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81#
 楼主| 发表于 2021-6-30 09:53: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22)
鬼使神差 guĭshĭ-shénchāi

  2021年6月29日《四川日报》第17版刊登报道《传统制盐技艺的“非凡”传承》。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几个月后,由于单位体制改革,他鬼使神差地被调到燊海井‘烧盐匠’岗位。‘我当时心里真的是一百个不愿意。’游强回忆说。”这段文字中的“鬼使神差”使用有误。
  “鬼使神差”的意思是好像有鬼神暗中操纵一样。“鬼使神差”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形容意外地发生某种具有巧合性的事,二是不由自主地做出自己没想到要做的事。这段文字说的是“他”“被调到燊海井‘烧盐匠’岗位”这件事,如果这件事是“他”所希望的,可以视为是一种巧合。但是从行文可以看出,“他”对此“当时心里真的是一百个不愿意”,可见并无巧合的意思。
  当然,除了形容巧合的事,“鬼使神差”还可形容行为主体不由自主地做的事,但这个意思的“鬼使神差”,要求所形容的事必须是行为主体自己做的事,而文中的“被调到燊海井‘烧盐匠’岗位”并不是行为主体“他”自己能够做的事,而只能是由他人对“他”做的事,“鬼使神差”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修改“鬼使神差”,需要根据“被调到燊海井‘烧盐匠’岗位”这件事的具体发生情况作选择。从文中得知,“他”本人对此“一百个不愿意”,可考虑把“鬼使神差”改为“阴差阳错”之类的词语。

编辑:古凤

1082#
 楼主| 发表于 2021-7-2 13:20: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24)
夫妻 fūqī 团聚 tuánjù


  2021年6月30日《辽宁日报》第16版刊登报道《魏洪艳一家用担当和奉献书写小家大爱》。文章讲述一位名叫魏洪艳的人初中毕业后考上卫生学校的护理专业,在学校结识了比自己早一届的同乡关岳彪,并确定了恋爱关系。在叙述了这个背景后,文章写道:“中专毕业后,魏洪艳留在铁岭市结核病医院工作,而关岳彪则被分配到乡镇医院工作。为了夫妻团聚,关岳彪放弃了乡镇医院工作,进城自主创业。1999年初,两人登记结婚……”。这段文字中的“夫妻”和“团聚”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夫妻”。“夫妻”指的是婚姻关系中的丈夫和妻子。一对男女,要互相成为对方的丈夫或者妻子,必须首先缔结婚姻关系,他们两人才能称为“夫妻”。从文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在关岳彪“放弃了乡镇医院工作,进城自主创业”这个时候,他和魏洪艳只是恋人,尚未缔结婚姻关系。文中叙述“1999年初,两人登记结婚”,而关岳彪“放弃了乡镇医院工作,进城自主创业”虽然未直接写明年份,但由于他的这一行为出现在刚刚“中专毕业”的时候,按照常理,这时候两人还很年轻,不大可能结婚。两人虽然以后成为夫妻,但在关岳彪“放弃了乡镇医院工作,进城自主创业”时,两人还未缔结婚姻关系,“夫妻”的使用不合事实。
  再看“团聚”。“团聚”一般指亲人较长时间分别甚至失散后相聚。“团聚”的使用对象要求是家人、亲人,按照常理家人、亲人本应住在一起生活,但因种种原因长久分别甚至失散,然后相聚,在这种情况下,“团聚”的使用才是有意义的。文中的“团聚”和“夫妻”搭配,“夫妻”属于亲人,因此这样使用本来是可以的。但是在已经证明文中的“夫妻”一词属错误使用,行为主体关岳彪和魏洪艳在行为发生时只是恋人关系,而从常理来说,恋人是没有住在一起生活的必要性的,因此“团聚”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夫妻”和“团聚”的使用错误要放在一起修改,关键是要去掉“夫妻团聚”这个与行为主体身份不合的说法,而能够改用的说法则可以有很多,如把“夫妻团聚”改为“谈恋爱方便”“互相照顾”等等,都是可以的。

编辑:古凤

1083#
 楼主| 发表于 2021-7-2 13:22: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25)
引荐 yĭnjiàn


  2021年6月27日《光明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傅聪留在南京的音符》。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次日中午,经金圣华引荐,我得空去傅聪房间拜访他。”句中的“引荐”一词使用有误。
  “引见”的意思是推荐。“引荐”的使用场合通常是推荐人从事某项工作,句中说的是“拜访他”这样一个活动,行为主体“金圣华”所做的只是带“我”和“傅聪”相见,使两人能够结识,“引荐”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引荐”改为“引见”。
编辑:古凤

1084#
 楼主| 发表于 2021-7-3 18:06: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23)
终将 zhōngjiāng


