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71#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 22:40: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蒋可心

1172#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 12:11: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7)

进展 jìnzhăn

2021年10月2日《扬子晚报》第6版刊登一篇报道,题目是“南京多条跨江通道迎来新进展”。这个句子中的“进展”一词使用有误。
“进展”的意思是向前推进发展。“进展”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动态的事情,因为只有动态的事情才会表现出向前推进的状态,如“工程进展神速”“战事处于胶着状态,难有进展”。句中“进展”的使用对象是“跨江通道”,但“跨江通道”是一个静态的事物,它自身不具备动态性,不能表现出向前推进的状态,因此“进展”不能适用于这个句子,
“进展”在这个句子中可以用,但需要改变它的使用对象,使其成为具有动态性的事情。可以在“跨江通道”后加上“建设”这样的词,使“进展”的使用对象改变为具有动态性的“跨江通道建设”,句子就能读通了。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正是建设“跨江通道”的事,因此,在这个标题中的“跨江通道”后加上“建设”是合适的,也是需要的。

编辑:蒋可心

117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 10:38: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8
运作yùnzuò

2021102日《新民晚报》第12版刊登文章《趣事多多淮海路》。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当时,‘可的牛奶棚’还有相当多的挤奶工在运作。”句中的“运作”一词使用有误。

“运作”可指组织、机构等进行工作,开展活动,也可指进行策划组织活动使事情得以成功。前一个意思的“运作”,其行为主体只能是组织、机构等,要求具有团体性质,人不能做这个意思的行为主体,如“尽管面临疫情的干扰,企业运作仍然比较顺畅”。后一个意思的“运作”,机构和人都可以担任其行为主体,但这个意思的“运作”,要求指的是对某件事的策划、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工作,不用于指为完成某件事情而从事的具体的劳动,如“村里这条桥能够造起来,离不开王书记的积极运作”。

句中的“运作”,其行为主体是“挤奶工”,不合“运作”的前一个意思;而通常来说,“挤奶工”所从事的活动是具体的劳动(一般就是挤奶这项工作),不大会是策划组织的活动,这又不合“运作”的后一个意思。因此,“运作”在这个句子中不能适用。

可以把“运作”改为“工作”或“劳作”。“工作”在这里指从事体力劳动,“劳作”也是指体力劳动。这两个词的意思有一定的不同,但它们都适用于这个句子。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运作”的释义只给出了一个义项,未能准确概括“运作”的词义。《现汉》释文为:“(组织、机构等)进行工作,开展活动:改变现行的~方式∣公司资金不足,技术革新小组难以~。”《现汉》的释文用括注形式规定了“运作”这个动词的行为主体只能是组织、机构等具有团体性质的事物,人担任“运作”行为主体的可能性被排除。但是,人事实上是可以做“运作”的行为主体的,只是在不同的行为主体之下,“运作”的词义有区别。《现汉》未能注意到“运作”由人担任行为主体的可能性,造成“运作”义项缺漏,这是让人感到遗憾的。

编辑:蒋可心

1174#
 楼主| 发表于 2021-10-4 23:26: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9
打烊 dăyàng
2021103日《南方日报》第4版刊登一篇报道,题目是“中欧班列国庆不打烊”。这个题目中的“打烊”一词使用有误。
“打烊”的意思是商店停止营业。“打烊”最初是指商店在晚上关门停止营业,后来把商店为盘点商品或结账而在白天临时关门停业也叫“打烊”。“打烊”的使用对象,一般只能是商店类企业,有的从事对外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的政府部门也可使用“打烊”,其共同点是使用对象都要求有实体的门板之类物质,门板的开和关分别表示商店等开始或停止营业和运作。句中“打烊”的使用对象是“班列”,但“班列”是一种交通运输工具,不具备门板之类象征其开始或停止运作的物质,“打烊”不合使用。
可以把“打烊”改为“停运”。“停运”即停止运行,它的使用对象基本就是交通运输工具,因此适用于这个句子。
编辑:马皖雪

