡水的办法,历尽艰辛,为了救民于倒悬,他不惜铤而走险——“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殛鲧于羽郊”
“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为了制服洪水,鲧置生死于度外,“不待帝命”,窃取了天帝的“息石、息壤”(相传是一种自生自长的石块和泥土,为天帝所独有)来堵塞洪水。正当洪水快要平息的时候,鲧却被火神祝融袭杀在羽山(羽郊),结果洪水又卷土重来——整整苦干了九年,但天下依然是“洪水滔天”。
鲧要筑一座九仞(八尺=一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论严寒酷暑,废寝忘食地从远处挖土,再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终于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这一天也如往常一样,鸡刚叫就起床开工,一筐又一筐,眼看着山就要9仞高了,只差一筐土的工夫。但他一摸肚子咕咕叫,天又下起雪来,认为只有一筐土,就回家去了。第二天的太阳再也没有升起来,鸡也没有打鸣了,他就永远的沉睡了,所以这一筐土至死他也没堆上,终究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还是没有堆成。
书经《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淮南子·本经》篇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徐旭生说,有关共工氏的传说几乎全和水有关,此说极是。即便是最为人熟知的《淮南子·天文篇》中的记载:“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照样是对水流东南的神话性解释。
天上如此,地上亦如此
在历史记载中,共工和鲧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共工也同样用堙堵洪水的方法使天下受害。《国语·周语下》记载:“昔共工……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
鲧是为祝融所杀的,上引《山海经·海内经》就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而共工也曾与祝融发生过战争且不胜。《史记会注考证》引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诸侯有共 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当然,文献中记载的更多的是共工与颛顼的争斗,如《淮南子·天文篇》云:“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兵略篇》又云:“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史记·律书》亦云:“颛顼有共工之阵以平水害。”但这与和祝融战并不矛盾,因为祝融本是颛顼之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神话中的鲧,身死三年而不腐,又于腹中孕育了自己事业的继承者大禹来,这种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精神,岂不又胜过了普罗米修斯!难怪后人一直把他作为治水之神崇祀了几千年——“海民于羽山之中,修立鲧庙,四时以致祭祀”(《拾遗记》卷二)。
还有一点鲜为人知,就是鲧不但善于治水,而且还是城郭的创始人。《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都说“鲧作城”,而《吴越春秋》更具体地说:“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看来,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城就诞生了。据一些学者考证,“城”实际上起源于古人防治洪水的活动。相传在尧、舜、禹的时代,我们祖先聚居的黄河流域连续出现特大洪水,千方百计与洪水抗争,而最初的办法,就是“堙高坠庳,壅防百川”,即用泥土石块将氏族成员居住地筑起一道道堤埂式的土围子,以拦阻洪水,保护氏族成员的居所和耕地、财产不受洪水的侵袭。这种用以防水的土围子就是“城”的雏形。正是因为如此,史书上才有鲧“作八仞之城”、“鲧作城”(《吕氏春秋·君守》)和“鲧障洪水”(《国语·鲁语上》)的记载。当然,文明初期的“城”,除了具有防范洪水的功能外,还具有防御野兽侵袭和敌人攻击的作用。
究其原因,鲧空有一身才干,但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势,最终失败。禹吸取了鲧的教训,一手抓治水,一手抓权力,治水成功之日,也就是他面南背北之时,结果获得成功。
《神异经》中说:“东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为人自用,欲为欲息,皆云是鲧也。”《史记正义》中说:“鲧坠羽山,化为黄熊,入于羽渊。”
司马迁《史记·夏 本纪》正文,虽未记禹之故里,但注引《帝王纪》中,却提出“禹本西夷人也”。夷,在春秋 之前,是泰山一带,南至淮扬,东至海滨一带的先民统称。可能当地居民因舌上音,将“人”读“夷”的转称。古之历史学家称此地为海 岱人。岱,即是泰山,当时对华夏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夷人,因地 域或风情之异,又分为“莱夷”“东夷”“淮夷”“?夷”“徐夷” 而“九夷”中更有黄、白、赤、玄、于、畎、阳、南、北之分,如此 看来,夷中自然有西夷存在。鲧部落应是西夷人。
东夷的舜部落联合了西夷的祝融部落向鲧部落兴师问罪开了战。鲧败在了联军的手下。殛于羽山。
鲧的妻子是有莘氏女。商代的洗方是古代有莘氏,即辛人的一支,字本作姺,通作、洗,转作辛、莘,先、姺、侁、辛、莘等字在古代都同音;更加重要的是,商代开国元勋伊尹为有莘氏媵臣一事,《吕氏春秋·本味篇》作“有侁”,可见“莘”、“侁”是通用的。以秦之强,以吕不韦的权势,集天下三千名士所著之《吕氏春秋》,书成之日“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其精确度可想而知。洗方为古辛人的一支
鲧被舜杀死后,“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鲧部落的新家应在有莘氏部落,禹的部落也应在有莘氏部落。三过家门而不入,应是大禹在领导着治理的时候。大禹为了不再开罪舜部落和祝融部落.所以治水就采取了顺流治理的措施.
——“海民于羽山之中,修立鲧庙,四时以致祭祀”(《拾遗记》卷二)。 有莘氏部落在穷桑,空桑,汤谷就是现在的墨西哥一带,东夷的舜部落联合了西夷的祝融部落向鲧部落兴师问罪开了战。鲧败在了联军的手下。被殛,鲧在九年的治水期间曾与有莘氏部落联姻娶了有莘氏的女子为妻,并生了儿子禹
大禹治水成功,至少一半的功劳应该归鲧。
估计治水是鲧部世代相传的“家技”绝活,鲧培养造就了古代最杰出的水利专家禹部!
在水利工程上,鲧通过九年努力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禹是在这基础上完成治水大业的。
这里还需要说一下“导”,要“导”,就得疏浚,就是现在,我们对黄河、长江疏浚得起吗?在4000年前,就更不用提了!导,主要还是得靠江河水自己的势能,人类也不过因其势而导之而已。
那么,舜为什么还要把鲧杀掉呢?估计当时民众对水利时效的预期过高,这是可以理解的,谁泡在水里的滋味都不好受。水利工程不能按民众预期完工,对舜的压力一定很大,甚至威胁到他大酋长的地位。为了自保,舜只好找一个替罪羊,鲧最合适。
鲧,就这样被杀了! 这,舜心里一清二楚,所以他在死前把帝位“禅让”给了禹,也算是对他们家的补偿。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羽山,孤峰独秀,草木丰茂,确有可观之处,但就山体本身而言,它并不高大险峻,之所以千年来一直寻找它,是因这里曾留下治水英雄鲧的悲壮足迹
——羽山是鲧的纪念碑!羽山因鲧而分量倍增!
玛雅羽蛇神殿一边角有一对蛇头 这就印证了共工之台之所在
(特奥蒂瓦坎)
《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相柳
见载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其文为:“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据《山海经》所载,相柳形象如一条大蛇,共有九个头部,均为呈青色的人面,是水神共工的臣下。相柳后来被大禹所杀,其腥血所流经之地,寸草不生,五谷难植。相柳这一个九首蛇身的形象,与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十分相似。
刘的本义是掌管测定春分点的氏族。刘姓图腾由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秋天天气到达地球的运行规律,简作“留”。“卯”为春天的天门,简称“春门”,“田”为立主表天竿的天象台惠,“卯”与天竿建木结合称作“柳”,其氏族称相柳。秋门今作“酉”,由祝融氏的“郑”姓所主管掌握。
史载尧帝统治时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尧帝实在没有办法来安定天下,只得让位于舜。而舜也决非一般平民
《史记夏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正义》云“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按一夫一家四口来计算,舜俨然是万人之众部落首领,是一个庞大新兴势力
《尸子》上说:“舜一徙成邑,再徙察国。尧闻其贤,征之草茅之中,与之语礼乐而不逆,与之语政至简而易行,与之语道广大而不亲信。于是妻之以媓,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
尧舜之间正是通过联姻这种方式顺利地实现了权力的转接与过渡,至于后来的舜逼尧之说,可能只是出于尧邦顽固分子的一种借口罢了。 而在东夷民族首领舜即将执掌权力的时候,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夏民族的首领鲧企图凭借自己的实力打破这种平衡局面
《吕氏春秋·行论》所言:“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下之道者为帝,得帝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帝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仿佯于野以患帝。舜于是殛之羽山,副之以吴刀。”
海内经: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鲧
启(契)举族西迁成`汤`,禹举族东迁成`夏`(去做中央帝国的君主族群了),加上后来的黄石火山爆发(距今3500年前)造成的海啸将旧址破坏贻尽而消失,直至近代被人发现挖掘,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 黄种人分布图也告诉了我们这个转换
最终苏美和大夏埃及 被雅利安人灭族
火山喷发 地球震荡 一极废 角度倾 古代征战大分裂 洪水后 人的语言也变乱了, 鲧治水堵塞地球水循环系统 导致下游水流无法滋养土地 种植庄稼
祝融 大旱临 水神和火神终于开打了 鲧治水成功却带来了干旱
所以说这也算是失败的``````因为 人民不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
颗粒无收的冬季来临了``````
他们沉默了 他们对生命已经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但他们依旧相信太阳会升起
正是因为这个信念
让他们看到了最后的奇迹```
河湖海环绕,其四面有维多利亚湖,尼罗河,红海,印度洋
在中国人的心中,昆仑一直是个神圣的地方,昆仑往往被当成民族的象征。那么,上古时的昆仑是不是现在的昆仑山呢?回答当然不是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西海当时为地中海,西海之南,也就是在地中海南方。
流沙当指撒哈拉大沙漠(撒哈拉,沙海的古音),流沙之滨,在撒哈拉大沙漠边沿。
赤水为红海,上古时旁有国家名阿卡德(阿卡德,就是红的意思)。
黑水指青尼罗河。
弱水之渊,指东非大裂谷
乞力马扎罗山(斯瓦希里语:Kilimanjaro,意为“灿烂发光的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的乞力马扎罗区,临近肯尼亚边界,是非洲的最高山,常被称为“非洲屋脊”、“非洲之王
从地理位置看只有位于非洲的肯尼亚以及埃塞额比亚一带符合条件,昆读音就是肯,仑指land也就是陆地,和尼亚同意。
西王母即西方称的示巴女王,西王母拜见过西巡的穆天子,近代埃塞额比亚最后的皇帝还自称是所罗门与示巴女王的血脉。
所罗门王与周穆王
古籍《穆天子》中载在西周时(周平王东迁前的周,非早前的西周之国),周穆王西巡,在耶路撒冷接见西王母,
旧约全书中记载为所罗门见示巴女王,《古兰经》记为苏来曼见示巴女王,实际上都是记载一件事。
穆王名叫满,全名叫周穆满,上古读音与所罗门。
《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示就是西,巴是方的古音,示巴女王也就是西方女王。所统治的国家在也门一带,在昆仑虚北,正处在埃塞额比亚的北面。
直至近代,埃塞额比亚的海拉西一
世皇帝还自称系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的血脉。
穆王(下埃及柏王)西巡的时间为公元前980年左右,他尚未做皇帝,而所罗门在位的时间为公元前960年-930年,时间上也是一致的,可以肯定周穆王就是所罗门王了。那么所谓所罗门王的宝藏就应该在以色列圣城耶路撒冷。
这么看来中国人与以色列人有渊源
《穆天子传》
西晋太康二年,汲县有一个人盗发古墓,无意之中从古墓里挖出一批竹简,这批竹简记载了西周穆王西行一事,后来的学者将此书定名为《穆天子传》。据当时人考证,被掘的古墓是战国时期魏惠成王之子襄王的陵墓,西晋大学者整理并注释了这部书。
周穆王生活在西周王朝的中期,即公元前960年前后,距今已有近3000年,是一个可信的历史人物,上古史籍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穆天子传》里十分明确地说,周穆王在西行途中,曾经到过古昆仑,参观过黄帝留下的宫殿遗址,并派了兵士看守保护。如果《穆天子传》可信,那么他就是到过昆仑山唯一的历史人物,因为在3000多年以前,当时的昆仑山上还有黄帝的帝宫存在。这反过来证明,昆仑山是存在的,关于黄帝的神话。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
由于穆天子这个人,后来进了道家仙系,被仙话得不像个样子,竟然有穆天子和西王母一段风流韵事,所以学者们并不重视这部书,在考证昆仑山时,也不用它作为证据。我们认为,不管《穆天子传》有多少仙话的成分,但穆天子西行的主干还是可信的,《史记》、《国语》、《左传》、《尚书》、《竹书纪年》里都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怎么能一概不相信呢?如果这样疑古的话,恐怕可读的历史书不会很多。
《穆天子传》的前三卷详细记载了周穆王西行的情况,从哪里出发、经过哪里、会见过什么人、做过什么事,书中都有记载。最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是按六十甲子来给日的,戊寅日到了哪里,庚辰日到了哪里,记载得十分详细。根据六十甲子推算,周穆王戊寅日从河南漳水出发,一路向西北行,渡过了黄河,在第104天的辛酉日,登上了昆仑,参拜了黄帝之宫,中间曾经因为遇风雪、狩猎、拜会外方诸侯,耽误了一些时间,行进时间大约在两个月左右。
周穆王西行,是带着六众之师,都是骑马而行。这为我们寻找昆仑山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如果我们现在也能骑上马,以一个马队一天的行程计算,重复一遍当年西周穆王率六众之师浩浩西行的壮举,那么,就有可能找到昆仑山的位置,即使不能最后确定,但也能指出一个昆仑山大致所在的区域。
根据这些神话来看,中华民族曾经有过一次巨大的迁徙,从西北迁向中原,再到沿海。然而现在考古发现却不佐证以上这个推论,那么,这次迁徙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再者,根据地质与气候资料,西北部地区在1万多年以前,比现在自然条件好些,但比起中原来还是有相当的差距。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中华民族竟然选择了西北,而不首先选择中原呢?如果说山顶洞人或北京猿人是中国的最早祖先,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放弃优越的自然条件而向西北迁徙呢?这是违背生物自然选择规律的。
前面的手持两蛇,有可能是手持两绳的意思,有可能当时没有绳子,而蛇的样子形似绳,如是用了蛇字。
山海经的通假字到处都是,很多东西不能单从表面的文字去理解
山海经的地理之类像河流分布、各个地方植物,还有动物分布应该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些奇怪的动物和人种,这个应该有些是夸张了说法,有些是语法上的一些误解。
比如对西王母的描述就应该是语法上的缺乏而造成的,真实西五母应该是个披着兽皮,脸上画着奇怪图腾的人。
因为古人词语比较缺乏,对很多东西的描述只能用所知的词去描述。就好像一个只懂一点点英语的人去描一件东西,那是很难的,这个人所写出来的东西估计很多人都看不懂。
《山海经》的描写:「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好像是说:西王母的外形『像人』,长着一条像豹子那样的尾巴,一口老虎那样的牙齿,很会用高频率的声音吼叫。满头乱发,还戴着一顶方形帽子。是上天派来负责传布病毒和各种灾难的神)。可见外形很KB,而且是位散发灾疫的煞神!他住在「昆仑之丘」的绝顶之上,有三只叫做『青鸟』的巨型猛禽,每天替他叼来食物和日用品。
但是在《穆天子传》里,西王母的言行却又像是一位温文儒雅的统治者。当周穆王乘坐由造父驾驭的八骏周游天下,西巡到了昆仑山区,他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去拜见西王母。第二天,穆王在瑶池宴请西王母,两人都清唱了一些诗句相互祝福。
有的学者从少昊的神话中认定,中国神话有一次向西北迁徙的历史。事件是这样的:据现在考证,少昊乃是东方天帝,《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这个少昊天帝,统领着东夷各部落,《左传》说,少昊之国以鸟为神,大约是鸟图腾,因此,少昊建国以后封了一群"鸟官"。《淮南子》又说:"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住蓐收,执矩而治秋。"《山海经·西次三经》中也有少昊的神话。由此认定,少昊的神话是先东后西,这是不对的。神话的迁徙本身就是民族的迁徙,正如我们以上所说,由东向西的迁徙是违反规律的。
那么,中国文化究竟是由西向东迁呢,还是由东向西迁呢?事实上,现代的考古资料中根本没有这样的一次迁徙的证明。如此一来,中国文化中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断层,这个断层大约发生在文字出现以前到1万年左右。如果神话记载是真实的话,也就是说,距今6000-15000年之间,华夏曾经发生过一次巨大的事件,导致了我们现在所不清楚的文化迁徙。所以我们需要证明,我们必须找到古昆仑山的位置。
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
在《山海经》中,“昆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理名词,因为它是《山海经》的一个地理原点,只有首先确定了它的具体位置,才能相应确定其他的一切。因此,我们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必须从“昆仑”开始。
《山海经》中与确定“昆仑”的地理位置直接相关的记载共有3处,下面一一列出:
《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能够确定“昆仑之丘”或“昆仑之虚”方位的一为“西南”(即《西次三经》中“槐江之山”的西南),一为“西北”(即《海内西经》的西北),二者并不矛盾,但最具体的还是“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这四句。
在《西次三经》“昆仑之丘”的记载之后,紧接着的是“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也就是说,在“昆仑之丘”的西面770里处有一片沙漠。而《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的前面也有关于“流沙”的记载,文曰:“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这说明在“昆仑之虚”的东北面有一片沙漠。《海内东经》又说:“国在流沙中者享端、玺唤,在昆仑虚东南。”享端、玺唤国既在“流沙”中,又在“昆仑虚东南”,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昆仑虚”的东南还有一片沙漠(撒哈拉沙漠)
《淮南子·本经训》明确记有:“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悻,民皆上丘陵,赴树木。”《山海经》记有共工之臣相柳制造洪水泛滥被禹大禹治水的遗迹,除了某些河道、河床的人工改变(包括河流两岸山形的变化)之外,我们还可以寻找其它的线索,例如当年施工者的居住地、工具、遗骨等,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找与治水有关的其它大型工程遗迹,其中包括金字塔式建筑物,例如《山海经》记载的众帝之台和积石山。
1 、众帝之台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大荒北经》:“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呕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根据上述记载,大禹治水时,曾经建造有多座四方台型金字塔建筑物,它们被命名为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以及共工台。所谓“各二台”可能指它们有两层结构,属于阶梯型金字塔,与埃及早期的金字塔和美洲金字塔相似。
此外,《大荒北经》也记有共工台:“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
《大荒西经》则记有轩辕台:“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乡射,畏轩辕之台。”它们建造的时间,可能早于大禹治水时建造的众帝之台。
上述先夏时期的帝王金字塔,其地理位置在昆仑之北
2 、积石山
在古史传说里,大禹治水的一项重大工程是建造积石山,《山海经》的《海外北经》称:“禹所积石之山,在其(博父国)东,河水所入。”《大荒北经》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海内西经》称:“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所谓积石山,当是一种石头坝,用以拦截水流,或调节水位。这是我国先民的伟大发明,其最成功的范例就是今天仍然在发挥作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如果大禹治水时曾经在海上修建过石头坝,那么最可能的地方是在白令海峡到中国南方岛链,而且可能会在多处修建规模不等的石头坝水利工程。由于石头坝即使坍塌后,仍然会保存有遗物和遗迹,因此我们今天有希望找到帝禹时代的积石山。
海底世界
史传商代始祖契为帝喾妃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商人之祖为帝喾,“俊”是商代高祖中地位最显赫者,“俊”是商人的祖先。
是亦证明“俊”便是帝喾, 东夷,从白令海峡冰桥上迁徙到亚洲的一支
《山海经》称:“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蹲其上,张其两耳。”这个记载很容易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山海经所言渤海之东(今日太平洋)有五座仙山,即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山上有众多仙人居住,由于天灾人祸,岱舆、员峤二山(实为海岛)沉没海中,无数居民逃往它处,还有的人在水中居住,这个古老的故事长期被人们视为神话,因为没有证据了,可是最近西方学者证实了大西洲、太平洲的曾经存在,也许海底真的住着麦克,哈里斯?
世界上最孤独的地方之一,他坐落于茫茫无际的南太平洋水域,离南美洲海岸大约有3,700千米,离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也有1,000千米之遥。当人们发现这个岛时,在他上面已经存在着两种居民:一种时显然处于原始状态的具有血肉之躯的波利尼西亚人;另一种趋势代表着高度文明的巨石雕像。现在岛上的居民既没有雕刻这些巨大石像的艺术造诣,又没有海上航行数千里的航海知识。显然这一切使这个海盗笼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形态各异的长脸,略微向上翘起的鼻子,向前突起的薄嘴唇,略微向后倾的宽额,垂落腮部的大耳朵,刻有飞鸟鸣禽的躯干以及垂立在两边的手;还有一些石像头上戴有圆柱形的红帽子,当地人成为“普卡奥”,远远看去,红帽子颇似一顶红色的王冠,更给石像增添了尊贵,高傲的色彩。
是谁创造了这神秘的文明,土著人吗?不大可能。
人们注意统计了岛上的巨石像,共600多尊。他们还在拉若拉库山脉发现了巨石人像,几处还在采石场。
采石场?600多尊石像,许多学者认为这些工作需要5000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采能完成。
可是石像分布广泛,只凭借人力搬运石不可能的,利用滚不滑动装置似乎是岛民解决运输问题的唯一途径,但令人困惑之处在于,在雅各布.罗格文初到复活节岛时,他就说岛上几乎没有树木。这就不存在利用滚木滑石装置运送巨石人像的问题了。
那么?
还有岛上这些石人像还有不少头戴石帽的,一定石帽,小的也有2吨,大的要十几吨,套这些石帽带到巨人像的头上,又需要有起码的起重设备。岛上没有树木生长,滚木滑动这种最原始的搬运设备都不可能存在,吊装设备就更成了虚有之物,再说拿5000个强壮的劳动力吃什么?靠什么生存?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小岛上仅生活着几百个土著,他们过着风餐露宿,近乎原始的生活,根本没有能力提供养活5000个强劳动力的粮食,拿到底时谁呢?他们又是怎么创造这神秘的文明的呢?
《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选自《梦溪笔谈》(沈括)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山市 (蒲松龄)
现在人类学界一般将它叫做拉帕努伊岛(Rapa Nui),这是十九世纪中叶波利尼西亚人对它的称呼;岛上原居民被称做拉帕努伊人,他们讲的方言被称做拉帕努伊语。
马里亚纳海沟
经美国《国家地理》确认,2012-03-27 关岛当地时间7:52,即北京时间今天早晨5时52分,好莱坞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已经驾驶其单人深潜器“深海挑战者”号成功下潜至世界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海渊底部。
卡梅隆现在正在海底进行数据采集,收集样本,并进行大量的拍摄工作,这些工作在1960年人类首次抵达这里时是无法想象的。当时,一个两人小组驾驶深潜器抵达这里并稍作停留,他们只目睹了这里被深潜器泛起的阵阵泥沙而已。
图中红点所示即为卡梅隆下潜位置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发现,有些巨大“桥梁”横穿马里亚纳海沟,与海沟底部相比,那些桥梁上更有可能有生物存在。
研究团队用多波束回声测深器绘制出马里亚纳海沟的海床地图,发现在地球最深的这个地方有4个桥梁,它们都是在山脉被拉进地壳时形成的
我们的资料显示,它们实际上发生了断裂。太平洋板块一开始向下运动,就导致我们古老的地壳破裂。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蓝色的深浅代表海洋深度的变化,蓝黑色表示最深的地方。黑色的轮廓表示声波探测所及的近40万平方公里海底的外缘
中国
亚特兰蒂斯(Atlantis,Ατλαντι?)的神话
穿越北纬30度,我们会发现在这条神秘的纬度上曾经存在过许多发达的文明世界,它们究竟源自那里,却又去向何处.
