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106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22:38: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东方甄选大戏暂停,呼吁重视“直播带货冲击波”!

夏春的财经智识
上周末,全体网民的眼球都被“东方甄选”的“宫斗剧”占据了,好在董事长老俞“快刀斩乱麻”,保董弃孙,暂时取得了一个网民满意的结果,粉丝数量和股票价格都迎来反弹。估计短期内也不至于出现类似OpenAICEO反攻董事会并大获全胜的戏码,这让我们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直播带货”这一商业模式的未来发展。
围绕“直播带货”的辩论
自从2017年直播电商在中国诞生,并且因为疫情获得发展大机遇,与之相关的争议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比如平台电商、直播卖货是否构成对线下实体商家的降维打击,形成“你死我活”的替代关系?
前者是否造成后者从业人员的大量失业?直播电商的折扣价格战是否造成实体制造商亏损倒闭?头部主播的高收入和“赢家通吃”是否违背了“共同富裕”的国家方针?“大数据杀熟”如何解决?等等。
一些学者相信“市场万能”,他们认为直播电商和实体商家是互补和“双赢”的关系,前者还带火了快递行业。但这些都只是理论,我很少看到他们用数据来说话。
一些学者说,直播电商有问题,但政府插手监管,会把事情搞得更糟糕。这种担心很真实,但既然政府可以管好食品安全,管好酒驾,只要对线上和线下商业进行充分调研,我认为监管是可以平衡好各方利益的。
还有学者从地方保护主义的角度去论证,能够给当地带来超额税收的头部主播和电商平台深受地方政府喜爱和保护。此外,直播带货也是中国少有的,能够对外输出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因此值得鼓励。在各类政府文件中,都强调直播电商的健康发展,很少触及畸形现象。
“直播带货”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作为对比,这个商业模式在其他国家都没那么火爆,就连全球头号电商亚马逊尝试复制也基本失败了。直播带货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抓住了东方人的“集体偏好”和“亏损厌恶”。
在线抢低价商品满足了投机胜利的幻想和获利感。但在西方社会,公民注重个人隐私,无法接受将金钱和个人信息交给一个只在屏幕上看到的虚拟人像,消费者能理性看待商品本身,而非追捧主播。
9月底,全球人口第四大国印尼“快刀斩乱麻”,禁止将社交媒体变为电商平台,成为全球第一个封杀直播带货的国家。理由是保护实体商店和本土商家,反对低价不正当竞争,禁止搜集个人隐私数据来达到商业目的。印尼出招后,印度、马来西亚、越南、美国和欧盟都开始评估直播带货模式,将来可能限制或全面禁止。
勿忘中美贸易战背后的“中国冲击波”
在我看来,直播电商和实体商家在国内的争议,非常类似中国出口造成美国失业引发的贸易摩擦。2001年我到美国时,教授们就说美国蓝领工人最担心企业把工作“外包”给中国,最担心中国加入WTO可能造成他们的失业。可是当时经济学界一致认同全球化,市场化,自由化,没有人帮他们发声。
直到2013年开始,MIT和耶鲁的教授相继用大数据详尽论证,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指出中国的低价商品出口造成了美国制造业工人大量失业,有工作的人收入下降。
特别是在直接受到中国进口冲击的地区,领取救济金的人数增多、公共服务供应减少、犯罪率和家庭负债率上升、结婚率和生育率下降、贫困儿童增加、向上流动性减少。
不仅如此,受到冲击的美国选民,逐渐改变政治立场,投票变得更加保守,他们更加支持特朗普和与他立场相似的共和党议员,主张对中国强硬。学者们把这些现象统称为“中国冲击波”或者叫“中国综合病症”,媒体广为报道,使得这些现象变得家喻户晓,最终导致了特朗普入主白宫。
“中国冲击波”这条文献发展越来越广,其他国家的学者也跟随美国学者分析中国商品对本国的冲击时,中国学者对这些批评基本保持沉默。直到2018年特朗普发起贸易战,中国的专家和官员仍然不愿意承认“中国出口造成美国制造业失业”,仅仅将美国的贸易逆差归咎于美国的过度消费。这引发了特朗普的强烈不满,将贸易战不断升级。只有四位中国学者在2018年严肃论证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低价商品,促进了美国服务业的就业,收入和整体经济,但为时已晚。
本月初我在上海出席“出海投资百人论坛”时也特别强调,中国的跨境电商和出海企业一定要牢记“中国冲击波”的教训,一定要避免冲击海外国家的就业,一定要和和海外企业合作共赢。
我个人认为,现在线下实体商家面临的困境非常类似于美国的蓝领工人,他们有相似的抱怨,但还没有等来学者们用大数据做出的详尽分析,指出他们正在面临“直播电商冲击波”,以及他们在生活中遭遇的各种“综合病症”。
缺乏研究结论的支持,他们很难获得舆论的帮助。虽然他们人数众多,但很难组织起来。相反,电商平台和主播利益一致,人数少,有强大的金钱去游说和捕获监管者,甚至学者。
我在此呼吁严肃的学者,用现有的数据和成熟的方法,尽快研究“直播电商冲击波”和“综合病症”的影响力度和表现形式,并且与监管者密切合作,制定出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政策。我希望受到冲击的群体不用等上十几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来源:腾讯网
链接:https://new.qq.com/rain/a/20231220A07KB400
编辑:覃韵琪

106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23:01: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AI假新闻网站,7个月暴涨1000%+
据澎湃新闻援引自跟踪错误信息的组织NewsGuard的研究,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虚假新闻和信息的爆发性增加,正成为当前互联网时代的一项全新挑战。
据该组织的报告称,此类生成虚假文章的网站数量,自5月以来激增了1000%以上,从49个增至600多个,涉及15种语言。这些网站每天生产大量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
背后的动机各异,包括动摇信仰造成破坏,或者依靠两极分化的内容制造点击量,获取广告收入。这种迅速增长的现象,令人担忧,NewsGuard称其为下一个大型的“错误信息超级传播者”。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让几乎任何人都能轻松创建看似合法的新闻网站,生产的内容往往难以与真实新闻区分。例如,有一篇AI生成的文章虚构了有关“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精神科医生”的故事,这个虚假故事被广泛传播,甚至出现在伊朗国家级电视节目上。


伊朗国营电视台援引不可靠的人工智能生成的英文新闻网站GlobalVillageSpace.com
上述虚假文章出自一个叫做“地球村空间”(GlobalVillageSpace.com)的网站,该类网站通常混合真实新闻和虚假内容,从而增加欺骗性故事的可信度。这种混合使用真实新闻和人工智能生成新闻的做法,可能在未来的重要新闻宣传节点上变得愈发常见,成为传播错误信息的有效手段。
NewsGuard的研究显示,这种情况的危险在于人工智能的范围和规模,尤其是当它与更复杂的算法结合使用时。误导性信息的扩散规模和速度前所未见,成为一种新的信息战。
面对这种挑战,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至关重要。监管机构和政府在打击假新闻内容方面可能存在困难,社交媒体公司的作用也受到限制。因此,教育公众识别虚假信息的技巧,如注意文章中的语法错误或不寻常的句子结构,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


