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灾难报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20#
发表于 2020-9-2 09:15: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老人下跪道歉,一则新闻引发的媒体风波  





            

  开张营业的饭店,轰然坍塌,成为一片废墟。57人被埋,29人遇难,7人重伤,数字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描述出山西襄汾坍塌这场惨剧带来的重大伤亡。

  然而事故之外,《齐鲁晚报》却因刊发的一则视频报道,意外走红,成为了舆论焦点。原因是视频中,展现的正是饭店坍塌事故中祝寿老人下跪致歉的画面。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网络中流传出一种说法,在老人下跪前,采访记者贸然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老伴和亲戚因为给你过生日去世了,你现在心情怎么样?”


  据了解,关于老人下跪前记者发问的这一版本说法,在《齐鲁晚报》官方视频发布后于网络中广泛流传。知名评论自媒体“鱼眼观察”8月31日以“这家山东媒体犯了众怒”为题展开评论,在最早的文章版本中,也同样对这一提问作出引用,同时基于此对记者贸然抛出上述提问表示谴责,并认为单独截出老人下跪画面发布,引发了众怒。截止9月1日上午11时,这篇评论文章阅读量已达10万+。

  记者是否向老人做出这样的提问,成为了《齐鲁晚报》此次舆论风波中的重要关注点,但关于事实真相也存在另一个版本。传媒见闻从现场知情人士处获悉,当天采访过程中,记者并没有向老人抛出类似的提问,“实际上当记者一行抵达现场后,老人直接就跪下了,这让在场人员猝不及防,即刻将老人扶起。”传媒见闻获悉,当时除了《齐鲁晚报》外,还有至少另外两家媒体的记者同在现场,能够对此证明。

  那么关于记者发问老人:“心情如何?”这一版本的对话内容,又是如何传出的呢?

  传媒见闻联系到了“鱼眼观察”,向其求证细节信息的来源。对方向传媒见闻表示,信源引用自一条网友的微博,并出示了截图。同时告诉传媒见闻,“齐鲁晚报昨天也找我了,他们说记者没有问任何问题,我找他们要下跪之前的视频,还没发我”。


(图片由鱼眼观察提供)

  根据“鱼眼观察”提供的微博信息,传媒见闻联系到了发布这条信息的博主,想就事情真相作进一步探索。然而在表达来意后,该博主随后直接删除了这条信息,并发来以下文字。


  与此同时,围绕媒体是否应当就老人下跪进行报道同样也存在争议,有部分媒体人士对采访老人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保持怀疑,甚至质疑在这一关头,是否应当对老人做出采访。那么在新闻学界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告诉传媒见闻:“这起事故发生,个人认为和地震等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存在一定区别,不具有持续性。过去我们讲采访伤害,类似于四川地震中,很多灾民已经明确表达拒绝采访的态度了,但记者还在坚持拍摄,这是一种伤害。但就这起事件(山西襄汾坍塌),如果老人愿意接受采访,其实不必过分指责,因为这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老人自然的真情流露。”

  同时刘海明还表示“对于一些人指责媒体发布信息过于碎片化的说法,这样的指责个人认为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所有新闻都是碎片化的,想要完整呈现一件事情是几乎做不到的。甚至,碎片化应该是媒体最基本的特征。齐鲁晚报如果是正常情况下拍到了老人下跪的画面,这种有视觉冲击力的报道,尽快发出来是应该值得肯定的,而不是应该以新闻理论和道义去指责。”

  9月1日晚间,齐鲁晚报发布关于临汾事故采访过程的调查结果,表示为此成立了专责调查组,通过交叉询问本报记者、同行其他媒体记者,调集相关稿件、视频素材、证词证言,形成充分证据链,证实:齐鲁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不存在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诱导老人下跪”“提没有人性的问题”等指责,为极个别自媒体捏造事实、恶意造谣。在回应末尾,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微信公众号“鱼眼观察”相关方的责任。


  对于齐鲁晚报的这份声明,“鱼眼观察”向传媒见闻表示,将在明天发文回应。同时称“没有恶意造谣,稿子的基调也可看出来”,称“齐鲁晚报应该公开下跪之前的完整视频,以正视听”。同时还表示"吃人血馒头这个指责,主要是针对齐鲁炒作下跪视频的,这一点确实恶劣”。

  在对传媒见闻作出上述回应后,传媒见闻留意到,公众号“鱼眼观察”已将“这家山东媒体犯了众怒”文章删除,目前在其公众号中已无法查看到该篇文章。

  对于《齐鲁晚报》这场舆论风波,你怎么看呢?


