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4309|回复: 1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据新闻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7:17: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线索和真实需要数据的帮助。我们开辟新的案例,旨在让大家了解数据与新闻的关系。
【案例】
苏州郎心铁
我的祖国。

@好火药
看看你的窗外,等他们敛够财移完民,把这块土地一点点变成狼藉的地狱,你再说什么都晚了,只能看着你的孩子们去承受后果,看看窗外的世界,我们不要苟活…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3)|
轉發(10)
|
評論(6)

9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1)|
收藏|
評論

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09:0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3-12-11 09:03 编辑

【案例】
中国调查人体尺寸数据 包括5大类200多项(全文)
2013-12-11 02:50:18 来源:
北京日报(北京) 有0人参与






“中国成年人工效学基础参数调查”启动

“中国成年人工效学基础参数调查”启动
新闻背景
座椅要多高坐着才舒服?药盒上的字体多大看着才清晰?服装鞋帽的尺码号型该如何确定?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都有赖于人类工效学基础数据的采集分析。经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成年人工效学基础参数调查”工作日前启动,计划于2018年完成。这标志着人性化产品和环境设计所需的中国人体数据调查开始实施。本报特约请参与此次调查的专家,向公众讲解相关知识。
人类工效学就是根据人的心理、生理和身体结构等因素,研究人、机、环境相互间的合理关系,为产品和环境的人性化设计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以营造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
作为20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人类工效学的基础参数主要由人体形态、人体力学和人体感知(视、听、触)等各类与消费品、服装、工具、设备和环境设计相关的人体特性参数组成,是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对特定人群生理、心理特征整体状况的科学描述。
座椅要多高?把手安在哪儿?
人体数据与产品设计息息相关
人类工效学基础参数与工业设计和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应用几乎涉及了人类活动的大部分领域。例如:座椅要多高,大多数人坐着才舒服?药盒上的字体多大,老人才能看清楚?服装号型中身高和腰围的比例是多少,才能适体?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都有赖于人类工效学基础数据的采集分析。
例如,汽车座椅设计需要坐高、腿长、脊柱弯曲等人体尺寸数据,冰箱把手设计需要手指长短、粗细等数据。地铁刷票机设计需要人群的身高、臂长等数据,地铁上的拉手要符合成年人够得着的高度。交通标识与显示器的设计适合人的视觉特性,紧急指示牌应摆在显眼的位置等等。
用中国人的数据才能设计和生产出适合中国人的产品。根据人类工效学基础参数调查数据,可以得出中国人某项指标分布特点,告诉设计师什么尺寸适合最多的中国人。例如,由于缺乏中国人头型数据,眼镜企业生产的眼镜中不适合中国人头型的比例就比较大,极易造成货品严重积压。