总的来说,AI生成的虚假新闻的兴起对于社会信息的准确传播构成了严重威胁。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利益,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挑战和风险。AI在新闻生成方面的应用突显了这一点。一方面,AI可以高效地生成内容,帮助减轻编辑的工作负担,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另一方面,当它被用于生成虚假信息时,其速度和规模的优势会迅速放大误导性内容的影响,导致公众信任危机和社会混乱。
其次,AI生成的虚假新闻问题凸显了技术伦理的重要性。技术本身并不具备道德判断能力,它的应用取决于人类用户的意图。因此,制定和执行有关AI应用的伦理指导原则和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需要技术开发者和使用者的责任意识,也需要相关监管机构的有效介入。
再次,这个问题提醒我们,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适应和应对机制也需要相应更新。例如,在教育领域,加强公众对于媒体素养和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成为应对虚假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新闻机构和社交媒体平台也需要开发更高效的工具和方法,来识别和过滤AI生成的虚假内容。
最后,面对AI生成的虚假新闻的挑战,也需要一个多方参与的解决方案。政府、科技公司、媒体、教育机构以及公众都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社会治理、公众教育和国际合作的广泛问题。




来源:传媒头条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G_rucOQBw0VJGYRfXX4eQ
编辑:覃韵琪

106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00:07: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传统媒体借助外力促转型的成功案例
印度教徒报集团(The Hindu Group)最近采取了一项重大举措,彻底改革了其数字化转型战略。该项目的目标是在该公司的金奈(Chennai)、海德拉巴(Hyderabad)和班加罗尔(Bengaluru)分社培养以受众优先(audience-first)的思维,并计划在研究其效果和影响力后将该项目推广到该集团所有的分社。

具体来说,该集团希望简化稿件流向其数字平台的流程,并使其与用户的消费行为保持一致,并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工具提高稿件的质量。
为了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过程,该集团从“世界新闻与出版协会”(WAN-IFRA)所提供的专家库中聘请了两家独立新闻顾问公司——Ola Henriksson(瑞典独立媒体顾问,WAN-IFRA专家库成员)Lars dahmsamn (HiGear Transformation AB独立媒体顾问)
“世界各地的新闻出版商都在努力调整他们的采编力量,寻找最佳的转型方式。凭借我们在北欧市场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我们试图引入有助于印度教徒报集团向前发展的观点和做法,” 亨里克森(Henriksson)说。
“对传统新闻出版商的转型是建立在核心采编技能的基础上的,但需要更多地关注用户的需求,这将有助于策划和撰写稿件,而不会受到传统印刷媒体常常会出现的那些限制。”
在项目开始之前,该集团大约一半的内容是在晚上8点到早上8点之间在他们的网站上定期生成(和发布)的。然而,这与数字平台的使用时间并不同步,因为,数字平台是在早上6点到下午1点以及晚上6点到晚上10点之间才显示出最佳效果的。
通过这个由“谷歌新闻援助”(Google News Initiative)计划支持的项目,该集团试图扩大他们的用户基础,以达到和扩大与其网站流量模式成比例的收入机会。
“作为‘谷歌新闻计划’的一部分,我们很自豪能够支持印度教徒报集团的数字化转型之旅,这是解决用户参与和体验问题的核心。他们投入了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变新闻编辑部文化,这对整个新闻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谷歌印度新闻合作伙伴经理尼廷·夏尔马(Nitin Sharma)说。
应对转型挑战
作为一家传统报纸出版商,该集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围绕公司所有人都理解的通用做法、标准和指标,为数字业务设定愿景。
副总裁兼数字业务主管普拉迪普·盖罗拉(Pradeep Gairola)表示:“新闻编辑部很难向数字优先出版转变。”“内容创作的整个工作流程是针对报纸而不是数字受众进行优化的。这种转变也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大约90%的收入仍然来自传统业务。”
“供稿的延迟直接影响了我们网站和应用程序的流量。在组织层面应对这一挑战,为我们的数字产品提供了增加内容供应的机会,从而提高了网站的流量。认识到这一努力的重要性,以支持和促进媒体行业创新和增长为目标的“谷歌新闻支持计划”(GNI)扩大了对这一项目的支持。他们的支持在扩大项目范围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目于20233月启动,他们将以下几点作为转型的指导方针:
一个关于未来是数字化的敏锐愿景。
心态转变为用户至上。
衡量正确的指标
跨部门的贡献和协作
该转型工作组由31名记者组成,大部分来自传统报业。
转型指南
通过这个项目,《印度教徒报》的新闻编辑部同意超越页面浏览量,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理解衡量标准,以支持优秀的新闻报道。数据团队为每个分社开发了量身定制的指标体系。——这可以帮助记者跟踪他们自己的报道以及他们分社的整体表现。
咨询顾问们为新闻编辑部设定的三个重点领域是:
- 用户: 坚持不懈地关注用户是前进的唯一途径。尝试从管理哪些页面需要 填满转向管理要创造哪些新闻内容以给读者带来更大价值。
- 度量: 围绕绩效指标引入每日或每周的评估会议。更多地将指标用于学习和展望未来,而不仅仅是评判过去的表现。还要记住,参数是读者行为的真正证明。
- 转型: 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两个重要的工具是:
1.     通过持续的、结构化的实验来培养一种创新的文化,并向团队反馈
2.     战略沟通,加强愿景和展示进步,将鼓励员工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转型工作组成员充当同事们的大使,通过实验来推动变革和学习新技能,然后鼓励他们在单位中传播信息。
通过订阅进行转型
虽然过去广告收入占《印度教徒报》数字收入的90%,但该集团意识到,有必要拓宽他们的商业模式,并致力于订阅。然而,与大多数新闻出版商一样,它意识到自己在这一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订户留存率(retention)。
“我们致力于将订阅作为一种商业模式。虽然广告非常重要,但如果订阅贡献了数字收入蛋糕的一半以上,我会很高兴,”首席执行官纳瓦尼特(Navaneeth)说。
“我们从广告和订阅中赚了多少? 我们如何衡量用户、用户粘性和订阅者的数量? 在查看和衡量这些指标时,编辑部和业务团队保持一致是很重要的。在传统新闻机构中建立这些东西需要时间,而且极其困难,” 他补充说。
该集团面临的另一个重大转型挑战与文化有关。
“传统往往伴随着大量的经验,有时随着你的改变,这些经验可能最终成为企业某些方面的包袱。我们的挑战是在我们辉煌的过去的坚实基础上建设我们的未来,这样,过去就不会被视为一种负担,而是塑造光明未来的一股强大力量。” 纳瓦尼特说。
他强调,数字机构组织和实体机构组织具有不同的基因(DNA)。他们以不同的速度工作,有不同的优先级,那么如何在打破孤岛的同时让整个机构组织参与到业务中来呢?
第三个挑战是产品。
“我们的技术有多少是靠内部的? 你需要外包什么? 在投资方面,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资源的紧张分配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纳瓦尼特说。
半年后的成就:
1.     不同团队之间的跨职能对话和交互增加了。
2.     对数据有了基本的了解。
3.     在截稿时间和稿件工作流程方面,编辑部确认,他们已经从坚持较晚的印刷截止时间转变到围绕时间和内容进行更多的以用户为导向的讨论。
项目结束后,针对稿件是否达到目标的绩效指标反馈增加了61%
用户对稿件的反应增加了21%
跨部门合作——技术、销售、分析、采编、产品等——已经录得23%的增长。
在发行时间、呈现方式和故事叙述方式上的尝试增加了13%
《印度教徒报》的总编辑苏雷什·纳姆巴斯(Suresh Nambath)指出: “这个项目让很多人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促使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满足读者的需求。”
“作为一份新闻出版物,我们有不同的产品,因此有不同的满足读者不同需求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让编辑部意识到,不同地域和社会经济阶层的读者的需求是不同的。”
咨询公司正在将核心数字技能和数据工具介绍给这些主要由报纸记者组成的特别工作组成员。
“心态的改变对我们的未来很重要。这些记者现在正在把这个信息传达给他们团队的其他成员。”
“我们看到了势头的转变。我们也看到,更多关于我们业绩的想法和讨论是来自我们新闻编辑部内部的。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合作,这些都很令人振奋。”
纳瓦尼特说,该集团的未来看起来非常光明。
“平面报纸的业务仍很强劲,并将继续保持强劲。数字业务正在增长,我们刚刚开始发现我们所服务的市场之外的受众潜力,不仅仅是在印度,而是在全球。”
该公司最近推出了其电子报的国际版,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印度。
关于印度教徒报集团(The Hindu Group) ——
The Hindu Group Publishing Private Limited1878年创立,开始时只出版周报,在1889年开始出版日报,是印度领先的新闻出版商之一。《印度教徒报》(The Hindu)是仅次于《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的印度第二大阅读最广泛的英语日报,在印度拥有800万读者。其主报和其商业日报《Business Line》在印度南部和世界各地的印度侨民中影响力很大。
关于本项目 ——
这个项目的预计执行时间为6个月。它始于20233月,并得到了“谷歌新闻支持计划”(Google News Initiative)的支持。
印度教徒报集团的员工们正在接受Ola Henriksson(瑞典独立媒体顾问,WAN-IFRA专家小组成员)Lars dahmsamn (HiGear Transformation AB独立媒体顾问)的培训、咨询和指导。
来源:媒变前沿MediaChange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CPNqcBQVcqgkPoSapG8SA
编辑:覃韵琪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22:05: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从百亿高峰跌落,重庆记者苦等一个IPO