来源:传媒见闻




编辑:王雅欣

1019#
发表于 2020-8-31 16:26: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天堂不用考大学



  地震中,北川中学伤亡最惨重的高2010级开始了高考复习,对这些学生来说疲劳或许是最好的心灵疗伤手段。



  闭上眼,右三圈、左三圈,“福"字就在10米远。



  三个高矮、胖瘦各异的女孩子,上香是地震之后的头一回。



  思念3块钱一份:三根元宝蜡烛、一把香,三叠纸钱,有纸黄金、印有阎罗王头像的现钞、冥府银行的支票本。女孩子们没弄懂佛殿为什么收阎王爷的钱,也许是“银联”的。



  李凤记不清自己多少次踏上圣水山上佛殿前的阶梯。学校附近又没甚可去之处,在唯一还能自由活动的周日,如果无聊,就会过来。



  李凤是“四川地震中伤亡最惨重的北川中学”高2010级学生,震后整个年级縮编70%。



  上午11点,太阳在正对“福''字的3点钟方向。暖暖的阳光里躺着绵阳城,一个没有特点的周日,若非拖着十几节车厢的火车偶尔隆隆刺过眼幕,连空气都刻上了蜀地特有的慵懒。



  李凤伫立凝望那些由近及远的灰色长方体、圆柱体,眼神流转。



北中现状



  六个月前,李凤时常在睡梦中一弹而起。隔着一堵砖墙,帐篷不远处就是铁道,“火车过来的声音像极了那会儿” 。“'那会儿'是指地震。



  习惯它,李凤用了一个月。可她一直没习惯睡帐篷。天晴时,她宁可忍受蚊子也不愿被“蒸包子”;下雨时,帐篷 里又潮湿得有点“亚马逊”。哪怕这已是最好的军用帐篷。



  所幸这样的日子只熬了一个月,李凤就随着上千名同学搬进了赶建的板房内。12个人一间,10来平方米的空间里挤了 6张双人床。一关门,空气混着人体就开始“发酵”, 可现在晚上不关又冷。没有凳子,李凤记得以前有一个,借来借去就不知去哪了。



“被子够了,一人两三床,就是钻进去的时候冷。”



  北川中学的临时校址坐落于绵阳长虹培训中心。这是绵延一片近30排的板房群,拥有数百个房间。李凤的宿 舍、教室在其中。板房群三面环绕着低矮的土丘,上面密密匝匝都是树。工程机械挖掉了土丘的中央部分,学校就 建在挖出的这几千平方米空地上。



  上学期,李凤以及她的上千名同学不得不和长虹基地的员工挤唯一的食堂,排一小时队才能打到一份黄瓜炒肉片。新食堂开学没多久才建好,如今它还没配备桌椅板凳,李凤通常端着饭盒进教室或宿舍吃,不喜欢像男生们那样蹲在路边。



  一荤一素3块5,两荤一素5块。李凤的生活费每月400元,花在食堂里的有300,额外还得准备晚自习后的加餐,通常是方便面、面包什么的。北川中学的孤儿、残疾、丧亲孩子每月有150〜300元不等的补助,凤不在补助范围内。



  11月28日,吃过午饭,学校开始发放过冬的衣物。每人一件银灰色的针织毛衣,羽绒服有蓝色和红色两种。李凤搞不清衣服是哪儿送来的,“就是有点大,看起来像只有一个型号。”



  备考生活



  高二文理分科了,转出去十几个同学,又进来十几个。李凤留了下来。



  高2010级6班,十足幸运。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30分,体育课,李凤所在的班上无一遇难。



  高一年级曾有10个班,每班四五十号人。



  他们是灾后心理辅导重点照顾的年级。6班稍微好点,



  5月29日,李凤已经在长虹基地内的临时教室里快乐地怂恿来访的志愿者们唱歌给他们听。他们也是震后最早重新 歌唱的一群人。



  可没唱多久,李凤就开始了繁忙的高考复习。



  12月3日晚9点,离下晚自习还有1个小时。原定的模拟考试取消了,李凤给我发来短信:“无聊,整个班的同学都在趴着睡觉。”她老想睡。每天起床是机械的,甚至连 睡觉也是机械的。



  李凤羡慕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周末时总有演岀,明星多得记不过来,有点腻味,但起码都会有一些泰迪熊之类的小玩具。



  她讨厌新成立的管弦乐队,伊呀呀的。那些漂亮的乐器,闪亮闪亮奇形怪状。可学弟学妹们吹得太难听了,还老对不上节奏。《欢乐颂》勉勉强强,《我和你》惨不忍睹。赠乐器的,没怎么教就走了。



  遇上老师照本宣科的课,胡思乱想一通,李凤还得强迫自己跟上复习节奏。



  李凤有理想中想报考的大学目标,据说那个学校的中文不错。不过她对大学的感悟仅限于参观过的位于绵阳 的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是不是大学里的老师也会这么婆婆妈 妈的?"



