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41#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15:57: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52)
收获 shōuhuò

(一)
  2021年4月20日《四川日报》第9版刊登报道《这里有一群“追太阳的人”》。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3月底,高粱、蔬菜等作物的南繁工作已经结束,农田内只剩下水稻静待收获,椰风拂过,稻浪滚滚。”句中的“收获”用得不准确。
  “收获”是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收取成熟的农作物,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比喻义,表示获取工作上的成果(区别于农作物果实);作名词用时则指收取下来的成熟的农作物,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比喻义,指获得的各种成果(区别于农作物果实)。句中的“收获”用的是动词的本义。但是,动词本义的“收获”,指的是收取农作物的全过程,而不是其中具体的一个环节。句中说的是“收获”和“静待”搭配在一起,而“静待”的行为主体是“水稻”,这是把“水稻”作了拟人化的处理,应该是可以的,但“水稻”等待的只是其成熟以后被农人割倒,但对农人来说,这只是对农作物“收获”的一个环节,并不表示其完成了“收获”的全过程,因此“收获”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应该把“收获”改为“收割”。“收获”和“收割”的不同之处不仅表现在词义涵盖面有宽窄之分,更重要的是,它们虽然都是动词,但前者的词义有抽象性,后者描写的动作则有具象性。“收割”指的是通过割这个动作取得成熟农作物的果实,这个动作有很强的具象性,适用于句中语境。
  在引语所出全文中,有一个同样用到了“收获”一词的句子,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个词怎样使用才是准确的:“每年8月底、9月初,等到成都的水稻收获后,四川的农业科技人员也像候鸟一样,从成都赶赴海南开展南繁育种,等到来年4月中下旬,海南的水稻收获后再返回成都。”这个句子两处用到了“收获”,它们都可以理解为收取农作物(句中分别为“成都的水稻”和“海南的水稻”)的整个过程,所以这两个“收获”的使用是准确的。

(二)
  2020年9月2日《北京晚报》第21版刊登文章《剧情悬浮的伪文艺观众不认》。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剧情的悬浮和‘狗血’为影片收获了最多的差评。”句中的“收获”使用有误。
  句中的“收获”用的是动词的比喻义。但当“收获”这样用的时候,其指向对象通常要求是具有正面性的事物。句中“收获”的指向对象是“差评”,但“差评”是一种具有负面性的事物,“收获”不适使用。
  可以把“收获”改为“带来”之类的词。“带来”不具备情感色彩,可以用于正面性事物,也可以用于负面性事物。

编辑:古凤

1042#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15:58: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53)
出海 chūhǎi

  2021年4月21日《广州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为乡村振兴“广交”天下客》。文中有个句子写道:“长期以来,广交会作为‘中国第一展’,在促进中国各地产品出海、带动各地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句中的“出海”使用一词有误。
  “出海”的意思是船舶离开港口等停留地向海上驶去,海员、渔民等驾驶或乘坐船舶到海上去从事劳动等作业。句中说的是一种经济活动,即本国或本地区的商品输出到国外或其他不在本国行政管辖之下的地区进行销售,“出海”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以把“出海”改为“出口”。“出口”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有其特定的明确含义,不能由其他词来替代。

编辑:古凤

1043#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15:59: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54)
搭载 dāzài

  2021年4月22日《福建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福建首条5G智慧公交来了!》。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此次记者试乘的‘金龙逍遥’事实上已经是一台L2级的自动驾驶公交车,搭载了全新设计制造的智能底盘平台和智能网域控制器,实现了对制动、转向和动力系统的线控。”句中的“搭载”一词使用有误。
  “搭载”的意思是搭乘,运载,指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运送到另一个地方。使用“搭载”需要注意的是,“搭载”的指向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品,它们进入某种交通工具,并不成为这个交通工具的组成部分。句中“搭载”的指向对象是“智能底盘平台”和“智能网域控制器”,但这两种事物在进入“金龙逍遥”(从引语所出可知这是一辆城市公交车)以后,已经成为“金龙逍遥”的组成部分,不是“金龙逍遥”运载的对象,而是要依靠它们实现“对制动、转向和动力系统的线控”这个性能。在这种情况下,“搭载”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搭载”改为“安装”“安置”或“配备”“配置”之类的词。“安装”“安置”都可指相关器物放在一定的位置,前者要求使用对象是固定而不可移动的,后者则没有这种要求,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任意放在交通工具的某个位置上。“配备”“配置”侧重于表示指向对象对于性能实现的合适性,用在句中也合乎其语境。

