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81#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0 19:25: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5
有利于 yŏulìyú
20211010日《光明日报》第7版刊登新闻《中国气象局专家详细解读山西暴雨》。文中有句话写道:异常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先西伸北抬后稳定维持在黄淮地区,与西风带低值系统在山西形成稳定的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山西出现长时间降水天气。这个句子中的有利于使用有误。
有利于的意思是对某人某事或某方面有好处,有帮助。有利于在使用中要求其使用对象具有正面性,如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句中的有利于,其使用对象为山西出现长时间降水天气,从引语所出全文的语境来看,这一使用对象的存在,已经引起严重的灾害,是一个具有负面性的天气情况,使用有利于不符合语境要求。
可以把有利于改为加重加重指分量增大,情况变得更严重,其使用对象通常应是负面性事物,如加重负担”“加重危机,因此在句中语境条件下使用加重是合适的。
编辑:马皖雪

1182#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2 08:01: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6)
托孤 tuōgū


  2021年10月10日《新民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我的大哥几个姓》。文中有句话写道:“1945年父母亲奉命南下开辟新游击区,也把我向残疾红军、贵州农民杨叔叔托孤,要不是日本在那节骨眼儿投降,我的命运也未可知!”这个句子中的“托孤”一词使用有误。
  “托孤”的意思是临终前把自己的未成年孩子托付给别人。“托孤”在使用中有一个条件,要求其行为主体(应是未成年孩子的父母)面临生命结束的威胁,也就是处于临死状态,在他们死了以后,他们的未成年孩子将成为孤儿,生活失去照料,因此需要托付给他人。如果行为主体不在这种状态中,只是因某种原因远离自己的孩子不能亲力照顾,就不能使用“托孤”,因为其时他们的孩子不能称为孤儿,也就无从“托孤”。
  句中的“托孤”,其行为主体“我父母”并未面临生命终结威胁,他们在把还是未成年人的“我”托给“杨叔叔”时,只是因为“奉命南下开辟新游击区”,因此无法照料“我”,对“我”来说在其时并没有成为孤儿的现实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托孤”是不适合使用的。
  可以把“也把我向残疾红军、贵州农民杨叔叔托孤”一语改为“也把我托付给残疾红军、贵州农民杨叔叔”。简单地看,是把“托孤”改为“托付”,但“托孤”和“托付”在内部结构不一样,前者的两个词素是支配式,后者的两个词素是连动式,这决定了它们在使用中要求有不同的句式结构,“托孤”可以和介词结构“向……”搭配,介词“向”的宾语是“托孤”这一行为的接受者,类似的说法如“向老师敬礼”;而“托付”则合适于把行为接受者作为其宾语,构成普通的动宾搭配关系,类似的说法如“指控犯罪嫌疑人”“抬举我了”。



编辑:古凤

118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4 13:22: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7)
云蒸霞蔚 yúnzhēng-xiáwèi


  2021年10月11日《苏州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 《夏老师和他的园子》。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庆元小筑’里的建筑更是气象万千,云蒸霞蔚。”这个句子中的“云蒸霞蔚”使用不合适。
  “云蒸霞蔚”的意思是天空中云气升腾,彩霞弥漫,形容景物绚丽灿烂。“云蒸霞蔚”通常用来形容天空景象,其中的两个词素“蒸”和“蔚”都是形容云雾、云彩升腾、弥漫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在表现形式上是动态的。句中“云蒸霞蔚”的使用对象是“建筑”,但是“建筑”是一种固态的事物,不可能移动。因此,用“云蒸霞蔚”来形容“建筑”是很不相宜的,这超出了它的使用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句子中,“云蒸霞蔚”和“气象万千”连用在一起,这是可以的,而“气象万千”形容“建筑”又是可以的。那么为什么“云蒸霞蔚”可以和“气象万千”连用,却又被认为不能像“气象万千”一样用来形容“建筑”?这是因为“气象万千”存在多义,它既可以形容自然景物,又可以形容人工制造的事物,当它形容自然景物的时候,它可以和“云蒸霞蔚”连用,当它形容人工制造的事物的时候,它不能和“云蒸霞蔚”连用。句中的“建筑”不是自然景物,而是一种人工制造的事物,因此“气象万千”可用而“云蒸霞蔚”不可用。
  一般来说,把“云蒸霞蔚”删去即可,但是这个句子如果在“气象万千”那里结束,会给人以语句太过短促的感觉,同时对“建筑”的描写也不如原句丰满。因此,简单地把“云蒸霞蔚”删去并不可取,更合适的是,在删去“云蒸霞蔚”后,于相同位置补上合适的话语,如“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之类。但要说明的是,这样改了之后,已经使作者原意稍有变化。


