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31#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23:13: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1年全国两会新闻报道编校实务手册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传媒茶话会》邀请“小张咬文嚼字”公众号负责人张凤强、特约作者谢瑞共同编写了《2021年全国两会新闻报道编校实务手册》。《手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2021年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差错,第二部分为全国两会新闻报道易犯差错提醒。


另外,文末附有2020年茶茶准备的《两会在即,人民日报资深校检给媒体人提个醒儿》《全国两会怎么报道?10条“避雷”小建议请收好!》编校和报道“避雷”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部分


2021年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差错梳理


说明:本部分例句选自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未作任何改动。


1.全口径减税降费175.8亿元,推动复工复产,主要经济指标从二季度开始“V”字型反转。

【说明】“型”应为“形”。


2.推进董必武纪念馆改造,支持陈谭秋故居扩建升级。

【说明】“谭”应为“潭”。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陈潭秋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党史学习教育中应熟知的人物,某地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名字写错,实在不应该。


当地政府网站:


当地报纸:


辞海:


3.海关特殊监管区实现零突破,建成19个国际营销网点和13个综合性进口商品直销平台……

【说明】例句中,“零突破”的表述不妥,“零突破”就是没有突破,应为零的突破。2021年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十几例关于“零突破”错用的情况。


4.三大区域是全省“一盘棋”,要坚持在差异定位、联动互补、特色致胜中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说明】“致”应为“制”。


5.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隐形壁垒,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说明】“形”应为“性”。


6.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GDP提前一年跨过千亿大关。

移动互联网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接近万亿……

【说明】“亿”后缺失单位,应加“元”。


7.严格规范管理隔离场所,严防医疗机构交叉传染,加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娱乐场所和交通场站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

【说明】“传染”应为“感染”。


8.发挥科教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筑振兴发展强大动力。

【说明】“战略”前应加“发展”两字。


9.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戮力同心、真抓实干、只争朝夕、接续奋斗……

【说明】“戮”应为“勠”。


10.回顾刚刚过去的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百年未遇的特大汛情……

【说明】“新冠疫情”的表述不规范,可改为“新冠肺炎疫情”。


11.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说明】“爆”应为“暴”。


12.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说明】逗号应改为顿号。固定提法不能有任何改动。


13.新建500KV变电站1座、100KV变电站5座、35KV以上输变电线路130公里。

【说明】“K”应为小写“k”。


14.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话剧《塞罕长歌》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歌剧《沂蒙山》、柳琴戏《沂蒙情》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说明】“五个一工程奖”、“五个一”工程奖的引号位置都不对,应为“五个一工程”奖。


人民网报道:

图片


15.探索“招一个产业、成立一支基金”模式,打造我市基金招商名片。

【说明】“支”应为“只”。


16.公共服务设施欠帐较多,生态环境保护用力不均。

【说明】“帐”应为“账”。


17.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布局,水、电、气、热、通讯、交通等公共设施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说明】“通讯”应为“通信”。


18.要科学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择……

【说明】“决择”应为“抉择”。


19.20户企业列入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

【说明】去掉“国家”二字。


20.常态化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

【说明】“国家文明城市”应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改为“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文明网相关表述:


中国政府网相关表述:


第二部分


全国两会新闻报道易犯差错提醒


2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写作“农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


22.“三农”须加引号。如:“三农”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


23.“贫困户”不要写作“贫苦户”,“幸福感”不要写作“辛福感”。


24.同一篇文章里,“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的写法应统一,我们建议统一写作“两不愁三保障”。


2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不加引号,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写作农村农业现代化。


26.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写作“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另外,也要注意“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这两个表述。


27.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务院扶贫办”,整建制重组为国家乡村振兴局。202122516时,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国家乡村振兴局牌子正式挂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此前已经摘下。



28.当前,我国党员的数量为9100多万名,注意这个数字。


29.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不写作“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注意:不加“活动”二字。


30.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注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要写作“我国社会主义矛盾”。


31.自由贸易试验区不写作自由贸易实验区。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表述都要把实验区改为试验区。如:平潭综合实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表述中的“实验区”就是规范的。


32.工商联界别委员不要写作“工商联届别委员”。


33.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要写作“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34.历史周期率不写作“历史周期律”。


