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70#
发表于 2020-4-14 23:28: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家广电总局:不得制造虚假收视收听率(点击率)
原标题:不得制造虚假收视收听率(点击率)
4月1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规定》(即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第6号文件),规定称将组织建立、管理全国广播电视统计信息系统(含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全国广播电视统计信息数据库。该规定已于2020年3月2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0年5月5日起施行。
规定中要求,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应当依托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统筹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对数据的采集、发布进行监督。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扰、破坏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不得制造虚假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
据了解,此前为解决收视率造假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2019年12月正式上线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并在旗下公众号“中国视听大数据”开始发布“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情况”。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与目前业内广泛采用的CSM收视率数据系统并不相同,前者采用的是海量数据采集模式,具有“全网络、全样本、大数据、云计算”的特点,更适用于当前电视节目观看方式多渠道、多样化的新趋势。后者采用的是传统的样本户采集方式。
  2018年,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广播电视规划院等10余家单位完成了涵盖有线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的千万级样本规模收视调查技术实验。20181226日,由国家广电总局委托广播电视规划院基于自主技术建设的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正式开通试运行。目前,已经汇集全国1.4亿有线电视、IPTV用户直播收视行为数据。
作者:记者李夏至(责编:鲍聪颖、高星)
来源:人民网
相关评论:
收视率造假,谁是真正的受害者?
41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规定》。
其中强调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应当依托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统筹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对数据的采集、发布进行监督。
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扰、破坏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不得制造虚假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
01
不可否认,对于广播电视行业来说,收视率就是硬实力,就是竞争力,就是提款机。
一句话,收视率就是生产力。
可见,广播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收视率的竞争。
也正因为如此,唯收视率是举,成为广播电视行业,一种公开的秘密。
而收视率造假,也成为广播电视台之间,心照不宣的一种“潜规则”。
基于此,广电总局出台相关规定,不得制造虚假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
出现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的,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这也表明了,治理收视率等造假行为,有了法律规范。
02
事实上,早在201812月,由国家广电总局委托广播电视规划院,基于自主技术建设的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正式开通试运行。
据介绍,相比过去日记卡和收视率测量仪等两种传统的样本户采集方式,新建立的广电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
不仅更适用于当前电视节目观看方式多渠道、多样化的新趋势,
而且通过数据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有望从根本上治理收视率造假问题。
可以说,新系统的运用,是对收视数据采集和应用的一次重大革新。
也为收视数据的统计和应用,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03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虽然收视率举足轻重,但并不代表广播电视台的综合实力。
这是因为,收视率只反映出一档节目,或一部电视剧的受观众欢迎程度。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效性,并随着时间和节目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而衡量一个广播电视台的综合实力,除了收视率、营业收入之外,
还包括覆盖、市场环境、成长性、品牌影响力、团队、内部机制与管理等因素。
可以说,如今广播电视市场,已经进入到激烈的竞争时代。
在受众总量有限、新媒体不断崛起的背景下,
电视媒体竞争,已经进入到收视、覆盖、品牌、资源等全方位的比拼阶段。
04
因此,建立广电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立法规范收视率,
治理收视率造假行为,关键是提高执行力。
如何建立更科学的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如何加大对干扰收视率调查行为的处罚力度,
仍然需要主管部门给予更具体、更有效的管理和引导。
同时,广播电视媒体,应摒弃“唯收视率是举”的功利和短视行为。
代之以覆盖、品牌、资源等全方位的研发。
特别是,应致力于节目创新、品牌打造,以此消解收视压力和创收压力。
利用各地区的地域差异性,争取频道特色化,进而打造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者:让文字风流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江西流
         
编辑:冯梦玉

1069#
发表于 2020-4-13 16:51: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冯梦玉

1068#
发表于 2020-4-13 16:39: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谁都无法“祖蓝”我“夏丹”!昨晚,央视新闻公益直播为湖北带货超6000万元!



12日晚上8点,央视新闻“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公益行动第二场“带货”直播开播啦!