  生活规律得像瑞士手表。加上自习,每天共12节课,早上6点起床早操,午睡一小时,一直折腾到晚上11点熄 灯睡觉。她取笑10点后下了晚自习还看书的室友:“就那么几分钟,至于嘛?"



  放学后,冲食堂打饭就像掷骰子。就那几个菜,一个窗口只一种,排上了哪个算哪个,这倒给李凤的生活增加了些许悬念和乐趣。她异常羡慕转到了 2班的刘涛,那间教室离食堂更近,只要放学不拖堂,还能顺便瞅瞅菜样 再排队。



“现在只有洋芋坨坨,没有肉",配着肉的总是那几样菜,夏天黄瓜,现在萝卜,土豆是“常委”。



  李凤喜欢学校外面的米粉和兰州拉面。可她和这里所有的孩子一样,平时不能随便出校门。李凤特讨厌“门口 那个想当先进”的保安,“才招聘的,好凶哦”。高中三个年级, 每周只有一天半不到的假期,周日晚6点就得回来上自习。



  扩招的困惑



  李凤记得温总理来过学校三次。她听老师说,“温爷爷叮嘱要把我们建设成为全国的重点中学”,于是,老师对他们现在要求特别严格,尤其在学习时间上。



  为此,北川中学在领导设置上做了微调。震灾中表现出色的北川中学原校长刘亚春将作为常务副校长,而级 别更高的绵阳市教育局局长王和金已岀任校长一职,他曾任绵阳中学校长。



  李凤见过这位胖乎乎的新校长:“他好管用哦,我们没书给他说,过了一天就把书找到了。他应该是个很好的 校长!”



  缺教师是个大问题。包括李凤很喜欢的几个,许多老师在地震中遇难了。部分以前不适合教学的管理人员不 得不临时接过教鞭。



  李凤不喜欢某老师:“他就只知道'管',一点没有商量的余地。我们需要能理解我们的老师,而不仅仅是指手 画脚。'‘



  新学期大规模的扩招还进一步恶化了师资,即便补充了一批新老师仍不够。11月27日,绵阳又选调了一批 30多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北川中学。



  扩招还引发了一些额外的疑惑。



  眼下,李凤所在的高二年级又恢复到10个班。高一有16个班,原北川中学初三直升的学生只占其中一部分。



  北川中学目前的3000余名在校生中,除去巳高考离校的500人,经历过“”的那批学生巳不足一半。震后临时取 消了中考,部分来自其他地区,甚至绵阳本地的考生进入 了“未来的国重''北川中学。



  高2011级4班的王强就是李凤讨厌的那些“老找不准调的人”之一。地震之时,那会儿念初三的王强刚逃离楼梯 间,就眼睁睁看着房子轰然倒塌。初中升高中,他留在了 北川中学。



  “办成'国重'固然好,但整个北川就只有北中有高中部,那么多外地的家长冲着温总理的话把孩子送过来了, 水涨船高,北川的孩子在同等条件下就更难进北中了,这 还叫'北川中学'?如果现在连高中都很难进去了,今后 本地人咋参与北川建设?”



  他喜欢AC米兰的卡卡,喜欢足球,喜欢音乐和乐器,据说也喜欢学习。他不喜欢老师要他在学习与爱好之间做抉择。



  心灵疗伤



  震后的假期,王强敢穿着“北川中学''的T恤在湖南的大学里面打球,引来一大票人前来嘘寒问暖,“我无所谓,能说岀来。"