35.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逗号一般应改为顿号。


36.农业农村部不写作“农村农业部”“农业与农村部”。关于国务院相关部门的称呼及简称要注意,有的加“国家”,有的不加“国家”。另外,要注意“与”跟“和”的区别。


37.“海清河晏”的表述不妥,应改为“河清海晏”或“海晏河清”。


38.“阴奉阳违”的表述不妥,应改为“阳奉阴违”。


39.交纳特殊党费不写作“缴纳特殊党费”。


40.“法律委员会”已更名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注意这个变化。


41.这个表述是不对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应该去掉“下”字。


42.《反分裂国家法》全称仅有6个字,不能写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


43.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不写作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


44.孺子牛不写作“儒子牛”,领头雁不写作“领头燕”。


45.斐然的成绩不要写作“不斐的成绩”。


46.省级行政单位的排序一般写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或“省区市”等。


47.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不写作“中央全面以法治国委员会”。


48.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写作“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49.狠刹“四风”不写作狠杀“四风”。


50.“庸懒散”不写作“慵懒散”。注意:“庸懒散慢”和“慵懒散漫”都可以讲通。庸懒散慢是一个字一层意思,慵懒散漫则可以理解为慵懒和散漫的词组组合。


51.全国两会期间,注意一个节日(妇女节)的表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的写法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下面的几种表述都可以:妇女节、三八妇女节、“三八”妇女节、国际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等。

关注一个表述: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中外妇女招待会。

注意:不要写作“三八”国际妇女劳动节。


52.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表述。不需要加引号或书名号等标点符号。


53.注意几个表述:


“城乡结合部”与“城乡接合部”。长期以来,这两个表述都是共存的。有专家认为“城乡接合部”规范。我们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可以。我们更倾向“城乡结合部”。


“靓丽名片”与“亮丽名片”。专家认为“亮丽名片”规范。我们认为,两种写法都可以。




2020年全国两会报道编校提醒和报道“避雷”建议


《两会在即,人民日报资深校检给媒体人提个醒儿!》(2020年)


统一规范用语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的规范和标准。在新闻宣传报道中,尤其是两会期间,固定的词语必须统一规范使用。下面,重提几个两会中常用的规范用语,以此再次提醒编校人员。


1.两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两个会议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简称:第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XX届全国委员会第XX次会议(简称:政协第XX届全国委员会第XX次会议)。还有第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XX次会议;政协第XX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X次会议。


3.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不能简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省人大主任。


4.代表、委员前不能加“普通”“基层”的称谓。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表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全国人大代表提的是“议案”;全国政协委员提的是“提案”。


7.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也可并称:“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8.涉及人大代表时,使用“履行职责”或“行使权力”;涉及政协委员时,使用“参政议政”。


9.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不能错成“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审计署审计长,不能错成“审计署署长”


…………


虽然上述内容年年提,但毕竟每年媒体队伍都有新鲜血液补充,所以还是要求每名编辑和校检人员牢记于心,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中立竿见影,高质量完成好校检任务。

确保事实无误

图片

首先,提高政治站位。


凡在文章中出现国家领导人讲话的引语及其他古诗文、名人引言不能出错。对稿件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认真核实。


所有代表、委员名字及头衔须查实,文章开头要标明省(自治区、直辖市)全称,文后可用简称;有些常用引文要熟记,要求大家做工作中的有心人。


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忘初心”后面是顿号,而不是逗号;“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担使命”后面用逗号,而不是顿号。


不要轻视标点符号及数字用法,有时一个错字,或是一个标点,也许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正好相反,有些惨痛的教训我都亲身经历、亲眼目睹过。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标点符号及数字用法。


图片

(点击图片获取新版《标点符号用法》)


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新闻稿中应如何使用阿拉伯数字?》)


另外,“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具体目标常出现在文章中,五条缺一不可!


我曾看过一些报纸杂志,至今还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编校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还要有一丝不苟的责任心,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


其次,严守规章制度。各报都有自己的版式规范,几乎是过一段就修改一次,重要的是抓落实。编辑和校检都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专心谋划。不管版面怎样创新,校检工作的基本要求不能变;任务再多再重,校检的程序不能减,重要稿件有时还须加校次。因为我们的笔下担负着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我们要对人民对读者对自己负责。


要记住创新不是眼花缭乱,创新是让版面更生动地呈现鲜活的人物,展示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能力,创新要彰显中国风采!