央视主播欧阳夏丹携手明星王祖蓝、郑爽、蔡明、十堰市副市长王晓,以及66位快手达人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快手号、央视新闻微博平台同步直播,带来热干面、小花菇、红薯粉等12种湖北特产、农副产品、畅销食品。





这场公益直播在快手平台的累计观看人次达到1.27亿,累计点赞1.41亿,连同快手达人发起的“谢谢你为湖北拼单”直播,当晚一共卖出6100万元的湖北农副产品;全国107家媒体的快手号同步转播央视新闻新媒体的公益带货直播,总观看人次3481万。这场直播在微博平台也有5383万人次观看,获得3278万点赞。




从散发着麻辣味的卧龙锅巴,到氤氲着美好回忆的汉口二厂汽水;从风头甚健的热干面,到名头甚响的恩施玉露茶;从劲道十足的红薯粉条,到营养丰富的葛根粉……在一次次推介中销势良好。




热干面、周黑鸭等明星产品多次补货,却依然是“秒光”。正如欧阳夏丹所言,寻寻觅觅几十年,果然最适合是当带货官。她的带货秘籍究竟是啥?戳视频↓↓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直播除了有带货组合,还有“大咖”助阵。比如湖北省十堰市副市长王晓、快手电商达人娃娃等人倾力参与,以及蔡明、郑爽等艺人热情推介,使得这次直播更热闹,更有人气。




其实在直播开始前,这场“拼单行动”就得到多方关注。60多家媒体和多位知名博主积极转发消息,海航旗下8家机场候机楼的328个投放点被公益海报刷屏。北京来福士广场、中汇广场的户外大屏也加入宣传行列。







“拼命不是谁都有机会,但拼单我们最在行。”网友“火力全开”加入拼单行列,引发全社会购买湖北商品的热潮。快手平台联合平台666名主播,预计扶持10
万名湖北商家,上线“助力湖北重启”活动。






△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了解快手“快人一步,助力湖北重启”计划

接下来,“谢谢你为湖北拼单”还将持续“带货”,关注央视新闻,一起为湖北下单!



热评:“偶”要下单,

让湖北人民生活有滋有味

“谁都无法‘祖蓝’我‘夏丹’”!央视新闻主播欧阳夏丹与“云搭档”王祖蓝组成首席带货官,继续“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公益直播,为湖北带货,为爱下单。






此前,黄金搭档“小朱配琦”带给网友“买买买”的热劲,让人回味无穷。如今,“谁都无法‘祖蓝’我‘夏丹’”组合挟势而来,同样热度不减,同样“直击灵魂”,同样效果甚佳。





“夏丹一说下单,谁都无法阻拦”。“秒光!”“补货,也秒光!”“已经没有了!”“又没了!”让人见识了推介人的魅力,更感受到老铁们的热情。




指尖连着舌尖,网友纷纷下单。带货,离不了湖北产品的名气,也离不开组合的人气,名气与人气的叠加,迅速让流量转化为销量。热干面、汽水、葛根粉……在短短时间内销售一空,补货后同样热度不减,正是对此的生动体现。




网友纷纷下单,还让人看到了责任与信任对接。无论湖北省十堰市副市长王晓,还是快手带货达人娃娃和蛋蛋,他们的推介用心用情,直抵人心,让人看到了责任,油然生发出信任之情。身为湖北官员带头宣传当地特产,这是职责所在,也彰显了责任担当。多一些这样的主动作为,湖北就能早一天“满血复活”。






“谢谢你们,为湖北带货!谢谢你们,为湖北拼单!”来自全国人民的热忱,湖北人民深切感受到了,他们一次次表达感激之情。这种良性互动,让人动容。味蕾连着“乡愁”,我们对一个地方的深情记忆,往往会通过味蕾来感知,无论热干面还是汽水,当那些美味在我们舌尖复苏,武汉乃至整个湖北不也就逐渐复苏了吗?






