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01#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14:51: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78)

攀援 pānyuán

作者:周俊生

2021年2月4日《新民晚报》第20版刊登文章《向寒冷致敬》。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新冠肺炎肆虐之初,报上一则消息令人担忧:南极升温至18.3摄氏度。此后攀援至20摄氏度。”这段文字中的“攀援”一词使用有误。
“攀援”指的是手足并用或手抓着东西往上爬。“攀援”是人和某些高等动物的一种身体动作,文中说的是大自然的气温升高,这个意思不合“攀援”的词义。
可以把“攀援”改为“上升”。要注意的是,这里不宜把“攀援”改为“攀升”,这是因为“攀升”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得到作者肯定的事物,而作者在文中既已明确认为气温升高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就不宜使用“攀升”了。
另外可以讨论一下词典对“攀援”的处理。《现代汉语词典》对“攀援”的释义很简单:“同‘攀缘’。”对“攀缘”的释义则是:“动词。①抓着东西往上爬。②比喻投靠有钱有势的人往上爬。‖也作攀援。”这是把“攀援”和“攀缘”当作完全等义的同音异形词来处理了,并且是把“攀缘”作为推荐词。但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却不是这样。《现规》对“攀援”的释文是:“借助外力的帮助往上爬:抓住绳索,~而上◇卖身投靠,~高位。注意:跟‘攀缘’不同。”而它对“攀缘”的释文则是:“沿着东西顺势往上爬:~而上的青藤∣~茎∣~植物。注意:跟‘攀援’不同。”这是把“攀援”和“攀缘”作为两个意义、用途都有不同的词来处理了。
两部使用最广泛的汉语词典对“攀援”的处理出现了不一样,这种情况说明对这两个词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个人认为,像《现汉》那样把“攀援”和“攀缘”当作等义词来处理过于简单化,是不足取的,这两个词应该可以有分工,用于不同的情形。“攀援”的“援”是身体的一种动作,有一定的具象色彩,因此这个词主要体现于身体往上爬这个动作。而“攀缘”的“缘”是一种依附关系,因此这个词主要体现在茎科植物的生长(这在《现规》为其提供的书证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引申义,比喻投靠有钱有势的人往上爬。
按照这样的思路,对这两个词的释文可以作出必要的修改,“攀援”只有本义,指人和某些高等动物手足并用或借助工具往上爬,“攀缘”的本义是指茎科植物的藤蔓沿着东西往上生长,另外有其引申义,比喻投靠有钱有势的人往上爬。这样释义应该是比较符合这两个词的词义理据的。
另外,即使尊重两部词典对这两个词的释义,它们在释义和释文写作上也是存在瑕疵的。《现汉》对“攀缘”义项①释为“抓着东西往上爬”(由于它把“攀缘”作为“攀援”的等义词处理,自然可视为也是“攀援”的义项①),《现规》则释“攀援”为“借助外力的帮助往上爬”,两部词典分别把“抓着东西”“借助外力的帮助”作为词义要素,但在登山等运动中,完全不依靠工具,只用自己手足运动的形式也是很常见的,因此把“攀援”限定于需要“抓着东西”“借助外力的帮助”是不准确的,出现了释义缺漏的问题。在《现规》的释文写作中,“借助外力的帮助往上爬”这句话还存在语义重复,可以改为“借助外力往上爬”,“外力”的使用也不合适,在登山等运动中,绳索、锤子等只是一种工具,它们本身并不产生力。词典语言必须干净、贴切,才能准确揭示出其词义。

编辑:刘佳莹

1002#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14:54: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79)

攀缘 pānyuán

作者:周俊生

2021年2月6日《文汇报》第5版刊登报道《流量之上,赤子热血的情怀更值得期待》。文中写道:“‘斗罗’系列吸引拥趸的,不仅在于它十多年前的创新叙事,更在于故事里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对于友情、亲情的坚守,以及他们在破茧成长的逆袭中所传递的始终向上攀缘、迎难不退的燃情之志。”句中的“攀缘”一词使用有误。
“攀缘”的本义是指茎类植物的藤蔓借助可以附着的物体向上生长,引申后比喻投靠有钱有势的人往上爬。句中的“攀缘”用的是这个词的引申义。但是,“攀缘”的引申义含有贬义,其行为主体通常限于作者否定的对象。句中“攀缘”的行为主体是“他们”,而“他们”所指代的是“故事里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作者对其抱有肯定的态度。因此,“攀缘”的使用不合句中语境。
可以把“攀缘”改为“攀登”“攀越”之类的词。“攀登”意为登高,“攀越”在表示登高的意思之外,还有翻越障碍的意思,这两个词除了本义之外,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引申意义,并且这种引申意义具有褒义色彩,用于描写句中的“他们”在“破茧成长的逆袭”中的表现是合适的。