12月中旬,重庆一家互联网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其有个有趣的名字——“猪八戒”网,实际控制人为朱明跃。

今年49岁的他,出生于重庆酉阳县,原本是一名媒体人,曾先后担任《黔江日报》《重庆晚报》记者。

招股书显示,朱明跃是公司最大股东,透过八戒实业和堆龙高老庄,持股28%。

厉兵秣马17年,猪八戒网仍未实现盈利。此次IPO,前途未卜。

屡败屡战

这是朱明跃第3次冲击IPO。

猪八戒网共获得8轮融资,投资方包括IDG资本、长江基金、重庆文投集团等。2015年拿到C轮融资时,其估值飙涨到110亿元。

彼时,朱明跃意气风发地表示:“我们拿到了26亿元融资,志得意满、自信爆棚,整个公司都在飞速扩张。”

朱明跃


这是他的巅峰时刻,其后公司遇挫。

“风头早就没了,8年时间过去了,猪八戒网落伍了,主流互联网行业人士基本不关注了。”海豚智库创始人、电商分析师李成东告诉《21CBR》记者。

据李成东分析,该网站淡出公众视野的一大原因,是“业绩差”。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6月底,该公司累计亏损6.75亿元;收入也逐年下滑,2020年为7.6亿元,2022年仅5.4亿元。

主业不振,朱明跃前两次冲击上市,均以失败告终。

他为何如此执着?

“有时候,上市是被逼无奈,公司有对赌条款。如果不上市,创始人可能就要承担责任。”李成东猜测。

细看招股书,根据认购协议,赛伯乐恒汇、两江产业集团、汉江基金和长江基金等部分投资者,拥有一项“撤回投资权利”。

若招股书遭撤回、拒绝或退回,上述投资者有权要求创始人朱明跃及其公司购回股份。

天眼查显示,两江产业集团,是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旗下基金;汉江基金隶属于湖北襄阳市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长江基金也有国资背景。

“国资入股后,需要找机会退出,再去投资别的公司,这是一种常见的运作方式。”一位知情人士解释。

作为创始人兼董事长,朱明跃的工资并不高,去年薪金94万元,股份奖励占大头,有3075万元。因连年亏损,公司也未推出分红计划。上市后,其手头股份也有了变现途径。

服务转型

创立公司时,朱明跃的思路是做服务众包,涵盖网站建设、文案策划等内容。“每撮合成一单,从中拿一定比例的佣金。”他这样解释盈利模式。

猪八戒用户曾称自己为“威客”,即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知识、能力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

作为中间商,猪八戒网起势快,后遭遇瓶颈。

“买卖双方私下交易,完全没猪八戒什么事。”朱明跃发现,佣金模式暴露出“跳单”等问题。

他寻求转型,采取零佣金制度,吸引了大批企业用户入驻,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其还探索了一些新业务,猪八戒网一度进入房产、教育等领域,均以失败告终。

现阶段,该公司的主要商业模式,是撮合企业雇主及服务商的交易,不收佣金,收取会员费、广告费、工具费等。

举个例子,企业雇主,若想找到合适的服务商,需要支付一笔匹配费用;服务商若想获得较好的推荐位置,也得支付广告费。

简单来说,猪八戒可看作“企业界的淘宝”,服务“买家(企业)”与“卖家(灵活就业专用人才等)”。

近年来,该公司还开拓了两大新业务,“产业服务”和“政府区域企业服务生态促进合作业务”。

“我们为创业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定制办公空间及独立工位等拎包入住服务解决方案,并提供物业、水电及网络服务等服务套餐。”该公司如是描述业务内容。

政府相关合作业务,是指猪八戒网与地方政府合作,帮助其招揽企业进驻当地产业园区。项目通常需要三到五年完成,政府每年会根据评估,决定来年补贴的支付。

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其分别获得1.31亿元和4590万元的政府相关收入。

政府合作业务的占比,现在大体在两成左右。

一记重击

在朱明跃的努力下,现阶段,猪八戒可提供810种“企业服务”,比如品牌设计、网站建设、工商财税服务等。

2023年1-6月,其GMV为76亿元,客单价为7.6万元。

“猪八戒网转型做B端企业服务后,经营企稳,但相较C端众包的业态,丧失了部分想象空间。”易观合伙人、企业数字化中心总经理张澄宇评价道,其保住了下限,制约了上限。

“互联网玩家,若没有在细分市场取得龙头地位和流量定价权,大概率会陷入弱势地位。”张澄宇补充。

AI大模型兴起,也给了猪八戒一记重击。

以美工设计为例,价格低廉的生成式AI,已经大范围应用在各个领域。这恰恰是猪八戒网的起家业务。

针对一些简单的设计需求,企业可直接使用大模型出图,不必在猪八戒网上找供应商。

“对猪八戒这样的企业服务供需撮合平台来说,大模型暂时不构成大的威胁。从中长期来看,将AI嵌入到自身企业服务解决方案中,是猪八戒网潜在的破局机会。”张澄宇表示。

管理层在招股书里表示,未来计划加大对AI、大数据分析等创新技术的投入,进一步提升企业雇主与服务商需求的匹配能力。

猪八戒网已经5年没有拿到新融资了,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共1.9亿元。

猪八戒网持续亏损,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对于朱明跃而言,确实需要抓住上市的救命稻草。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vZIL1wI2jNab_0tZ6Eg2Q
编辑:郑程程
1065#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8:01: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某知名媒体前负责人,对目前传统媒体转型的97条感慨

