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51#
 楼主| 发表于 2021-8-28 21:03: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82

改制găizhì

2021827日《四川日报》第16版刊登文章《陈家湾诗事》。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那时我正好也在陈家湾,在位于陈家湾的重庆师范学院授课,住在由学生寝室改制而来的青年教师宿舍。”句中的“改制”一词使用有误。

“改制”指改变体制、机制、制度等。“改制”的使用场域,主要是经济、文化等领域,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句中说的是把“学生寝室”变更为“青年教师宿舍”,这是对建筑物使用功能的改变,无关体制、机制、制度等,“改制”不能适用。

可以把“改制而来”改为“改过来”之类的话语。需要注意的是,原文“改制而来”是一个连动结构,改过后的“改过来”是一个动补结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改制”的释义不够准确。《现汉》对“改制”的释文是:“改变政治、经济等制度:企业~后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在汉语使用环境中,一方面,政治方面的改变,通常不使用“改制”,而是用“改革”,而文化方面,一些文化类别的单位就企业性质、企业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变一般也使用“改制”;另一方面,即使是在经济、文化领域,“改制”也更多地用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改变,而对牵涉整个行业宏观体制机制方面的改变,通常也不使用“改制”,而是更多地用“改革”。《现汉》对“改制”的释义太过宏观和笼统,对于这个词的适用范围的确定也不准确。事实上,《现汉》释文为“改制”提供的书证“企业改制后效率大大提高”就很说明问题,表明这个词更多地用于企事业单位,而不能用于政治方面,即使是经济方面,也很少用于宏观经济领域。可惜《现汉》找对了书证,却未能从这个书证得到启发,为“改制”写出准确的释文。

编辑:蒋可心

1152#
 楼主| 发表于 2021-8-28 22:57: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81
卓有成效 zhuóyŏu-chéngxiào
2021826日《深圳晚报》第9版刊登报道《红脚鲣鸟萌萌昨重回蓝天》。文中写道:目前,深圳平均每年救护的野生动物已达2000只(条)以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卓有成效。这句话中的卓有成效使用有误。
卓有成效的意思是有很突出的成绩、效果。卓有成效是一种对使用对象的褒扬评价,这种评价应该是静态的,在相对的规定时间内是不会出现变化的。但是,句中的卓有成效接受了越来越的修饰,而越来越能够修饰的内容通常应是动态的,也就是必须有变化的,如水位越来越高,就表示的状态在不断变化。但不能说水位越来越很高,因为很高只是的其中一种情况,它是静态的,不变化的。因此,卓有成效不能接受越来越的修饰。句中卓有成效越来越用在一起,产生了表意上的矛盾。
可以把卓有成效改为有成效有成效是一种动态的、可以根据被描写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说法,如比较有成效”“小有成效”“非常有成效等,因此有成效可以和越来越搭配。而卓有成效和这里说的比较有成效”“小有成效”“非常有成效等都只是有成效这种情况中的一个点,都是静态的,不能和越来越搭配。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卓有成效的释义不够严谨。《现汉》释文为:成绩、效果显著。这个释文在结构上与卓有成效不一致。从内部构词上看,卓有成效是由具有动词性的卓有支配成效,表现为动宾结构(或称支配结构),而《现汉》释文却是把成绩、效果作为主语,显著则是其谓语,表现为主谓结构。这在词典释义上是不周密的。《现汉》对卓有成效的释义太随意,难以让使用者对这个词语建立起准确的理解。
编辑:马皖雪

115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9 23:52: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83
盛行 shèngxíng 当令 dānglìng
2021829日《广州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处暑后秋分前,最紧要是润燥还是祛湿?》。文中写道:秋季前3个节气是湿气盛行之时,后3个节气才是燥气当令。句中的盛行当令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盛行盛行的意思是广泛流行。盛行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人做的事,如年轻人盛行学习英语。句中盛行的使用对象是湿气,但湿气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是人做的事,盛行不能适用。
再看当令当令的意思是适合时令。当令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各种蔬菜、食品等,同时要求使用对象有正面性。句中当令的使用对象是燥气,但燥气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食品,同时燥气又是一种影响人体健康的自然现象,不具有正面性,因此当令不能适用。
可以把盛行改为弥漫”“充斥之类的词。弥漫充斥都可表示事物布满于某一空间的意思,同时其使用对象要求具有负面性,用来形容湿气是合适的。可以把当令改为登场之类的词,登场原意为演员登上舞台,引申后可表示人或事物出现,同时引申义带有一定的负面性,用来形容燥气也是合适的。
编辑:马皖雪

