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71#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16:49: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94)

创意 chuàngyì

2021年6月1日《工人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创新、变潮,老字号从“爆红”到“长红”还有多远?》。文中有句话写道:“来自云南的老字号丽江百岁坊,推出了融合传统民族技艺精华与当下流行时尚元素的银制品,还为这些精美的创意申请了36件专利;……”。句中的“创意”一词使用有误。

“创意”是一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提出有创造性的设计、构思等,如“这项活动由公司工会发起创意”;作名词用时指创造性的设计、构思等,新意,如“创意十足”。句中的“创意”用为名词,但是作名词用的“创意”是一个抽象概念,句中用它指具象性的“银制品”这一事物,两者不能匹配。“银制品”在句中的规定语境中可以说是有“创意”的事物,但这个事物本身却并不是“创意”。

可以把“创意”改为“产品”,也可以在“创意”后加上“产品”一词。前一种修改方法让“银制品”和“产品”实现匹配,符合“产品”的词义。后一种修改方法使“创意”成为“产品”的修饰语,强调了“银制品”作为一种“产品”具有“创意”的属性。


编辑:王奕
1072#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16:57: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奕
1073#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17:49: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58
指证 zhĭzhèng 物料 wùliào

2021426日《湖北日报》第19版刊登报道《荆州公安三起部督电诈大案全破》。文章配发了一张照片,画面上是被抓捕的犯罪嫌疑人在警察的看守下面对各种物证作出辨别,其说明文字写道:“犯罪嫌疑人指证物料。”这句话中的“指证”和“物料”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指证”。“指证”的意思是指认并作证。“指证”是一个法学概念,它的行为主体通常应是犯罪事件的知情者或目击者,在法庭上就是证人,但不能是犯罪行为的从事者。句中“指证”的行为主体是“犯罪嫌疑人”,这是犯罪行为的从事者(这里不考虑“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洗清嫌疑的情况),“指证”与此不能搭配。

再看“物料”。“物料”指的是产品制造中所用的材料。“物料”的使用场合只能是产品制造,句中说的是犯罪行为中使用的物品,这与产品生产无关,“物料”不能适用。

可以把“指证”改为“指认”,把“物料”改为“物证”,也就是把“指证物料”改为“指认物证”。“指认”表示犯罪事件的证人或制造者对犯罪事件中涉及的人或物品作出确认,“物证”指的是犯罪事件中涉及的作案工具、赃物等材料,“指认物证”,符合照片上的情景,也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准确意思。


编辑:王奕
1074#
 楼主| 发表于 2021-6-19 22:23: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12
稀薄 xībó
(一)
2021618日《北京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归来,守护你的米兰花》。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来人是已经与大姑妈一家不相往来20年的小姑妈,她的头发稀薄了不少,已经盖不住顶心的头皮。这句话中的稀薄一词使用有误。
稀薄指的是稀少、淡薄。稀薄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烟雾、气体等物质,可以让人看到、感觉到,但在常规情况下难以用手抓捏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常是没有实体或固体形态的物品。句中的稀薄,其使用对象是头发,但头发不仅可以看到,还能够让人抓捏到,是一种有固体形态的具象物品,稀薄不能适用。
另外,稀薄是一个形容词,但句中的稀薄后加上了时态助词,其后又有不少,这是把稀薄这个形容词当动词用了,也不合其使用要求。
可以把稀薄改为稀疏稀疏指事物之间不密集,有较大间隔,句中的小姑妈从引语所出全文可以看出已是一个老年人,使用稀疏符合老年人头发生长的一般状态。
但是,稀疏稀薄一样,同样是一个形容词,因此就这个句子来说,仅仅把稀薄改为稀疏是不够的,还需把其后的不少一起删去。这样改了以后,出现了她的头发稀疏,已经盖不住楠心的头皮的句子,读上去更为顺畅。
(二)
2020714日《文汇报》第11版刊登文章《一片苍凉中的丝丝暖意》。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作品中有关祖父的信息非常稀薄,我们只知道他年轻时在英国留过学,后来因政治上有污点被流放到西北教书……”。句中的稀薄一词使用有误。
稀薄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没有实体或固体形态的物品,但不能是纯粹的抽象物品。句中稀薄的使用对象是信息,但信息是一个抽象概念,稀薄不能适用。
可以把稀薄改为稀少稀少指数量少,与信息能够搭配,适用于句中语境。
编辑:马皖雪