编辑:古凤

1044#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15:59: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55)
嗅 xiù 氧气 yǎngqì
  2021年4月22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两次手术》。文章记述了作者在医院做手术的情景,其中写到手术之后塞在鼻腔里的棉花球被取下时,作者这样写道:“我使劲儿地鼓起肚子,伸展着双臂,贪婪地嗅着来自蓝天的氧气。”句中的“嗅”和“氧气”这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嗅”。“嗅”指的是用鼻子辨别气味。“嗅”是人和某些高等动物从事的一种活动,但这种活动并不是时时进行、一刻不停的,而是在意识产生这种需要的时候才从事的一种自主性活动。句中说的是人为维持生命所进行的一种呼吸活动,它是时时进行、一刻不停的,是一种不受意识控制、不由自主的活动,“嗅”的词义与此不合。
  再看“氧气”。“氧气”指的是由氧分子组成的一种气体状态。“氧气”广泛地遍布于空气之中,但在空气中通常只占有1/5左右的含量,并在海拔越来越高的状态下会逐渐减少,即出现人们通常说的“空气稀薄”的状态。“氧气”是人维持生命体系运行所不可缺少的,但人在自然界的呼吸,其对象只是一般的含有氧气的空气,而不全部是“氧气”。“氧气”用于医药,只是人在进入空气中“氧气”稀薄的高原地区时的一种呼吸救助手段,或在对丧失自主呼吸状态的病人进行抢救时施用,在一般状态下没必要专门要求人呼吸“氧气”。句中描写的是“我”在取下鼻腔中的棉花球后可以畅快呼吸的状态,“我”呼吸到的是自然界的一般空气,“氧气”的词义与此不合。
  鉴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贪婪地嗅着来自蓝天的氧气”这句话既违反科学,也是不合生活常情的。对“嗅”和“氧气”两个词的修改需要综合起来,一般当然可以改为“贪婪地呼吸着来自蓝天的空气”,但由于“空气”在现实中无处不在,这样说话未免有点矫揉造作,并不是好的表达,更常见的是说“贪婪地呼吸着来自蓝天的新鲜空气”(所谓“新鲜空气”是指富含氧气的空气)。但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这样修改仍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其时“我”是在病房中,并不在“蓝天下”,而从生活常理来说,医院病房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是有距离的。实际上,把“贪婪地嗅着来自蓝天的氧气”改为“贪婪地呼吸着”即可。也就是说,可以把“嗅”改为“呼吸”,把“氧气”连同它前面的修饰语都删去。

编辑:古凤

1045#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16:00: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56)
面壁 miànbì

  2021年4月23口《北京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家有藏书五千册》。文中有个句子写道:“有客来我家,见书房八大口书柜面壁一字排开,不由得惊叹道:‘这么多书,够开个图书馆了。’”这个句子中的“面壁”一词使用有误。
  “面壁”的词义比较丰富,在佛教上指脸对着墙静坐默念,引申后可指专心于学业。又指脸对着墙,表示对事情不介意或无所用心,还可以表示脸对着墙站着,是一种体罚手段。不管取哪一方面的词义,“面壁”的行为主体都是人,是人的一种动作,句中“面壁”的使用对象是“书柜”,这是一种词语移用,是可以的。但要注意的是,“面壁”不管取一个词义,它有一个共同点,行为主体都是脸对着墙,在“书柜”上使用“面壁”,也就产生了“书柜”必须体现出“脸对着墙”这个特点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书柜”的“脸”?按书柜陈设的常情来说,“书柜”可以让读者看到书、可以随意存取图书的一面与人的脸面近似,因此,当在“书柜”上使用“面壁”这个词的时候,就意味着可以让读者看到书、可以存取图书的那一面是对着墙安放的了,但这显然不合“书柜”安放的常情。通常的情况都是把“书柜”的那一面对着读者而不是面对着墙壁。由此可见,“面壁”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面壁”改为“靠墙”或“倚墙”。
编辑:古凤