人群的工效学基础数据与人种、区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显著的地区和文化差异。中国人与欧美人无论是在人体形态上、力量上,还是感知特征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例如:亚洲人头型圆,欧洲人头型扁,如果根据欧洲人的头模设计头盔、眼镜等产品,安全和舒适效果会大打折扣。中国成年人的臂长比德国人的臂长要短6至8厘米,躯干长均比德国人短6至9厘米,以欧美人的人体特征数据设计的汽车,其驾驶椅坐高不适合中国人的人体特征,身材矮小的女性在驾驶汽车时,会感觉不合适,不是方向盘离得远,就是脚踏不上离合器,看不到仪表盘的实时情况,会造成极大安全隐患。
175厘米男士要买180厘米衣服
近30年无数据更新造成很多空白
我国最早的一次全国规模的人体测量工作是在1986至1987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全国16个省市,采用直尺、马丁测量仪等手工测量技术对22000多成年人(18至60岁)进行了人体测量,采集了包括身高、腰围、臀围、足长、体重、握力等73项工效学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发布了我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的系列国家标准,提供了我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的基础数值。该标准已经成为服装、家具、汽车等许多行业领域技术标准的基础标准。
人体尺寸数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一般每10年就需修订一次,而我国现有成年人人体尺寸数据采集于1986年,近3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身体体型发生了巨大变化,现有的成年人人体数据已无法准确反映当前我国国民的身体状况。2009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曾采集了3000份中国成年人三维人体尺寸,发现中国人尤其是35岁以上人群明显变胖,成年男子身高增加2厘米、腰围增加5厘米。依据1986年采集的中国人体尺寸数据设计的服装显然不能很好适合现代人体型,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身高175厘米的男士购买180厘米的衣服似乎更合身一些,因为有的服装尺码标准参考的还是20多年前的人体尺寸数据。
目前,我国工效学基础参数数据缺失严重,我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数据已严重滞后,力量、视觉、听觉等工效学基础参数数据基本空白,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工效学研究和应用,以及工业设计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15秒钟几个动作搞定尺寸
人体扫描技术大大降低调查难度
本次工效学基础数据调查工作,将以18至75岁的中国成年人为对象,将全国区域划分为6个区,每个区内抽取4至6个测量点,在全国范围内测量和调查2万多个样本(人)。
与1986年的调查相比,此次调查除了人体尺寸参数从74项增加到120多项外,还将测量人体肌肉力量、视觉敏感度、声音敏感度、指端触觉等新项目,甚至还新增了腹厚的测量,这将为椅子和沙发的设计者提供更细致的数据。
  本次人体测量将采用国际最先进的三维人体扫描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手工人体测量手段,具有许多技术优点。例如,三维人体扫描现场测量速度快,效率高,强度低,精度易控。传统手工测量耗时长,往往需要一支庞大的测量队伍。每名测量员一天中上下起立多达上百次,极易因疲劳而影响精度。而三维人体测量系统一次扫描时间不超过15秒,人体尺寸提取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人员培训相对简单。三维人体扫描能够提供完整的人体三维数据,可提供各种身体曲面、截面的特征,可直接用于产品的三维数字化设计,而手工测量只能获得一维人体尺寸。三维扫描人体数据再利用性高,手工测量结束后不可能加测新的数据项,而三维人体测量则由于保存了被测者完整的人体三维扫描图像,随时可以调出原始数据,测量新的项目。
我们的调查数据,会告诉产品设计者中国人某项指标分布特点,告诉设计师什么尺寸适合最多的中国人。比如,企业知道成年男子的腰围增加了,皮带打眼儿的位置就会变化,衬衫的胸围和腰围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同样,西裤在设计时,在腰围和臀围的尺码设计上也会更为合理。此次调查工作完成后,将会提供中国人的基础数据,甚至细致到“女性打开冰箱门需要使用的力量参数”。
延伸阅读
调查人体数据包括5大类200多项
以此次调查来说,每个被试者将被采集和测量包括形态、力学、视觉、听觉、触觉5大类共200多项的人体工效学基础数据。
形态参数—人在静止状态下,对人体形态进行的各种测量得到的人体结构参数。人体测量姿势主要有立姿和坐姿,包括身高、眼高、腰围等立姿测量项目,坐高、坐深、膝高等坐姿测量项目,以及头面部、手部和足部尺寸等。人体尺寸数据是产品外形和空间布局设计的基本技术依据。
力学参数—人体各类动力学和运动学参数,主要包括人体关节活动度(颈、肩、肘、髋、腕、膝、踝、手指等的活动角度)、不同操作姿势和角度下的推力、拉力、提力、蹬踏力、握力、捏力、拉力、按压力、拧力等。人体力学参数是设计机械设备的操纵系统所必需的基础数据。
视觉参数—人机界面设计所需的视觉特性参数,主要包括视距、视敏度、视野等。视觉参数可为显示器、图形符号的设计提供依据。
听觉参数—人体对声音信号的听觉感知特性参数,主要包括声音信号的声压级和频率,以及听力阈值等,听觉参数是音响、广播等听觉显示器和建筑物声学设计的基础参数。
触觉参数—皮肤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的感觉特性参数,包括触觉的空间感知阈值和字符感知阈值等,触觉参数将为操控器等的设计提供数据依据。
(作者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
http://news.163.com/13/1211/02/9FPHT56M00014AED_all.html#p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09:18: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阅读提示:这份近期在委内瑞拉举行的数据新闻训练营的报告(全英)供大家参考。已上传。报告详细介绍了一些数据新闻报道思路及实例、数据新闻常用的工具等等。这篇报道也说明数据新闻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更有必要呀!
Paving the way for data journalism in a divided Venezuela
12/6/13 by Miguel Paz
In a country split by political polarization, what role can journalism and the use of data play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ebat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0147.pngThis is an important question in Venezuela, a country in which President Nicolás Maduro claims to speak to the late President Hugo Chavez’s spirit through a "little bird" and has created a Ministry of Ultimate Bliss.
Meanwhile, the most extreme opposition party burns Cuban flags and labels the president a new “Pinochet.”
Data journalism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ere. It can provide new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to journalists, programmers and designers, providing greater support for the facts and redefining how people in news work both collectively and individually.
Those were my takeaways from the recent and first-ever Data Journalism Bootcamp in Venezuela in Caracas. About 100 professionals, chosen from 250 applicants, attended the three-day camp002E
Widespread interest in the event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need of applicants and participants to accelerate their skills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in using data and to integrate interdisciplinary work methodologies into their daily routines.
I helped organize the boot camp as part of my ICFJ Knight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Fellowship. The event was supported by the Carter Center Venezuela and the Institute of Press and Society (IPYS). It also had the unprecedented support of the country’s mainstream media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Bloque de Armas, Unión Radio, Panorama, Cadena Capriles, Globovisión and Banesco.
Key tools for web scraping, open data and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The intensive Bootcamp program covered all of these aspects. In more detail, it included an introduction to data journalism; a workshop on basic scraping using Google Spreadsheets, Scrape Similar and Fusion Tables taught by Juan Eduardo Hernández (chief developer of Poderopedia); a master class by Caracas academic María-Esther Vidal on Open Data in Venezuela and what Venezuela needs in order to advance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ory workshop on data visualization by Alastair Dant (programmer at the New York Times and former interactive team leader at The Guardian); an inspiring chat about visual narration by interactive designer and ICFJ Knight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Fellow Mariana Santos, which started with a dance session. (Yes, dance.)
There was also a mini hackathon. Attendees proposed projects and became familiar,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ir professional lives, with rapid prototyping techniques, visual thinking and tech entrepreneurship concepts like elevator pitches, minimum viable products and agile work organization. The 40 ideas proposed reflect the interest in using data to bring transparency to many of the current complexities in Venezuela. (You can check them all out on the event's dashboard.) Of these, 10 projects were brought to life, using tools like:
·
Audiovisual remix tools Popcorn, Zeega, Vyclone, Videolicious
·
Graphics and basic infographics tools Datawrapper and Infogr.am
·
Mapping platforms and tools like Open Street Map, GlobalWamp and Fusion Tables
·
JavaScript visualization libraries Miso and Raw
Elections, baseball and more
Among the noteworthy projects were "Camino al 8D," a chart and comparative timeline of ratings and mayors elected in Venezuelan elections from 2000 to the present. This project, created ahead of Venezuela’s municipal elections December 8, used a public database to plot the curves of growth and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votes for the official party versus the opposition party.
Another successful project, focused on baseball, the national sport of Venezuela, was "Chamos Peloteros" from the programming team of Cadena Capriles media group. The project extracted a database of information about Venezuelan players in minor league baseball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xplored thei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verage age, place of origin in Venezuela, signing bonus amount and the positions they play.
Thanks to the practice they received at the bootcamp, Cadena Capriles chief web developer Asdrubal Chirinos said, his team won the Venezuelan version of America’s Datafest and will advance to the global competition. (Review the pitch here.)
Other groups created projects that scraped and visualized the "migration of footballers”; made a map of marriage equality in Latin America; and revealed which models are the most-stolen motorcycles in Venezuela.
There were those who used the Bootcamp to organize large databases, such as the thousands of unionized journalists at the country’s College of Journalists. Others used featured tools to perform basic prototypes that they’ll continue using in their jobs, to reveal patterns and connections in subjects like the influence of the Monsanto Corporation in Latin America; radiation therapy; the Bolivarian Armed Forces and Venezuelan migration.
The heart of the boot camp,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sent to participants (in which the majority indicated that the activity "Exceeded their expectations”) was learning to work in interdisciplinary teams, learning new tools and developing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use large data sets to investigate and tell news stories, under the journalism aphorism, "If your mother tells you she loves you, check it out."
Opinion versus facts
During the present moment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Venezuela, "truth" seems to be the first victim of polarization. This polarization has permeated many areas of debate and analysis with concepts such as "economic war." Into this atmosphere, the boot camp has served to promote and emphasize research techniques based on empirical verification of data and the practice of quality journalism.
Who is telling the truth? How do we check? What distinguishes the truth of an opinion coming from the highest echelons of power or a statement dressed in fact collected from gossiping opponents? How do we deal with opinions stated as fact and insist upon hard and verifiable data? These were open questions discussed during the meeting. This was especially tru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meeting, when a smaller group of professionals from the world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analyzed the legal limitations to the free exercise of journalism and learned in detail how to use Poderopedia to map the connections of the political and business elite in Venezuela.
Based on the interest we’ve encountered in the platform in Venezuela, we plan to launch a Poderopedia chapter in the country in the coming months.
Finding stories buried in government PDFs
Another great outcome of the bootcamp wa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mpanies authorized by the Venezuelan government to exchange bolivars to dollars in order to buy products for import into Venezuela.
Journalists in Venezuela frequently consult the government's documents on how many bolivars a company has been allowed to exchange to dollars by CADIVI (Venezuelan Foreign Exchange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exchange control). But no one had yet taken a comprehensive look at which are the top 20 companies authorized to accept dollars and exactly how much money they are receiving.
Using what he learned at the boot camp, journalist Cesar Batiz took a hard copy of the file and turned it into a searchable database. With the help of María Esther Vidal, a professor at Simón Bolívar University, he made a ranking of the list of companies approved by the CADIVI to exchange bolivars to dollars over the limit permitted by the authorities. The investigation, published in the newspaper Últimas Noticias, highlighted the case of Tiendas Daka, a retail company the government has accused of illegally marking up the prices of imported appliances.
The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e names of the company’s owners, information about its operations in Panama, as well as its electoral [official] address in Venezuela. The company was also among the top 20 companies that received U.S. dollars.
Thanks to the tools Batiz acquired at the boot camp, an important economic story is being told and new ways of getting answers from data are being used to reveal potential corruption to the Venezuelan public. 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about and sharing how other journalists are using their new skills in the months to come.
Miguel Paz is a Chilean journalist and founder and CEO of Poderopedia, a data journalism website that highlights links among Chile’s business and political elites. Read about his Knight Fellowship here.
This post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Spanish and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Jessica Weiss.
Global media innovation content related to the projects and partners of the ICFJ Knight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Fellows on IJNet is supported by the John S. and James L. Knight Foundation and edited by Jennifer Dorroh.
Image of the IPYS bootcamp courtesy of Miguel Paz.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47: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李靖云
这个才叫“以人为本”。//@高明勇: 人在哪里,公共服务就可以据此跟随到哪里,而非让流动人口为了一个个证件而来回折腾。

