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张兴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春季09级新闻评论课程作业

[复制链接]
郑何小雪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41#
发表于 2012-6-14 11:59:1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郑何小雪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42#
发表于 2012-6-14 12:05: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郑何小雪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43#
发表于 2012-6-14 12:06:2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郑何小雪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44#
发表于 2012-6-14 12:06:5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郑何小雪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45#
发表于 2012-6-14 12:07:3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郑何小雪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46#
发表于 2012-6-14 12:08:1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47#
发表于 2012-6-14 12:09:04 | 只看该作者


                                                                评论6:“假”和尚的真假
近日,两名身着僧衣的“和尚兄弟”成了网络红人。搂女人逛街、和女伴在地铁内喝酒嬉戏、被网友拍到和女伴去酒店开房,他们以种种出格的行为不断挑战着人们的底线。4月7日,两人带女子到法源寺拍照时,被寺内僧众认出并围堵,后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4月10日 中国网报道)
“和尚兄弟”因其不伦不类的行为走红网络,引起了大众的一片哗然之声。携女伴喝酒、开房,并到法源寺拍照种种恶性行为,在国家大力倡导宗教信仰自由与和谐的当下,不能够被接受。此等行为不仅仅抹黑了佛教形象,更有损我们内心对和尚、僧人的敬畏、尊敬。此等行为实在另公愤难平。
然而,最终“和尚兄弟”被真和尚揭下了“假面具”,于是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假”和尚事件。此处笔者有一疑问:真是所谓的“假和尚”还是为了维护佛教形象、搬回佛门声誉的一种手段?众所周知,近几年宗教商业化现象屡见不鲜,必定为佛门弟子带来了很好的收益,才会出现今天的两位“假和尚”挂lv、存百万现金的一幕。从1988年元月,从少林寺首次公开对外表演开始,少林寺就走上了“功夫经济”的发展道路,少林寺已经沦为赚钱机器。时至今日,佛教的宁静、神圣还有几分?当前的少林文化遗产已经走向了世俗化、商业化、部门化和利益集团化的趋向,致使僧人的平平淡淡被外面精彩的世界所淡化了、物质了。
这样一种经营方式,打破了世人心中的宁静、甚至玷污了了社会的信仰。商业化的趋势是佛教的悲剧也是信仰的悲剧,一直以来将寺庙视为一块净土,提供冥思的场所,找回自己的真我。但是,时代变迁和社会改革,促使少林寺这个传统的清静之地,被卷入了市场的风波,某些人还将它视为作为商机,此乃最令人疑惑和担忧的地方。
宗教商业化的带来的利益,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就业平台,于是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坑蒙拐骗的真假和尚。宗教管理的不规范,宗教成员鱼龙混杂,有的人披着宗教的外衣,为所欲为,宗教诈骗案愈演愈烈,宗教在大众心目中的的神圣感已大打折扣。
http://news.china.com.cn/txt/2012-04/10/content_25104315.htm



1048#
发表于 2012-6-14 12:10:34 | 只看该作者

评论7:交通事故频发  谁之过?


4月12日,救援人员在清理车祸事故现场。 当日清晨6时30分左右,安徽宿州所辖萧县境内311国道王寨镇附近发生一起中巴客车与大货车相撞事故,目前已造成至少24人丧生。救援人员正使用大型吊装设备清理现场,并继续搜寻尚未发现的乘客,受伤人员已被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4月12日新华社报道。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提前进入了“汽车时代”,汽车为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都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与此同时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人、车、路发展逐渐趋于不协调的状态,一次次的事故背后到底谁才是始作俑者呢。各地的交通拥堵,以及发生的交通事故,频频出现在各地的媒体报道中,造成车祸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酒后驾车,有的是超速、超载,有的是路面施工问题……一场场的悲剧的上演毁掉了多少幸福的家庭,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此次在萧县境内发生特大交通事故,事故原因还在进一步的调查之中,当我们我们看到了现场的惨不忍睹之后,是否有思考过,到底谁能为这场交通事故负责,谁又能负的起这个责任。笔者认为,一次次的交通事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机动车辆驾驶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交通安全意识薄弱。
司机大多没有接受正规的训练,花钱买驾照的比例较大。汽车时代的到来,必然使驾驶队伍日益扩大,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大家都在想方设法的得到驾照,造成整个队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同时,由于驾驶人教育培训比较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好转,在培训、考核中,培训课程、方式方法、考试内容、程序、严格程度等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中,因此,在现实中,驾驶人技术不高,处理问题能力不强,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如何正确采取果断措施等都影响交通安全。两会上,陈建功委员提倡的“汽车公民”精神,对于频发的交通事故他分析说:跟驾驶员的素质有关,现在有些驾校为追求经济利益,对驾驶员的培训不是特别严格,导致驾驶员上路时技术还不熟练。驾驶员缺乏安全意识,常常不按交通规则行驶。“比如开车不系安全带,开车时接打手机,夜晚开车时不打近灯打远灯,变线时也不打灯。”其二则与路况不好有关,弯道设计不合理等因素也是诱发交通事故的原因。可见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驾驶员素质这一问题,尽最大力量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此外,在一起起的事故中,由于驾驶员交通法制意识淡薄,导致违规驾驶频频发生。交通参与者没有认识到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不认为交通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随意违法行车、走路,甚至逃避、抗拒执法现象时有发生。无论是驾驶人员还是行人都应当遵守交通规则,为自己、为他人出一份力,迎接“汽车文明”的到来。目前,有些人违章多了后找熟人借驾照顶替处罚,这样很多人其实已经违章次数非常多,但从处罚记录上你根本看不出来,因为都是找人顶替的,这样会滋长驾驶人员的侥幸心理为造成交通事故埋下祸端,也不利于惩戒那些经常违章的驾驶人员。
交通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机动车驾驶员素质是当务之急。