走心了,老铁;暖心了,老乡。“在湖北最艰难的时期搭把手、拉一把”,湖北人民就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闯过难关!欧阳夏丹,“偶”要下单;一旦都来下单,就能阻住难处,湖北人民的生产生活将越来越有滋有味,回归红红火火。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作者:秦川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BbkhrVjFFfytjIpmzB25w

编辑:冯梦玉
1067#
发表于 2020-4-12 20:52: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对于财新的“高官性侵养女案”特稿的看法
看了财新的报道。大致感受是:很糟糕,令人心寒。尤其是导语中的那句,我只能理解为纯粹的恶意,因为即使正文问题已经很多,按现有的内容也绝无法让记者做出这种“洛丽塔”式的判断。新闻不该是揣测。这严重违背新闻伦理,也违背人性的基本的善。
前两天,南风窗的文章出来时,就有人问我什么观点。我说追求人性的善和追求专业的程序正义很多时候是有矛盾的,这是当代新闻业无法调和的伦理困境。否则“饥饿的苏丹”的悲剧就不会发生。既然无法调和,不如放在这里,留待大家评说,新闻传播学者也不能代替人们做出判断。就像李文亮医生最初“吹哨”也有人批评他违背职业伦理一样。我总体上理解那些为追求更大的善而(不得不)破坏专业程序的行为,尤其是在当事人或许经历了很多内心的挣扎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情况下。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对专业程序(比如信源的平衡性、语言的客观中立等)的部分舍弃,必须是服务于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善”的标准的。如果我们不认可这一点,新闻就失去它的价值基础,哪怕结构再精巧、形式再无懈可击,也是恶的帮凶。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大家可以看看,专业上几乎完美,但是依旧留下历史的恶名。抛开对人性的、总体的、基本的“善”的追求,一切专业主义都只能是为更有政治权力和话语权的人所轻易使用的工具。
新闻的本质是对一个平等、公正、信息透明的社会理想的追求,专业主义则是附着其上的操作规范,两者的地位不可颠倒。更何况财新这篇报道离真正的专业主义还差很远。暂且不说律师、社工对自己曾经的当事人的情况的披露是否可以被写进报道这样的基本伦理问题,就是全文的行文叙事,我们哪怕以最大的宽容去接受,也还是会明显感受到一种难以掩饰的恶意。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专业程序上有问题的报道,我认为南风窗那篇可以接受,财新这篇绝不能接受的原因。
退一万步说,就算实在无法做到平衡、客观(比如当事人就是不接受采访),也实在不知如何把握这样的敏感选题(涉及未成年人性侵),这个选题也可以不做。既然做了,它就不仅要接受专业的要求,也要接受文明的审视。
另外,我永远无法接受用“反转”这种字眼去评价涉及未成年人性侵的新闻事件。这太残忍了。就算未成年受害人真的有什么“心机”,这是谁造成的?又是谁的悲哀?房间里有一只大象席地而坐,却有人指责别人为何不把自己的书包抱在腿上这样屋内空间就能大一些。
这恐怕不是因为糊涂。
来源:新浪微博
作者:常江SZU
链接:https://m.weibo.cn/status/4492976187728913?
编辑:宋婷
1066#
发表于 2020-4-11 20:04: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宋婷

一.png (1.14 MB, 下载次数: 28)

一.png
1065#
发表于 2020-4-11 16:35: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宋婷

05.jpg (86.51 KB, 下载次数: 27)

05.jpg
1064#
发表于 2020-4-11 16:31: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环球时报又欺负我不懂英文了
又被环球时报的一则新闻吓到了:
看了这个新闻,你会咋想?美国从去年11月份已经开始有新冠肺炎了是不是?是,我的结论也是这样。可是报道里面的原文是咋说的呢?