沉没的亚特兰蒂斯
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众国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叙述:“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在梵蒂冈图书馆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对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类文明也有所谈及。
现代科学发现,在大洪灾之前,地球上或许真地存在过一片大陆,这片大陆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这片大陆沉没在大西洋中。而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遗迹,似乎在印证着这个假说。在民间的说法中,人们把这片陆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着史前文明的那个国度叫做“大西国”。其实,科学界早就给这片神秘消失的大陆命名了,那就是沿用了柏拉图提出的名字:亚特兰蒂斯。
拉图在书中写道:亚特兰蒂斯不仅有华丽的宫殿和神庙,而且有祭祀用的巨大神坛。
柏拉图说亚特兰蒂斯人拥有的财富多的无法想象。亚特兰蒂斯人最初诚实善良,具有超凡脱俗的智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亚特兰蒂斯人内心开始充满了膨胀的野心,他们开始派出军队,征服他们周边的国家。
他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腐化,无休止的极尽奢华和道德沦丧,终于激怒了众神,于是,众神之王宙斯一夜之间将地震和洪水降临在大西岛上,亚特兰蒂斯最终被大海吞没,从此消失在深不可测的大海之中。
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亚特兰蒂斯古大陆
柏拉图在他的著作《对话录》中,记录着由他的表弟柯里西亚斯所叙述的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柯里西亚斯是苏格拉底的门生,他曾在对话中三次强调亚特兰蒂斯的真实性。柯里西亚斯说,故事他的曾祖父从一位希腊诗人索伦(Solon约639-559BC)那儿听到的。索伦是古希腊七圣人中最睿智的,索伦在一次埃及之旅时,从埃及老祭师处听到亚特兰蒂斯之说。对话录中的记载大意如下:
在地中海西方遥远的大西洋上,有一个以惊异文明自夸的巨大大陆。大陆上出产无数的黄金与白银,所有宫殿都由黄金墙根及白银墙壁的围墙所围绕。宫内墙壁也镶满黄金,金碧辉煌。在那里,文明的发展成度另人难以想象。有设备完善的港埠及船只,还有能够载人飞翔的物体。它的势力不只局限于欧洲,还远及非洲大陆。上面这幅壁画发现于阿克罗提里城中。这座城在3500年前因圣多里尼火山爆发而遭埋没,于1967年自火山灰中挖掘出来,似乎描述的是正前往北非贸易的船队。在一次大地震之后,使它沉落海底,它的文明随之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柏拉图在二千年前述说的这个岛屿,令许多人为之向往,但没有人能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亚特兰蒂斯确实存在过。因为亚特兰蒂斯消失在一场火山爆发的大地震及洪水之后,亚特兰蒂斯在顷刻之间便永远沉入了海底。根据柏拉图的记述,由于亚特兰蒂斯的文明程度极高,国势富强,渐渐社会开始腐化,贪财好富,利欲熏心。遂发动征服世界的战争。但遇到强悍的雅典士兵便吃了败仗。亚特兰蒂斯这种背弃上帝眷顾的行为,导致天神震怒,因而唤起大自然的力量,消灭了这个罪恶之岛。
亚特兰蒂斯在希腊神话中是海神波塞东统治的一座广大岛屿。
希腊神话中说,这座岛屿被分割成10份,由波塞东的5对双生子共同统治。长男亚特兰斯以盟主的身份成为王中之王。因此这座广大岛屿被命名为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位于“海洛克斯之柱” (直布罗陀海峡)外的大西洋中,面积比北非和小亚细亚合起来还更宽广。其强大的权力则不仅限于周边的大西洋诸岛,还远达欧洲、非洲和美洲(真正的大陆)。
亚特兰蒂斯岛的海岸险峻,中央部位却有宽阔肥沃的平原,在距外海9公里处是首都波塞多尼亚。这座都市十分富裕繁华,其市中心有王宫和奉祀守护神波塞东的壮丽神殿。另外,在波塞多尼亚的四周还建有三层的环状运河。最外侧的运河宽500米,可通行大型船只,这些运河都以宽100米的水陆和外海衔接。
神殿是以黄金、白银、象牙或如火焰般闪闪发光、名为“欧立哈坎”的金属装饰。岛上的所有建筑物都以当地开凿的白、黑、红色的石头建造,美丽而壮观。
环状都市外有宽广的平原,四周为深30米、宽180米、全长达1800公里的沟渠所环绕,内侧的运河,则以每18公里纵横交错的方式围绕着,就好象是棋盘的格子一样的整齐方正。人们就用此水种植谷物和蔬菜,并用运河将产品搬运到消费地区。
在水路和海相接之处有3座港口。港口的附近密集地住着许多居民,从世界各地前来的船只和商人络绎不绝地往返于3座巨大港口之间,港口一带因此而昼夜喧嚣不已。
平原被分割成90000各地区,每个地区设有一位指挥官。这位指挥官担负着调度一辆战车费用的六分之一、马2匹、骑兵2名、轻战车1台、步兵和驾驶者各一名的义务。除此之外,还能调度12名战斗员和4名水兵。若将这些兵力加在一起,那么亚特兰蒂斯就能随时拥有120万兵员的强大战斗力了。
拥有强大国力的亚特兰蒂斯,终于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始侵略别国了。
勇敢地抵抗亚特兰蒂斯进攻的是雅典人。雅典人在激战后,终于击退了亚特兰蒂斯军队,保障了国家独立和人民的自由。但未知的悲惨命运立即发生了。
因为当时爆发了KB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军队仅仅在“悲惨的一昼夜”间就陷入地中,而亚特兰蒂斯也陷没于海中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这是发生于距今 12000年前的事。
这就是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迪迈斯》和《格利迪亚斯》中所描绘的亚特兰蒂斯的全貌。这就是柏拉图将希腊贤人之一的梭罗从埃及祭司那里听来的故事,写到自己的书里介绍给世人的。
亚特兰蒂斯的建筑成同心圆状,互相用舰只分隔开。随着越来越深入,身份限制也越严格。 在圆环内圈是最重要的庙宇和保留地。城市的建筑美妙地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韵味。镀金的圆屋顶,由于风力和温度的不同,会发出和谐的声音。通常是三个音节。对于亚特兰蒂斯来说,三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线条会重复三次,建筑群由三组类似的建筑组成,三个金字塔组成的塔群。城市的每一层的街道都呈对角线分布,从海滨一角到另一角,在地下还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地下长廊。
亚特兰蒂斯(亦名大西洲、阿特兰提斯)首府是波赛多尼亚(亦名海神市)。可以说它代表了大西洲的精粹,是文化,艺术和工艺水平的集合体现。这是一座纪念碑样的城市,是其他国家的典范,是显示亚特兰蒂斯的伟大所在。
亚特兰蒂斯的综览。是传说中的这个城市的经典模式,由一系列浮于海上的同心圆连接成。可以看到,它是如何一层层由低到高排列向中心的。中心部分是大本营,直径接近2.5公里。 接两个同心圆层的海洋通道的景观,从城市内部朝外看去,可以看到城市的另一层。亚特兰蒂斯的内海区域。而右边有座灯塔。两座金属雕塑支撑着巨大的灯。背景是天空中的三辆飞车。中心城市的一些庄严建筑。阶梯的最高处,雕塑头上的翅膀显而易见。在亚特兰蒂斯的艺术中那代表了生生不息。城市的整体设计极尽可能的体现了各种艺术的巅峰。阶梯通向一座综合院校。
金子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城市中心最辉煌的建筑有天文意义。那些金碧辉煌的建筑在风中会发出和谐的音调。城市的中心地带。镀金的音乐圆顶是天象馆和其他一些公众建筑。并非所有人都有权进入中心城市到处布满了巨大的山洞。这是支撑的柱子。仔细看可以看到紧贴入口是金牛座的标志,以及男人和公牛。
这块祖母绿被精细的雕刻成透明,城市的主要法典写在上面。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和土语。祖母绿被安放在一个地下房间严密看守着,那是亚特兰蒂斯最神圣的地方。
离开城市不远的山谷中掩埋着亚特兰蒂斯的国王。这是个很深的山谷,专用作墓地。那些墓碑上记录了人的一生。在这里,不仅埋葬着官员也有艺术家。山谷在山的上面,还有很多已经绝种史前动物。
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塞冬(Poseidon)。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塞冬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了五对双胞胎,于是波塞冬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给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个长子叫做 “亚特拉斯”(Atlas),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塞冬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塞冬的神殿,这个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塞冬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塞冬神殿中的牡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塞冬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神秘的伊卡黑石
半个多世纪以来,秘鲁小城伊卡的居民们在城郊发现了一些被称之为“伊卡黑石”的东西。这些“伊卡黑石”通常只有拳头大小,但最大的重量可达100公斤。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些“伊卡黑石”上雕有各种神秘的画面:有的画面是一些人或类人生物正在做心脏手术;有的画面是表现他们用望远镜遥望星空的情景;还有的画面是他们骑坐在一些大穿山甲的背上游逛。更叫人迷惑不解的画面是,一些人或类人生物正乘坐着一些古怪的飞行器遨游太空。秘鲁共和国学者哈·卡勃雷尔收藏了大量雕有这种神秘画面的“伊卡黑石”,对其进行了分类,拍了照,并对其进行仔细研究后写下了《伊卡黑石篆函》一书。他收藏了大约2.5万枚这样的“伊卡黑石”,石上的神秘画面均是雕塑而成的。
这些雕刻在“伊卡黑石”上的画面虽然显得粗糙,但画意明白易懂。有些画面很像是地球的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图,在这些刻出的地图上,不仅有今天已知的各大陆,还有像雷米利亚、亚特兰蒂斯等这样一些早已荡然无存的大陆,而且这些大陆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在传说中它们在几百万年前所处的地理位置上。这些“伊卡黑石”上的画面除地图外,还发现有骑着史前大象和多趾马的人的形象,这种多趾马则是现代马最远的祖先;还发现有这样的画面:骑者坐在一些巨大动物的脊背上,这些动物长着类似长颈鹿一样的头和脖子,它们的身体很像骆驼,这些巨大的古代动物早已在几百万年前就灭绝了。此外,还有一些人正在猎杀恐龙的场面。
考古学家认为,这些表现纯真、喻意深刻的“伊卡黑石”雕刻画是按一定的严格顺序排列的。它们以一个独特的、大自然科学“图书馆”的风貌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它们成为了地球上某一个伟大而古老的超级文明昔日辉煌的历史见证。
伊卡石头”同样见证了早期人类与恐龙共处时期受到另一支外来族类的保护,这支头部佩戴羽毛饰物的族类勇敢地与恐龙抗争,使“幼年时期的”人类不至于遭遇弱肉强食的残酷自然规则。
移居墨西哥的德国商人沃德玛.朱斯拉德(Waldemar.Julsrud)于1944年在距墨西哥城西北部175英里的阿坎巴洛(Acambaro),偶然发现了刚出土的各种形态奇特的陶瓷雕像,从此开始了他的收藏生涯。直到1952年,他才将此发现公开,当时的收藏以超过32000件。
恐龙与人类共存并逐渐灭绝的历史,说明二者分别产生于两股对立势力的“创作”,恐龙族类的消失也说明了其背后势力的“妥协”或“让步”,有其更加深远的意义。 如图:
《海外东经》 ---- 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长差】丘北。
《海内北经》 ---- 明组邑居海中。逢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大荒东经》 ----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 人【俊扌换足】其上,张其两耳。
《大荒北经》 ----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
巨人【引用:(1) 旧约 -- 创世纪 6:4 从那时以后,地上有巨人(或“拿非利人”--希伯来人《圣经》)出现。他们是「神子」跟人类的女子所传下的后代;他们是古代的英雄和名人。 Genesis 6:4 There were giants(Nephilim -- in hebrew Bible) in the earth in those days; and also after that, when the s** of God came in unto the daughters of men, and they bare children to them, the same became mighty men which were of old, men of renown.(2) 旧约 -- 申命记 3:11 利乏音人所剩下的只有巴珊王噩。他的床是铁的,长九肘,宽四肘,都是以人肘为度。现今岂不是在亚扪人的拉巴吗。 Deuteronomy 3:11 For only Og king of Bashan remained of the remnant of giants; behold, his bedstead was a bedstead of iron; is it not in Rabbath of the children of Ammon? nine cubits was the length thereof, and four cubits the breadth of it, after the cubit of a man. (3) 沈括《梦溪笔谈》第二十一卷--异事:庆历中,施昌言镇鄜延,乃坏奉国寺为仓,发尸毗墓,得千余秤炭,其棺椁皆朽,有枯骸尚完,胫骨长二尺余,颅骨大如斗。(4)《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 秦始皇帝 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於 临洮 。”】
《山海经》--- 神(Gods
《西山经》 ----- 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
----- 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 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鸟】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 曰【山加鹞去鸟】崖。
----- 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
《北山经》
----- 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善吒,行则衔其尾。
----- 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
1、宗教观念之一,超自然体中的最高者,一般被认为不具物质躯体,但有其躯体形象。不受自然规律限制,反之却高于自然规律,主宰物质世界,能对物质世界加以影响。
2、掌握极高科学技术的高智能部族,以及被其应用遗传学技术,在地球与不同生物“杂交”产生的“混合变种人”,常被原始部落当作通往“神”和“人”的媒介。
伊卡石头
复活节岛呈三角形状,长24千米,最宽处17.7千米,面积为117平方千米。居民2300多人。产甘蔗、香蕉、玉米等,并产鱼、虾。经济主要是畜牧业和旅游业。石像均由整块的暗红色火成岩雕凿而成。所有石像没有腿,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异。石像面部表情丰富,眼睛是专门用发亮的黑曜石或闪光贝壳镶嵌上的
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山海经要分海内篇和海外篇。直到我看到一篇报道美国地理考古女学者的文章: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试着进行按经考察,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国古代的旅行者一样,用双脚去丈量勘测那些山脉。她的方法是:《山海经》中的中国古人让你向东,你就向东,让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会发现什么。经过几次失败,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真是令人惊讶:一个美国人,研究了中国学者都难以读通的《山海经》,并且据此实地勘察,发现了中国古人早已到达美洲!
美国女学者默茨博士研读了《山海经》,并亲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后,由衷的赞叹:“对于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为白雪皑皑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有低头,顶礼膜拜。”真是令人汗颜!
一部中国上古流传至今的宝贵典籍,却是由一些欧美学者用尽心力地在进行着再发现。而我们的新朝一族都对着超女“你主宰,我崇拜”的顶礼膜拜,祖先有灵,气杀了
在东山经中明确的记载了这样一种动物,它叫犰狳,“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翻译过来就是这种动物体型像兔子,像鸟一样的长喙,圆眼睛细长的尾巴,看见人就一动不动。如果你看见过美洲犰狳的话,你就绝不会怀疑山海经的描述,美洲犰狳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和小兔子一样楚楚可怜,为什么像兔子?他不但体型像,而且那对长耳朵更像!犰狳还有个习惯,遇见危险就会像穿山甲一样缩成一团,当然就一动不动了。
下图为倭犰狳
这还不能说明我们的祖先老早就去美洲旅游过吗?说不定还是组团去的呢
《山海经·西次三经》“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循于四海,其音如榴。半人马是希腊神话中一种半人半马的怪物。他们的上半身是人的躯干,包括手和头,下半身则是马身,也包括躯干和腿。关于半人马的来源在希腊神话中有许多不同的故事,一般它们都与拉庇泰国王伊克西翁和云有关。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好色的半人马人代表人性中未开化,无法无天和本能的一面。在拉庇泰王的婚宴上,半人马人试图诱拐新娘,奸**宾,并用树干和石头袭击东道主。拉庇泰人最终战胜了半人马人,象征知识和理智战胜本能和动物**。
平圃--《穆天子传》、《淮南子.墬形训》作"县圃"。传说为天神所居。
半人马,亦称山杜尔族,是希腊神话中一种半人半马的怪物。他们的上半身是人的躯干,包括手和头,下半身则是马身,也包括躯干和四腿。
有人认为半人马是当时未见到过骑兵的希腊人对从中亚来的游牧民族的反映。考古工作在近东发现了一些与半人马有关的艺术作品。半人马也可能是游牧民自身的图腾或荣誉的自称。
西方所用的骑枪是一次性的,适合重骑兵的冲锋,使用时单手平端另一手拿盾,长矛依靠马的冲击力刺进敌人身体里,然后骑士就会撒手,抽出双手剑或钉锤来进行近身肉搏战。
而中国的骑兵用矛,在古代叫做“槊”和“铩”,到了宋朝才有了枪。作为近身战时用,所以要求比较灵活。不过中国古代的骑兵一直是以弓弩为主要武器的,矛(枪)的使用不多。
骑士枪是欧洲重骑兵使用的~用来在马上冲刺,矛长是为了使穿刺利达到最大用的~中国重骑兵不像欧洲那样~中国的枪和矛讲究的是技巧~而不是单纯靠马力进行穿刺攻击。所以矛头长毫无意义~
尽管独角兽从历史的早期就存在于欧洲,实际上它们作为一种希伯来传说中的动物,大多数关于它的早期描述看来都来源于阿拉伯王的karkadann(一种动物的名字)。在Persia,阿拉伯,印度和北非,凶残的karkadann,与温和的麒麟不同的是,它是一种人畜都惧怕的动物。然而,人们为了获得它的角,偶尔会试图去捕捉 karkadann.它的角可以用来制成长笛或者被用来制作解毒药剂。Cnidus有个名叫Ctesias的药剂师为Darius二世教廷制作药剂,那以后,他也曾效命于Persia. 公元前416年,在他离开Cnidus到公元前398年他回到Cnidus,他学习养生之道,也努力保存大量关于生命和历史的学问。他的其中一件功绩,Indica(这是啥不懂),曾经被作为残破的摘要碎片而被保存下来,后来的副本流传了5个世纪之久。Induce的第25章中,Ketosis描述了独角兽:在印度的森林中,(独角兽)的体型和体型较大的马一样,或者比马大一些。
他们的身体是白色的,头是深红色,眼睛是深蓝色。它们的角从额头正中伸出,大约一英尺半长。独角兽的角磨制成的粉末可以作为抵御致死麻醉药的解毒剂。角的根部,眉上两手宽的额头是纯白色。角上端很尖锐,是鲜红色,中间呈黑色。用独角兽的角制成容器喝酒的人说,这能够治愈疾病。实际上,饮用独角兽角杯而免于中毒的人,是因为他们还饮用葡萄酒,水,或其他液体稀释了毒药而免于死亡。(古代,用的毒都是砒霜之类的毒,由于古代的科技不发达制的砒霜里有一些硫,而硫会与银反应生成一种黑色的物质。所以古代可用银针验毒。)不论是驯化的还是野生的独角兽,实际上,所有的硬蹄动物都没有踝骨,它们的肝脏也不分泌胆汁。独角兽却有踝骨和胆汁。如同一头普通的公牛,但却是遍体朱红。
这种动物动作敏捷有力,以至于没有哪种动物,甚至是马,能够追上它。因此,Seville的Isidore在公元600年写道:独角兽是残忍的野兽,经常与大象争斗。他还注意到,用少女能够诱使独角兽上当而被捕捉。
独角兽会把它的脑袋靠在少女的裙摆上入睡,因此很容易被猎人捕捉到。
有一只角的野兽出没于喜马拉雅(Himalayas)的雪山,从而形成了一些古老的传统。因此,很多人认为西藏是独角兽传说的源头,尽管在历史上曾经有一度被称作月亮山,Abyssinia的最高点,荣耀之地。传统继续的延续下来。所以,有4尊黄铜的独角兽雕塑仍存在于Abyssinian王的宫殿中就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事了。
骑士精神,信奉于一种信仰。站在孤高的峰顶,任由风左右着已破损的衣衫,拍一拍满是土灰的铠甲,抬起沾满血渍的脸,微笑,凝望远方。名誉、礼仪、谦卑、坚毅、忠诚、骄傲、虔诚……
于男人精神层面的骑士精神,是贯穿在人类发展整个过程的。无论古往今来,东西南北,皆不出其外。日本有武士精神,他们效忠的是天皇。中国有侠义道,他们效忠的是天,以及天定的道德准则,有所谓的替天行道。而西洋的骑士精神最为浪漫,他效忠的如果是一个女人,也绝不会成为别人的笑柄。
帝国是高傲的、圣洁的,即便是落难的帝国。为什么?因为他还有骑士忠贞的保护,这个骑士用他的生命捍卫了骄傲的帝国,没想过得到什么,有的也许仅仅是帝国对他会保护自己的那份自信。
为了帝国的那份与生俱来的高傲与自信,骑士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对他来说,为了达到自己保护帝国的使命,生命,是可以拿去的。
后冷兵器时代,骑士精神转化成了绅士风度。这种由骑士精神转变而来的绅士风度,已经成了现代文明生活中男人的基本人格准则,并推而广之蔓延到了全世界
我们不能让自私、贪婪、**、自暴自弃等邪恶的力量侵犯到我们内心深处的公主。也就是说,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能失去我们的正义感,都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作为一个男人,我们需要这样骑士精神。
Be without fear in the face of your enemies.
Be brave and upright that God
may thee.
Speak the truth even if it leads to your death.
Save God the
helpless. That is your oath.
And that so you remember it.
Rise a knigh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敌之前无所畏惧,
主愿汝等勇敢正直,
用生命捍卫真理,
拯救无助,这是你的誓言!
牢记它们,
册封一位骑士!
I will be kind
to the weak.
我发誓善待弱者
I will be brave against the strong.
我发誓勇敢地对抗Q B
I will fight all who do wrong.
我发誓抗击一切错误
I will fight for those who
cannot fight.
我发誓为手无寸铁的人战斗
I will help those tho call me for help.
我发誓帮助任何向我求助的人
I will harm no woman.
我发誓不伤害任何妇人
I will help my
brother knight.
我发誓帮助我的兄弟骑士
I will be true to my friends.
我发誓真诚地对待我的朋友
I will be faithful in love.
我发誓将对所爱至死不渝
欧洲传统重骑兵如图
三次大西征: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铁骑为何能无敌天下?
蒙古建国后,于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余年时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
三次西征
第一次西征(1219-1225)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为了肃清乃蛮部的残余势力,以及消灭西域的强国花剌子模(Khorazm),便藉口花剌子模杀蒙古商队及使者,亲率二十万大军西征。他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以及大将速不台、哲别随行。蒙军长驱直入中亚后,于1220年攻占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马尔干(Samarkand),其国王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别等穷追之。因此蒙军便西越里海、黑海间的高加索,深入俄罗斯(Russ),于1223年大败钦察(Kipchak)和俄罗斯的联军。另成吉思汗又挥军追击花剌子模的太子札阑丁,在印度河流域打败之。1225年,成吉思汗凯旋东归,将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给四个儿子,后来发展为四大汗国。
第二次西征(1235-1244)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亡西夏前不久死去,后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窝阔台于1235年派遣其兄术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万大军再度西征。西征军很快就彻底灭亡花剌子模,杀札阑丁。不久又大举征服俄罗斯,攻陷莫斯科、基辅诸城,并分兵数路向欧洲腹心挺进。1241年,北路蒙军在波兰西南部的利格尼兹(Legnica),大破波兰与日耳曼的联军。拔都亲率蒙军主力由中路进入匈牙利,大获全胜,其前锋直趋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欧震惊,称为“黄祸”。正当西方各国惶惶不可终日之际,拔都忽接窝阔台驾崩的噩耗,于是急速班师。
第三次西征(1253-1260)蒙哥于1251年即大汗位后,令其弟旭烈兀率兵西征。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亚地区,头等目标是消灭木剌夷国(Mulahida,在今里海南岸的伊朗北部)。1257年,蒙军荡平木剌夷之地,并挥师继续西进,攻陷报达(Baghdad,今巴格达),屠杀八十万人,灭亡历时五百余载的黑衣大食(Abbasids)。此后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的圣地麦加,攻占大马士革,其前锋曾渡海收富浪(即今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岛)。本来他还要进一步攻打埃及,因得到蒙哥伐宋阵亡的消息,便率主力班师。
历史上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1260年对穆斯林的爱因加鲁特战役失利未计算在内),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总数不过最多20万人左右(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单次战役的人数则更少,没有出现在中原对金的钧州一战中列阵“层层叠叠,厚20里”的情形。这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蒙古西征图
一、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改进的东方战术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的车阵、明朝戚继光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别。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用弓箭。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士兵穿着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效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但是与东方不同的是,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战术机动能力,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
蒙古人的战术。
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象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战场内进行的。而且,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见可以把百里方圆的地方做战场,且习惯迂回的蒙古军队时,他们的确是碰上了无法想象的战争场面。
蒙古人西征时,在发生大部队与敌正面遭遇的时候,蒙古骑兵也会迅速排成战术队伍发起正面的攻击。其战术队形通常是排成五个左右的横队,每个横队均为单列。各横队相距很宽的距离。这样形成了远远大与对手的宽大正面(从现代战术来讲,这种极易为对方冲击的宽大正面是极为不利的)。前两个横队是重骑兵(相对东方军队),其余为轻骑兵(相对与西方的轻骑兵可算无任何装甲的骑兵)。在此之外则还有大批的游骑四处做表面上无意义的运动。
双方军队在靠近后,蒙古军队的轻骑兵会突然从前排的重骑兵横队的巨大空隙间以极高的速度冲出,向西方的敌人投射长矛和从中原学来的毒箭。几次齐射后,重骑兵队伍迅速后退,接着轻骑兵也迅速后撤,并回到原来的位置。而遭到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迅速回击,必须保持队形的严密向前推进,否则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杀伤蒙古兵。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要一两次这种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而这种反复的攻击蒙古兵可以不论白天黑夜地进行,因为队伍相距较远且不需要太严整,蒙古兵的队形很容易在远离敌军后重新排列整齐。一但敌军队形混乱军心动摇开始后撤,则宽大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
蒙古军队在骑兵快速大纵深地前进时,遇敌坚固的城堡,通常只留少数部队监视以待后续的攻坚工兵,大部队仍继续高速前进,使后方的敌人根本无法作出战争准备。
另外。蒙古军队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结冰时发起战争。
战例。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抛石车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这些攻击武器大多为西方军队首次见到,其内心恐慌可以想见。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战役,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蒙古军迅速攻克佩斯城,杀死十万余人。
蒙古军队靠着部队的高度机动性,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因为欧洲军队在速度上的劣势,使得在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很久以来,欧洲人始终认为蒙古军队的数量极为庞大。另外,因为欧洲军队主要依赖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使得蒙古军队在运用机动作战时,只有少量的伤亡。现代的欧洲军事史学专家认为,欧洲军队和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比例,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
蒙古军队攻城图
二、蒙古人特殊的装备
蒙古马。
蒙古马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该是最劣等的马了。蒙古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蒙古马可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工作,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好马最终全部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
而且,蒙古马在蒙古军队除了作为骑乘工具外,也是食物来源的一种---蒙古骑兵使用大量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这也减少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并且,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战马。
蒙古马的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苏布台的主力骑兵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时,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而布满积雪的两地之间的距离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无路的山地。
蒙古人使用的发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个王朝原来是守备坚固的城防用于抵御蒙古军队的。但蒙古军队掌握此类装备后迅速用于对高大城防的攻击。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欧洲战场,很多时候火药类武器尚未造成城墙被完全破坏的局面,守军就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
马是蒙古人不能离开的伙伴
蒙古骑兵的各种装备。
因为蒙古骑兵从未象欧洲一样对兵种的武器进行严格的分工,加之不象欧洲军队使用的武器那样笨重,所以蒙古骑兵随身携带各种武器,使得其可以随时完成不同的任务。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马刀、长矛、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们的弓箭较长大,需大约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电视《马可.波罗》中有他始终无法拉开蒙古人硬弓的场面),射程远,几乎是蒙古骑兵的最重要的杀伤武器。此外,蒙古骑兵常常根据个人爱好装备其它武器,譬如套马的绳套和网马的网套,这在正规的欧洲军队看来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胜防的。另外,蒙古骑兵的装甲多为皮革制成,轻便坚韧,虽然远不及欧洲重装甲骑兵身上的锁子甲,但负担轻,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此外,不会象铁制铠甲那样在严寒酷暑时节成为难以忍受的酷刑。
三、蒙古军人的训练、忍耐力和其军事化的特殊社会组织
蒙古军队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从小就是战士。在马背上长大,从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时候就早可以算成职业军人了。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求,爬冰卧雪在其视为常事。远距离跋涉更是从小的习惯。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蒙古军人拥有东西方各定居的农耕民族素无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和中国被抓来的百姓永远难望其项背的。
和所有的敌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质上处于落后地位,大规模地攻占掠夺始终是激励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对财富的渴望对杀人带来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几乎没有停止对外发动战争时候。蒙古人放手让士兵可以任意屠杀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让杀人的血勇刺激军人的好战情绪和原始勇气,使得蒙古军人成为极其勇敢野蛮的战士。肆意的掠夺则部分解决了蒙古军队后勤供应问题。
另外,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几乎把对外战争作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国走向了完全的军事化道路。为了训练出最好的军队,蒙古人三四岁的孩子就被投入专门的军事训练部门进行军事学习。他们被严格地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这些被从小训练出来的孩子组成的骑兵部队,战斗的素质和技能是极为惊人的,他们在马背上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都能准确地射击敌人,换言之,所有的普通战士都是李广那样的神射手。这一点,他们几乎所有的异族敌人都无法作到。这也是欧洲军队在没有给予蒙古骑兵杀伤的时候自己就遭到重大伤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与战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各部落的领导即是生活生产的管理组织者又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对外发动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作战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军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综上分析,蒙古国军队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战场上的失败,恰好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最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他们必须下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抵岸后,在丛林山地面前,他们无法大规模地穿插机动,甚至还不能骑马作战。更糟糕的是潮湿的空气让他们适应大陆气候的鼻子无法呼吸,他们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夺去生命,就象欧洲军队不能适应他们一样,他们也不能适应这里老是从丛林冒出的军队。
蒙古骑兵的各种装备
这就是欧洲重骑兵的信仰和进攻模式 人马双羽独角集团冲锋
但在蒙古人的弓骑游击面前 被砍瓜切了菜
在东方 战国时期 华夏大老爷们依旧延续着车战 按照战车的多少来定国力
盛行于春秋、战国。每辆配有一定数量的将士,故往往用战车数量计算兵力。现泛指作战用的车辆。
《管子·山国轨》:“国为师旅,战车敺就。”
《战国策·秦策一》:“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
现代战车与坦克一样同属于装甲车辆大家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步兵战车的作战性能越来越先进。战车上的远射兵器主要为弓或弩,这些远射兵器由射手负责使用,主要在战车较远距离冲击时,进行射击。战车上的人员防护主要靠皮制的甲胄和盾,(也有少量的铜制防具)战车的成员主要直立与车中战斗,所以甲士兵用的皮甲都有较长的甲身,并且根据人员分工的不同有不同侧重,如“戎右”需要挥动戈、戟等武器格斗所以他的“披膊”一般只到肩部,而“御者”则把“披膊”向下延伸到手手腕,并连有护手。战车上一般使用大型盾,多数为皮制,并在盾加缀青铜部件用于加固。其种类很多,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战车最早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使用。以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车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到春秋时出现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到了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1980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彩绘铜车。前面的一号车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
通过世界各地车子出现的时间以及中西方车子的比较和岩画中车子图像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中国的车子来自遥远的西方,其来自源头美索不达米亚;而传入中国的 时间约在夏中晚期,具体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左右。
中国的驯化马也是以这种文化交流的方式从乌克兰接力式地传播而来。而在我国地处中
原的商早期,至今没有发现驯化马的迹象,对时间上相当于商早期的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做过整理鉴定,结果没有发现一块马骨。由此断定,驯化马是在商中晚期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而具体时间从武丁之妻妇好墓出土的玉马推测,应约在武丁时期的公元前1250年左右。
三星堆遗址位于距中国四川省广汉市城西7公里,距南兴镇4公里的鸭子河畔,南距离成都约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属青铜时代文化遗址。由于其古域内三个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遗址年代为前2800年至前800年,分为四期,一期为宝墩文化(前蜀文化),二三期为三星堆文化(古蜀,前1600年以后),四期为十二桥文化(古蜀,主要遗存在金沙遗址),约相当于中原的夏商周时期
三星堆一期文化
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鉴定,在第一次发掘时的第六层所采集的标本距今为4075±100年,树轮校正后为4500±150年,高精度校正后为前2590—前2340年。其他的一些主要数据有距今4170±85年,4210±80年。概括约在前2800—前2000年之间
因为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历史学界一向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古蜀王国三星堆文明是中夏礼仪制度(包括祭蚕神、躬桑、国傩大典、丧礼、礼器、权杖、玉琮等)传承再现的典型记录和实物遗存的最本源的发祥地。
蚕丛,又称蚕丛氏,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相传为蜀王的先祖,教人蚕桑,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 “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通常汉族传统衣服为右衽,即向右交叉的),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
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氏说用美女来让夏桀没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后,宣布要回到朝廷。西周时期,蚕丛被其他部落打败后,蚕丛的子孙后代,都各别逃到姚和雟(两地于今四川西昌一带),最后由新势力鱼凫来结束这次战争。鱼凫,教民捕鱼。
“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绐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像空间。
以下为三星堆图片
狮身人面像并非古埃及人建造,而是一万多年前的早期人类文明遗迹。据史料记载,埃及曾多次受到海水和尼罗河特大洪水的困扰,最后一次大洪水发生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由此可推断,如果狮身人面像受过水潜,那它一定是在洪水发生之前建造的。按这种说法,狮身人面像的建成时间应在公元前1万年以前,地上的荷鲁斯在夏至前的七十天,由弯弯曲曲河的东岸或者说另一面开始行走,向这一面开始行走,那么七十天之后,他与地面上的另外一个神奇结合,正好出现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
我们现在都知道叫银河,它也是弯弯曲曲的。夏至七十天之前,人们就站到吉萨去观测观测银河的东部,发现真有一颗星星、太阳,比较闪亮的一颗星星、太阳在那里出现。
人们就开始观察这个星星、太阳,观察的结果是七十天之后真的落到了地平线。落到了什么地方呢?就这上面已经表现出来的。它确实是移过了天上的弯弯曲曲的银河,来到了这一边。真是在地平线上的那一点上,七十天之后出现了,而这个地方有一个星座,什么星座呢?狮子星座。荷鲁斯神和狮子星座合二为一了,就在这个时候合二为一了。于是人们想到古埃及的铭文指的是这个。
在公元前三千年,赛特取代了荷鲁斯成为法老的守护神。然而当赛特谋杀自己兄弟的传说流传开来后,荷鲁斯又重新被替换回来。在荷鲁斯与赛特之间发生了一场持续了长达八十年的战斗。荷鲁斯扯掉了赛特的**和一条腿,而赛特挖出了荷鲁斯的左眼(从此荷鲁斯被称为"独眼神").荷鲁斯后来取回了他的眼睛.在奈特(Neith)的支持下,荷鲁斯赢得了这场战,成为上下埃及的统治者(也有传说讲荷鲁斯和赛特分管上下埃及)。
“帝俊”这一古帝名号只见于《山海经》(在《大荒》、《海内》两经中多次提到)。“俊”的本义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帝俊”一词字面上的意思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古帝”。在炎黄世系排列中,炎帝属于五行之火,位列第二;黄帝属于五行之土,位列第三。那么,位列第一的古帝就是东方木帝伏羲。《大荒东经》:“帝俊生帝鸿”。“帝鸿”这一名号,先指蚩尤,后指黄帝。蚩尤是帝俊嫡出,黄帝是帝俊庶出。宋《轩辕黄帝传》:“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 因此,少典可能就是帝俊。
“俊”本作“夋”(Qūn),据甲骨文,看着像“猩猩(Orangutan)”,或者鸟头而人身的怪物。
或为荷鲁斯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五采之鸟,相向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义为:有两只五彩鸟,相对而舞,是帝俊在人间的朋友,帝俊在人间的两个祭坛,便是由它们管理的。这里的五彩鸟,实际上便是神话中的“凤鸟”,它与帝俊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应是帝俊部族的崇拜物。更主要的是,战国以来,人们称日中神鸟为“俊鸟”,何新《诸神的起源》云“俊鸟”便是帝俊,为太阳神的代名词。帝俊之“俊”又可写为“夋”,这字在甲骨文中实为一个鸟的形象”。
少昊帝俊也是商代殷民族所奉祀的天帝,甲骨文称为高祖夋(与莒国犁比公祭祖碑文一致)。他本是殷民族的祖宗神。他的形状甲骨文作 或 画的是鸟的头,猕猴的身子,一只足,手里似乎还拄着一根拐杖。
有关帝俊的神话相当零碎,集中保存在《山海经·大荒经》以下五篇里,其他书籍并无所见。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名叫羲和,住在东方海外的甘渊,生了十个太阳;另一个名叫常羲,住在西方的荒野,生了十二个月亮。他还有一个名叫娥皇的妻子,住在南方荒野,生了三身国的先祖。这位先祖一个头三条身子,传下来的子孙也都是这般模样。帝俊时常从天上降下来,和下方一些面对着面跹舞蹈的五彩鸟交朋友;下方帝俊的两座祠坛,就是由这些五彩鸟管理的。在北方的荒野,有一座帝俊的竹林,斩下竹的一节,剖开来就可以做船。尧的时候,十日并出,帝俊曾经赐给羿红色的弓,白色的箭,叫他到下方去拯救人民的困苦。以上就是残留下来帝俊神话的片断。从中可以见到帝俊作为天帝的神性。
帝俊之后姜姓,而诸多土著东夷古国或族团姜姓,如东夷姜太公之祖伯夷,东夷战神蚩尤,莱、齐、纪、州、郚、向、纪国等均姓姜。
公元前3000年赛特取代了荷鲁斯成为法老的守护神。然而当赛特谋杀自己兄弟的传说流传开来后,荷鲁斯又重新被替换回来。在荷鲁斯与赛特之间发生了一场持续了长达八十年的战斗。荷鲁斯扯掉了赛特的**和一条腿,而赛特挖出了荷鲁斯的左眼(从此荷鲁斯被称为"独眼神").荷鲁斯后来取回了他的眼睛.在奈特(Neith)的支持下,荷鲁斯赢得了这场战,成为上下埃及的统治者(也有传说讲荷鲁斯和赛特分管上下埃及)。
那么 这里的赛特是指埃及的哪个帝王?
