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公信力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20:01: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李铁军_备胎号
3分钟前 来自 小米8周年旗舰手机
你们要理解,国家的医保基金还是蛮紧张的,用这种东西,哎呀,调整人口吧。//@网络315警示:
@老马自奋蹄
你不是药神,你是神。。。 ​​​​










今天 16:38 来自 微博 weibo.com



92#
发表于 2018-8-19 18:10: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付莎莎
93#
发表于 2018-8-23 17:38: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粮食的收成到底怎么样?



编辑:臧博
94#
发表于 2018-8-27 19:49: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尹芳芳
95#
发表于 2018-9-2 11:59: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最新研究表明:长期不看电视和新闻联播,容易患上忧郁症
中国崛起2011 于 2011/8/29 9:47:3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最新研究表明:长期不看电视和新闻联播,容易患上忧郁症

最近一所国家重点大学科研室经过三年临床研究与观察,这项研究是通过观察3000名自愿者而得出的结论,实验证明不喜欢看电视和新闻联播的人,非常容易产生焦虑和孤独感,而且容易对社会和国家产生不信任和怀疑的态度,时间一长,轻者会得忧郁症,重者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同时专家发现,让忧郁症患者适当的要看些电视和新闻联播,以一周为一个疗程,三个疗程内就能缓解心情的压力,病情有好转的迹像.




http://m.kdnet.net/topic-7730823.html

编辑:陈心茹

96#
发表于 2018-9-7 21:57: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媒体名单都造假,2000多万办的“西安全球创意大会”创意会是真的吗?

原创: 海尔兄弟  贞观  今天

在朋友圈看到一个事儿,好几位供职于不同媒体的朋友纷纷在辟谣同一件事儿。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2018西安全球创意大会,特邀媒体名单存在杜撰。



比如说,没有跟界面新闻沟通也未获得授权,直接把人写进特邀名单里,同样的情况还有澎湃新闻以及经济观察报。至于说,其他媒体是不是也“被特邀”,目前倒是不清楚。

几位媒体朋友纷纷发朋友圈辟谣撇清跟这个“西安全球创意大会”的关系。比如界面新闻的朋友澄清说,“我们核实,该次活动与界面新闻并无任何合作沟通,界面新闻也未授权该次活动媒体参与与署名界面新闻权限”,并对相关方“表示遗憾”。






再比如,澎湃新闻的朋友则嘲讽说,“全球创意大会真的是很有创意,居然杜撰特邀媒体名单”。


这个特邀桥段有点眼熟,特别像《顽主》里几位3T公司的人给作家宝康搞颁奖典礼,不打招呼拟了一大堆知名作家名单,但这些作家并不知道自己有个颁奖典礼的活儿,看到这个活动的也不知道这些作家不会来。

记得仿佛是很多年以前,一些活动在举办的时候,还是喜欢唠这套嗑,虚拟一张名单,然后对外宣称活动有多隆重。虚拟特邀媒体名单这个法子就很好用,至于说名单上的媒体来不来,有没有事先跟人沟通,那是小事儿,大家的目的不在于此。

不过,你一个创意大会,还玩这种从以前流传下来的“拼多多模式”,会不会有点缺乏创意了。就像,一位朋友问到:连特邀媒体名单都造假,创意能是真的?



出于好奇,我去找了有关于这次创意大会的资料。光看宣传文案,除了杜撰特邀媒体名单之外没毛病,瞧着上档次,有格调,有想法。嘉宾请的中外大师,谈的都是高级话题,国际能量碰撞,探讨城市复兴。



从公开资料可以看到,这个活动主办单位是西安高新区,承办单位是“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联合承办则是“神采公司”。

进一步查询,在西安高新区的网站上看到了相关的招标和中标公告,才知道,这个活动的预算竟然超过了2000万。在网站上,该项名为“西安创业咖啡街区‘929重大活动’”分成两部分招标:

其中“策划执行及整体推广服务采购项目”采购预算1600万元,被神采公司中标,中标金额大约1580万元;

“宣传策略及渠道服务采购项目”采购预算600万元,被另一个公司以595.72万元中标。

至于该活动的项目性质,则清晰标明为“财政拨款”。

花了2000多万的财政拨款办的活动,却在媒体名单上进行杜撰,真是很难理解,相关方究竟是在蒙谁呢。更让人震惊的是,财政拨款几千万办个活动,相关方居然在卖票,办成了一个经营性的活动。



