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81#
 楼主| 发表于 2021-9-30 12:38: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5)


留饭 liúfàn


2021年9月30日《新华日报》第18版刊登文章《人间烟火色》。文中有句话写道:“那天朋友来帮我在电脑上设计制作个人微信公众号,搞定之后已接近晚饭时分,朋友谦让着怎么也不肯留饭。”这句话中的“留饭”一词使用有误。

“留饭”的意思是留下客人请吃饭。“留饭”的行为主体只能是主人,而不能是客人。在这个句子中,“朋友”是“我”的客人,但做了“留饭”的行为主体,使“留饭”只能理解为客人留下吃饭,但这不合“留饭”的词义。

实际上,“留饭”还有客套语的色彩,如“承蒙留饭”。因此,“留饭”的行为主体虽然一般是主人,但主人自己不宜对客人用“留饭”,这个词更多地用于客人表示对主人的谢意。

可以把“留饭”改为“留下吃饭”。简单地看,“留饭”和“留下吃饭”虽然在语法结构上一致,但前者并不是后者的简缩,两者不能混淆。


编辑:蒋可心

1182#
 楼主| 发表于 2021-9-30 22:17: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祖国72华诞”?国庆宣传报道注意事项来了!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72周年。
当前,一些宣传稿件中出现了不同形式的不规范表述。例如下面这18种: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2周年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2周年
庆祝新中国建国72周年
纪念新中国建国72周年
庆祝建国72周年
纪念建国72周年
庆祝祖国72华诞
纪念祖国72华诞
庆祝祖国成立72周年
纪念祖国成立72周年
庆祝祖国72周年华诞
纪念祖国72周年华诞
庆祝建国72周年华诞
纪念建国72周年华诞
纪念新中国72华诞
纪念新中国72周年华诞
纪念新中国成立72周年
庆祝新中国成立72年
请注意,这些都是不规范表述哦!
当表述中出现“建国”“祖国”“纪念”等词语,一定要睁大眼睛。出现其中一个词语,基本就可断定为不规范表述。
需要注意,不要把72周年写成72年。但是,在“新中国成立72年来”类似的表述中,就不需要写作72周年。
关于“建国”
近几年,我们国家对相关的表述越来越规范、清晰。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就有3处将“建国”修改为“新中国成立”。
修改前为:
1.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2.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3.到建国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修改后为:
1.新中国成立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2.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3.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因此,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2周年的相关活动和报道中,若出现“建国72周年”的表述则是不规范的。
关于“祖国”“纪念”
“祖国”是一个宏观的地理人文概念,具有浓烈的文化意义和感情色彩。“祖国”与“国家”也不是同一个概念,类似“祖国72华诞”等表述也是不正确的。
“纪念”是对已不存在的、已经过去的人或事物而言。新中国成立至今是一直存在的,也将继续存在,我们要做的是“庆祝”,而不是“纪念”。因此,类似“纪念新中国成立72周年”的表述也是不正确的。
我们提醒大家,写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或“庆祝新中国成立72周年”最规范。注意,阿拉伯数字72也可以写作汉字数字七十二。
国庆节就快要到来,庆祝的横幅中相关表述该怎么写?我们的建议是,可以写作: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
欢度(注意不要写成“渡”)国庆
说说“华诞”
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
我们常见的表述有“庆祝新中国72华诞”“庆祝新中国72周年华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2华诞之际”等等。
首先要说明的是以上三种表述都是正确的。
很多读者会问“周年”和“华诞”可以连用吗?
笔者认为可以。