以色列先祖--雅各,即拄着拐杖的,他与神角力,被神抹了一把大腿,因此瘸了!与弟弟发生了矛盾,被迫投奔舅父。他有十二个儿子。娶了他舅舅的两个女儿为妻
(百科)雅各(Jacob) 亦译“雅各伯”。以色列三大圣祖之一。《圣经》的《创世纪》中记述其生平事迹甚详。 雅各是以撒的次子、亚伯拉罕(阿拉伯发音为易卜拉欣)的孙子,出生时用手抓着孪生哥哥以扫的脚跟,故取名“雅各”(“抓住”的意思)。他曾用“一碗红汤”为代价换取以扫的长子名分,又与其母利百加合谋骗取父亲以撒的祝福。因害怕以扫报复,逃往哈兰投奔舅父拉班,娶表妹利亚、拉结为妻,又收使女辟拉、悉帕为妾,共生子12人。后来,雅各带领全家返回迦南地,走到雅博渡口与天使摔跤,天使给他改名为“以色列”,并给他祝福,重申把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的地给他的子孙,使他们成为一个民族。所以,雅各的后裔就称为“以色列人”。雅各晚年因逃避饥荒被其子约瑟接往埃及,在歌珊定居,并死在那里,享年147岁。
三苗传说 伏羲女娲的父母共育12个兄弟姐妹
中国先祖--舜,可能就是帝俊,他的父亲瞽叟(瞎老头的意思)是个盲人 ,舜与弟弟象发生了矛盾,被赶往历山耕地,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女英、娥皇为妻
相对西方少典父系
东方少昊金天氏(海内女娲氏族群体)政权传国虚记264年(公元前4053——前3790年)。 创立者是风姓伏羲氏的后代,是伏羲氏迁徙到古黄河下游的一个分支。少昊金天氏的先祖是伏羲女娲氏政权的七任帝少昊。
少昊金天氏传百余世,至黄帝轩辕氏政权末期时,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二十五个分支的氏族集团,称作东夷少昊集团。黄帝政权最后一任帝号次执政时期,东夷少昊集团的大酋长清喾(代用字),率本部二十五族,联合炎帝后裔共工、祝融、夸父族和蚩尤氏的九黎三苗族,大举进攻黄帝政权,最终击败了末代黄帝祁号次,迫使其让出帝位,退位称臣
《淮南子·览冥篇》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方洲 嘿嘿 方舟啊```
在这些国度中间,可以断定为帝俊神系的有10个: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大荒东经》)。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大荒东经》)。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大荒东经》)。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大荒东经》)。
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
有襄山,又有重阳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大荒南经》)。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大荒西经》)。
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虎子,食谷(《大荒北经》)。
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大荒北经))。
以上所及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九国,加上殷商,便是十国。其中儋耳、牛黎两国虽未明言为俊所生,但禺号虎生儋耳,儋耳生牛黎,而帝俊生禺号虎,所以可断定儋耳、牛黎均为俊的子孙之国。
在这些国家中,除中容与季厘二国“食兽”之外,其它都注明“食黍”或“黍食”。且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诸国均“使四鸟”,这四鸟便是虎、豹、熊、罴。因上古鸟、兽同为动物,故虽是兽,但仍名之曰“鸟”。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山海经西山经》云:“长流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石鬼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这里的员神石鬼氏即为少昊,它由东方的太阳神变成了落日之神。
少昊原来的居住地,在他迁移后,他的余部建立起了少昊之国。当少昊西迁之后,氏族将原来东方的地名也带到了西方,所以在后代传说中,东西方均有所谓的扶桑、穷桑等地名,这些都与这场氏族大迁移有关。
大荒西经: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谓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巴比伦语 巴别 指 神之门 神之道
而希伯来语 巴别 指 变乱
巴别塔建造者:宁录=女娲=挪亚
造塔 = 炼石 = 造舟
立约彩虹 = 五色石 = 契约
断塔 = 天柱折 = 洪水
勇敢猎户杀怪 = 断鳌足杀黑龙 = 拯救生灵
铜树立“山”通连天地 人与神的天梯 可让众帝援之上下的“建木”
蜀人 蚕丛 特征 “纵目” 昌意娶蜀山氏女
蚕丛“始居岷山石室” 鱼凫“田于湔山,得仙” 杜宇“升西山,隐焉”
巴人: 海内经: 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海内经: 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有巴遂山,渑水出焉。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人面鸟身 人面蛇身
开明兽 即《西次三经》神陆吾也
《山海经图赞·海内西经·开明》:“ 开明 天兽,禀兹金精;虎身人面,表此桀形;瞪眎昆山 ,威慑百灵。”
明刘基 《述志赋》:“ 开明怒目而电视兮,貔豹吼而山裂。”
《山海经·海内西经》 说巨大的昆仑有九道门,守门的就是开明兽,它们具有相当勇猛的性格,身体象巨大的老虎,有九个头并且长着人脸,但是表情肃穆,始终瞪大眼睛环视昆仑,不让任何异常生物进入昆仑,保护了昆仑的和平安宁。
《竹书纪年》则称开明兽是服侍西王母的灵兽,拥有洞察万物预卜未来的能力,每当西王母和东王公出巡,开明兽就在前引导,甚至亲自为主人驱动花车,因此得到了西王母的喜爱。
《山海经·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将上下两段文字对照,可以发现在“九”,“虎”等关键词上有相当部分的重合。以一兽守九门,不合情理,而若有九首,则正应了那句“司天之九部”,也与古例“黄帝四面”(黄帝为中央天帝,便有四张脸孔观看四方)相合。
开明兽不等于陆吾,两者分别是两个守门人。一个守西北,一个守东南。
在蜀地的传说中,开明兽本是为祸彭国的怪兽,后来被鳖灵降服,并为建国立功,鳖灵有感其功,遂在建国后自称开明氏,也有说法是开明氏乃是古蜀国贤王,死后上天才化做开明兽。
古蜀国的开国之元勋哦
联想到三星堆的铜像 呵呵 那么一切都很容易解答了
西山经: 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白令海峡大桥(Bering Straits Bridge),目前还处于提案阶段,一旦建成将成为一座宏伟的跨洲连接通道,将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统统连接起来。该桥的建址目前已经有了多种提议,比如威尔士王子角、楚科奇海港、得兹涅夫角都有很可能。此外还有人建议能建造由三座桥梁组成的系列桥梁,总长超过80公里。然而北极地区的环境相当恶劣,要建筑这样一座大桥真的很难,一旦建成,将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又一大奇迹。
其实在大禹时期之前 这个石桥之山就已经建成了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
积石山是大禹治水的源头
传说在颛顼时代,有一天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蓝天的一角突然坍塌下来。惊散奔逃的人群,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会聚于尧帝身边,为了应对世界性水灾,尧帝从群臣中选择能人去治理,大家推举了女娲。请求女娲神补天安地,拯救万民。女娲答应了众人的要求,将各地青蓝色的石头搬运到天空塌陷处,开始了炼石补天。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女娲补好了天穹。将剩下的石头堆成一座石山。这座大山上堆积的石头跟天穹的颜色一模一样,青蓝青蓝,随着日出日落不断变换出深浅不同的色彩,后来人们就将这座山命名为“积石山”。
巍峨高耸的积石山挡住了天河滚滚的水流。每到雨季,恶海横流,江河无序,洪水泛滥,百姓遭殃。鲧采用筑堤堵水的办法,堵来堵去,这儿堵那儿开,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尧帝便处死鲧(吴刀剖鲧生禹),命鲧的儿子大禹接任继续治理洪水。大禹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踏上了治理天河的征途。
大禹是个非常能干的人,他找出了母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决定先进行实地考察。从灾害最大的天河最初流入的地段开始,他循河而上,逆海而行,来到积石山,看到天河被积石山所挡,咆哮而下,造成九州之内的灾害。大禹意识到,看来治水的关键问题在于凿开缺口,让天河水泄出去,才能消弭灾害隐患。于是,他决心劈开高耸的积石山,疏河导水。
大禹和他的子民们带着石斧、石刀、石铲、骨铲等简陋工具,奋战在积石山上。大禹是治水的首领,跑在治水现场的最前沿。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中,据说曾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却没顾上进去看看。因为,他是个“罪犯”的孩子,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继续背上这个骂名。正在艰难开凿的时候,从天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上背着《河图》,献给了大禹。大禹有了《河图》和母亲的《洛书》以后,获得了役使鬼神的能力,借助神力,他导河成功,很快治平了水患。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喜出望外,他召集华夏部落联盟的所有酋长,开了一次庆功大会,会上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并给大禹颁赐了用黑色的玉琢磨而成的礼器玄圭。
五色的石头补天 因为白令海峡上的北极光``````照在冰石上``` 北为天极
所以`鱼妇 ``鲧(共工族首领)是个女人 剖腹产生了大禹(剖腹刑生出了大鱼)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 :“有鱼偏枯 ,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为鱼 ,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淮南子》曰 :‘后稷龙在建木西 ,其人死复苏 ,其中为鱼"
鱼妇是出现于洪水时的蛇形神变身再生物。《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琉球
北极圈上的黄种人
生活在北极附近的土著——因纽特人(Inuit)是地地道道的黄种人。 几千年前,人类最后的一支迁徙大军从亚洲出发跨过白令海峡向美洲腹地进发。他们哪里料到前方等待他们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围追堵截和残忍杀戮!因纽特人且战且退,最后终于退至北极圈内,时值寒冬,印第安人以为因纽特人不久便会被冻死,便停止了追杀。谁料,因纽特人在北极奇迹般生存了下来,他们创造了人类生存的奇迹。
尽管来自亚洲,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极地环境中,因纽特人同亚洲的黄种人已经有所不同。他们身材矮小粗壮,眼睛细长,鼻子宽大,鼻尖向下弯曲,脸盘较宽,皮下脂肪很厚。粗矮的身材可以抵御寒冷,而细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极地冰雪反射的强光对眼睛的刺激。这样的身体特征使他们有令人惊叹的抵御严寒的本领。但是因纽特人耐寒抗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日常所食的都是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
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中国北方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经历了14000多年的历史。爱斯基摩人祖先来自中国北方,大约是在一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他们与亚洲同时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驯犬及某些特殊仪式与医疗方法。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
爱斯基摩人是北极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其居住地域从亚洲东海岸一直向东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岛和格陵兰岛,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陆。通常西方人把爱斯基摩人分为东部爱斯基摩人和西部爱斯基摩人。西部爱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麦肯齐三角洲地区讲因纽特语的居民。这些地区的爱斯基摩文化深受相邻地区亚洲和美国印第安人文化的影响。东部爱斯基摩人指北美北极地区的中部和东部讲因纽特语的居民。在西方人的眼光中,他们是典型的爱斯基摩人。东部爱斯基摩人的分布面积占整个爱斯基摩人居住范围的 3/4而人口却只占1/3。由于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没有西部的丰富,所以今天西部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要比东部地区的高一些。爱斯基摩人居住地分散,地区差异很大,所以文化差异也很大。当人们不分青红皂白笼统地称之为爱斯基摩人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爱斯基摩人实际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当然,这些语言属于同一个语系,即现在所说的爱斯克兰特语。人们相信这个语系和东亚地区的某些语言有关系,只是至今还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说明这一点。
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
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养育后代的条件也非常恶劣,为了提高婴儿的成活率,因纽特人很早就依靠集体力量养育后代,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了大同观点,认为孩子是大家的。因此,不管你喜欢哪家的孩子,只要你真心想领养,主家很可能就会同意你把他的孩子带走。如果他想养孩子,就到别的家去看,喜欢哪个就领回家来。所以,因纽特孩子往往要在很多家周转后才长大。
爱斯基摩犬
祖先是德国的狐狸犬,从脸部、毛色和蓬松的尾巴可以认出是狐狸犬的一种。尖尖的吻部和竖立的耳朵很像狐狸,毛长而厚,具有被水弄湿后快干的特征,尾巴梳理成羽毛状,但身体健壮,肌肉发达,背部宽阔。纯白色是最受喜爱的颜色,有时会掺杂奶黄色或淡褐色的斑纹。 耳朵竖立,尾巴卷曲,像北极狼一般的脸。
远在千年前,在严寒的西伯利亚东部,Chukchi 楚克奇族人最先培殖西伯利亚雪撬犬。族人用它作为工作犬帮助运输的工作。可爱的犬只拖着雪撬在冰天雪地下行走所以称之为「雪撬犬」。
西伯利亚雪撬犬曾为 Chukchi 族人驱走外来入侵的Cossacks人,成为远古的战士。
楚科奇族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楚科奇自治区,总人口约15,000人。楚科奇人的传统语言楚科奇语趋于灭绝。
鱼是因纽特人生活的必需,但由于鲸鱼数量不断下降,现在各国的捕鲸活动受到国际捕鲸委员会(IWC)的严格限制,每年因纽特人只获得一定的限额,以满足他们“传统和生存的需要”。
因纽特人使用一种木架皮舟捕猎鲸鱼,这种舟只能载一个人,样式和现代奥运会使用的单人皮划艇较相似,事实上后者就是根据前者改进来的。这种小艇机动灵活,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桨在,你随时可以把翻了的船正过来继续参加战斗。
关于鲸鱼,因纽特人结合《圣经》嫁接了一个故事:上帝为惩罚人类罪恶而降下洪水,因纽特人没躲进诺亚方舟,而是架着皮舟随水漂流。在要饿死的时候,来了一头弓头鲸自愿献身为他们提供食物。因纽特人闯过难关并,自此以后,每年春天弓头鲸都会来到北极为因纽特人提供食物。 这个故事在因纽特人中流传甚广,因此他们对鲸充满了感激之情。正因为如此,因纽特人为每一头被猎的鲸举行仪式、祈祷,为它们的灵魂祝福。而这种对自然恩惠的感激之情常被我们这些现代人所淡漠。
科学家们在格陵兰岛2公里厚冰层下的沉淀物中成功提取出生物的DNA,这些生物包括甲壳虫、蝴蝶和蛾虫等。这些样本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从古生物体中发现并鉴别出的最古老的DNA样本。而这些生物的存在有力地说明,100万年以前,格陵兰岛曾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一派生机盎然。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物学家埃斯克·威勒斯勒教授介绍说:“我们还发现了谷物、松树、紫杉和桤木的样本,这些植物和加拿大东部以及现在瑞典森林里的植物种类一致。这些树木可以为我们确定当时的气候提供参考,因为每一个物种都有它需要的温度。比如紫杉能说明当时冬天的温度不低于零下17摄氏度,而其他一些树木则告诉我们夏天的温度最少有10摄氏度。”
根据对生物样本的研究,科学家对格陵兰岛的历史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既然这里最早的生物体都有如此久远的历史,格陵兰岛冰雪层的存在时间应该比以往推测的还要长,至少存在了45万年。以往科学界的看法是,格陵兰岛12.5万年前并没有冰雪。
一名科学家表示,在北极岛发现的一种类似河马的动物的化石显示,北极也曾经是一个“温暖如春”的地方。这种类似河马的动物名为pantodont,是一种草食动物,体重在400公斤左右。
一直有科学家认为,在数千万年前———也就是空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处于高水平的时候,北极也曾出现过红杉型树种以及类似鳄鱼的动物。pantodont足迹化石的发现无疑为这种猜测提供了新的证据。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古生态学专家阿普·斯鲁吉斯博士在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表示:“北极5500万年前的气候与现在的佛罗里达非常类似。”
这些足迹化石是两名矿工无意间发现的。矿业专家史蒂夫·托格森说:“直到现在,我们也只在地球上发现5只这种类型的pantodont.”
斯鲁吉斯说,北极地区曾经出现过森林,由于气候的自然变迁,当时空气中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比例在千分之一左右。古代气温升高是由自然变迁引发的,可能与火山活动以及冰冻的甲烷融化有关。斯鲁吉斯说,如此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是相当危险的,但人类仍在使用化石燃料,继续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他表示:“这是对未来全球变暖的一种令人担忧的假定。”
书名 : Out of Eden, the Peopling of the World
作者 : Stephen Oppenheimer
出版 : C**table, London
刊登这地图, 有 [盗版] 的歉意, 但也无可奈何. 海远赏试用万语千言, 亦诠释到这地图的讯息. 读者只有自己用心细看.
本书是从 mitochondrial-DNA的线索来追溯 [现代人] 的足迹.
极地黄种人
美洲印地安人
巴西兴谷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就是打鱼、洗海澡和摔跤,他们就像亚当和夏娃一样赤裸生活,不需要任何矫饰。兴谷河印第安人是天生的和平主义者。他们相信,这种天性取决于他们的饮食习惯:以吃鱼为生,决不吃温血动物,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永远不会被“侵略”搞得头脑发热。然而,他们心里却崇拜骁勇善战之势。每年他们都会通过摔跤来决定谁能获得部落的领导权,男女都可以参加。他们身上惊人的美还有对卫生的固恋——每个人一天都要在河里洗4次澡。他们不太喜欢外来人,因为外来人每天只洗2次澡,况且,外来人“丑”,因为他们有那么多的体毛。
美国西南部内陆州 。南与墨西哥接壤 。别称大峡谷州(Grand Canyon State)。面积29.5万平方千米,人口367.8万(1990)。
北部是科罗拉多高原,南部为丘陵、盆地,西北部被科罗拉多河切割成科罗拉多大峡谷。大峡谷以南的汉弗莱斯峰,海拔3851米,为州最高点。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早期曾为印第安人居住地,后成为西班牙殖民地,继而成为墨西哥领土。1848年美墨战争后归属美国。1912年成为美国第48州。
美国西部红土高原北起犹他州,南下亚利桑纳州,东到洛矶山脉,西接内华达荒漠,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奇特。锡安公园位於这片高原西边的锡安峡谷中,长24公里,深800公尺,最高峰2660公尺,处在多种地质结构的交融处。公园内岩壁也多样化,白色与红色山峰交错,同一座岩壁经常展现不同颜色的岩层。公园南部是精华区,景观壮丽,气魄非凡。
两条盘山公路铺著罕见的褐红色路面,「之」字形如天路般险峻,和两侧耸立的红色峭壁色彩协调。一条公路沿维京河(Virgin River)上溯深入主峡谷,长11公里,峭壁插云,悬崖逼水,孤峰傲立。连绵不绝的山峰红白相间,横陈著各种姿态,以非凡的气魄傲踞峡谷两侧。三长老峰(Three Patriarchs)峰如刀削般凌厉,大白王座峰(Great White Throne)浑厚昂扬,一股雄豪之气在蓝天映衬下呼之欲出。公路顺著河水蜿蜒,常常渐入绝境,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河流拐弯处都是一个绝佳景点。路的最顶端是Sinawava「神庙」,是一片红岩筑造的巨大天然神殿。
我国藏族同胞
北山经: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訆,名曰那父。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 (幼泽)
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 (牦牛)
北山经: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北山经: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 四方的山 不可上)
北山经: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椶柟,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其中多赤鲑,其兽多兕、旄牛,其鸟多鳲鸠。(秃鹫)
中山经:
又西十里,曰廆山,其阴多㻬琈之玉。其西有谷焉,名曰雚谷,其木多柳楮。其中有鸟焉,状如山鸡而长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鴒䳩,其鸣自呼,服之不眯。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
凤尾绿咬鹃(学名:Pharomachrus mocinno)属咬鹃目咬鹃科的鸟类,是南美洲丛林中最漂亮的鸟,濒危物种。凤尾绿咬鹃又叫做“阿兹特克鸟”,在古代玛雅和阿兹特克文化中,凤尾绿咬鹃被认为是羽蛇神(格查尔神)的化身,享有神圣的地位。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等地。与其他同科鸟类一样,它们都有一双大眼睛以应付森林内较暗淡的环境。 其呜叫声异常高音,常用kyow去形容这种尖锐的叫声。常双双两两的共同呜叫,而且毫无变化地不继重复。
凤尾绿咬鹃是咬鹃中体型最大的,体长38-41厘米。加上尾羽长达70厘米。其脚趾与其它鸟类均不相同,1、2趾向后,3、4趾向前,为异趾形。凤尾绿咬鹃有着极其华丽的外表,绿色的羽毛,红色的胸部上具狭窄的半月形白环,羽毛为鲜艳的铜绿色和红色,通常有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鲜艳羽毛。雄性绿咬鹃有平滑的长尾覆羽,如同凤凰一样的尾羽。幼年的凤尾绿咬鹃保留有一双原始的爪,就像始祖鸟或翼龙的爪,成年后消失。
清末民初曾任清朝go-vern-ment和尼国go-vern-ment驻外使节的欧阳庚先生之子欧阳可亮,耋年曾跟随其父在中南美洲生活多年,相识不少印第安人,曾有一段奇特的经历,现将欧阳可亮先生的自述摘录如下:
“笔者耋年在海外,与殷地安人(欧阳可亮认为印第安人实应为殷地安人,有殷人之意)家庭同吃同住同学同游六年,1926年6月15日,与欧阳可宏三哥、可祥五弟,受殷福布族招待,派二十名殷福布族青年水手划船,从墨西哥支华华(CHIHUAHUA)州的支华华市支华华村的甘渊汤谷(即 谷)23人上船,一路上有800公里地下钟乳古水道,实入《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之大壑、甘渊、归墟、咸池,而不自知。由黑(墨)齿国(即墨池国)之尤卡坦半岛科潘河上岸,出墨池(归墟),到拉文塔太阳神庙遗址。见日出杲杲,朝阳东升于穹桑树上,殷地安群众已集数百,礼拜太阳。20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祷。回去时,仍由大壑、咸池,进入地下钟乳水道,在墨池归墟饮‘合虚山长寿甘泉的甘露水 ,见有地下水道岔口,钟乳下垂滴水,蔚为壮观。一水手说:这岔道是天元(TIENYUEN)日月山,常羲(CHANGSI)妈妈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三哥问:怎么墨国也有轩辕呢?答:这是海外天元。指又一钟乳大岔水道说:这是羲和(SIHO)妈妈浴日的地方,共有22个地下岔道,一进去,迷了路就出不来了……我们兄弟3人1927年才回中国学汉语,当时只会说西班牙和殷地安语,23人谁也没读过《山海经》,后来才知道水手讲的同《山海经》记的多有暗合,很是惊讶……1926年这次游历终生难忘,因我童年和殷福布族等殷地安人生活,彼此互称殷地安,自言中国人,确信美洲‘印第安’人,就是中国商殷人和少昊、夸父等中华先人的裔胃。”
默茨博士在美洲的踏勘中,发现的几处古代石刻。一处位于加拿大的阿尔柏达,一处位于美国北达科他,还有一处在亚利桑那的“四角”(Four Cornnrs)。这些石刻文字明显与古玛雅象形文字不属于一个系统,反而与中国商殷之际的甲骨文极为相似,有些文字简直与甲骨文相同。难怪北达科他商业 与工业开发署,曾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曾一度访问过北达科他”;并且在1972年再版的《关于北达科他的种种事实》一书里,附以有关中国人这次探险的记 载。
而这部分人是去那里修筑白令海峡的```禹督造的积石山石门
在北美洲发现的这些古代石刻,很可能就是古人“自东极至于西极”测量大地所留下的遗迹。要知道,“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是一个相当遥远的距离。如果不以 古时测量步算(据说旧时丈量土地时左右两脚各向前迈一步为一测量步),仅以普通行走,两步为一公尺计,五亿步当有2.5亿公尺——已有20万公里以上了, 其行走距离,早已远远超出中国本土,可以环绕地球几圈了!如果考虑古人行走时翻山越岭、涉水渡海,不可能以直线行走,“自东极至于西极”距离的记载是可信 的。
并且,这项巨大的测量工程,不一定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而是可以由一批同代人或一个部落的同代人便可完成
慧深是中国南梁的一位高僧,曾经去海外取经,打开唐代姚恩廉编写的《梁书》中就会看到如下一段重要记载:
“‘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到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故以为名。扶桑叶似桐,而初生如笋。国 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绵。作板屋,无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国王行,有鼓角导从。其衣色随年改易。 ------有牛,其角长,以角载物,至二十斛。车,有马车,牛车,鹿车。国人养鹿,如中国畜牛,以乳为酪。有桑梨,经年不坏。多蒲桃。其地无铁,有铜。 不贵金银。市无租估。其婚姻,婿往女家门外作屋。晨夕洒扫。经年,而女不悦,即驱;相悦,乃成婚。”
在这段文字记叙中,有几点重要情况。第一,它描写的恰恰五世纪的情况。齐永元元年即公元499年,是世纪末期。第二,沙门慧深是当时著名僧 人,还不只是一般的佛教徒。第三,文中所述扶桑的物产和风俗习惯,的确象墨西哥。而且这一段文字在唐代李延寿编撰的《南史》卷十九中,又重复出现了一次。 《梁书》和《南史》同是唐代作家编撰的,他们所处的时代离南北朝不远,见闻当然比较可信。在墨西哥许多出土的碑刻中,有一些人像与我国南京明陵的大石像相似,还有的石碑底座有一个大龟,高八英尺,重二十吨以上,上面刻着许多象形文字。苏联科学院出版的《美洲印第安人》一书还证明,古代的墨西哥和秘鲁等地,“会熔炼金、银、白金、铜,以及铜和铅的合金——青铜,却未发现任何地方会炼铁的”。这一点与《北魏书》记载的完全相符。
此外,慧深记载,”扶桑国“这个国家专门设有南北两种监狱!!!纵观古代历史,只有玛雅
1,法显从斯里兰卡漂流到“耶提婆国”为什么需要3个半月??