1075#
 楼主| 发表于 2021-6-21 22:37: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14
出道 chūdào
2021年6月21日《解放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电商反向定制,新品往往“箭无虚发”》。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把折扇的出道不走寻常路,系由电商平台一手包办,负责IP引入、内容设计、寻找生产方,以及后续销售推广、受众触达等全链路。”句中的“出道”一词使用不妥。
“出道”的意思是学艺出师,现在也可泛指年轻人刚踏入社会,开始独立工作。“出道”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个人,句中将其用到“一把折扇”上,指其在市场上很受关注,消费者不局限于小圈子,但“折扇”是一种物品,“出道”不能适用。
可以把“出道”改为“出圈”(chūquān)。“出圈”是近几年在网络上出现的一个热词,它最早出现于饭圈,指某个明星走红的热度已经越出其粉丝圈,被圈子外更多的普通人所知晓。这个意思最早也是只用于人,现在已经可以用在事件、物品上,指事件、物品广泛传播后被更多的人所熟悉。这个意思的“出圈”用在句中的“一把折扇”上是合适的。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汉语词典》收有“出圈”一词,其释义为:“比喻(言行)越出常规或一定范围:这样做就~了∣话说得出了圈儿了。”从释文和举例来看,“出圈”原来是含有贬义的一个词。但是现在常用的“出圈”是人们追求和肯定的目标,含有褒义,而《现汉》记载的意思现在反倒是基本不用了,这个意思一般用“出格”来表示。因此,《现汉》在下一次修订时,应该为“出圈”补上新的意思。
编辑:李佳怿

1076#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14:30: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15
问题 wèntí
2021年6月22日《北京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建筑大师的入党故事》。文中有一句话写道:“1959年初,梁思成入党问题经党组织讨论通过。”句中的“问题”一词使用有误。
“问题”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学习或学术研究中需要解答的题目,如“这个问题回答不出,考试要扣分”;指有待解决的疑难事情,如“资金紧缺是个大问题”;指事情的关键之处,如“问题是你的学习不努力”;指意外的麻烦,事故,如“地铁三号线出问题了”;指有毛病或不好的情况,如“他的身体出问题了”;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取哪一个词义,“问题”有一个共同点,要么是需要解决的难事,要么是不好的事。
句中的“问题”,其使用对象是“入党”,在汉语使用环境中,这是一件无可置疑的好事,不管是对“梁思成”本人还是对“党组织”来说,把“入党”称为“问题”,都不合词义。另外,“问题”在句中与“讨论通过”这个并列结构搭配,但“问题”可以和“讨论”搭配,却不能和“通过”搭配。因此,“问题”在句中是不合使用的。
可以把“问题”改为“申请”。事实上,“入党”是“梁思成”向“党组织”提出的一个请求,“申请”既能和“讨论”搭配,也能和“通过”搭配,是一个合适的词。
编辑:李佳怿

1077#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20:19: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17
可爱 kĕ'ài
2021年6月24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一兜馒头》。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望着她饱经风霜的脸庞,我心里想着见到她的儿子,该怎样向他讲述可爱的妈妈啊。”句中的“可爱”一词使用有误。
“可爱”的意思是令人喜爱。“可爱”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事物,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值得爱的事物,一般是比较正面高大的事物,如“可爱的中国”另一类是小型的物件,如“可爱的布娃娃”;二是人,通常要求是小孩子。句中“可爱”的使用对象是“妈妈”,但“妈妈”是成年人,而句中的“她儿子”是其晚辈,“我”即引语所出文章的作者,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是“她儿子”的中学同学,在年龄上要比“妈妈”小很多,因此,无论是从“她儿子”的角度还是从“我”的角度,对“妈妈”使用“可爱”都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可爱”改为“亲爱”或“可敬”。“亲爱”指关系亲密而感情深厚,“可敬”指值得敬重,尽管“她儿子”和“我”与句中“妈妈”的亲疏关系不一样,但他们都是中学生,“妈妈”是他们的长辈,使用这两个词都是可以的。
当然,如果要为“亲爱”和“可敬”这两个词细分一下,前者更适用于“她儿子”对“妈妈”,因为他们之间是亲生母子关系,后者则更适用于“我”对“妈妈”,因为两者并不是亲生母子关系。
编辑:李佳怿