编辑:古凤


11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4 14:36: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9)
牵引qiānyǐn

(一)
  2021年10月14日《新华日报》第5版刊登文章《一票否决,别让“1”拖累了“N”》。文中有个句子写道:“考核贵在牵引、要在精准。”句中的“牵引”一词使用有误。
“牵引”可指拉动车辆、农具等,如“这车发动机坏了,只能趴在路上等待牵引到修理厂了”;又可指骨科医疗中使用器械牵拉患者的骨骼帮助骨骼复位或矫正肢体畸形,如“刚才到医院做了一个牵引,舒服多了”。“牵引”的这两个意思都是动词,而它们的词义都有具象性,这也是“牵引”这个词的特点,它的使用对象限于具象的动作。句中的“牵引”,说的是“考核”中通过工作侧重指引其他人或机构往相同方向努力,这个行动具有抽象性,“牵引”不能适用。
  可以把“牵引”改为“引导”。“引导”有两个意思,一是带领,如“游客在旅游中要服从导游的引导”;二是指引,诱导,如“老师对学生要善于引导”。“引导”的这两个意思,前一个有具象性,后一个有抽象性,其中抽象词义的“引导”适合在这个句子中使用。

(二)
  2021年9月23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土灰楼》。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经上级同意,他和干爹决定以举办婚礼为掩护,牵引敌人的注意力,以便顺利炸掉敌人的弹药库。”句中的“牵引”使用有误。
  “牵引”在这个句子中和“注意力”搭配,而“注意力”是一个抽象概念,不能接受“牵引”的支配。但是,在这个句子中,不宜把“牵引”改为“引导”,这是因为“引导”有褒义色彩,而句中的“注意力”属于“敌人的”,褒义的“引导”不合适用。
  可以把“牵引”改为“牵制”。“牵制”的意思是采取某种措施使对方顺着己方意愿,这个意思合于句中语境。

编辑:古凤

1185#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23:07: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30)
叨扰 tāorăo

  2021年10月15日《光明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美的使者叶廷芳》。文中有一句话写道:“那时,先生在又一次受到死神叨扰后,身体恢复得不错,精神和情绪都好,脸上甚至没有了病容……”。句中的“叨扰”一词使用有误。

  “叨扰”的意思是打扰。“叨扰”是一个客套话,通常用于受到接待以后表示感谢,如“屡有叨扰,不胜感激”,“叨扰”的行为主体通常是说话者自己,在一个文章中就是作者自己。句中“叨扰”的行为主体是“死神”,但这是“死神”对“先生”的一次生命威胁,句中的语境并不是“死神”在向“先生”表示客套,因此“叨扰”不合语境,是不适合使用的。

  理解“叨扰”的客套语性质,关键在于要理解其中的词素“叨”。“叨”是个多音字,根据不同的意思分别读为dāo、dáo和tāo,而读为tāo的“叨”,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受到好处,由它组成的词大都用来表示客套,如“叨光”“叨教”“叨陪末座”等,“叨扰”中的“叨”表示的也是这个意思。