再次,凝心聚力保质量。班组同志间的团结一致是高质量完成校检任务的根本保证。尤其两会期间,个别稿件到位晚,拼特刊版的同志每年又稍有变动,尤其是开始几天显得有点乱,但此时校检人员心要稳,要踏实,不要因时间紧任务重而乱了方寸,相互配合这时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有的同志拿到的稿子涉及事实的部分比较少,那么他就可以帮助那些需要查事实的地方比较多的同事,类似这样伸出援手的表现在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校检室一直延续。


这时的工作不要计较分内分外,协调员(当班领导)、核大样和校小样的同志三方配合要默契,有问题大家一起商量,解决不了的问题与版面编辑沟通,切记不可擅自更改语句中的原意!在这些有条不紊的工作细节中,实际上也是我们堵错的过程。

校检人员“十读”

图片

去年底,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就开展出版单位“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作出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多年来对出版物的质量问题一直抓得很紧,相继建立了一整套出版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从顶层设计对出版物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因此,工作中切不可将“三审三校”制度流于形式,尤其校检这一环节绝对不能抱有侥幸心理,重要文章该加校次时就要不厌其烦地认真重校,严格按照本单位校检工作基本要求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去做,就一定会将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


我觉得完成一块版面校检人员一定要做到“十读”:


一读报眉版序及日期;


二读主题肩题插题与文要相符;


三读舆论导向、大政方针莫偏离;


四读字词语句逻辑要合拍;


五读图文并茂要搭界;


六读版式格式字体字号要规范;


七读重要引文须准确无误;


八读人名、地名、时间、事件……须查实;


九读规范用语要牢记;


十读查重稿时莫忘借助校对软件去扫描。


总之,希望媒体同仁在两会宣传报道中携起手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提高质量、享受质量,多出精品。


《全国两会怎么报道?10条“避雷”小建议请收好!》(2020年)


一、遵守报道要求,保持高度的政治意识


1.记者报道全国两会必须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新闻报道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


2.要着重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下团组与代表委员讨论等重大议程进行采访报道,集中跟进总书记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中形成的反响,报道要结合代表委员各自的工作背景谈具体落实措施。


3.准确把握政治常识,特别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就要有全面把握,避免出现政治性差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表述要准确。


4.要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有全面把握,对其历史由来和演进有了解,认识清楚各自的性质、组成、会议组织形式,了解代表委员各自的职责权利义务,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履职方式、主要工作内容等。


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人大代表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政协委员是以协商推荐的方式产生的。


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可以联名提出“议案”,“议案”一经通过,就具有法律效力,而一位人大代表提出的是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是“提案”,提案是民主监督的一种形式,没有法律约束力。


二、提前联系,认真准备


面采变“云”采,需注意:


1.会前,记者需要掌握代表委员的联系方式及相关资料,与大会的新闻中心和各个代表团的相关工作人员保持联系,并通过大会的新闻中心提前与被采访对象做好问题沟通,提前准备好视频或书面采访的提纲,尊重代表委员的个人意愿,做到问者、答者互相了解;


2.视频采访时,要提前调试连线采访设备,确保采访顺畅,而记者也要注意自己的着装和形象是否得体。


三、审慎选择采访对象


1.以“让专业的人回答专业的问题”为原则,避免因一味追求点击率、阅读量而选错采访对象,出现答非所问等影响新闻产品质量的问题。


科学领域的问题,尽量选择代表委员中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进行回答;经济领域的问题,要请代表委员中的经济学家作答;疫情防控方面的问题,要选择代表委员中相应的医学专家进行解答。


2.报道中涉及代表委员的姓名、职务一定要核对准确,尤其是同名同姓的代表委员,若使用照片,代表委员的姓名和照片要对应,不能有误。


四、聚焦重大选题


1.全国两会报道要时刻关注大会重点任务。


2.要十分关注全国两会的两场新闻发布会,特别是疫情防控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一定要注意准确性,要紧跟当前疫情防控的中央精神,与党中央对疫情的研判分析和决策相一致,在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会治理能力的报道上要注意建设性、可行性。