又是一年过去。以下为某知名媒体的一位部门负责人眼中的传统媒体转型之路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1. 大部分传统媒体,已经到了无法自负盈亏的阶段了,生命质量极低。

2. 从来没有顺风顺水的转型。刀口向内时,会有来自各方的压力。上面阻止你往前走,下面老牛破车拉不上路。难是肯定的。

3. 转型需要钱,很多钱。所以不管想怎么转,盈利模式务必要比新闻模式放在更前端考量。

4. 最好的钱,一定是自己从市场里赚来的钱。别人给到的钱,一不好领,二不好花,三会让自己沉溺于温床,失去根本的战斗力。

5. 媒体在金牛期里,产品经理哪怕只拿着软文硬广,不真正解决企业问题,靠单一的广告模式,也能换来盆满钵满的回报。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6. 适度整理整理自己的经营盘子,看看老路子赚钱还能维持多久?在商业版图上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自己的渠道能转化成企业的渠道吗?掏钱的企业除了媒体品牌溢价外,还能换来什么服务?新的增长极又在哪里?

7. 媒体并不是完全找不到钱。一方面是市场不想给了,一方面是流进高层、中层和底层口袋里了。分钱的不止有经营侧,也有内容侧。

8. 传统媒体成本核算方式是划方块:今年我们能赚多少钱?你这个部门大概可能会花多少钱?今年你的钱就这么多了,不能再多了。大部分媒体在年初就能定下年末能盈利额,这种核算模式过于粗放。

9. 标普的核算模式应该试着把自己当做乙方,去找甲方要钱。拿着业务线去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再由成果决定各个层级的工资。避免传统考核模糊,激励标尺不明确的问题。

10. 技术和钱都是最小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人。合并意味着要精简人员,分离则多了管理岗。你敢动我饭碗,换做是我,也和你急。

11. 转型的本质是要打散既得利益者,抛弃老派思维,重造内容、经营双层生产流程。不敢推倒沉疴,试图小修小补开破船上路,沉船是时间问题。

12. 不是把报纸的内容搬上网、搬上APP、搬上公众号就叫转型。内容没按互联网思维,依据平台受众再造,就没传播效果。

13. 党报和电视台转型会更难。传统传播渠道崩塌,信息中间商地位不保。宣传的意义在于输出价值观,都不理你的时候,连输出价值观的资本都没有。

14. 没有传播,等于什么都没生产。

15. 传播是有铁律的。有些权力可以改变信息交易一时的流向,但是放在足够长的时间轴里,它们只是一朵浪花。

16. 如果同事都假装不懂传播,不是学习能力不够,就是懒。建议淘汰一些人,招点新血液。

17. 无处下手的话,就先从运营自己的内容产品开始。

18. 多元分发,不是把刚生产新闻内容转发到10个微信群,这叫一键群发。当然最可怕的是,媒体人自己连一键群发都懒得做了。

19. 覆盖不等于到达。通过信息轰炸不特定对象,累积量变试图引起质变,从而形成话语权,这是一种广播模式,性价比和效率都极低。

20. 搞清楚用户画像:我的受众是谁?他们是什么样的群体?他们为什么支持我?他们为什么看我的报道?有多少是死忠粉,多少是摇摆粉?我再做点什么,能更好地留住他们?

21. 放下身段,锁定你的服务对象,是形成强关系,建立互利持久链接的前提。试着用数据库指导发展战略、商业转化、产品内容往前走。

22. 传统媒体的单向输出内容模式将变成分享和共创,由受众和你双向完成传播的模式。在这个过程里,价值由双方共同创造。

23. 单纯设一个“新媒体部”做搬运工,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补充渠道是不够的。运营和内容两层皮,既不了解也不配合,又如何把控和设置传播节点?

24. 打通运营和采编的壁垒,让它们成为上下游的流水线,推进卡尼曼效用层叠。一切是为了分发效率最大化,一切是保证传播效率最大化。

25. 朋友圈的数字海报不是给受众看的,是给同行看的。二维码也是。不信你认真看下转化率?

26. 既然给同行看,审美务必在线上一点,别人觉得丑,嘴上是从来不会说的。

27. 忌面目模糊,把握媒体品牌的价值观和态度。原教旨的客观、中立都是过去式。首先是用品质兜底内容,其次立场和旗帜一定要鲜明,树起自己的人设。

28. 哪怕你是一家带着国字头的媒体,作为内容提供商,哪家平台的话语权最大,你就必须附庸于谁。关键是怎么在别人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故事。

29. 要对平台变化足够熟悉,随风而动。平台运营、分发,甚至基础规则的变化,是实实在在能够影响内容生产模式的。

30. App并不是媒体标配。市场上从来不缺平台,资讯类App的竞争对手不是同类产品。你能想象抖音最大的对手可能是学习强国吗?

31. 受众喜欢我的内容,就应该喜欢我的产品,这是互联网逻辑吗?基本的使用场景和频次需求是什么?别傻了。

32. 你的目标群体其实根本不在乎你:说喜欢不需要成本,但是下一个App坚持使用却需要。大部分受众的用户习惯,不会因为某些机构创造了一个非现象级产品而轻易改变。

33. 背水一战永远都有机会。一定要试,请从运营思维倒推内容生产构架,从基础的专题线性集纳、拆散传统内容再造开始起步吧。

34. 对了,想做好App是要花钱的。有钱,才会有人才、有技术。除非你从来就没打算认真做。

35. 今天你为适配App,生产了多少妥帖的内容产品?内容逻辑准确吗?封面图符合标准吗?有多少人为此买单?

