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61#
 楼主| 发表于 2021-9-24 15:19:11 | 只看该作者
编辑:何晓琴
【案例】
每日一怼(1109)

特此 tècĭ

    2021年9月24日《深圳晚报》第12版刊登报道《千余市民地铁站内打卡拍照爱意浓浓》。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中秋佳节之际,2021深圳地铁文化节活动主办方特此举办了以‘中秋寄思,为爱传意’为主题的专场活动。”句中的“特此”一词使用有误。
    “特此”是一个公文用语,表示特地在这里作出说明、发出布告或通知等的意思,如“地铁今日停运,特此公告”。作为一个公文用语,“特此”通常只用于公文写作中,能够和它搭配的词语通常是一种公文体裁(这个公文体裁虽然是名词,但在这里有动词的意味)。句中的“特此”所修饰的“举办……专场活动”,这是人所做的事,不符合“特此”的使用要求。实际上,引语所出全文是一篇新闻报道,并不是公文,“特此”的使用不合语体,是用不上的。
    可以把“特此”改为“特地”“特别”“特意”之类的词。句中所说“‘中秋寄思,为爱传意’为主题的专场活动”从常规来说,本不属于“文化节活动”的内容。但大概是“文化节活动”举办时恰巧是“中秋佳节之际”,因此“主办方”为此加上了“专场活动”。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选择使用“特地”“特别”“特意”都是合适的。
编辑:何晓琴

1162#
 楼主| 发表于 2021-9-25 18:05: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何晓琴

1163#
 楼主| 发表于 2021-9-25 18:06: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0)
邂逅 xièhòu
(一)
2021年9月24日《羊城晚报》第1版刊登文章《夜查酒驾,岂可讲人情世故》。文中有句话写道:“9月22日,同样是夜查酒驾,广东某市交警邂逅一对奇怪的男女。”这个句子中的“邂逅”一词使用有误。
“邂逅”的意思是偶然遇见,即未经预先约定而遇见。“邂逅”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原来认识的人,如果是原来不认识的,也要求是行为主体希望见到的人或者是行为主体爱慕、仰慕的人,其形象要求具有正面色彩,能够让行为主体接受、在这个句子中,“邂逅”的使用对象是“一对奇怪的男女”(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两人涉嫌酒驾),他们和“邂逅”的行为主体“广东某市交警”以前并不熟识,同时“一对奇怪的男女”在句子语境中不具有正面性,“广东某市交警”虽然正在执行“夜查酒驾”的任务,但从一般常理来说,“一对奇怪的男女”不是他们希望见到的对象。因此,“邂逅”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般可以把“邂逅”改为“遇到”之类的话语。考虑到句中“邂逅”的行为主体是“交警”,他们正在执行“夜查酒驾”的任务,因此,把“邂逅”改为“检查到”“查到”之类的话语更合适。
(二)
2021年5月29日《广州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白蛇传·情〉口碑“出圈”》。文中有个句子写道:“影片一开始,一叶莲舟划过水面,小鱼在红莲碧波中游弋,白素贞与许仙在杭州西湖邂逅相遇。”句中的“邂逅”一词使用不合适。
“邂逅”在这个句子中的行为主体是“白素贞”和“许仙”,从引语所出全文来看,两人在“杭州西湖”相见前虽然还互不认识,但对于“白素贞”来说,“许仙”是其一见倾心并愿意以身相许的对象,因此使用“邂逅”本无不可。但是,句中在“邂逅”之后又用了“相遇”一词与之并列,而这两个词的意思基本相同,并列使用后造成语意重复,是不可取的。
修改这个句子,在“邂逅”和“相遇”两个词之间任意删去一个,消除它们连用在一起产生的语意重复因素即可。如果细加推敲,以删去“邂逅”保留“相遇”更为合适。
编辑:何晓琴

1164#
 楼主| 发表于 2021-9-26 14:24: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1)
为人父母  wéirénfùmŭ
2021年9月25日《中老年时报》第1版刊登报道《寻子路漫漫,月满终团圆》。报道中有一段文字写道:“经了解,小龙被拐卖到任丘后被养父母收养,生活了近30年,已经成家立业。尤其为人父母后,对于骨肉分离的痛苦更有了切身体会。”这段文字中的“为人父母”一语使用有误。