我把原文找出来,又请了一个英语专业八级的美女帮我翻译了一下:原来人家说的是美国情报机构在去年就已经发现“武汉”有病毒疫情将要流行的可能了。而在环球网的报道里,有意无意的把“武汉”给删掉了。读者看了,自然会认为疫情原来是从美国最早开始爆发的。
再后来,估计你们自己也发现这种裁剪的操作有点太低级了,于是更新了一个版本:
这次就玩得高明一点了,把武汉加进去了。但是后半部分又把俄罗斯媒体关于新冠肺炎可能是美军在10月份带入武汉这个老段子也加进去了。
这个就不用我来辟谣了,因为这最早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同志在推特上说的,这种说法,不但遭到了驻美大使崔天凯的驳斥,现在就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了。昨天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日本记者问他这个事的时候,他说病毒到底哪来的,还是要听科学家的,他发这个推特只是对美帝污名我国的一种反击而已。
意思就是:你埋汰我,我就埋汰你。我管他真的假的呢!
现在上面宣传的一直是让我们不传谣、不信谣,可是环球时报就这样一天到晚地欺负我不懂英语,之前他们就断章取义,报道过意大利医生主动背锅的事,后来让人家打脸了,现在又来这个。
环球让我们天天在一片虚假的谎言里狂欢,胡总编辑,你真的不管管吗?
作者:一天到晚喝酒的鱼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鱼吹牛皮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EAN7WLyZUkKEQ7dLQfFIQ
编辑:宋婷
1063#
发表于 2020-4-10 22:32: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宋婷
1062#
发表于 2020-4-9 21:55: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郭锐|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管理依然是世纪难题|AI抗疫的乐观与理性
郭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员,社会责任和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包括公司法、金融法、人权法、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等,担任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标准化委员会人工智能总体组社会伦理研究负责人,参与了中国第一个以人工智能标准化为主题的白皮书(《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的写作并撰写“安全、隐私和伦理”部分,并主持撰写了国家标准委人工智能总体组《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研究》报告 (20195月发布)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数家人工智能企业将最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抗疫,多人体温快速检测、智能健康问答、肺部图像分析、基于人工智能的防疫方案等技术解决方案纷纷涌现。
其中,公众对人工智能驱动的健康登记最有体会。在杭州等城市,居民持有经过健康登记的二维码出入小区、公共场所,健康状态根据个人行动轨迹、接触人群自动更新。
在国际上,不少国家也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疫情防控。韩国政府抗疫的经验是大规模检测、追踪和隔离冠状病毒患者,其中追踪患者所依赖的就是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对监控录像、智能手机的位置数据和信用卡消费记录的数据处理找出患者的活动地点并确立病毒传播链。意大利伦巴第当局则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分析市民手机传送的位置数据和他们每天通常行走的距离来确定有多少人遵守政府的封锁令。以色列政府基于人工智能系统使用手机位置数据的缓存来精确寻找可能的冠状病毒患者。
在为新技术助力防控疫情感到欣喜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人工智能可能的伦理风险。这里所说的伦理风险,不限于因技术尚不完善导致的负面后果,而是与技术本身的特征和它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相关。[1] 人们常见的担心是,政府在防控疫情的名义之下使用了人工智能系统来阻止病毒传播,可能会带来隐私信息泄漏、更多的政府滥权等结果。
但是,对人工智能伦理的反思不限于直接的风险。如果是技术尚不完善,其负面后果还可以通过完善技术加以解决;如果是因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特征带来的伦理问题,则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管理是世纪难题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相比以往的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或来自技术本身,或来自应用的过程中社会赋予它的角色。换言之,人工智能可能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属性,也可能“参与”人的决策。此处说的参与“决策”,并不限于让人工智能直接进行决策,也包括它的应用对人们的观念、行为与相应的社会关系的改变。
