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2:21:44 | 只看该作者
五十七、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朱熹集注:恶,去声。诗小雅正月之篇。承上文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也。疚,病也。无恶于志,犹言无愧于心,此君子谨独之事也。

国学网:《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原文: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

国学网把 虽  解释成  虽然 ,未免太儿戏了。

疚:弊病。行刑不疚。(不疚,无弊病。)——《国语•晋语》

译文:《诗》云:“即使潜伏下去,也是很容易被发现的。”(这儿指人的缺点,即使藏起来,也没用,必须内省。)所以,君子用内省来完善自己(没有弊病),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君子之所以让人望尘莫及,肯定是一般人不知道内省呗。

其唯人之所不见乎,所:代指内省。见:看见、明白。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2:37:08 | 只看该作者
五十八、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朱熹集注:相,去声。诗大雅抑之篇。相,视也。屋漏,室西北隅也。

国学网:《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关于这个 屋漏,也是众说纷纭。

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郑玄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后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处。
字典:1.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2.破屋漏水。
3.指天窗。 4.指屋漏痕。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只好把原诗多引用几句: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这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不遐有愆”,所有的解释,都是  没有什么差错(愆:差错、过失)。
那么,遐,就无缘无故给整掉了。遐,即远、长久、疏远。人类为了句子通顺,就活生生地把它给抹杀了,看来,我需要对全诗的大意来一次更正。我怀疑 屋漏 ,自古以来都搞错了大意。

我顺便也解决一个历史公案,就是,这是一首讽刺诗还是一首自警诗?

著名的毛家人,认为两者皆是。(《毛诗序》曰:“《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
后人大多认为(包括朱熹)是自警诗。

他们把诗句的大意弄懂了没得哟,我是深表怀疑的。
《大雅•抑》: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庶人之愚,亦职维疾;
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競维人,四方其训之;
有覺德行,四国順之。
訏謨定命,遠猶辰告。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興迷乱于政;
顛覆厥德,荒湛于酒。
女虽湛乐從。弗念厥紹,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淪胥以亡。
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维民之章。
修尔車马,弓矢戎兵,
用戒戎作,用逖蠻方。

質尔人民,謹尔侯度,用戒不虞。
慎尔出話,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茍矣;
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无言不讎,无德不報。
惠于朋友,庶民小子。
子孙繩繩,万民靡不承。

視尔友君子,輯柔尔顏,不遐有愆。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覯。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不愆于仪。
不僭不賊,鮮不为则。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緡之丝。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
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
匪手攜之,言示之事;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亦既抱子。
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
視尔夢夢,我心慘慘。
诲尔諄諄,听我藐藐。
匪用为教,覆用为虐。
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
听用我謀,庶无大悔。
天方艱难,曰丧厥国。
取譬不遠,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那时候的诗,就是歌,为了唱的,在文字的花样上没得必要下功夫,就是说,很朴实,压根就一大白话,很难整么?

A、他们第一句就搞错了: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他们的注释:隅:正。《毛传》:“抑抑,密也。隅,廉也。”《郑笺》:“人密于威仪抑抑然,是其德必严正也。”  

按照这个提示,演绎出来就是:仪容美好行为谨,品德端庄思想正。
《诗•小雅•宾之初筵》:“其未醉止,威仪抑抑。”
这个 抑抑,靠猜也应该是,他还没有醉倒,威仪仍然能够慑人(使人压抑的样儿)。
所以,抑抑威仪,维德之隅:慑人的阵仗,离德太远了(那只是德的边角了)。(即要以德服人,才是最好的,吓人,没劲。)人们不是经常说:靡哲不愚。

这也是非常考人的呢,字典解释:靡:没有;哲:哲人。没有一个哲人不出现愚蠢的时候。比喻任何人都会犯错误。

这个解释,前后文就很难挂钩了。那就肯定是错的噻。
网上来了一个囫囵:大智若愚头脑清。

靡:无。万民靡不承。

哲:贤明、德行高尚的人、圣人。

因此,靡哲不愚:没有一个圣人不像笨人。

B、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毛传》:“戾,罪也。”