编辑:刘佳莹

1003#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15:49: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80)

律动 lǜdòng

作者:周俊生

2021年2月7日《解放日报》第3版刊登报道《初心在,祖辈仍是“眼前这个少年”》。报道中写道:“爷爷奶奶们满怀自信笑容、跟着音乐律动唱出‘错龄’歌词时,满场满屏沸腾。”
“律动”的意思是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如“心脏律动”“生命的律动”。“律动”说的是物体的运行、运动形式,句中用“律动”来形容“音乐”的旋律,这不合其词义。需要注意的是,“律动”并不是音乐术语。
可以把“律动”改为“旋律”或“节奏”。这两个词的本义都是音乐学概念,指若干乐音所组成的有规律、有节奏的组合,“节奏”则是指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等交替出现所呈现的规律性现象,两者都是音乐的内容和风格等的重要表现手段。这两个词用于句中语境都是合适的。

编辑:刘佳莹

1004#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20:06: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81
法定 fădìng
202127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意定监护之困》。其中有句话写道:如果协议中明确了监护人的继承权,将来财产才能由监护人继承;如果没有约定,监护人就无权继承,被监护人的财产按法定方式继承。句中的法定一词使用有误。
法定指的是由法律、法令等明确规定的。句中对所述事情给出了两种情景,即协议中明确了监护人的继承权没有约定,对于后一种情况,句中认为可用法定方式解决,这就表明对于前一种情况,就只能用不是法定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句中所说的前一种情况,即如果协议中明确了监护人的继承权,将来财产才能由监护人继承,这同样是有关法律的一个规定。而由于作者在后一种情况的叙述中用了法定一词,这就意味着这前一种情况不是法定的内容了,这显然不合事实。这个句子用对举的形式说了两种情形,在这种格局之下,这两种情形在语义上应该是互相排斥的,而不能是交叉的甚至包容的。当前一种情况可以包容在后一种情况中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对举就不能成立。这说明,法定在句中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法定改为传统之类的词。整个句子叙述的两种情况,都是在法定这个框架之内,但后一种情况在汉语使用环境中比较常见,人们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可以用传统来指这种情况。而前一种情况在汉语使用环境中则是近一二十年新出现的情况,与传统有明显区别,它与前一种情况可以构成排斥关系使句子的对举关系成立,因此这样的修改是合适的。
当然,也可以把法定方式改为法定的传统方式之类的话语,这样法定可以保留使用,但法定所修饰的只是传统方式,也就意味着句中所说的前一种情况是非传统方式,两者能够形成对举关系,整个句子的叙述也就合理了。
编辑:马皖雪

1005#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20:07: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82
表明 biăomíng
202128日《新民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有趣的东阳方言》。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英语里居然有几乎完全相同的表达方式,这不免让我这个一直在学英语教英语的东阳人感到有些惊喜。英语词典里表明这是不算正式的表达方式,接近于我们所谓的方言。文中表明一词使用不妥。
表明有两个意思,一是对人解释,说明自己要表示的意思,如表明爱意;二是虽未直接说明但也能让人明白,种种迹象表明他说假话了。文中用的是前一个意思,但这个意思的表明通常用于人际交往的场合,而文中说的是英语词典的编纂情况,英语词典的编纂是一种专业工作,不同于人际交往,作为一种工具书,它向读者提供词语解释,即使如文中所说只是说明不算正式的表达方式,这种情况一般不能用表明
可以把表明改为标明注明标明指的是做出记号或写出文字让人明白,注明是写出文字让人明白,这两者都是词典编纂的常用手段,但它们的意思不完全一样。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某家厕所的门口画上一个烟斗或一双高跟鞋,就是行为主体在用约定俗成的符号表示男厕或女厕的意思,这里就只能用标明,但如果行为主体用”“两字向人说明厕所的用途,用标明”“注明都是可以用的。
回到这段文字,在这部英语词典中,应该用标明还是注明来替换表明,要根据其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在词典编纂中,要说明一个词语所具有的某种不算正式的表达方式的功能,可以用规定记号(通常在凡例中说明),也可以用文字,如果是前者,可选择标明,如果是后者,则选择标明注明都可以。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表明的释义过于粗疏。《现汉》对表明的释文为:表示清楚:~态度~决心。这个意义的表明,是行为主体的一种主动性行动,行为主体希望相关信息的接受者了解表明的内容。但除此之外,表明还有一种情况,行为主体并无让对方了解自己观点、言行等的需求,有时甚至要刻意隐瞒,是相关信息的接受者通过分析了解到的,对行为主体来说,表明通常是被动性的,如尽管他矢口否认,但他慌张的神情还是表明他心里有鬼。很显然,用《现汉》的现存释文是不能说明这个句子中的表明的。表明的这个词义,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并不少见,《现汉》应该注意到并在释义中体现出来。
编辑:马皖雪