2,根据法显的记载,“耶婆提国”的信仰中“佛法不足言”,而此时在印尼一带,佛教已经流行了近700年,作为一位高僧,对于佛法是最敏感的,如何解释?
3,法显《佛国记》记载,他们在海上漂流,遇到“鼋鼍怪异之属”,就是鲸鱼之类的,而爪哇海并无鲸鱼,如何解释?不是太平洋是什么??
4,《梁书》记载有扶桑国,但是扶桑国是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查《南史》载,大汉国是“在文身国东五千里”,而文身国又是“倭国东北七千多里”。这样算来,扶桑国距离中国共有三万多里,比日本远得多了。如何解释?
5,慧深记载扶桑国“女人胸前无乳”,查遍日本历史,没有此类的记载,但是玛雅却有此类记载,如何解释??
6,慧深记载有扶桑木,它到处生长,高达三十六尺,查遍日本,没有此类植物,但是墨西哥的龙舌兰却与此完全符合,如何解释?国有这个设置!如果慧深没有去过玛雅古国,他如何说出这样的话?
东山经
第一列山脉,起自今美国怀俄明州,至得克萨斯的格兰德河止,共12座山。将古华里换算为英里,与《东山经》中第一列山的距离完全相符。
第二列山脉,起于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温尼泊,止于墨西哥的马萨特兰,共17座山。距离与《东山经》第二列山脉相合。
第三列山脉是沿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完全走太平洋海岸航行,起于阿拉斯加的怀尔沃德山,至加州的圣巴巴拉,共9座山。距离也与《东山经》所列第三条山脉相符。
第四列山脉,起于华盛顿州的雷尼尔火山,经俄勒冈州到内华达州北部,共8座山,距离与《东山经》第四列山相合
中国渤海、黄海地形
玛雅金字塔对应的是中国的什么山?
中山经: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无草木。
真鳄龟
又叫大鳄龟、鳄甲龟、鳄鱼咬龟,它仅产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鳄龟之一。它保持了原始龟的特征,嘴巴、背甲盾片、红舌都很奇特。嘴巴前端的上下颌呈钩状,似老鹰嘴一般,锋利无比,可咬断人的手指。背甲盾片呈棕褐色, 13块盾片就像13座小山连绵起伏,呈纵横3行排列,背甲的边缘有许多像锯齿状的突起,眼睛长在口的两侧,小而有神,头和颈上有许多肉突。它的舌上长有一个鲜红色且分叉的蠕虫状的肉突,通过中间的圆形肌肉与舌头相连。两端能够自由伸缩活动。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坚硬得像钢鞭一般,与其它龟不同的是它的头和脚不能缩入壳内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钜海,南有琅邪 。”
郭璞注引张揖曰:“ 琅邪,台名也,在渤海间。”
经过实地勘测确认琅琊台就是古代天文台,“琅琊时间”是最准北京时间。从卫星地图上看,琅琊台位于120度经线上,并与海中的灵山岛和斋堂岛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多年的观测资料来看,站在琅琊台,灵山岛是日出的方位,而斋堂岛是日落的方位,不同的季节和节气那里的日出和日落点相同,用这样的方法,古人完全可以判断不同节气到来的时间。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段关于琅琊台的记载:越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迁都琅琊,立观台以望东海。
“古代称帝台,夏代称清台、商代称神台、周代称灵台、诸侯称观台。”
《山海经》记载的先夏时期的都城、圣坛、天文台、帝王陵。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五藏山经》西次三经记有昆仑丘为帝之下都,但是没有记述黄帝都城的建筑规模和形式。对比之下,此处《海内西经》则称“帝之下都”建筑在高高的昆仑丘上,那里有玉栏杆的井和九座城门,开明兽站立在城门东。《汉唐地理书钞》辑《河图括地象》云:“昆仑之城,西有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四维多玉。”《水经注·河水》引《十洲记》亦云:“昆仑山有三角,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处有积金,为天镛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神异经·中荒经》曰:“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此天柱当即木禾之夸张。《古小说钩沉》辑《玄中记》曰:“昆仑西北有山,周回三万里,巨蛇绕之,得三周。蛇为长九万里。蛇居此山,饮食沧海。”
关于黄帝都城的描述,以《淮南子·地形训》最详尽。大意是,禹治服洪水后,对昆仑墟进行大规模发掘,其中有增城九重,计有四百四十门,打开北门,不周风就能吹进城;城内有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疏圃、丹水等景观,凉风山在昆仑丘之上,悬圃在凉风山之上,再向上就能成为天神,与太帝一同居住在天上。
《穆天子传》卷二记有:“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囗隆之葬,以昭后世。”周穆王祭祀昆仑丘后,又派人守护黄帝之宫,登舂(春)山并“铭迹于悬圃之上”。据此可知,当时(2900年前)尚有黄帝都城遗址,今日我们仍然有希望还能够找到它。
《海内经》:“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 ,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昊爰过,黄帝所为。”其中以人名为丘名的地方,可能与昆仑丘一样都有大型人造建筑物。
《山海经》记有若干处圣坛、圣殿,其中最著名的是帝俊台和大人之堂。《大荒东经》:“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显然,帝俊台就是一处圣坛,根据笔者的研究(参阅《全本绘图山海经》),这里的歌舞活动与“玄鸟降商”的生殖崇拜及其婚姻习俗有关。《大荒东经》:“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竣其上,张其两耳。”所谓大人之堂应是一处圣殿,里面供奉着一尊“大人”神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记有众多天文学家及其天文巫术活动场所。例如著名的十二座日月出入山,其中《大荒东经》记有六座日月所出之山,它们依次是(自东南向东北)大言山、合虚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山、猗天苏门山、壑明俊疾山。与之对应的是,《大荒西经》记述有六座日月所入之山,它们依次是(自西北向西南)丰沮玉门山、龙山、日月山、鏖鏊钜山、常阳山、大荒山。此外,《大荒西经》还记述有一座日月所出入之山,即方山,山上有柜格之松(最早的圭表),它们共同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天文观测台阵。
与此同时,《山海经》还记有许多先夏时期的帝王陵墓及其丰富的随葬品,其中以帝颛顼暨九嫔之墓的规模最为壮观。《海外北经》:“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一曰爰有熊、罴、文虎、离朱、邱久、视肉。”《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邱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璇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圆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大荒南经》:“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邱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贝、离俞、邱久、鹰、延维、视肉、熊、罴、虎、豹;朱木,赤枝,青华,玄实。有申山者。”《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海内经》:“北海之内,有蛇山者,蛇水出焉,东入于海。有五采之鸟,飞蔽一乡,名曰翳鸟。又有不距之山,巧垂葬其西。”
此外,《五藏山经》在记述26条山脉的祭祀风俗时,往往要指出在某某山祭祀山神(当有祭坛),某某山有祖先或神灵的冢墓,例如,西次一经的华山,中次一经的历儿山,中次五经的升山,中次七经的苦山、少室山、太室山,中次八经的骄山,中次九经的文(岷)山、勾尔山、风雨山、隗山,中次十经的堵山,中次十一经的堵山、玉山,中次十二经的夫夫山、即公山、尧山、阳帝山,均有陵墓。
三 、出发!寻找不周山,验证山河图
众所周知,《山海经》一书是由帝禹时代的《五藏山经》、夏代的《海外四经》、商代的《大荒四经》、周代的《海内五经》四部分文献资料合辑而成的,其中《五藏山经》的性质相当于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白皮书。
《五藏山经》记述有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26条山脉的自然环境及其物产,以及当地人们的祭祀活动。共计有447座有名称有方位有距离的山,及其相关的水系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其中许多神奇的动物都是由人装扮的),人文活动场景95处。上述内容已被绘在一幅42平方米的巨画《帝禹山河图》中。
《五藏山经》的记载真实可靠吗?《帝禹山河图》的绘制准确吗?这需要实地考察,这种考察包括宏观考察和微观考察两个部分。
所谓微观考察,即对《五藏山经》的每一座山都进行实地考察验证,看看那里是否有相应的矿产、植物、动物和人类文明活动或其遗迹;不言而喻,这需要投入相当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目前还难以全面展开。
所谓宏观考察,即对《五藏山经》的大方位与《帝禹山河图》的地理方位进行考察验证,可以选择若干具有标志性的山峰进行方位对照,例如不周山。
《西山经·西次三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黝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拊,食之不劳。”《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乙丑,天子西济于河。□爰有温谷乐都,河宗氏之所游居。丙寅,子属官效器。乃命正公郊父,受敕宪,用伸□八骏之乘。以饮于枝洔之中,积石之南河。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狗:重工、彻止、雚猳、□黄、南□、来白。天子之御:造父、三百、耿翛、芍及。曰:「天子是与出□入薮,田猎钓弋。」天子曰:「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辨於乐,后世亦追数吾过乎!」七萃之士□天子曰:「后世所望,无失天常。农工既得,男女衣食。百姓宝富,官人执事。故天有时,民□氏响。□何谋於乐?何意之忘?与民共利,以为常也。」天子嘉之,赐以左佩华也。乃再拜顿首。
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癸亥,天子具蠲齐牲全,以禋□昆仑之丘。甲子,天子北征,舍于珠泽。以钓于流水。曰:「珠泽之薮,方三十里。」爰有雚、苇、莞、蒲,茅、萯、蒹、葽。乃献白玉□只,□角之一,□三,可以□沐。乃进食,□酒十□,姑劓九□。亓味中麋胄而滑。因献食马三百,牛羊三千。天子□昆仑,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宝。天子乃□之人□吾黄金之环三五。朱带贝饰三十。工布之四。□吾乃膜拜而受。天子又与之黄牛二六,以三十□人於昆仑丘。
庚戌,天子西征,至于玄池。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天子乃树之竹,是曰竹林。癸丑,天子乃遂西征。丙辰,至于苦山,西膜之所谓茂苑。天子於是休猎,於是食苦。丁巳,天子西征。己未,宿于黄鼠之山,西□乃遂西征。癸亥,至于西王毋之邦。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毋。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毋。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毋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毋于瑶池之上。西王毋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18905;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穆天子传》节选
“台风”和“飓风”
在北半球,台风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在南半球则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它一般伴随强风、暴雨,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对于民生、农业、经济等造成极大的冲击,为一严重的天然灾害。
“飓风”一词源自加勒比海言语的恶魔Hurican,亦有说是玛雅人神话中创世众神的其中一位,就是雷暴与旋风之神Hurakan。而台风一词则源自希腊神话中大地之母盖亚之子,传说其孩子就是可怕的大风。
“台风”和“飓风”
通常所说的“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台风和飓风名称虽然不同,但性质却是一样,同属热带气旋。在大西洋或东太平洋发生,中心风力达到十二级或以上(即每秒三十二点七米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至于在西太平洋上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台风。习惯上,台风亦被用来统称所有在西北太平洋发生的热带气旋。一般来说,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作“飓风”,而人们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台风”。
飓风的严重性依据它对建筑、树木以及室外设施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不同而被划分为1-5个等级:1级飓风的时速为118-152公里;2级飓风的时速为153-176公里;3级飓风的时速为177-207公里;4级飓风的时速为208-248公里;5级飓风的时速为249公里以上。
在北半球,台风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在南半球则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它一般伴随强风、暴雨,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对于民生、农业、经济等造成极大的冲击,为一严重的天然灾害。
“飓风”一词源自加勒比海言语的恶魔Hurican,亦有说是玛雅人神话中创世众神的其中一位,就是雷暴与旋风之神Hurakan。而台风一词则源自希腊神话中大地之母盖亚之子,传说其孩子就是可怕的大风。
至于中文“台风”一词,有人说源于日语,亦有人说来自中国。以前,中国东南沿海经常有风暴,当地渔民统称其为“大风”,后来变成台风。
国际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定强度并进行分类:
12级以上的通称为台风;
10-11级的是强热带风暴;
8-9级的是热带风暴;
小于8级的是热带低压。
海外自(东)[西]北陬(z#u)至(西)[东]北陬者。
【译文】海外从西北角到东北角的国家地区、山丘河川分别如下。
无(■)[启](q!)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启]①。
【注释】①无启:无嗣。传说无启国的人住在洞穴中,平常吃泥土,不分男女,一死就埋了,
但他们的心不腐朽,死后一百二十年就又重新化**。
【译文】无启国在长股国的东面,那里的人不生育子孙后代。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
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
色,居钟山下。
【译文】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他睁开眼睛便是白昼,闭上眼睛便是
黑夜,一吹气便是寒冬,一呼气便是炎夏,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
呼吸就生成风,身子有一千里长。这位烛阴神在无启国的东面。他的形貌是
人一样的面孔,蛇一样的身子,全身赤红色,住在钟山脚下。
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译文】一目国在钟山的东面,那里的人是在脸的中间长着一只眼睛。
另一种说法认为像普通的人有手有脚。
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
足反折。
【译文】柔利国在一目国的东面,那里的人是一只手一只脚,膝盖反长
着,脚弯曲朝上。另一种说法认为柔利国叫做留利国,人的脚是反折着的。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ju6)为泽
溪①。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②。禹厥之,三仞(r6n)
三沮(j()③,乃以为众帝之台④。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
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y*)有
一蛇⑤,虎色⑥,首冲南方。
【注释】①厥:通“撅”。掘。②五谷:五种谷物。泛指庄稼。③三:表示多数。仞:通“■”,
充满。沮:败坏。这里是陷落的意思。④众帝:指帝尧、帝喾、帝丹朱、帝舜等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⑤隅:角落。⑥虎色:虎文,即老虎皮毛的颜色纹理。
【译文】天神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个头,九个头分别在九座山上
吃食物。相柳氏所触动之处,便掘成沼泽和溪流。大禹杀死了相柳氏,血流
过的地方发出腥臭味,不能种植五谷。大禹挖填这地方,多次填满而多次蹋
陷下去,于是大禹便把挖掘出来的泥土为众帝修造了帝台。这帝台在昆仑山
的北面,柔利国的东面。这个相柳氏,长着九个脑袋和人的面孔,蛇的身子
而是青色。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为敬畏共工威灵所在的共工台。共工
台在相柳的东面,台是四方形的,每个角上有一条蛇,身上的斑纹与老虎相
似,头向着南方。
深目国在其东,为人举一手。一(目)曰在共工台东。
【译文】深目国在相柳氏所在地的东面,那里的人总是举起一只手。另
一种说法认为深目国在共工台的东面。
无肠之国在深目东,其为人长而无肠。
【译文】无肠国在深目国的东面,那里的人身体高大而肚子里却没有肠
子。
聂(sh6)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①,为人两手聂其耳②。县(xu2n)
居海水中③,及水所出入奇物。两虎在其东④。
【注释】①文虎:即雕虎,老虎身上的花纹如同雕画似的。②聂:通“摄”。握持。③县:
同“悬”。无所依倚。这里是孤单的意思。④两虎:即指上文的两文虎,原来图上的画像就是如此。
这种说明图上画面的物像、人形、山状、方向、位置等文字,自《海外南经》以下比比皆是。因为原
画已失,仅剩说明文字,图画与文字不能配合着视读,所以,文中所指所述往往有不甚了了之感。
【译文】聂耳国在无肠国的东面,那里的人使唤着两只花斑大虎,并且
在行走时用手托着自己的大耳朵。聂耳国在海水环绕的孤岛上,所以能看到
出入海水的各种怪物。有两只老虎在它的东面。
夸父与日逐(zh^u)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
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神人夸父要与太阳赛跑而追赶它,已追上了太阳。这时夸父很
渴,想要喝水,于是喝黄河和渭河中的水,喝完了两条河水还是不解渴,又
要向北去喝大泽中的水,还没走到,就渴死在半路上了。他死时所抛掉的拐
杖,变成了邓林。
(博)[夸]父国在聂(sh6)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
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
【译文】夸父国在聂耳国的东面,那里的人身体高大,右手握着青色蛇,
左手握着黄色蛇。邓林在它的东面,其实由两棵非常大的树木形成了树林。
另一种说法认为夸父国叫博父国。
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①,河水所入。
【注释】①禹所积石之山:是一座山,即禹所积石山。传说大禹曾疏通积石山而导引黄河水
流过。此积石山是另一座山,不是这里所说的禹所积石山。
【译文】禹所积石山在博父国的东面,是黄河流入的地方。
拘(缨)[瘿(y!ng)]之国在其东,一手把(缨)[瘿]①。一曰利(缨)
[瘿]之国。
【注释】①瘿:因脖颈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囊状性赘生物,多肉质,比较大。
【译文】拘瘿国在禹所积石山的东面,那里的人常用一只手托着脖颈上
的大肉瘤。另一种说法认为拘瘿国叫做利瘿国。
寻木长千里,在拘(缨)[瘿]南,生河上西北。
【译文】有种叫做寻木的树有一千里长,在拘瘿国的南面,生长在黄河
岸上的西北方。
跂(q@)踵(zh%ng)国在拘(缨)[瘿]东①,其为人大,两足亦大。
一曰(大)[反]踵②。
【注释】①跂踵:走路时脚跟不着地。②反踵:脚是反转长的,走路时行进的方向和脚印的
方向是相反的。
【译文】跂踵国在拘瘿国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身材高大,两只脚也非
常大。另一种说法认为跂踵国叫反踵国。
欧丝之野在(大)[反]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①。
【注释】①据树:据古人解说,是凭依桑树一边吃桑叶一边吐出丝,像蚕似的。这大概是图
画上的形状。欧:同“呕”。吐。
【译文】欧丝野在反踵国的东面,有一女子跪倚着桑树在吐丝。
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①,无枝。
【注释】①仞:古时八尺为一仞。
【译文】三棵没有枝干的桑树,在欧丝野的东面,这种树虽高达一百仞,
却不生长树枝。
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①。
【注释】①洲:水中可居人或物的小块陆地。
【译文】范林方圆三百里,在三棵桑树的东面,它的下面被沙洲环绕着。
务隅之山,帝颛(zhu1n)顼(x&)葬于阳①。九嫔葬于阴②。一曰爰
有熊、罴(p0)、文虎、离朱、(鸱)[鸱(ch9)]久、视肉。
【注释】①颛顼:传说中的上古帝王。②九嫔:指颛顼的九个妃嫔。
【译文】务隅山,帝颛顼埋葬在它的南面,九嫔埋葬在它的北面。另一
种说法认为这里有熊、罴、花斑虎、离朱鸟、鹞鹰、视肉怪兽。
平丘在三桑东。爰有遗玉、青(鸟)[马]、视肉、杨柳、甘柤(zh1)、
甘华①,百果所生②。(有)[在] 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注释】①遗玉:据古人说是一种玉石,先由松枝在千年之后化为伏苓,再过千年之后化为
琥珀,又过千年之后化为遗玉。甘柤:传说中的一种树木,枝干都是红色的,花是黄色的,叶子是白
色的,果实是黑色的。甘华:传说中的一种树木,枝干都是红色的,花是黄色的。②百:这里表示很
多的意思,并非实指。
【译文】平丘在三棵桑树的东面。这里有遗玉、青马、视肉怪兽、杨柳
树、甘柤树、甘华树,是各种果树生长的地方。在两座山相夹的一道山谷上,
有两个大丘处于其间,叫做平丘。
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t2o)駼(t*)。有兽焉,其名曰驳
(b$),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qi$ngqi$ng)。
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
【译文】北海内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一般的马,名称是騊駼。又有一种
野兽,名称是驳,形状像白色的马,长着锯齿般的牙,能吃老虎和豹子。又
有一种白色的野兽,形状像马,名称是蛩蛩。还有一种青色的野兽,形状像
老虎,名称是罗罗。
北方禺强(ji1ng)①,人面鸟身,珥(7r)两青蛇②,践两青蛇。
【注释】①禺强:也叫玄冥,神话传说中的水神。②珥:插。这里指穿挂着。
【译文】北方的禺疆神,长着人的面孔而鸟的身子,耳朵上穿挂着两条
青蛇,脚底下践踏着两条青蛇。
山海经卷九
海外东经
海外自东南陬(z#u)至东北陬者。
【译文】海外从东南角到东北角的国家地区、山丘河川分别如下。
??(ji5)丘,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柳、甘柤(zh1)、甘华。甘
果所生,在东海。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
东。
【译文】??丘,这里有遗玉、青马、视肉怪兽、杨柳树、甘柤树、甘华
树。结出甜美果子的树所生长的地方,就在东海边。两座山夹着??丘,上面
有树木。另一种说法认为??丘就是嗟丘。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各种果树所存在
的地方,在葬埋帝尧之地的东面。
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sh4o)船①。一曰在??(ji5)丘北。
【注释】①削船:削、梢二字同音假借。梢是长竿子,这里作动词用。梢船就是用长竿子
撑船。
【译文】大人国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身材高大,正坐在船上撑船。一种说法认为大人国在??丘的北面。
奢比之尸在其北①,兽身、人面、大耳,珥(7r)两青蛇。一曰肝榆之
尸在大人北。
【注释】①奢比:也叫奢龙,传说中的神。
【译文】奢比尸神在大人国的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野兽的身子、人的
面孔、大大的耳朵,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蛇。另一种说法认为肝榆尸神在大
人国的北面。
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①,食兽,使二(大)[文]虎在旁,其人好(h4o)
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注释】①衣冠:这里都作动词用,即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译文】君子国在奢比尸神的北面,那里的人穿衣戴帽而腰间佩带着
剑,能吃野兽,使唤的两只花斑老虎就在身旁,为人喜欢谦让而不争斗。那
里有一种薰华草,早晨开花傍晚凋谢。另一种说法认为君子国在肝榆尸神的
北面。
■■(h$ng h$ng)在其北①,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
【注释】①■■:就是虹霓,俗称美人虹。据古人说,虹双出而颜色鲜艳的为雄,称作虹;
颜色暗淡的为雌,称作霓。
【译文】■■在它的北面,它的各端都有两个脑袋。另一种说法认为■
■在君子国的北面。
朝(zh1o)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h$ng h$ng)北两
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背]青黄。
【译文】朝阳谷,有一个神人叫做天吴,就是所谓的水伯。他住在■■
北面的两条水流中间。他是野兽形状,长着八个脑袋而是人的脸面,八只爪
子八条尾巴,背部是青中带黄的颜色。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译文】青丘国在它的北面。那里有一种狐狸长着四只爪子九条尾巴。
另一种说法认为青丘国在朝阳谷的北面。
帝命竖亥(h4i)步①,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②。竖
亥右手把算③,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注释】①竖亥:传说中一个走得很快的神人。②选:万。③算:通“筭”。古代人计数用
的筹码。
【译文】天帝命令竖亥用脚步测量大地,从最东端走到最西端,是五亿
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拿着算筹,左手指着青丘国的北面。另一种说法
认为是大禹命令竖亥测量大地。还一种说法认为测量出五亿十万九千八百
步。
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齿],食稻啖(d4n)蛇①,一赤一青,在其旁。
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②。
【注释】①啖:吃。②这段文字所述都是原画面上的图像。
【译文】黑齿国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牙齿漆黑,吃着稻米又吃着蛇,
还有一条红蛇和一条青蛇,正围在他身旁。另一种说法认为黑齿国在竖亥所
在地的北面,那里的人是黑脑袋,吃着稻米驱使着蛇,其中一条蛇是红色的。
下有汤(y2ng)谷①。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
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注释】①下有:“下有”是针对“上有”而言,原图上自然画着上面有什么,但图画已不
存,而说明文字又未记述,故今不知何所指。汤谷:据古人解说,这条谷中的水很热。
【译文】下面有汤谷。汤谷边上有一棵扶桑树,是十个太阳洗澡的地方,
在黑齿国的北面。正当大水中间,有一棵高大的树木,九个太阳停在树的下
枝,一个太阳停在树的上枝。
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
【译文】雨师妾国在汤谷的北面。那里的人全身黑色,两只手各握着一条蛇,左边耳朵上挂有青色蛇,右边耳朵挂有红色蛇。另一种说法认为雨师妾国在十个太阳所在地的北面,那里的人是黑色身子而人的面孔,两只手各握着一只龟。
玄股之国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u)①,使两鸟夹之。一曰在雨师妾北。
【注释】①衣鱼:穿着用鱼皮做的衣服。食■:■也作“鸥”,即鸥鸟,在海边活动的叫海
鸥,在江边活动的叫江鸥。食■即食鸥,就是吃鸥鸟产下的蛋。
【译文】玄股国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穿着鱼皮衣而吃鸥鸟蛋,使唤的
两只鸟在身边。另一种说法认为玄股国在雨师妾国的北面。
毛民之国在其北。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译文】毛民国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全身长满了毛。另一种说法认为
毛民国在玄股国的北面。
劳民国在其北,其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为人面目手足尽黑。
【译文】劳民国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全身黑色。有的人称劳民国为教
民国。另一种说法认为劳民国在毛民国的北面,那里的人脸面眼睛手脚全是黑的。
东方句(g#u)芒①,鸟身人面,乘两龙。
【注释】①苟芒:神话传说中的木神。
【译文】东方的句芒神,是鸟的身子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
建平元年四月丙戊,待诏太常属臣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
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主省①。
【注释】①这段文字不是《山海经》原文,而是整理者对本卷文字作完校勘工作后的署名。
建平是西汉哀帝的年号,而建平元年相当于公元前六年。秀即刘秀,原来叫刘歆,后来改名为秀,西汉末年人,是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他曾继承其父刘向的事业,领导主持整理古籍、编撰目录的工作,成就很大。
【译文】建平元年四月丙戊日,待诏太常属臣丁望校对整理,侍中光禄勋臣王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刘秀领衔主持。
山海经卷十
海内南经
海内东南陬(z#u)以西者。
【译文】海内由东南角向西的国家地区、山丘河川依次如下。
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译文】瓯在海中。闽在海中,它的西北方有座山。另一种说法认为闽