“为人父母”的意思是做父亲或者母亲,泛指人有了下一代。“为人父母”的使用对象必须是已有孩子的夫妇双方或男女兼有的一个群体,单个的人或单一性别的群体,只能成为父亲或者母亲,不可能两种身份都具备,因此都不能使用“为人父母”。句中的“为人父母”,指的是“小龙”,但“小龙”是单个的人,“为人父母”不能适用。

应该把“为人父母”改为“当上父亲”之类的话语。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引语中的“小龙”是一位男性,从常理来说他只能当上父亲,因此改为“当上父亲”是合适的。
编辑:何晓琴

1165#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18:49: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2)
掌握 zhăngwò
2021年9月27日《工人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90后全能钳工是怎样炼成的?》。文中写道:“他不仅考取了工具钳工、装配钳工两个高级技师资格证书,还掌握了 6个工种。”这个句子中的“掌握”一词使用有误。

“掌握”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熟悉并能自由运用,二是指控制,主持。句中的“掌握”用的是前一个意思,这个意思的“掌握”,其指向对象通常是某种情况、观念、规律、技术等,如“掌握敌情”“掌握客观规律”“掌握火候”等,其特点在于都是可以被行为主体运用的事物。“掌握”在这个句子中的指向对象是“6个工种”,但“工种”并非可以让行为主体“他”运用的事物,“掌握”不能对其产生支配作用。

这个句子可以保留“掌握”一词,但对行为主体“他”来说,“掌握”的并不是“6个工种”,而是这“6个工种”的操作技术,操作技术才是可以运用的事物,因此,可以把“掌握了6个工种”改为“掌握了6个工种的操作技术”之类的话语。这样改了以后,“掌握”的指向对象是“操作技术”,两者可以搭配。
编辑:蒋可心

1166#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18:51: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3)
短小精悍 duănxiăo-jīnghàn
2021年9月27日《新民晚报》第15版刊登文章《前宅胡同夏忆》。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三十一年前,1990年夏天,如果不是孙道临先生约我到那里见面,见寡识陋的我,根本不知道京城里还有这样一条短小精悍典雅别致的胡同。”这个句子中的“短小精悍”使用有误。
“短小精悍”有两个意思,一是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二是形容文章篇幅虽短但很有力量。“短小精悍”的这两个意思决定了它的使用对象是人和文章。句中“短小精悍”的使用对象是“胡同”,这超出了“短小精悍”的使用范围,不合使用要求。
“短小精悍”是由“短小”和“精悍”两个词组合的一个成语,其中的“短小”可以用于人,可以用于文章,也可以用于类似“胡同”这样的事物;而“精悍”可以用于人,可以用于文章,但不能用于除此以外的其他事物,这就决定了“短小精悍”这个成语不能用于“胡同”。
可以把“短小精悍”改为“短小精美”“短小精巧”之类的话语。需要注意的是,“短小精美”或“短小精巧”表示的意思是有一定不同的,这里只是提供了两个通常可以用于形容“胡同”的词语,至于这两个词语是否符合引语所出文章作者所说的那条具体的“胡同”,这只能交给作者了。但句中对“胡同”还有“典雅别致”的形容语,因此,使用“短小精美”“短小精巧”之类的话语,大致是不错的。
编辑:蒋可心

1167#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18:52: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4)
岁月不居 suìyuèbùjū
2021年9月29日《文汇报》第11版刊登文章《总在遥望这工厂》。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距他第一天进厂到这场死里逃生的病,岁月不居了35年。”句中的“岁月不居”使用有误。
“岁月不居”出自汉代孔融《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这是作者的感慨之语。后常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表示时间不会停留,容易流逝的意思,并经常单用“岁月不居”来表示时光流逝的意思。但当“岁月不居”这样用的时候,仍然是用为一种感叹语,在词语形式上则已凝固为一个结构稳定的成语。句中的“岁月不居”后面跟上了表示时间数量的“35年”,形成“岁月不居了35年”的说法,在这个组合中,“岁月”是主语,“不居”成了一个可以带上宾语“35年”的谓语动词,但“不居”是不停留的意思,不能对“35年”产生支配功能,因此让“岁月不居”带上“35年”是不适合的。
可以把“岁月不居”改为“岁月流逝”之类的话语。改为“岁月流逝”后,“岁月”成为主语,“流逝”则可以带上宾语“35年”。如果一定要使用“岁月不居”,则可以考虑把“岁月不居了35年”败为“岁月不居,35年匆匆过去了”之类的话语,这样改了以后,“岁月不居”就是感叹语的正确用法,与下文“35年匆匆过去了”的意思也能够契合。
编辑:蒋可心

