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管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20#
发表于 2024-7-16 12:28: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字节员工:一直误以为自己是“老板”的嫡系,直到被裁的那一刻发现自己只是干活的牛马
在如今各家大厂降本增效的背景下,业务能力再强也不如紧抱老板大腿重要。如果没有成为老板嫡系,那么一旦公司有个“风吹草动”,那么脏活、累活、背锅、降薪、裁员很可能会接连找上你。这样说吧,如果你在大厂成为某个“实权”老板的嫡系,那么升职加薪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在职场中我们要搞清楚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定位,嫡系?还是牛马?
下面这位字节网友,刚开始误以为自己是嫡系,突然在某一瞬间,发现自己并不是...,然后迷茫失落。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嫡系文化是大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因为这是+1、+2领导降低管理成本最简单的方式。选择自己所信任的人,建立自己的圈子是立足公司的一个支撑点。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抱大腿,抱对大腿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当前大厂业务增量无法支撑如此多的人获得应有的回报,换成大白话:每个人都很优秀,但是蛋糕就这么大,如果你是领导层,掌握着切蛋糕的权利,你会分给谁?大概率是自己的嫡系。也许会有人跳出来反对,我很大公无私,谁能力强就分给谁。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没有当过领导。看下面这位网友的分享,这才是人性,不是你一碗水端平就那么简单了。


对于有能力的员工,肯定不会甘愿只被当成勤恳老黄牛,工作中很大程度上需要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成为嫡系所能获得的。身边一位大厂中高层这样说成为嫡系的标准:能力处于部门核心骨干,这个人要能给你留住,负责核心业务,要能给你出成绩,让你放心把东西给他。最终自己和嫡系下属处于双赢局面。
其次,怎么分辨自己是不是嫡系?可不是光凭个人和领导私下关系的好坏,还要看在工作中的一些表现。
嫡系一些共同特征:
1、跟Leader时间足够长,最起码一年以上。如果你是Leader从原来的部门直接带过来的,不用怀疑,肯定是嫡系。
2、会让你参加一些重要会议,甚至是高于你职级的会议。会议上经常有你发言的机会,并且很容易被领导cue到并采纳你的建议,整体气氛轻松融洽。在工作/私下聊天中,会有意无意透露一些普通员工无法获得的信息,最后都得以证实是真的。
3、工作分工时,考虑到最终的产出结果,有心偏袒与你。比如,容易出成绩的项目分给你,项目出现问题会为你兜底。时不时鼓励你好好干,给你画饼,但大部分的“饼”都兑现,高绩效、升职、加薪会优先考虑你。
成为嫡系也不是一劳永逸,最大的风险是被一锅端。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了新老板,旧老板留下的嫡系也该为新老板的嫡系挪位子啦。
牛马一些共同特征:
1、单纯做输出,只会埋头干活。每天按部就班,和领导的交流机会不多,只有在工作汇报或者会议点名时有些交流。
2、领导对你没有那么用心,因此时常经受被PUA和吃饼的双重夹击。绩效处于中等,偶尔会得到好的绩效,但付出肯定会远远高于嫡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内心很憋屈但又没法说。即便说了,领导又是对你一顿PUA话语输出,搞得自己差点抑郁。
3、好的工作模块很少会分给你,剩下留给你的大多是杂活、脏活、碎活,美其名曰帮你成长。很少关心你的个人发展,只在乎是否稳定。
4、在权限设置、团队汇报过程中设置层层隔板。
牛马最可悲的是认为自己是嫡系,干活热情高涨,什么加班、996都不是事儿。然而在不经意间知道真相时,内心仍抗拒接受、不愿面对现实,陷入自我怀疑,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还需加倍努力。
最后,当你确定不了自己是不是老板的嫡系时,大概率不是。


*本文作者:佚名。编辑:思齐。文章内容或图片如果存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 END --
来源:蚂蚁大喇叭
编辑:刘诗扬

1019#
发表于 2024-7-9 20:31:06 | 只看该作者
12年后,微信公众号终于可以修改标题了!

喜大普奔!
2024年7月9日消息,根据微信公众号后台提示,现支持标题3个字以内、正文20个字以内的修改。若修改标题,文首还会显示“标题已修改”。修改后的标题将在文章页、公众号主页、用户新收到的分享卡片中生效。
这是多少新媒体人的福音啊!而这一刻,新媒体人等了快12年。

目前,可在微信公众号PC端修改标题。
“订阅号助手”APP还不支持修改标题,仍然只能修改正文。

自2012年8月微信公众号面世以来,微信团队一直以缓慢的步伐放开对于已推送内容的修改权限。
在问世6年后的2018年才开放修改文中错别字的功能,且一开始仅能修改5个字。随后才增加到20个字。

又过了5年时间,2023年,微信团队再次添加新功能,支持修改已推送图文中的三张图片,但仅能替换或者删除,无法新增,且纯图片消息不支持该项修改功能。
一年后的2024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标题修改功能”终于上线微信公众号,虽然还是不同于其他自媒体平台可以整体修改或重新上传已发布内容,但提速出现的新功能还是显示出了微信团队的积极变化。
尤其在视频号如日中天的短视频时代,没有抛下图文媒体的公众号已颇为珍贵。




来源:传媒头条(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cr4xN9afaeOv0Bgp717Nw
编辑:李梦瑶



1018#
发表于 2024-7-4 21:29: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谷歌如何将数十亿行代码从Perforce迁移到全新的版本控制系统
写在前面:大约在2013年,谷歌的源代码控制系统每天为超过25000名开发者提供服务,所有这些服务都来自于藏身于楼梯角落的一台服务器。

故事开端:一切从单一Perforce服务器开始
2011年,时任谷歌Perforce管理团队技术主管的Dan Bloch发表了一篇题为《依然全在一服务器上:大规模下的Perforce(Still All On One Server: Perforce at Scale)》的论文。该论文详细阐述了谷歌的源代码控制系统,即便每天为“超过12000名用户”提供服务,仍旧只依赖位于主校区43号楼楼梯下方的一台单一Perforce服务器。          截至2011年,这台单一服务器已经在谷歌的历史中连续运行了十一年之久。它见证了初创时期的谷歌,并成功扩展以支持如今的上市公司谷歌。事实上,就在那时,一位幸运的谷歌工程师刚刚完成了第2000万次变更请求。服务器依旧稳定运行,每日执行“1100万至1200万条命令”。          在论文中,Bloch描述了一些成功实现服务器扩展的举措。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乐观。          如今的谷歌早已脱胎换骨,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企业。随着实力的壮大,谷歌投入重金,装配了一系列业界顶尖的硬件设施。然而,即便坐拥如此强大的硬件支持,其服务器仍时常面临严峻考验,承载的压力不容小觑。在CPU利用率触顶的高峰时段,系统偶尔会遭遇TCP连接中断的困扰。为防患于未然,确保万无一失,谷歌始终保持一台热备份服务器随时待命,与此同时,一支由八名专业管理员构成的精干队伍全天候值守,随时准备采取应急措施,力保源代码控制服务器的平稳运行,避免任何可能影响谷歌日常运作的意外发生。          多年来,谷歌内部一直意识到这是一个潜在风险,工程师们也在寻找替代方案。但在谷歌这样的规模——“地球上最繁忙的单一Perforce服务器,以及任何源代码控制系统中最大的存储库之一”——并没有明确的替代选择。          遥想当年,Linus之所以在2005年创建git,就是因为他找不到任何能够有效应对Linux内核仓库庞大体量的解决方案。
在谷歌于2011年发布《依然全在一服务器上:大规模下的Perforce》论文后的几年里,这家科技巨头公开披露了其单一仓库中惊人的代码变更规模。具体到2014年,谷歌的单一仓库每周会经历约1500万行代码的变化,涉及大约25万个文件的修改。
为帮助你直观感受这一数字的震撼,不妨将其类比为每周都要从零开始重构整个2014版的Linux内核——而这距离Linus首次直面内核管理挑战,已过去了整整九年。