  可以把“叨扰”改为“袭扰”。“袭扰”意为袭击干扰,这原是一个军事术语,用到这个句子中与其语境是切合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叨扰”的释文是:“客套话,打扰(多用于受到款待,表示感谢)”(书证略)。这个释义中的“款待”一词不够准确。“款待”意为亲切优厚地招待,一般都伴有留饭之类的事情。但“叨扰”并不是只能在受到这种“款待”的时候才可以说,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场合向老师请教问题,通过书信、电话、微信等通讯工具向人请教或咨询问题,都可以向对方用“叨扰”表示客套。而这些场合一般都不需要接受请教的一方以留饭等方式热情招待,有时连双方的面都可以不见,使用“款待”明显不准确。《现汉》这条释文中的“款待”应该改为“接待”。

编辑:古凤

11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6 16:03: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31)
隶属 lìshŭ


(一)
  2021年10月16日《深圳特区报》第8版刊登文章《古尔纳:个人际遇折射无根漂泊》。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桑给巴尔位于非洲东部印度洋的西岸,曾经是英属殖民地的一个岛国,1963年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次年,与内陆的‘邻居’,曾经先后隶属于德、英两国殖民地的坦噶尼喀合并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这段文字中的“隶属”一词使用有误。
  “隶属”的意思是区域、机构等受上级机构管辖。“隶属”在使用中要求其使用主体(被管辖者)是区域或机构,其指向对象是其上一级区域的管理机构或对应于下级机构的上级机构(行使管辖权者)。句中“隶属”的使用主体是“坦噶尼喀”,这是一个区域,符合使用要求;但是“隶属”的指向对象“殖民地”并不是可以对“坦噶尼喀”行使管辖权的上一级区域或机构,而是“坦噶尼喀”自身所具有的身份,这不合“隶属”的使用要求,因此,“隶属”在文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隶属于”改为“是”。如果要表现出对殖民地制度的贬抑态度,也可以把“隶属于”改为“沦为”之类的说法。

(二)
  2021年7月3日《今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掉队》。文章引述了苏联作家奥列希·冈察尔的小说名篇《永不掉队》,1941年,抗德战场扩充兵员,已经上了年纪的工程师葛洛巴成了士兵,一次在大草原行进间隙打瞌睡了,醒来时夜色沉沉,大雨滂沱,他最终艰难地追上部队,却遭到青年军官高罗沃依一顿粗暴训斥。在讲述了这个背景后,文章接着写道:“战后重建,需要恶补科学知识,已经双目失明的葛洛巴被派往学院任副教授,高罗沃依成了他的学生,两人的隶属关系互换,颇具看点。”句中的“隶属”使用有误。
  “隶属”在使用中对其使用主体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都要求是区域或区域的管理机构和其他各种机构。这个句子中的“隶属”,其使用主体双方分别是“葛洛巴”和“高罗沃依”,这是两个人,“隶属”不能适用。
  一般地说,可以把“隶属关系”改为“上下级关系”,但句中“葛洛巴”和“高罗沃依”在其时的关系,一方是“副教授”一方是“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上下级,因此把“隶属”改为“上下级”并不是很合适(以前两人在军队时可用“上下级”)。更合适的是把“隶属”改为“层级”,“层级”意为“层次等级”,这个意思符合句中语境。



编辑:古凤

1187#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7 22:49: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32)
变革 biàn'gé 个案 gè'àn