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认为,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或者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福柯强调了作为“工具”的技术和参与“决策”的技术之间的区分。“全景敞视监狱”(或称圆形监狱)的设计,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监视方式而已,而是深刻地改变了监视者和被监视者的心理认知,故此也改变了社会关系。
在另一位法国哲学家雅克•埃吕尔(Jacques Ellul)的眼中,技术参与人的决策最直接的表现是它对效率的追求。埃吕尔提出在当代技术已经成为一个系统:技术不再是工具或机械而已,在15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政治、科学、科技革命之后,技术已经弥漫在现代思想、生活的每个层面,让一切都能被测量、提升和商品化。[2]
上述分析思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语境下尤其值得借鉴。实际上,这也是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得到全球各国关注的缘由。2019年,全球各国达成一项基本共识,就是将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视为伦理风险。中国在2019年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分析报告》,在这一国际讨论中做出了贡献。
从伦理风险的角度来应对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的挑战,使人工智能产生的负面后果可以在严格的风险管理系统中进行识别、预防和管理。这意味着在人工智能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生态中各个主体,包括研究机构、行业领域的科技企业和科技工作者都承担相应的风险管理角色并且各负其责、共同协作。对社会而言,当可能的负面后果能够防控,社会才能对人工智能产生信任。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管理,毫不夸张地说,已是一个亟待求解的世纪难题。
人类对风险认知的非理性和局限性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应当看到,风险管理的提出固然为控制人工智能的负面后果指明了方向,我们还必须注意潜在于其中的某种乐观的、进化论式的科学主义的认知局限。现代社会较之前传统社会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了,一定程度上源自于科学主义倾向。以贝克、吉登斯、拉什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家看到,现代社会的风险有别于传统社会局部性、个体性、自然性的外部风险,呈现出全球性、社会性、人为性等结构性特征。高度的现代化往往带来高度的风险性。
文化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警告,应对风险等主流方法的内在局限也在于其科学主义倾向:风险被看作是客观的、可计算、进而可预防的,而文化因素被排斥在风险研究之外。应当看到,在当代社会某些风险被人们广泛认知和重视,而其他的风险却被忽略。当现代社会以科学、理性的名义对风险进行选择与排序时,上述基本事实并未改变。
换言之,现代社会的风险的认知有其强烈的、未被承认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体现在行为经济学家所看到的社会对风险认知的非理性,如美国孙斯坦教授在《风险与理性》中所批评的。[3] 但更深层次的主观性,则是我们的“理性”的局限: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社会,人的偏见无处不在、无法避免,这必然导致对人们赖以评估风险的所谓理性体系的质疑。
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所言:“限于观察力、感情动机或者信息不透明,人们不可能洞察所有风险,更加不可能将所有备选决策和结果一一列出。因此,没有人能够认识所有的风险,人们仅仅能够根据所知的基础来选择风险和安全,对风险的认识几乎将必然落入片面狭小的空间中。”[4]
对风险的主观性的承认,并非风险管理的“阿喀琉斯之踵”。恰恰相反,这种承认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技术产生的风险的认知。玛丽•道格拉斯的洞见是,风险根植于人的观念世界中,表达的是社会对危险的集体信念与价值。当一种风险产生,我们可以去追溯的除了技术、经济等缘由,更应当深入到它所反映的伦理秩序的危机中。         
人类恐惧的是人工智能对创造秩序的颠覆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对人工智能而言,这种危机或许可以称为“创造秩序危机”。大部分人对探讨人工智能伦理的必要性的认知,来自对机器智能这一未知事物的恐惧。