1006#
 楼主| 发表于 2021-2-10 23:46: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83
违反 wéifăn 拆除 chāichú
2021210日《南方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长江口“空城”何以野蛮生长》。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早在5年前,党中央便提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因违反生态环境保护而被拆除。”句中“违反”和“拆除”两个词的使用有误。
先看“违反”。“违反”意为不遵守,不符合。“违反”的指向对象通常要求是法规、规则等需要人们依照履行的概念,在语法形式上它要求其宾语必须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句中的“违反”,其指向对象“生态环境保护”并非法规、规则类的概念,在语法形式上它也不是名词性短语,“违反”的宾语是不完整的。
再看“拆除”。“拆除”的意思是拆掉建筑物等使其不存在。“拆除”的指向对象一般只能是房子等建筑物,在词语性质上要求具有具象性。句中的“拆除”,其指向对象是“房地产项目”,这个短语的中心语是“项目”,而“项目”的词义具有抽象性,“拆除”不能对它产生支配作用。
对于“违反”出现的问题,可以保留使用这个词,同时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后面加上“法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其中心语“法规”能和“违反”搭配。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在“生态环境保护”后加上的词还有“政策”“要求”等词,但就这个句子的情况而言,选择“法规”是最为合适的,
“拆除”的修改相对复杂一些。一般地说,可以把“拆除”改为“取消”,从语法上来说,“取消”和“项目”的搭配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在句中保留“拆除”,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以为把“项目”删去,让“房地产”和“拆除”就可以了,因为“房地产”说的是一种财产,它也不能和“拆除”搭配,特别是“房地产”包含了房产和地产两种财产,其中的地产更是不能接受“拆除”的支配。如果一定要用“拆除”,这里推荐以“楼盘”来替代“项目”,“楼盘”通常指开发商已建好准备销售或正在销售的商品房,可以接受“拆除”的支配。当然,是用“项目……被取消”还是用“楼盘……被拆除”,要根据作者想要叙写的真实情况来决定。
编辑:马皖雪

1007#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18:05: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85
假手 jiăshǒu
2021211日《南方都市报》第6版刊登文章《中央特科“双枪将”龚昌荣》。文中有句话写道:“在香港,国民党特务与港英当局互相勾结镇压革命,到处搜捕、假手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千方百计对我党组织进行破坏。”句中的“假手”一词使用有误。
“假手”指的是利用别人做某种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假手于人”。句中的“假手”,其行为主体有“国民党特务”和“港英当局”两个,而这个词放在动词“杀害”之前,表明“杀害”虽是“国民党特务”和“港英当局”想达到的目的,但并非这两个行为主体所从事。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国民党特务”和“港英当局”就是“杀害”的行为主体,“假手”的使用是多余的。
那么,句中为什么会出现“假手”一词的使用?引语所出全文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历史故事,其时中国的国民党政府对香港没有管辖权,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因此,在香港活动的“国民党特务”要想除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需要依赖“港英当局”。但是,“国民党特务”所需要的,只是经由法庭审判那个形式,但就“杀害”这个行为来说,虽然可以包括法庭审判后执行死刑,但还可以指各种公开的枪杀或暗杀,而这种情况并不需要依赖“港英当局”。因此,就前一种情况来说,可以说“国民党特务”需要对“港英当局”的“假手”,但就后一种情况来说,“假手”的情况就不存在了。
实际上,由于“国民党特务”和“港英当局”都是“假手”的行为主体,从语法关系来看它们是主谓关系,即使就前一种情况来说,句中的表达也是混乱的。在这种关系之下,只有“国民党特务”是“假手”的行为主体(主语),而“港英当局”应该是“假手”的指向对象(宾语),需要重新组织句子,才能把这个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假手”的使用才是合适的。
但是,作这种区分是没有必要的。这是因为,使用“假手”还有一个要求,它通常要求这个词的行为主体和指向对象不能处于同一个利益共同体,“假手”的指向对象从事某种行为虽然可在客观上满足行为主体的期望,但指向对象主观上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不是为了满足行为主体期望而从事该种行为。而按照汉语使用环境目前的主流叙述,当时的“国民党特务”和“港英当局”都与“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处于对立状态,如句中所述,两者有“互相勾结”的关系,都有“镇压革命”的目的,因此处于同一个利益共同体,“假手”设想中的指向对象“港英当局”从事“杀害”这一行为,不仅满足了“假手”设想中的行为主体“国民党特务”的期望,也满足了自我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假手”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综合上面的各种分析,“假手”的使用都是多余的,应该删去。
编辑:马皖雪