@新京报评论
@高明勇
:异地办生育证,难在缺“数据”吗?】流动人口办准生证难,这些年舆论诟病不少,如果真要拖到7年后才“有望实现”,那就太久了。这个老大难问题,为什么久拖不决,真的是缺乏“数据”吗?一个能够真正融合所有必要公民信息的“一卡通”,正是政府应该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6)
|
評論(6)

今天 10:06來自皮皮时光机


|
轉發|
收藏|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12:57: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转载自《视听界》
栾轶玫:大数据重塑媒介生态

2013年12月16日 11:252
一、大数据的本质

首先,大数据显然不是能存放于电脑、手机、硬盘里的数据,它数据量巨大,已经不是以我们所熟知的G和T为单位来衡量,而是以P(1000个T),E(一百万个T)或Z(10亿个T)为计量单位,它需要更大的存储方式,比如云存储和其他大的存锗层来安放。

其次,大数据显然不是一堆数据的堆积,而是数据与数据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发现并利用这种关联可以产生价值;正如《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作者舍恩伯格所强调的,最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很大程童上从对因果关系的追求中解脱出来,转而将注意力放在相关关系的发现和使用上。只要发现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就可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第三,大数据是一种社会状态,其牵涉面很广,在物理、生物、金融、环境生态、军事、通讯、自动控制等各个领域都有相关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交据来源或承载方式。随着互联网,特别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大数据在这个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原因有三:其一,网络行为数据激增;其二,网络内容从单一的文字走向多媒体,使数据总量不断增长;其三,多屏多终端模式增加了用户对网络的使用次数与时长,大量数据因此增长且沉积。备行各业数据都呈现出一种指数爆发增长状态,大数据成为这个社会最为显著的标签。