36. 流量可以造假、粉丝可以造假、点赞数也可以造假。骗自己一时可以,最怕连自己都当真了。

37. 如果想敷衍做个App,生死线在于内容安全审查,而不是质量审查。

38. 内容提供商终将成为信息聚合平台feed流的一部分。你需要权衡的是,如果放弃版权收益,压根不做分发,可能同时也放弃了互联网曝光率。

39. 资讯内容的核心将由真相,转向情绪,媒体会试图引起更广大层面受众的共情。心理上,当一个人意识到某件事可能与自身相关时,他们会投入更大的关注,自传播影响事件进程。

40. 未来很大一部分媒体会咪蒙化。别看不起咪蒙,大部分媒体为内容的付出和打磨,远没有咪蒙做得到位。

41. 资讯主体会分为创意小作坊和内容流水线工厂。后者走标准化品控,高质量平均分,需要依靠独立内容的体量来筑基,来满足大众的口味和需求。

42. 长阅读习惯受产品影响开始淡化,信息碎片化加剧。所以文字内容也会有CTR,放不下包袱的内容创作者只考虑作品完整性,不考虑受众阅读体验。

43. 提升阅读体验有难度吗?引一条最简单的路径:把长文拆短,长段拆碎,多插适配的高清图片,重点内容标黑、重做标题。实在太长的内容,考虑在导语前部做摘要。

44. 不是文字报道没人看了,而是过去的质量标准已经不够用了。追求新的目标前,先救救内容质量下滑的趋势。

45. 热点话题迭代速度加剧,深度调查大部分将变成“象征性深度”。真正深度调查报道受限于环境、人才、语境、周期等诸多因素,可能只能在利益方角逐博弈的土壤上偶尔出现。

46. 在活跃的信息市场里面,全面不再是新闻硬标准。对事件的全盘认识,可以从不同报道的侧面提取和梳理,汇聚梳理出接近于事件真相的全貌。

47. 虽然世界是00后的,但是太年轻的作者是很难真正理解人性本质,从而写出顶流的深度报道的。

48. 独家、深度、高效……内容的护城河只要够高,不管时代怎么变,哪怕你一点都不变,也没那么容易被击垮。

49. 只做好图文报道,一定还有无限大的可能性。这个前提说的是“图文”报道,而不是单纯的图片报道或者文字报道。

50. 传统的文字通讯、消息,可能会在较长一段周期里发生嬗变,解构成一种全新的文本模式。尝试设计更妥帖于受众的范式,变革永远在进行时。

51. 文字是一种信息垄断。月收入1000元的人群,可能根本不会考虑任何超过200字、与自己无关的资讯阅读。注意:这部分人至少占了我国人口一大半。

52. 从这点上看,视频确实是风口。但大风是钱吹起来的,有多少钱才能干多少活,盲目视频化是在浪费资源。

53. 能视频化≠能转型。未来图文报道和视频报道可能会是两条路径,他们不是互相取代的竞品,而是共存共生的产物,像汽车和火车。

54. 主体思维错位很可怕。如果启动时,思维就是图文主体、视频附庸,可能就已经失去了做好视频的基础。

55. 孵化“快抖”账号的时候,可以自我评估下,自己的内容壁垒到底有多高:这些东西是不是只有垄断行业能做的?如果不是,媒体真的更有竞争力吗?

56. 建议包装一批主播:知性大方、博学机敏,只有普通话和整容脸是不够的。靠生死合同,长期对赌来进行孵化,给到资源和激励,绑定价值,避免花力气孵化完IP后,熟果子被人摘走。

57. 视频一定要更短,直播一定要更精。短和精都不是根本属性,也不是目的和标准,凡事干净利落只是一种手段。

58. 什么是精:脚本先行,定位选题主体和内容,从视频的景别、场景布置,演员服化道、台词设计、表情、音乐,再到运镜拍摄下手,最后酌定剪辑呈现效果。高质量的内容是转化率的保证。

59. 相对而言,比起其他几个新闻种类,民生和社会新闻是性价比较高,门槛较低的短视频切口。

60. 短视频并不是什么高端产业,技巧和规律大多有迹可循。然而PPT式样、画面塞满文字、四边角标繁杂……一些基础短视频问题在时下的资讯媒体中仍然不断重复。

61. 想做好视频的逻辑和写好文字的逻辑是一样的:要对内容有基本的审美判断,要对自己的产品有品控意识。

62. 做短视频,音频、视频、字幕、软件都可能会侵权,一时间不被起诉,不代表日后不被打包起诉。

63. 要有存档和备份意识。这不是一个新问题,电视台在数十年前,就用大洋和索贝解决了数据库的问题。

64. 配音也好,动画也好,新生事物的生命力很强,没有什么必然存在,或者不应该存在。它们都只是无所不能的新闻可视化不断向前的工具。

65. 为什么说传统媒体后知后觉。哪怕是为视频而视频,为直播而直播,都是多年前互联网公司淘汰掉的模式了。

66. 新时期采访里面,需要“一次采集”,而不是“一人采集”。是一群人有分工,有配合,有统筹地一起上,而不是一个人能同时把所有的事情都干完。

67. 媒体穷途末路,就想开发员工的剩余劳动价值。指望打造出一批无所不能、三头六臂的全能记者,这可以是一种素质期许,而不应该是一种硬性要求。

68. 别总想着孵化子品牌。连母品牌的影响力都不足以保证的时候,树起品类繁多的子品牌,最后能真正被记住的又有几个?

69. 传统媒体没有内容和产品内部赛马的资本,因为可能连一头马都喂不饱,喂不好。

70. 喂不饱的时候,很多媒体人会偷偷做副业。做副业又导致日常工作做得更差。这是恶性循环。

71. 大部分传统媒体甚至不配带货。一方面没有带货的能力,另一方面没有带货的影响力。前者,媒体搞不定产品上下游的品控和物流,甚至连直播平台都需要依附于别人;后者,媒体的大部分受众并不会买这个单,只有极度垂直的媒体能拉拢好自己的受众。

72. 想带货,先要考虑完成媒体分众化转型,然后开始盘活用户社群。

73. 多补一句,传统媒体是一辆老牛拉的破车,但是市场是流转的活水。在真刀真枪、开放竞争的环境里面,媒体需要花费极大的代价,才能满足活动方式、消费方式完全开放的市场需求。

74. 这也是很多媒体的通病:大而不强。很多电视台动辄数千人,一个短视频内容号都做不起来,只有分红利的时候人头攒动。

75. 多招一批不干活的人,媒体可能钱花得更猛,死得更快;多招一批干活的人,待遇还不如不干活的人。当然,比让那些干活相当于添乱的人上阵强。

76. 新闻出处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都在为“全国一盘棋”的巨大资讯信息池服务。隔天、隔半天的新闻,如果没有增量,求求真别发了。

77. 人是比不过机器的。这个道理都懂,多说一遍。

78. 抄通稿的记者被淘汰是时间问题。5G时代,媒体人除了背书效用,早已经不是信息的把门人了。

79. 最好的一波媒体人可能由于对行业失望,已经流失殆尽了。专业能力、观念认知、知识结构在水平线以上的转型人才不多了,一定要好好珍惜。

80. 优质人才难留,市面上学界、业界提出的大部分留人方案都不够有诱惑力。最实用和最难兑现的,就是股权和期权激励。和包产到户一个道理:只有把东西变成自己的,有价值共生和成长,大家才会真正上心。

81. 上面那条受限很多,不太可能实现。所以采用替代方案:考虑留人,不如考虑留下资源、方法论和成熟的SOP。

82. 留资源从同步采访对象、拜访对象、商务电话开始吧,这需要一个大的媒资系统。大部分媒体的媒资系统已经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没好好开发了。