少有人走的路:坚持单一仓库的决策,孤注一掷选择Piper
自2008年起,谷歌的工程师们就开始考虑对这台单一服务器的替代方案。          他们一度考虑过拆分单一仓库的想法,但最终否决了这一方案——事后看来,这是一个重大的、具有行业变革意义的决定,因为它为未来几十年大规模处理代码复杂性设定了标准。          此后数年间,谷歌发明并引领了许多大型单一仓库工具的发展,并显著影响了单一仓库文化的普及。(例如,可以参阅其2016年的论文,《为何谷歌将数十亿行代码存储在单一仓库中》。)          然而,当时继续坚持单一仓库的决策并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直到这一刻,谷歌的单一仓库架构相对自然地发展起来;这是第一次迫使组织必须明确承诺采用这一架构。这一决定与当时Git社区盛行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应该拥有“更多且更小的仓库”,部分原因在于克隆庞大单一仓库所带来的高昂成本(后来,谷歌通过SourceFS和云客户端(Clients in the Cloud,简称CitC)等工具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谷歌选择了遵循常规,而不是明确肯定对单一仓库架构的承诺,今天的局面可能大相径庭。          谷歌也曾短暂考虑过从Perforce迁移到SVN,认为SVN或许能够满足他们所需的规模。然而,当工程师们发现没有清晰的迁移路径时,这一设想并未成功。          最终,如同Linus在2005年所做的一样,唯一的前进道路似乎就是创造全新的东西。          这套新系统被称为Piper(源自某些工程师对飞机的喜爱,同时也是“Piper is Piper expanded recursively”的缩写),至今仍在使用中。


迁移:耗时四年的“移山”之旅
一旦工程师们确定了替代方案的大致形态(Piper将采用分布式设计,并“基于标准的谷歌基础设施构建,最初是Bigtable”),接下来的任务便是实际创建并实施这套新方案。待Piper部署完毕后,他们还需将所有流量切换到新系统,并迁移整个谷歌单一仓库。          这一努力耗时超过四年之久。乍看之下,这个时间跨度令人震惊,但在长达十一年的时间里,Perforce已深深植根于谷歌的软件生态系统之中,几乎触及每一个工程层面。          迁移开始时,已有300种工具依赖于Perforce的API。更为惊人的是,生产环境对于Perforce的依赖不断浮现。理想情况下,版本控制系统应当严格面向内部,即使崩溃也不应影响实时流量;然而Piper团队不断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总体而言,执行迁移的工程师们必须极其谨慎,以免破坏谷歌终端用户体验。             事态进一步复杂化的是,在2010年,Oracle因谷歌在Android操作系统中使用授权Java API接口而对其提起诉讼。直到2021年,该案才由最高法院作出最终裁决。          在这段过渡期中,谷歌的工程师团队深切忧虑着如何在不全面复刻原有接口的前提下,实现从Perforce API平滑过渡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棘手挑战,他们转向了一个广受业界推崇的创新策略——净室设计(clean room design)方法。          这一方案首先由技术文档撰写者精心制定详尽的规格说明,随后交由一群完全未接触过原生API的独立工程师团队,他们犹如一张白纸,从零开始,依据这份纯净的设计蓝图,构建起全新的系统架构,确保了迁移过程的无缝衔接与原创性,巧妙规避了直接复制接口所带来的潜在法律与技术风险。          随着时间推移,项目基调发生了变化。起初,Piper是一个新颖酷炫的概念,工程师们对此充满热情,它可能是解决Perforce问题的关键。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他们的工作变得日益紧迫。          在迁移过程中,谷歌的开发工作未曾停歇,几年间,Perforce上的负载持续增加,风险随之升高。Perforce API上出现了大量新开发,包括如今举足轻重的系统如Blaze(谷歌的构建系统,后开源为Bazel)和TAP(谷歌内部测试平台)。          这项决策之所以堪称大胆且不同寻常,不仅仅因为它耗费了工程师团队数年的辛勤规划与投入,更在于其成果性质的极端两极化——要么圆满达成,所有心血瞬间开花结果;要么彻底落空,一切努力付诸东流,中途绝无半点折中收获。
考虑到维护源代码唯一权威版本的至关重要性,谷歌明白,除非Piper系统能全面替代现有方案,否则一切改进都将徒劳无功。Piper的命运掌握在成败之间:要么它将完美接棒,成为源代码控制的全新中枢;要么它将黯然退场,迫使谷歌重拾旧路,还将面对比以往更加艰巨的Perforce服务器困境。          正因如此,当Piper项目组面临实现PAXOS算法的关键时刻,他们果断从Google Spanner团队中借调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即便Spanner自身尚未完全掌握PAXOS的运用。这一举动彰显了谷歌内部资源共享与协同作战的强大机制,关键时刻能够跨部门调动顶尖人才,确保Piper项目顺利推进。          随着迁移进程的深入,一个关键里程碑得以实现——提交操作已能顺畅地同步至Perforce与Piper双系统,确保数据的无缝过渡。为了验证新系统的稳健性,Piper团队在特定区域内实施了小范围的部署测试,效果令人鼓舞。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赢得25,000名谷歌工程师的心,引导他们跨越至Piper的崭新时代。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上的革新,更是人心的征途。Piper团队肩负重任,尤其是面对那些资深工程师,他们亲自登门拜访,耐心沟通,逐一化解疑虑,力求每一位同事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扫清项目前行的最后障碍。             在某个平凡的周六,已扩充至十人的Piper项目核心团队,齐聚于园区的会议室内。Jeff Dean,现任Alphabet的首席科学家,亦亲临现场,他的到来不仅是对项目进度的实地考察,更像一股强心剂,鼓舞着团队士气。          尽管Piper团队早已进行了周密的准备,演练了无数遍,编写了详尽的脚本,安排了多重监控,并制定了详实的应急指南,但内心深处的担忧却难以抹去——这十位工程师肩上的担子,可能决定了谷歌的运营命运,一次不慎,或将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          当迁移指令正式下达,短短几分钟内,源控制系统进入只读模式,一切仿佛凝固,只为那一瞬间的数据迁移铺平道路。会议室里,众人屏息静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情绪,每个人的心跳声似乎都能清晰听见,共同见证着历史性的转折点。          然后……迁移顺利完成。          没有数据丢失;谷歌的生产实例未受影响。          就这样,历时多年的孤注一掷获得了回报。