首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里的举例。
其次,请看《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
再次,请看《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因此,不论是“华诞”单用,还是将“周年”和“华诞”一起连用都是没有问题的。
其他常见不规范表述
1.错例:“‘十·一’出行指南来了”
例句中“十一”不写作“十·一”。
2.错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摆脱“三座大山”。
“摆脱”应表述为“推翻”。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表述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应表述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应表述为“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
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应表述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应表述为“供给侧结构改革”。
8.“闪耀着真理光芒”不应表述为“散发着真理光芒”。
9.“跳出历史周期率”不应表述为“跳出历史周期律”。
10.“国庆庆典活动有利于引导人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应表述为“国庆庆典活动有利于引导人们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1.“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应表述为“无产阶段革命家”。
12.描述当前我国人口数,不应再表述为“13亿多人口”。
2020年,人民日报曾报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14亿人,为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467万人。”
13.遇到“炎黄子孙”一词一定要注意,一般可表述为“中华儿女”。
例:国庆节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晚会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形式呈现,名称叫《奋斗吧 中华儿女》。
11种常见不规范引用
1.“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中的“蓝”不写作“靛”。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写作“不为浮云遮望眼”。
3.“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不写作“龙盘虎踞今胜昔,翻天覆地慨而慷”。
4.“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写作“治大国如烹小鲜”。
5.“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不写作“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钜”。
6.“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不写作“天地英雄气,千秋尚禀然”。
7.“虽九死其犹未悔”不写作“虽九死其尤未悔”。
8.“长风破浪会有时”不写作“乘风破浪会有时”。
9.“直挂云帆济沧海”不写作“直挂云帆济苍海”。
10.“为有牺牲多壮志”不写作“唯有牺牲多壮志”。
11.“敢教日月换新天”不写作“敢叫日月换新天”。
9个常见错别字
1.“躬逢盛世”不要写作“恭逢盛世”“躬逢盛事”“恭逢盛事”。
2.“初心如磐”不写作“初心如罄”。
3.“历史交汇期”不写作“历史交会期”。
4.“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的“形势”,拼音输入法容易打成“形式”。
5.“物阜民丰”不要写作“物埠民丰”。
6.“增进民族团结”不要写作“增近民族团结”。
7.“作表率”与“做表率”皆可,中央级媒体一般写作“作表率”,但“做好表率”不宜写作“作好表率”。
8.“chang年担负战备值班任务”中的“chang”宜写作“常”。
9.“老兵精神矍铄”不写作“老兵精神镬铄”。
涉及国家方面
1.关于国旗。不少网站关于国庆的网络专题,国旗的四颗小五角星常出现错误。正确的是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正确的表示如下图:
2.关于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中有同样的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有不少文章指出,“谷穗”应为“麦稻穗”,但从相关法律及《辞海》等工具书来看,都是写作“谷穗”。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蒋可心

118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 22:37: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6)


象征 xiàngzhēng 身份 shēnfèn


2021年10月1日《湖北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黄冈4县市即将跨入“高铁时代”》。文中有句话写道:“每根轨枕的数据同步上传后台系统,有象征独特身份证明的编码,可实现信息的全程追溯。”这个句子中的“象征”和“身份”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象征”。“象征”是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用具体的物象来表明某种特定、抽象的意义,作名词用时指用来表示某种特定、抽象意义的具体事物。句中的“象征”用为动词。使用“象征”需要注意的是,“象征”的使用主体,即某个具体的物象,与其所表明的某种意义是人为添加上去的,其本身并不具备这种功能。如在汉语语境中,经常用红色象征革命或喜事,用白色象征反动或丧事,但是就红色、白色这两个使用主体来说,它们只是两种自然界的颜色,与革命或喜事、反动或丧事都无逻辑上的必然联系,这种意义都是由人外加上去的。而如果这个使用主体本身确实有这种功能,“象征”就不能用了。
在这个句子中,“象征”的使用主体是“编码”,而“编码”在这个句子语境中的功能就是给“每根轨枕”作标明“独特身份证明”(其中“身份”的使用错误下文另议)之用,这种功能是“编码”从其产生就具有的,虽然也是一种人为外加,但这是它的唯一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象征”不能适用。

再看“身份”。“身份”是一个多义词,可指人自身所处的地位,如“这个人身份不明”;可指某种资格,如“放下身份”;可指受人看重、尊敬的地位,如“你是位有身份的人”。需要注意的是,“身份”不管表示哪一个意思,它的使用主体都只能是人。句中“身份”的使用主体是“轨枕”,但这是一种物品,“身份”不能适用。

一般地说,可以把“象征”改为“标明”之类的词,把“身份”改为“位置”之类的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把“象征”改为“标明”之后,“标明”与后面的“证明”不能搭配,还要把“证明”删去。这样,就是把“有象征独特身份证明的编码”这个短句改为“有标明独特位置的编码”。但是,修改后的短句虽然消除了用词错误,却是一种很拗口的说法,在表达上是比较差的。实际上,根据这个句子表示的意思,这个短句没有必要使用,“每根轨枕的数据”应该包括了“编码”,因此把“每根轨枕的数据”改为“每根轨枕的编码等数据”即可,“有象征独特身份证明的编码”这个短句可以删去。


编辑:蒋可心

11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 22:40: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蒋可心

1185#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 12:11: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7)

进展 jìnzhăn

2021年10月2日《扬子晚报》第6版刊登一篇报道,题目是“南京多条跨江通道迎来新进展”。这个句子中的“进展”一词使用有误。
“进展”的意思是向前推进发展。“进展”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动态的事情,因为只有动态的事情才会表现出向前推进的状态,如“工程进展神速”“战事处于胶着状态,难有进展”。句中“进展”的使用对象是“跨江通道”,但“跨江通道”是一个静态的事物,它自身不具备动态性,不能表现出向前推进的状态,因此“进展”不能适用于这个句子,
“进展”在这个句子中可以用,但需要改变它的使用对象,使其成为具有动态性的事情。可以在“跨江通道”后加上“建设”这样的词,使“进展”的使用对象改变为具有动态性的“跨江通道建设”,句子就能读通了。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正是建设“跨江通道”的事,因此,在这个标题中的“跨江通道”后加上“建设”是合适的,也是需要的。