83. “中央厨房”未必真正有实际应有场景,但是“中央统管”、权限分级的数字系统,能解决很多问题。

84. 第三方评价体系比自我评价更有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对齐,在效率、时效、增量等多个维度考核内容质量,经营侧则需要组织人工定期反馈和回访。

85. 只对上负责太容易资源空转。当一个组织犯错成本>业绩成本,可能就已经是最危险的时刻了。

86. 三个和尚没水喝,不要指望互相配合。一个部门应该更像一家公司,一只军队:有自己的美编、自己的摄影记者和运营编辑。首先能自运转,然后围绕主体公转。

87. 提出一个理想中的媒体框架:“项目制+行政管理”双层体系,采用内容、运营、经营一体化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依靠赋权给强大的统筹岗,推进项目制“一统多分”运转。

88. 可以把这种模式理解为一种阿米巴制度的变体,借助项目体系来进行拆分,层层嵌套,统筹坐镇蜘蛛网中央,在保证内容拓进有力的情况下,减轻成本核算的负荷。

89. 一套融合的打法、一种解构的技法、一种突破的手段都可以很轻松地被复制,只有成熟的制度难以被逾越。

90. 鼓个劲,要相信渠道和路径在变,但是新闻的本质不变。新闻从来不是空洞的正义感和历史观。即使反馈滞后,但你坚持的,时间会证明它被埋没的价值。

91. 不要把融合和转型当做任务,要当做目标。转型中的苦劳都不是劳,只有结果最重要。

92. 历史上想认真变法的人,一般都死得很惨,但是有零星的机会可能青史留名。换做是我,我也会考虑先小修小补。

93. 市场饱和、用户流失、经济危机、竞争加剧……市场盘子小了,竞争者更多了。外忧内患,可能是反思和整合的绝佳时候。

94. 未来媒体圈的马太效应会进一步显现。转型成功,并且活下来的,才有资格叫做新媒体,并且定义新媒体。

95. 一切框架和制度,只要想抱怨,都可能成为不求上进的借口和理由。

96. 有啥好哭丧个脸,至少还是个垄断行业。如果直接扔开放市场里面,早就已经死透了。

97. 大家很快就会忘记你,像忘记无数个过去一样。甚至可能还会把一场浩大的自杀,当做血淋淋的他杀。

来源:转型media人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_WiT3N9K1WUOCZXJwTuaw
编辑:郑程程
10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8:08: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郑程程
10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7:14: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者丨张梓桐
辑丨陶力

网红直播带货再起波澜。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收到员工爆料称,拥有千万粉丝的抖音网红“陆仙人”所属的直播公司出现拖欠员工工资情况,并且据知情人称,在外部品牌商方面,雅鹿羽绒服为直播场次打给陆仙人的15万元投流费用以及奥洛纳斯商业的45万元前置费用也一直拖欠至今并未返还。

公开资料显示,“陆仙人”直播账号最后一次直播是在去年12月29日,目前已经停播20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事联系陆仙人及其经纪人,截至目前暂未得到回复。



拖欠工资及前置费用


公开资料显示,陆仙人本名卢开刚,出生于广西南宁市南洋镇。高职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曾在饭店做过服务员,又在发廊当过学徒。他从小就有当模特的梦想。高职毕业后,他边打工边采集当地资料。他用农村随处可见的树枝、塑料袋和编织袋、桌布、床单制作衣服和帽子。将其发布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了大批粉丝。截至目前,其微博粉丝达67.5万,小红书粉丝109万,抖音粉丝1081万。
陆仙人 图/陆仙人微博

根据陆仙人所属直播公司北海明天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法人张帅提供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一份合同显示,他所在的投资公司与陆仙人的合作始于去年7月24日,投资协议内容显示,三亚熬夜文化作为陆仙人的全约公司负责提供陆仙人的抖音、快手、小红书主账号用于直播,所有收益归属于陆仙人直播公司明天传媒。

去年7月31日开始,陆仙人正式开始直播,根据抖音官方平台的要求,陆仙人账号的直播佣金收入直接绑定在陆仙人的经纪公司即三亚熬夜文化。

三亚熬夜文化收到佣金之后,将直播的所有收入转给替仙人的直播公司明天传媒,其仅仅是代收关系。

但张帅表示,开播半年来,所有的直播佣金收入都进入三亚熬夜文化账户内,其法人一直以各种理由拖欠欠款,目前积累金额已经超过210万元。

去年12月底开始,张帅以及陆仙人的直播公司明天传媒开始察觉到其中的吊诡之处,主张陆仙人及其经纪人代表的三亚熬夜文化归还一直拖欠所有的开播以来的直播佣金。

“因为成立以来所有的直播支出是由我们直播公司明天传媒支付,但所有的收入是进入了陆仙人的经纪公司三亚熬夜文化,如果继续下去明天传媒因为没有收入会走向破产清算,所以各股东一致同意启动清算前准备工作整理,外部应收账款,也就是三亚熬夜文化所拖欠明天传媒的230万元。”张帅对记者说道。

今年一月初,陆仙人经纪人公司三亚熬夜文化依然以各种理由,拒绝将代收的款项打给陆仙人的直播公司明天传媒,从而导致明天传媒在1月15号无法给员工发放足额工资,双方开始产生纠纷。

而在与外部品牌商的前置费用纠纷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查阅了相关合同。

合同内容显示,奥洛纳斯商业(上海)有限公司向北海明天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支付直播品牌宣传和直播推广信息服务费共计50万元。作为上述费用支付的条件,陆仙人所属直播公司确保在本合同期限内的直播项目销售成交额(实际结算金额,扣除退货等,秒杀品不包含在内)应大于或等于500万元,才能算作ROI达标; 若ROI未能达标,品牌商应于本合同到期后3个月内进行补播,以补足上述约定保底销售成交额。

但据张帅透露,上述合作期间陆仙人的直播项目成交额并不满500万元,而陆仙人方面既没有满足补播的约定,也没有退还前期的投流推广费用。



网红带货翻车为哪般?


事实上,近年来多位明星、网红凭借自身的号召力与明星效应纷纷投身直播带货领域,但在收获巨额利益的同时,也产生许多纠纷。

商务大数据监测则显示,2023年前10个月,我国直播销售额超2.2万亿元,同比增长58.9%,占网络零售额18.1%,拉动网零增长7.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近些年网络直播的火爆也导致MCN机构的数量逐年增加;但部分MCN机构在成立时合规意识薄弱,未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导致公司在运营中产生合规漏洞。

以此前沸沸扬扬的“浪胃仙”事件为例,其MCN公司最初为了激励游某(浪胃仙本人)做好公司的直播业务,在成立公司时给了游某40%的股份,并约定以后赚钱分红后游某去实缴。游某的工作岗位为公司CEO,并担任法定代表人。在游某的运营下,公司打造出知名网红IP“浪胃仙”大胃王。

但由于MCN公司未参与实际经营,公司长期由游某运营,该MCN公司随后发现公司财务存在问题,因直播平台原来只能绑定私人银行账户,而公司最初打造“浪胃仙”IP时,是以游某的手机号、身份证等注册的账号,所以该IP取得收益的去向存疑。重庆某互娱科技有限公司多次要求查账,但均遭拒绝。后公司召开股东会,免除游某执行董事职务,免去、解聘其经理职务,并收回了公司的公章和财务章。