不过,不仅现在的媒体不愿意莫名其妙的“被特邀”,就连人民群众也不那么好骗了。创意大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岸边的群众早就嚷嚷开了:哎,这抄袭太严重了,跟深圳的MINDPARK高度重合。

比如有个公众号转载的该活动宣传文章底下就有大量这类留言:



先普及一下留言里提到的MINDPARK创意大会:是由中国最受欢迎的综合创意平台TOPYS发起,旨在汇聚全球创意思维,激发创意、商业、人文的碰撞和探讨,重新思考创意内核,发现商业机遇,探寻人文本质。

然后,地点在深圳,今年是第二届。每一年的主题都不一样,2017年的主题是“创意的可能性”,今年的主题是“未来城市”,4月份开幕。



主讲内容包括创意城市、文化消费目的地、设计驱动、美学教育、娱乐创新、数字艺术六大板块。



怎么讲呢,西安的首届创意大会也很巧的谈到了同样的话题,撞车还比较严重。这可真是太巧了。





还有人讲,这是全方位抄袭MINDPARK,就连宣传视频也没放过。我看了一下双方的宣传视频,第一个观感是整个风格挺接近的。都是线条加上色块的风格,先是大会总主题,然后时长外加各类分支主题。


到底是不是抄袭,因为我并不是专业鉴抄师,我找了一位专攻视频的朋友一位专攻设计的朋友,请他们掌了一下眼。

得到的结果是:很相似,但西安全球创意大会的视频做的太廉价了。

你看前文里提到的两家官网,对比一下,会觉得西安这个创意大会的主题跟深圳创意大会高度重合。但宣传视频不是的,不能简单粗暴的就说是抄袭了。

一来,因为设计抄袭是目前最难取证的,实拍类像素级抄袭侵权都很难界定,更别说这种元素类的了,甚至有可能是套用了某个ae模板。哪怕是风格上无限趋近许你用线条、色块做视频,就不许我用了?


▲MINDPARK创意大会视频截图

▲2018西安全球创意大会视频截图

二来,以西安创意大会宣传视频的水平来看,顶多算是设计水平不如人。

文字和背景元素的联系,西安的背景是毫无目的的平面设计元素组合,只达到了视觉效果,和主题毫无联系,或者说,上层文字不论换成什么,这个视频都成立;而深圳的,文字和背景元素的变化一致,比如文字是什么三个板块六个主题十八个讲者的时候,背景元素是和文字相呼应的。又比如文字是城市的时候,背景动画是面立体的城市剪影,主题是数字化的时候,背景元素是放大的色块。

西安这个动画逻辑还是平面设计逻辑,可以看出来设计师在思考动画的时候还是二维运作,除了线元素渐变有些景深之外,没跳脱出纸面;而深圳那个,你可以看出除了点线面之外,花样很多,最重要的是很有「空间感」。


▲MINDPARK创意大会视频截图

▲2018西安全球创意大会视频截图

三是动画设计。

西安那个每个镜头转场的时间很平均,有点像ppt,如果逐帧对比一下可能比较直观。但视频整体观感没有节奏感,很平,看不到一半不想看了(西安这个视觉上也是同样,重复、无逻辑,导致无聊)。深圳那个首先音乐选的有层次,动画设计「有呼吸感」,以及呼应上面我的第一条的话,这个节奏是「仔细度量现有材料(音乐、视觉、文字主题)之后精心裁剪过的」,不是拼凑的。这一点又有点像聪明的对比拙劣的演讲人,一个让观者舒服,一个让观者无聊。


▲MINDPARK创意大会视频截图

▲2018西安全球创意大会视频截图

像评论里提到的什么嘉宾重合,这年头大师毕竟是稀有物种了,你们自己掰指头算算,今年到现在,你在朋友圈里看到多少个时代落幕了?