第四,大数据是一种基于开放性的数据互通互联,以及在其基础之上的价值发现。信息孤岛、数据阻隔,都不利于大数据多用途的价值发现。

二、大数据应用的三个层面

大数据应用以“数据回报”为导向,通过对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直用,最终获得经济收入、口碑回报与事业良性发喂等价值效用。

1.数据收集

大数据运用的关键在于谁拥有数据。《纸牌屋》之所以能够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制作而取得成功,前提是其投资方Netflix自身雄厚的数据资源。它拥有2700万名美国订阅用户、3300万名全球订阅用户,掌握这些用户的年龄、性别、居住地、使用服务终端、用户每天/每周的观看时间等数据。这使得它可以轻松利用大数据建模,对用户评分、观看记录、用户好友推荐等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甚至可以通过收集观众按下暂停或快进的数据,从而找出用户喜欢的视频风格、内容风格、导演和演员等等,这些关键数据是其成功的第一步。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获得数据的渠道可以是自己的网站、在其他平台上的APP、机顶盒等,博客、微博、微信中的内容,情绪符号、各类投票、链接、图像、视频、评论、文本文件、加关注、粉丝等信息及关系图谱,它们隐藏着有价数据。只要在纵向上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在横向上有较丰富的记录细节,通过多个源头对同一个对象进行各类数据采集并且有机整合,就可能产生大价值。

2.数据管理

大数据的关键并不止于数据量的大小,而在于对数据的分析与应用能力。数据应用的前提是对数据进行高效管理。

数据分类目前数据类型主要有:1.交易数据;2.行为数据(兴趣数据等);3.关系数据;4.位置数据;5.用户生产的内容UGC(包括信息、评论)等,将这些数据分门别类地收集,并在其中学会倾听用户需求,理解用户行为,从中发掘细分市场的机会,以此应对“技术+用户+品牌”的媒体新时代。

打通数据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多屏观看、跨屏互动已成为趋势,但现实却是各部门间组织结构的割裂情形使得数据呈现离散与孤立状态。在数据分析时,对同一用户在不同终端的使用数据并没有串联起来整体分析,分析的结果必然与现实有很大的偏差。因此打通数据,数据自由流动,发挥多重效能,是数据管理很重要的方三:以腾讯视频为例,他们利云端收藏和云端播放,加上多平台可使用统一的ID号码,使得用户收看行为成为一种不被打断的连续状态,用户无论采取手机、TV、Pad、PC登陆,都可以通过云端收藏延续前面的收看行为。在方便用户的同时,这对于数据集而言也是一个连续性获得。此外,腾讯视频还给其媒资库的各类视频都打上“内同标签”及“用户行为标签”,并根据智能推算法推荐最匹配的内容给最对的用户

开放数据大数据之所以能产生价值,在于数据的关联性,通过对关联数据的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潜在价值。鼓励的数据很难产生这样的效能,因此,开放数据是数据管理的一种先进理念。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可能自己进行所有的分析和运用,开放是利己利他。比如Facebook和Twitter就带头开放数据给第三方公司,他们的开放不是无偿的,希望从开放中收益。

3.数据应用

新媒体的本质就是数据分析,数据是客观的,但分析应用却是主管的,如何平和二者的关系,是数据应用的一个关键。

大数据的应用延续着“信息——知识——智慧”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信息”,当一个个数据被赋予背景,它就成了“信息”;第二个层面是“知识”,当从一个个数据分析中提炼出规律,它就成了“知识”;第三个层面是“智慧”,当借助分析工具与当下的社会心理以及其他子系统背景,从数据中获得研判与预测的能力,这就是“智慧”。

在大数据时代,媒体和门户网站可充分利用大数据与关系链,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新闻资讯,以及良好的体验。比如,优酷和土豆合并后,其搜索平台可挖掘并推算出4亿多视频用户的浏览行为;浙报集团去年投资数据分析项目,开辟社交网络数据深度挖掘的新战场;搜狐正着手将旗下数据资产全面打通整合,搭建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平台,以期获取每月9亿多人次的用户数据资产,一场关于数据的圈地运动正在展开。大数据有哪些具体应用呢?

为内容购买提供数据支持。以腾讯视频为例,他们通过数据分析来购买内容,依此购买的《隋唐演义》今年一季度独家播出播放量超过6个亿,独家剧《宝贝》播放量超过3个亿。大数据为内容购买提供了精准的指向。

为用户提供信息图谱。新版腾讯微博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用户的微博进行整合、重组,将具有相同、相近信息的微博配以热门标签,用户通过进入标签,可看到这个热门事件发展脉络以及未来专向的一个清晰的信息图谱,减少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

解决媒体与用户的关系问题:大数据是网络时代对网络用户行为的一个数据积累。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用户的兴趣偏好,从而有利于媒体制作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另一方面,数据对用户满意度也非常重要的影响。大数据有助于媒体更好地了解用户,从而更好地处理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以谷歌的“电影票房预测模型”为例,它通过数据建立了与用户的关联,通过分析用户对电影相关内容的搜索量,能够提前一个月预测电影上映首周的票房收入,准确度高达94%。

三、大数据的媒体作为

媒体业是信息产业,在大数据时代拥有先天优势。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曾对美国17个行业拥有的数据量做了估算,离散式制造业居首位,拥有966PB数据总量;美国政府居第二位,拥有848PB的数据总量;传播与媒体上居第三位,共有715PB数据量。可见,媒体在大数据时代是有数毛优势的。因此,媒体应有强烈的数据意识,善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用数据,通过对海量专复杂的数字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久而提升媒体的预测与研判能力。

媒体能利用大数据做些什么?