随后公司提起诉讼要求游某返还“浪胃仙”抖音、快手账号密码并同时以游某职务侵占为由向公安机关报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事件也为商家敲响了“警钟”。对此,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系教授、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总体上来说,明星、大V化身带货主播,对于扩大商品知名度、提升销售额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明星、大V们必须对自身的名气和号召度有着清醒的认知,要对带货的商品做一个细致的了解,要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做一个全面的评估,不可以为了提升销售效果而胡言乱语、大肆夸张,更不能为了自身利益故意侵害商家和消费者权益。

她建议,商家在与明星、大V们签订合同时,要尽可能细致明确地约定双方的权责。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也要约定补充或变更条款,必要的时候还要商定何种情况下可以解约。只有当商家与明星都能在规则和规范的框架中,相信带货直播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事实上,围绕MCN机构运营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监管也在进行细化规范。

2021年9月份,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从6个方面规定了MCN机构的义务,包括取得许可、与表演者签订协议、加强对签约网络主播的管理和培训等。此外,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娱乐明星网上信息规范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对明星、经纪公司(工作室)、粉丝团(后援会)、MCN机构等账号和主体的管理。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网红与MCN之间的关联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关系,二者之间的权益纠纷比较复杂,还需要相关部门继续深化、细化相关法规,并加大监管执行力度。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程正元

106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 19:35:06 | 只看该作者
网易内部员工:裁员消息不实,系正常业务调整和人员流动
原创 无冕财经团队  2024-01-23 17:28 发表于广东
  网易去年底超越美团,升至中国互联网公司市值第四位,对完全依赖游戏业务的它来说,这个位置坐得稳吗?


  117日,一张关于网易裁员的截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截图显示,网易裁员1600人,相当于总员工的六分之一。

  截图进一步称,全是N+3,一口气赔出去8000多万,上个月就说要裁员,今天才落实,但没想到会是这么大规模,一口气裁掉六分之一,全是各个游戏部门的技术人员。而臃肿的行政、财务啥的一个都没走。

  信息量之大,迅速引起关注。

  119日,针对此,网易内部人士告诉澎湃新闻称消息不实,系公司正常业务调整和人员流动,公司层面仍在持续招聘优质人才

  换句话说,裁员确有此事。

  据界面新闻电厂”119日报道,网易已经从12月开始进行了大规模裁员,主要针对网易传媒,游戏部门也有所涉及;裁员从20241月开始,网易新闻、网易文创、网易公开课等多条产品线,内容、市场、销售、产品等岗位均受波及;裁员比例为10%-50%

  2024年开年,网易裁员,这件事情本身好像没那么令人惊讶。




裁员比例最高50%?
  各方爆料和报道中,此轮网易裁员,网易传媒是重灾区。

  据悉,网易传媒主要在1月开启了大规模裁员,涉及网易新闻、网易文创、网易公开课等多条产品线,内容、市场、销售、产品等岗位均在内。各个业务和部门的裁员比例并不一致,根据电厂从内部人士处了解,在10%50%之间。

  网易传媒的裁员不只涉及到执行层面普通员工,还包括了管理层,只是存在时间先后顺序。

  其裁员进度甚至与2024年工作计划挂钩,其中销售体系下的商业策划岗位成为裁员重点区域,初步裁员目标为50%——一位互联网公司商业化人士称,这或许还是考虑到巴黎奥运会将于20247月开幕的原因,可能之后还会继续压缩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网易传媒给出了“N+1”的赔偿补偿方案,被裁员工也会获得年终奖和13薪,部分员工还可以主动提出离职、领取相应赔偿。

  但同样被裁员的,网易游戏业务补偿方案则为“N+3”,该版块的裁员主要针对产品、运营、市场等岗位。据报道,游戏业务裁员比例偏低,且部分项目组提供了裁员、转岗两项选择,但转岗多为外地岗位,空间不大。


图片来自网络。

  而据自媒体橡果商业评论,网易一位游戏美术业务线员工表示自己刚被裁,给了“N+1”,主要是因为项目收益不及预期,需要精简人员,当时HR说整体裁员比例是5%-10%,但不确定是网易所有员工,还是我们部门。

  该员工还透露,去年过年的时候丁磊(网易创始人)说自己的项目要招200个策划,到现在好像都裁完了;之前几十人的对接群,自己走的那天只剩2个人。

       “网易艺设改革、开启抢单制的传闻也得到确认。是真的,但当时网上传疯了,所以还没实行。上述员工称,现在部分网易美术还要求打卡时长要有11小时

  而在小红书、脉脉等社交平台上,网易裁员的声音不断。

  有认证为阿里员工的用户称,自己组最近收了很多网易的简历,问网易是否在裁员;有用户称,网易现在边裁边招;还有用户称,传媒裁了不止一半。




门户最后的荣光正在消逝
        “业务不好的话,不管是大厂、中厂还是小厂,都会裁员。一名人力资源总监说道,网易现在裁的也是业务一般盈利不行的业务了,不奇怪

  网易传媒,扶不起来的阿斗?相反,在国内几大门户网站中,网易表现得还不错。

目前网易传媒旗下有网易新闻、网易文创等产品。其中网易新闻最为大众熟知,近两年来进行了视频化、社区化、内容付费、短剧引入等一系列尝试,搞得有声有色:去年三季度,网易新闻客户端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稳居行业第一。

  网易文创旗下的哒哒、沸点、三三、浪潮、人间等多个创意工作室,发力文创IP衍生与版权业务,一度成为网易传媒的一大亮点。如电影《三大队》及同名电视剧,口碑与收视齐飞,正是改编自人间工作室作者深蓝的原创纪实文学作品《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

  此外,网易文创旗下的网易严选以聚焦品牌化的战略,在2023年双十一期间多渠道销售额破亿,甚至出现严选中国大鹅羽绒服和新品焱系列全网售罄的盛况,会员增幅达187%

  网易公开课、网易传媒科技研究院同样隶属于网易传媒。2023年第三季度,网易传媒还在营销侧推出了定位于内容文旅的网易文旅品牌。

  在腾讯早已转身远去、搜狐忙于转型、新浪依赖微博存活之际,将网易传媒、网易新闻推到行业前列的网易,正撑着门户网站最后的热度。

  即便如此,网易传媒的发展或未达到丁磊的预期。

  在互联网红利逐渐走向势微之际,丁磊甚至想将网易传媒分拆上市,也于201610月付诸行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网易传媒的IPO申请草案。

  但7年过去,网易传媒并未上市成功,只余一份申请公告依然挂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官网之上。

  江山仍在,但江湖已远,归根到底网易传媒有此窘状,大概是由核心到被边缘化。

  事实上,早在宣布网易传媒秘密申请IPO的英文公告中,网易对自己的概括已是“one of China's leading internet and online game services providers”,即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和在线游戏服务提供商之一,业务之重心显而易见。