尘埃落定:独属于谷歌的黄金年代
切换到Piper立即降低了谷歌的操作风险,摆脱了对单个过载Perforce服务器的依赖。但随着时间推移,迁移也通过源控制服务器现在支持的新流量规模解锁了一系列新系统。  自2012年的迁移之后,自动化提交的数量开始激增。          在当今时代,提及谷歌的内部工具体系,人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与一家资源丰沛、实力雄厚的巨型公司联系起来,想象中这是一家能够在充裕的时间与空间里,精心打磨出一系列前沿科技产品的巨无霸公司。
然而,追溯至2012年,谷歌从Perforce向Piper的迁移历程,却为我们揭开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彼时,正值谷歌上市后的第八个年头,一个充满创业激情与大胆创新精神的黄金年代。在这段岁月里,谷歌展现出一股无畏挑战、勇攀高峰的拼搏劲头。Piper迁移项目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革新,它更深层次地折射出谷歌工程师文化的核心价值——创新、协作与追求卓越。             参考链接:https://www.reddit.com/r/program ... -to-piper-migration

原标题:
谷歌版“愚公移山”!历时四年,谷歌如何将数十亿行代码从Perforce迁移到全新的版本控制系统
来源:51CTO技术栈(公众号)
编辑:李佳

1017#
发表于 2024-7-4 21:24: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时报》:如何管理年轻记者 吸引更多年轻读者
对许多人来说,《纽约时报》是优秀新闻业的标杆。其新闻编辑部里所发生的事情影响着全球的采编策略。


约瑟夫·卡恩(Joseph Kahn)于2022年6月接任《纽约时报》执行总编辑。他在就任一年多以后接受了路透社《媒体新闻策略》的采访,回顾了他担任《纽约时报》执行总编第一年的经历,反思了他所带来的变化以及该媒体品牌的未来等。
问:Z世代(95后、00后)现在真的开始改变了,他们以一种非常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这是一个有趣的新闻挑战,但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管理挑战,网络安全问题对某些代人来说比其他代人更重要,新闻编辑部的心理健康问题,COVID(新冠))后混合工作方式的问题。你是如何处理新闻编辑部内部的这些分歧,如何管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世代的1700名记者呢?
代际差异非常重要。我们有1700多名员工,他们在经历、年龄、地理位置、种族和性别方面存在各种差异,但我并不总是发现这些差异本质上是代际的。
例如,在美国,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关于远程工作的巨大争议,以及这种争议在灵活的工作文化中会持续多久;我们需要员工多久回一次办公室,为什么?有些人热衷于在办公室工作。我没有做过民意调查,但如果我不得不说的话,一半的人希望在办公室,但也希望他们的同事在那里,而不是呆在空荡荡的新闻编辑部里。另一半人想要无限的工作灵活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方面的分界线并不纯粹是代际的。你可能会认为年轻人更喜欢弹性工作。但他们是渴望从办公室文化中获得工作的人。他们是合租公寓的人,不能一直待在家里。但同时,他们也是雄心勃勃的记者,想要向别人学习,知道如何创造新的东西,并做出伟大的产品。他们天生也更善于合作。
只有那些有小孩的人才想要无限的工作灵活性。年轻人进入新闻业是有正当理由的。他们想要改变世界,但他们也渴望了解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好的新闻故事,是什么让《纽约时报》的新闻故事与他们可能在网上免费获得的东西不同。你带来的额外的报道和观点是什么,以及你必须提供的新闻背景。
其他人则敦促我们在某些问题上采取更激进的立场。但我很受来自各方的不同观点和经验的鼓舞。我们很幸运,最近又增加了新员工。员工的多样性在美国的宗教文化和宗教背景中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我们找到了一些来自福音派背景(evangelical backgrounds)的年轻人,他们帮助我们了解美国的社区,这些社区对社会和文化趋势至关重要,对政治趋势也越来越重要。

问: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决定,让这些人参与到新闻过程中来,而不是让他们以福音派基督徒或穆斯林的身份按部就班地工作。所以,现在关于如何做新闻稿件的对话正在改变。一个26岁的年轻人带着不同的观点进来。20年前,他们在早上的新闻策划会上是没有发言权的。在将其纳入新闻编辑过程方面,现在是否发生了变化?
他们可能会说变化还不够快(笑)。如果你是一个26岁的年轻人,今天进入《纽约时报》,你会觉得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组织,仍然有等级制度。
我们有一个使命,我们有我们非常强烈的新闻价值观。我们重视培训,谈论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新闻。我想人们会说,你不能一上台就让这个机构改变《纽约时报》的运作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有意识地努力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渠道来表达自己和提供对新闻采编工作的想法。
我们有一个电脑程序,操作起来很棘手,但很受欢迎,叫做嵌入(Embed)。这个项目可以让员工学习一套完全不同的技能,并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一名员工可能以音频制作人或设计专家的身份入职,但通过这个项目可以学到更多新的技能。
我们很注重在培训方面的投入,通过培训帮助我们的员工做到这一点,这样,他们就可以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组织内部给予员工独立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能够影响变革,并有机会从事他们非常关心的事情,这是开放的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实际上,提供一个流动性更强的组织,让人们能够驾驭这个地方,并有机会成长为记者,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问:你们目前在美国的读者人口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在进行大规模的国际扩张。《路透社数字新闻报道2023》谈到了人们与新闻互动方式的变化趋势、TikTok的崛起等。《纽约时报》在接触不同受众方面进展如何?
扩大与年轻读者的接触,是我们作为媒体机构面临的共同挑战。年轻读者希望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消费新闻,而不是我们希望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消费新闻。
这确实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挑战自己,找出我们可以讲述的新闻故事,比如垂直视频,或者我们如何创造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体验,这些体验是该平台的原生内容。我们如何让那些正在寻找新闻和信息的人,至少体验一下直接来找我们意味着什么,并可能提供一个渠道,让他们在某个时候回到我们身边来。
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即除非你做X(推特的前身),你将失去下一代。我并没有那么急切地想把《纽约时报》改造成人们当时碰巧喜欢的平台。我们不会成为一个Instagram或TikTok这样的新闻机构。
我们将建立一个引人注目的数字目的地,越来越多的人会来我们这里获取新闻和信息。

来源:媒变前沿Media Change

编辑:李佳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tDELsl_kqfNlSG9wxythQ


1016#
发表于 2024-7-2 17:57: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报业协会各分会、专业工作委员会
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报业协会各分会、专业工作委员会:

中国报协各分会、专业工作委员会是报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报协事业发展和增强报协凝聚力、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强指导和管理,促进各分会、专业工作委员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民政部制定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中国报业协会章程》,经研究特制定该管理办法:

一、各分会、专业工作委员会在中国报协领导下,按照《中国报业协会章程》的有关规定,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要遵循协会宗旨和工作方针,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会员利益,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业务交流,为报业和会员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二、各分会、专业工作委员会年会每年召开一次,特殊情况可以提前或推迟。主要任务是学习文件,传达精神,沟通情况,研究工作。各分会、专业工作委员会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在当年二月底前报中国报协事业发展部,报协领导批准后执行。年终要写出总结,报送报协事业发展部,报送最迟不超过第二年的一月份。

三、各分会、专业工作委员会召开的重要会议及举办的重大活动,事先要向中国报协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召开或举办。

四、各分会、专业工作委员会要团结各会员单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有影响、有意义的全体活动。

五、建立各分会、专业工作委员会联络人制度,中国报协事业发展部委派有关工作人员作为联络人在中国报协领导下开展联络工作,加强中国报协与各分会、专业工作委员会之间的沟通协调。