按照他的意思:一般人们显得笨,也许天生有毛病。智者好像不聪明,那是害怕遭罪名。

职,形声。从耳,只(戠zhí)声。“职”是“记”的意思。段玉裁:“凡言职者,谓其善听也。”故从耳。本义:识、记。职为识之本字。

疾:快、急速。奋疾而不拔。——《礼记•乐记》

戾:安静、安宁。民之未戾,职盗为寇。——《诗•大雅•桑柔》

译文:一般人的笨样儿,是行为迟钝(惦记怎样快速);圣人的笨样儿,是宁静安详。

C、无競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覺德行,四国順之。訏謨定命,遠猶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郑笺》:“竞,强也。人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
《毛传》:“训,教也。”
《集传》:“觉,直大也。”   
《毛传》:“訏,大。谟,谋。犹,道。辰,时。”《集传》:“辰告,谓以时播告也。”   

网上的翻译:为政最强是得人,四方诸侯有教训。国君德行很正大,天下人民都归顺。
雄才大略定方针,大政及时告人民。仪容举止要谨慎,人民效法把你尊。
竞:争。
觉,悟也。——《说文》
这个 犹,肯定不是 道 ,应表虚让转折,即 再远的地方也要早上就公布于众。

译文:要与人无争,四方才会教化;要复苏德行,各国才会归顺。重大的策略、决定、命令,再远的地方也要早上就能公布于众。吓唬人的东东,就要慎用,要当人民的模范。

这样解释,前后文才能贯通。说明,他们一开始确实弄错了。

D、其在于今,興迷乱于政;顛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從。弗念厥紹,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毛传》:“共,执。刑,法也。”

网上的翻译:形势发展到如今,国政完全乱纷纷。
君臣德行都败坏,沉湎酒色发了昏。
只知纵情贪欢乐,祖宗事业不关心。
先王治道不讲求,国家法度怎执行?

这个解释,大意没问题。斟究一下细微。

厥:他(们)的。
顛覆厥德:他们的道德混乱。
弗念厥紹:忘记了继承的责任。
供:供奉。不共神祗。——《国语》,表 礼。
罔:无。以谨罔极。——《诗•大雅•民劳》
敷:施予。敷政优优,百禄是道。——《诗•商颂•长发》
克共明刑:能重礼、刑罚昌明?(共:供奉。不共神祗。——《国语》)

E、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淪胥以亡。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维民之章。修尔車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蠻方。

《毛传》:“逷,远也。”

网注:如今皇天不保佑,好像泉水向下流,相与灭亡万事休。
应当早起晚睡觉,洒扫堂屋要讲求,为民表率须带头。
车辆马匹准备好,弓箭兵器要整修。
预防战争将发生,驱逐蛮夷功千秋。

大意没问题,在此不罗嗦。

肆,陈也。——《广韵》,在这儿应该表  说(那)。

沦,小波为沦。——《说文》
胥:皆。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小雅•角弓》
无淪胥以亡:毫无声息全部消失。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2:39:14 | 只看该作者
F、質尔人民,謹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話,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集传》:“质,平也,定也。侯度,诸侯所守之法度也。”   
《郑笺》:“柔,安。嘉,善也。”
《毛传》:“玷,缺也。”

网注:努力安定你人民,遵守法度要认真,警惕事故突然生。
发表言论要谨慎,行为举止须恭敬,无不美好得安宁。
百色玉版有缺点,尚可琢靡使干净。
言论如果有差错,要想挽回不可能。

斟究一下:
慎尔出話,敬尔威仪,无不柔嘉:发言要谨慎,不要用威吓人的阵仗,一切要显得柔和优美。

G、无易由言,无曰茍矣;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讎,无德不報。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繩繩,万民靡不承。

《毛传》:“扪,持也。”
《集传》:“雠,答。”
郑笺》:“绳绳,戒也。”《集传》:“承,奉也。”   

网注:不要轻率乱发言,莫说做事可随便。
无人把我舌头拴,言语出口弥补难。
言语不会无反应,施德总是有福添。
亲朋好友要友爱,平民百姓须照看。
子孙谨慎不怠慢,万民顺从国家安。

无言不讎,无德不報:有问必答,有德必报。

绳:继承。绳其祖武。——《诗•大雅•下武》
子孙繩繩:后辈继承下去。

H、視尔友君子,輯柔尔顏,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覯。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毛传》:“辑,和也。”
《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笺》:“不惭愧于屋漏,有神见人之为也。”  
《毛传》:“格,至也。”   
《郑笺》:“矧,况。射,厌也。”   

网注:见你朋友君子来,态度和蔼开笑颜,小心莫把过错犯。
瞧你一人在室内,面对神明无愧惭。
莫说室内不明显,无人能把我看见。
神灵来去无踪影,何时降临猜测难,哪能心里就厌烦?