1154#
 楼主| 发表于 2021-8-31 00:17: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84
欲罢不能 yùbà-bùnéng
2021年8月30日《深圳特区报》第12版刊登报道《〈乔家的儿女〉像极了你我他》。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乔家的儿女》横跨30年的剧情,一开篇就让那个自私、缺德、不顾家的爹——乔祖望,被观众恨得牙痒痒,又对乔家的孩子们心疼不已,继而在温情的讲述、紧密的剧情节奏中,对这个家庭的命运欲罢不能。”句中的“欲罢不能”使用有误。
“欲罢不能”表示对某件事想要停下来却不能停。“欲罢不能”的使用对象,应该是正在进行中的事情,但句中“欲罢不能”的使用对象是“对这个家庭的命运”,“命运”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一件事情,因此它只能有好坏的区别,但不可能中止,因此“欲罢不能”不能适用。
对这个句子的修改,关键在于要把“欲罢不能”改为能够和“对这个家庭的命运”搭配的词语,比如可以改为“牵肠挂肚”。“牵肠挂肚”表示十分挂念,很不放心,这个意思适用于句中语境。
当然,就这个句子来说,也可以保留“欲罢不能”,但需要把“欲罢不能”的使用对象揭示出来。可以把“对这个家庭的命运”改为“对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关注”(前一个“的”可以删去),这样“欲罢不能”的使用对象就成了“关注”,而“关注”是人所做的事情,“欲罢不能”的使用就没问题了。
编辑:李佳怿

1155#
 楼主| 发表于 2021-8-31 12:39: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85
浓重 nóngzhòng
2021年8月31日《文汇报》第11版刊登文章《菜谱里有最丰美动人的中国故事》。文中写道:“她印象深刻的一碗咸烧白来自一次老派乡村婚礼的午宴,乡厨子带着帮手准备了上百人的饭菜,咸烧白是流水席上的硬菜,‘五花肉蒸到肥肉入口即化,宜宾芽菜浓重的咸味和肉融合在一起,热腾腾地从高高的竹笼屉上被拿下来上桌。’”文中的“浓重”使用不准确。
“浓重”的意思是又浓又重,指事物的特点明显强烈。“浓重”的使用对象通常为气味、烟雾、色彩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凭人的嗅觉、视觉等来对使用对象产生感受。文中的“浓重”,其使用对象是一款菜(“咸烧白”)中一种食材(“宜宾芽菜”)的“咸味”,这是由人的味觉器官来感受的一种事物,通常不用“浓重”。
另外,“浓重”还有比较轻微的贬义,可以反映出作者对使用对象有一种排斥情绪。文中作者对“咸烧白”“印象深刻”,即充满好感,这种好感自然包括了其中“宜宾芽菜”的“咸味”。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使用“浓重”在情感上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浓重”改为“浓烈”。“浓烈”的意思是浓重强烈,它的使用对象主要是需要用味觉器官来感受的事物,即味道。这种味道可以包括食品的味道,包括气味,包括比喻某种感受、情趣、意味等,都可以使用“浓烈”,自然也适合用来形容文中一款菜的“咸味”。使用“浓烈”,也适合表现作者对这款菜的喜爱情感。
需要指出的是,“浓烈”和“浓重”都可以用来形容气味,一般情况下,对作者肯定的事物多用“浓烈”,反之则多用“浓重”。如“桂树开花的时候,马路上桂香浓烈。”“打开房门,屋内秽气浓重。”
编辑:李佳怿