六、按照民政部社团管理的要求,各分支机构不得单独设立银行基本存款账户,分会、专业工作委员会不得另行制定章程。

七、各分会、专业工作委员会要按照有关规定按时换届。

八、各分支机构不得设置分支机构,不得接受各类经济实体的挂靠,也不得投资兴办经济实体。

九、各分支机构不得直接向会员收取会费;如工作需要,可以接受中国报业协会的委托向会员收取会费,但不得重复收费;会费必须使用由财政部门监制、民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社会团体会费收据”,并由专人管理。

十、各分支机构如有重要文件、重大事项向中宣部报告,必须经中国报协审核后方可报送。各分会、专业工作委员会如要以中国报协向下行文,经协会领导批准后,需在报协办公室编号备案。                             

中国报业协会

2024年6月19日

来源:中国报业协会(公众号)
编辑:李佳

1015#
发表于 2024-7-1 22:49: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胡友平勇救日本妇孺离世:被呼吁追授烈士 社交平台治理极端言论

【本文资料来源于苏州政府、人民日报、苏州日报、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等】
近日,一位叫“胡友平“的普通中国女性引发全民哀悼和致敬。
6月24日,苏州高新区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造成3人受伤,其中1人为中国籍2人为日本籍,犯罪嫌疑人被迅速制服。中国籍伤者胡友平在阻止嫌疑人犯罪过程中受伤严重,经送医抢救无效于26日不幸离世。
事件发生后,广大人民对行凶者持刀伤人很愤慨,对胡女士因伤重离世表达缅怀哀思。
据津云新闻报道,6月28日21点30分,伴随深沉铿锵的音乐响起,天塔点亮纪念胡友平灯光秀。通过“一个大写的人”“一道照亮世人心灵的光”“一人兴善 万人可激”三幅画面,纪念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无畏义举。
救人细节
苏州将追授胡友平“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据报道,6月24日16时许,苏州市高新区塔园路新地中心公交站台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造成3人受伤,其中1人为中国籍,2人为日本籍,犯罪嫌疑人被迅速制服。中国籍伤者胡友平在阻止嫌疑人犯罪过程中受伤严重,经送医抢救无效于26日不幸离世。两名日籍人员中,1人在院治疗,无生命危险;另1人当日已出院。
据涉事日籍成年伤者陈述,犯罪嫌疑人行凶时,胡友平阻拦了犯罪嫌疑人并被刺伤倒地,涉事日籍成年伤者的儿子得以趁机躲开。现场目击市民看到,胡友平先是拉住犯罪嫌疑人,又从身后抱住嫌疑人,嫌疑人反手将她刺伤,致其倒地后仍继续追刺时,被市民、途经司机和巡警制服在马路上。目击市民表示:“如果当时犯罪嫌疑人没有被拦住,将会有更多人受伤。”
6月27日,据江苏苏州市公安局网站消息,苏州市公安局、苏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公示:根据《江苏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苏州市见义勇为称号评定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经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申报,市见义勇为称号评定工作小组评审,提请市政府追授市民胡友平“苏州市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中方反应
外交部和当地政府赞扬壮举 胡友平家属发声
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方面、胡友平家属和民间等多方面都表达了对该事件的态度。
6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表示,我们也注意到这一不幸的消息,对胡友平女士的不幸离世表示哀悼,向她的亲属表示慰问。苏州市将追授胡友平女士见义勇为模范的称号。这位中国女性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反映了中国人见义勇为、勇于助人的精神。
事发后,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市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先后前往医院指挥调度医疗资源,组织全力抢救,看望家属并表达深切慰问。同时,苏州市公安局苏州高新区分局即启动并于26日确认胡友平为见义勇为人员。
28日,有市民到事发地塔园路新地中心公交站台献花。
同日,胡友平家属对大家的关心慰问表达衷心的感谢,并表示:“近段时间来,我们收到了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慰问,心意收到,也特别感谢大家。遇到这样的情况,相信任何有正义、有爱心的人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经过家人的一致商议,我们决定不接受捐款捐物,也希望不再被打扰,只愿逝者安息,家人们能尽早回归平静的生活。如果有爱心人士想要为传递正能量捐款捐物,建议他们可以捐给各地的见义勇为基金会。”
平民英雄
多个官媒发声:可考虑给其申报追授“烈士”
除了政府等层面的缅怀外,笔者媒体同行也积极就此事发声。
央媒人民日报对此壮举表示,政府和公众共同的褒扬,展现出对英雄的肯定、对暴力的谴责,也表达了对受伤日本母子的人道关怀。中国是法治社会,也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此次伤人事件是极端偶发的个案,不具有代表性。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我们中国人对善恶是非的标准是一致的,也是清晰的。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犯罪,不分中国人和外国人。中国是开放的社会,极个别歹徒不能代表善良正直的中国人,极端暴力行径更无法破坏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因此,没必要将极端个案上纲上线,对中国的法治和开放作出歪曲误读。我们也不会接受个别人炒作“仇外情绪”、发表仇恨言论的行为。这些都是中国主流社会和我们中国人所不能接受的。胡友平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无畏义举,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社会的善良正直,这也代表着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心声。致敬胡友平,致敬每一位见义勇为的人。
苏州日报称这世上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胡友平直面生死,阻止恶行,扶弱救危,以平凡之躯行英雄之举,保护了同胞和外国友人的生命安全。苏州人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无一不为她的善良所感染,无一不为她的英勇所震撼。面对勇士的逝去,无尽的哀思伴着苏城的雨丝洒落,深情的悼念在苏州人的泪眼中凝结,无数的牵挂与关切在城市里涌动。胡友平家属感谢各界的关心帮助,也婉拒了大家的捐款捐物。大爱无声、令人动容。
新华日报表示,6月28日上午,进入梅雨季的苏州阴雨连绵,仿佛与很多悲伤的苏州人一道,在哀悼一位刚刚在这片土地上因阻止歹徒行凶而离世的平民英雄。无惧刀锋,挺身而出,阻止暴行,保护他人,胡友平正按程序被追授“见义勇为模范”称号。以平凡之躯行救人壮举,一个大写的人,也是一道照亮世人心灵的光。对此义举,从政府到公众,一起褒扬。而对偶发的极端暴力行为,大家齐声谴责。是非善恶,十分清晰。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善良、正直的共同表达。“一人兴善,万人可激”,以勇毅之力,扬浩然正气,致敬胡友平,致敬每一位见义勇为的人。
南方周末表示,有关部门也可考虑给胡友平申报追授“烈士”,以表彰她的大义与勇气,这也是目前官方评价体系中为救他人献出自己生命的最高荣誉。
2011年施行的《烈士褒奖条例》第八条规定,公民牺牲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评定为烈士:(一)在依法查处违法犯罪行为、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执行反恐怖任务和处置突发事件中牺牲的;(二)抢险救灾或者其他为了抢救、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公民生命财产牺牲的;(三)在执行外交任务或者国家派遣的对外援助、维持国际和平任务中牺牲的;(四)在执行武器装备科研试验任务中牺牲的;(五)其他牺牲情节特别突出,堪为楷模的。
根据这一条,并不是说只有军警或公职人员牺牲才能评为烈士,符合上述五种情形之一的中国公民理论上都可以被评为烈士。就胡女士而言,她是中国公民,本职工作是校车引导员,引导孩子上下车,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内也要保障孩子的安全,如让孩子免于摔跌受伤等,与持刀凶手搏命当超出了她的法定职责,是她高度责任感的体现。这一行为,首先符合第一款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牺牲的。而就第二款而言,从法理逻辑上说,在中国境内保护中国公民财产安全也好,保护外国公民财产安全也好,不影响行为的性质。
烈士除了是最高的荣誉之外,还有褒扬金,“标准为烈士牺牲时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倍”,符合条件的烈士遗属还能定期享受抚恤金。荣誉以及社会的褒扬,将起到强烈的正面效应,我们所组成的社会也才对得起、配得上她的牺牲,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与价值观将得到褒扬,会激励大家正直勇敢,让社会正道滋长、邪气消退。
日本驻华大使馆降半旗致敬:勇气善良 痛惜
6月28日上午,“日本驻华大使馆”微博账号发布消息:惊闻胡友平女士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我馆深感痛惜。胡友平女士以一己之力从歹徒手中保护了无辜的妇幼,相信她的勇气与善良也代表了广大中国民众。我们在此向胡女士的大义之举致敬,愿胡女士安息。
日本降旗照片截图
苏州日商俱乐部一名负责人表示,发生这样的事情,他感到十分遗憾,但这只是偶发个案。事发后,得知当地政府作出了迅速积极的反应,给予伤者全方位的关心和照顾,让人感到安心。
事件舆论
多家平台打击“煽动中日对立”等极端信息
自官方证实6月24日苏州高新区一公交站台持刀伤人案件造成中国籍胡女士死亡2名日本籍人士受伤后,该事件旋即成为舆论焦点,大量网友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讨论,众多网友纷纷表达对胡女士的敬意和缅怀之情,但其中不乏一些极端言论。
随后,据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豆瓣、网易、腾讯等平台近期均发布相关公告,打击“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相关违规信息。
6月26日晚间,“微博管理员”官方账号发布公告称,站方在巡查中发现,有个别用户偏离理性讨论方向过度解读本次事件,发布挑动民族情绪、宣扬群体仇恨的极端言论,甚至以爱国主义为名义为犯罪行为叫好。对此,站方予以严肃处置。依据《微博社区公约》等相关规定,站方对排查到的759条煽动仇恨、美化犯罪的违规内容予以清理,并对@安兵科技 、@番薯貓bot 、@如皋老猫 、@一正经胡说道 等36个违规用户,视程度予以阶段性禁言直至关闭账号处置。
豆瓣、网易、腾讯、百度、凤凰网、今日头条均在6月29日发布相关治理公告。“网易号官方平台”账号发布公告称,近日,有个别用户利用近期的一些事件借机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歪曲、夸大事实甚至编造内容发表不当言论。例如,宣扬“抗日锄奸”,鼓噪成立“当代义和团”;散布质疑苏州救人牺牲的校车司乘人员“是日本特务”等诋毁言论;炮制“最好全日本沉岛,早日种族灭绝”等极端民粹主义言论。网易表示,平台立即展开专项巡查,对相关事件内容中有过度解读,发布宣扬群体仇恨、挑动民族情绪的极端言论等现象的用户进行处置。对于上述乱象,平台将通过审核拦截、页面筛查等方式进行集中治理,并采取删除警示、阶段禁言或封禁账号等处置措施,将定期对治理情况进行通报公示。
腾讯表示,近日,苏州高新区持刀伤人事件在网上传播并引起舆论关注,有个别网民在网上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炮制各类极端言论。平台坚决打击此类违规内容和账号,共处置相关违规内容836条,处置相关违规账号61个,视违规情况与平台规则,采取包括禁言、封号等处置。
“抖音黑板报”账号6月30日凌晨发文称,相关极端和错误的言论破坏了风清气正、平和友善的平台氛围,甚至宣扬极端情绪为不法行为“喝彩”。对此,平台已严厉处置。目前,平台已关闭“锄*队”、“简*是福”、“生性*淡”、“丰砣洛夫*寄”、“极目*眺”等多个严重违规账号。后续,平台将继续加大对相关不良信息的排查处置力度。
6月30日下午,媒体第一财经发表评论文章《形成全社会铲除恶意极端言论的强大氛围》,强调苏州校车司乘人员胡友平因为救人牺牲引起了人们强烈同情和无限惋惜,包括许多中日两国民众洒泪相送;行凶者本人的丧良行为及此后极少部分人借此宣扬极端民粹主义的言论也引起了民众的极度愤慨。
一些人打着爱国的旗号利用一些事件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恶意歪曲、夸大事实甚至编造内容发表恶意极端言论,影响之坏堪称毒瘤,亟待铲除。
事件在时间上将会逐渐走远,但深刻的影响还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这些恶意极端言论往往披着爱国的外衣,引起一部分人的认同和盲从,更具有欺骗性、蛊惑性。他们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这些行为将会给国家带来怎样的危害。将这些人称之为“爱国贼”都不合适,因为将他们和爱国两个神圣的字眼联系起来是对爱国的亵渎。
铲除恶意极端言论今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平台管理的规范,法律震慑力的加大,以及民众心理层面的拒绝盲从等。打着爱国旗号的极端言论和极端行为每前进一步,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不要说影响国家形象、发展环境,甚至会影响社会认知的撕裂,影响社会的公序良俗。这种毒瘤不应该有滋生和蔓延之地。