到此,以后的内容,我们不用看,就应该知道,这是一首劝诫歌,我都没弄懂有什么好争论的。

在此,我们休息一下,回到 十四:孔子问强。
不报无道,就是 无道不报,即 有德必报。
我前文也整错了。

前文已经说过了,将“不遐有愆”理解为  小心莫把过错犯,那么 遐 就被无端抛弃了。
所以,这儿一错了,那么  屋漏 肯定也搞错了。我们得重来。

从整个行文来看,要么是指出对方有什么缺点,要么是劝对方要怎么做。
而自古以来的解释,把这一节的内容解成优点,明显很突兀。
因此,这儿应该是指出对方的缺点。

译文:看你和君子在一起的时候,表面很柔和,可是稍微(离君子)远一点,毛病就出来了。瞅你呆在室内的时候,房子漏了都不心慌(指不理事、懒惰)。(这样子要不得)不要说过失不明显,不要给大家说我知道(看得见)。神灵无处不在,都不敢乱想,何况敢乱发言(射:发)?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译文:《诗》云:“瞅你在屋内,屋漏了都不感到羞愧。”所以,君子不行动,也能使人尊敬;不表态,也能使人相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这个引用就有问题了。
要么是我有问题了。

就算,孔子的后人,把  屋漏 也理解为 神灵,即认为这是肯定语气,即独处的时候无愧于神灵,这句话,也不通噻。

只能这样扭了,就是 《诗》云:“瞅你在室内,在黑暗的角落里也不会做亏心事。”所以,君子呆着的时候,自己也要保持庄重,不说话的时候,也要保持诚信。
但是,这样表达有点怪怪的。也许,这也确是作者的本意。
由此可以证明,《诗经》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读不懂了。
这几句诗,随便怎么瞅,都不像是赞扬的语气,而是劝谏的语气。就算把 屋漏  理解成 神灵、暗角也是一样,即,瞅你呆在屋内,面对神灵(暗角)尚不感到羞愧。就是说,你这样做要不得。

那么,子思以及他的门生,把这句诗搁到这,就很硬伤,不得不说。我解读《论语》就没得这样的感觉。

.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2:39:41 | 只看该作者
六十、《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朱熹集注:假,格同。𫓧鈇,音夫。诗商颂烈祖之篇。奏,进也。承上文而遂及其效,言进而感格于神明之际,极其诚敬,无有言说而人自化之也。威,畏也。鈇𫓧,莝斫刀也。钺,斧也。

国学网:《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我一查原文,原来是:鬷假无言,时靡有争。
鬷,通 总,聚集。
我也囫囵解:《诗》云:祭祀时没有声音,也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赏赉民众一样会勤奋,不发怒民众一样会敬畏刑律。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2:40:29 | 只看该作者
六十一、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国学网注释: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显,“不”通”丕”,不显即大显。辟(bi),诸侯。刑,通“型”,示范,效法。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声,号令。色,容貌。以,与。德輶如毛:引自《诗经•大雅•杰民)。輶(yo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伦:比。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臭(Xiou),气味。

国学网[译文]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斟究一下:

1、《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这个帝,是指先王。
明:仁。
以,连词。以及、和。
夏:大屋、宫殿。见若覆夏屋者矣。——《礼记•檀弓上》
革:铠甲、甲胄。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上天赐予你的是仁德,不要大搞声乐和美色,不要扩充宫殿和铠甲(指战争)。

2、德輶如毛。

原文:《诗•大雅•丞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所以,原话的“德輶如毛”,是指人们不重视德行,轻视如鸿毛(羽毛)。
我发觉《大学》和《中庸》都喜欢改典、随意嫁接。

3、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国学网: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

上天所承载的是物,怎么会没声音、没气味?