大概也不存在谁被蒙蔽的问题,《顽主》里的伪作家宝康,会看不懂于观给他整的那些幺蛾子?又是T台走秀、又是迪斯科的,还有知名作家。但依然乐在其中,说到底一个奔着有面子(拿奖),一个奔着能挣钱。所以,后来宝康问于观:自己是不是有点露骨。于观给回了一句:不…您恰到好处。


▲电影《顽主》截图

至于活动到底是个啥活动,这些在名单上的作家来不来,不重要。重要的是瞧上去热闹,上档次。宝康也不在乎名单上的作家来不来,他的目的是获奖,然后去追女生。

但我总觉得,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对于西安来讲,是需要一些新气象来为这座沉闷的城市增添一些活力,甚至是改变城市的沉闷。这些新气象,可能是新的城市标签、可能是一项新政策,也可能是一些创意活动。

别的城市有好的活动也不是不能模仿,不能学习,不能借鉴,但总该分清楚扒皮照抄跟模仿之间的底线在哪里。

而且官方牵头的活动尤其应该注意,你们对外宣传的时候,标题开头可写的是“西安”两个字。否则,懂行的人看了肯定会发出不屑的嘲笑声,觉得西安不行,老陕有句话这么形容没出息的人:吃别人嚼过的馍馍。

而且更糟糕的是:吃相还挺难看。


  作者:海尔兄弟
  西安市民  
  版式设计:霹雳

编辑:冉玲琳

97#
发表于 2018-11-15 21:49: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吹牛,不仅不要脸,而且还不要命!