1156#
 楼主| 发表于 2021-9-3 17:26: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88
寂寥 jìliáo 亲密 qīnmì
2021年9月3日《光明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众里品读太姥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戈壁在大漠在雪山,它们排斥你裸露你寂寥你,而太姥山这样的温润灵秀之地,它容纳你亲密你,你不会像一个陌生人,只是远远地打量它。”句中的“寂寥”和“亲密”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寂寥”。“寂寥”意为寂静,空旷。“寂寥”是一个形容词,通常用来形容自然界的空间,句中用来形容“它们”(句中指代“戈壁”“大漠”“雪山”)对作为人的“你”的态度,不仅词义不合,而且让“寂寥”带上了宾语“你”,这是把这个形容词当动词用了,不合“寂寥”的使用要求。
再看“亲密”。“亲密”意为感情好,关系密切。“亲密”是一个形容词,通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句中用来形容“它”(句中指代“太姥山这样的温润灵秀之地”)对作为人的“你”的态度,让“亲密”带上了宾语“你”,这是把这个形容词当动词用了,不合“亲密”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寂寥”改为“冷淡”,把“亲密”改为“亲近”。“冷淡”和“亲近”都是兼类词,既可作形容词用又可作动词用,“冷淡”作动词用时表示对他人不热情,“亲近”作动词用时表示对他人态度热情地接近,这两个动词义都适用于句中语境。
需要说明的是,整个句子采用了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分别给“戈壁”“大漠”“雪山”(句中用“它们”指代)和“太姥山这样的温润灵秀之地”(句中用“它”指代)赋予人的色彩,让它们以人的特点来和作为人的“你”建立联系,这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句中说的是“它们”“它”对待人施予的行动,如“排斥你”“裸露你”和“容纳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些说法分别是以动词“排斥”“裸露”“容纳”来支配“你”。而原句中的“寂寥”“亲密”不是对他人施予的行动,因此在句中不能适用。把这两个词分别改为“冷淡”和“亲近”,它们和其他几个动词一样,可以表示“它们”和“它”对待“你”施予的行动,仍然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
编辑:李佳怿

1157#
 楼主| 发表于 2021-9-3 17:27: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87
屡教不改 lǚjiào-bùgăi
2021年8月30日《晶报》第2版刊登文章《算法不是某些互联网平台唯利是图的“遮羞布”》。文中有句话写道:“对于一些严重滥用算法且屡教不改的互联网平台,就应该让其彻底退出市场。”句中的“屡教不改”使用有误。
“屡教不改”的意思是经过多次教育仍不改正。“屡教不改”的使用对象通常只能是人而不能是机构,这是因为在“屡教不改”这个短语中,“教”是指进行教育、教诲,而教育、教诲的对象只能是人,机构之类的事物不能接受教育或教诲,这也决定了“屡教不改”的对象不能是机构。句中“屡教不改”的使用对象是“互联网平台”,这是一种机构,“屡教不改”不能适用。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屡教不改”改为“屡次违规”“屡次违法”之类的话语。
编辑:李佳怿

1158#
 楼主| 发表于 2021-9-5 16:26: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90


教义 jiàoyì


202195日《南方都市报》第10版刊登文章《读到的不仅仅是“岭南师友”》。文中写道:“自二〇〇九年跟随黄老师求学,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借文章梳理一番恩师教义,自是理所应当的。”文中的“教义”一词使用不妥。

“教义”是一个宗教用语,指一个宗教所信奉的基本理论,主张等。“教义”通常用于宗教领域,现在也有泛指的用法,指某个集团所推行的基本理念,但这种泛指意义上的“教义”,通常都含有贬义。句中的“教义”,用来指“恩师”(即“黄老师”)对引语所出文章作者在“十一个年头”里的教育指导,“教义”的使用不合词义。

可以把“教义”改为“教导”或“教诲”。“教导”“教诲”在文中指“恩师”对作者的教育,适用于这段文字。需要说明的是,原文中的“教义”是一个名词,修改后的“教导”“教诲”都是动词,这与原文语句的语法结构有点不大一样。但就引语所出文章的所述来说,全文说的都是“恩师”对作者的教育,而不是在讲“恩师”所创造或所信仰并作传授的某种理念,全文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过程,因此这里需要的正是像“教导”或“教诲”之类的动词。