  2021年6月30日《福建日报》第8版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台独’分子终将难逃历史审判”。这个题目中的“终将”一词使用有误。
  “终将”的意思是最终将会。“终将”作为一个副词,在使用中通常用于修饰某个事实,但这个事实必须是在未来才能出现,而在作者说这话的时候尚未出现。比如在“革命终将胜利”这句话中,“革命胜利”就是一个在未来会实现的事情,但在作者说这句的时候,“革命胜利”还没有成为现实。
  上引标题中,“终将”修饰的是“难逃历史审判”,但“难逃历史审判”说的是一个道理,而不是一个事实,“终将”不能适用。实际上,“难逃历史审判”作为一个事理,不仅在未来可以成立,就是在作者说句话的当下也是可以成立的,这也证明了“终将”在这个句子中不能适用。
  可以把“终将”删去,即把全句改为“‘台独’分子难逃历史审判”。也可以保留“终将”,但需要把“难逃历史审判”改为“接受历史审判”之类的话语,“接受历史审判”是一个事实,但只能在未来实现,而在作者说这话的当下这个时间点上还未实现,符合“终将”的使用要求。

编辑:古凤

1085#
 楼主| 发表于 2021-7-3 18:07: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26)
破灭 pòmiè


  2021年7月3日《光明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中东之乱,美国难辞其咎》。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美国首先在中东的伊朗和土耳其开启对苏联的冷战,拼凑围堵苏联的军事联盟,在地区四处推行帝国主义干涉政策,企图破灭地区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句中的“破灭”一词使用有误。
  “破灭”的意思是落空。“破灭”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理想、幻想、希望等抽象的概念,句中“破灭”的使用对象是“浪潮”,这虽然是比喻的用法,但就其本义来说是一个具象概念,不能和“破灭”搭配,而由其本义衍生的引申义自然也不能和“破灭”搭配。另外,“破灭”还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破灭”又和“浪潮”构成动宾关系,这也不合“破灭”的用法。
  可以把“破灭”改为“消灭”。“消灭”的意思是采取措施使某种情况不再存在,它的使用对象比较广泛,适合这个句子的语境。

编辑:古凤

1086#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3:29: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27)
景致 jĭngzhì 单一 dānyī


  2021年7月4日《解放日报》第6版刊登报道《“新乡贤”的新梦想》。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彼时西湖李家的景致很单一:荒山、泥路、破砖瓦房,人畜混居,遍地猪牛粪。”这个句子中有“景致”和“单一”两个词的使用存在问题。
  先看“景致”。“景致”即风景,指可供观赏的风光景色,包括山水、花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景致”能够让人用肉眼看到,但并不是人能够用肉眼看到的任何事物都可称为“景致”,只有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的才能称为“景致”。当然所谓的观赏价值并无统一标准,所以会有“景致很差”的说法,但即使如此,这话的前提仍然是把对象作为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事物来看待的。句中的“景致”指的是“西湖李家”(从引语所出文中可知是一个村庄)的村容村貎,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天然形成或有意识打造的以促进旅游为吸引力的村庄以外,一般的村庄并不以供人观赏为目标,是不具备观赏价值的。因此,“景致”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单一”。“单一”指的是只有一种。句中的“单一”,说的是“西湖李家的景致”(其中“景致”的使用错误已在上文分析,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但文中列出的情况有“荒山、泥路、破砖瓦房,人畜混居,遍地猪牛粪”,远不止一种,“单一”的使用不合适。
  通常情况下,可以把“景致”改为“景象”。“景象”指的是情景,状况,这个意思合于句中情景。但是,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西湖李家”是一个村庄,那么,把“景致”改为“村容”或“村貎”是更为合适的。“单一”可以改为“杂乱”之类的词。句中说的是“彼时西湖李家”的村容村貎显得很零乱,没有条理,“杂乱”的使用合于这个语境。


编辑:古凤

1087#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3:34: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古凤

1088#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8:22: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28)

权利 quánlì


2021年7月5日《工人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给动物配“营养餐”的人》。文中有个句子写道:“只要检验员检测的指标不合格,任何人——包括公司老总都没有签字放行的权利。”句中的“权利”一词使用有误。

“权利”指的是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力和由此获得的利益。“权利”包含两个方面,即权力和由这个权力所产生的经济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利益。句中说的是“公司老总”所从事的“签字放行”的行为,这是行为人依其职权所具有的对公司事务的支配力量的一种体现,其中并不涉及利益,“权利”的使用不合适。

应该把“权利”改为“权力”。“权力”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其使用对象通常是国家、政府、司法等具有这种强制力量的主体;二是指职权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其使用主体通常是拥有这种支配力量的部门或个人。句中适用“权力”的后一个意思。