1168#
 楼主| 发表于 2021-9-30 12:38: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5)


留饭 liúfàn


2021年9月30日《新华日报》第18版刊登文章《人间烟火色》。文中有句话写道:“那天朋友来帮我在电脑上设计制作个人微信公众号,搞定之后已接近晚饭时分,朋友谦让着怎么也不肯留饭。”这句话中的“留饭”一词使用有误。

“留饭”的意思是留下客人请吃饭。“留饭”的行为主体只能是主人,而不能是客人。在这个句子中,“朋友”是“我”的客人,但做了“留饭”的行为主体,使“留饭”只能理解为客人留下吃饭,但这不合“留饭”的词义。

实际上,“留饭”还有客套语的色彩,如“承蒙留饭”。因此,“留饭”的行为主体虽然一般是主人,但主人自己不宜对客人用“留饭”,这个词更多地用于客人表示对主人的谢意。

可以把“留饭”改为“留下吃饭”。简单地看,“留饭”和“留下吃饭”虽然在语法结构上一致,但前者并不是后者的简缩,两者不能混淆。


编辑:蒋可心

1169#
 楼主| 发表于 2021-9-30 22:17: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祖国72华诞”?国庆宣传报道注意事项来了!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72周年。
当前,一些宣传稿件中出现了不同形式的不规范表述。例如下面这18种: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2周年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2周年
庆祝新中国建国72周年
纪念新中国建国72周年
庆祝建国72周年
纪念建国72周年
庆祝祖国72华诞
纪念祖国72华诞
庆祝祖国成立72周年
纪念祖国成立72周年
庆祝祖国72周年华诞
纪念祖国72周年华诞
庆祝建国72周年华诞
纪念建国72周年华诞
纪念新中国72华诞
纪念新中国72周年华诞
纪念新中国成立72周年
庆祝新中国成立72年
请注意,这些都是不规范表述哦!
当表述中出现“建国”“祖国”“纪念”等词语,一定要睁大眼睛。出现其中一个词语,基本就可断定为不规范表述。
需要注意,不要把72周年写成72年。但是,在“新中国成立72年来”类似的表述中,就不需要写作72周年。
关于“建国”
近几年,我们国家对相关的表述越来越规范、清晰。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就有3处将“建国”修改为“新中国成立”。
修改前为:
1.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2.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3.到建国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修改后为:
1.新中国成立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2.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3.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因此,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2周年的相关活动和报道中,若出现“建国72周年”的表述则是不规范的。
关于“祖国”“纪念”
“祖国”是一个宏观的地理人文概念,具有浓烈的文化意义和感情色彩。“祖国”与“国家”也不是同一个概念,类似“祖国72华诞”等表述也是不正确的。
“纪念”是对已不存在的、已经过去的人或事物而言。新中国成立至今是一直存在的,也将继续存在,我们要做的是“庆祝”,而不是“纪念”。因此,类似“纪念新中国成立72周年”的表述也是不正确的。
我们提醒大家,写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或“庆祝新中国成立72周年”最规范。注意,阿拉伯数字72也可以写作汉字数字七十二。
国庆节就快要到来,庆祝的横幅中相关表述该怎么写?我们的建议是,可以写作: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
欢度(注意不要写成“渡”)国庆
说说“华诞”
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
我们常见的表述有“庆祝新中国72华诞”“庆祝新中国72周年华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2华诞之际”等等。
首先要说明的是以上三种表述都是正确的。
很多读者会问“周年”和“华诞”可以连用吗?
笔者认为可以。