编辑:李佳怿

1159#
 楼主| 发表于 2021-9-7 00:08: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91)
赔偿 péicháng 抚慰金 fǔwèijīn


  2021年9月3日《福建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动物伤人,饲养人或管理人应承担侵权责任》。文章说的是村民郑某海被一只他人饲养的鸵鸟撞倒,并遭踩踏受伤。郑某海在赔偿问题上与鸵鸟主人产生纠纷,并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作出了判决。在介绍判决结果时,文中写道:“近日,新罗区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判决,对郑某海的损失,由新罗区某种植农场承担70%、郑某海承担30%的赔偿责任,并由新罗区某种植农场赔偿郑某海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这句话有两处用到“赔偿”一词,其中第一个“赔偿”使用有误。句中的“抚慰金”也有使用错误。
  先看“赔偿”。“赔偿”的意思是因自己的行为给他人或集体造成损失而给予补偿。“赔偿”的指向对象应是他人或集体,不能是受损者自身。句中的第一个“赔偿”,其指向对象是“郑某海”,而其行为主体有两个,一为“新罗区某种植农场”,一为“郑某海”,其中“新罗区某种植农场”向“郑某海”作出“赔偿”是可以的,但“郑某海”向“郑某海”作出“赔偿”,等于是说行为主体向自己作“赔偿”,这是说不通的。因此,句中第一个“赔偿”的使用不合适。
  再看“抚慰金”。“抚慰金”指的是对贫困或因遭遇灾害、病痛等处于困厄中的人表示同情、安慰的货币,也指对纠纷中遭遇损害的人表示安慰,帮助其平息愤怒、悲伤等情绪的货币。“抚慰金”体现的是“抚慰”的行为主体对使用对象的一种帮助或责任体现,一般不以行为指向对象困难或受损的实际状况为“抚慰金”的计算标准,因此通常不能接受“赔偿”的支配。句中的“赔偿金”接受了句中第二个“赔偿”的支配,两者不能搭配。
  句中的第一个“赔偿”应该删去,也就是说把原句中的“赔偿责任”改为“责任”。这个“责任”的使用对象是“郑某海的损失”,由“新罗区某种植农场”和“郑某海”按规定比例分担,“郑某海”可以对自己的损失承担“责任”。
  “抚慰金”则可改为“补偿金”,“补偿金”可以有一定的计算标准,能够接受“赔偿”的支配。当然,句中说的是法院的判决情况,如果法院定下的这笔费用的名目就是“抚慰金”,那更合适的是保留“抚慰金”的使用,而把句中第二个“赔偿”改为“给付”之类的词。


编辑:古凤

1160#
 楼主| 发表于 2021-9-8 01:10: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92)
拥护 yōnghù


  2021年9月1日《新民晚报·家庭周刊》第1版刊登报道《浪漫诗人的羁绊人生》。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汪国真出生于这样一个北京大院家庭,从小就受到家族文化的熏陶,对于传统儒教极为拥护。”句中的“拥护”一词使用有误。
  “拥护”的意思是对权力人物、权力机构和由权力机构、权力人物发布的政策、措施、要求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拥护”的使用对象必须拥有权力,“拥护”的行为主体对其发布的各种指令、要求等必须照办,如果不照办就会招致利益受损。句中“拥护”的使用对象是“传统儒教”,但“传统儒教”是一种文化,与权力无关,行为主体如果对“传统儒教”不“拥护”,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遭遇利益受损的情况。因此,句中的“拥护”不合使用。
  可以把“拥护”改为“尊崇”“信仰”之类的词。“尊崇”“信仰”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一种文化,适合句中使用需要。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拥护”的释义有修改的空间。《现汉》释“拥护”为:“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党的领导。”这个释文对“拥护”的使用对象使用了列举法,这在辞书编纂中是应该避免的。用列举使用对象的方法注释词义,一是容易产生列举不尽的问题,使释义不周全(虽然在列举中可以用一个“等”来表示省略,但对释义来说不周全的问题并未因此解决);二是列举法的释义难以深入到词的核心意义。对“拥护”这个词来说,其关键是使用对象要求具有刚性权力,指出这一点,这个词的核心意义就凸显出来了。


编辑:古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