1.洞察用户

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基于抽样调查+人口学特征的“小样本模式”不再具有导航性,用户是“谁”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什么时候需要什么东西”,即用户的“兴趣偏好”及“传播时机”等信息更重要,而这一切来源于大数据及对它的挖掘。

大数据构成中有不少数据来源于用户的网络行为、网络表达、网络情绪,这些数据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就能清晰地描述出你的“用户”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兴 趣图谱”是什么,“行动路线”又是怎样的。挖掘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并在这些数据背后找到用户的“兴趣配方”,从而制造出相应的产品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因为有大数据,Facebook、Twitter这类社交媒体远比报业、广电等传统媒体更了解他们的用户。因此,传统媒体可以通过与他们的合作,借助大数据更好地理解用户偏好及行为;也可以像英国第四台那样开发自己的注册系统,利用大数据研究自己的用户。这个注册系统目前有700万注册用户,其中三分之一为16—24岁的青年用户。与以往观众调查、听众来信不同,大数据拓展了媒体对于其用户了解的广度、深度及关联度。

2.协作式新闻

大数据使调查性报道有了更多可用的资源,一条调查性报道的出笼越来越凸显“协作式新闻报道”的流程及风格。报道中有来自用户贡献的UGC内容,有专业记者采写的报道,有数搪分析师从大数据系统发现的线索、关系图谱、发展趋势等,有责任编辑负责新闻报道

最后的呈现,有专门的新媒体运营者来实施这条报道在各个平台上的推送,以掀起社会影响力。因为大数据,新闻生产流程将会发生大的变化。新闻不再是单兵作战,协作式新闻将成为主流生产模式。

3.广告精准投放

大数据的多维度与实时性为广告精准投放提供了可能。例如,《经济学家》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包括用户的注册信息、国家、投递地址、邮件地址、打开邮箱频率等,为实现移动端的广告订制与目标推送建立了可能。广告的精准投放将会改变广告业整体的媒介购买偏好及广告投放配比,越来越多的广告将被投放到社交媒体,这对广电等依靠广告而生的传统媒体将产生深远影响。

4.舆论分析与研判

现阶段,新闻媒体可以用大数据做什么?1.讲故事;2.来分析各种评论;3.降低信息过载(即大数据可以提供相关背景资料,让人们获得的不仅是一条条信息,而是围绕这条信息形成的知识图谱,这有利于降低用户获取知识的成本;4.进行舆论分析。以“阿拉伯

之春”为例,通过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可以了解多少人和哪些人正,在从温和立场变得更为激进,并“算出”谁可能会采取对某些人有害的行动。这正是大数据的舆论分析及事态预判能力。然而,舆论引导在大数据时代却变得更困难,因为信息越来越透明化且结构化,且这种结构化是非人工的,由算法得来的,虽然在设置变量等因素时可能有能动性与操控空间,但整体而言,这种非人工的结构化信息,部分消解了先前人工化组织的“议程设置”等引导舆论的方式。

四、大数据重塑媒介生态

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25亿,手机用户超过64亿,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发展领域。大量的数据将被刨造出来:据IDC估计,到2020年,数据量将由2012年的2.7ZB猛增到35ZB。我国已拥有5.78亿互联网用户和11亿多手机用户,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将不断呈现,无疑,这些都将重塑媒介生态。

1.理念

首先,树立用户理念,认识到大数据是帮助媒体建立起与用户关联的重要支撑,通过大数据,媒体会更加理解用户及其需求,这从根本上转变了媒体“传者本位”的旧面貌。其次,认识到大数据是媒体的“新石油”,但是它的价值不止于数据本身,而在于数据带来的意义。

目前,80%不断增长的大数据,包括文字、3D照片、邮件信息等内容都还处在未被组织化与结构化的状态中,是无意义的。如何将这些数据组织化与结构化是一个重大命题。第三,先前媒体是“分发(传播)驱动”,现在媒体变为“数据驱动”,在“数据驱动”这一媒体新动力中,解决人们信息冗余、知识缺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开放”是媒体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最佳选择。孤立的数据缺少价值,而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处理所有的数据,因此,借用第三方数据、引入第三方力量、向第三方开放数据,都可避免自己变成“信息孤岛”,增加多触点及外部通路是大数据时代媒体的生存之道。

2.平台

大数据时代,平台为王。对传统媒体来说,数据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在带宽和存储设备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对当前的报道形式和运行体系进行全面改造,建立媒体机构自己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平台,但这需要决策者相当的胆识与相应的资本支持。对于大多数 传统媒体而言,大数据时代,受众数据缺乏是困中之困。读者数据的缺乏催生了一些传统媒体的平台变革。创办于1 887年,旗下拥有1 5家日报、36家周报、29家电视台以及数百种杂志的美国赫斯特传媒集团,去年11月收购了Sp∞ky C0。l Lat)S的社交游戏公司,将游 戏作为其内容产业延伸及读者数据获得的全新平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于去年底斥资32亿收购了网络用户集聚平台——边锋浩方网络平台,这个平台上有五六百款的游戏,活跃用户达2()(]0多万,最高在线人数150万。浙报集团通过这个平台,建立数据分析系统,深人筛 选捕捉用户行为、习惯、偏好和需求,挖掘数据资源,以弥补传统媒体读者数据不足的缺陷。

3.人才

大数据时代,除了平台等硬件要跟上之外,数据挖掘与深度分析的专业人员更不可缺。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报告指出,美国需要150万精通数据的经理人员,以及14万到19万深度数据分析方面的专家。数据加工能力匮乏、缺乏专门的数据分析方法及高端专业人才,是很多媒体应对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挑战。研究机构预测:未来七成以上传统采编将转岗,媒体将实现整体结构转换,数字分析人员将占到总比例的五分之一。如果媒,本人才跟不上,即使数据平台搭建好了,对于数据的开发与发析也会因人才不足而难以发生效喟。因此,传统媒体在大数据时代一方面要搭建数据平台,另一方面也要培养数据分析人才。美国《赫芬顿邮报》的在线媒体团队中,除了传统的记者、编辑以外.还设置了用户体验设计师、流量编辑、产品经理等互联网公司的常规职位。