地的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zh1ng)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译文】三天子鄣山在闽的西北方。另一种说法认为三天子鄣山在海
中。
桂林八树,在番(p1n)隅东。
【译文】桂林的八棵树很大而形成树林,处在番隅的东面。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q*)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
[山]。一曰(相)[柏]虑。
【译文】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都在郁水的南岸。郁水发源
于湘陵南山。另一种说法认为伯虑国叫做柏虑国。
枭(xi1o)阳国在北朐(q*)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
见人(笑亦)[则]笑;左手操管。
【译文】枭阳国在北朐国的西面。那里的人是人的面孔而长长的嘴唇,
黑黑的身子有长毛,脚跟在前而脚尖在后,一看见人就张口大笑;左手握着
一根竹筒。
兕(s@)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译文】兕在帝舜葬地的东面,在湘水的南岸。兕的形状像一般的牛,
通身是青黑色,长着一只角。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译文】苍梧山,帝舜葬在这座山的南面,帝丹朱葬在这座山的北面。
氾林方三百里①,在氾狌狌(x9ngx9ng)东。
【注释】①氾林:就是前文所说的范林。
【译文】氾林方圆三百里,在猩猩生活之地的东面。
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sh!)而人面,在舜葬西。
【译文】猩猩能知道人的姓名,这种野兽的形状像一般的猪却长着人的
面孔,生活在帝舜葬地的西面。
狌狌西北有犀(x9)牛,其状如牛而黑。
【译文】猩猩的西北面有犀牛,它的形状像一般的牛而全身是黑色。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s^ng)于孟涂之所,
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
[巴] 属也。
【译文】夏朝国王启的臣子叫孟涂,是主管巴地诉讼的神。巴地的人到
孟涂那里去告状,而告状人中有谁的衣服沾上血迹的就被孟涂拘禁起来。这
样就不出现冤枉而有好生之德。孟涂住在一座山上,这座山在丹山的西面。
丹山在丹阳的南面,而丹阳是巴的属地。
窫(zh2)窳(y*)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貙]
(ch&)①,龙首,食人。
【注释】①貙:一种像野猫而体型略大的野兽。
【译文】窫窳长着龙一样的头,住在弱水中,处在能知道人姓名的猩猩
的西面,它的形状像貙,长着龙头,能吃人的。
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①,其实如栾②,
其木若苉(#u)③,其名曰建木。在窫(zh2)窳(y*)西弱水上。
【注释】①罗:捕鸟的网。②栾:传说中的一种树木,树根是黄色的,树枝是红色的,树叶
是青色的。③苉:即刺榆树。
【译文】有一种树木,形状像牛,一拉就剥落下树皮,样子像冠帽上缨
带、黄色蛇皮。它的叶子像罗网,果实像栾树结的果实,树干像刺榆,名称
是建木。这种建木生长在窫窳所在地之西的弱水边上。
氐(d!)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译文】氐人国在建木所在地的西面,那里的人都长着人的面孔却是鱼
的身子,没有脚。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
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译文】巴蛇能吞下大象,吞吃后三年才吐出大象的骨头,有才能德品
的人吃了巴蛇的肉,就不患心痛或肚子痛之类的病。这种巴蛇的颜色是青
色、黄色、红色、黑色混合间杂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巴蛇是黑色身子青色脑
袋,在犀牛所在地的西面。
旄(m2o)马,其状如马,四节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译文】旄马,形状像普通的马,但四条腿的关节上都有长毛。旄马在
巴蛇所在地的西北面,一座高山的南面。
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
【译文】匈奴国、开题国、列人国都在西北方。
山海经卷十一
海内西经
海内西南陬(z#u)以北者。
【译文】海内由西南角向北的国家地区、山丘河川依次如下。
贰负之臣曰危①,危与贰负杀窫(zh2)窳(y*)②。帝乃梏(g))之
疏属之山③,桎(zh@)其右足④,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
北。
【注释】①贰负:神话传说中的天神,样子是人的脸面蛇的身子。②窫窳:也是传说中的天
神,原来的样子是人的脸面蛇的身子,后被贰负及其臣子杀死而化成上文所说的样子——龙头,野猫
身,并且吃人。③梏:古代木制的手铐。这里是械系、拘禁的意思。④桎:古代拘系罪人两脚的刑具。
【译文】贰负神的臣子叫危,危与贰负合伙杀死了窫窳神。天帝便把贰
负拘禁在疏属山中,并给他的右脚戴上刑具,还用他自己的头发反绑上他的
双手,拴在山上的大树下。这个地方在开题国的西北面。
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
【译文】大泽方圆一百里,是各种禽鸟生卵孵化幼鸟和脱换羽毛的地
方。大泽在雁门的北面。
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
【译文】雁门山,是大雁冬去春来出入的地方。雁门山在高柳山的北面。
高柳在代北。
【译文】高柳山在代地的北面。
后稷(j9)之葬,山水环之。在氐(d!)国西①。
【注释】①氐国:就是上文所说的氐人国。
【译文】后稷的葬地,有青山绿水环绕着它。后稷葬地在氐人国的西面。
流黄酆(f5ng)氏之国,中方三百里①,有涂四方②,中有山。在后稷
葬西。
【注释】①中:域中,即国内土地的意思。②涂:通“途”。道路。
【译文】流黄酆氏国,疆域有方圆三百里大小。有道路通向四方,中间
有一座大山。流黄酆氏国在后稷葬地的西面。
流沙出钟山①,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q&)②,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注释】①流沙:沙子和水一起流行移动的一种自然现象。②虚:大丘。即指山。
【译文】流沙的发源地在钟山,向西流动而再朝南流过昆仑山,继续往
西南流入大海,直到黑水山。
东胡在大泽东。
【译文】东胡国在大泽的东面。
夷人在东胡东。
【译文】夷人国在东胡国的东面。
貊(m^)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y1n),灭之。
【译文】貊国在汉水的东北面。它靠近燕国的边界,后来被燕国灭掉了。
孟鸟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东乡(xi4nq)①。
【注释】①乡:通“向”
【译文】孟鸟在貊国的东北面。这种鸟的羽毛花纹有红、黄、青三种颜
色,向着东方。
海内昆仑之虚(q&),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
仞①。上有木禾,长五寻②,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ji4n)③。面
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④。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
[夷]羿(y@)莫能上冈之岩⑤。
【注释】①仞:古代的八尺为一仞。②寻:古代的八尺为一寻。③槛:窗户下或长廊旁的栏
杆。这里指井栏。④百:并非实数,而是言其多。⑤夷羿,即后羿,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善于射
箭,曾经射掉九个太阳,射死毒蛇猛兽,为民除害。
【译文】海内的昆仑山,屹立在西北方,是天帝在下方的都城。昆仑山,
方圆八百里,高一万仞。山顶有一棵像大树似的稻谷,高达五寻,粗细需五
人合抱。昆仑山的每一面有九眼井,每眼井都有用玉石制成的围栏。昆仑山
的每一面有九道门,而每道门都有称作开明的神兽守卫着,是众多天神聚集
的地方。众多天神聚集的地方是在八方山岩之间,赤水的岸边,不是具有像
夷羿那样本领的人就不能攀上那些山冈岩石。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
【译文】赤水从昆仑山的东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东北方,又转
向西南流而注到南海厌火国的东边。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
所导积石山。
【译文】黄河水从昆仑山的东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北面,再折
向西南流入渤海,又流出海外,就此向西而后往北流,一直流入大禹所疏导
过的积石山。
洋(xi2ng)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
南。
【译文】洋水、黑水从昆仑山的西北角发源,然后折向东方,朝东流去,
再折向东北方,又朝南流入大海,直到羽民国的南面。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译文】弱水、青水从昆仑山的西南角发源,然后折向东方,朝北流去,
再折向西南方,又流经毕方鸟所在地的东面。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译文】昆仑山的南面有一个深三百仞的渊潭。开明神兽的身子大小像
老虎却长着九个脑袋,九个脑袋都是人一样的面孔,朝东立在昆仑山顶。
开明西有凤皇、鸾(lu2n)鸟,皆戴蛇践蛇,膺(y9ng)有赤蛇。
【译文】开明神兽的西面有凤皇、鸾鸟栖息,都各自缠绕着蛇踩踏着蛇,
胸前还有红色的蛇。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092;(y&)琪(q0)树、不死树①,凤皇、
鸾鸟皆戴瞂(f2)②,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du@)③。
一曰挺木牙交。
【注释】①珠树:神话传说中的生长珍珠的树。文玉树:神话传说中的生长五彩美玉的树。
?#092;琪树:神话传说中的生长红色玉石的树。不死树: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长生不死的树,人服食了它可
也长寿不老。②瞂:盾。③离朱:即太阳里的踆乌,也叫三足乌。甘水:即古人所谓的醴泉,甜美的
泉水。圣木曼兑:一种叫做曼兑的圣树,服食了它可使人圣明智慧。
【译文】开明神兽的北面有视肉怪兽、珠树、文玉树、?#092;琪树、不死树,
那里的凤皇、鸾鸟都戴着盾牌,还有三足乌、像树似的稻谷、柏树、甘水、
圣木曼兑。另一种说法认为圣木曼兑叫做挺木牙交。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zh2)窳(y*)
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①。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注释】①距:通“拒”。抗拒。
【译文】开明神兽的东面有巫师神医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
巫相,他们围在窫窳的尸体周围,都手捧不死药来抵抗死气而要使他复活。
这位窫窳,是蛇的身子人的面孔,被贰负和他的臣子危合伙杀死的。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12ng)?#092;(g1n)树①。
【注释】①琅?#092;树:传说这种树上结出的果实就是珠玉。
【译文】有一种服常树,它上面有个长着三颗头的人,静静伺察着那就
在附近的琅?#092;树。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f))、蛇、蜼(w7i)、豹、鸟秩树①,
于表池树木②;诵鸟、鶽(s(n)、视肉③。
【注释】①蛟:像蛇的样子,但有四只脚,属于龙一类。蝮:大蛇。鸟秩树:不详何种树木。
②树:这里是动词,环绕着、排列着的意思。③诵鸟:不详何种禽鸟。鶽:雕鹰。
【译文】开明神兽的南``````
巴西鸢尾(草)学名为Neomarica gracilis,英名为Walking Iris,为鸢尾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墨西哥至巴西一带,又名马蝶花、鸢尾兰、玉蝴蝶等。巴西鸢尾株高约40~50公分,叶从基部根茎处抽出,呈扇形排列。叶宽约2公分,革质,深绿色;花期约春至夏季,花茎扁平似叶状,但中肋较明显突出,花从花茎顶端鞘状苞片内开出,花有6瓣,3瓣外翻的白色苞片,基部有红褐色斑块,另3瓣直立内卷,为蓝紫色并有白色线条。花通常上午开放,至下午3~4点就开始内卷枯萎了。花果期:花期4~9月,每朵花只开一天。
海外东经: 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长颈鹿是一种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雄性个体高达4.8到6.1米高,重达1500公斤。雌性个体一般要小一些。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国,生活在非洲热带、亚热带广阔的草原上。但是,长颈鹿的祖籍却在亚洲。据古生物学家研究考证,长颈鹿起源于亚洲。
平胸龟 ,别 名大头平胸龟、大头龟、鹰嘴龟、鹰龟《中国药用动物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等地,是我国淡水龟中最特殊的一种,头不能缩入壳内,其性情凶猛,属我国一级保护物种。因过度捕捞,该物种一度濒临灭绝。属爬行纲,龟鳖目,平胸龟科,平胸龟属。头大,呈三角形,且头背覆以大块角质硬壳,上喙钩曲呈鹰嘴状,眼大,无外耳鼓膜。背甲棕褐色,长卵形且中央平坦,前后边缘不呈齿状。腹甲呈橄榄色,较小且平,背腹甲借韧带相连,有下缘角板。四肢灰色,具瓦状鳞片,后肢较长,除外侧的指、趾外,有锐利的长爪,指、趾间有半蹼,既利于陆地爬行,又便于水中游泳。 国内主要分布于安徽、重庆、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
南山经: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黄鼬(学名:Mustela sibirica)俗名黄鼠狼,因为它周身棕黄或橙黄,所以动物学上称它为黄鼬。主要生活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西藏、泰国等地,中国很多地区都有分布。是小型的食肉动物。与很多鼬科动物一样,它们体内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气,在遇到威胁时,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民间谚语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实际上黄鼬很少以鸡为食。黄鼬的皮毛适合制作水彩或油画的画笔,中国人称为狼毫。
栖息于山地和平原,见于林缘、河谷、灌丛和草丘中、也常出没在村庄附近。居于石洞、树洞或倒木下。多夜间活动。食性很杂,在野外以鼠类为主食,也吃鸟卵及幼雏、鱼、蛙和昆虫;在住家附近,常在夜间偷袭家禽,首先吸食其血液,再吃内脏及躯体,性嗜吸血。以臭腺放出臭气自卫。
它们的性情残暴凶狠,绝不放过所遇到的弱小动物,即便吃不完,也一定要把猎物全部咬死。鼬的主食是老鼠和野兔,尽管野兔在短距离内跑得很快,但在长时间的高速追逐下,最后总会由于恐惧和力竭而被赶上咬断脖颈,做了鼬口下的牺牲品。
黄鼬冬季常追随鼠类迁移而潜入村落附近,在石穴和树洞中筑窝。它们擅长攀援登高和下水游泳,也能高蹦低窜,在干沟的乱石堆里闪电般的追袭猎食对象。黄鼬的警觉性很高,时刻保持着高度戒备状态,要想对黄鼬出其不意的偷袭是很困难的。一旦遭到狗或人的追击,在没有退路和无法逃脱时,黄鼬就会凶猛地对进犯者发起殊死的反攻,显得无畏而又十分勇敢。黄鼬及其家族的其他成员还有一种退敌的武器,那就是位于**两旁的一对黄豆形的臭腺,它们在奔逃的同时,能从臭腺中迸射出一股臭不可忍的分泌物。假如追敌被这种分泌物射中头部的话,就会引起中毒,轻者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严重的还会倒地昏迷不醒。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将鼬妖魔化的已无从考察,但鼬的确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神通广大”。鼬是自然界里常见的小型食肉动物,只是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在进化的过程中,具备了一些其它动物没有的生存技能而已。鼬能够缩骨,穿过比它身子小的洞穴或者缝隙,鼬的**旁有一对皮脂臭腺,遇到危险时,能释放出臭气。鼬如果遭到掠食者的追击,在掠食者快追上它时,便放出臭气。这种臭气,轻则令掠食者止步,重则导致掠食者窒息。鼬的臭气,不仅是防身的工具,而且还是捕猎的武器。一只刺猬蜷起身子成了一个球,老虎也没办法,但鼬有办法。它只须在刺猬身上找出一条缝隙,调转身子,放一个臭屁即可。不一会,刺猬便被鼬的臭屁熏得昏迷了,乖乖舒展开了身子。这时的鼬,便可轻松地给刺猬动一个“外科手术”,尽情享用美味了。
除了黄鼠狼之外,白鼬和灵猫也有这种放臭屁的本事。不过,放屁最臭的要算北美洲的臭鼬。
乘黄,《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
臭鼬(学名Mephitis mephitis),是臭鼬科最著名的一种动物。臭鼬广泛分布在北美洲墨西哥以北的广大地区,在加拿大和美国都非常常见,甚至被当作宠物驯养。臭鼬的体毛为黑色,身体两边则为白色条纹。前额也有一条较窄的白色条纹。其身体大小与家猫相仿,体重为3-6公斤,体长为33-46厘米(不包括尾巴),尾巴呈现丛毛状,长18-25厘米,有时尖端为白色。臭鼬可以放出奇臭的气味,很容易辨别,这种气味常在遇到威胁时释放出来。主要在黎明和黄昏出外觅食,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此外也吃鸟蛋、腐肉、幼虫、浆果等。太阳升起后,它们就躲到自己的巢穴中(一般在地下)或者岩石底下。臭鼬并不冬眠。交配期通常为每年二、三月,孕期为42-63天,一般在五月产仔,每胎五到六仔。
山海经·大荒西经》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乌干达和刚果金边境有一个尼拉贡戈火山
高鼻羚羊
广泛分布于苏联伏尔加河下游哈萨克斯坦,中国的准噶尔盆地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结成小群生活。有时也有成百上千只的大群迁移。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动。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阳的温暖山坡地带。高鼻羚羊跑得很快,且有耐力,被牧民称为“长跑健将”。食物以草和灌丛为主。于秋未冬初发情交配。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但时间不长。孕期6个多月,每胎1~2仔。我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现已引种回国,在甘肃和新疆半散养,为恢复野外种群进行实验和研究。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贵药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原产新疆准葛尔盆地。
1、《纲目》:羚羊角,入厥阴肝经。肝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经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2、《本经逢原》:诸角留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为之首推,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为之必需。若痘疮之毒,并在气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发者,又须羚羊角以分解其势,使恶血流于他处,此非犀角之所能也。3、《本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4、《别录》: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
现存2个亚种中,俄罗斯亚种(S. t. tatarica)在一次大战结束时几乎灭绝,仅剩不足1000只,到二次大战结束时,其种群数量已恢复到9万只,到1960年,上升到130万只以上,但近十几年来又大幅度下降过半(万自明,1995年)。原分布于我国新疆西北部的可能为蒙古亚种(S. t. mongolica),经多次调查,均认为野外已经绝迹。该亚种在40、50年代广布于蒙古西部的湖泊周围。50年代末期,其数量已经下降,到1979年大约只剩下200只(万自明,1995年)。也有推测,新疆西部中国与苏联边境地区可能尚有极少数残存。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磃,东望长右。英水出焉...此山不生长草木,也没有水源。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羊患。。。
《海外西经》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
巴马香猪源产于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它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饲养历史和稳定的遗传基因、且品质优良而珍贵稀有的地方小型猪品种。
巴马香猪来源于土猪,传说它系野猪驯化而成,群众称之为“冬瓜猪”、“芭蕉猪”或“两头乌”。因其骨细皮酥,肉质细嫩,外地人食之甚感鲜香,逐传名为“香猪”
火烈鸟,是鹳形目红鹳科红鹳属的一种,因全身为火红色而得名。分布于地中海沿岸,东达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亦见于西印度群岛,体型大小似鹳;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颈长而曲 ;脚极长而裸出,向前的3趾间有蹼,后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适中;尾短;体羽白而带玫瑰色 ,飞羽黑,覆羽深红,诸色相衬,非常艳丽。 脖子长,常呈S型弯曲。通体长有洁白泛红的羽毛。红色并不是火烈鸟本来的羽色,而是来自其摄取的浮游生物(据08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家弗朗西斯科·布达教授和他的实验小组成员,通过精确的量子计算手段发现火烈鸟、三文鱼、虾、蟹等呈现出诱人的鲜红色的原因,是因为火烈鸟、三文鱼、虾、蟹等都富含Astaxanthin简称ASTA中文名字叫虾青素,而动物是无法合成ASTA的,虾、蟹大部分通过食用藻类和浮游生物等植物获取ASTA,三文鱼除了食用藻类和浮游生物获取ASTA,还有部分食用小虾、小蟹获得ASTA。火烈鸟通过食用以小虾、小鱼、藻类、浮游生物等传递ASTA,而使原本洁白的羽毛透射出鲜艳的红色。同时红色越鲜艳则火烈鸟的体格越健壮,越吸引异性火烈鸟,繁衍的后代就更优秀。)为食火烈鸟的喙比较特别,上喙比下喙小。孵卵时亲鸟伏在巢上 ,长颈后弯藏在背部羽毛中。每窝产卵1~2枚。卵壳厚,色蓝绿。
山海经·西次三经》中,有在章峨之山,有一种鸟,型状如鹤,一足,有红色的纹和白喙。就是叫做毕方。
《海外南经》:“毕方鸟在东方,青水西,只有一只脚。”
《淮南子·汜论训》中说,木生毕方。因而有说毕方是木精所变的,而形状是鸟、一足、不食五谷。
张衡《东京赋》中说:“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 《韩非子·十过》中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驾象车而世讯毕方,毕方并害。”
《骈雅》:“毕方,兆火鸟也。”
《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大风为害,尧乃使羿...缴风于青邱之泽。”
《淮南子》「木生毕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意即木生火。因毕方为火鸟故用毕方代火,非指毕方生于木。
《神异经·西荒经》云:“人尝以竹箸火中,爆烞而出,臊(山喿 )皆惊惮。” “爆烞”即“烨烞”,或又作“烞烨”。 又有《集韵》中记载:“竹火声”。“烞烨”、“烨烞”,盖无非竹木燃烧时嘈杂作声也。音转而为“毕方”。
物种传说
火烈鸟依赖这些咸水湖生活,对这些湖泊的水情变化也就特别敏感。雨水大时,湖水猛涨,湖中盐分稀释,水藻单位含量减少。天旱少雨,湖水锐减,湖中含盐量猛增。两种情况,无论哪一种都不利于水藻繁衍。因此,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火烈鸟都会感到忧虑。忧虑的结果,就是集体迁徙。
在楼兰古国有一种奇特的鸟。传说他们羽毛丰满后会一直往南飞,不停的飞,只为在南焰山让天火将自己的羽毛点燃,而后将火种带回楼兰古国,在天翼山化为灰烬。所以,楼兰的子民称他为火烈鸟。并将其视为王的保护神,曾经的楼兰王子,由于嫉妒和暴虐,被永远禁锢在“通天塔”内守护这片土地。昔日的楼兰早已成为了传说中的国度。而王子的称号也变成了与这座被诅咒的塔相同的名讳----通天教主。但他仍然守侯着这片土地,盼望着直到有一天,能用入侵者和自己的鲜血换来子民的原谅,和灵魂的自由。一旦有异族侵入,火烈鸟将火光迸现,显示出超常的神力,全身都被耀眼的光焰笼罩,尖利的喙成为最锋利的刃。 (幼泽传说)
肯尼亚西部,有著名的东非大裂谷穿过。我有幸几次经过那里。一路之上,巉岩千仞,深壑万丈,险景不绝,令人惊心动魄。车到纳库鲁市,但见翠绿的峡谷中,闪动着一潭潭潋滟的湖水,其中最美的,恐怕就属纳古鲁湖了。纳古鲁湖的火烈鸟群,历来被称为“世界上火光永不熄灭的一大奇观”。 肯尼亚裂谷区共有大小八个湖泊,其中六个是咸水湖。这些湖泊地处大裂谷的谷底,都是地壳剧烈变动形成的火山湖。火山喷发后飘散的熔岩灰,经雨水的冲刷流入湖中,而这些湖泊都没有出水口。这样,长年累月,造成湖水中盐碱质沉积。这种盐碱水质和赤道线上强烈的阳光,是藻类孳生的良好条件。这些湖泊,特别是纳古鲁湖和纳特龙湖,都生长着一种暗绿色的螺旋藻。此种水藻正是火烈鸟赖以为生的主要食物。
火烈鸟喜欢群居,一群往往有几万只,甚至几十万只。它们经常是在湖的浅水区游串,在岸畔信步徜徉,交颈嬉戏。一时兴起,扑楞楞双翅舒展,长颈猛摇,列成严整的方阵,翩然起舞。每当此时,湖光鸟影,交相辉映,犹如万树桃花在水中飘游。而一旦兴尽,嘎啦啦一声长鸣,倏然腾空,排成整齐的队伍,绕着湖边翻飞。一湖桃花遂化为一片彩霞,直烧中天。这一奇幻的景色,被誉为“世界禽鸟王国中的绝景”。为观赏这一绝景,每年有十几万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纳库鲁湖。
对自然界这一禽鸟的奇观,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火烈鸟是神鸟,体内蕴含着无穷的精力。跳舞与腾空,不过是向那过剩精力的挑战。有人说,跳舞是为表达集体的愉悦,腾空则是为展示个体的才能。也有人说,火烈鸟同传说中的凤凰一样,是经烈火焚烧后从灰烬中重生。集体舞蹈是烈火焚烧场面的重温,群体腾空则是长生不灭意志的显示。也正因为如此,火烈鸟被当地人视为“精通人性”,备受尊崇。 (裂谷传说)
驯鹿(学名:Rangifer tarandus),又名角鹿。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有17个亚种之多。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驯鹿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驯鹿并非人工驯养出来的。北美的驯鹿是纯粹野生的,在中国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中国鄂温克族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驯鹿是环北极分布动物,广泛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此外人工引进南乔治亚岛上,也生存得很好。据考证,中国的驯鹿与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温多苔原高地的驯鹿有渊源关系。驯鹿曾经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山海经·中山经》:“敖岸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状如白鹿而有四角。其现为水灾之兆。其说始见于先秦”
夫诸: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 冰若融化 水必多 鹿必迁徙 见之 则大水也
古黑水与古三危《尚书·禹贡》中的黑水与三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数千年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悬而未决,这里作一讨论。黑水一名在《禹贡》中曾三次出现:“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三江源头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分布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境
通天河,古称“牦牛河”,流贯玉树草原
獓狠(犬因)(ao yin) 三危山食人巨兽,样子有些像牛,长着四只角,它的毛发很长,就像披在身上的蓑衣。
藏名音译:亚归
丧葬文化中秃鹫是天葬的主体。是实施天葬的核心力量。
藏民族不选择其他食肉动物,而为何独独“青睐”和“钟情”于秃鹫呢?其中有不少原故,他既有佛教故事中佛祖肤施老鹰的影响,也有自身对灵肉分割的追求,但秃鹫本身具有的功能却是个中最主要最根本最实质的原故。 人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秃鹫的尸体,这使秃鹫本身具有了神奇魅力,蒙上了神秘色彩,产生了崇拜。
这就是藏人选择秃鹫的原因。经过佛教教义的演绎,有着朴素唯物意识的藏人更加崇尚灵魂,看淡肉体了。把肉体喂鹰,彻底寂灭,当作一种功德,看作灵魂转世的铺垫。有的甚至认为天葬台周围的秃鹫是比丘的化身,具有通神魔力。
西山经: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毫如披蓑,其名曰獓狠。是食人,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41457;,其名曰鸱。
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原文: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见则其县多土功
狸力 柜山上的畏兽,样子像猪,四肢却长出了爪子,带有锯齿。见到它的地方,地面多起伏,所以猜测狸力善于挖土
《本草经集注》的 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进行穿山甲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订了本草书上关于这一点的错误记载。同时他又在民间收集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
树懒是一种懒得出奇的哺乳动物,什么事都懒得做,甚至懒得去吃,懒得去玩耍,能耐饥一个月以上,非得活动不可时,动作也是懒洋洋的极其迟缓。就连被人追赶、捕捉时,也好像若无其事似的,慢吞吞地爬行。像这样,面临危险的时刻,其逃跑的速度还超不过0.2米/秒 。形状略似猴,产于热带森林中。动作迟缓,常用爪倒挂在树枝上数小时不移动,故称。树懒已高度特化成树栖生活,而丧失了地面活动的能力。平时倒挂在树枝上,毛发蓬松而拟向生长,毛上附有藻类而呈绿色,在森林中难以发现。三趾树懒分布较广,北到洪都拉斯,南到阿根廷北部,二趾树懒分布略狭窄,北到尼加拉瓜,南到巴西北部。
树懒是唯一身上长有植物的野生动物,它虽然有脚但是却不能走路,靠得是前肢拖动身体前行, 所以它要移动2公里的距离,需要用时1个月。尽管如此,在水里它却是游泳健将,对于树懒来说最好的食物是低热量的树叶,吃上一点要用好几个小时来消化。 人们往往把行动缓慢比喻成乌龟爬,其实树懒比乌龟爬得还要慢。树懒生活在南美洲茂密的热带森林中,一生不见阳光,从不下树,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吃饱了就倒吊在树枝上睡懒觉,可以说是以树为家。
树懒的天敌不是没有,但为何它依然能够生存呢?