3.在全国两会期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也要有侧重地加强报道。


五、均衡报道各领域


要均衡报道各领域、各地区代表委员,尤其是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不宜对代表委员的个人事务和工作成绩进行过多报道。


六、不炒作雷人雷语、明星代表委员


记者在报道时,尽量不要炒作雷人雷语、不要过多关注代表委员的明星身份。


2015年两会期间,“银行是弱势群体”“财政的钱花不完向纳税人无法交代”等,不仅令人发笑,也容易引发负面舆情。


七、谨慎对待敏感、争议话题


1.涉及意识形态领域、涉疆涉藏、涉及民族宗教事务、涉台港澳事务以及重大外交问题,一定要找对上述问题有深入研究、有解释权的权威代表委员。


2.要避免理由不充足、证据不充分的单纯批评和挖掘,且不宜对国内、国外疫情防控工作作简单对比。


八、报道要紧扣会议议程中的话题


1.要紧扣会议议程的话题进行报道;


2.不宜就党政公职人员相关任免、提升、处分等个案进行单独报道或渲染报道,准确按照大会的官方表述报道即可;


3.不宜就某司法案件组织报道或讨论,避免“新闻审判”;


4.不宜就某市场主体的经营运营、资产运转等相关情况进行单独采访报道;


5.不宜过度根据网络舆情热点选择报道角度,特别是在网络上观点分歧较大、意见冲突较为激烈的事件。


九、遵守纪律,注重把控舆情


1.舆情把控方面,新闻记者要着重学习人大、政协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特别要注重涉及意识形态领域、涉疆涉藏、涉及民族宗教事务、涉台港澳事务以及重大外交问题的舆论把控,一定要找对上述问题有深入研究、有解释权的权威代表委员提问;


2.标题方面,不要为了片面追求新闻性把不该突出和体现的内容呈现出来,引发负面舆情。


十、严格执行新闻采编发流程


1.要严格执行新闻采编发流程,吸取往年两会报道中的经验教训;


2.要把好时度效,密切保持与编辑部的联系,把大会中的新情况及时反馈至编辑部;


3.多与后方编辑和把关领导沟通,尤其注意新媒体传播问题,避免“标题党”导致言不及义或出现歧义,引发负面舆情;


4.国内媒体在编发外媒对全国两会的报道和评论时,一定要选择权威媒体。


来源:微信公众号: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

作者:张凤强 谢瑞


编辑:冯梦玉

1032#
 楼主| 发表于 2021-3-7 14:18: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03)
消磨 xiāomó IP
作者:周俊生
2021年3月2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慕名者“扰民式”打卡,是堵还是疏?》。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与其不断消磨一个网红打卡点,不如发现更多城市‘大IP(知识产权)’。”句中的“消磨”一词使用不妥,另有一个字母词“IP”,对其注释不准确。
先看“消磨”。“消磨”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如“消磨斗志”;二是指度过时间,如“消磨时光”。句中的“消磨”用的是后一个意思。但是,这个意义的“消磨”,其指向对象一般都只能是表示时间的概念,并且含有消极意义,说“消磨时光”,等于是在说“虚度时光”。句中“消磨”的指向对象是“网红打卡点”,但这两者不能搭配,同时在引语所出全文的语境中,作者对这种活动并没有消极态度,因此“消磨”的使用不合适。
再看“IP”的注释。“IP”是一个字母词,句中为其加上了括注“知识产权”。“IP”是英语词intellectualproperty的缩写,其本义确实是指知识产权,但句中的“IP”并不是这个意思。实际上,“IP”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后,其含义迅速扩大,除了本义,还可以表示一个故事,一种形象,一件艺术品,一种流行文化,等等。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是一些年轻人热衷于到一些马路上和居民小区内拍照,这可以视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但这些景点并没有知识产权,因此为句中的“IP”提供“知识产权”的括注是不准确的。
可以把“消磨”改为“消费”。“消费”的本义是花钱购买商品或服务,近年已引申产生新义,表示对某一种生活方式的运用和享受,这个意思正合于句中需要。
对于“IP”后的括注“知识产权”,可以直接删去,不必提供另外的括注。字母词进入汉语系统后有一个特点,其本义可以还原到英语词,从其首字母看到英语词和汉语词的对应关系,但字母词进入另一种语言后,其引申义会脱离原英语词,在其首字母上看不到两者的对应关系。就汉语中的字母词“IP”来说,用英语词的本义来解释汉语中的引申义,反而容易引起混乱。“IP”虽是一个字母词,但近年来在汉语写作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不加括注,大多数读者也能理解。
当然,这需要汉语词典及时提供帮助。《现代汉语词典》已将字母词列入词典正文,但未收“IP”,只收了“IP地址”“IP电话”“IP卡”等有限的几个西文字母与汉字混合组成的词,而其中的“IP”都是Internetprotocol的缩写,与“知识产权”无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编辑:冯梦玉