编辑:臧博
98#
发表于 2019-1-2 21:45: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后真相时代的传媒公信力
原创:   新闻战线  2019-01-02
应对“后真相”,需要新闻专业价值的支撑,需要职业新闻生产者担当起公共生活的信息提供者、事实采集者的角色;应对虚假消息与舆论极化,更需要新闻人的专业立场和担当精神,坚持新闻“求真”,坚持公共服务,做真相的维护者。
后真相时代的传媒公信力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新闻传媒在追求自身商业价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商品交换法则进入到包括媒介在内的意识形态领域,导致一定时期市场化媒体低俗报道和假新闻的泛滥。传媒竞争建立在了以“利益”为本位的传播目标上。
在西方,后真相时代标志着社会新舆论生态的形成,即事实和真相的虚无化。特别是在西方的政治选举环境中,表现为一种畸形的舆论生态,为那些持极端立场的政治人物操控民意提供了条件。他们对事实进行重新“包装”,挑起更多情感化的想象,放大和强化于自身有利的观点和意见。这无疑遮蔽和消解了传统社会所认可的事实和真相,从而给奉行事实原则和真相原则的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
公信力流失的原因
传者问题——把关弱化、核实缺位、自我过滤。新闻业自身的危机,是目前新闻公信力下降的根源。新媒体的冲击与传统媒体市场转型的步履维艰,维系新闻业的经营模式日益式微,职业媒体人的部分逃离,残酷的市场竞争,都成为公信力问题的导火索。
首先是“把关弱化”。如2017年假新闻《河南大学生娶同学妈妈》竟然被多家主流媒体网站转发并引发热炒,就是由于把关不严、不负责地网络“抓取”的结果。据《新闻记者》年度假新闻报告显示,大部分危及新闻公信力的虚假新闻都与把关疏漏关系密切。
其次是事实核查缺位。2016年《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津巴布韦总统因奥运会没能得奖牌下令逮捕代表团》等臭名昭著的假新闻均因各大主流媒体网站事实核查缺位造成。
此外,一些媒体的信息自我过滤也成为影响传媒公信力的另一个隐形杀手。自我过滤是指因为某种压力而放弃一些重要新闻。比如前段时间的舆论热点“疫苗”事件,主流媒体并没有及时有效发声,导致人们的诸多非议。传播环节的问题,造成了新闻—事实纽带的断裂,显示出新闻传者的缺位,从而形成虚假新闻。
受众分化——选择性接触、信息茧房、对立解读。新闻公信力的形成是在传播与接收的双向过程中达成的。既有赖于传播主体释放的真实和真相,也依赖于受众的积极参与和反馈,在互动中构建出传媒公信力。但是在新技术打破传统媒体单一渠道的背景下,受众有了更多选择,增强了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这事实上有架空传媒公信力的嫌疑。一旦受众放弃接触主流渠道的信息,而选择相信社交网络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时,事实和真相就无法到达受众,进而就会导致片面性理解和事实性误解的形成。
新传播技术还促进了传统新闻分发的革命性变化——即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以充分满足个性化信息需要。但这却终将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当人们只接收自己喜爱的信息,便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机会。另一方面,新闻的选择权由受众转移到了算法平台,被算法喂食的公众,也会失去自身的独立理解能力,此外,由于社会的不信任文化漫延至网络,容易产生更多逆反心理,促成人们的反传统思维和对立解读的情绪。这些问题最终表现为受众对一切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本身即是对传媒公信力的拒绝。那些曾经出现多次的新闻反转、舆论转换,就是明证。
舆情乱象——情绪泛滥、群体极化、解释权让渡。当新传播技术赋予受众独立自主选择权后,整个社会的舆情稳定性就被削弱,潜在的风险和舆论冲击会不时出现。
情绪化舆论是冲击媒体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0174月“泸县太伏中学学生坠楼死亡”事件,本是一起普通的学生安全事件。在政府三番五次辟谣并非校园暴力的情况下,一些网民仍然指责政府在处置过程中隐瞒事实、敷衍塞责,直至主流舆论和声音被淹没。“群体极化”将舆论引向偏激,削弱了主流声音。
重建传媒公信力的进路
从宏观看,互联网及依托其上的社交媒体,改变着这个世界及其传播体系。置身于这一环境中的新闻传媒,不仅受到新的传播生态和规则的制约;同时还受到经济、政治与社会系统中诸如城市化、乡村社区消失、城乡关系重构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此关系中,重建传媒公信力成为一项需要系统思考的工作。
应对市场逻辑,增强传播专业性。笔者认为,应从编辑权、采访权与经营权的独立开始,在媒体内部维护采编部门以“专业主义”为依据的新闻价值判断,这是专业性的起点;其次是核实事实机制的建立,当前由于采编投入削减和深入现场的投入减少,外部网络信息源增多,致使事实核实成为媒体的薄弱环节,因此需要媒体从采编播报等机制上加以弥补,加大事件采集的投入;其三是传媒需要加强对公共性的追求,以高质量产品满足社会大众的信息需要,这是传媒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应对技术冲击,提升传播的公共理性。公共理性则是横跨国家理性、政党理性、利益集团理性和个人理性,并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利益整合机制和能力。因此,公共理性源于个人理性又高于个人理性,它摆脱了个人理性的偶然性与主观性,而拥有客观性和公共性。因此,随着社交媒体介入新闻传播领域,我们需要培育社交媒体的公共理性,提升各方信息传播的客观性和公共性,从而摆脱非理性与虚假新闻。
应对“后真相”,重视事实立场和担当。“后真相”,在国外主要指政治领域内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情绪化胜过事实的现象。其中充斥着精心算计的谎言、蓄意的模糊、有意的疏漏及指控、陈词滥调等政客言词。在国内却表现为社交媒体舆论场中的各种谣言甚至情绪化攻击,表现为社会大众或部分水军对事实的抹黑或有意歪曲。应对“后真相”,首先仍然需要新闻专业价值的支撑,即需要职业新闻生产者担当起公共生活的信息提供者、事实采集者的角色。有学者指出:“新闻业传达公众舆论,作为开放而且理性的能动者,在社会的‘真相体制’中不可或缺。”其次,应对虚假消息与舆论极化,需要新闻人的专业立场和担当精神,需要坚持新闻“求真”的精神,坚持公共服务的立场,成为事实的发掘者和真相的维护者。
应对网络乱象,提升社会大众媒介素养。网络传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众需要提升五种能力:媒介认知能力——即认识和了解媒介的传播属性、社会功能、传播机制及优点缺陷的能力;媒介使用能力——即公众运用媒介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理性批判能力——主要是指对人们对媒介内容的辨别和批判能力,分清正确和错误、有用和无用的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表达能力——即利用媒介进行自我表达和理性表达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即运用媒介学习知识、获取技能、并获得社会资源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规范传播秩序,需要自律与他律。一是加强传播主体的“自律”,规范传播行为。从传统媒体角度看,要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和市场逻辑的侵入,担当起公共传播的社会责任。从社交媒体角度看,传播主体的泛化和多元化,是造成信息把关不严、谣言多发的根本原因,需要加强对网络传播主体传播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通过法律法规加大整肃传播秩序的力度;二是要针对网络空间虚假、低俗、恶意信息及侵犯隐私等乱象,加强顶层设计,将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网络平台纳入依法管理范围,让其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三是要积极推动网络媒体行业自律。通过倡导新媒体行业遵守诚信规则,形成自身行业规范,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运营生态。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艳珍
编辑:陈心茹


99#
发表于 2019-1-4 11:51: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陈心茹
100#
发表于 2019-1-7 11:23: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陈心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