4.广告

大数据改变了媒体投放比。以前广告主在广告投放时经常会遇到“我们应该在哪个媒体投放”、“需要投放多少广告”、“应当如何分配广告费”、“用户看到广告有无共鸣、有无行动”等问题,这些在大数据时代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看到结果。大数据使广告的精准投放成为可能,社交媒体因大数据而受到广告主的青睐。先前对在线媒体的评估方法主要是搜索、广告位的转化率等,这些方式都只能得到客户的行为结果,而对于品牌建立的有效性、长久性仍然缺乏真实体认。但大数据改变了这一切,伴随着语义分析软件、语言处理软件、机器

认知软件、集群分析软件等,大数据可以揭示出在线市场行为的真实结果。大数据让社交媒体的价值被重新定位,广告主因此也会重新评估自己在社交媒体及传统媒体上的投人配比,这对依靠广告而生的传统广电而言无疑是大挑战。

大数据改变了广告形态。用户获取广告的通路越来越多,但用户分配给每个广告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在这一情形下,让自己的广告长得不像广告,将广告融于信息与内容中,将会增大广告被关注的可能性,腾讯目前做的基于信息流的广告就是这种新形态。此外,还有一些基于位置信息的广告也应运而生。比如,大数据可以通过用户手机的品牌、手机所在位置、移动路线、手机中安装的APP类型来判断亏习的基本特征,并依据算法分析用户的兴趣偏好,从而适时、适位地向用户推送相应广告,这种推送甚至可以依据地域定向、性别定向、场景定向来投放。这了解用户需求的广告,投放效果必然优于先前的非精准的广告投放。

5.新闻生产与呈现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Tow数字新闻中心去年12月发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新技术带来新闻生产流程的变化,截稿期与新闻形态不再严格限定,地理因素对于新闻信息收集、生产、消费而言不再重要,社会活动与数据的信息流提供了新的未经过滤的素材。而新闻生产也越来越呈现出“内容动态化”与“内容在线”的新特质。

大数据怎样改变了新闻的生产与呈现呢?

首先.记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采访丰富自己的报道。在大数据时代,除了政府、机构、企业等公开发布的数据外,媒体、网站拥有的用户数据、用户生产的内容,也是新闻从业人员重要的数据资源。那些公开或隐蔽的数据,都为记者发现新闻选题、拓展新闻深度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次,“算法新闻与机器写作”将成为新闻新形态。美国IT杂志《连线》记者史蒂芬列维发表文章,称未来计算机可代替人生产90%左右的新闻。文章引用了一家名为Narrative的公司的例子。这是一家拥有大约30名员工的美国公司,它们运用Narrative Science算法,大约每30秒就能够撰写出一篇新闻报道。这种计算机撰写的新闻稿可以是关于美国篮球比赛的消息。

第三,在新闻生产的采访、编辑、播出的全过程中都可以不断调整甚至重置以符合用户的新需求。这与过去封闭式、一次成型的内容生产方式全然不同,它更强调吸引用户关注、参与并且分享新闻生产。

此外,大数据时代也改变了新闻呈现。信息图表在新闻呈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道格-纽瑟姆(Doug Newsom)的概括,作为视觉化工具的信息图表包括:图表(chart)、图解(diagram)、图形(graph)、表格(table)、地图(map)和列表(1ist)等。信息图表不仅是对文字报道的扩充与延伸,也被当作独立的新闻形式,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信息图谱,将新闻事件的关联、背景、数据、分析、评论以图谱形式呈现,有助于用户视觉化地了解信息全貌。

6.机构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基本单位是个人用户,收集的是单一个体全面、完整、动态、实时的网络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的“群体行为”与“社会心理”。负责大数据的“数据管理与分析”部门,应该位于媒体的核心地位,整体把握媒介产品开发、媒体运营以及媒体商业模式,这就要求对现有的组织架构进行重组,“一个媒体一个团队”的传统架构将被“内容采集部门、平台维护部门、广电内容制作部门、新媒体制作部门”四大分类取代。具体而言,“内容采集部门”负责所有内容的收集及提供,包括新闻记者采写的内容、UGC内容、背景资料、各类评论及图表等;“平台维护部门”主要负责大数据平台的维护,包括call center这样的用户反馈数据收集、数据库、媒资库、广电云以及来自第三方平台的有用数据的获取、管理与应用等;“广电内容制作部门”主要是从“内容采集部门”与“平台维护部门”获取自己所需的线索、数据、新闻内容,制怍成相直的广播产品或电视产品,并在相应平台推送;“新媒体制作部门”则主要将其他部门提供的内容制作成适合网络平台、移动平台、数字平台等新媒体各平台传播的相应产品,并且利用微博、微信等多平台、多屏幕进行推广。

与“云计算”、“物联网”前些年被热炒的情形一样,“大数据”也成了人们口边的热词。值得警醒的是,大数据并不是收集的数据越多就越好,而是用一种高性价比的方式看到以前不曾看到的事物的颗粒度与细节,并能够用更加快速、准确的方式来处理数据、做出研判与预测,这一点对于每一个企图在大数据时代建功立业却囿于数据缺乏的媒体而言,至关重要。(摘自:《视听界》作者:栾轶玫)

原文地址: http://www.ahradio.com.cn/jmyfzx ... /09/002871899.shtml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0 14:21: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州房价两家官方机构数据:一个大涨一个大跌
2013-12-20 03:21:30 来源: 新华网 有5175人参与分享到
新快报讯 12月18日,国家统计局和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分别公布了11月广州房价统计数据,前者数据显示,广州房价同比涨达20.9%,环比上涨0.8%;而后者则称,广州房价环比大降10.6%,当月成交均价同比下降7.1%。