1033#
 楼主| 发表于 2021-3-7 14:33: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04)
悸动 jìdòng

作者:周俊生
2021年3月2日《北京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与卿相依,地老天荒》。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仍不满足,在打猎期间真心爱上一个民间女子,那女子穿一身绿衣裳,灿烂的阳光洒在她金色长发和飘逸的绿袖上,妩媚动人。其略带娇嗔野性的神态与恪守礼规的宫女大相径庭。他骑在马上,心旌悸动,难以自拔。”其中的“悸动”一词使用有误。
“悸动”的意思是因极度恐惧而心情不能平静。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他”见到其心仪的“一个民间女子”时因为非常喜欢而心情不能平静,“悸动”的词义与此不合。
“悸动”是不是可以改为“激动”?要注意的是,句中与“悸动”搭配的词是“心旌”,而“心旌”意为像旗子一样飘动的心情,这表明了能够和“心旌”搭配的词应该也“旗子”之类的词搭配。据此,“悸动”就不能和“心旌”搭配,“激动”也不合适。在汉语中有“心旌摇动”之类的短语,专门用来描写男女见到钟情的异性时的心理状态,因此,可以把“悸动”改为“摇动”,改为“摇荡”“摇曳”“飘扬”之类的词也可以,关键是能够和“心旌”搭配。
编辑:冯梦玉

1034#
 楼主| 发表于 2021-3-7 14:46: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05)
字斟句酌 zìzhēn-jùzhuó
作者:周俊生
(一)
2021年3月4日《解放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并不希望他真的成为“渡边君”》。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几年前,浙江的一位高三女生这样表达她读《挪威的森林》的感受:临近午夜时看完了它。看完是什么感觉?就像什么戛然而止了,而我的生命也就此终结了。字斟句酌地看,吃饭看,走路看,睡觉看,似乎我生来就是为了看《挪威的森林》的……”。这段文字中的“字斟句酌”使用有误。
“字斟句酌”的意思是每字每句都反复推敲斟酌,形容人在说话、写作时以及在从事翻译、文本研究等工作中慎重、认真、负责的态度。“字斟句酌”的使用对象可以包括说话、写作、翻译、文本研究等场合,句中说的是“读《挪威的森林》”的活动,这是一种阅读活动,从常理来说行为主体可以有认真的态度,但不需要有慎重和负责的态度。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引语中所说的“《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小说,对小说文本,一旦需要“字斟句酌”,就不再是阅读,而是文本研究了。因此,“字斟句酌”在这段文字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字斟句酌”改为“逐字逐句”之类的话语。在阅读中做到“逐字逐句”,是一种认真的态度,用于这段文字的场景中是合适的。
(二)
2021年3月1日《语言文字周报》第1版刊登文章《〈辞海〉第七版——“辞海精神”的新时代注脚》。文中写道:“可以说《辞海》(第七版)的每个条目、每个用词甚至是每个标点都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每个辞海人都切身践行这种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句中的“字斟句酌”使用有误。
“字斟句酌”的使用对象,要求是有关字词和语句的运用。句中的使用对象有“每个条目”“每个用词”和“每个标点”,其中“每个条目”与“字斟句酌”能够适配,但“每个用词”说的只是字词运用,语句的运用不包括在内,“每个标点”和字词、语句的运用都无关系,“字斟句酌”与这两者不能适配。
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辞海》”是一部工具书,本来,把“字斟句酌”用于工具书的编写是可以的,但句中既然点明了工具书编写中的各个具体内容,就要求“字斟句酌”能够和说的各个具体内容适配,这个句子未注意这一点,导致“字斟句酌”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字斟句酌”改为“反复斟酌”,这样与下文“反复推敲”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修辞效果。如果要保留“字斟句酌”,就要考虑删去“每个用词”和“每个标点”,只留“每个条目”和“字斟句酌”搭配,但这样的修改虽然保证了语句通顺,却削弱了作者原意的表达,因此不是好的修改。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字斟句酌”的注释认为其“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字斟句酌”的注释认为其“形容说话或写作慎重认真”。两部词典都认为“字斟句酌”的使用场合只在说话和写作,这未免狭窄了一点。事实上,现在人们从事的翻译(包括将外语翻译成汉语、将古代汉语文本翻译成现代汉语文本)和文本研究(如对古代汉语文本进行学习和解读),这两种场景都可用到“字斟句酌”。尽管翻译和文本研究相对于说话和写作,其规模要小很多,但这两者也是常见的活动,词典释义不宜忽略。
编辑:冯梦玉