编辑:蒋可心

11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 10:38: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8
运作yùnzuò

2021102日《新民晚报》第12版刊登文章《趣事多多淮海路》。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当时,‘可的牛奶棚’还有相当多的挤奶工在运作。”句中的“运作”一词使用有误。

“运作”可指组织、机构等进行工作,开展活动,也可指进行策划组织活动使事情得以成功。前一个意思的“运作”,其行为主体只能是组织、机构等,要求具有团体性质,人不能做这个意思的行为主体,如“尽管面临疫情的干扰,企业运作仍然比较顺畅”。后一个意思的“运作”,机构和人都可以担任其行为主体,但这个意思的“运作”,要求指的是对某件事的策划、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工作,不用于指为完成某件事情而从事的具体的劳动,如“村里这条桥能够造起来,离不开王书记的积极运作”。

句中的“运作”,其行为主体是“挤奶工”,不合“运作”的前一个意思;而通常来说,“挤奶工”所从事的活动是具体的劳动(一般就是挤奶这项工作),不大会是策划组织的活动,这又不合“运作”的后一个意思。因此,“运作”在这个句子中不能适用。

可以把“运作”改为“工作”或“劳作”。“工作”在这里指从事体力劳动,“劳作”也是指体力劳动。这两个词的意思有一定的不同,但它们都适用于这个句子。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运作”的释义只给出了一个义项,未能准确概括“运作”的词义。《现汉》释文为:“(组织、机构等)进行工作,开展活动:改变现行的~方式∣公司资金不足,技术革新小组难以~。”《现汉》的释文用括注形式规定了“运作”这个动词的行为主体只能是组织、机构等具有团体性质的事物,人担任“运作”行为主体的可能性被排除。但是,人事实上是可以做“运作”的行为主体的,只是在不同的行为主体之下,“运作”的词义有区别。《现汉》未能注意到“运作”由人担任行为主体的可能性,造成“运作”义项缺漏,这是让人感到遗憾的。

编辑:蒋可心

1187#
 楼主| 发表于 2021-10-4 23:26: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9
打烊 dăyàng
2021103日《南方日报》第4版刊登一篇报道,题目是“中欧班列国庆不打烊”。这个题目中的“打烊”一词使用有误。
“打烊”的意思是商店停止营业。“打烊”最初是指商店在晚上关门停止营业,后来把商店为盘点商品或结账而在白天临时关门停业也叫“打烊”。“打烊”的使用对象,一般只能是商店类企业,有的从事对外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的政府部门也可使用“打烊”,其共同点是使用对象都要求有实体的门板之类物质,门板的开和关分别表示商店等开始或停止营业和运作。句中“打烊”的使用对象是“班列”,但“班列”是一种交通运输工具,不具备门板之类象征其开始或停止运作的物质,“打烊”不合使用。
可以把“打烊”改为“停运”。“停运”即停止运行,它的使用对象基本就是交通运输工具,因此适用于这个句子。
编辑:马皖雪