1 树懒的皮毛很密,一般能够防御中小食肉动物的的抓咬;
2 树懒的保护色很好,又是树上活动,天敌相对较少,且不易被发现。我印象中看到的天敌捕食似乎只有美洲狮吃树懒。
3 树懒的肉想必不好吃。这一点看着可笑,实则也是进化带来的利于生存的好处。一般色彩显著、缺少御敌手段的动物味道都会很差。捕食者不会耗费自己的能量去吃难吃的猎物的。
4 树懒的爪子很厉害,劲头很大,爪很锋利,也是防御手段。
综上所述,树懒的生存不会受到天敌的威胁。倒是人类破坏美洲森林会给树懒带来灭顶之灾。
中山经: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谷。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养之可以无忧。 又东北七十里,曰历石之山,其木多荆芑,其阳多黄金,其阴多砥石。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见则其国有大兵。 (伐木打仗,此兽无居所,人即见之也)
地球的五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所谓的地理。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但能说明问题的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线内的部分,主要是赤道以北。在这个地带上的较大块儿陆地有美州、非州、亚州。
但这几块陆地都各有特点,亚洲陆地虽不太宽,但相连不通水,其形两面均象盆底,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昆仑山脉,此块陆地就是所谓的水库“辰”土。
非州陆地宽厚,气候炎热,内有撒哈拉沙漠,号称世界火炉,此即“未”土,亦即热土。
美洲部分更具特色,处处通水而不与其他大陆相连,正是所谓的“虚”,即是“戍”土。
白令海峡上的圣劳伦斯岛最小,位于白令海峡南口,美国领有的火山岛。长约150公里,宽约15-55公里。1728年为白令发现。气候严寒,苔原景观。海岸住有少量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以渔猎为生。
亚美大陆的跳板 圣劳伦斯岛是白令海最大的岛屿,面积比纽约的长岛稍大一点,它地处亚洲和美洲大陆之间,离俄罗斯的楚科奇半岛62公里,离阿拉斯加的西华德半岛约189公里,从全球看象个枢纽,因此将它称之为“丑”土
地支是指木星轨道被分成的十二个部分。木星的公转周期大约为十二年,所以,中国古代用木星来纪年,故而,而称为“岁星”。后来又将这十二个部分命名,这就是“地支”。
“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的总称。又称十二支。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月。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12个时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现在的23~1时,丑时为1~3时,等等,称为十二时辰。地支纪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等等。地支与十天干顺序相配,组成甲子、乙丑……癸亥,以六十为周期用以纪日、纪年。
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学着记录大事件和时间。在当时,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工具不完善,人们就用最原始的数手指的办法来计数,基于人类有十个手指的特征,人们发明出来的计数循环也就是十个,故计算单位十个为一循环,也就是现代所讲的十进制,发明出了这十个计数单位,同时就要对它们进行命名,结果分别是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这些计数工具主要用来计日,十天是一个循环,同时,基于夜晚没有灯光的原因,人们观察天象十分方便和清晰,人们靠观察月亮的圆缺来计月,月球绕着地球公转一圈是一个周期,也就是一个月,我们知道月球公转一周需要27.32天,但由于地球也在自转的缘故,能观察到的月相变化是29.53天,在公元前几千年的远古时代,人们能够观测的只是月相变化,所以当时人们把月相变化一个周期的天数定为一个月,即29.53天为一个月,基于一年365.24天只能容纳12个月的缘故,人们记录的月份也就是12个,为了区别于日,人们用另一套符号来表示月,分别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这样一来日和月都有了记录的办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符号用来计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符号用来计月,其中日,又叫干,是雄性的标志,名曰天干,月,又叫支,是雌性的标志,名曰地支
我们知道天干有十个,就是五行的两极之道,亦即是五行的阴阳变化。而支六位数,是阴阳之道产生变化而成十二位。
至于天干每一个字的定义,有很多种解释。究竟那一种解释完全正确,很难下个定论:如子是万物发生的现象。丑是枢纽的意思等等,各有各的解释
马哈坎河是印尼的河流,河道全长980公里,从发源地加里曼丹岛的高地,流进望加锡海峡,是东加里曼丹省最长河流,流域面积约77,100平方公里,而东加里曼丹省首府沙马林达位于离河口48公里处。
在东加里曼丹马哈坎河,有人看见了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头像母牛的头,它的身子像蛇,长约七十五公尺。
印度尼西亚新闻社引用这个消息说,位于这一条河在三马林达和坦加龙之间这一段河边的洛阿杜里村的居民说,他们经常看见这种野兽出没于这条河里。
村民们回忆说,在日本占领时期,有一次日本兵曾对准和现在这只外貌一样的动物开枪,但是没有打死它。
南山经: 东三百里祗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栾树
落叶乔木,高达20m左右,树冠近圆球形,树皮灰褐色,细纵裂;小枝稍有棱,无顶芽,皮孔明显,奇数羽状复叶,有时部分小叶深裂而为不完全的二回羽状复叶,长达40cm,小叶7-15cm,卵形或长卵形,边缘具锯齿或裂片,背面沿脉有短柔毛。顶生大型圆锥花序,花小金黄色。蒴果三角状卵形,顶端尖,红褐色或桔红色。花期6-9月,果期9-10月。
西山经: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
《拾遗记·少昊》:“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沧茫之浦。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际,与皇娥宴戏,奏(女+便)娟之乐,游漾忘归。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木甚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故《春秋传》曰‘司至是也’。今之相风,此之遗象也。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梓瑟,皇娥倚瑟而清歌曰:‘天清地旷浩茫茫,万象回薄化无方。浛天荡荡望沧沧,乘桴轻漾著日傍。当其何所至穷桑,心知和乐悦未央。’俗谓游乐之处为桑中也,《诗》中《卫风》云‘期我乎桑中’,盖类此也。白帝子答歌:‘四维八埏眇难极,驱光逐影穷水域。璇宫夜静当轩织,桐峰文梓千寻直。伐梓作器成琴瑟,清歌流畅乐难极,沧湄海浦来栖息。’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亦曰桑丘氏。至六国时,桑丘子著阴阳书,即其余裔也。少昊以主西方,一号金天氏,亦曰金穷氏。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金鸣于山,银涌于地,或如龟蛇之类,乍似人鬼之形。有水屈曲,亦如龙凤之状;有山盘纡,亦如屈龙之势,故有龙山、龟山、凤水之目也,亦因以为姓。末代为龙丘氏,出班固《艺文志》;蛇丘氏,出西王母《神异传》。”
从引文可以看出少昊国地滨大海
少昊之母定居在海边。文中提到“乘桴木而昼游”、“沧茫之浦”、“水际”、“游漾”、“西海之滨”、“泛于海上”、“乘桴轻漾”、“水域”、“沧湄海浦”等词语,均能看出是在海边居住。
·该家族居住于“日出之地”。引文有“乘桴轻漾著日傍”。作为对比:《尚书·君奭》有“海隅出日。”
·这一处海滨住地叫“穷桑”。“穷”有“尽头”之意。文中说穷桑在西海之滨。这里作者至少说出了穷桑地处海滨的事实。
《竹书纪年》:“(神农氏)居陈,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尸子》:“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下照穷桑。”《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路史·卷三》引《郡国志》:“少昊自穷桑登帝位。”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水经注》:“河水旧东决径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昊)遂济穷桑”。《史记正义》:“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路史·少昊》:“少昊生于稚华之渚。”《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路史·炎帝》:“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路史》:“然空桑乃鲁地也。”又曰:“空桑者,兖卤也,其地广绝,高阳氏所尝居。”
·《吕氏春秋·应同》:“凡帝王之兴,天必先见祥乎下民……类固相召,气同则应,声比则应。”
因此,宇宙间气、风、声的相互关系是:气生风,风生声(音、律)。
古代王者对气、风、声(音、律)三者及其相互关系的利用
·《史记·律书》:“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又曰:“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
·《后汉书·律历志》:“(古时)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以物气,道之本也。……故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钟律,权土炭,效阴阳,……效则和,否则古。”
·《路史·太昊》:“(伏羲)因龙出而纪官,因凤来而作乐”。
·《路史·卷十》注引《拾遗记》云:“伏羲(于)方坛上听八方之风,以作八卦。”
·《续汉书·律历志上》:“夫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宓羲作《易》,纪阴阳之初,以律为法”。
·《古微书》引《春秋纬·保乾图》:“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梁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班管以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又命随作笙簧。”
·《路史·黄帝》注引《抱朴子》云:“帝轩候凤鸣而调律。”同书同卷:“(黄帝)乃作玉律以应候气,荐之宗庙,察之忽,以知三军消息。”又曰:“(黄帝命)伶伦造律。(伶伦)采解溪之篁(庄按竹名),断篁,间三寸九分,为黄钟之宫,曰‘含少’。制十有二筩(庄按即竹管、乐管),以之阮隃之下,听(凤)之鸣,以定其雌。”
·《路史·少昊》:“(描写少昊执政情况:)民事既正,乃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
·《乐稽耀嘉》:“用鼓和乐于东郊,为太昊之气,勾芒之音。歌《随行》,出《云门》,致魂灵,下太一之神。”又曰:“用声和乐于中郊,为黄帝之气,后土之音。歌《黄裳》、《从容》,致和散灵。”又曰:“乐当宫于中郊,为黄帝之气,后土歌《黄裳》、《从容》。致散云,下太一之神。”宋均注曰:“《随行》,乐篇名,言物气而出也。《云门》,黄帝乐名。用乐随气如是,足以致精魂之灵,下天神也。”又曰:“《黄裳》、《从容》,乐篇也。散灵,使畅于四水。”
·《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
·《路史》:“(西王母)复献白玉之琯,以和八风”。
·《六韬》:“律音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
·《周礼·太师》:“以听军声,而占吉凶”。
·《易经·师卦》初爻:“师出以律,否臧凶。”
·《吴子》:“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
·《孙子》:“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风后握奇经》:“风居四维,故以圆。……风居四角,故以方。”
·《御览》七引《龙鱼河图》:“太白之精,下为风伯之神,主司非星辰之气,下为灵星之神,主得土。”又引《荆州星占》:“箕舌一星动则大风至,不出三日。”又曰:“箕宿四星,第二星一名风后。”
“风后”这个名号也与战争有关。关于该名号中“风”字的意思,从《路史》的“建武万士,风敌而威天下”一句,便可觉察“风”相当于“战”。而“后”字其实就是“司”字。故“风后”就是“风司”,也就是“司风”,也就是“司战”。故“风后”不是私名,而是一个职称,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长。故从古文献中看到的“风后”事迹每与战争相关。“风后”一名除了与一部中国最早的军事文献《风后握奇经》相联系,与最早的军阵名“八卦阵”相联系,“风后”还与涿鹿大战的胜利相联系。晋代学者虞喜《志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杀蚩尤。”风后作为国防部长,是黄帝“三公”之首,或是“四相”之首,是首席大臣。这是因为黄帝一生都在征战,包括阪泉大战和涿鹿大战在内,凡五十二战,他一生平均是一年一战。故而他的首席大臣必须是军事助手。
穷桑是黄帝、少昊、颛顼三帝登极之地。其中少昊是穷桑地主,黄帝、颛顼则是外来者。三帝于此登极后又西迁,显示穷桑位于日出之东地,宜于模仿日出而登位,却不便统治人民,引文又言日照穷桑,则穷桑东之大荒(美洲)。
《始学篇》:‘人皇九头,兄弟九人,九州各居其一。’”《春秋纬》:“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为九州,长天下也。”《水经注》:“……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华阳国志·巴志》:“《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华阳国志·蜀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路史·卷四》:“蜀山氏:蜀之为国,肇自人皇。”《汉学堂》引清河郡本《春秋纬·命历序》:“次后,人皇出焉,驾六羽,乘云谷口。兄弟九人相象以别,分治九州。人皇治中辅,号曰握元”。
文献所见风姓集团外迁时间:
《路史·卷三》:“泰皇氏(按即人皇氏)胡洮龙躯(原注:……人面龙身九头),骧首达腋,出刑马山提地之国。迪出谷口(注:谷口,古塞门,或云‘上暘谷’)”。同书:“(人皇氏)出刑马山提地之国(原注:……山在今泰州伯阳,谷水出之,老子之所至)(原注:见《洛书》。《春秋命历叙》云:人皇出暘谷,分九河)”。庄按“泰州”在今江苏北部。
《归藏·启筮》:“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暘谷。”郭璞《山海经注》:“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暘谷,故尧因此而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时,其后世也遂为此国。”《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暘谷。”《尚书·君奭》:“海隅出日。”《尧典》注:“暘谷,嵎夷一也。羲仲,居治东方之官。”又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暘,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说文解字》:“暘,日出也。”《后汉书·东夷列传》:“昔尧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盖日之所出也。”
从以上引文可见人皇氏出自“暘谷”,王室天文学家羲和氏亦居“暘谷”。“暘谷”是日出之地,在东方海边。
另一方面,《周髀算经》有一组测日影原始数据为:夏至日中,测得影长为一尺六寸,冬至日中,测得影长为一丈三尺五寸。经过学者谢世俊先生的回推计算,得知其测量时间在2502 BC,测量地点在北纬三十五度三十七分。[37]我们以东海岸线为经,三十五度三十七分为纬,查对地图,可知经纬相交地点在山东日照两城镇地区。这一地区龙山文化兴起的时间恰在2550 BC前后,这两个数据如此吻合不会是偶然的,日影数据暗示良渚古国王室北迁前后由王室学者对山东地区做了地理勘测。由于中国古代测天测地数据都由王室掌握,且据说《周髀算经》出自周王室,故上述日影数据应传自2500 BC时代的上古王室。
考虑到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的规模、其面向大海的态势及其发达的稻作农业的情况(详后),考虑到人皇氏有南方种族标记“蛇”,考虑到《说文》“凤,出自东方君子之国”的说法,考虑到东夷地区和良渚地区都有不死民之说,考虑到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集团北迁迹象,可以认为山东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主人即良渚文化集团,也就是原居良渚地区的风姓集团外迁到山东了(同时有部分王者分散到了其它地方,如陕西等地),良渚文化集团北迁山东的时间在2550 BC左右。
《淮南子·地形训》:“故南方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释之冰,东方有君子之国,西方有形残之尸。”又曰:“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囗,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夭,不食者(庄按应为玉食者)不死而神。”
《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郭璞注:“为距却死气,求更生。”
《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
《山海经·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郭璞注:“有负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寿泉,饮之不老。”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郭注:“甘木即不死树,食之不老。”
《吕氏春秋·本味》:“寿木之华”,高诱注:“寿木,昆仑山上木也;华,实也。食其实者不死,故曰寿木。”
“《吉尔迦美什》起源于苏美尔时代,经历代传诵,最终成文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是世界上迄今已发现史诗中最古老的一部。《吉尔迦美什》史诗描写的是一位人类英雄在一个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法则支配的世界上的冒险经历和追求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吉尔迦美什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公元前2600年苏美尔时代的一位国王。为了城市的安全,国王强征民众修建城墙和神庙,其暴虐性格令臣民难以忍受。无奈的臣民只好向神哭诉。神灵造一野人恩奇都与之抗衡。谁知在经过一番厮杀后,他和巨人恩奇都竟成为密友。两人后来一道为民清除了许多祸害,建立许多功勋。神灵为了惩罚吉尔迦美什,使恩奇都染病身亡。吉尔迦美什不服神灵,为使密友起死回生,历经千辛万苦觅得复生仙草,孰料一时疏忽,仙草却被受到神灵指使的蛇吞食,最终徒劳无功而返,命运仍不可战胜。《吉尔迦美什》一经发现就被视为两河流域文学的最高成就。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涵盖面来看,《吉尔迦美什》显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口头文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定型的。它的内容汇集了两河流域长期流传的神话传说的精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流传下来的最完善版本为公元前7世纪亚述王亚述巴尼拔的尼尼微图书馆编定的。全诗由7部分组成,共有3500余行,用楔形文字分别刻在12块泥板上。”
庄按“不死”与“复生”的观念有一点差异,但属于同一类概念,似乎可以混为一谈。“不死”的观念可以是各种古文化中独立产生的,也可以是文化传播的结果。但作为《吉尔迦美什》来源的两河流域文明,其形成时间与良渚文化相同,都在3300 BC左右,这里我们很难说上述二者的不死说究竟是谁传给了谁,但如果一定要说是两河流域文明将不死之说传给了良渚文明,似乎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况且吉尔迦美什本人生活于2600 BC,后于生长“不死树”的“昆仑山”出现的时代(良渚文化早期)700年。
对比(以下文字应参照后文“七,琮与中国上古人生观的关系”,P.22):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生命继续存在的观念十分流行。死亡被看成是生命从一个世界转移到另一个世界。……为了使灵魂能够同肉体会合和防止肉体被毁,埃及人精心发明了制作木乃伊的方法,并使之成为葬礼的最重要部分。庄按把人分成魂和魄两部分,这与良渚文化先民的想法相同(详后),但古埃及显然没有“气”的思想,所以其人生观的核心部分与良渚文化不同,后者在魂魄分离后,还认为魂将转化为“天气”,魄将转化为“地气”,这样才能回到宇宙循环过程,才有可能通过天地之气的重新会合,再生**。
高福进《文明通史》:“建造金字塔是为了保证法老死后的不朽。……所谓木乃伊使之不死的概念来源于古埃及的奥里西斯神话故事,从这一故事产生了贯穿埃及人精神生活的主导思想观念:灵魂是永存的;人死后灵魂随即离开了躯体,到奥西里斯那里去接受审判。……金字塔与灵魂不灭的观念直接相连。……(奥西里斯的故事)可能是耶稣基督复活故事的蓝本。”
汤因比:“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世界与印度世界,都有一些民族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因此他们坚持认为,生命中的灵魂可以存活,并在另一个生命中再次勃发,这个生命也许是同一种类的,也许是较高或较低等级的。下次再生是否得到升迁或贬斥,要以该灵魂生前的道德表现而定。生死轮回的次数是无限的。这个前景比在此期间接连不断的死亡更令人生畏。对于一个相信轮回的人来讲,其目标非但不是永生不死,而是结束这一连串的轮回。他相信过简朴、贞节的生活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希腊与印度关于轮回及其必然结果的信仰方式非常相似,这不可能是偶然的,似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历史的联系。”
毕达哥拉斯教是古希腊秘密宗教之一,传为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其教义是相信灵魂转世。俄尔甫斯教也是古希腊秘密宗教之一,其教义相信因果报应和灵魂转世。
归藏》佚文,马国翰辑本云:昔嫦娥以不死之药奔月。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
东汉张衡《灵宪》: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太平御览》天部四引)饶宗颐原注:《文物》2002年第1期刚公布的四川三台郪江崖墓有石刻的蟾蜍座,背托棺底,说明蟾蜍正是嫦娥的化身,可以长生不老,有起死回生的神力,可证张衡之说。
西王母的地区西北汧陇多有其遗迹,泾川回山有王母宫,在泾、渭、洛三河的交汇处,其地古称为回中,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至鸡头山,西过回中。东汉画像石,陕西米脂1981年发现的墓室竖柱有西王母、东王公及玉兔、羽人。山东嘉祥武梁祠石像西王母有两翼,身边有羽人围绕,又有玉兔,可证《楚辞·远游》“从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之说。西王母所在地即是不死的旧乡。
《梨俱吠陀》第十、129.2《创造之歌》,以……即死与不死相对而言。而未能追溯到波斯文献,现在再加以补充。……便可以明白波斯《火教经》的haoma即是梵文《吠陀》的Soma。从字根来讲,Av.的hau-,梵文作su-,是榨(汁)(press)的意思。因为Soma是从植物榨出的汁,饮之令人精神旺盛,是一种兴奋剂,可以长生不死。在波斯的世界里,haoma的神圣地位比印度的Soma来得更高。就是至圣查拉图斯特拉之所创造的haoma,又称为Hom。《火教经》赞颂说Hom在世界创造过程之中,是由教主查拉图斯特拉缔造的,又是月桂树(Laurel)的象征符号。因为他能显示新生的不死力量(Immortalile)。……梵文的Soma有时亦写作Sauma(即是saem→Saeaem),……。印度Soma的神力,由eagle(鹰)把Soma送给最上神Indra。在《梨俱吠陀》之中,几乎接近120颂来赞美Soma神。Soma又名曰indu,意思是the bright drop(灿烂的点滴),汉译亦称为甘露。在Avesta经中,haoma有许多地方简直是代表月亮。印度吠陀吸收波斯《火教经》的Hom和haoma,演变为Soma,代表一股不死的神力。Soma是液体乳汁型之物,汉语所谓“一滴如甘露”。Hauma既象征月亮,是从月亮取来具有不死神力的甘露,故此,我说所谓不死药,应该就是……hauma或Soma。Saka既有一支称为饮不死汁的Saka,在波斯大流士的时代(521~486 BC),相当于《通鉴》开始编年的周威烈王之前一百年左右光景。这时候的塞种人应尚居住于印度地区。但塞种人分明曾入居中国西北,《水经·河水注》:……自疏勒(今喀什)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又《乌孙国传》云:“本塞地也。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乌孙故地在敦煌以西,天山以东,伊吾附近。乌孙既本为塞地,则塞种人足迹自可及于西北,正是西王母的地区,故有……(不死)兼与奔月神话的产生,岂当日入居此地的塞种人即波斯所称的hauma Saka?西南夷有另一称为“附塞夷”者,是否即附属于塞种的夷人?……Saka又称塞西亚(Scythian),原住黑海,种族不一,自归属波斯为二十三邦之列,与东方似多有往来。……波斯文化的东来从西域丝路之外,还有海路一道。我曾指出汉初临淄齐王墓的银器上泐刻三十三年字样。西汉无三十三年,当是秦始皇时代,说明秦及其更前与波斯已有交通,由海上漂流来的外国船舶。《史记·封禅书》谓:“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秦始皇东游海上,因有不死药之求,船交海中,因风不得而至。”塞种即有hauma的塞人,以不死为种族之号,影响所及,不死药的追求,愈为人所乐道,又见齐景公问晏子古而无死之乐(《左传·昭二十年》)齐鲍氏之制器。……有“用祈寿老毋死”之语,合齐景公墓葬之制。齐人久已濡染波斯文化之点滴。尚有进者,汉武帝元鼎年间,由于栾大的大言不惭,自谓外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于是重新掀起求仙之事。乃五年,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则揖,其祠烈火满坛。有司云:“祠上有光。”(《通鉴》卷二十)这俨然是琐罗亚斯德教崇拜Mithna情状。……屈原曾使齐,他的宇宙观可能受到齐学的影响〔庄按饶宗颐先生是想说屈原的宇宙观是受齐国学说的影响,而齐国滨海,齐学易受海外的影响,比如易受古伊朗的影响。然而笔者的意见是,屈原(约340 BC~约278 BC)、齐国以及古伊朗、古印度的宇宙观来自良渚文化(约3300 BC~约2200 BC)〕。他说“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他在《天问》中屡次提到不死的问题:夜光何德?死则又育?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黑水玄阯,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第一是言月有死生,问月何得而能死而复生。闻一多谓尝得不死之药。第二是言东方的不死之乡。第三是问西方黑水之间的不死地区。三危山三青鸟居之为西王母取食,见《西山经》。又《海内经》,流河之中黑水之间,有山名三危之山,这即西王母所居的地方。屈原问三危在何处?何以有不死之方?……
拾遗记·唐尧》:“尧登位三十年(2176 BC),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时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暝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也。西海之西,有浮玉山。山下有巨穴,穴中有水。其色若火,昼则通昽不明,夜则照耀穴外。虽波涛灌荡,其光不灭,是谓‘阴火’。当尧世,其光烂起化为赤云,丹辉炳映,百川恬澈。游海者铭曰:‘沉燃,以应火德之运也’。”
引文中所谓的“西海”,在中国地理上是根本不存在的,“西”实为政治派系色彩,是少昊蚩尤系的标志色。暗示西方白帝少昊(及蚩尤)与良渚有特殊关系。古南海之西正有浮玉山,而良渚地区正在浮玉山脚下。所以,根据《拾遗记》,良渚在地滨南海的浮玉山(今之天目山)下,且与少昊、蚩尤有特殊关系。
另外,引文提到浮玉山洞穴有“阴火”,当尧之时其光烂起,“以应火德之运”。此处“火德”,是指帝尧的圣统,《路史·帝尧》:“(尧)以火纪德,谓赤帝,色尚白。”这里,尧作为一代中国帝王的圣统,居然与浮玉山有关,由此可探知当年良渚地位之显赫。又张衡《请禁绝图谶书》引《诗谶》:“蚩尤败,然后尧受命。”被请禁绝的《诗谶》竟然将尧的王统直接与蚩尤连系起来,可谓胆大妄为,对此不但古人吃惊不小,就连我们今人也无法接受,说明蚩尤与良渚地区有特殊关系。
帝尧虽称“陶唐氏”(《尚书·正义》引《世本·帝系篇》:“帝尧为陶唐氏”),却似乎他并非源自陶唐氏。《路史·帝尧》引《帝尧碑》:“(尧)其(祖)先出自瑰(阝+嵬)(氏)。”这“瑰(阝+嵬)氏”来历不明,但似乎与南方有关,因为与帝尧有关的文字均强烈暗示帝尧有南方背景:《春秋元命苞》:“尧,火精,故庆都感赤龙而生”。《太平御览》引《春秋合诚图》:“赤龙与庆都合婚,有娠,龙消不见,即乳视尧,如图表及尧有知,庆都以图予尧。”《路史·帝尧》:“赤帝显图,奄然风雨,庆都遇而萌之〔原注:《帝尧碑》云:其先出自瑰(阝+嵬),翼火之精,……《援神契》注云:尧,火精,鸟庭,庭有鸟骨,表取朱鸟与太微庭也。朱鸟戴圣,荷胜似之。〕握嘉履翼,窍息洞通(原注:《合诚图》云:‘足下五翼星’)。以火纪德,谓赤帝,色尚白。”《帝尧碑》:“(尧)足履翼星”。《今本竹书纪年》:“尧,翼星之精,在南方,其色赤”。《春秋合诚图》:“赤帝体为朱鸟,其表龙颜,多黑子。”又曰:“赤帝之精生于翼下。”《尚书·舜典》:“(舜于)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路史·帝尧》:“立五府以享先祖而五帝〔原注引《尚书·帝命验》云:‘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也。苍曰灵府,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原注:)唐虞之天府(与)夏世室同矣。〕”
按《舜典》,尧的祖庙叫做“文祖”,何为“文祖”,古文献语焉不详,上述引文却将“文祖”与赤色联系,似乎说明尧的祖先来自南方
《博物志·外国》:“昔禹平天下,会诸侯(于)会稽之野。防风氏后到,杀之。夏德之盛,二龙降之。禹使范成光御之,行域外,既周而还,至南海,经防风。防风之臣,以涂山之戮,见禹,怒而射之。迅风雷雨,二龙升去。二臣恐,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乃拔其刃,疗以不死之草,是为穿胸民。”《艺文类聚》、《括地图》同此。
元周致中《异域志》卷下云:“穿胸国,在盛海东,胸有窍,尊者去衣,令卑者以竹木贯胸抬之。俗谓防风氏之民。因禹杀其君,乃刺其(胸),故有是类。”
《山海经·海外南经》:“贯胸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一曰在臷国东。”又曰:“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非洲地区的特征很明显
与“凰”(“羽/王”)配套的“凤”是风姓集团的专门标记,于是知道“羽/王”即是风姓集团的王者职称。
另一方面,我们从反山、瑶山出土的大型玉礼器上看到王者头著羽冠形象,同“羽/王”字形、字义皆相合,故可确定良渚地区大墓主人的职称是“羽/王”,这个称号应和“羽民”有关联,上面已证良渚古国就是羽民国,所以可知头戴羽冠的良渚大墓主人就是羽民国王者。《归藏·启筮》:“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庄按“白首”应是羽冠,而“白”亦为政治派系标志色,即蚩尤—少昊派系(“少昊”又作“少皞”,注意“皞”字带白色标记。由“太皞”同样带白色标记,可知此三人属同一集团,即风姓集团;又,“皇”字所含之“白”,可能即指白羽冠,可参考金文“皇”字形)。“鸟喙”说明羽民身上有良渚文化鸟标记。由羽民“白首”与“羽/王”(“皇”)字的内在联系,可以看出太昊、蚩尤、少昊等人实为羽民领袖。所以,羽民即良渚文化先民,蚩尤、少昊应为羽民国即良渚文化集团皇者。
蚩尤出身地“羊水”与羽民国的关系隐约见于古文献。
《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路史·炎帝》:“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古水名常可省略(或加上)水旁。故“羊水”应即“洋水”。《山海经·海内西经》:“洋水、黑水出(昆仑山)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淮南子·地形训》:“洋水出其(昆仑山)西北隅,入于南海(庄按注意不是“西海”)羽民之南。”《穆天子传》:“(穆天子)庚辰济于洋水(原注:洋水出昆仑西北隅而东流,洋音详。)”于此亦可察见蚩尤和羽民国的关系。
《拾遗记·卷十·诸名山》:“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黄帝伐蚩尤,陈兵于此地,掘深百丈,犹未及泉,惟见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炼石为铜,铜色青而利,泉色赤,山草木皆剑利,土亦钢而精。至越王句践,使工人白马白牛(庄按白为西方色)祠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以之指日则光昼暗。金,阴也,阴盛则阳灭。二名“断水”,以之划水,开即不合。三名“转魄”,以之指月,蟾兔为之倒转。四名“悬翦”,飞鸟游过,触其刃如斩截焉。五名“惊鲵”,以之泛海,鲸鲵为之深入。六名“灭魂”,挟之夜行,不逢魑魅。七名“却邪”,有妖魅者见之则伏。八名“真刚”,以切玉断金,如削土木矣。以应八方之气铸也。其山有兽,大如兔,毛色如金。食土下之丹石,深穴地以为窟。亦食铜铁,胆肾皆如铁。其雌者,色白如银。昔吴国武库之中,兵刃铁器俱被食尽,而封署依然。王令检其库穴,猎得双兔,一白一黄。杀之开其腹,而有铁胆肾,方知兵刃之铁为兔所食。王乃招其剑工,令铸其胆肾以为剑,一雌一雄,号“干将”者雄,号“镆铘”者雌,其剑可以切玉断犀。王深宝之,遂霸其国,后以石匣埋藏。及晋之中兴,夜有紫色冲斗牛。张华使雷焕为丰城县令,掘而得之。华与焕各宝其一,拭以华阴之土,光耀射人。后华遇害,失剑所在。焕子佩其一剑,过延平津,剑鸣飞入水。及入水寻之,但见双龙缠屈于潭下,目光如电,遂不敢前取矣。”
庄注:斗、牛:星宿名。斗:南斗;牛:牵牛。《星经》:“南斗、牵牛,吴越之分野,扬州。”
从《拾遗记》关于“昆吾山”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以下诸点:
·“昆吾”与冶金概念密不可分。而史籍都说“蚩尤作冶”。史籍亦有说风姓集团之燧人、女娲与冶炼有涉:《事类赋》卷九引《古史考》:“燧人氏(约2430 BC在位)铸金作刀。”女娲(约2380 BC在位)遗有“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其说寓有矿冶之史影,与蚩尤(2370 BC在位)作冶说互相支持。
“昆吾己姓”(《元和姓纂》卷四引《世本》:“昆吾,古己姓国”。)。己姓出自少昊(《路史》:“《世本》纪姓出于少昊。”)。少昊又与蚩尤同治西方(《越绝书》:“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引文中颇多铸冶之词,如“赤金”、“色如火”、“兵”、“火光”、“炼石为铜”、“色赤”、“利剑”、“钢而精”、“铸”、“冶”等等。在中国古文献中,“铸冶”一词与蚩尤紧密联系。《尸子》:“蚩尤作冶”(《路史》注引《黄帝内经》同)。《路史》注引《太白阴经》:“蚩尤以金为兵”。《越绝书》:“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龙鱼河图》:“(蚩尤)制五兵之器”。《世本·作篇》:“蚩尤以金作兵器”,又曰:“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管子·地数篇》:“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路史》:“(蚩尤)发葛卢、雝狐之金,启九冶作兵,……而岁之诸侯相兼二十一。”地下出土文献《周易》之坎卦云:“昔者蚩尤卜铸五兵而枚占赤囗……”。
。《拾遗记·高辛》:“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庄按“有北之乡”宜指草原地区。同书同卷又曰“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也。”《水经注》:“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庄按指涿鹿城)也。”《舆地志》:“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后迁有熊。”庄按涿鹿城这个“都”不会是政治经济性质的都城,而只能是一个军事城堡。黄帝在此建都的最大理由,是要监视被驱赶入草原的原蚩尤部属的动态,不让他们返回中原。
盘羊:
中文的“羌”字,即是“羊”、“人”二字的组合。故《说文》曰:羌“从人从羊”(段注《说文》改为“从羊儿”,儿亦古文的人字),释为“西方牧羊人”。可见当时羌族的畜牧业生产水平,已经为世所知。古代羌族文化,在生产方面的最大成就,便是驯养野兽成为家畜。他驯养羊、牛、犬、马成功之早,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任何民族,具体论述如下:
藏羊,是羌族驯养成功最早的家畜。它是远古栖息于高原草地的一种“盘羊”,其双角是旋卷盘曲的。远古的猿人很早就开始大量捕获,加以圈养,并进行驯化。羌族把这种原始的野羊叫作“那哇”,藏文写作gLaa-Ba。而“那哇”与“古代”又是通用字,这也不难看出:羌族驯养野羊是最早的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五】【夊部】夒
贪兽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页,巳、止、夊,其手足。奴刀切〖注〗臣铉等曰:巳、止,皆象形也。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贪兽也。一曰母&#16005;。谓夒一名母&#16005;。犬部曰。&#16005;,夒也。玃,大母猴也。甶部曰。禺,母&#16005;属。爪部曰。为,母&#16005;也。单禝&#16005;。絫禝母&#16005;。其实一也。母&#16005;与沐&#16005;,猕&#16005;,一语之转。母非父母字。诗小雅作猱。毛曰。猱,猨属。乐记作獶,&#14121;之变。郑曰。獶,弥矦也。佀人。似人面手足。从页。句。巳止夊,其手足。巳止象其似人手。夊象其足。奴刀切。古音在三部。
【甶部】禺
母猴属。头似鬼。从甶从禸。牛具切 文三 重一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母猴属。爪部曰。为者,母猴也。又部曰。夔,一曰母猴也。郭氏山海经传曰。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今江南山中多有。说者不了。乃作牛字。按左传鲁公为。檀弓作公叔禺人。可证为,禺是一物也。头佀鬼。故从甶。从甶。从禸。牛具切。古音在四部。读如偶。
【禸字部】禺 ·康熙笔画:9 ·部外笔画:4
《唐韵》《集韵》牛具切《韵会》元具切,$音遇。兽名,猴属。《正字通》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山中多有之。说文专指为母猴属,误。 又《广韵》遇俱切,音虞。山名。《史记·孔子世家》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韦昭曰》封,封山。禺,禺山。在吴郡永安县。 又番禺,越地名。在南海。 又禺强,神名。《庄子·大宗师》禺强得之,立乎北极。《山海经》北海之渚有神,人面鸟身,名禺强。 又区也。《管子·侈靡篇》是为十禺。《注》每里为一禺。 又事端初见也。《管子·侈靡篇》将合可以禺。 又禺禺,鱼名。《司马相如·上林赋》禺禺魼鳎。《郭璞曰》禺禺,鱼皮有毛,黄地黑文。 又日在已曰禺中。 又姓。 又《集韵》鱼容切,音顒。义同。 又通作寓。《尔雅·释兽》寓&#17493;曰嗛。《郭注》寓谓猕猴之类,寄寓木上,此属及&#17493;皆颊裏贮食。《六书故》寓卽说文之禺。 亦通作虞。《山海经》夸父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注》禺渊,日所入也。今作虞。 亦通作偶。《史记·封禅书》木禺龙栾车一驷。《索隐曰》禺,音偶。谓偶其形於木,禺马亦然。 又读作务。《左传·哀十一年》公叔务人。《礼·檀弓》作禺人。
【虎】缅文kjɑ,妙齐提碑古缅文为kla的形式更古老,藏缅语【虎】多与k.la同源类形:
藏文stag可能来自*sklag,如此,全体藏缅语的“虎”均同源。
上古方言谓虎为【於菟】、【伯都】(或曰,“霸”、“巴”即虎),僜语【虎】bo-da、羌语bz&#639;-da和汉语【伯都】同根,而藏文stag首先应是【伯都】类同源词(应是*bstag之略)、在更早的原始汉藏语才与【於菟】搭上关系。
藏缅语的“石头”和“老虎”似乎有平行的语音对应关系,原始藏缅语【虎】*k.lag,【石】*g.log
古代藏族、羌族有“白石崇拜”,藏传佛教礼敬“玛尼堆”(白石垖)并非来自印度,而是本土的原始崇拜。
“禹出西羌”、“禹生石纽”,表明了古代华夏族的历史地理根源。
汉代扬雄《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刳儿坪)”。
刳儿坪位于九龙山第五峰下,其地“稍平阔,石上有迹,俨然人坐卧状,相传即圣母生禹遗迹”。这里的确如此,比较平阔,像一张有扶手的椅子。
传说禹母在深山里一个半封闭的洞穴里生下大禹,再把他放进水池里清洗。清洗后,池水和周围的石头被染得血红。所以人们把洞穴称为禹穴,禹母生下大禹的地方叫刳儿坪,清洗大禹的水池叫洗儿池,被染得血红的石头叫血石。
最奇特的是这里小溪中的血石。白石累累,俱有血点浸入,刮之不去,非常神奇。相传鲧纳有莘氏女,胸臆坼而生禹,石上皆是血溅之迹。古人有《血石流光》诗云:“血石流光点点新,花开水底锦江春,后人收作催生药,犹仰当年岳降神。”当地人很信这种说法:孕妇只要喝了血石泡的汤,生婴儿时就不会难产了。
后汉赵晔《吴越春秋》云:“女嬉于岷山,得薏苡而生禹,地曰石纽,在蜀西川也。”又云:“禹家于西羌,地名石纽。”
宋徐天佑注《吴越春秋》云:“(石纽)在茂州石泉县,其地有禹庙。”
《汶川志略》云:“刳儿坪有羌民数家,地可种植,相传圣母生禹处,有地数百步,羌民指为禹王庙,又称为启圣祠。”
“禹生石纽”可能隐含了原始羌夏族的白石崇拜。羌地今虽有“石纽山”,其名是因大禹传说后起,并非古来即此名。
孔令谷先生认为:“石纽我们不能视作地名,……只是石的纽结处,这里颇疑所谓石纽,即是今羌民的乱石堆。”
本人按:羌民、藏民皆礼敬“白石垖”(玛尼堆),或源自古羌王大禹?