1035#
 楼主| 发表于 2021-3-10 20:36: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11
勾连 gōulián
作者:周俊生
(一)
202139日《大众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非洲中部正成为国际恐情新燃点》。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该组织于2019年被IS组织招致麾下,勾连作案,杀人越货,频频在盛产木材、黄金和稀土的北基伍省制造恐袭,通过资源生意,以商养恐。”句中的“勾连”一词使用有误。
“勾连”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勾结,即互相串通、结合在一起,如“相互勾连,狼狈为奸”;二是指牵连,如“这事把它也勾连上了”。句中用的是前一个意思。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勾连”,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如果行为主体只有一个,“勾连”就不能用。句中的“勾连”,行为主体只有“该组织”一个,“勾连”不能用。
需要注意的是,句中有“该组织”和“IS组织”两个团体出现,这可能是作者使用“勾连”的一个理由。但是,句中已明确交代,“该组织”已“被IS组织招致麾下”,这表明“该组织”已成为“IS组织”的下属,它和“IS组织”在句中语境下是一个行为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勾连”是不合使用的。
可以把“勾连”改为“到处”“四处”之类的词。
(二)
2020921日《光明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玉门关上话唐诗》。文中写道:“玉门关在地理位置上勾连中原与西域,既是著名的军事要塞,也是丝路贸易的中转站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汇点,见证着唐与西域乃至域外诸国交往的多样化形态。”句中“勾连”一词使用有误。
句中使用的“勾连”,是在说“玉门关”的“地理位置”使“中原”和“西域”这两个地方相互衔接,但是,“勾连”没有相互衔接的意思,句中这样使用“勾连”,不合其词义。
可以把“勾连”改为“连接”。
(三)
《文汇报》202012日第10版刊登文章《2020年的第一个故事,从生活更深处开出花来》。文中写道:“一组组作品往时代和生活洪流的更深处开掘,勾连出当代中国文坛的新春笔耕画卷。”句中的“勾连”使用有误。
句中使用的“勾连”,是在说“一组组作品”用简单的文字描写出“新春笔耕画卷”,这是把“勾连”作为写作的一种手法来使用了。但是“勾连”没有描画的意思,句中这样使用“勾连”,不合其词义。
可以把“勾连”改为“勾画”或“勾勒”。“勾画”本指绘画中的勾勒描画,“勾勒”本是绘画中的一种手法,指用简单的线条画出人或物的轮廓,这两个词引申后都可指文字写作中用简单的文字描写出人或物的概貌,合于句中语境。
(四)
2020922日《文汇报》第5版刊登文章《坚守还是求变?文坛成名大家如何与“创新焦虑”共处》。文中写道:“刘心武的最新长篇《游轮碎片》赶了回时髦,运用‘碎片式’叙事方式,勾连出八个家庭、四代人的故事……”。又:“到了《邮轮碎片》,采用更为‘先锋’的结构,400多个‘碎片’勾连出八个家庭的故事。”这两个句子中使用的“勾连”都出现了使用错误。
这两个句子中使用的“勾连”,分别带上了指向对象“八个家庭、四代人的故事”和“八个家庭的故事”,在理解上可以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是指用简单的文字把各自的指向对象描写出来,但“勾连”没有这样的意思。二是指把各自的指向对象逐一连接在一起,互相产生联系,但“勾连”也没有这样的意思。不管作者要表达哪一方面的意思,“勾连”的使用都不合词义。
如果作者表达的是前一个意思,两个句子中的“勾连”都可改为“勾勒”。但要注意的是不宜改为“勾画”。“勾画”可表示用简单的文字画出人或物的概貌,具有具象性,而这两个句子中的对象都是“故事”,具有抽象性,“勾画”不能和它搭配。
如果作者表达的是后一个意思,则可把两个句子中的“勾连”都改为“串连”或“串联”。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改为“串连”或“串联”后,原句“勾连”后面的趋向动词“出”还应改为“起”。