  2021年10月17日《南方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历史语境下的“戏曲水墨”演绎》。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艺术家关良,1900年生于广东番禺,1986年逝世,其人生经历了20世纪的各种重大变革,是一个颇具典型性的个案。”句中的“变革”和“个案”两个词使用不妥。
  先看“变革”。“变革”的意思是变旧创新,改变事物的本质。“变革”通常用于有关社会制度变化的重大事件,同时要求其使用对象具有正面评价。句中的“变革”,其使用对象是“20世纪”内各种称得上“重大”的事件,就汉语使用环境中心的中国来说,举其荦荦大端,这类事件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共和国建立、“文革”、改革开放等。这些事件确实都牵涉到了社会制度变化,但以汉语使用环境通行的标准来说,这些事件并不都具有正面评价,有的甚至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在这种情况下,“变革”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个案”。“个案”的意思是特殊的、个别的案件或事件。“个案”通常指一个案件或一个事件,用于“案件”时,通常是有关诉讼和违法的事件,在社会评价中不具有正面性,用于“事件”时也要求其不能具有正面性。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个案”也可以用于人,但这个人通常应是指案件或是某一不具有正面性的事件中的当事人,一般都不具有正面性。句中的“个案”,其使用对象是“关良”,但“关良”在引语所出的全文语境中并不是某一事件中的当事人,“个案”的使用没有来由。同时,“关良”是一位“艺术家”,在一般的社会评价中具有正面性,在引语所出全文中作者对其充满正面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个案”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变革”改为“事件”,“事件”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这个意思可适用于句中语境。“个案”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按“关良”的身份改为“艺术家”,但句中已经用到这一概念,因此可以把“个案”改为“人物”。“人物”是一个多义词,其中一个词义指在某方面具有代表性或突出特点的人,这个意思适合于“关良”这个人的身份。

编辑:古凤

1188#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8 16:05: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33


屏障 píngzhàng


20211016日《语言文字周报》第2版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yydsawsl……’是社交新宠,还是阅读屏障?”这个标题中的“屏障”一词使用有误。

“屏障”的本义是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引申后又可比喻能够遮挡外部侵袭的力量。“屏障”能够起的作用通常是避免外部污染、骚扰、侵袭等,对相关人员或事物起到护卫作用,因此这个词在使用中通常是指有积极意义、值得肯定的事物。句中的“屏障”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中所遇到的不利于理解的情况,这是一种具有消极意义的情况,“屏障”的使用不合适。

值得注意的是,“屏障”在句中与“阅读”组成“阅读屏障”这个短语,它与“社交新宠”对应,放在“是……还是……”这个表示选择关系的格式之中,出现在这个格式中的事物(即关联词“是”“还是”后分别跟着的事物)要求是对立的事物,但“阅读屏障”和“社交新宠”都是可以肯定的事物,两者不存在对立关系,这也不符合“是……还是……”这种格式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屏障”改为“障碍”。“障碍”指阻挡人们某种活动的东西,它与“阅读”组成“阅读障碍”,就是表示阻止“阅读”,这是一种具有消极意义的事物,与“社交新宠”在语意上有对立性,适应句中使用需要。

另外,这个标题上的“‘yydsawsl……’”应改为“‘yyds’‘awsl’”。这是因为,作者要引用的是“yyds”“awsl”之类的语言形式,而不是一个“yydsawsl……”这样的语言形式。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屏障”的释义存在词义遗漏。《现汉》释文写道:“①名词。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燕山山地和西山山地是北京天然的~。②〈书〉动词。遮挡着:~中原。”《现汉》将“屏障”分立为名词和动词义,这大体上是可以的,但是它的名词义给出的只是其本义,事实上“屏障”的名词义已产生了比喻义。并且表现出与本义不一样的特点。作为名词的“屏障”,其本义所指通常是具象的事物,而其比喻义既可以是具象的事物,如“这条大坝为当地抗御洪水建立起了一道安全的屏障”,还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一个经常阅读世界名著的人对地摊读物有强大的心理屏障。”“屏障”的引申义在语用实践中已经常用,并已有些年头,《现汉》应积极跟踪语言的这种流变,将这个意思补充进去。


编辑:李佳怿

1189#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9 22:53: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34