  不同于王强那种张扬的性格,除非李凤主动提及,否则她会刻意回避与地震有关的问题。



  李凤常常梦到家乡的老腊肉。撤出后,她说就再也没回过北川。无数次,她在梦境与现实中穿梭于北川与绵 阳。



  “我很喜欢绵阳,但还是希望能把新学校建在北川。”可至少在毕业前,她注定与绵阳,与长虹基地结缘。



  和中国大部分高中生一样,李凤只有压缩到极限的自由时间。5个月后,学校周围都被李凤和死党们逛了个底 朝天。



  比来比去,她还是最喜欢离长虹基地只有1公里的圣水寺,不收门票,里面那些滑稽的罗汉塑像能逗得凤咯 咯发笑。她们咧着嘴,在照相机面前比出“V”字手势。



  迈进朱红色的佛殿里,三世佛的金身前,李凤能“感觉到心灵的宁静



  11月的最后一天,阳光穿透天堂,再穿过女孩儿们飘逸的发丝。



  “那些老师和同学们这会儿应该在上面开心地玩吧,那边不用考大学。”





来源:新世纪周刊
链接:https://m.book118.com/html/2018/0910/8030031065001123.shtm?from=groupmessage





编辑:王雅欣



1018#
发表于 2020-8-30 22:32: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邱亚婷