1078#
 楼主| 发表于 2021-6-25 18:05: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18
分居 fēnjū
2021年6月16日《中华读书报》第11版刊登文章《“家集”之中见人生》。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由于工作原因,与先生两地分居,聚少离多。时事纷纭,身如飘萍,每当我独自身处异乡,陷入‘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思念,或是面对接踵而来的家庭、事业难题束手无策时,总会不禁想,那时远隔重洋的老师与师母,是否也曾有过相似的烦恼?”这段文字中的“分居”一词使用有误。
“分居”指的是一家人分开居住和生活,特指夫妻双方保持婚姻关系但不共同生活。“分居”的词义,不能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以为是分开居住,而是对使用对象有明确的要求,严格地说必须是夫妻,宽泛一点可包括父母子女,但必须是一个家庭的内部成员。文中“分居”的使用出现于这个句子之中:“由于工作原因,与先生两地分居,聚少离多。”“分居”的使用对象是“我”和“先生”(这里的“先生”指的是老师),如果只看这个句子,读者会以为两人是夫妻关系。但是,读到后面又有一句:“那时远隔重洋的老师与师母,是否也曾有过相似的烦恼?”由此可见“老师”又有“师母”相伴,那么,“我”和“先生”就不是夫妻关系(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无边无际师生关系),自然也不属于同一个家庭,这两人不在一起居住就不能称为“分居”,这个词用在这段文字中是很不合适的。
“分居”为什么不能用于夫妻和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这是因为,夫妻或一个家庭的成员从通常意义上来说是应该居住在一起的,使用“分居”可以显示其出现了不正常的状态;而在此以外的人本来就不应该居住在一个屋子里,使用“分居”是多余的。
可以把“分居”改为“居住”。“居住”是人的一种常态性行为,适用于任何人。文中改用“居住”后,前面有“两地”作其修饰语,表示“我”和“先生”住在两个地方,这符合文中表达需要。
编辑:李佳怿

1079#
 楼主| 发表于 2021-6-27 16:05: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20
激烈 jīliè 冲突 chōngtū
2021年6月27日《浙江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致初心》。文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观众看到的是这样的舞台:当胡兆富对党诉说自己心中的信仰时,他身后不远处渐渐显现鲜红如火,迎风飘扬的巨幅党旗,激烈的色彩冲突下,深情有了寄托……”。这段文字中的“激烈”和“冲突”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激烈”。“激烈”指剧烈,猛烈,其使用对象通常是言辞、行动等,如“话语激烈”“打斗激烈”“竞争激烈”,也可指激昂慷慨,其使用对象通常是人的情绪,如“壮怀激烈”。这两个意思表明,“激烈”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言语、行为以及人的情绪等,文中的“激烈”修饰的是“色彩”,但“色彩”是一种自然物品,不能接受“激烈”的修饰。
再看“冲突”。“冲突”的意思是发生争斗或争执,如“边境冲突”,也可指相互矛盾或抵触,如“这两个活动的时间有冲突”,“文章观点前后冲突”。“冲突”在使用中要求其使用对象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而文中的“色彩”指的是“巨幅党旗”的颜色,它的“色彩”如文中所说“鲜红如火”,只有红色一种,不能构成“冲突”,“冲突”的使用没有事实支撑。
可以把“激烈”改为“浓烈”,把“冲突”改为“冲击”或“烘托”。“浓烈”的意思是浓重强烈,它的使用对象可以是色彩、情感等,用来形容文中“巨幅党旗”的“色彩”是合适的。“冲击”是个多义词,有一个意思是形容事物对人心灵的震撼,用于抒写“巨幅党旗”的“色彩”对文中“胡兆富”这个人情绪的影响(即文中所说的“深情有了寄托”)是可以的。“烘托”是绘画、写作上的专科词,分别指绘画、写作上的一种手法,除此以外,它还有普通词义,指陪衬,使明显突出,这个意思可以用于抒写“巨幅党旗”的“色彩”和“胡兆富”的心情的关系,即前者使后者表现得更为突出,“深情有了寄托”,是比较合适的。当然,是改为“冲击”还是改为“烘托”,表达的效果是有些不同的,可以根据不同的的表达需求选择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单看原文中“激烈的色彩冲突”这个短语,“激烈”和“冲突”的搭配是没有问题的,但放在所引整段文字中,就可发现它们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在写作中做到准确用词,不仅要注意到词义是否贴切,词与词的搭配是否得当等微观的问题,还要考虑这个词在它所处的语境中是否合适等比较宏观的问题。
编辑:李佳怿

108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00:24: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021)
海滨 hǎibīn


  2021年6月28日《工人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一辆公交车上“跑出”5名全国劳模》。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海滨之畔的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隧道巴士6路车队驻地,探寻这支公交车队劳模‘扎堆’的秘密。”句中的“海淀”一词存在使用错误。
  “海滨”的意思是海边,沿海地带。句中的“海滨”和“畔”构成了一个偏正结构(其间用了结构助词“之”),由这个偏正结构“海滨之畔”担任动词“位于”的宾语,这等于是在说“海边的旁边”,让读者无法理解。由于作者对“海滨”的词义没有很好理解,以至出现了这个使用错误。
  应该删去“海滨”后的“之畔”,也就是说,让“海滨”直接做动词“位于”的宾语。


编辑:古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