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每日一怼(873)
行为 xíngwéi
(一)
2021年1月31日《南方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患者在医院的日常生活中目睹了很多死亡的事实,他的内心对死亡充满了焦虑和恐惧,我们要善于读懂他们不安行为背后的真正含义。”句中的“行为”一词使用有误。
“行为”指的是人受自己思维支配而表现出来的行动。“行为”说的是人的各种活动,一般可以让别人看到。句中的“行为”与“不安”搭配在一起,但“不安”是人的一种情绪,他人只可能感觉到而不可能直接看到。当然,一个人在出现“不安”情绪的时候,常常会在“行为”上表现为失常、反常,从而被他人观察到,但就“不安”这一情绪来说,它不属于“行为”的范畴,因此把“不安”归属于“行为”是不妥当的。
一般可以把“行为”改为“情绪”之类的词。当然,作者要说的可能确实是行为主体“患者”因为“不安”而在“行为”上表现得反常或失常,那么,也可以把“不安行为”改为“不安情绪及由此产生的失常(反常)行为”或“因为情绪不安而产生的失常(反常)行为”之类的话语。
(二)
2020年7月30日《羊城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享受静音时的淡定》。文中写道:“着火了该怎么办,地震发生了该怎么办,这些分门别类的演习都会要求你别出大声,这是进入演习后的第一个行为!”句中的“行为”一词使用不妥。
“行为”指的是人做的事,一般不能用来指人没有做的事。句中的“行为”指的是“别出大声”,对于行为主体“你”来说,“出大声”是其没有做的事,“行为”不合使用。
可以把“行为”改为“行为规范”。句中说的是“演习”中的场景,而“演习”通常是通过训练让参与者熟练各种行为要求的一种活动,“别出大声”可以理解为“演习”组织者对“你”提出的要求,那么,使用“行为规范”是合适的。
编辑:王雅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