1017#
发表于 2020-7-29 19:31: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笔谈】段伟文|无知弥合视角下疫情防控的认知策略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各种组织、机构、群体与个人都是基于认知的行动者,任何一个行动者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境时,都力图使其有限的知识和行动体系在应对问题特别是风险和灾害上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而这种可塑性的获得,主要来自行动者的主观努力,其中重要的是基于无知弥合的认知策略。所谓基于无知弥合的认知策略,就是行动者在认知与行动中必须以消除和减少无知作为其关键的认知方法论。这不仅意味着行动者要认识到其所获得的信息和所拥有的知识的局限性,而且一般的行动者应该看到,无知一直是各种信息传播与知识生产的条件。认识到这一点,就意味着无知的弥合是行动者正确地理解信息与所获得的知识的基本方法;而只有充分运用其有限理性使各种形态的无知得到弥合,行动者才有可能在重大的灾害面前展开有效的认知和行动。
1危机认知中的合情理质疑与认知补偿策略
这次疫情的爆发表明,人类对于疫情的认知十分有限。从病毒的产生、传播到病毒产生危害的机理和预后,人们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但是疫情的爆发以及由此产生的重大危害,迫使人们只能在已有的公共卫生、生物医学和临床医疗知识与技术的前提下仓促应对。从各种信息与知识发布的前后差异和一再更改等现象不难看到,不论是医学专家,还是相关部门所掌握的信息和获得的认知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高度不确定但依此行动的后果事关重大的信息和知识,每一个行动者必须主动地采取适当的认知策略,以获得较好的行动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每一个行动者而言,如何理解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对于他们如何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毫无疑问,对于相关的信息来源而言,透明公开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但是作为一般的行动者,他不可能要求或者使得信息来源像他们所需要的那样透明和公开。真实世界中的行动者必须看到,任何信息和知识发布都是知识与权力的社会建构的结果,在某些事实得到披露的同时另外一些事实也有可能被有意无意地遮蔽,进而又会因为认知者的理解障碍而导致认知上的遮蔽。因此,在一些信息和知识发布的过程中,如果强调这些信息和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容易落入相对主义的窠臼,但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维持和强化的各种无知,则可以说是极其复杂的社会建构的产物。作为行动者,务实与明智的做法是:立足对自己和行动后果负责这一出发点,接受并认识由社会建构所导致的形形色色的无知,通过认知补偿实现无知弥合,以此采取合理的行动。
以冠状病毒所带来的新发传染病为例,病毒的传播方式以及危害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对于每一个行动者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当他们听到相关的敏感信息时,无论是肯定性的还是否定性的,都应该像一个情报搜集者或者说谍报人员那样,透过表象解读其中可获得的信息和知识。具体而言,当他们听到某一个传染性的疾病可防可控、没有证据表明人传人和不排除人传人等等的时候,应该把它们当作“情报”或有待质疑的线索加以深入认真的剖析、揣测和厘清。行动者应该在此亟待辨析的情境中展开一系列合情理的质疑:可防可控的具体所指为何,没有证据表明人传人是否意味着绝对不存在人传人,而所谓不排除人传人从逻辑上来讲是否意味着实质上存在人传人的现象。这些对自己和自己的行动后果负责的揣测和质疑就使行动者有可能对其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加以厘清,从而进行必要的认知矫正。
实施这种合情理质疑以弥合可能存在的社会建构的无知的认知策略的前提是,在可能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和灾害时,作为认知主体的行动者绝不应该不负责任地轻信和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而应该根据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以合理质疑为前提的认知策略。基于合理质疑的认知策略的基本方法是,把握信息与知识发布者的语言风格、修辞习惯及其对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度的一贯倾向,而不是无条件接受一切信息与知识的“和平痴呆症”式或“傻白甜”式的被动认知。根据信息与知识发布者的语言风格和修辞习惯就可以在语义和语用上进行认知补偿。简单来讲,某一个事实F在信息的发布中经过某种操作A之后被表达为f, 两者之间的差异所构建的就是需要通过认知补偿予(非A操作)以消除的被构建的无知。同时,通过对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度的了解,也可以反向地对由此构建的无知展开认知补偿。在有些情况下,需要识别相关信息的发布是否属于有意识地释放的风向气球,如“病毒能够以气溶胶的方式传播”、英国政府对有关“群体免疫”策略的公告等,但在现实操作中释放风向气球的情况非常复杂,有时会陷入莫衷一是的罗生门。
不论如何,承认无知的社会建构和进行认知补偿有助于弥合无知,是一种有利于行动者的认知准确性与行动有效性的实用的认知策略。这一策略使行动者的能动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行动者在认知和行动中不是直接根据信息和知识采取行动,而是在对信息和知识进行认知补偿操作之后再采取行动。由于情况紧急而且后果可能很严重,行动者因被动认知而造成的危害性后果往往是其所不能承受的,寻求补偿也于事无补。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行动者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信息和知识来源时,就不再只是被动地要求信息和知识的发布者更加明晰和透明的表达(而这每每来不及),而是诉诸主动认知,在对信息和知识加以研判和厘清的基础上再予以采用。这种主动认知贵在直面真实世界的残酷性和悲剧性,立足“有能力规避风险则尽力为之”这一更现实的强者自强的道德命令,超越了对信息发布的真实性与透明度等方面道德正当性和伦理责任的弱者式的投诉与追责情结(而这常常无结果),进而从一种现实主义的认知态度出发,在接受无知的有意无意的社会建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及时而必要的认知矫正。这种策略实际上与近年来知识论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将知识视为一种获得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单纯地相信知识为真的立场是相契合的。
2应对事实与价值纠缠的价值解缠之道
面对突发疫病之类的重大风险与危害的挑战,应该实事求是地认识到人们在疫病防控中尚未形成一种由科学认知完美地指导医疗实践的权威的认知与行动的路线图。从对于疫情的预期、疫苗的研制、病原体宿主和中间宿主的发现以及治疗方案的提出、具体药物的使用等方面的情况来看,目前人们对突发的传染病的应对策略基本上属于实践的拼凑或拼合。所谓实践的拼合就是在人们对于病毒的传染机制与危害机理等复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只能根据现有的医疗手段通过试错的方法去探索应对之道。正如科学社会学家柯林斯(H. Collins)与平奇(T. Pinch)在《勾勒姆医生:作为科学的医学与作为救助手段的医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目前的医学在疫病防控中的基本方案主要是各种试错性的救助手段的组合。在没有研制出疫苗和特效药之前,面对疫情肆虐,当前的卫生医疗系统只能尝试性地运用已有的医疗手段和用于治疗其它疾病的药物设法缓解病人的症状,最终还得依靠病人的自身免疫力去战胜疾病。由此,现代医学在疫病防控中就出现了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以及生物医学等不同的认知范式;同时,中医药等传统医学也成为可以采用的治疗手段,而这又不可避免地激化了既有的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争论。