巴人(今土家族)是“白虎崇拜”,其自称“毕兹卡”是古代巴人语言的“老虎”大虫。
中国最古老的人形门神是神荼(音“shen shu,申书”)和郁垒(音“yu lv,玉律”),汉画里有其图象。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释译:大海中有座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树,树枝弯曲逶迤三千里,东北方的树枝间叫鬼门,所有的鬼都从这里进出,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负责看管所有的鬼。对凶恶的鬼就用芦苇编织的绳索捆绑起来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制定礼节,根据时节驱鬼,又立起大桃木人,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门上悬挂芦苇索用来挡住恶鬼。
其实“神荼”最初是冶铸匠师手里神奇的工具。“荼”即“杼”,大致上是一种顶端尖锐的武器或工具。这就好象古代代表权利和地位的“笏”,最初也是一种农具。或说,“杼”和“笏”都关联着同样有尖端的“圭”,而“圭”最初也是利器或是工具。
《周礼·春官·典瑞》说,王晋奉(通假字,意思是捧着)大圭,执镇圭,以朝日。玉圭被当做祭祀太阳的法器。
《尚书·禹贡》。该书中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山海经·中山经》亦有明确的记载:“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苟子·子道篇》亦云:“江出于岷山。”
“圭”最初与指向的箭矢一样,都是武器或工具,后来才转化为礼器或法器。鬼魔也不是好惹的,要打退它,需要武器和灵力。这就是镇宅神、门神都手执利刃,与“饕餮(音“tao tie”)一样面目狰狞的原由。
“神荼”之“荼”是一种驱邪的礼器,那么与“神荼”并列的“郁垒”又是什么东西呢?“垒”,古人虽读“律”,但“郁垒”一做“郁雷”(见《战国策·赵策》高注等),“垒”(垒字繁体)从三“田”,跟“雷”字所从一致;而“田”是雷车车轮之形(后来转为“雷鼓”);所以怀疑“郁雷”本来是雷神,雷公正是邪恶与鬼魅最害怕的神。所谓“霹雳戬”,是雷神的“垂象”,是雷电的物化形式。“郁雷”既是雷神的卑化,又是雷神武器“霹雳戬”的人格化、人行化,与神荼、钟馗的民俗本质相同。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秦琼)和尉迟敬德(尉迟恭)所取代。《西游记》第九十回记载,唐丞相魏征监斩泾河老龙,老龙鬼魂夜间来向唐太宗索命,唐太宗十分惊慌,就派武将秦琼(左,手执金装锏,左边为尊)、尉迟恭(也叫胡敬德,尉迟敬德,右,持十三节铁鞭)把守前门,黄龙鬼魂就不敢前来。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记载,李世民即位后因早年杀人无数,夜夜梦恶鬼“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大将秦琼与尉迟恭请求夜晚戎装守卫宫门两旁,后来唐太宗不忍心二位大将夜夜守卫的辛苦劳累,命画师画二将发威形像贴于宫门两旁。结果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
古文【卵】.....小篆【卵】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十三】【丝部】&#8645;
【zdic.net 汉 典 网】
织绢从糸贯杼也。从丝省,卝声。古还切〖注〗臣铉等曰:卝,古矿字。文三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古文卵。各本无。今依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补。五经文字曰。卝古患反。见诗风。字林不见。又古猛反。见周礼。说文以为古卵字。九经字样曰。说文作卝。隷变作卵。是唐本说文有此无疑。但张引说文古文卵。删去文字未安。张之意当云?卵。上说文。下隷变。乃上字误举其重文之古文。非是。然正可以证唐时说文之有卝。汗峑以卝为古文卵字。与?为古文风,?为古文龟皆据本书。郭氏所见说文尙完好也。卵之古音读如管。引申之,内则濡鱼卵酱。郑曰。卵读为鲲。鲲,鱼子也。或作?。韦注国语亦云。鲲,鱼子也。内则之鱼子,言其未生者。鲁语之鱼子,言其巳生者。其意一也。又引申之,为诗总角卝?之卝。毛传曰。卝,幼稺也。此谓出腹未久。故仍得此偁。如鱼之未生巳生皆得曰鲲也。又引申之,周礼有卝人。郑曰。卝之言矿也。金玉未成器曰卝。此谓金玉锡石之朴韫於地中。而精神见於外。如卵之在腹中也。凡汉注云之言者,皆谓其转注叚借之用。以矿释卝。未尝曰卝古文矿。亦未尝曰卝读为矿也。自其双声以得其义而已。卝固读如管,读如关也。自刘昌宗,徐仙民读侯猛虢猛反。谓卽矿字。遂失注意。而后有妄人敢於说文矿篆后益之曰。卝,古文矿。周礼有卝人。则不得不敢於卵篆后径删卝古文卵。是犹改兰台桼书以合其私。其诬经诬许,率天下而昧於六书。不当膺析言破律,乱名改作之诛哉。&#8642;从卝声。关从&#8642;声。许说形声井井有条如是。
可见上古【卵】音近【矿】*krwa&#331;
........................................................................
khyim [名] 圆圈,(天文)晕 ←*qhlum
'khyim pa [动] 旋转,环绕
'khyims pa [名] 日、月晕,光圈 【晕】
zlum po [形] 圆形,椭圆 ←*&#683;um 【团】
sdom bu [名] 球;圆缨 ←*&#683;um←&#614;lum 【团】(浑沌)
周礼晕作煇。释名曰。晕,卷也。气在外卷结之也。日月皆然。煇晖辉异体字。军者,圜围也。
中国西藏山脉。西北-东南走向,与喜马拉雅山平行,东接念青唐古拉山,海拔6,000&#8764;6,500公尺。主峰冈仁波齐峰(藏语∶雪的宝贝)在玛旁雍错(Mapam Yumco)以北,海拔6,656公尺,雪线6,000公尺。山顶有28条冰川,面积只有88.8平方公里,以冰斗冰川和悬冰川为主。南坡冰川多于北坡。喇嘛教以冈底斯山为宇宙中心,尊为圣地。尼泊尔人、印度人则以山为湿婆(印度教三尊神之一)的乐园。以玛旁雍错为圣湖。香客多来此朝拜。由巴噶经普兰,沿孔雀河谷有道路通往尼泊尔。冈底斯山地势高耸,为雅鲁藏布江与印度河的分水岭。印度河上源狮泉河发源於冈底斯山北侧,朗钦藏布(象泉河)发源于山南,进入印度境内称萨特莱杰河(Cis-Sutlej)。冈底斯山南北侧均为地震活动带,近40年间多次发生六级以上地震。
横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属褶皱山。冈底斯藏语意为众山之主。东接念青唐古拉山脉。长1100千米。海拔约6000米。玛法木错以北的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位于普兰县。最高峰为冷布岗日,海拔7095米。喇嘛教以冈底斯山为宇宙中心,尊为圣地。尼泊尔人、印度人则以此山为湿婆(Siva,印度教三尊神之一)的乐园。冈仁波齐峰和纳木那尼峰间的玛旁雍错为圣湖。香客多来此朝拜。由巴噶经普兰,沿孔雀河谷有道路通往尼泊尔。地势高耸,为内陆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印度河上源狮泉河发源于冈底斯山北侧,朗钦藏布(象泉河)发源于山南,进入印度境内称萨特累季河。冈底斯山南北两侧均为地震活动带,曾多次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青藏高原南北重要地理界线,西藏印度洋外流水系与藏北内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岭。藏语冈底斯山脉意为“众山之主”。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之北,并与后者大致平行。其走向受噶尔藏布—雅鲁藏布江断裂的控制。冈底斯山脉西起喀拉昆仓山脉东南部的萨色尔山脊(北纬34°15,东经′78°20′),东延伸至纳木错西南(约北纬29°20′,东经89°10′),与念青唐古拉山脉衔接。海拔一般5500~6000米。西段呈东南走向,主要支脉阿隆干累山以同一走向并列于主脉北侧,山体宽约60~70公里。位于该段的主峰——冈仁波齐峰(梵文又称开拉斯峰),乃佛教著名圣山,在佛经中称为“底息”,为信徒朝拜巡礼之地。该峰底部为燕山期花岗岩,其上为厚达2000米的始新世砾岩和砂岩层;峰体呈锥状。在东经84°左右,山脉转为东西走向,山体渐宽,至东段宽达100公里。山脉中段因北西、北东两组构造断裂活动形成许多纵向块断山地和陷落湖盆或谷地,山形零乱、脉络不清。东段海拔7095米的罗波峰为冈底斯山脉最高峰。
冈底斯山脉开始隆起约当白垩纪中期,至早始新世后又经强烈上升。有人认为冈底斯山脉是印度地块与亚洲地块中晚始新世相撞、挤压、断裂与褶皱上升的结果,两地块的缝合线在冈底斯山脉南麓、印度河—雅鲁藏布江谷地一带。
冈底斯山脉南侧即通称的藏南地区,气候温凉稍干燥,海拔4000米以下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为灌丛草原,较高地区为亚高山草原。这一地区草场辽阔,耕地集中,为西藏自治区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的地域。其北侧为羌塘高原内流区,气候严寒干燥,以高山草原为主。绝大部分土地只宜入牧绵羊和牦牛或为无人居住的荒寂原野。
《海外经》与《大荒经》从内容上有着许多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海外”与“大荒”的地理位置是部分重合的。
《海外南经》有"羽民国"、"獾头国"、"不死民"、"周侥国(一曰焦侥国)",《大荒南经》也有"羽民之国"、"不死之国"、"焦侥之国"、"獾头"。
《海外南经》言:"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大荒南经》亦言:"有人曰凿齿,羿杀之。"
《海外南经》言:"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唯、豹、离朱、视肉。。。。。。一曰爰有熊、罴、文虎、唯、豹、离朱、丘久、视肉、滹交。"《大荒南经》亦言:"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贝、离俞、丘久、鹰、延维、视肉、熊、罴、虎、豹。"
《海外西经》有"一臂国"、"丈夫国"、"女丑之尸"、"巫咸国"、 "女子国"、"轩辕之国",《大荒西经》也有"巫咸"、"女丑之尸"、"女子之国"、"丈夫之国"、"轩辕之国"、"一臂民"。
《海外西经》言:"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大荒西经》亦言:"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夏后启即夏后开。
《海外西经》言:"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大荒西经》亦言:"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
《海外西经》言: "并封。。。。。。前后皆有首",《大荒西经》亦言:"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屏蓬",并封即屏蓬也。
《海外北经》有"一目国"、"深目国"、"无肠之国"、"禹所积石之山",《大荒北经》也有"禹所积石"、"无肠之国"、"深目民之国"、"有人一目"。
《海外北经》言:"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脐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大荒北经》亦言:"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烛龙即烛阴。
《海外北经》言:"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
《大荒北经》亦言:"共工之臣名曰相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邬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海外北经》言:"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大荒北经》亦言:"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海外北经》言:"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
《大荒北经》亦言:"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海外东经》有"大人国"、"奢比之尸"、"君子国"、"天吴"、"青丘国"、"黑齿国"、"玄股之国",《大荒东经》也有"大人之国"、"君子之国"、"青丘之国"、"黑齿之国"、"天吴"、"有国曰玄股"、"奢比尸"。
《海外东经》言:"嗟丘,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柳、甘且、甘华,百果所生。在东海,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
《大荒东经》亦言:"东北海外,又有三青马、三骓、甘华。爰有遗玉、三青鸟、三骓、视肉、甘华、甘且,百谷所在。"此东北海当为东海之误。
此外,《海外西经》所载"三身国"亦见于《大荒南经》"三身之国";《海外西经》所载"肃慎之国"见于《大荒东经》"肃慎氏之国";《海外西经》"白民之国"亦见于《大荒东经》;《海外北经》"禺强"即《大荒东经》"禺京";《海外东经》"毛民之国"见于《大荒北经》。
总之,《海外经》与《大荒经》合计6000多字中有2000多字内容相关。
《西山经》言:“(鬼山)是淳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鬼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多玉”与“多丹粟”与隗山同。而耆童即老童。《大荒西经》言:“有芒山。有桂山。有摇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摇山,始作乐风。”摇山当即同经桃山,芒山当即同经虻山。桂山同。
《大荒西经》言:“有比翼之鸟。”《海外南经》有比翼鸟,当即《西山经》崇吾之山的蛮蛮鸟。知《海外南经》与《大荒西经》和《西山经》也有重合处。
知《大荒南经》与《海外西经》和《西山经》有重合之处,此盖因“西海”与“南海”相近。
《东山经》言:“(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歧踵之山。”《海外北经》有歧踵国。知《海外北经》与《东山经》有重合处。此盖因“东海”与“北海”相近。
《大荒南经》言:“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又有贾山,汔水出焉。又有言山。又有登备之山。有契契之山。又有蒲山,澧水出焉。又有隗山,其西有丹,其东有玉。又南有山,漂水出焉。有尾山。有翠山。”其中有许多山水又见于它经,如:
《海外西经》言:“巫咸国。。。。。。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登葆山即登备之山。
《西山经》言:“(鬼山)是淳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鬼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多玉”与“多丹粟”与隗山同。而耆童即老童
《大荒西经》言:“有芒山。有桂山。有摇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摇山,始作乐风。”摇山当即同经桃山,芒山当即同经虻山。桂山同。
《东山经》言:“(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歧踵之山。”《海外北经》有歧踵国。知《海外北经》与《东山经》有重合处。
《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
这就可以一下子确定东海与北海的位置,因为朝鲜是位于日本海之内、黄海之隅的,因此,这里的“东海”决不是今天的东海,而是日本海;这里的“北海”也不是今天的北海,而是日本北方四岛以上的海区。
《大荒东经》:“黄帝生禺号,禺号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号处东海,是为海神。”
知禺号与禺京是父子关系,而一为东海之神,一为北海之神,可见两海必相距不远
很少有中国人知道,在北大荒的北方、在黑龙江的对岸,有一块更加美丽富饶的外北大荒;而更少有中国人知道的是这沃野千里的外北大荒的核心地带竟然早在70年前已成为了犹太人的梦幻天堂。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为的是寻找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但是几千年来犹太人从来没有摆脱颠沛流离的命运,直到1934年命运将犹太人带到了黑龙江畔肥沃的黑土地,犹太人才第一次在昔日中国人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园----犹太自治洲。犹太自治州现有人口19.8万(2001年初),仅仅是以色列国人口的4%,但是面积广达3.62万平方公里,是联合国规定的以色列国面积的2.6倍。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极其肥沃,有机质含量大都在5%到8%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这里有丰富的水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储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生长期达174天,拥有远东地区最好的土壤气候条件,极为适宜农业发展。自治州面积只有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二十五分之一,但是耕地面积和牲畜总量却超过整个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是整个远东地区的大粮仓;这里有珍贵的矿产资源,煤、铁、铜、锰、锡、黄金和钻石、石油一应俱全,远东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为44亿吨,16%在犹太自治州,而自治州面积只有远东地区的1%;这里还有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44.3%,可供开采的木材有1.67亿立方米(人均800立方米,中国人均不到8立方米),其中,珍贵的雪松占地17万公顷,优美的冷杉林占地2.23万公顷。山林中虎、熊、獐、鹿出没其间,人参、猴头、木耳、蘑菇等名贵山珍数不胜数。连绵的沼泽区丹顶鹤、天鹅自由翱翔,纵横交错的河湖中鳇鱼、鲟鱼、大马哈鱼、白鱼纵情游荡。犹太自治州草原辽阔无边,如果有人沿大撒马拉河谷走过,鲜花开满了绿色的河岸,河畔上生长着茂密的椴树林,每走过二、三里地就有一座养蜂场,羊群象白云飘荡在碧野山冈......... 与干旱贫瘠、枯槁不毛的以色列相比,这里才真正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是犹太人梦寐以求的绿色天堂!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木材储备占远东地区储备的四分之一,是全俄总木材储量的6%以上。边区森林覆盖总面积为5250万公顷(相当于全中国的一半),成材和过熟材储备为31亿4千万立方米(超过全中国)。边区林业树种多样,其中80%为针叶林,14%为白桦和黄桦。珍贵的硬质阔叶树种枣 水曲柳、橡树、枫树等-也具备工业采伐储量。
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共有12万多条大小河流,年总泾流量为450亿立方米。河流总长54万1千公里,其中大多属阿穆尔水系。湖泊的数量也很惊人枣5万5 千余个。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鱼类资源十分丰富。边区境内有100多条河流是鲑鱼和鲟鱼的产卵地。阿穆尔河流域淡水鱼种类之多足可称奇。鲤鱼、鳊鱼、鲢鱼、鲶鱼、江鳕、红鳍鱼、白鲩与黑鲩、鳇鱼……真是数不胜数!有的鱼种,如特殊的"肥"狗鱼和中国河鲈只生长在这一流域。此外,每年太平洋鲑鱼都要沿阿穆尔河以及其他注入日本海与鄂霍次克海的河流上游到泰加林山溪产卵。
很可惜,身为华夏的海参崴,在上面居住的华夏人却被赶回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却要华夏人帮着开发,因为现在这是俄罗斯的远东。俄罗斯人曾说过,就是俄罗斯同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断交,俄罗斯也能健康的发展下去,那是因为有中国的远东,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刻着“祖先的印记”。
以前我们叫做海参威的地方被更名符拉迪沃斯托克之后,东北最后的出海口也划出华夏了
亚洲人种分类图可以看出5000年的黄种人的脚步所涉及的地域
这张图是英国科学家调查得出的Y染色体(父系遗传)分布图
Chinese(主要指汉族,包括其他兄弟民族,但显然原作者把蒙古、朝鲜等跨国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单独统计)主要是蓝色的M9,辅以少量的绿色M45。这种纯洁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而号称“无比纯洁”的朝鲜民族,则包括了约75%M9,其次是M130,再次是YAP,还包括少量的M45和其他染色体。
D—YAP又被称为小矮黑人基因。
D-YAP矮黑人基因
M130棕种人基因
汉族人无论是南方汉人还是北方汉人,Y染色体中都没有这两种基因
而北方民族蒙古人,突厥人,满族人,朝鲜人和日本人都有D-YAP和M130
其中K-M9是黄种人基因,是中国人的主体类型,P-M45是白种人基因
C-M130是棕种人基因,海洋居民,C—M130走的路线大概就是沿着海岸出发,从阿拉伯半岛—伊朗—印度—中南半岛,此后,这批M130的子孙分为两支系,NO.1支系向北进入西伯利亚,并最终进入了北美地区;NO.2支系向南进入澳大利亚,并扩散到整个太平洋诸岛。虽然我们的基因树上C—M130画的比较简单,但实际上C—M130并不单一,他们类型众多。
今天C—M130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亚东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在东亚地区,外蒙地区比例非常高,达到58%,还有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布里亚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这些人群的类型(包括北美地区)都是C3—M217;M130的其他类型还有,日本的阿伊努人90%以上是C1—M8,另外,现代日本人(6.5%)、朝鲜人、满州人、阿穆尔人中,也有一定数量的C1。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屿,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区,在当地民族中能达到20%。
在汉族人中几乎没有C-M130基因的分布
D—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基因,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基因,它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在汉族人群中几乎没有发现
Y染色体变异数量多少并不能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很多人口众多的大民族都是由一个小人群由于某种原因迅速壮大而来的,如历史上曾建立了强大帝国(典型的是汉人、阿拉伯人),近代的高技术**和殖民(如英格兰人、西班牙人),这些人群的同源性强,Y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并不特别丰富,相反,一些非常古老的小民族,其Y染色体变异类型却十分丰富。
亚欧大陆上主要民族(图中的chinese指汉族,和一般人的观念不同,汉族的基因构成恰恰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足以证明原来的汉族融合而成的理论是错误的)
K—M9基因是最重要的一个支系,亚欧大陆上,除了西亚地区和西伯利亚,世界岛上绝大部分民族都由K—M9的子孙构成,今天汉族人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K—M9下面也有很多子类型,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ON—M214,另一个是P—M45。
前者(ON—M214)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以上都是O—M175子类型)和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以下都是N—M231子类型)。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
族人中的4%的P-M45白种人基因,最有可能的来源的是古代中原的高加索人种
X染色体既有可能来自父方,也有可能来自母方,Y染色体只能来自父系遗传。就好像线粒体只能来自母方。
从人种学上划分民族,生物学意义远大于社会意义。早期北方蒙古高原,白种人和黄种人的部落混杂,后来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人口增长缓慢,不得不依靠掠夺南方汉族的妇女和儿童以扩充家族,延续族群繁衍,导致西方人因为肤色及作战凶猛而把入侵的东方人称黄祸。 貌似成吉思汗的祖上被称为蓝眼睛的人,应该以前是白种人血统,他的子孙长期掠夺黄种人妇女儿童繁衍下一代,已经变成标准黄种人了。
同理突厥人在西亚长期掠夺白种人妇女儿童,已经跟他们的亚洲亲戚肤色完全不同。
古人不是称“四海一家”吗?
东海是太平洋
西海是大西洋
南海是印度洋
北海是北极海
也就是神话“四海龙王”统治的范围
方位颜色搭配 :
蓝色 - 东之青龙 白色 - 西之白虎
红色 - 南之朱雀 黑色 - 北之玄武
黄色 - 中央勾陈〈麒麟〉是守护着中央的圣兽兼星相名
跟唐朝皇宫的设计是一样的
东海右方是美洲西岸
西海左方是美洲东岸
北海有一个格陵兰岛
南海下方是南极大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西域却是指非洲
上面就是地中海了
至于昆仑,听过“昆仑奴”就知道他是从哪来的吧?
他们被阿拉伯人从非洲抓到中东地区
然后转卖给中国人带回中国做仆人
但不是奴隶,因为待遇跟家仆一样
过后来因战争
知识、书籍和地图都烧掉或流失了
所以每个朝代的人们眼光都不太一样
地名称呼也不同,例如把“扶桑”误认为是“日本”
直到现在大家都不确定《山海经》的年代
至于南海除了澳大利亚外
其他还有许多岛屿还不确定
可能因地壳变动和现今有所不同
“古人形似shou,皆有大圣德,今人表似人,shou心安可测?”
而像蚩尤这种半兽人,当然会让“新人类”感到害怕和排斥
至于四海中央就要将两张世界地图对折叠起来看
将两个美洲放在左右两边即可
就可以看出中国真的趋近于“中央”
因为古中国人是以自己为中心做为出发点
古人是以探索的观念去海外旅行做纪录的
不是去玩的!
就如同从秦朝就开始纪录彗星是一样的道理
可惜后来被后人拿来做自傲的依据和藉口
在上古时,人类只有一种语言,世界大同,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氏族或称部落。每个不同的氏族有着不同的分工,有专司天文,有专司地理,有的专司农耕,彼此之间没有歧视,皇族的部落之间的转换我们后人称为“禅让”。所谓黄帝活了几百岁不过是黄帝的氏族掌握皇权几百年而已,并不但指那个人,一旦分清了这个道理,你再看看是不是上古的脉络开始分清了。
《圣经》中记载,上古的人类为了为了上到“天”,建造史前巨观“通天塔”,但通天塔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未造好便倒塌了,于是参加建造的各个氏族之间相互埋怨,诋毁,互不信任,不欢而散,氏族之间的隔阂造成互相之间的不向往来,语音便产生了变异,渐渐的连语义也发生了变化,记录的符号也变得越来越不一致了。
而在中央帝国,皇族使用的文字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傲慢的皇族将他们的旨意传达给信使,信使再口头转告臣民以及下属的氏族,而那些地处遥远的氏族将听到的口头旨意以简单的十多个语音符号记录下来,这便是拼音字母的由来。
金字塔的建造
《海外北经》: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以上为最早的埃及金字塔的文献记载,有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以及共工之台,证明金字塔为众帝之台,非一般寻常建筑。台四方,正是金字塔的形状。
伏羲氏时,埃及为居南的南岳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赫胥居南”,“共工为上相,柏皇为下相”,就是共工据有上埃及。后祝融氏族迁往埃及,获得共工之位,占据整个埃及,共工之臣相柳臣服于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所以上埃及为鹰图腾,下埃及为蛇图腾。
大禹征战埃及,杀埃及法老共工之臣相柳(相柳,法老的古音)。
禹用相柳的血,三仞三沮,砌成金字塔,由此可见,金字塔的石块用的是类似水泥的物质浇制,并非天然的石头所制成。现在的考古发现也已证明这一点。
但金字塔并非大禹初建,在此以前已有共工之台。台(共工之台)之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玛雅羽蛇塔)
禹为了报复在埃及的祝融氏族杀父之仇,借口以埃及的相柳(相柳——法老的古音)肆意毁坏河道为名,跨海征战埃及,杀埃及法老共工之臣相柳,禹用相柳的血,三仞三沮,砌成了金字塔.