1008#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18:05: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86
格物致知 géwù-zhìzhī 格格不入 gégé-bùrù
2021213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九宫格”人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既要格物致知,也要不拘一格;既不能与大势格格不入,又不能干出太出格的事情来。”句中“格物致知”和“格格不入”这两个成语的使用有误。
这个句子是由两个“既……也(又)……”的并列式分句构成的多重复句。在“既……也(又)……”这个格式中,要求在关联词语“既”和“也(又)”后跟着的内容在同一个语义场域内具有互相排斥的关系,如“读书做学问,既要钻得进去,也要跳得出来”(“钻进去”和“跳出来”都是读书做学问的一种方法,属于同一语义场域,但它们在行为方向上是对立的),或者不能具有包容关系,如“既要吃饱,又要吃好”(“吃饱”和“吃好”都属于“吃”这个语义场域,但两者的关系是互不包容的)。上引句子在两个并列分句中插入的内容都不具有对立关系或存在包容关系,使这个句子的叙述不能成立。由于作者对“格物致知”和“格格不入”这两个成语的意义不够明白,出现了误用并导致整个句子的表达出现了混乱。
先看“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指的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并将其总结为理性的知识。句中的“格物致知”与“不拘一格”插入于“既……也……”的格式之中,但这两个成语所说的内容并不在同一语义场域,“不拘一格”指的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格物致知”和它在意思上不构成对立关系,因此不适合使用。这个问题的出现,原因在于作者对两个成语中“格”的意义不了解。“格物致知”中的“格物”,意思是动手制作器具,引申后可指推究事物,“格”就是推究的意思,而“不拘一格”中“格”的意思是规格,标准。两个“格”的意思没有关联性,两个成语的意思也不在同一语义场域。
再看“格格不入”。“格格不入”的意思是有抵触,不投合。句中的“格格不入”出现在“不能与大势格格不入”这个短语中,而这个短语又和“不能干出太出格的事情来”插入于“既……又……”的格式之中,但这两个短语虽在同一语义场域,却并不构成对立关系,相反,它们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可以形成包容关系,因此“格格不入”不合使用。
可以把“格物致知”改为“循规蹈矩”之类的话语,把“与大势格格不入”改为“墨守成规”之类的话语。“循规蹈矩”和“墨守成规”分别与“不拘一格”和“干太出格的事”形成对立关系,整个句子就通顺了。就后一个分句来说,也可以保留前面的“与大势格格不入”而把后面的“干出太出格的事情来”改为“墨守成规”。
这个句子出现的问题,固然有作者不了解“格物致知”“格格不入”这两个成语准确意思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作者过于玩弄词藻,以至以词害义,这是一种不良的文风,在写作中应该注意克服。
编辑:马皖雪

1009#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21:11: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88

不以为然bùyĭwéirán

2021215日《南方都市报》第2版刊登文章《过年又逢“三座大山”,不妨当作人情修炼》。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破解来自外人的压力,最好的办法是想想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是什么,想通以后就有了同理之心,有了同理之心就会不以为然,不以为然就能在内心深处‘呵呵’一笑,从此江湖烟波亦能风轻云淡。”句中“不以为然”的使用有误。

“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正确的,通常用这个成语表示行为主体对他人行事或观点的不同意。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对“对方行为”不放在心上,表示出一种不重视的态度,“不以为然”的语义与此不合。如果按照句中所说,行为主体在“有了同理之心”后产生了对其“不以为然”的态度,但是实际上行为主体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不以为然”的态度,不然他就不会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压力”,这也表明“不以为然”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应该把句中的两个“不以为然”都改为“不以为意”。“不以为意”的意思是不放在心上,不重视,这个意思正合于句中语境。行为主体在“有了同理之心”之前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压力”,在“有了同理之心”后将其放下了,前后的态度出现了变化,整句话才说得通。

“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仅一字之差,区别在于其中的语素“然”和“意”的不同,“然”意为正确,“意”意为心思,心结。这两个语素的意思不一样,这也决定了这两个成语的意思不一样。


编辑:李佳怿

1010#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21:23: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辞旧岁,迎新春!巴中市妇联给您拜年啦!






新春快乐

玉鼠辞旧岁,金牛迎新春!

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

巴中市妇联

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妇女姐妹

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

向关心支持妇女儿童工作的各界朋友

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衷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虽然过去的一年

我们有诸多收获

也或多或少留下一些遗憾和不舍

但新的一年

总有无限希望

极不平凡的2020年,再见

砥砺奋进的2021年,你好

万物维新,向阳而行

新的一年

愿姐妹们

惜时如金,不负光阴

以梦为马,荣耀年华

幸福俯拾皆是!

乘风破浪谋新篇

勇毅笃行再出发

姐妹们

新的一年,让我们做

为民服务孺子牛

创新发展拓荒牛

艰苦奋斗老黄牛


这个牛年,属你最牛!


来源:巴中妇联

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323713

编辑:李佳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