在此,本文无意加入到本已盘根错节的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之争,而仅希望通过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和信息系统学者斯塔尔(S. L. Star)的边界对象(boundary objects)的概念给出一种可操作性的认知策略。耐人寻味的是,尽管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在认知范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从此次疫病防治中的各种临床医疗方案与药物试验来看,两者似乎并行不悖。在知识的社会研究中,斯塔尔边界对象理论讨论过这种现象。这一理论指出,人们在对某一事物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依然有可能根据各自不同的认知在实践中和而不同地相互整合。具体而言,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对于同一个疾病虽然在认识上完全不同,在治疗手段上也大异其趣,但由于医学与医疗最终是一种社会性的安排,其中不仅存在事实与价值的相互纠缠,而且在这种纠缠背后有着繁复的政治文化层面的需求与背书。特别是在突发疫情当前的情况下,在社会医疗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具有民族国家和文化传承等价值优势的中医药力图发挥其作用实属自然。但值得指出的是,如何对其加以客观评价却在现实世界陷入某种微妙的悖谬之中。一方面,在中医药面对特定的疫情所发挥的临床作用如何认定这一问题上,中医药难以纳入现代医学的循证医学和生物医学范式,而不太容易获得现代医学的明确支持,如中药会被委婉地指出具有保健功能。另一方面,鉴于中医药的医疗价值与传统文化价值相互纠缠,而且中医药的运用又与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和整个医药产业等利益因素密不可分,这些观念与利益背后的力量使得对其功效的评价很难遭遇具有现实挑战性的质疑。
问题是,对于一般的行动者而言,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认知策略?对此,首先必须承认,问题的应对已经不再仅仅是诉诸事实、数据或所谓的循证医学标准,而涉及到事实与价值千丝万缕的纠缠。单从对现实的权衡来考量,一种可行的认知策略是,对于事实与价值高度纠缠的情况,可以采取价值解缠的方法。所谓价值解缠,主要有三个策略。其一为自反性策略,即不妨站在传统医学自身的认知方法论的角度,以传统医学本身的评价标准,去探寻其所提出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例如,仅仅就传统中医药本身而言,那些更注重辨证论治的方案和疗法应该具有相对的可靠性,这至少意味着那些相对不注重辨证论治的方案即便有较高的价值负载,其可接受性也应慎重对待。其二为悬搁策略,在传统医学方案与多种复杂诉求和价值观念过于纠缠的情况下,采取悬搁不论与不轻易推行的审慎态度。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严格依据的疗效上不够严谨的宣称,在无法或不便对其公开质疑的情况下,采取既不争论也不倾向无条件采信和普遍运用的处置办法。其三为去极端化策略,对于那些打着传统医学旗号,但在事实上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与缺陷的神医现象,则在认知和实践上完全可以加以排除。不难看到,所谓价值的解缠,其前提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无知的社会建构。特别是认识到虽然不存在没有事实的价值和没有价值的事实,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事实与价值的高度纠缠往往是无知的温床,行动者虽然没有能力对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公开的追问,但可以从认知方式上对其有更深的质疑,在实际操作中做出更可靠务实的抉择。
3从二人游戏到三人游戏的启示
突发疫病的全球大流行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的重大危机,而且加剧了全球既有的政治文化冲突,随之建构出各种新的国际政治认知。在这些认知中,不仅有加强全球合作与协同以应对疫情的传播与危害的明智的认知,也产生了很多在后果上极可能激化矛盾与强化对立的认知。面对由此可能导致的逆全球化等不确定性的未来情景,一般的行动者需要从更广阔的全局性视野出发,设法矫正这些认知中可能存在的基于政治文化建构的无知。对此,本文无意加入已经热络无比的各种相持不下的政治文化争论,而仅聚焦于对自然力量的忽视所带来的认知盲点,简要探讨一下克服这种无知的急迫性。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塞尔在《生地法则》一书中对于二人游戏和三人游戏的讨论,非常具有穿透力地揭示了人们对自然和世界的存在的无视及由此导致的巨大危机。在他看来,人类的演化与世界的发展貌似永无止境,但人们往往遗忘了世界禀赋的有限性和自然力量恒在性。近代以来,人们运用科学技术似乎使自己在短短的三、五百年间成为地球与自然的所有者,甚至认为已经进入到所谓的人类世,俨然以主人自居的人类误以为自然的演化乃至宇宙生命的演化反过来仰赖于人类的创造。这种无视世界的存在与自然的力量的认知使人们走入了双重的误区:一方面,不择手段地从自然中攫取各种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的消费,另一方面,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群体为了争夺资源和资源的再分配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相互对立。塞尔将这些自以为已经是自然界的主人的人类之间短视的对立称为二人游戏。
然而,这次疫情突发却用铁的事实表明,人类的政治文化法则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二人游戏忽略了完全不应该无视的自然的力量和法则。在塞尔看来,不论何时,人类都不应该也不可能忽视自然的力量的存在。他将这种存在称为生地(WAFEL)——水(water)、空气(air)、火(fire)、土壤(earth)、生物(life)。而在人类所有看似二人游戏的政治文化冲突的背后,实际上都存在着生地这个远比人类文明强大、时刻都有可能祭出自然法则的第三方力量。因此,所谓的二人游戏,最终不过是因短视而对立的人类双方与自然或世界的三人游戏。对此,塞尔不无反讽地指出:“一旦人类掌控并拥有自然,自然终将逐步拥有并控制我们。我们曾经几乎到了能够操纵它的地步,但现在却轮到它摆布我们了”。这种三人游戏的吊诡之处显而易见:在培根式的征服自然的传奇之后,人们不得不面对自然对人类的逆袭。
正如塞尔所言:“人类的自命不凡终于遭受了致命的一击:我们不得不让世界作为第三方参与到我们的政治关系中来”。君不见,仅仅一个小小的病毒就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让整个地球几乎停摆,如果认识不到病毒所代表的自然的力量对于人类文明前所未有的冲击,就无法理解此次疫情的爆发实质上是自然法则和人类文化法则之间的全新的碰撞。惟有从中认识到人类的无知,才可能清醒地意识到和逐渐摆脱人类所沉迷的政治文化的二人游戏,弥合由此导致的各种认知误区。毋庸置疑,对这种认知误区的克服,需要在国际政治文化层面引入全新的思维。而如何避免无知的政治文化建构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正反馈自激与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则亟待各个层面的行动者的共识与努力。鉴于政治文化层面的新思维的构建的复杂性与困难性,这一消除无知、连接共识、协同应对的过程将是长期而艰难的。