根据上述记载,大禹治水时,曾经建造有多座四方台型金字塔建筑物,它们被命名为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所谓“各二台”的“台”字,可能是“重”字之误(两个字的繁体字形相近),即众帝之台它们均为两层结构,属于阶梯型金字塔,与埃及早期的金字塔和美洲金字塔相似。
《大荒北经》还记有共工台:“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大荒西经》则记有轩辕台:“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乡射,畏轩辕之台。”它们建造的时间,可能早于大禹治水时建造的众帝之台。
再看地理位置,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昆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现在的肯尼亚(东非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应该有它一定的道理),柔利,现在的尼日尔以及尼日利亚一带,古埃及比现代埃及大的多,范围涉及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地理位置正处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
《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这表明在夏代已有图书典籍,商代当然也有典籍图书,而且这些图书最终又都被收入到周王室图书档案馆里。
令人遗憾的是,周王室的图书典籍在2500年前神秘地失踪了,以致我们今天还要下大力气去搞夏商周断代工程为的是搞清楚西周的编年史、商代的编年史、夏代的编年史。不过,我们今天还有希望找到上述早已失踪的周王室图书典籍,因为有迹象表明,这批图书被人有计划地秘藏起来,并一直静静地躺在那里。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因嫡长子不久亦去世,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乱,嫡次子王子丐被立为周敬王,庶长子王子朝将王子丐驱逐出王城(今日洛阳)并自立为王;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国出兵支持周敬王复位,王子朝见大势已去遂携带周室典籍投奔楚国。此事件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由于管理周室典籍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而王子朝又是有计划地撤离,因此我们有理由作出如下推论,即与王子朝同行的应当还有原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其中很可能也有大思想家老子,因为老子长期供职于周王室图书馆,而老子之所以辞周退隐当亦与此事变有关。至于王子朝携带周室典籍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表明自己仍然是周王室的正统继位人。
那么,王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什么地方,周室典籍又到哪里去了呢?目前流传下来的史书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今天能够找到的线索是《皇览》(三国魏文帝时编写的百科全书)的记载:“(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也就是说,王子朝的墓在今日南阳石桥镇。据此,我们不能排除这样的看法,即王子朝奔楚之后,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没有定居在楚国都城,而是选择在既安全又靠近周王室所在地的南阳定居;与此同时,王子朝也不会把周室典籍交给楚国君臣,而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要保持自己是周王室合法继位人的宿求(当然不能排除交一些见面礼,毕竟是客居在别人的地盘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子朝会把周室典籍秘藏起来;为此笔者在1992年撰写长篇历史探索小说《老子隐迹》(已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时,特意设计了老子劝王子朝将周室典籍秘藏于深山的故事情节。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入楚刺杀了王子朝,《左传》在记录此事时没有再提及周室典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此之后的2500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文人学者去追寻周室典籍的下落,这批人类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就这样被国人遗忘了。值得注意的是,《庄子》记有孔子曾准备把自己的著作送到周王室图书馆,似乎表明周敬王有意征集天下图书重建王室图书馆。
楼兰古国消失在荒漠之中,我们知道它曾经存在过。和氏璧在战国群雄的硝烟中失踪,我们不怀疑它曾经存在过。《水经注》记载,周显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45年)九鼎沉没于泗水之渊(今日徐州、宿州附近),一百多年后又从水中出现,秦始皇闻讯大喜,并在东巡途中组织打捞,可惜缆绳断绝,九鼎重新沉入水中,从此再无消息。据历史传说,九鼎是大禹治服洪水、划定九州时铸造的,上面铸有《山海图》。
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呜生岁十有二。
《大荒北经》: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后土为句龙氏(勾龙氏),管理北方土地,句龙氏后来在春秋时又称皋落氏,清代称罗刹国,现译为俄罗斯,从古到今一直在中国北方。
后土又生信,信生夸父,两个同为炎帝氏族,赤狄别种。
后土生噎呜,噎呜就是末代炎帝榆罔,榆罔被黄帝打败后,中央政权也被夺走,上古最伟大的英雄蚩尤也是共工之子,他先被黄帝任命为少昊,蚩尤不干,后又被任命为风后,蚩尤还是不干,坚决要谋反,并带领氏族与黄帝氏族作战,兵败后逃至美洲大陆,又被黄帝派遣雨师应龙追至凶犁之谷杀死,而后他的同族兄弟信的儿子夸父也被杀。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凶犁应该处在南美洲的东北角,即现在的苏里南
这也可以解释中美洲的玛雅人的图腾为蛇图腾和虎图腾的原因,因为蚩尤和夸父所属的共工虽是鬼方,实际上是由南方祝融来掌握的,祝融是兽方,下有蛇方,虎方,鹰方等等。玛雅人信奉的神为雨神,应为雨师应龙。而中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大部为蚩尤和夸父的遗族。
句龙氏就是俄罗斯,夸父即斯拉夫。
因此,南斯拉夫与俄罗斯起源同一个种族,同是炎帝子孙,同为赤狄别种
《大荒北经》中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以上两段中,《大荒北经》应该为更为真实的叙述。
两河流域文明
在西方的历史中,一致认定现在文明最早的中心是苏美尔,大约为公元前3500,位于中东伊拉克南部由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古称“美索不达米亚”。
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美)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说:“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当然奇怪了,因为他们是来自东方的蜀人。
黄帝氏族自公元前3627年左右从炎帝氏族手中夺取中央帝国的皇权后,地处广汉平原的蜀人便被西迁往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蜀人氏族应该是炎帝族群的分支。
蜀人也就是苏美尔人,这个蜀人与三星堆的蜀人为同一氏族,只不过西迁的苏美尔人更早的多。
《旧约全书》中称苏美尔为“希纳”(land of shinar),很明白就是“夏”。
后来因为两河流域发生了长达70年的干旱,辉煌文明被毁灭了。
孔子集语·子贡第二》引《尸子下》,讲了一则孔夫子解读神话的故事。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过去,传说黄帝有四个面孔,你信吗?孔子回答,这是黄帝任用了四个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去治理四方,他们彼此不用协商就和谐一致,这就叫四面,并非黄帝真有四个面孔。这似乎为我们解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提供了一种方法。
《山海经》中有明确记载水神是共工。《淮南子》中明确记载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所以土神就是后土。那么为什么辅佐北方天帝颛顼的禺疆不是水神呢.《山海经》中关于禺疆的记载为北方之神禺疆和北方之帝颛顼共同管理北方极地一万二千里的地域,他还是北海海神,北风风神,掌管冬季。所以他的司职不是水神。
《帝王世纪》帝喾“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
大荒东经》记载的许多山名都不象中国的山名,比如:
“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高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羝。”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日凶犁士丘。”
上述这些中国人听来很怪的山名,无疑是外域山名的音译,是对当地土人所称山名的直译音录。如果是“海客谈瀛”式的神侃海聊,没必要编些古怪的山名。这倒从一个角度,证明古人确确实实到达了《大荒东经》所记载的地方。
这里应该提到默茨博士在美洲的踏勘中,发现的几处古代石刻。一处位于加拿大的阿尔柏达,一处位于美国北达科他,还有一处在亚利桑那的“四角”(Four Cornnrs)。这些石刻文字明显与古玛雅象形文字不属于一个系统,反而与中国商殷之际的甲骨文极为相似,有些文字简直与甲骨文相同。难怪北达科他商业与工业开发署,曾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曾一度访问过北达科他”;并且在1972年再版的《关于北达科他的种种事实》一书里,附以有关中国人这次探险的记载。
在北美洲发现的这些古代石刻,很可能就是古人“自东极至于西极”测量大地所留下的遗迹。要知道,“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是一个相当遥远的距离。如果不以古时测量步算(据说旧时丈量土地时左右两脚各向前迈一步为一测量步),仅以普通行走,两步为一公尺计,五亿步当有2.5亿公尺——已有20万公里以上了,其行走距离,早已远远超出中国本土,可以环绕地球几圈了!如果考虑古人行走时翻山越岭、涉水渡海,不可能以直线行走,“自东极至于西极”距离的记载是可信的。
并且,这项巨大的测量工程,不一定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而是可以由一批同代人或一个部落的同代人便可完成。前些年,上海有位徒步走遍全中国的壮士余纯顺。笔者虽然没有仔细核查过他的有关资料,但以他经历过的几乎走遍中国大陆上的每一个市县、行走时间历时八年的情况看,他所走过的里程相加,相信已可以绕地球一圈。远古的健行人恐怕日行不止百里,若按日行一百华里计,一年约可走三万多华里,三年便可行走十万华里,足以绕地球一周。从《大荒东经》和《大荒西经》两篇记录来看,其叙述风格如出一位亲历者之手。可以推想,古时健行者完成了“自东极至于西极”的壮举,将大荒之东和大荒之西的所见所闻记了下来,并讲述给别人,因此才有了《大荒东经》和《大荒西经》。
南半球要翻转过来看
“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pumapunku
普马彭谷遗迹,位于Tiwanaku古城,大约建立于距今2万年前,已经倒塌,目前该处只剩下遍地的巨石碎片,每块巨石重约几百吨,被切割得非常光滑整齐,甚至能割手,要打磨就必须是金刚石。巨石上有深度一致的
几毫米深得凹槽,这些凹槽形成的线是笔直的
pumapunku从已经倒塌的痕迹来看,神庙的建筑结构像搭积木一样,用巨型石块建成,这些石块非常坚硬,石块间连接处就像一个凸起一个凹槽连接起来。在遗址附近有一块表面非常光滑正方形石板,经过万年没有一点破损。
以现代人的观念,在那个年代无法搭建起这种天衣无缝的巨石建筑。
夔(kuí)牛
商代及西周时期传说中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声音如雷,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在钟鼎彝器等青铜器上经常会释有夔纹。 是一种传说中的怪兽。外形像龙,声音如雷,仅有一足。据说黄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将夔杀死,以其皮制成战鼓。
夔者,见于《书·舜典》、《国语·鲁语》、《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诸典中,或为乐官,或为木石之怪,或为国名。又作地名,……夔、夒,字形相近,义亦颇相似。《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踸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夔牛是古时代神话奇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
《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九天玄女令军士宰夔牛制作八十面战鼓,使黄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辅助之后,带兵与蚩尤大战于中冀。当黄帝摆下“奇门遁甲”阵之后,即令军士以雷兽之骨,大击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时鼓声大作,一击震五百里,连击震三千八里,只见整个战场地动山摇,天旋地转,喊杀冲宵汉,使量蚩尤兵卒神魂颠倒,冲杀元门,败倒如山。“蚩尤铜头啖石”,即把石头当饭食,且能“飞空走险。”但在夔牛鼓震声中,“九击止之,尤不能走,遂杀之。”尔后,黄帝又诛榆罔于阪泉,经过这场大血战,天下始得大定。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牛.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译文:东海之中有座山,名叫流波山.此山距海岸约七千里.山上有一种兽,形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没有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这种兽名夔,后来黄帝得到了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头做鼓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震慑敌兵,威服天下。
《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又说:“帝伐蚩尤,乃睡梦西王母,遣道人,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备后,河出符信,战则克矣。黄帝寤,…… 立坛祭以太牢,有玄龟衔符出水中,置坛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视之,乃梦所得符也。广三寸,袤一尺。于是黄帝佩之以征,即日禽蚩尤。”其后,又有《黄帝问玄女战法》一书,对上述故事进行演绎。
《旧唐书·经籍志》兵家类著录《黄帝问玄女法》三卷,盖即此书,可能出于南北朝。其中有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问何?’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
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曾引《玄女兵法》文,亦记上述故事。文曰:“蚩尤幻变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
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
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此文比《黄帝问玄女战法》增益甚多,有较多的道教色彩,出书年代应在其后,或许出于隋唐。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将上述资料加以综合,写成《九天玄女传》,收入《墉城集仙录》卷六(又载《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四)。该传亦主述玄女向黄帝授符书以破蚩尤故事,但明确将玄女作为道教神仙加以叙写。该传首句即云:“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继云:“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应。’”当玄女下降,帝再拜受命时,玄女曰:“吾以太上之教,有疑可问也。”当黄帝告以求授战法之愿时,“玄女即授帝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灵宝五符策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五明之印”等,于是“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中冀之乡,分四冢以葬之。”经过如此叙写之后,九天玄女遂成为上古之女仙,而被纳入道教神谱中。
在埃及首都开罗以南85公里的法尤姆省,有一个叫“鲸鱼谷”的地方,这里因发现了许多鲸的化石而著称。2005年7月,这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埃及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鲸鱼谷”在4000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德国、英国的地质考古学家就在“鲸鱼谷”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鲸化石了,而且鲸的种类有5种之多。
2005年4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菲利浦·金戈里奇率领的考古小组找到了许多块、连起来长达18米的完整的鲸骨骼化石。经考证,这种鲸叫械齿鲸,它是太古生代始祖鲸的一种。
金戈里奇发现械齿鲸化石的地方位于“鲸鱼谷”的核心部分,地处沙漠深处,交通不便,游人难得进去。在保护区内,被木桩和绳子圈起来的沙地上摆放着组成鲸形状的一些石块,这些都是鲸的化石。目前,埃及正同意大利合作,准备把“鲸鱼谷”建成一座国家公园。
在距离“鲸鱼谷”露天地质博物馆不远的拉岩自然保护区,埃及第二大淡水湖加伦湖的湖区落差形成一些瀑布,水边草木青翠,与远处茫茫沙漠形成鲜明对比。在这片经历沧海桑田的沙漠绿洲,只有那年代久远的化石、奇形怪状的山峦上的水纹线无声地告诉人们:这里曾是海底世界。
不周负子
黄石火山
魔鬼塔-火山熔岩柱
在《西部苗族古歌》中,收录了很多描述“阿髳”与“沙族”战争的古歌。与汉族典籍描述“涿鹿之战”时的那种简单粗略不同,苗族古歌中的那场战争不仅叙事生动,而且讲述得十分详细。故事中的苗族自称“阿髳”,他们共有三个首领,古歌的编者认为这正是历史上所谓“三苗”的来历;而与侵凌“阿髳”的“Shak”(编者依据苗语发音译为“沙族”),则应该是对“夏族”的苗语表述。来自不同地方的古歌,对“阿髳”三个首领的称呼虽然略有差异,可从其中“根蚩耶劳”(Gid chib yeul laol)、“根蚩支劳”(Gid chib zik laol)、根支耶劳(Gid zib yeul laol)之类尊称里,还是能够让人看到蚩尤的影子;而带兵攻打“阿髳”的两个“沙族”首领,一个名为“昭焦敖孜劳”(Dlaob jaol raos nzyul laol),一个名为“根炎敖孜劳”(Gid yieb Vaos nxyul laol)”,则又能引起人们对黄帝和炎帝的联想。
根据描述,“阿髳”的故乡在“大江碧绿滚滚流”的滨河大平原,那是一个“棉桃鸡蛋大”、“粮食滚滚收进房”、“楼房高大明又亮”的好地方;而“阿髳”的这种美好生活,令居住在寒冷北方的“沙族”(Shak)大为眼红,于是费尽心机屡屡来攻……战争各方不仅在族称、首领等方面让人联想多多,甚至各自所处的战略方位也与“涿鹿之战”如出一辙!古歌中说——
天初形成的时候,人们住在何处?根乌根呶根爷耶劳住银坝,根蚩恒诺根蚩耶劳住金坝,噶骚髳彪住锡坝;根爷耶劳身上有块状的花,根蚩耶劳身上有片状的花,噶骚髳彪身上有条状的花。
根爷耶劳住在金城,根蚩耶劳住在有七道江湾的中心地带,噶骚髳彪住笃那依摸大平坝。根爷耶劳是勇敢的首领,根蚩耶劳是强悍的将领,噶骚髳彪是坚强的将领;根蚩耶劳胸脯发达如鸡胸,睡觉时一眼闭来一眼睁,噶骚髳彪是位弩弓好射手,根爷耶劳也是弩弓强手善治军。
天显神威,天命难违!沙来自沙地沙来到,敖来自敖地敖过来,昭焦敖孜劳从敖地来,根炎敖孜劳从敖城来,沙兆玖帝敖从蔡塞咪夫氐来,他们要抢占根爷耶劳根蚩耶劳和噶骚髳彪的大平原,他们要主宰这片平原。
……
根蚩支劳手抬弩,铁箭稳搭在弩上,只等敌人再靠近,沉着应战心不慌。射出七箭死七人,发出七弩倒七双。沙兆玖帝敖,兵败如山倒。只好收兵回营房。
……
沙兆玖帝敖又侵犯,只好用茅草去抵挡,蒿枝茅草挡不住,根蚩支劳被活捉,根挪支劳遭捆绑。根蚩支劳关楼下,根挪支劳关楼上。
沙兆玖帝敖心狠毒,沙兆玖帝敖心肠黑,他们心肠黑如炭;把根蚩支劳带到石板前,把根挪支劳带到石板前。二人鲜血洒在石板上,三天三夜血不干。
千百年来,苗族古歌绘声绘色地述说着关于这场战争的记忆,就像是在唱一首悲惨壮烈的史歌——那位疑似蚩尤的“根蚩耶劳”英勇就义,“阿髳”的人民只能背井离乡……其间的情节和结局,怎么看都是“涿鹿之战”的翻版。
更加耐人寻味的,还有蕴含在一些人名和族称里面的特殊意味。在古歌中,“阿髳”称呼敌族,用全称时曰“沙兆玖帝敖”,意思是“沙族的姑爷们”;用简称时则既称“沙”也称“敖”。所谓“沙”似乎是一种音译,显然在发音上与其族的自称相去不远;“敖”的苗语本义是“姑爷”,则似乎暗示了这个敌族与“阿髳”存在某种亲缘关系;至于古歌中“沙族”的首领“昭焦敖孜劳”和“根炎敖孜劳”,依其苗语本义可分别解释为“尊贵的沙族官老爷”和“那位叫做炎的姑老爷”,就更是让人不禁疑问连篇:
“沙”和“敖”究竟是一族还是两族?何以与沙族有关的首领被称为“官老爷”?而名叫“炎”的首领却被称为“姑老爷”?“沙”族是否如古歌的编者所说,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夏”族?而“炎”又与人们常说的炎帝有什么关系?
在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沙兆玖帝敖”之所以既可简称“沙”又可简称“敖”,很可能由于它是两个部族的同盟。其中——
“沙”,应该是对“夏”的苗语音译,是这个部族同盟的一部分。那位“昭焦敖孜劳”则是沙族的首领,也是部族同盟的最高领导,故称“尊贵的沙族官老爷”,他很有可能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黄帝。
“敖”,是这个部族同盟的另一部分,它其实并非族称,只表示它与“阿髳”部族存在某种血缘或是族源上的关系;从“根炎敖孜劳”被称为“叫做炎的姑老爷”来看,他当是“敖”的首领,而且很容易让人想到炎帝。
以此推断,那么“沙兆玖帝敖”就应该是炎黄联盟的苗语称谓了。可以想见,正以武力征服中原的黄帝其时显然已成为联盟的主导,故沙族首领被称为“官”;而原与“阿髳”同族的“敖”却是其中的主力,故“沙兆玖帝敖”在整体上被视为“姑爷”。
在现代苗语中,在很多地方称呼汉族早已不见称“沙”(shak),而只称“阿敖”(Advaos “姑爷”),显然就是从苗族古歌中所说的“敖”氏流变而来。这不仅反证了汉族与“沙兆玖帝敖”的一脉相承;也暗示了处于文化弱势的“沙”族终难逃脱被“敖”氏同化的结局。否则,就无法解释何以汉族征伐苗族数千年,还会在整体上被苗族视为自己的近亲。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当初与黄帝结成联盟的炎族,就是“敖”氏,它曾是“阿髳”盟族,也就是蚩尤氏的盟族。而且随着“涿鹿大战”之后大量“阿髳”的归降,事实上又进一步扩大了炎黄联盟中“敖”氏的力量,则它最终将沙族黄帝氏同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就这个意义而言,后来的华夏文明也许更多是对炎族和蚩尤文化的继承。所以《管子·五行》记曰:“黄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得大常,而辩于地利;得屠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治。”蚩尤氏被置于黄帝治理天地神明的六相之首,可见它对炎黄文明形成的意义之重。
如此说来,苗族古歌中的那场战争正是“涿鹿大战”的苗族版本。在苗族的文化记忆之中,类似的苗版“涿鹿之战”还有很多。
居住在贵州关岭一带的苗族传说——
在非常非常古老的时候,苗族的祖先居住在浑水河边,他们的寨子被称为“阿吾八十一”寨,他们的首领叫格蚩尤老。格蚩尤老因为除掉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与妖婆的哥哥黄龙公和丈夫赤龙公多次交战,多次打败黄、赤二龙公。黄、赤二龙公联合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杀了格蚩尤老,焚毁了“阿吾八十一寨”。于是,劫后余生的苗族被迫渡过浑水河远走他乡。
自古以来,炎黄子孙都自称“龙的传人”,而在苗族的这则传说中,也直称格蚩尤老的敌人为“龙公”,将他们之间的战争称为“打龙之战”。整个故事不仅情节与“涿鹿之战”基本一致,主要人物也能与“涿鹿之战”发生对应。请看《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其主要人物有蚩尤、黄帝、应龙、风伯和女魃;其中蚩尤与风伯是一边的,黄帝、应龙及女魃是另一边的。如果将之与苗族传说进行对照的话,《山海经》中的蚩尤与格蚩尤老能够对应,黄帝和炎帝与黄龙公、赤龙公也能对应;而雨神应龙,在苗族传说中则被演变为雷公之子雷老五……诸如此类的相似,在苗汉有关叙事之中还有很多表现—— 《述异记》谓“涿鹿之战”中的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髻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而苗族传说则曰:“格蚩尤老明白这次敌人的力量强大,要认真对待。他把阿吾八十一寨的全体青壮年苗民武装起来,人人配上铜武器,头戴牛角帽,身披牛皮;把牛群也武装起来,将铜武器拴在牛角上,作好准备,迎战来敌。”“牛头的利剑将龙兵龙将开肠破肚,人倒肠流。”“(苗族)九帅的铜宝剑破落在水中后,仍以头上的牛角帽与龙人和雷老五奋战。”
《山海经》中说,“涿鹿之战”中黄帝、蚩尤分别驱应龙,请风伯雨师进行水攻。同样,苗族传说中我们也能看见同样的情节:“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洪水涌向阿吾八十一寨,黄龙兵乘洪水前来。格蚩尤老目睹洪水涌进苗兵阵地,毫不慌忙,沉着应战。”“黄龙公的兵将走到哪里,雷雨大作,河水泛滥,田土被淹。”“汹涌的洪水不断涌来,淹没了阿吾八十一寨,苗兵及苗民男女老幼都被洪水淹没。(苗族)九帅七十二将踩水与黄、赤二龙公及其兵将搏斗,格蚩尤老踩水与雷老五厮杀。”
……
在这跨越民族文化的历史叙事中,一次又一次的惊人相似,让很多人坚信格蚩尤老就是蚩尤,那条曾经养育了苗族的浑水河就是黄河,而那场最终迫使苗族离乡背井的“打龙之战”,无疑也就是传说中的“涿鹿之战”。
林林总总的苗版“涿鹿之战”,不仅让人更加深信那场古老战争的存在,也让炎黄与蚩尤之间,以及后世汉苗之间所纠缠不清的诸多关系,变得更加清晰起来:蚩尤不仅是苗族的祖先,也是炎黄华夏以及后来汉族的盟族和近亲。“涿鹿大战”,可谓是在我们文明开局之初上演的第一个“以胡乱华”的历史样本——身为异族的黄帝族群东进入主中原,也被同化和消融在中原文明的坚韧之中,俨然就是此后五千年中华文明所反复上演的一次次历史经典的预演。
为什么黄帝要灭蚩尤?
因为蚩尤是属于农耕科技民族(圈养体系)
而黄帝炎帝属于游牧掠夺民族(牧养体系)
这两种体系 在商后的时代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中国古代天文有“分星”和“分野”之说,也就是用天上的星宿来对应地理人文的方位。如:以鹑首对应秦,鹑火对应周,寿星对应郑等等。古人没有精密测绘仪器,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天文来表达地理。弄清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研究上古史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诸侯部族有存亡兴衰,地名亦会随之而变,但星宿分野却迄今还基本保留上古原貌,当时的很多事件都能从星次分野中找到蛛丝马迹。其中,在涿鹿阪泉之野上演的惨烈一幕,亦能从中找到雪藏“记录”。《史记·天官书》曰:
“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虚为哭泣之事。
其南有众星,曰羽林天军。军西为垒,或曰钺。旁有一大星为北落。北落若微亡,军星动角益希,及五星犯北落,入军,军起。火、金、水尤甚:火,军忧;水,患;木、土,军吉。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营室为清庙,曰离宫、阁道。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车骑满野。旁有八星,绝汉,曰天潢。天潢旁,江星。江星动,人涉水。
杵、臼四星,在危南。匏瓜,有青黑星守之,鱼盐贵。
南斗为庙,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天官书》所谓的“虚”、“危”两宿,属于北宫玄武,为玄枵(太昊玄鸟鴞),於辰在子(辰时在天空中所处方位在“子”),齐分野。这证明了东夷与北方玄武的关系。因为此地正是蚩尤与黄帝鏖战之地,所以“虚”、“危”二宿以南有一大群星,被总体名曰“羽林天军”。
在“羽林天军”的周围,西有“垒”星、“钺”星等筑垒工事和进攻武器,又有“北落”作为候兵报警的烽燧;还有用以加工稻米的“杵臼四星”主粮草供应,上将副将俱全的“河鼓”宿,以及作为前敌指挥部的“南斗”星和军旗“建星”……整个星宿布局,全然是一副御驾亲征的架势。同时,“虚”为哭,“危”为危亡,望文生义已能感觉到几分悲情惨烈。罗义群先生认为:以“虚”、“危”两宿为核心的星宿分野,全是蚩尤东夷人民为了纪念“涿鹿之战”所设的天象神。至于说“牵牛为牺牲”,则有可能是对“人面牛蹄”的蚩尤曾经位极天子的记忆——在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主祭天神;“涿鹿之败”不仅令蚩尤痛失主祭大祀的资格,族人也被敌族大量俘为牺牲,不愿归降者只能亡命天涯。因而,《晋书·天文志上》曰,“牵牛六星,天之关梁,主牺牲事。其北二星,一曰即路,一曰聚火。又曰,上一星主道路,次二星主关梁,次三星主南越。”寥寥辰星,已让一个宏大叙事宛若历历在目:赶着水牛上路,曰“即路”;举着火把夜行,曰“聚火”;翻山越岭迁徙,曰“关梁”;亡命陌生之途,曰“南越”。
从虚、危的齐冀之地,到斗牛的吴越分野,再到更加遥远的南越……星际分野竟与蚩尤苗蛮逃离黄河(尼罗河),驻足摩亨佐达罗,又复进入西南入中国的迁徙轨迹如出一辙,更从史书的角度再次确证苗族族源的来历不凡。
星际分野对于蚩尤南迁的记忆,不仅成为一些民间传说的来源,也能从一些地理名称上得到证明。在这么一个九死一生的大逃亡中,无论是曾经的母亲河,还是朝夕相处的旧时恋人,很多都被远远地甩在身后,永远地留在北方。所谓“牵牛”之北是“河鼓”,“河”指的就是黄河,苗族称“涅杠”或“浑水河”。《正义》曰南斗、牵牛、须女为越之分野,斗牛为吴之分野;实则是虚危分野的向南延伸。而居“河鼓”之北的“织女”,也即“婺女”、“须女”或曰“须句”(须女与句芒)。《正义》云“(须女)主布帛裁制嫁娶”,所指当为炎蚩部族中的扶桑氏支。扶桑氏属神农少昊支系,它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桑麻技术的最早应用者,故《天官书》谓“织女”是“天女孙也”;它在涿鹿之战后归降华夏,成为向黄帝献丝的“蚕神”,从此与渡河南逃的“牵牛”蚩尤氏隔河相望。这也许就是民间有关“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原型。
山海经人兽同体,半人半兽:人形与非人形的比例是
1:4.
伏羲女娲人首蛇身 二面
炎帝人首牛身 三面
黄帝人首蛇身尾交首上,四面
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
夸父文臂豹尾
顼人面麟身 五行
鲧是白马
西王母豹尾虎齿
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