来源:搜狐网
编辑:李佳

1014#
发表于 2024-7-1 22:42: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入职南方周末,发现它是个官僚机构

入职南方周末,发现它是个官僚机构

上大学时就听过南方周末的故事,有一次在大礼堂参加了南周首席记者的访谈活动。印象中,首席记者谈笑风生,言语间散发着一副自信豪迈和“澄清天下之志”,还鼓励大学生“扛着飞机大炮”自由提问,越犀利越好。

   毕业后到了广州做记者,进一步听说了不少早年传说。那些传说里,夹杂着激情、刺激、热血、希望、理念、奇迹、感动、唏嘘、悲痛等效果,有时还神秘,让人头皮发麻,脊背发凉。听得越多,越觉得“今不如昔”。当然谁都知道,这不是南方周末的错,而是时代变了。

   在广州大道中289号对面的人行天桥上,随意抬头都能望见“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两块招牌,几十年了,还是锈迹斑斑,好像两块文物。

   然而之后几年,偶尔的一两次,你能听到来自289的自我感动式的宣传或文章,他们说的是“南方日报”的招牌,还有个人说他坐飞机从天空中看到“南方日报”四个字,高高屹立,睥睨着繁华的珠江新城CBD,俨然南方系甚至广州精神的一面旗帜。——对,这个招牌安在南方大院30多层大楼的最顶端,因为高入云霄,你是轻易看不到的。你可能要从广州塔上、北京的朋友圈中才看得到。

   提到这三块招牌,是希望你明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上级谁是下级,要分清楚。在南方系大院里,南方日报是整个南方报业的“旗舰报”,员工们俗称“妈报”。

   这三块招牌的等级关系里,也蕴含着能够解释发生以下这件事的原因。
作者:YS

入职须像太监一样

   2023年9月中旬,我从北京的单位辞职。辞职前跟南方周末的编辑谈好了。我去找编辑谈入职的事儿,一边聊可做的选题,一边谈入职流程、待遇等。职级、待遇是有规定的,没什么可谈。我问什么下个月初能不能入职?编辑说,按照报社的流程,入职者需经三轮面试,还要试稿。

   当时我言辞间两次三番表示想早点入职。编辑说,“时间会有点久,你要耐心等等”。但也没说到底多久。我心想,这个久,应该是一个月吧?于是我想了个办法,找了一个朋友的公司,帮我交社保。