来源:微信公众号 筑土为坛
编辑:贾梦琪

1016#
发表于 2020-7-23 16:18: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宋婷

1015#
发表于 2020-7-23 16:13: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宋婷

1014#
发表于 2020-7-19 14:00: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刘佳莹

1013#
发表于 2020-7-18 14:10: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实锤:美国感染新冠人数大量造假!

天气越来越热,美国的新冠感染者却越来越多。国内媒体对此特别兴奋,这不,某视新闻客户端又发了条消息:美国新增6069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3406945例!

单日新增六万例!累计确诊三百四十万例!而仅佛罗里达一个州,单日就新增9194例,几占全美单日确诊的六分之一!佛罗里达州一位卫生官员表示:“迈阿密现在是疫情的震中。”他的意思是,以前纽约是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现在佛罗里达州成了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了。

佛罗里达州是美国最南端的一个州,现在每日气温基本都在摄氏三十度左右,相当热了。难道美国的新冠病毒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异,变得完全不怕酷暑了吗?

Fox 35是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电视频道,属于著名的福克斯电视台所有。他们对确诊数据的“天文数字”有很大疑问,于是与佛罗里达卫生部昨天发布的阳性确诊报告里涉及的各家检测机构联系,进行核实。

这样一查,果然查出了问题:原来政府发布的报告公然造假,数据大量注水,已经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譬如,卫生部报告说Orlando Health(奥兰多市一个私立医院)的新冠检测阳性检出率为98%,但FOX 35记者与医院联系时,该医院确认阳性检出率仅为9.4%。

Orlando Health的总检测人数为522人,按佛州卫生部数据98%就是512 人,但实际上只有9.4%也就是只有49人感染512-49=463。换言之,仅在一家小小的医院里,佛州卫生部就将感染人数注水造假了463人

又如,卫生部报告说奥兰多老兵医疗中心的阳性检出率为76%,但该中心发言人说,阳性率实际上是6%。

老兵医疗中心总检测人数为133人,按照卫生部伪造的数字76%,感染者高达101 人,但实际上仅为8人。换言之,佛州卫生部在这个小医院里又无中生有、硬生生伪造出了93个新冠感染者


仔细看看佛罗里达州卫生部周二发布的这份报告,100%、99%、80%的阳性检出率比比皆是,随便一拉,每屏都占了一半到三分一。那些三十几、五十几的百分比肯定也是造假的。


尼玛,啥情况,连检测总人数仅为个位数的小机构也要伪造数据……

看来佛罗里达州所谓的单日新增9194例,后面起码加了一个零。

从美国CDC发布的数据看,全美新冠患者当周住院数逐周下降,从三万多人降到六月底的八千多人,但当周新增确诊却一直居高不下,从四月份的二十万人到七月初猛增至三十多万人,这实际上已经意味着美国的感染人数是被民主党控制的各级官僚们刻意注水。

其实,从三月起,美国民主党就一直在造假数据。纽约市长白思豪一边在嚷嚷医院人满为患,逼着川普非要给他几万台、十几万台呼吸机不可,实际上他连几千台呼吸机都一直用不完。当时,纽约自称是“疫情的震中”,实际上是疫情数据造假的中心。