产销 chănxiāo 兑换 duìhuàn


20211019日《工人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超发滥发!“纸螃蟹”横行于市存隐忧》。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近年来,蟹券因便于携带、馈赠而产销双旺,却也因兑换难、提货时间长而屡受诟病。”这个句子中“产销”和“兑换”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产销”。“产销”指生产和销售。“产销”是“生产”和“销售”两个词的合称,包括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而“生产”和“销售”这两个词的使用对象都限于产品或商品,这就决定了“产销”的使用对象也只能是产品或商品。句中“产销”的使用对象是“蟹券”,但“蟹券”只是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一种付款凭证,它自身不具备产品或商品的性质,“产销”不能适用。

再看“兑换”。“兑换”是一个金融术语,指用证券换取现金,如“这个债券还未到期,现在就去兑换很吃亏”,也指用一种货币换取另一种货币,如“用人民币兑换美元”。“兑换”的使用对象,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只能是证券、货币等金融品,这决定了“兑换”是一种金融活动。句中说的是用“蟹券”换取约定的实物(在这个句子中就是“蟹”),这不是一种金融活动,“兑换”不能适用。

对“产销”的修改,如果按引语所出全文中揭示的观点,把“蟹券”视为一种有价证券,那么可以把“产销”改为“发行”或“销售”之类的词,并把后面的“双旺”相应改为“兴旺”。但是,把“蟹券”视为有价证券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蟹券”只是一种付款凭证或者说提货凭证,它本身不具备价值(这里不考虑黑市上它出现的炒作价),没有金融属性,因此不能视为有价证券。可以考虑把“产销双旺”改为“火热一时”之类的话语,这样修改虽然与作者原意稍有出入,但更符合实际情况。

对“兑换”,一般可以改为“提货”。但问题在于,这个句子在“兑换难”后面还跟有“提货时间长”的话语,两者存在包容关系,不宜并列出现,而单单把“兑换”改为“提货”,虽然解决了用词不当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词语并列方面的不妥。正确的做法是,在把“兑换难”改为“提货难”之后,还宜在“提货时间长”的前面加上“特别是”这样的话语,使后者成为对前者的举例,而不是和前者并列的内容。



编辑:李佳怿

119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0 16:06: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35


挥之不去 huīzhībùqù


20211020日《山西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刻印在心》。文章记述了两件让作者感动的事,一是北京一家刊物编辑部为作者找到20多年前他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并复印邮寄给他,二是作者在自己买的一本书出现脱页以后,与承印厂联系,承印厂给他寄上一册差价达200元的精装新书。作者对这两件事都感动不己。然后,作者写道:“这两件事虽已过去多年,但一直像刻印在我的心上,挥之不去。”这个句子中的“挥之不去”使用有误。

“挥之不去”的意思是压在心头,无法排解,指某些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但不愉快的记忆停留在脑海中,想要忘掉也忘不掉。“挥之不去”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作者认为不好的事情。但在引语所出的这篇文章中,“挥之不去”的使用对象是让作者受到感动,作者对它们有正面评价的两件事,在这种情况下,“挥之不去”的使用与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不合,不适使用。

理解“挥之不去”的情感色彩,关键在于要理解其中“挥”的意思。“挥”作为一个动词,可以用于描写人的各种手部动作,如手向前挥动,可以表示对他人的指引,如“排长一挥手,全排战士就冲向前去”;可以表示对他人的致意,如“车已经开远了,他仍在向送行的人不断挥手”;可以表示对他人的要求,类似于招手,如“他向我挥挥手,我赶忙走过去”;也可以表示对他人或事物的拒斥,如“他挥手打断了小王的说话”。在“挥之不去”这个短语中,“挥”与“不去”组合在一起,表明行为主体“挥”的目的是为了让相关使用对象“去”(离开,消失),“挥”这个动作表现的是行为主体对相关使用对象不喜欢、不耐烦的情绪,因此“挥之不去”的使用对象只能是作者认为不好的事物,如果作者认可这个使用对象,就不能用“挥之不去”。

可以把“挥之不去”改为“难以忘却”之类的话语。“难以忘却”在情感色彩上是中性的,但通常倾向于表示行为主体对使用对象存有某种好感,适用于引语所出全文的语境。


编辑:李佳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