   没想到,入职拖到两个月,三个月,过完年,一直拖到五个月、六个月……

   大概时间线:

   2023年9月下旬,报纸刊发“试稿”;几天后,与部门主任线上聊天,此为第二轮面试。

   11月23日通过腾讯会议,与南方周末主编进行第三轮面试。此时,距离启动入职流程已经两个月,与上一轮间隔了56天。

   12月4日,南方周末给我发来入职邮件,开头是标准式的“欢迎加入南方周末!”并列出14项入职所需的材料清单。这时,距启动流程过去近80天。
   其实在10月至11月,我与在我之前入职的南周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一个情况:“南周入职流程非常长,至少三个月”、“我的入职花了五个月”,甚至还有更长的,印象中还有将近一年才正式入职的。得知此情,我是懵逼的,也不懂何至于此。直到我经历完这一刀山火海的燎割。

   12月初的入职邮件,让我以为当月就能签合同入职了。没想到那只是困难与折磨的开始。编辑也在微信中提醒,“材料会很麻烦,肯定要两次或多次,来回寄往广州。最快也得一个月才能办完”。

   12月7日我根据邮件中的一个手机号,加上了HR人员的微信。暂且叫她C。我最先打电话,是跟C说,邮件里要求所有材料“在5个工作日内尽快准备好,递交或寄送南方周末报社办公室”比较困难,因为我的户口在外省,调档案需要很长时间,还需要与两地沟通,咨询流程。C说,那就不限于5天,尽快即可。其间北京甲流肆虐,我在家待了一周。

   12月22日,我向广州寄出第一批材料,包括信息登记表、体检报告、履历材料复印件、几份离职证明等。你别以为这些很简单,举个例子,信息登记表里有个“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南周要求“从高中开始填起;时间全部需要具体到日”。我想破头也想不起来哪一天高中毕业的,况且谁也不会保留高中毕业证。还有第一份工作的离职日期,为了找对应这个日期的材料,我花了两天时间,搜索屋子和邮件,最后终于找到,如释重负。

   经过与外省、广州两地人才服务中心的多次致电、沟通,广州南方人才市场于2024年1月16日邮件通知,“档案已到档”。(南方人才市场的座机、手机号,我打过多次,从未打通过;相反,户口所在的外省是通过小程序,效率奇高,某个周五我在小程序提出一个申请,下周一一早就接到工作人员电话确认和修改办理。差别太大。)

   在以上两个环节,12月22日与1月16日之间,我除了和C沟通调档案进度的问题,修改、补充部分此前寄去的材料,还沟通了一个叫“《就业创业证》”的玩意儿。

   这是因为,南周邮件里有一条,“最近一份工作离职时间如与南方周末预计入职时间相隔超过三个月的,须提供《就业创业证》,具体办理请咨询户籍所在地或社保缴纳地人社部,手册需包含失业阶段的登记记录并在有效期内。”
   我一直没明白这是个什么东西。我从没创业过,自然觉得我不需要提供这个。其次,为什么“超过三个月”就要提供这个,也没解释。而且,超过三个月不是南周造成的吗?为啥要我提供什么证明?

   12月22日寄出第一批材料后,C告诉我,还需要《就业创业证》,问了半天,回答很简单,核心意思就是“集团要求提供”。C还进一步解释,“这个招聘,不是南方周末聘,是集团聘。所有规定都是集团要求的,所以没办法。”(读到这里,希望你能记得开头我们说的三块招牌。)

   按照C的提示,12月27日,我去街道办的人社窗口咨询了一下。工作人员问了好一会,我又跟C联系,才确认这玩意儿其实叫《就业失业登记证》。工作人员三下五除二,要给我办,结果一查,我还有社保记录。有记录,就没失业,就不能办。工作人员说,你先去把上家的社保断掉,我这儿一查到,5分钟内就可以给你办好《就业失业登记证》并盖章。
   我回家就问C,我这儿的社保随时可以减员,然后我立刻来街道窗口办证,立刻寄去广州,那么南周应该立刻为我上社保,接续社保记录。C说,这个办不到,因为南周上社保是在每月1-15日,过了15日,就得从下个月初才能增员。

   那么能不能下个月初我这边再断掉社保、办证、寄去广州呢?也不行。一是,我这边的北京社保,是下一个月缴这个月的,不能保证月初就能随意断。如此一来,就会产生一个月的“断缴”的空档。你懂的,断缴一个月,有些权利就得归零。二是,C多次说,你就算下个月初寄来,广州也不能保证在15日之前上社保,因为“集团那边审核材料,至少就要两周时间”。

   我真是日了个槽。照这个情况,这不是12月、1月、2月入职的问题,这是哪个月都入不了职……就15天的时间,我就算坐着火箭去办社保减员、《就业失业登记证》、寄快递,也解决不了“两周时间审核”的难题。

   这个难题就相当于要求骆驼穿过针眼,时间之头亲吻时间之后脑勺。我一度很眩晕,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要请爱因斯坦、薛定谔、哥德巴赫、杨振宁之辈来解决。

   12月27日至1月16日,我与HR人员C多次在微信上探讨《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问题。有那么几天,交流还很密集。我一直在问她,也问我自己,怎么样才能办到这个证,同时不让我的社保断缴?C回答了多次,结论就是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几次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你自己看着办,那是你的事。

   那大半个月,我天天都处于懵逼状态。因为属实不明白南周出这样难题的目的何在。在我看来,HR,人力资源部门的人,是提供服务和引导的,帮助应聘者顺利入职。我问C,能不能不要这个证,她的回答还是“集团要求要”。我说,南方周末已有40多年的历史,最近几年也每年都在招人,你们HR对每一个问题应该都有解决方案啊,其他入职者此前没遇到这个问题吗,是怎么解决的呢?C也没回答明白,只是有一次说,“北京那边的同事也遇到过这个问题,最后基本上都是彻底断缴社保之后,开到这个证明,才顺利办理入职的。”

   这是什么道理?后面的几个月,我老想到一个职业——太监。

   南周利用“离职三个月以上”,卡着一个《就业失业登记证》,要求只能断缴社保才能入职,这就像宫里招太监,必须“净身入户”。至于凭什么、为什么,没有的,寡人就是这么要求的。


在这里读懂中国

   可资证明的是,在此期间,南周另外部门的一个在走入职流程的同行,遇到同样的情况,来问我该怎么办。年底,编辑部聚餐,编辑喊我也去了,还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只是有点复杂,其他人可能既没完全明白,编辑也没有什么办法。只是让我“尽量配合人力的要求”。

   1月16日傍晚,在我的追问之下,C在电话中灵机一动(没有夸张),想出一个办法:既然你朋友的公司帮你缴社保,你让他给你开一份工作和离职证明,当成第三份工作,这样就不受制于“三个月以上”的条款了。我当时就觉得,天才想法!