  对于网易现金牛的游戏业务,丁磊也曾公开高度评价,我们强劲且日益丰富的游戏产品矩阵为第三季度带来了优秀的业绩





靠游戏能稳住“老四”位置吗?
  对于游戏,丁磊寄予厚望。

  财报显示,2023年三季度,网易实现营收273亿元,同比增长11.6%;实现净利润78亿元,同比增长近18%。其中游戏及相关增值服务净收入为218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达到79.9%


网易营收主要来自游戏业务,图片来自青橙财经。

  回头看2020年至2022年,网易游戏业务的营收占比基本稳定在七成以上;来到2023年半年报,游戏业务营收占比进一步提升至78.3%,这一比例在2023年三季度再进一步

  在各大互联网公司追求多元化发展,游戏业务营收占比逐渐走低的情况下,网易反其道而行之。

  连一向以游戏著称的腾讯,游戏业务营收占比也持续走低,2023年三季度游戏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29.8%To B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占比逐渐往上;一度游戏业务营收占比达6成左右的B站,在2023年三季度游戏业务营收仅占总营收的17%

  游戏之重,在网易财报中直接体现:2023年三季报中,总共提到6个运营要点,游戏业务占4个。

  然而这个营收支柱,危机四伏。

  20231222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对网络游戏出版经营、未成年人保护作出明确规定,其中第十八条提到限制游戏过度使用和高额消费,每日登录、连续充值等诱导性奖励,虚拟道具高价交易等行为均被列入其中。

  最强监管导致腾讯、网易港股应声大跌,截至当日收盘,网易跌幅达24.6%

  游戏带来了不菲收益,也带来了此起彼伏的争议。以《蛋仔派对》为例,这是网易日活跃用户数量最高、增长迅速最快的游戏产品,上线一年半时间累计注册用户数量突破5亿,但在黑猫投诉上,关于其的投诉超过1万条,其中以未成年充值投诉内容居多


《蛋仔派对》用户量达到5亿。

  如何解决巨大现金流与未成年人过度游戏间的问题,是网易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丁磊想以游戏一往直前,并非易事。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尽管身为诞生20多年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老将网易从未进过互联网行业前四。

  直至20231213日,网易港股收盘市值高达5425亿港元,超越美团、京东等,成为国内继腾讯、拼多多和阿里之后的市值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网易近一年股价表现,目前最新市值为4713亿港元。图片来自雪球。

  更有意思的是,网易之所以能够超越美团坐上老四的位置,与业绩关系不大,而是其股价相比美团跌幅更小,可以称得上是躺赢。截至119日收盘,网易市值较最高点下跌了31%,美团则较高点下跌了85%

  相较美团,仍旧靠游戏打天下的网易,其市值第四的位置,能守住多久?


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发布
作者:海棠葉
编辑:陈涧
设计:岚昇


来源:无冕财经(公众号)
编辑:李梦瑶

106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19:02: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胡锡进的收入

编辑:李梦瑶

107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19:26: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上游新闻被指跨区域开设省级频道,违规从事采编工作

各位网友大家好!


很不幸的告诉大家,我们被上游新闻给告上法庭了。以前都是帮他人发声,今天,形势所迫,不得不占用一点读者朋友的时间,为自己呐喊一次。

事情是这样的,2022年4月初,经人推荐,我们关注到重庆上游新闻APP平台并与之联系,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经几轮和上游新闻副总裁王某的电话交涉,就代理事宜达成一致。

为此,我们注册了陕西上游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2022年5月30日,我们以陕西上游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名义和重庆上游新闻有限公司签署了“第一次”代理合同。因为当时疫情的原因,签订合同的方式为,对方先盖章邮寄给我方,我方在西安盖章签名邮寄给对方。

2022年6月20日左右,因我们招聘信息中有“视频编导”这个岗位,被陕西省委宣传部认定违规,并举报到中宣部,中宣部要重庆上游新闻说明情况。

2022年07月5日左右,我们在王某的授意下,以认定涉事人员不是我方人员,重庆上游新闻与陕西上游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终止合作为事件终结,算是给上级部门一个交代。

此时,我们就提出质疑,还能不能这么干?是不是违法违规了?上游新闻副总裁王某给我们说,这事可以继续干,让我们重新再注册一家公司,所有谈好的条件平移到新的公司。

于是,我们注册了新公司——陕西上游传媒有限公司。

就在我们还在办理新公司手续的时候,王某一再催促抓紧成立新公司,尽快签订协议。但是到了签订协议的时候,对方变更了原合同的部分条款表述,实质是在隐藏合同违规的本质,掩盖其欺骗性。

2022年7月1日,我们跟上游新闻签订了“第二份”合同,签订方式同样是他们签字盖章邮寄给我们,我们签字盖章邮寄过去。(注:陕西上游传媒有限公司工商成立注册日期是2022年7月4日)。

从2022年7月1日签订协议到2022年12月20日,我方因“不可抗力”(西安疫情全面放开是在2022年12月20日 有官方通知为证)一直没有开展经营。但对方在2023年02月02日和2023年07月01日分别两次给我方发催款函要求全额支付当年度代理费。

2023年6月30日,对方停发我们稿件,使我们无法对已签合同客户交代。

经多次交涉,对方还是依据“2022年7月1日签订的协议”,单方面给我方发了终止合作函(此函件并未收到,被邮政退回)。

并于8月的某一天,对方在我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另一家陕西公司签订了陕西频道代理合作协议。也就是说对方在和我方还处于交涉的过程中,没有双方一致同意终止并签署书面“终止”协议的情况下(此条7月1日合同中有约定)和第三方签订了同一事项合作协议。

2024年1月19日,我们收到重庆自由贸易区法院电话,被询问是否收到法律文书,我答没有。从对方口中才得知,我们被上游新闻起诉,并于2024年02月02日开庭。

事已至此,我们联系了几个同样代理上游新闻其它省级频道的负责人,他们的遭遇也跟我们差不多,签合同之前,上游新闻分管领导王某好话说尽,称上游新闻在全国有影响力,并许诺为配合省级频道经营,可以删一些稿子,也可以给总部提供线索,总部派人去做报道。但是签完合同后,这些承诺都没有兑现。

各位网友,合同里注明“上游新闻陕西频道”,但上游新闻从来不敢让我们对外宣称“频道”。而且在运营的过程中,上游新闻给我们开具的介绍信为“陕西运营中心负责人”。

后来我们才明白,国家有明文规定,除中央级媒体,地方新闻机构不得跨区域设站点、频道,更不能让经营(运营)人员参与采编,我们没有记者证,也是上游新闻的编外人员,但干得还是采编的活,这个从上游新闻相关人员和我们往来微信记录以及我们一年多的微信日常工作群,都能完全体现。

所以,上游新闻明知不能跨区域开设省级频道,更不能让运营人员从事采编的工作,但他们靠打擦边球,试图避开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我们签订“广告”合同,玩文字游戏。

在此,我们向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检举上游新闻无视国家有关规定,在国内多地开设省级频道,授意“编外人员”从事采编工作,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对上游新闻的这种现象严肃处理。




来源:微博(用户秦地之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