1188#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00:13: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0
面世 miànshì 教训 jiàoxùn 深谙其道 shēn'ànqídào 肤浅 fūqiăn 关联 guānlián
2021104日《羊城晚报》第4版刊登文章《冷静处事铭师恩》。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我曾思考过,为什么我们面世之中容易碰壁,容易遭遇各种教训,这可能与我们涉世不深,对世事常理深谙其道过于肤浅有直接关联。”这个句子中的“面世”“教训”“深谙其道”“肤浅”和“关联”等5个词语存在使用错误。
先看“面世”。“面世”指的是产品、作品等上市,与世人见面。句中的“面世”指的是面对现实工作或生活,但“面世”没有这个意思,不能在句中使用。
再看“教训”。“教训”是个兼类词,可作动词和名词用,句中的“教训”用为名词。名词义的“教训”指从错误或失败中获得的体会和知识。“教训”在这个句子中做了动词“遭遇”的宾语,而“遭遇”作为动词,要求其宾语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如“遭遇失败”“遭遇危险”,但“教训”不是客观事物,而是人的一种主观认识,一般不会在现实世界中“遭遇”,因此“教训”的使用不合适。
再看“深谙其道”。“深谙其道”指的是十分了解其中的道理。这个句子的作者是在自我剖析“面世之中容易碰壁,容易遭遇各种教训”(其中“面世”“教训”使用不妥,上文已作分析,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的原因,按照“深谙其道”的语义,这些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深谙其道”的使用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反了过来,可见其使用不合适。
再看“肤浅”。“肤浅”意为学识浅陋,理解不深。“肤浅”的使用对象通常是人对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如“我对历史的理解很肤浅”。“肤浅”是一个形容词,一般不能和表示动作方向的介词结构搭配。句中的“肤浅”在接受了“过于”的修饰后,直接和介词结构“对世事常理”搭配,这是把形容词“肤浅”当作动词来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再看“关联”。“关联”指的是不同的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这个句子的作者是在自我剖析“面世之中容易碰壁,容易遭遇各种教训”(其中“面世”“教训”使用不妥,上文已作分析,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的原因,认为自己“对世事常理深谙其道过于肤浅”(其中“深谙其道”“肤浅”使用不妥,上文已作分析,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而不是说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牵连和影响,“关联”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面世”改为“现实”,把“教训”改为“挫折”。“挫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可以接受“遭遇”的支配。“深谙其道”可以改为“不谙其道”,这样就与上文的叙述一致了,“过于肤浅”的前面可以加上动词“理解”,这样介词结构“对世事常理”和动词“理解”搭配,“过于肤浅”则和“理解”组成主谓式短语。“关联”应改为“关系”。
为了对“关联”和“关系”的区别有更透彻的理解,可以比较两个句子:①“张三的犯罪和王五有关联。”②“张三的犯罪和王五有关系。”①句表明张三的犯罪和王五有牵连,两人一般有共同犯罪可能。②句表明王五的是造成张三犯罪的原因,王五可能也涉嫌犯罪也可能没有什么犯罪行为。上引句子说的是一种结果和原因的关系,所以应该使用“关系”。
综上,原句可以改为:“我曾思考过,为什么我们在现实之中容易碰壁,容易遭遇各种挫折,这可能与我们涉世不深,对世事常理不谙其道或理解过于肤浅有直接关系。”其中的“在现实中”也可以改为“在实际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之类的话语。
编辑:马皖雪

1189#
 楼主| 发表于 2021-10-7 17:12: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1
拉下脸 lāxiàliăn
2021104日《北京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大漠中坚守的隋朝公主》。文中有一节文字写道:局势胶着中,有人建议和远在定襄的义成公主通信,求帮忙。炀帝听从了,拉下脸来求助公主,都急得哭肿眼了,还端什么架子呢。其中的拉下脸使用有误。
拉下脸指不讲情面,如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行为要敢于拉下脸来;又指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情,如一听到批评意见,他就拉下了脸拉下脸的这两种用法,前者指的是行为主体的一种态度,后者指的是行为主体的一种表情,但两者都是表示行为主体对某个人、某种情况的反感和拒绝。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炀帝义成公主寻求帮助,这是对他人的一种需求而不是拒绝,通常情况下,在这种时候行为主体是不可能对自己求助的对方有拉下脸这样的态度或表情的,拉下脸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拉下脸来改为觍着脸觍着脸表示厚着脸皮。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炀帝是中国隋朝的一位皇帝,而义成公主是隋朝皇宫中一位为和亲而远嫁突厥的公主,其时炀帝正遭遇突厥的围攻而处于危急之中,向一个地位比自己低得多并且被皇室抛弃的人求助,对于炀帝来说,确实需要一点厚脸皮的勇气,因此使用觍着脸是合适的。
当然,如果考虑到炀帝毕竟是一位皇帝,使用觍着脸这样的话语与其身份不符,那么,把拉下脸来改为屈尊之类的词也是可以的。屈尊表示放低身份俯就身份比自己低的人,这个意思也能适用于句中语境。但是,引语所出全文是一篇通俗的历史小品,文风比较自由,使用觍着脸也无伤大雅。
编辑:马皖雪

119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7 17:12: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2
真凭实据 zhēnpíng-shíjù
2021106日《光明日报》第6版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真凭实据地探究文学的秘密。这个标题中的真凭实据使用有误。
真凭实据的意思是真实可靠的凭据。真凭实据的内部构造是把真实凭据这个偏正式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用互文的形式重新组合,使它成为由真凭实据两个名词构成的并列式短语,但它在使用中同真实凭据是一样的,仍然相当于一个名词。句中的真凭实据作了动词探究的修饰语,但在通常情况下,名词不能作动词的修饰语。能够作动词修饰语的,通常情况下应当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结构,而用真凭实据修饰探究,这是把这个名词性的短语当作形容词性的短语来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真凭实据在这个句子中不是不可以用,但需要改变它在句中的存在方式,可以把真凭实据地改为用真凭实据。用形容词修饰动词,通常是要揭示这个动词所描写的行动的状态。但真凭实据不是行为主体在从事探究这个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是其从事这一行动时所使用的工具,因此把真凭实据地改为用真凭实据,使真凭实据在句中表现为行为主体从事探究这一行动时的一种工具,是合适的。
(本条写作得到王春辉先生帮助,特此鸣谢。)
编辑:马皖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