1046#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16:01: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57)(修改稿)

改编 gǎibiān

(一)
  2021年4月24日《新民晚报》第8版刊登报道《陈独秀张人亚的后人走进辅德里》。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张人亚侄孙张建一坦言,家人曾看过一些改编自张人亚事迹的文艺作品,心路历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句中的“改编”一词使用有误。
  “改编”是一个文艺学术语,通常指根据原来的作品重写,如:“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先后被改编为话剧、电影、电视剧以及一些地方戏曲,都很成功。”又可以指改变编制,如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三湾改编”。“改编”的这两个意思由于没有词义上的渊源关系,在词的内部构造上也明显不同,通常被认为两个词。句中的“改编”用的是前一个意思。但是,当“改编”这样用的时候,其使用对象应该原本就是成型的文艺作品,句中“改编”的使用对象是“张人亚事迹”,但在文艺学这个范畴里,这是创作者用以进行文艺创作的素材,创作者以此进行文艺创作,“改编”不合使用。
  一般地说,可以把“改编”改为“创作”,但是这样修改以后,“创作自张人亚事迹”不成话,因此需要把“改编自张人亚事迹”改为“根据张人亚事迹创作”之类的话语。根据素材编写文艺作品称为“创作”,根据已有的文艺作品进行重新编写称为“改编”,两者不应混淆。
  当然,把“改编”改为“编写”也可以,但也需要改变句式。同时应该知道的是,“编写”的使用范围比“创作”广得多,可以适用于败几乎所有文字材料,是用“创作”还是“编写”,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选择。


(二)
  2020年11月12日《羊城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南美秘鲁菜,来尝个新鲜?》。文中写道:“粤菜对秘鲁的美食文化影响深刻,因为秘鲁移民中很多是广东人,所以不少秘鲁菜改编自粤菜。”句中的“改编”一词使用有误。
  “改编”的使用范围,一是文艺创作领域,二是编制管理领域。句中的“改编”用于“秘鲁菜”“粤菜”这类菜肴制作中,这超出了“改编”的适用范围。
  一般地说,可以把“改编”改为“改”,但“改自粤菜”的说法比较生硬。句中说的是“不少秘鲁菜”中有“粤菜”的根源,是“秘鲁移民”中的“广东人”对“粤菜”进行了一定的改变而形成,根据这个意思,把“改编自粤菜”改为“从粤菜改过来的”之类的话语更合适。
编辑:古凤

1047#
 楼主| 发表于 2021-5-5 15:40: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67
风生水起 fēngshēng-shuĭqĭ
202154日《新民晚报》第5版刊登报道《今夜雨止,明起多云》。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受江淮气旋影响,昨天下半夜开始,申城风生水起。句中的风生水起使用有误。
风生水起的意思是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风生水起通常用来形容事情做得很有生气,蓬勃兴旺。如这个地方的对外招商引资风生水起。句中的风生水起,说的是一种刮风下雨的天气情况,这与其通常的使用要求不合,即使是从字面意义来考虑,也与风生水起不能契合。
另外,风生水起还含有褒义,其使用对象一般应是具有正面形象的事物,而自然界的风雨除了在干旱时节,一般都因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而具有负面形象,从这一点来看,风生水起用在这个句子中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风生水起改为风狂雨猛”“风急雨骤之类的话语。
编辑:马皖雪

1048#
 楼主| 发表于 2021-5-5 16:46:45 | 只看该作者
大象新闻公开道歉,已处罚编辑和主管       


   5月2日,“老总签发单”网络帐号评议部分媒体刊播江苏4月30日晚极端灾害天气的视频配乐涉嫌存在不当的行为后,引起部分媒体从业者关注(链接:极端灾害性天气,30多家媒体短视频配乐遭网友吐糟)。大象新闻、楚天交通广播等帐号相关视频已经看不到公开显示,可能已经删除或作仅自己可见处理。    
                                                         
                                                               



    最新的消息显示,5月4日上午,大象新闻抖音号刊发公开道歉声明,表示已经删除了相关视频,并处罚视频编辑和主管人员(截图如上)。大象新闻抖音号认证身份是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官方抖音号。5月4日上午,大象新闻抖音号刊发标题为《道歉声明对不起 我们错了》短视频,配发字幕内容如下:

    5
月1日,大象新闻抖音以“4月30日江苏南通,14级强风吹得飞机原地转圈”为题发布了视频。该视频配发了不合适的音乐,经网友指出后意识到错误并删除了视频。编辑配乐的态度并不针对灾难中的老百姓,而仅仅是对大风里打转的飞机,没有调侃灾难的本意。但是,这也充分暴露出我们新闻素养不高,敏感性不强,审核把关不严的问题。目前,已经对编辑、审核主管进行相应的处罚。感谢大家的批评指正。

  【评议】“老总签发单”网络帐号评议到的30多家媒体配乐视频行为中,网友对大象新闻抖音号该条短视频配乐指出的意见最多。如今,该媒体依据意见进行审查和处理,表现出立行立改的态度,说明政治意识强,思想端正。但是,从当前的刊播视频看,该媒体负责运营帐号的值班采编人员似乎并未做到痛改前非、没有敬畏岗位,还没有收敛、收手的迹象。(本文转自老总签发单微信公号,有删减)

来源:长江
编辑:何晓琴





1049#
 楼主| 发表于 2021-5-5 16:56:45 | 只看该作者
85后华裔女译员被传涉及比尔盖茨离婚事件
当事人否认:空穴来风毫无依据的谣言

       近日一则比尔盖茨疑似新欢为85后华裔女译员的消息引起热议。5月4日,王喆回复评论称“是单身女青年就都要想办法给安排出去么。此地无瓜,早点休息”。
  王喆表示,“本来觉得空穴来风会不攻自破,没想到越传越疯。好好的五一假期,能读多少本书呢,何必把时间浪费在毫无依据的谣言上。感谢大家在过去24小时里通过私信留言给予我的关心,帮我辟谣的朋友们,希望别因为此事破坏了假期好心情。最后,感谢李东雷老师的文章。无瓜,勿cue。”


                                                                           

来源:金融界网
编辑:何晓琴

1050#
 楼主| 发表于 2021-5-6 23:52: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68)
休止符 xiūzhĭfú
(一)
2021年5月6日《解放日报》第2版刊登文章《先驱的“绝笔”里能读到什么》。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当死亡休止符响起的时候,还有什么比阴阳两隔的对话更真挚更深邃,因而更能深度凸显一个革命烈士的崇高境界、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也更能打动人的呢?”句中的“休止符”一词使用有误。
“休止符”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的是乐谱中用来表示音乐停顿时间长短的符号,引申后可以表示工作、事情的中途停顿。需要注意的是,本义的“休止符”并不是表示整部音乐作品的结束,在停顿规定时间后可以再度启动,同样的道理,引申义的“休止符”,也不表示相关工作或事情的结束,虽然停顿时间不像本义的“休止符”那样明确,而是可短可长(当然一般也不能太长),但也会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重启。句中的“休止符”,使用对象是“死亡”,即一个人生命的终结,从常理来说,“死亡”这种事一旦发生,是不会有中途停顿的,也谈不上有重启之类的事情。因此,“休止符”在句中是不适使用的。
另外,句中的“休止符”后还跟着谓语“响起”。但是,本义的“休止符”在乐谱上表示的是没有任何声音的意思,因此它和“响起”不能搭配。引申后的“休止符”也应遵守这一要求,从这一点看,“休止符”在句中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死亡休止符响起”改为“死神降临”之类的话语。
另外,引语所出这篇文章的题目“先驱的‘绝笔’里能读到什么”,句首宜加一个介词“从”。
(二)
2021年1月10日《羊城晚报》第1版刊登文章《奖励拾金不昧凸显观念进步》。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规定》既出,以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望为相关争议画下休止符。”句中“休止符”一词使用有误。
“休止符”在这个句子中用的也是引申义,但作者用它来表示“相关争议”的结束,这同样不合其引申的词义。
可以把“画下休止符”改为“画下句号”。“句号”是语法术语,表示一个句子说完了后的标点符号,引申后可指一件工作或事情结束,这个引申义用于句中正合适。
编辑:马皖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