“权利”和“权力”是一对同音词,意思也有交叉的地方,很容易出现使用错误。对这个两个词进行区分可以掌握一个要点,“权力”是由“权”产生的一种具有强制性或支配性的力量,“权利”则是由“权”产生的利益。



编辑:王奕

1089#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9:00: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29)


新生 xīnshēng


2021年7月5日《新民晚报》第21版刊登报道《上海老先生数十年传播古诗吟诵》。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彭世强总说,自己退而不休的重要原因,是他还追求着语文教学的新生,特别想让古诗文教学走出一条知识传授和有声阅读双管齐下的新路子。”句中的“新生”一词使用有误。

“新生”的意思是刚出现的,这个意思在使用中通常是作名词的修饰语,表示这个名词的事物的属性,如“新生事物”;还可比喻人或事物走出困境,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如“对犯罪人员判处刑罚是为了让他们获得新生机会”“一些濒临失传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申遗活动中获得新生”。句中的“新生”用的是后一个意思。但是,“新生”在这样用的时候,通常要求其使用对象处于严重的困境,如果是事物,要求这个事物处于残缺、零乱等不理想状态甚至失去存在空间。句中的“新生”,其使用对象是“语文教学”,但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学”一直存在,其存在状态并未有萎缩,只是与句中的行为主体“彭世强”的意愿不合,而“彭世强”是希望“语文教学”抛开旧的创造出新的,出现新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新生”并不符合其要表达的意思。

可以把“新生”改为“创新”。“创新”按照其词性可分为两个意思,作动词用时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如“勇于创新”,作名词用时指创造性、新意。“创新”用到这个句子中是名词的用法,指“语文教学”中的新意,这个意思符合行为主体“彭世强”的表达需要。

这个句子还存在人称代词使用不统一的问题。句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自己”指的是“彭世强”,表明“彭世强总说”后面用的是他的原话,但后文的人称代词又用了第三人称代词“他”,与引用其原话出现了矛盾。要么把“自己”改为“他”,要么把“他”改为“自己”或直接删去,两者不能同时存在。

另按:《现代汉语词典》对“新生”的释义存在疏漏。《现汉》按“新生”的不同词性揭出其两个义项,其中对名词义的释文是:“新生命:获得~。”这个释义过于简单了。实际上,“新生”的名词义是一个比喻义,指人或事物获得新的发展机会,而对人的自然生命一般不能适用“新生”,如一个重病患者已经被放弃治疗,恰巧来了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将其救了过来,这时候一般不说这个人“获得新生”。《现汉》的释义未能对此作出鉴别,这是一个失误。



编辑:王奕

1090#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9:01: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30)


情结 qíngjié


2021年7月6日《今晚报》第10版刊登一篇文章,介绍周恩来学生时代在天津读书时积极参与革命的活动,题目是“与马千里的情结”。这个题目的句子未出现主语,但考虑到这篇文章是报上逐日连载的一组文章的其中一篇,另有总题“周恩来学生时代与天津”,因此这样起标题是可以的,而在意念上则可把这个句子的主语理解为“周恩来”。但是,这个题目中的“情结”一词使用有误。

“情结”指的是心中的感情纠葛,也指经常萦系在心头的某种情感。“情结”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事物。句中的“情结”用于人,其使用主体是“周恩来”,使用目标是“马千里”。当“情结”用于人的时候,它通常是指一个人对他所倾慕异性的相思之情(这里不考虑同性之间的恋情),但这种相思之情通常又是不被对方接受的,一旦接受了,“情结”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用于人的“情结”,通常情况下并不具有正面性。这个标题说的是句中未出现的“周恩来”和句中出现的“马千里”两个人之间的事,但两人都是男性,不存在恋情,因此,“情结”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在感情色彩上也与作者的倾向不合。

另外,即使不考虑“情结”的上述因素,“情结”通常也是是属于单方面的,句中用了介词“与”,使得“情结”成为“周恩来”和“马千里”两人之间互相发生的事,这也是不合“情结”的使用要求的。

可以把“情结”改为“情谊”。“情谊”指相互友爱、关切的感情。“情谊”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常不包括恋情,而且同性之间也可以用,因此适用于描写“周恩来”和“马千里”之间的情感。更重要的是,由于它是相互之间发生的互动性情感,不像“情结”一样只是单方面的,因此它不仅不需要化解,而且可以长久存在。

另外,如果使用“情结”,由于“情结”是单方面的,是使用主体对使用目标的一种情感投射,就需要把原标题句首的介词“与”改为“对”。但在把“情结”改为“情谊”后,由于“情谊”是一种互动性情感,介词“与”的使用就合适了,不用再作改动。



编辑:王奕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51La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