应该是:上天用来载物的(德),本来就是无声无味的。


(《中庸》梳毕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2:43:22 | 只看该作者
儒门的另类---------荀含泪(荀子)

序言

在当时,荀子很红。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赋,就是铺陈、排比,显得很小资、煽情、好看,或者说叫唠叨,不停地唠叨,在当时很流行,就好比《文化苦旅》。但是,比《文化苦旅》当然要简洁、流畅得多。
他的行文特点更像泰戈尔的《飞鸟集》,有些点滴;也像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充满哲思。
但他的下场,更像〈〈文化苦旅〉〉的作者,网民们不嘲笑和鄙视他,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网民。虽然外人称他为儒派的,但我估计孔门的未必承认这一说,因为它和孟派是对立的。而传下来的儒学是孟子一脉的,所以,荀子的著作就没得牛人注解了。唐代的杨倞为其注解过,我没搜到。清末王子谦(1842-1917)的《荀子集注》倒是有,但我看文言文也累得很,就捡个便宜,就按照《中国古籍白话解析系列合集》典藏版的疏注进行陪练,以下简称陆注,台湾的仍然简称台注。.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2:44:32 | 只看该作者
劝学篇
  
  
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台注:有道君子言:学问是不可或怠止之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是水凝结所成的,而反较水更寒冷。

陆注: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固步自封。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寒冷。

这样解释,证明荀子的论证很不严密,就是说例证与论点不搭界儿。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解释出漏洞了。
你认为那个可能性更大,咔咔?
已:完、完备、完全、全。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

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全(照)搬(要会提炼和凝结),就如青色染料,提炼自蓝草,却青于蓝草;冰,是水凝结的,却寒于水。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2:45:05 | 只看该作者
二、 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曓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台注:木之直可合乎绳墨,屈折之使成圆轮,其曲又与正圆之规合。虽至枯干,终不会再挺直起来。此不是其本质如此,而是外力屈之使然也!学问之于人,亦犹是也,

还把 虽,解释成 虽然 么?

陆注: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

中:正。

译文:木方之所以直,是因为墨绳纠正;又能弯曲成车轮,是因为其弧度经受了圆规的校正,即使萎缩了也不会挺直,是校正(弯)的效果。
.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2:45:28 | 只看该作者
三、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台注:所以木受绳矫正则直,金就石砥砺则铦利。君子广求学问,而日夕反身自省,则心智便日进于聪明,而行为亦不至大有错误矣。(参:验、察)

陆注: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检查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参:检)

金:兵器。
砺:磨石。
参: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就好比月亮,表夜晚。(你瞅他们解释的)

译文:所以,木方用墨绳就变直,兵器用磨石就会变利,君子博学并日夜自我反省,那就会明智而不会有过错的行为了。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2:46:30 | 只看该作者
四、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⑩。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台注:所以不上登高山,不知天之为高,不下临深渊,不知地之为厚也;不多闻先王所传之遗言,便不知学问为益之大也。彼吴、越、夷、貊,各居一方,为四国。四国之人,当其初生,同是呱呱而啼,乳哺襁抱,迨至长大,风俗言语,便迥不相同。何以故?全由教化使然。居楚而楚,居夏而夏(见《儒效篇》),所以为学切不可怀安自逸。诗人盖尝呼君子而警之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无恒安息,则心与道化,神莫大焉。好是正直,则祸患不至,福莫长焉。
 按:此说明为学之益,惟靖共不息之君子能邀取大福。若有神物为助一般。


你这个是啥子哦?你这个就想卖钱哪?

陆注: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诗》云:“唉呀你们君子啊,不要常常歇息着。安心供奉你的职位,爱好正直行为。上帝知道了这些,就会给你大福气。”精神修养没有比融化于圣贤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没有比无灾无难更大的了。

这儿的闻、 听 ,都是让-------听,即祭祀、参拜、祈求。

译文:(故,明显与前文不相接,所以应该搁后),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会多高;不站在深渊边,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所以,不祭祀先王,就不知道学问有多大。
你瞅,那吴、越、蛮夷、北狄的子女,生下来的时候,叫声是一样的,等长大了习惯就不一样了,那就是祖先遗传教化的效果。《诗经》唱道:“哎唉君子,不要经常闲着,要恭谨职守、善良正直,要求祖先神灵,保你有大福。”无祸就是福,虔诚就是神。(这儿要倒过来,语意才贯通。)
到此,我们可以看出,劝学的风格和泰戈尔的《飞鸟集》有一拼,散得很。所以,分段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学要知取舍)

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曓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故木受绳⑥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要找到纠正自己的方法,即反省)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⑩。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学问的最大源泉就是传统文化,要虔诚。)

我敢说,那些人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儿,根本没弄懂咋回事儿。他还要“按”,我都不知他要“按”什么。咔咔。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