编辑:贾梦琪

1036#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10:18: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12
扩大 kuòdà
作者:周俊生
(一)
2020127日《文汇报》第3版刊登报道《四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获批上市》。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意味着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供给能力进一步扩大,疫情防控能力有所加强。”句中的“扩大”一词使用有误。
“扩大”的意思是使范围、规模等增大。“扩大”的使用对象要求是范围、规模方面的概念,句中“扩大”的使用对象是“能力”,但“能力”并不是表示事物范围或规模的词,因此它不能和“扩大”搭配,“扩大”在这个句子中不合使用。
可以把“扩大”改为“提高”。
(二)
2021311日《新京报》第3版刊登文章《发出民进“好声音”,汇成两会舞台“大合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民进发出的声音,扩大和传播着老百姓的心声,这是对我们参政议政工作的最高褒奖。”句中的“扩大”一词使用有误。
句中的“扩大”,和“传播”并列在一起,共同对“老百姓的心声”产生支配作用,但“心声”的意思是心里的想法,与范围、规模等无关,“传播”和“心声”能够搭配,“扩大”和“心声”却不能搭配,“扩大”在这个句子中不合使用。
一般地说,可以把“扩大”改为“扩散”。但就这个句子来说,在这样改了以后,还宜把“扩散”和“传播”互换位置,让“传播”在前,“扩散”在后,这是因为按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总是先有“传播”,然后出现“扩散”。

编辑:贾梦琪

1037#
 楼主| 发表于 2021-3-14 19:56: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15
后期 hòuqī
作者:周俊生
2021313日第6版刊登报道《上海本周或入春,桃花下周始盛开》。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下周一后期随着一股北方弱冷空气赶到,不仅气温再度下滑,阴雨模式又将‘开启’,下周工作日几乎天天有雨,最高气温预计会跌回11~14℃,体感又有些阴冷。”句中的“后期”一词使用有误。
“后期”指的是某一时间段或某一过程的后一阶段。“后期”在使用中可以用于各种时间段,但这个时间段通常要求有某种特征叙写以与其他时间段有区别,如“奴隶社会后期”“抗战后期”,也可以指某一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的时间段,如“非典疫情后期”“公司股票发行后期”。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是纯粹的时间记录,则要求这个时间段有足够的时间长度,如“二十世纪后期”“80年代后期”,但不能用于年、季度、月、日这样的时间段,即不能说“2020年后期”“3月后期”等。句中的“后期”用于“下周一”,但“下周一”是一天,“后期”不能适用。
用什么词语改换“后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是未来一段时间(“下周”)的气象情况,可以选择的词语有“下午”“午后”“晚上”“夜间”等。

编辑:贾梦琪

1038#
 楼主| 发表于 2021-3-16 10:28: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七律.梦驼铃…
作者:此刻无语
扬沙滚滚瀑京城,
混沌乾坤昼不明,
晨起连吃三两土,
午休跳阅几千屏,
片中裤衩多羞涩,
街上人形好幻朦,
忽见图黄如北宋,
怅然一曲梦驼铃!
编辑:邱亚婷

1039#
 楼主| 发表于 2021-3-22 19:02: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23


延长 yáncháng


2021322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斑鸠啼暖落花风》。文中有句话写道:“泥鳅之外,还有一种内地所没有的体延长、稍侧扁的白条子鱼,小伙伴们也都叫它狗鱼。”句中的“延长”使用有误。