1175#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00:13: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0
面世 miànshì 教训 jiàoxùn 深谙其道 shēn'ànqídào 肤浅 fūqiăn 关联 guānlián
2021104日《羊城晚报》第4版刊登文章《冷静处事铭师恩》。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我曾思考过,为什么我们面世之中容易碰壁,容易遭遇各种教训,这可能与我们涉世不深,对世事常理深谙其道过于肤浅有直接关联。”这个句子中的“面世”“教训”“深谙其道”“肤浅”和“关联”等5个词语存在使用错误。
先看“面世”。“面世”指的是产品、作品等上市,与世人见面。句中的“面世”指的是面对现实工作或生活,但“面世”没有这个意思,不能在句中使用。
再看“教训”。“教训”是个兼类词,可作动词和名词用,句中的“教训”用为名词。名词义的“教训”指从错误或失败中获得的体会和知识。“教训”在这个句子中做了动词“遭遇”的宾语,而“遭遇”作为动词,要求其宾语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如“遭遇失败”“遭遇危险”,但“教训”不是客观事物,而是人的一种主观认识,一般不会在现实世界中“遭遇”,因此“教训”的使用不合适。
再看“深谙其道”。“深谙其道”指的是十分了解其中的道理。这个句子的作者是在自我剖析“面世之中容易碰壁,容易遭遇各种教训”(其中“面世”“教训”使用不妥,上文已作分析,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的原因,按照“深谙其道”的语义,这些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深谙其道”的使用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反了过来,可见其使用不合适。
再看“肤浅”。“肤浅”意为学识浅陋,理解不深。“肤浅”的使用对象通常是人对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如“我对历史的理解很肤浅”。“肤浅”是一个形容词,一般不能和表示动作方向的介词结构搭配。句中的“肤浅”在接受了“过于”的修饰后,直接和介词结构“对世事常理”搭配,这是把形容词“肤浅”当作动词来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再看“关联”。“关联”指的是不同的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这个句子的作者是在自我剖析“面世之中容易碰壁,容易遭遇各种教训”(其中“面世”“教训”使用不妥,上文已作分析,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的原因,认为自己“对世事常理深谙其道过于肤浅”(其中“深谙其道”“肤浅”使用不妥,上文已作分析,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而不是说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牵连和影响,“关联”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面世”改为“现实”,把“教训”改为“挫折”。“挫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可以接受“遭遇”的支配。“深谙其道”可以改为“不谙其道”,这样就与上文的叙述一致了,“过于肤浅”的前面可以加上动词“理解”,这样介词结构“对世事常理”和动词“理解”搭配,“过于肤浅”则和“理解”组成主谓式短语。“关联”应改为“关系”。
为了对“关联”和“关系”的区别有更透彻的理解,可以比较两个句子:①“张三的犯罪和王五有关联。”②“张三的犯罪和王五有关系。”①句表明张三的犯罪和王五有牵连,两人一般有共同犯罪可能。②句表明王五的是造成张三犯罪的原因,王五可能也涉嫌犯罪也可能没有什么犯罪行为。上引句子说的是一种结果和原因的关系,所以应该使用“关系”。
综上,原句可以改为:“我曾思考过,为什么我们在现实之中容易碰壁,容易遭遇各种挫折,这可能与我们涉世不深,对世事常理不谙其道或理解过于肤浅有直接关系。”其中的“在现实中”也可以改为“在实际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之类的话语。
编辑:马皖雪