首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里的举例。
其次,请看《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
再次,请看《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因此,不论是“华诞”单用,还是将“周年”和“华诞”一起连用都是没有问题的。
其他常见不规范表述
1.错例:“‘十·一’出行指南来了”
例句中“十一”不写作“十·一”。
2.错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摆脱“三座大山”。
“摆脱”应表述为“推翻”。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表述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应表述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应表述为“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
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应表述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应表述为“供给侧结构改革”。
8.“闪耀着真理光芒”不应表述为“散发着真理光芒”。
9.“跳出历史周期率”不应表述为“跳出历史周期律”。
10.“国庆庆典活动有利于引导人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应表述为“国庆庆典活动有利于引导人们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1.“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应表述为“无产阶段革命家”。
12.描述当前我国人口数,不应再表述为“13亿多人口”。
2020年,人民日报曾报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14亿人,为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467万人。”
13.遇到“炎黄子孙”一词一定要注意,一般可表述为“中华儿女”。
例:国庆节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晚会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形式呈现,名称叫《奋斗吧 中华儿女》。
11种常见不规范引用
1.“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中的“蓝”不写作“靛”。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写作“不为浮云遮望眼”。
3.“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不写作“龙盘虎踞今胜昔,翻天覆地慨而慷”。
4.“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写作“治大国如烹小鲜”。
5.“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不写作“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钜”。
6.“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不写作“天地英雄气,千秋尚禀然”。
7.“虽九死其犹未悔”不写作“虽九死其尤未悔”。
8.“长风破浪会有时”不写作“乘风破浪会有时”。
9.“直挂云帆济沧海”不写作“直挂云帆济苍海”。
10.“为有牺牲多壮志”不写作“唯有牺牲多壮志”。
11.“敢教日月换新天”不写作“敢叫日月换新天”。
9个常见错别字
1.“躬逢盛世”不要写作“恭逢盛世”“躬逢盛事”“恭逢盛事”。
2.“初心如磐”不写作“初心如罄”。
3.“历史交汇期”不写作“历史交会期”。
4.“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的“形势”,拼音输入法容易打成“形式”。
5.“物阜民丰”不要写作“物埠民丰”。
6.“增进民族团结”不要写作“增近民族团结”。
7.“作表率”与“做表率”皆可,中央级媒体一般写作“作表率”,但“做好表率”不宜写作“作好表率”。
8.“chang年担负战备值班任务”中的“chang”宜写作“常”。
9.“老兵精神矍铄”不写作“老兵精神镬铄”。
涉及国家方面
1.关于国旗。不少网站关于国庆的网络专题,国旗的四颗小五角星常出现错误。正确的是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正确的表示如下图:
2.关于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中有同样的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有不少文章指出,“谷穗”应为“麦稻穗”,但从相关法律及《辞海》等工具书来看,都是写作“谷穗”。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蒋可心

117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 22:37: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16)


象征 xiàngzhēng 身份 shēnfèn


2021年10月1日《湖北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黄冈4县市即将跨入“高铁时代”》。文中有句话写道:“每根轨枕的数据同步上传后台系统,有象征独特身份证明的编码,可实现信息的全程追溯。”这个句子中的“象征”和“身份”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象征”。“象征”是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用具体的物象来表明某种特定、抽象的意义,作名词用时指用来表示某种特定、抽象意义的具体事物。句中的“象征”用为动词。使用“象征”需要注意的是,“象征”的使用主体,即某个具体的物象,与其所表明的某种意义是人为添加上去的,其本身并不具备这种功能。如在汉语语境中,经常用红色象征革命或喜事,用白色象征反动或丧事,但是就红色、白色这两个使用主体来说,它们只是两种自然界的颜色,与革命或喜事、反动或丧事都无逻辑上的必然联系,这种意义都是由人外加上去的。而如果这个使用主体本身确实有这种功能,“象征”就不能用了。
在这个句子中,“象征”的使用主体是“编码”,而“编码”在这个句子语境中的功能就是给“每根轨枕”作标明“独特身份证明”(其中“身份”的使用错误下文另议)之用,这种功能是“编码”从其产生就具有的,虽然也是一种人为外加,但这是它的唯一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象征”不能适用。

再看“身份”。“身份”是一个多义词,可指人自身所处的地位,如“这个人身份不明”;可指某种资格,如“放下身份”;可指受人看重、尊敬的地位,如“你是位有身份的人”。需要注意的是,“身份”不管表示哪一个意思,它的使用主体都只能是人。句中“身份”的使用主体是“轨枕”,但这是一种物品,“身份”不能适用。

一般地说,可以把“象征”改为“标明”之类的词,把“身份”改为“位置”之类的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把“象征”改为“标明”之后,“标明”与后面的“证明”不能搭配,还要把“证明”删去。这样,就是把“有象征独特身份证明的编码”这个短句改为“有标明独特位置的编码”。但是,修改后的短句虽然消除了用词错误,却是一种很拗口的说法,在表达上是比较差的。实际上,根据这个句子表示的意思,这个短句没有必要使用,“每根轨枕的数据”应该包括了“编码”,因此把“每根轨枕的数据”改为“每根轨枕的编码等数据”即可,“有象征独特身份证明的编码”这个短句可以删去。


编辑:蒋可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