http://pic.news.sohu.com/group-339335.shtml#0







1049#
发表于 2012-6-14 12:11:37 | 只看该作者


                                        评论8:《知音》上市,碍着谁?
在大量时尚刊物的包围中,坚持27年风格不改的《知音》似乎显得很落伍,但正是这本看起来不那么入流的杂志,却掀起一阵“知音体”风潮,近年来又因与名人对簿公堂,衍生出媒体公信力的社会讨论。而更重要的是,由这本定价4.5元的杂志做主导的知音传媒集团将进军股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因此,当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时,探究这个奇异文化组合的意义,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5月3日《北京日报》报道
近日,“知音体”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对《知音》上市一事众说纷纭。无可厚非,《知音》杂志的格调确实不高,笔者也很少看这一类杂志,但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对他持偏见的态度。自1985年《知音》创办以来,销量直升,积累了一定的消费群体,可见这类杂志还是有自己的特色。
此外,《知音》的上市,取决于市场的需要、是否违法等,与其格调无关。对于《知音》此次的上市事件,有人认为该杂志长期传播欲望故事并侵犯名人隐私,缺乏媒体的社会担当,不应该被批准上市。作为一个媒体,《知音》是很失败,大量虚假、失实的内容,完全没有顾及到媒体的公信力,违背道德底线。但笔者认为这只是杂志,供大众娱乐消遣的工具,有一定常识的人能够判断内容真实性,对于这一类媒体在公信力、道德底线方面可以放宽,最重要的是这些对它的上市构不成威胁。目前,在我们生活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与之同等次的媒体存在,而且还广受大众的欢迎。笔者认为《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等同样低俗,但是却有很广阔的市场。对于一个公司的上市法律上都有明文规定,但却没有拿道德、格调这些词来评判。
《知音》虽品味不高,以草根文化为主流,却备受部分群众的青睐,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知音》以感情、爱情、案情故事,以及明星隐私抓住了读者,通过大量复制坚贞爱情、负心汉故事,以及说不清理还乱的名人故事,吸引大众眼球。《“供养”的爱情鸡飞蛋打,男友3根断指在哭泣》、《残忍啊,美丽姑娘竟然被火柴烧死的惊天血案》、《姐弟激情,富婆情陷200万》……等等此类的文章,在很多人看来是多么的恶俗、狗血,但它实际上有着独特的叙事风格,夹叙夹议、大起大落、情节跌宕、用客观语调讲述离奇故事。张柠进一步总结道,所谓“知音体”实际上用一种带有抒情的语调来混淆新闻性和故事性的边界,“其结果导致了读者将虚构故事当成真实故事,将真实的故事当成虚构的。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各种欲望故事、人间悲剧、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商品。”
此次的论战是实质草根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的战争,鄙视《知音》和支持《知音》的是两个不同文化阶层的两拨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品味、需要都有所不同,所以对于《知音》的爱好者应当持尊重的态度,摒弃偏见。他们大都是文化水平较低、收入较低……的低端消费者,这个阶层不可能消失,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唾弃,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这是他们的需求,就会有满足他们需求的文化产品。我们能做的就是文化普及,提高这些人群的品味,使其走出《知音》的“阴霾”。
http://money.163.com/12/0503/07/80IIEVEI00253B0H.html








1050#
发表于 2012-6-14 12:12:32 | 只看该作者

                               评论9:多此一举的“标新立异”

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太平北路校区,IB国际课程预备班和中英剑桥班有近200名学生穿上了宽松的睡衣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而且该校不少老师也身着居家睡衣,站在讲台上一丝不苟地讲授知识,他们无疑成了其他穿校服同学眼中的“风景”。(扬子晚报5月5日)

近日,南京外国语学院因为“睡衣日”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此次事件打着为了让学生追求自我随意,展示内心个性,释放积蓄已经的压力的旗号,引起社会的一片哗然。众所周知,学生穿校服这一校规几十年如一日,这并不是死板、陈旧的的校园纪律,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礼仪。
可见,该校的睡衣日只为了博眼球,最终适得其反,久而久之便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了。“睡衣日”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大大提高了该校的知名度,不能排除他炒作的嫌疑。此外,学生一开始接触睡衣日这一新事物时激情十足,对睡衣的选择也会有更高的要求,穿睡衣上课的场面让我们感觉似乎是在攀比谁的睡衣更时尚更昂贵。学校这样做的感觉有点可笑和牵强,久学生而久之这种新事物对学生便没有什么吸引力了,绽放个性、追求自由这一幌子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今天,中国的传统礼仪也应该以新的姿态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不是盲目的否定创新。古人曾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对于传统礼仪我们应当继承与发扬。首先,礼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穿衣是一种礼仪,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在公共场所,特别是在十分郑重的场合,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既是内在修养的表露,也是对他人尊敬的表现。在这种严谨学校理应穿着得当,无伤大雅。这是作为一个学生最基本的标准。
很多人认为此举是学校的一大创新,是进步的表现,而笔者认为在这里虽然不存在低俗与高雅的较量,但是这种多此一举的创新不能被认同。这种创新的效果只是一时而非长久之计。
虽然搞创新活动是值得鼓励的事情,但是激发学生的个性,作为学校在尊重学生、老师的个性基础上,应该把握一个度。更何况这一创新并非明智之举,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将创新聚焦在改革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上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