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每日一怼(1131) 隶属 lìshŭ
(一) 2021年10月16日《深圳特区报》第8版刊登文章《古尔纳:个人际遇折射无根漂泊》。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桑给巴尔位于非洲东部印度洋的西岸,曾经是英属殖民地的一个岛国,1963年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次年,与内陆的‘邻居’,曾经先后隶属于德、英两国殖民地的坦噶尼喀合并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这段文字中的“隶属”一词使用有误。 “隶属”的意思是区域、机构等受上级机构管辖。“隶属”在使用中要求其使用主体(被管辖者)是区域或机构,其指向对象是其上一级区域的管理机构或对应于下级机构的上级机构(行使管辖权者)。句中“隶属”的使用主体是“坦噶尼喀”,这是一个区域,符合使用要求;但是“隶属”的指向对象“殖民地”并不是可以对“坦噶尼喀”行使管辖权的上一级区域或机构,而是“坦噶尼喀”自身所具有的身份,这不合“隶属”的使用要求,因此,“隶属”在文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隶属于”改为“是”。如果要表现出对殖民地制度的贬抑态度,也可以把“隶属于”改为“沦为”之类的说法。
(二) 2021年7月3日《今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掉队》。文章引述了苏联作家奥列希·冈察尔的小说名篇《永不掉队》,1941年,抗德战场扩充兵员,已经上了年纪的工程师葛洛巴成了士兵,一次在大草原行进间隙打瞌睡了,醒来时夜色沉沉,大雨滂沱,他最终艰难地追上部队,却遭到青年军官高罗沃依一顿粗暴训斥。在讲述了这个背景后,文章接着写道:“战后重建,需要恶补科学知识,已经双目失明的葛洛巴被派往学院任副教授,高罗沃依成了他的学生,两人的隶属关系互换,颇具看点。”句中的“隶属”使用有误。 “隶属”在使用中对其使用主体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都要求是区域或区域的管理机构和其他各种机构。这个句子中的“隶属”,其使用主体双方分别是“葛洛巴”和“高罗沃依”,这是两个人,“隶属”不能适用。 一般地说,可以把“隶属关系”改为“上下级关系”,但句中“葛洛巴”和“高罗沃依”在其时的关系,一方是“副教授”一方是“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上下级,因此把“隶属”改为“上下级”并不是很合适(以前两人在军队时可用“上下级”)。更合适的是把“隶属”改为“层级”,“层级”意为“层次等级”,这个意思符合句中语境。
编辑:古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