1176#
 楼主| 发表于 2021-10-7 17:12: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1
拉下脸 lāxiàliăn
2021104日《北京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大漠中坚守的隋朝公主》。文中有一节文字写道:局势胶着中,有人建议和远在定襄的义成公主通信,求帮忙。炀帝听从了,拉下脸来求助公主,都急得哭肿眼了,还端什么架子呢。其中的拉下脸使用有误。
拉下脸指不讲情面,如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行为要敢于拉下脸来;又指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情,如一听到批评意见,他就拉下了脸拉下脸的这两种用法,前者指的是行为主体的一种态度,后者指的是行为主体的一种表情,但两者都是表示行为主体对某个人、某种情况的反感和拒绝。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炀帝义成公主寻求帮助,这是对他人的一种需求而不是拒绝,通常情况下,在这种时候行为主体是不可能对自己求助的对方有拉下脸这样的态度或表情的,拉下脸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拉下脸来改为觍着脸觍着脸表示厚着脸皮。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炀帝是中国隋朝的一位皇帝,而义成公主是隋朝皇宫中一位为和亲而远嫁突厥的公主,其时炀帝正遭遇突厥的围攻而处于危急之中,向一个地位比自己低得多并且被皇室抛弃的人求助,对于炀帝来说,确实需要一点厚脸皮的勇气,因此使用觍着脸是合适的。
当然,如果考虑到炀帝毕竟是一位皇帝,使用觍着脸这样的话语与其身份不符,那么,把拉下脸来改为屈尊之类的词也是可以的。屈尊表示放低身份俯就身份比自己低的人,这个意思也能适用于句中语境。但是,引语所出全文是一篇通俗的历史小品,文风比较自由,使用觍着脸也无伤大雅。
编辑:马皖雪

1177#
 楼主| 发表于 2021-10-7 17:12: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2
真凭实据 zhēnpíng-shíjù
2021106日《光明日报》第6版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真凭实据地探究文学的秘密。这个标题中的真凭实据使用有误。
真凭实据的意思是真实可靠的凭据。真凭实据的内部构造是把真实凭据这个偏正式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用互文的形式重新组合,使它成为由真凭实据两个名词构成的并列式短语,但它在使用中同真实凭据是一样的,仍然相当于一个名词。句中的真凭实据作了动词探究的修饰语,但在通常情况下,名词不能作动词的修饰语。能够作动词修饰语的,通常情况下应当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结构,而用真凭实据修饰探究,这是把这个名词性的短语当作形容词性的短语来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真凭实据在这个句子中不是不可以用,但需要改变它在句中的存在方式,可以把真凭实据地改为用真凭实据。用形容词修饰动词,通常是要揭示这个动词所描写的行动的状态。但真凭实据不是行为主体在从事探究这个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是其从事这一行动时所使用的工具,因此把真凭实据地改为用真凭实据,使真凭实据在句中表现为行为主体从事探究这一行动时的一种工具,是合适的。
(本条写作得到王春辉先生帮助,特此鸣谢。)
编辑:马皖雪

1178#
 楼主| 发表于 2021-10-8 21:22: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项(1123
抬头 táitóu
2021108日《文汇报》第5版刊登报道《沈宏非:上海味道,隔日不见,就会想念》。文中有段文字写道:“‘沈爷,是美食爱好者对沈宏非的昵称;如果官方介绍的话,著名专栏作家’‘著名美食家是常用抬头;……”。这段文字中的抬头一词使用有误。
抬头是一个多义词。作动词用时表示把头抬起来这个动作,引申后又可指受压制的人或事物得到伸展。作名词用时则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公文用纸上端印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二是指单据上写收款人或收件人的地方。句中的抬头用为名词,但它是对沈宏非这个人的身份称呼,抬头没有这样的词义,不能适用。
可以把抬头改为身份。句中的抬头指的是著名专栏作家”“著名美食家,这都是表示沈宏非这个人所具有的某种资格和社会评价,使用身份是合适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抬头的注释有多余,也有遗漏。《现汉》释文写的是:“①—∥—)动词。把头抬起来:~仰望。动词。(—∥—)指受压制的人或事物得到伸展:平反之后他才抬起了头警惕黑势力在某些地方~。动词。旧时书信、公文等行文中遇到对方的名称或涉及对方时,为表示尊敬而另起一行。名词。旧时书信、公文等行文中抬头的地方。现在一般只有在单据上写收件人或收款人的地方还叫抬头。这个释文列出的①②两个义项是准确的,但③④两个义项则可商榷。
义项,编者注明这是旧时才有的用法,也就是说它是旧义。这个注明是准确的,但还可进一步。事实上,由于义项所说的这种写作格式在现时已经不用,对现代人来说,义项根本用不着,已经是一个死义。《现汉》作为一部为现代人提供词语现代意思的辞书, 没有必要再收录这类死义。因此,这个义项可以删去。
这就牵涉到义项。义项实际上有两个部分,揭示了抬头的两个名词义,但前一个名词义是从原义项的动词义转化而来,既然义项可以删去,那么,义项中由此而衍生的名词义也可删去,只保留有关票据上的词义就可以了,但行文不合辞书文体,需要重写。
另外,现在人们对抬头用得更多的地方,是指公文用纸上端印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但这个义项在《现汉》中遗漏,这是一个不应该出现的缺憾,希望能够在下一次修订中将其补上。
编辑:马皖雪