   其实我之前也不是没想过这种方案,只是这样做怎么看都涉嫌履历材料造假,入职邮件和登记表中明确要求不许有任何材料造假,否则自己承担责任,既然南周主动提出来,那就没问题了。

   1月17日,我立刻办好了“第三份工作经历”的《离职证明》材料,以及其它几份补充材料,寄送广州。按照入职邮件里的要求,这个最棘手的材料解决了,那么入职就应该很快了吧。我当时还跟C说,希望在过年(2月9日)之前办好入职,签合同。“签合同”这三个字,我在此前多次跟C强调,希望对方能明白我的心态。

   但是没有。此后一个半月,我就没有听到任何回音了。经历了过年,我算了算,从去年9月到今年2月,已经5个月了,已经超出那位“同事”所说的“我的入职花了五个月”的纪录。

   真他妈的,这叫什么事儿啊。这就是那个有澄清天下之志,要我们扛着飞机大炮提出犀利问题,教育我们“让无力者有力”“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南方周末》?
   这五个月里,我从一开始的希望当月入职、下个月入职,已经逐渐适应了南方周末的傲慢、颟顸、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早已体验了几个月的惊诧、懵逼和失望。我感到,我的生命正在流失,正在白白浪费。我想到了卡夫卡的小说,《法的门前》,明明只是一道门,但是你耗费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没能进去,结局是死在看门人脚下;我想到《城堡》,K一直想要见到城堡的最高统治者或土地部门的高官,向他询问土地测量面临的问题,然后不管是肉体徒步前进,借助与高官的情人谈恋爱试图接近高官,还是在酒馆里潜藏寻找机会,最终还是没能接近城堡……

   卡夫卡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打开国门后就进入中国,我记得研究材料中有个教授专家是这么说的,“这个卡夫卡,我起初还以为他是个中国人,不然怎么写的故事让我们感觉这么熟悉,那不是就是写我们的官僚机构和弊病吗?(大意)”

   2月28日,2月的最后一天傍晚,我跟朋友在外面吃饭,吐槽这事儿。朋友都表示,“啊”“为什么这样,南方周末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后面这个问题,在不同阶段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但在这里,仅指涉我的遭遇。

   就在吃饭到一半,我接到C的微信电话,她开头略略表达了歉意,说不好意思,拖太久了。然后又说,还需要补充两份材料:一份“集体户口首页”,一份“第三份工作的‘背调函’。”我听完之后,心中直呼牛逼。

   这个户口首页,按道理是要提供的,只是一开始邮件中没提到集体户口这种情况,我以为不需要,而且这几个月的交流下来,对方也从没提过缺了这份材料;至于“第三份工作的‘背调函’”,你不知道这是一份不存在的工作吗,你HR部门的领导、审核人员看不出来吗,不是你要求当作第三份工作的吗?然而C说,既然是一份工作记录,就要求与之匹配的背调函——虽然前面已经体验了南方周末五个多月的形式主义,但这一次,我又被这个新的形式主义纪录值给震惊了。

   你说你们招聘个人,就好好办入职嘛,怎么还玩上形式造假、“用假材料证明假形式”的俄罗斯套娃游戏了?我提供完以后,后面是不是还需要第三层材料,来证明第二份材料。叠床架屋,层层嵌套,冤冤相报,何时可了?

   到这里,我真的是被南方周末玩的这个黑色幽默、荒诞故事给搞得哭笑不得。这哪里是招聘,这是龙潭虎穴探宝、曹操机关古墓寻尸呢吧?明明是“阳光打在你脸上”的光明正道,怎么就走出了夜行偷盗、机关暗道、梅大塌方高速的感觉?

   真的,我在这里,读懂了南方周末,读懂了官僚主义,读懂了中国。

六个月的“烂尾工程”

   有人肯定会说了,你已经知道了他们要三到五个月,与你的尽快入职的要求相差甚远,为什么不及时止损,早点弃坑?或者说,南周傻逼成这样,你还不摔椅子拂袖而去?多年的记者素养哪儿去了?

   这个问题,要借鉴电信诈骗、杀猪盘甚至炒房、炒股的逻辑来理解。一来最初是出于尊敬这家老牌媒体,无比信任,二来是一步步上套了,等得越久,越难以解套。杀猪盘、炒股的游戏里,你的一大笔钱已经投出去了,你总想着再走一步,就能回本了。谁知道,脖子上绳子的那一头,攥在别人手里,越来越紧。

   关于2月28日那两份“最后的材料”,可以算一算,就算我以最快的速度办完,寄到广州,加上南周审核的效率,3月也无法签入职合同,因为下半个月不能办,那就得等到4月了。这样,整个流程就花费了我7个月。

   我很想知道,在中国,有哪个媒体的记者入职花了半年、七个月的?当然了,有些热爱新闻的人,为了投奔某个敬仰的媒体,义务实习、撰稿两年再转正,也是有的。但你要说这是压榨,PUA,剥削、欺诈,也是完全没错的。

   实际上,我还试了一下,“背调函”一天就开好了,户口首页麻烦些,需要我去外省办,或者,按照工作经验小手段,找个打印店老板,付点服务费,开证明让他代劳去人才中心办理,然后扫描传给我,也只是小菜。

   但六个月的荒诞,让我觉得这样做也没有必要。到了3月中下旬,我就不打算再配合南周的这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套娃”游戏了。三月下旬,南周的HR见我没动静,觉得奇怪,间接去问编辑部的人,后者又来问我入职流程怎么样了?我没有明确回答准备放弃了。因为手头的一个稿子还没写完,我想写完发了之后再明说。

   此外,我还有一个考虑。我不想主动提出来我不去南周了,时间过去半年,我已死心,虽时间已无可挽回,但若我主动提出,对方就可以顺势把责任推到我身上。我有点疑惑,想看看南周怎么收场。

   4月11日,C终于来处理这个招聘的烂尾工程了。

   C说,如果是因为“个人原因”的话,还是加急办理一下,但又提醒说,“继续拖延下去会严重影响部门的工作进度”,4月17日之前补齐材料,逾期将终止录用流程。又补充说,另外,(1月16日)最新的“离职证明”离现在又快过去三个月了,按照要求仍需提供《就业失业证》。

   绝了!整整7个月,搞了个招聘入职,最后又回到原点了。形式主义又要重新走一遍,又是“超过三个月”“《就业失业证》”“断缴社保再入职”……可以无限循环下去。

   到这里,事情就结束了。但我觉得,这样的剧幕,不应该结束得如此草率。

   4月25日,我写了一篇《南方周末招聘事件复盘和问责》,发给那个入职邮箱,在描述整个流程过程的同时,对南方周末的无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出了20条质问。之所以发给他们,而不直接发在网上,在这篇文字的结尾我也明说了,是希望在发布之前,给南方周末一个回复、解释、澄清的机会。按照新闻专业的要求,争议事件的双方和多方,需要有解释回应的平等机会。

   “如果我以上的复盘描述有任何问题,我可以修改或去掉;如果我的20个提问有一些‘假问题’,解释澄清后,也便于剔除掉,以免到时误伤人们敬仰的这家媒体。”这是我的真实想法,因为我始终不理解,教育人们读懂中国的南方周末,怎么会设置“超过三个月”“《就业失业证》”“断缴社保再入职”这些荒唐的规定,为什么如此机械主义,为什么把求职者逼入绝境、死地而不提供出路,为什么从始至终不把求职者当作一个人看?我问他们:你们的人性在哪里呢?我想得到答案。

   南方周末表示抱歉和紧张,但没有回复。4月29日,在我的要求下,南方周末HR主任X终于和我通话,我们谈了将近一个小时。X主任首先是道歉,表示这事她有责任,没有及时跟进这项工作,有失察之过;然后把原因归结到“那个对接的HR人员C是个去年才入职的姑娘,她工作状态不好,心情不好,中间遇到的那些问题也没给我汇报,不然我可以及时解决……”是不是听着很耳熟?X主任,你怎么不说是临时工、兼职人员呢。

   其实C的工作状态和情绪,我不是没察觉,但我觉得这不是根本问题,也从来不怪C。因为根本问题是制度规定。所以我一再强调为什么要设置那些没人性、反人性的规定,X主任表示,招聘的权限都收归集团了,南方周末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照章办事。我问为什么不让集团修改规定,她表示,集团的规定很难修改,就算改也要很久的时间。说到底,官僚主义是不会承认自己错误的,其威严自在,也是不会错、不会改的。
   谁在影响声誉?