“延长”的意思是向长的方面延伸出去使更长。“延长”是一个动词,句中的“延长”和“体”搭配,表示句中使用对象“白条子鱼”的身体细长的意思,这是把动词“延长”当形容词用了,不舍其使用要求。

可以把“延长”改为“细长”“修长”之类的词。这两个词多用于形容人的身体,这里将其用于形容鱼的体形,也是可以的。



编辑:王雅欣

1040#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15:56: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951)(修订版)
安享 ānxiǎng 日常 rìcháng

(一)
  2021年4月18日《羊城晚报》第7版刊登文章《网络乞丐》。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一个本来安享着自己虽辛苦却热爱日常的奶奶,无奈地被这群疯狂的网红摆弄着,疲惫不堪。”这句中的“安享”和“日常”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安享”。“安享”的意思是安安稳稳地享受或享用。“安享”的指向对象通常应是与人的工作、生活等有关的事物,如“安享清福”“安享父辈留下的遗产”等,在词语表现形式上,它们都应该是偏正式的名词性短语。句中“安享”后的内容是“自己虽辛苦却热爱日常”(其中“日常”的使用有误,下文再议),这是一个主谓结构,不能做“安享”的宾语。因此,“安享”在这个句子中缺少适格的宾语。
  再看“日常”。“日常”指的是属于平时的、工作或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日常”是一个形容词,在使用中通常只能用于修饰其他词语,说明事物的属性,如“日常起居”“日常工作”“日常用品”。句中的“日常”,作者是想让其作“安享”的宾语的,但从话语结构上看,“日常”已不能和“安享”搭配,而是只能和“热爱”搭配。但“日常”本是个形容词,无论是对“安享”还是对“热爱”,“日常”都不能作它们的宾语。句中是把形容词“日常”当名词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究其原因,作者是把本来应该分两层说的意思意思杂糅在一起说了,导致“安享”的指向对象出现混乱。而对“安享”和“日常”的使用错误,需要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进行修改。可以把“一个本来安享着自己虽辛苦却热爱日常的奶奶”改为“一个本来安享着自己的一切,虽辛苦却热爱日常生活的奶奶”之类的话语。这样修改以后,“安享”的支配对象是“自己的一切”,“日常生活”作为名词性结构,接受“热爱”的支配,话语就通顺了,

(二)
  2020年3月1日《光明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向世界展示中国戏曲的丰富可能性》。文中写道:“尤内斯库《椅子》的故事叙述表面看似十分琐碎凌乱,甚至是故意打乱故事逻辑的,而内里却传达了对于人生在世所为何求的生命思考,它讨论的不是日常,而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句中的“日常”使用有误。
  “日常”在这个句子中用为“不是”的宾语,这也是把形容词“日常”当名词用了,不合“日常”的使用要求。
  一般地说,这里也可以把“日常”改为“日常生活”,让名词性短语作“不是”的宾语。但是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作者使用的“日常”,嵌于“不是……而是……”的选择复句中,“日常”与“而是”后的“人生的终极意义”对举,在这样一种语境下,只是把“日常”改为“日常生活”,在对举的表现上是比较差的。因此,更合适的修改,是把“日常”改为“日常生活中的琐屑话题”之类的话语,而且在这样改了以后,还可发现,“日常”就没必要使用了,删去也可以。

(三)
  2020年2月24日《文汇报》第12版刊登文章《袁昌英及其大剧〈饮马长城窟〉》。文中写道:“细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建树的三位女剧作家,她们风采各异。要说白薇火辣、杨绛日常的话,《饮马长城窟》则有着明显的书卷气。”这段文字中的“日常”使用有误。
  句中的“日常”表示的是有日常生活的状态,这不合“日常”的词义。另外,“日常”是一个属性词,使用有一定限制,它在这段文字中直接用为“杨绛”的谓语,也不合其使用要求。
  可以把“日常”改为“更多生活化”之类的话语。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希望用简单的话语勾勒出“三位女剧作家”作品的不同风格,因此用“杨绛”的“日常”来区别于“白薇”的“火辣”和“《饮马长城窟》”(袁昌英作)的“有明显的书卷气”,但由于“日常”起不到这种作用,因此作者的意图不能体现。把“日常”改为“更多生活化”之类的话语后,这个意图就能够体现出来了。

编辑:古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