同一城市的房价统计,为何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新快报记者求证得知,两个官方机构统计口径不同是导致数据打架现象产生的主因。并且,由于广州官方的统计数据将增城、从化纳入统计范围,使得房价被大幅拉低。

基础数据均来自阳光家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广州新建商品住宅的价格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20.9%,同比涨幅位居上海北京深圳之后,全国第四。今年1-11月,广州房价均表现为同比上涨,并多次领涨全国,从9月份开始连续三个月涨幅超过20%。

而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公布的数据几乎每个月和国家统计的数据都有差别,只是11月的差异显得尤其大。其数据显示,11月广州十区二市的房价为11468元/平方米,环比下降10.6%,同比下降7.14%,这也是广州官方统计的今年来唯一一次同比下降。

就数据打架一事,新快报记者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两者的原始数据出处一致,只是统计口径不同,导致数据出入较大。

两者的数据都出自阳光家缘。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在各地的调查队直接提供,然后由国家统计局统一计算。"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住宅销售价格、面积、金额等资料直接采用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的网签数据"。

房价平均数VS价格指数

该负责人解释,由于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数据反映的是均价,而国家统计局反映的是价格指数,两者在统计口径上并不相同。

首先是统计范围。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方式,住宅销售价格的调查范围为70个大中城市的市辖区,不包括县。落到广州,即十区,不包括增城、从化。而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的价格则包括了后两者,其价格远比十区要低。

另外,统计方法也不一样。

据介绍,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的房价数据是平均数,即用成交总价除以成交总面积得出成交均价;而统计局的价格指数采用的是"同质可比"的方法,抽取同一楼盘不同时间段的数据,通过加权的方法得出数据。

"如果说那栋楼卖完了,我们会找'同质'的楼再继续。例如原来纳入统计的是天河某南向10层左右的房屋,那接下来我们选择的也是这种类型的屋子。"该负责人表示,虽然两者反映的都是真实数据,但相比而言,价格指数反映的情况可能更贴近民众的感受。

增城从化纳入统计范围业界:调控任务无难度

新快报讯在今年初,广州市相关部门公布今年房价调控目标是"不超过全市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根据估算,预计幅度将在7.5%-8%之间。而今年1-9月份,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对外输出的官方房价数据均不包含增城从化。数据显示,9个月以来广州十区的均价均保持10%以上的增幅,第一季度涨势尤其惊人。

12月13日,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才将10月份的房价数据对外公布,并且出乎意料地将增城从化计入了统计范围,即便如此,数据仍然显示同比上涨了12.8%。实际上,在今年12月初的广州市政府领导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副市长陈如桂就公开表示,截止至今年10月份,广州市十区均价为1520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2.8%。但是若按照广州十区二市的统计,那么全市的均价为1310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8%,已经接近完成调控目标。

就在众人议论广州今年房价调控目标完成有难度时,增城从化现身"救驾"的做法令得这个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又变得柳暗花明。11月,该局继续沿用了10月份的统计方式,数据显示同比下降7.1%,是今年来首次同比下降。

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若采用广州十区二市的房价数据,今年房价调控目标实现几乎无难度。

■专家观点

算平均数没什么实用价值

并不能改变房价过高的状况

新快报讯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说,广州的统计方法是算术平均法,将总成交房价除以总成交面积,算出单位房价;而国家统计局则是指数计算法,追踪同一物业不同时期的价格变化进行加权计算得出房价数据。

据分析,将平均房价几万元的中心区和几千元的郊区合在一起计算平均数,这种统计对于判断房地产市场"没什么实用价值";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方法比较科学,更能体现房地产市场的变化。

专家指出,采用指数算法,只要房价上涨,统计结果一定上涨;而采用算术平均法,只要政府控制中心区高价住宅的成交,房价数据可能出现"结构性下降"。

今年4月,广州出台政策,由政府对住房价格进行"指导","高于政府指导价的住宅不得销售",下半年,一些开发商表示,中心区的高价住宅很难拿到预售证,而郊区的低价住宅则容易拿到预售证。

业内人士指出,变换统计方法,并不能改变房价过高的状况。如此统计,有"忽悠"之嫌。 (据新华社电)

数据打架容易产生误导

新快报讯“数据互相矛盾,很容易产生误导。”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认为,当前房地产成交均价“数据打架”的矛盾,不仅让政府难以有效判断,而且会让一些喜欢“以数据说话”的人扰乱市场预期。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指出,统计数据自相矛盾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房地产领域。“统计数据的权威性来自统计的真实性,关系到政府公信力,因此不能当成儿戏。”专家建议,地方政府发布房价数据,应该根据城市的区域、房屋的类型等分别发布数据,让公众真实感受到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使房价数据更具参考价值,避免因为数据矛盾引发市场误判。

而对于将增城、从化计入广州统计范围的做法,知名房地产专家韩世同直指“非常不妥”,有故意拉低均价的意图,就算最后完成了调控目标也没有意义,“甚至这种做法应该被问责”。 (据新华社电)

广州房价统计数据 月份 同比涨幅 环比涨幅 (国家统计局)