有位朋友转发了LA友人的感言。她感觉周围一切正常,不知道每天新增五六万咋来的。她当然不知道了,因为新增人数是假的……

川普上任三年多,美国经济搞得有声有色,股市也成长期牛市。美国只要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2020年川普连任是铁定的。所以民主党抓住了疫情这个机会,大肆渲染川普抗疫不力,同时不停制造假数据,拖延复工复产,阻挠美国经济复苏,借此打击川普的民意基础。

川普总统推特昨天刚转发这个新闻——最新消息:佛罗里达医院承认其COVID阳性率比首次报道的低十倍

为什么现在疫情数据造假中心从纽约转移到佛罗里达州?那是因为现在佛州虽然有共和党州长,但历史上佛州是关键摇摆州,而且佛州人口在全美国排第三,谁赢不了佛州选举人票就基本当不上总统。现在离十一月美国大选日越来越近了,民主党要提前布局,在佛州这个关键摇摆州大打疫情牌,把川普的民意打掉。

这些民主党造假的数据,中国某些媒体珍若拱璧,天天发推送,让民众高潮不断嗨如战狼。连打个的士,司机都能跟你滔滔不绝说美国疫情控制不住了,活该呀,谁叫他们到处投毒……

问题是,美国人民信不信呢?大选见分晓。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七使2019
作者:沈默克

编辑:刘佳莹

1012#
发表于 2020-7-14 20:20: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没心没肺的“正能量”


冷血的“仙境”

按常识理解,发生灾难的时候,我们重点要关注的就是灾难造成的损害,和在救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不管作为专业媒体,还是自媒体作者。关注前者,可以让民众了解灾难的状况;关注后者,可以及时提醒救灾中的不足。


我们看官媒引用的外媒报道,他们对自己国家灾难的报道可以详细到每个受灾人的感受,让每个没有在现场的,甚至我们这样的外国人都能了解的非常详细,比如,纽约疫情中他们怎么领救济食品,我们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可我们的媒体或写手,很少会去关注这些问题,习惯于写一些所谓正面的东西,竭力要写所谓的正能量内容,如果实在写不出来了呢?那就干脆描绘一下景色,在这些人眼里,灾难中的城市依然犹如仙境。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怕被别人骂负能量,怕被说成递刀子,就再不敢说灾难中有任何负面的问题。


这样的案例活生生还在,一本日记,都能让那些正能量自居的人看了狂躁不已。


这些人的思维确实不正常,但这种不正常的思维还是影响到了现实中的人。


于是,对灾难没心没肺的描述就出现了,这样的内容肯定成不了敌对势力的子弹,却让自己成为灾难中冷漠的看客。


南方水患,是继新冠以后的又一灾难。


水患不只是毁坏了财物还夺取了不少人的生命,对于这样的灾难,照道理我们要关注的就是水患对民众带来的伤害,可居然有人从这水患中看出美来。给人的感觉就像把一颗脓疮看成含苞欲放的寒梅,给人美不可收的感觉。


江西九江市永修县的永吴公路大湖池段由于鄱阳湖水位上涨已经淹没公路路面,这样的水灾,照道理我们应该关注水患对公路安全的担忧,应该告诉大家公路被淹后怎样重新规划出行路线。


南铁南昌车辆段微博通过链接新华视频,居然将这条被水漫过的公路称为“最美水上公路”,称其为“惊艳亮相”,还引用网友的说法“自带仙气”。


这应该是对水患报道中最没心没肺的说法。


荒谬的“自带仙气”

中工网对武汉水患的报道更是简洁明了,配了一张浩淼的武汉长江图片,居然把沉浸在水里的武汉形容为“云海蒸腾如仙境”。


把人间泽国说成犹如仙境,这到底是正能量的表达,还是最没人性的冷漠。


我们的舆论导向往往喜欢报道灾难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喜欢去关注灾难中家毁人亡的惨状。


其实,这两个方面,正是灾难本身的一体两面,没有后者,何来前者?


如果这样的观念不能扭转,把泽国说成仙境,把丧事当作喜事的荒谬还是会继续出现。


人的同理心和恻隐之心,只有感同身受、只有切肤之痛才能真正唤醒,而这才是人们有勇气面对灾难的精神动力。


当灾难出现,还要呈现给人莺歌燕舞美好场景的时候,大多和灾难没有直接关系的人都成了看客。


有些的人心冷漠,正是被正能量误导。


来源:公众号——行走中的生命
作者:梦里绍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stOGD6-f3hh1u2VM3-IQA

编辑:刘佳莹

1011#
发表于 2020-7-14 11:15: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刘佳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