在艺术史上,反映这一恐惧最著名的形象是“弗兰肯斯坦”(英国作家玛丽·雪莱长篇小说主角)——一个在雷电中诞生的人和机器结合的怪物。对这些强大却并不良善的力量,社会本能地感到恐惧,因为我们害怕我们所创造的最终带给我们毁灭。人工智能会不会和“弗兰肯斯坦”一样危及作为技术创造者的人类?改变这一创造秩序,将完全颠覆人所能想象的社会秩序,这是人们感知到风险的根本缘由。
站在一场技术革命的入口处,人类所恐惧的是秩序的颠覆: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被魔鬼描述的分辨善恶树的果子所诱惑,上帝的创造秩序因此被颠覆。如果说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不是因为机器做出某个不利于人的决策,而是机器代替人决策这件事情本身,那么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人工智能伦理最深层的问题是对创造秩序的颠覆:人类面对被自己创造的技术反噬的可能性。
换言之,人们将人工智能的负面后果看作是风险,本身体现了我们对世界的应然性的想象可能遭遇的挫败。
面对一个被自己创造的技术颠覆的可能性,人类不得不重新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当我们思考对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治理,必须谨慎对待技术对个人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政治秩序的改变。我们要特别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中潜藏的“简单化”的进路。
有了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和公共决策者似乎可以将社会以一种更为清晰的方式呈现在眼前:人们的偏好可以用大数据描述,众人的选择可以越来越精准地预测。但这种清晰化的预测往往难以避开算法设计中的错误、疏忽和歪曲以及数据记录、统计中不同程度的不准确和缺失。当大数据为公共决策提供了广阔的样本依托时,社会生活中的人也逐渐被简化为统计学意义上的“人”,其主体性在无限的样本容量下被不断削弱,这为某些算法的滥用、算法歧视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可预测的、完美的理性机器,它会拥有人类可能拥有的道德缺陷,受制于人们使用的目标和评估体系。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故此少不了对人性和社会本身的审视——谁在使用,为了什么而使用,在我们的世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数据是谁给的,训练的目标是谁定的?我们期望中的人工智能决策会与我们自己的善恶选择一致吗?
人工智能抗疫须警惕伦理风险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抗疫事关重大,应用于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固然并不完美,但我国民众对此表现出巨大的宽容。媒体报道多起居民遇到健康码出问题的事件,其中受影响的居民总是耐心地等待和配合。在新加坡、韩国、以色列和欧美一些国家,在抗疫期间对隐私信息的获取总体上也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但是,应当看到,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带来的伦理风险仍在。这其中既有直观的短期风险,如隐私信息的保护问题、算法存在安全隐患、算法偏见导致歧视性政策等,也有相对间接的长期风险,如人工智能对个人隐私、产权、竞争、就业甚至社会结构的影响。尽管短期风险更具体可感,但长期风险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更为广泛而深远,同样应予重视。[5]
在抗疫紧急状态结束之后,人类仍然必须面对这一世纪难题。
- END -
参考文献:
[1] 关于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相关内容,参见《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报告》(国家标准委人工智能总体组,20195月),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站,http://www.cesi.cn/201904/5036.html
[2] Ellul, Jacques.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 New York: Knopf,1967.
[3] 孙斯坦:《风险与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黄剑波、熊畅:《玛丽·道格拉斯的风险研究及其理论脉络》,《思想战线》2019年第4期。
[5] 更多的讨论,见《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报告》,前注1
来源:人大未来法治研究院
作者郭锐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7xXtcH95TCTNZfYeaL8Iw
编辑:宋婷
1061#
发表于 2020-4-9 19:24: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这个正规电视台里的主持人,穿的都是露球装
阿尔巴尼亚Zjarr TV360°是我最喜欢的新闻节目。
该节目以主持人用专业形象传播字面意义上赤裸裸的事实真相在新闻界享有盛誉。