1涨 13.6%涨 4.7%

2涨 15.1%涨 8.2%

3涨 34.9%涨 11.2%

4涨 18.4%涨 13.7%

5涨 11.7%涨 15.5%

6涨 11.2%涨 16.5%

7涨 10.7%涨 17.4%

8涨 17%涨 19%

9涨 12%涨 20.2%

10涨 12.8%涨 20.7%

11降 7.1%涨 20.9%

广州房价统计数据 月份 同比涨幅 环比涨幅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

1涨 2.9%涨 2%

2涨 2.2%涨 3.1%

3涨 3.2%涨 2.5%

4降 2.6%涨 2.1%

5降 5.9%涨 1.5%

6降 0.9%涨 1%

7涨 3.8%涨 1.1%

8降 1.8%涨 1.7%

9降 3.1%涨 1.4%

10降 2.9%涨 0.9%

11降 10.6%涨 0.8%

■有此案例


政府下令网签限价开发商“砍价”应对


原价2.3万元,分为1.9万元部分网签,4千元部分给现金

记者调查发现,广州一些楼盘与年初相比上涨30%以上,如海珠区一处二手房,去年买入、今年卖出,房价已经从两万元出头上涨到三万元以上。


广州市购房者毛女士对记者说,不久前她看上白云区一处130平方米的住宅,约定成交价格是每平方米2.3万元,但开发商11月底突然打来电话,政府紧急下了通知,成交价不能高于1.9万元,否则不能网签。

所以毛女士必须签每平方米1.9万元的“合同”供国土房管局备案计入房价统计,但多出来的每平方米4000元差价必须提前交现款。这样一来,毛女士首付相当于多出了50多万元,无法筹措这笔巨款,结果只好放弃了这套住房。

“政府光想着完成调控目标,开发商一分钱也不少赚,最后还是我们这些刚需埋单。”毛女士如是说。 (据新华社电)

(原标题:巧用统计方法是为调控房价?)
http://news.163.com/13/1220/03/9GGP8S680001124J.html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9 16:39: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Times Announces Changes in Washington
By CHRISTINE HAUGHNEYPublished: November 20, 2013

The New York Times on Wednesday announced a reorganization of its Washington bureau, including the elevation of Carolyn Ryan to bureau chief and the start of two new ventures.

Enlarge This Image

Carolyn Ryan, 48, was named Washington bureau chief for The New York Times.


In a memo to the staff, Jill Abramson, the executive editor, said that Ms. Ryan, currently the top political editor, would succeed David Leonhardt, who will head up one of the new initiatives, in a role that combines data with analytical reporting.
Ms. Ryan, 48, was named to her most recent post in May after serving as metro editor since January 2011. Before that she was the metro desk’s political editor and helped oversee the coverage of Gov. Eliot Spitzer’s involvement with a high-end prostitution ring; that coverage won a Pulitzer Prize in 2009 for breaking news reporting. She joined The Times in 2007 from The Boston Globe, where she was deputy managing editor for local news.
In her new role as bureau chief, Ms. Ryan will continue to oversee a team of reporters in New York, along with the Washington bureau.
Mr. Leonhardt, 40, will become managing editor of a new venture that Ms. Abramson said would “be at the nexus of data and news” across a range of subjects, including economics, politics, policy, education and sports. Mr. Leonhardt’s new team is expected to include “reporters, graphics editors, economists, historians and political scientists.”
Before becoming Washington bureau chief in September 2011, Mr. Leonhardt wrote the Economic Scene column for The Times and was awarded the Pulitzer Prize for commentary in 2011. Mr. Leonhardt joined The Times in 1999 after working at BusinessWeek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Times is also introducing an early-morning news tip sheet, a digital product about the day’s happenings in Washington that will be supervised by Carl Hulse, currently a deputy in the Washington bureau. The tip sheet is expected to resemble the New York Today report, which provides a roundup of news and events in the New York metropolitan area.
According to the memo, the Washington report will “harvest the best tweets of bureau reporters and aggregate other elements from the Washington news report.” Mr. Hulse will also continue to write for The Times as chief Washington correspondent.
Mr. Hulse, 59, was previously the chief congressional correspondent for The Times. Mr. Hulse joined The Times in 1986 after working for The Sun-Sentinel in Fort Lauderdale, Fla.
According to the memo, “existing and new staff” will work on both new ventures. The new positions will be effective on Dec. 15.
This article has been revised to reflect the following correction:
Correction: November 20, 2013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misstated the name of the column David Leonhardt wrote before becoming the Washington bureau chief. It is the Economic Scene column, not Economic Sense.

http://www.nytimes.com/2013/11/21/business/media/times-announces-changes-in-washington-bureau.html?_r=0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7:31: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吴显庆教授
居民收入持续跑输GDP,国家和企业从国民收入中拿得过多,居民拿得过少,使居民收入增速下降。 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1995年为67.3%,2007年为57.5%,2008年后下降更严重。近5年我国间接税比重达65%,个税基本变为 工资税 。http://t.cn/8kg4k12

| 轉發(3) | 評論(1)
6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09:49: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郑敏博士
//@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小蜜蜂早班车】#《纽约时报》网站发布2013年点击量最高的十篇文章#

@清华史安斌
《纽约时报》网站发布2013年点击量最高的十篇文章,其中名列榜首的是一篇由实习生完成的报道(作者为统计学博士生,因该文的成功被NYT聘为全职记者),该报道利用大数据和可视化新闻的手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国英语的“方言地图”(下图),普京总统撰写的评论名列第五,波士顿爆炸案三篇,健康报道2篇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09:59: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沈浩老师
//@搬运大数据的亨利:一线城市向人口输出大省之间的人口大迁徙。建议分方向统计,看起来更准确。再基于典型行业统计,可看出各行业对就业的贡献,也能布局输出方的产业,更多地就近就业。另外,西藏人基本不出来,待在家里放牧和念经。

@沈浩老师
百度春节人口迁徒大数据可视化:http://t.cn/8FfUtiM


  • (11)


(7)| 轉發(84) | 評論(11)
今天 08:01來自iPhone客户端

(1)| 轉發(18)| 收藏| 評論(6)
今天 08:41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