   需要补充几点。

   1、在南周,编辑部和HR权责是分开的。中间我去报社找编辑时,多次表达过“入职能不能快点搞完?”编辑面露歉意,解释说,你也知道,老报社的很多规矩就是很古老,要求也繁琐。其中四五次,编辑主动来问入职流程到哪一步了,有时还去帮我催催HR。但无济于事,我也就不想再为难对方。确实不关编辑部的事。

   2、这几个月里,除了最初的“试稿”,我还跟编辑保持沟通,做了其它几个题,虽然并没有全写完,但也是被入职的一次次震惊和困扰影响所致。而入职流程的几个月中,在没签合同、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做题写稿,据我所知是南周的惯例。有一次见到一位南周领导时,他说“我们这儿的习惯,就是入职的时候就已经发了几篇大稿,放出几声响炮了”。好牛逼的规矩呢。这规矩,也不知道多少年,多少人经历过了。对这种明显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规矩”和习惯,我不明白,广州、北京两地的劳动局、劳动监察大队,是真的不知情,还是故意不作为?

   3、最后一点,希望你还记得开头的那三块招牌。为什么会存在“超过三个月”“《就业失业证》”“断缴社保再入职”“审核材料至少要两周”等制度,为什么南方周末HR人员也困于这些制度而无能为力,根源还是在那块最高的招牌,在于C当初说的“集团聘”,X主任说的“集团的规定”。因为是最高权威,所以不可撼动。这一点,后来编辑也一再跟我解释,以前南方周末招人很随意,自从几年前招聘权被收归到集团后,具体流程上,南方周末就没有主动权了。

   最后那次交流中,南周方面很担心,表示希望我不要发布此文,因为此举会影响到南方周末的声誉和形象。

   我理解这种担心。但他们显然搞错了逻辑,影响南周声誉和形象的,不是一篇小作文,而是你们的所作所为、官僚主义。要求别人不要揭露事情,那为何要做得如此恶心和恶臭呢?即便经历了这件事,我依然认为,《南方周末》是一家优秀的中国媒体,在今天不超过5家的真正的媒体名单中,《南方周末》可以毫无争议地名列其中。而且正如招聘前期的交流中两位南周的领导跟我说的过的,“南周这两年正在变得更好,能及时对大部分社会话题做出深度反应”“当年优秀媒体很多,而在今天的环境里,南周反而更优秀”。仅仅是看每个月的稿子,南周的品质也依然很出色,质量过硬。因此,5月,一位大概察知我的经历的同行来问我要不要去争取进入南周,我的回答是,如果你热爱新闻,还想在这个行业干三年五年以上,那你一定要争取进入南方周末,获得历练。

   同为新闻人,我十分理解当今媒体品牌和口碑的脆弱性,并在上文尤其结尾部分,努力阐明,这个事件在根源上与南方周末无关。但那个“千疮百孔、满地尸骸,却抓不到敌人”的诡异又出现了,事情一团糟,竟然谁也没有错?都是好人?

   不,那个大象,我们知道它的存在,只是我们碰不着它。南周虽然珍惜它的名声,但我珍视我那被耽误、浪费的七个月生命。在这两种平等的意义上,我们都不能不出来给南方报业那些没人性、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画张像。

来源:星星和果子
编辑:李佳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WPI88GPjFFazs7ZibXgNQ
1013#
发表于 2024-6-30 09:16: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关于处理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相关违规内容的公告
近日,有个别用户利用近期的一些事件借机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歪曲、夸大事实甚至编造内容发表不当言论。例如,宣扬“抗日锄奸”,鼓噪成立“当代义和团”;散布质疑苏州救人牺牲的校车司乘人员“是日本特务”等诋毁言论;炮制“最好全日本沉岛,早日种族灭绝”等极端民粹主义言论。
平台立即展开专项巡查,对相关事件内容中有过度解读,发布宣扬群体仇恨、挑动民族情绪的极端言论等现象的用户进行处置。为贯彻落实中央网信办关于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的工作要求,落实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平台对该事件中各类极端有害言论及问题账号进行了禁言或封禁的处置。
对于上述乱象,平台将通过审核拦截、页面筛查等方式进行集中治理,并采取删除警示、阶段禁言或封禁账号等处置措施,将定期对治理情况进行通报公示。如果您发现有各类不当有害信息,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举报:[email protected]
对于相关信息的举报投诉,平台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平台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安全、绿色的网络空间,同时也倡导创作者积极遵守平台规则,加强自我管理约束,与平台共同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

来源:网易新闻
编辑:王晨雅

1012#
发表于 2024-6-22 21:32: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数字出版研究》编辑部召开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共商共研 共建共进 共赢共享




清酣暑雨涤尘襟,勤耕墨海增识见。2024年6月21日,由《数字出版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共商共研 共建共进 共赢共享”《数字出版研究》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召开。数字出版领域学科带头人,《数字出版研究》部分编委、青年编委、审稿专家和作者代表共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选题策划、栏目建设、学术传播等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议题展开研讨交流。


座谈会现场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立卫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数字出版研究》编辑部简要介绍了目前期刊发展现状及工作计划并特别邀请 “深度访谈”栏目特约主持、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授张世海,青年编委、《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朱建国,以及本刊作者、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助理研究员林佩,分别就新设栏目建设及栏目升级分享了见解和建议。与会其他人员也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和视角,围绕刊物特色、稿件组约、栏目建设、学术传播、学术活动多方面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


与会人员合影



此次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是《数字出版研究》学术系列活动之一,未来还将不定期举办研讨会、沙龙、评刊会等,邀请相关专家、编委和青年编委以及核心作者,共同探讨数字出版领域的新突破与新挑战,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共话学术出版新篇章。

来源: 数字出版研究(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011#
发表于 2024-6-18 22:11: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贵州都市报》将更名为《贵州教育报》


今天出版的《贵州都市报》在头版发表《致读者》,全文如下:

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

衷心感谢多年来您对《贵州都市报》的大力支持!

一路行来,风雨阳光。因为有您相伴,这条路四季花开,风光旖旎。

媒体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出彩是人民群众的期盼。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贵州都市报》将更名为《贵州教育报》。我们将全力以赴,助力贵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给广大读者提供更精准更丰富的教育资讯、教育服务。

6月28日,《贵州都市报》将出版最后一期,与您告别。

更名带来的不便,我们表示深深歉意!

我们希望,一切的告别,都指向再次相聚。我们真诚相邀,在《贵州教育报》的新征程上,能与您继续携手,一起迎来新的诗和远方。

您可以通过邮政工作人员改订《贵州教育报》或《晚晴》杂志,无需补差价;也可以退订,按剩余期数退款。

贵州都市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24年6月18日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DhrNeJzHevJxXB0GP-b6g

编辑:徐思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