整个疫情期间,这家电视台的主持人凭借巧夺天工的着装规范,几乎是以一己之力让阿尔巴尼亚全国人民整天都待在家里,守在屏幕前,从而避免了病毒的快速传播。
所有人都在关注变幻莫测的疾病大流行,新闻媒体正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
Zjarr TV的主持人决定以独具伦理关怀的社会责任感,去芜存菁地轻装上阵,不玩虚的,只是传播最纯粹的新闻。
同时用这种朴实无华的方式吸引人们留在家中,为疾病防控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在电视头条阅读新闻的年轻妇女只穿着开衫,里面空空如也一如疫情下的城市街头,显然具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象征意义。
这种和空城一样罕见景象,立即使得节目收视率呈指数级迅速增长,关心时政成为了新的社会现象。
阿尔巴尼亚人虽然贫穷,但生活一向极具格调。
别以为只有俄罗斯和印度才称得上奇葩,阿尔巴尼亚人想象力的腾飞更是惶不多让。
尽管在这个保守的巴尔干国家,约60%的人口是穆斯林,但人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显然仍是骚气的事物,这是人类的共性。
在这一点上,他们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比起来又没什么不同。
全球正常新闻发言人
阿尔巴尼亚新闻发言人
是的,当面对互联网流媒体的持续冲击,造成收视率跌倒谷底时,你必须想点辙。
“在阿尔巴尼亚,新闻是由政府操纵的。观众需要一种能够像赤身裸体一样提供真相的媒体。”
“我们不卖性,我们剥去掩盖事实真相的虚假外衣,如实再现新闻。”
Zjarr电视台的老板伊斯梅特·德里希蒂告诉法新社。
通过这一刺激动作,Zjarr电视台的每条新闻都是爆款。
并借此一举打入国际市场,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每天掐着点,等着看新闻的人都带着一脸虔诚,仿佛在朝圣。
收视率一举突破天际,虽然大多数观众其实并不真正关心外面正洪水滔天。
24岁的格雷塔·霍克斯哈伊是该电视台的头牌主播。
她冶艳、靓丽,嗓音极富情感,且口才出众,号召力极强,受到了很多人民的爱戴。
每天晚上7点半,无数双紧盯着她的眼睛所造成的量子漩涡,足以杀死空气中的病毒细胞。
虽然在播报新闻的时候,穿衣风格总是介于衣冠楚楚和不修边幅之间,但格雷塔指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穿得和其他所有女孩子一样。
她表示,电视上的打扮只是为了电视,是为了新闻事业的献身。
“我在当地电视台辛勤工作了5年,但从未被人注意。”
“我没有后悔,自从袒露了事业线,我在3个月内就事业大爆炸,成为了一颗新星。”
对格雷塔来说,露球装是获得荣耀的一条捷径,更是得以让声音传进观众耳朵的硬道理。
去年11月,为了纪念1944年纳粹占领结束,格雷塔在全国解放日中首次穿上露球装。
在节目中,她以阿尔巴尼亚传统的彩色背心示人。
此举使其成为了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并立即引发了庆祝解放的狂欢。
“我非常喜欢我现在所做的工作。我们得到了如此之多的关注,我并不感到惊讶。”
“我想传达的信息是,当人们收看我的节目时,他们会得到‘赤裸裸’的真相,并且没有任何倾向性。”
作为一名法学学士,格雷塔表示自己对新闻行业充满最原始的热情。
但是,在一个主要人口为穆斯林的国家,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例如,一个喷子在脸书上写道:“在屏幕上出现这样的事情是可悲的,此举是令人发指和令人反感的性别歧视。”
但除了社交网络上的杠精,Zjarr电视台并未引起阿尔巴尼亚女权组织或新闻工作者协会的任何反应。
首都地拉那的记者兼公关专家伦纳德·奥利说:“可供自由选择的电视节目多种多样,不爱看你可以换频道。”
进入新闻行业并不容易。
而如今,一旦找到了在行业领先的方法,来Zjarr电视台应聘主持人的主播便应接不暇。
阿尔巴尼亚并不缺少多才多艺的漂亮女孩。
恩基·布拉卡伊是一名21岁的学生。
在把外套敞开之后,她几乎立即获得了这份工作。
“老实说,大多数人都同意她的播报风格有些尴尬,但这并没有对新闻的传播造成任何伤害。”
老板德里希蒂对恩基的视镜印象极为深刻,认为他们收获了继续维持最佳收视率的方法。
当然,既然女孩子都有勇气敢于在新闻中露球,男孩当然就更没有理由害怕了。
17岁的奥尔多·苏洛拉里很高兴成为第一个在电视上自我突破的少年。
严肃的领带、衬衫和腐朽的保守主义一起被抛弃,奥尔多以一个庄重的浪子形象向阿尔巴尼亚人播报着最新的国际要闻。
可能有人怀疑这种新闻节目会让人搞不清到底应该看球还是听事。
我只想说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
你是什么样,新闻就是什么样。
不说了,我要去关心国际大事了。
来源:beebee星球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dnBl0h2Ib9gr6aL83SaZQ
编辑:宋婷

7.jpg (62.96 KB, 下载次数: 28)

7.jpg

6.jpg (50 KB, 下载次数: 17)

6.jpg

5.png (472.71 KB, 下载次数: 28)

5.png

4.jpg (118.43 KB, 下载次数: 28)

4.jpg

3.jpg (122.83 KB, 下载次数: 28)

3.jpg

2.jpg (122.86 KB, 下载次数: 28)

2.jpg

1.jpg (47.66 KB, 下载次数: 28)

1.jp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