1179#
 楼主| 发表于 2021-10-8 21:23: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山西乌马河决堤 #实拍祁县水库泄洪#:浊浪滔天 怒涛翻滚如万马奔腾】据央视报道,受连日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山西省乌马河清徐县、祁县段5日发生多处决堤,多个村庄进水。106日,祁县子洪水库泄洪放水,水花飞溅景象颇为壮观。另一个泄洪现场,浊浪滔天,怒涛翻滚如万马奔腾。



原微博已删除
编辑:马皖雪




118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9 21:59: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24
如虎添翼 rúhŭtiānyì
2021109日《解放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观照美人图景,洞察社会百态》。文中有句话写道:“‘环珮叮当是中国传统女性给人最深刻的印记,当然为了让美更彻底地呈现,香气的加入自然是如虎添翼。这个句子中的如虎添翼使用有误。
如虎添翼的意思是好像老虎长上了翅膀,形容本来就很强的人或势力增加了新的力量,变得更为强大。如虎添翼的使用对象,要求是力量型的人或势力,如军队、生产者等。句中如虎添翼的使用对象是具有抽象性,在通常情况下不以力量强弱为其特征,    “如虎添翼的使用不合这个句子的语境。
可以把如虎添翼改为锦上添花锦上添花形容好上加好,这个意思与句中的语境是吻合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如虎添翼的释义存在问题。《现汉》释文写道:像老虎长上了翅膀,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引进外援后,球队~,实力大增。这条释文把如虎添翼的使用对象分为两种,即强大的凶恶的,这使得如虎添翼既能表示褒义,也能表示贬义。但是,这并不符合如虎添翼在使用中的实际情况。在实际使用中,如虎添翼都是作为褒义词,其使用对象要求是具有正面性的人或势力。即使偶有用于负面性对象的,通常情况下也可以视为一种错误用法,不足为训。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汉》的早期版本中,只为如虎添翼提供了释义,未提供书证,目前的通用版本中则有了书证,而这个书证正好证明了如虎添翼使用对象是正面性的。这表明《现汉》已经注意到了如虎添翼的色彩,并通过书证的运用来提示这种特性。但这还不够,《现汉》应该删掉释义中的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一语,让如虎添翼的褒义色彩凸显出来。
另外,《现汉》这条释文中出现两个字结构(强大的”“凶恶的)做主语的情况,这不合辞书释文的写作要求。字结构相当于名词,可以做句子主语,但这种用法通常只能在文艺体、生活体写作中适用,辞书释文是科学体,要求话语完整,表意周全,因此不宜用字结构做句子主要成分。强大作为形容词在辞书释文中只能用为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的修饰语,需要把强大的改为强大的人或势力(由凶恶的带出的话语已要求删去,如不删也宜仿照前语作相应修改)。
编辑:马皖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