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周日 阅读质的方法论文献,《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定位》(陈向明);《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叶浩生);《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别及其结合》(风笑天)。理清质化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是什么?质的研究:建构的角度,把社会世界是为观察者的建构。人文科学精神。认为没有价值中立的知识,知识是一种人为的社会建构,承载着价值和感情色彩。问题中心的原则,方法是通过研究者视角+主体间性构建本质,强调的是社会的整体性。从特定的文化系统出发,在文化的内部理解文化与行为的关系,目的是理解行为,描述行为者个体的独特体验。
2.25周六 阅读质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周晓红);《伽达默尔诠释学对定性研究的气势》(向家宇)。思考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定性研究之间的联系。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学术导向,目的是求真,探究事物本身是“什么”。批判理论——实践导向,目的是求美/求善,探究事物“应是什么”。
2.24周五 《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是什么:先验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个人主观上的观念,而是一切人包括一切可能的思维者(普遍的思维,不只是人,包括上帝,只要具有思维结构),换而言之,思维本身具有一种结构,这种结构不是主观的,而是思维本身固有的,客观的,此处客观不是物质实在,而是不由主观所改变的一种客观的观念,只要使用思维的话就必须服从这种结构。——不是对象符合于观念,而是观念符合于对象。
2.23周四 《纯粹理性批判》序,说明旧形而上学统治的衰落,康德的意思是,通过最“卑贱”的经验来解决最“高贵的”理性,这不会得到理性自身的赞同,因为经验主义的胜利意味着不是通过逻辑证明,而是通过“经验”,这样“一切来自经验”的经验主义的做法,实际上必然要成为“独断论”,经验主义要真正的说服他人,证明自己,必然要独断、专制,因为她涉及的问题就是上述的理性的悖论,康德也预示着,一方面,经验主义并没有解决理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康德的立场仍旧是站在理性这一端的。(引出纯粹理性批判)
2.22周三 《纯碎理性批判》一版序:康德在探讨理性为何会遭遇此困境——因为理性的本性。理性总是尝试通过经验获得更多知识,然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但却要追求可能的无限延伸的条件,这就显得力不从心,或者根本上已经误入歧途了。一个悖论在于,尽管人类理性无法完成这一工作,但其本性也不会终止这样的工作,所以理性开始诉诸一些(形而上学的)原理。
2.21周二 整理邓晓芒导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近代认识论两大阵营大陆理性主义派别和英国经验派关于理性与感性关系之争;休谟作为怀疑主义的经验论者,以因果性著名论证(太阳晒石头热)动摇了作为哲学和科学基础的因果性概念。康德:“是休谟第一次唤醒了我独断论的迷梦”。
2.20周一 西方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西方哲学的转向,由研究大自然到研究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主要研究是自然万物和宇宙,世界是怎样构成的——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水是万物之源;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万物之源,毕达哥拉斯说数是万物之源,巴门尼德说存在是万物之源。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
张铭麟 周一2.27 整理邓晓芒《德性论导读句读(一)》笔记。 伦理学是关于义务的学说,且是关于义务中的“德行义务”的学说,是一种自我“强制的概念”。义务与“自由任意”相对,通过法则对其进行制约,这种制约包括外在和内在。义务只制约人,不制约上帝。[义务-强制-法则-自由任意;强制之所在,强制何以“可能”;自由和道德的关系]
周二2.28 读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上)》 理性的任务是“自我认识”(p17):理性应该对自己起诉,对自己以往所获取的那些“虚假的知识”起诉,对自己重新检查。因此,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是理性的自我批判,康德的理性法庭是为自己而开的,也是理性一切任务中“最困难的那件任务”。
周三3.1 读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上)》 为什么要对理性进行批判?(p18)理性运用时产生了自我分裂,尤其是脱离经验的运用时(我理解的经验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理性思辨-联想获得的,类似因果联系)。因此,我们要在理性的法庭进行理性的自我批判,同时基于理性本身的原则进行批判,寻找它自我分裂/自我冲突的原因,检查理性运用的范围和界限,并对他的最高原则进行定位,反驳休谟形而上学(科学之科学)是否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
周四3.2 读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上)》 康德如何认识二律背反?【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康德对“人出生的时候认知领域是一张白纸吗”以及“世界的组成”这个问题的认知上】。物自体不可知,理性只应该研究可知的世界,同样有理性认知,那为何哲学不同流派却彼此诘问争论,对人类本质的看法产生分歧?【问题可能出现在先验知识本身】,他找到二律背反四组违反人类逻辑学原理的悖论,通过二律背反达成对过往形而上学的批判,提出新的形而上学。
周五3.3 读质的方法探讨相关文献:《定型调查:求同法,求异法,求全法的不同性质》(黄盈盈);《定性研究中的求异法及其理论依据》(鲍雨);《质性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陈向明)。 求同法是研究不同对象的相同侧面的共性(用以说明某个主题),等同于缺乏检验手段的开放式问卷,靠近定量调查。求异法旨在发现同一主题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更靠近定性调查。求全法才是定性研究的理想状态,强调在一个时空情境中深入了解某个对象(类似个案研究)。
周六3.4 读质的方法探讨相关文献:《质的研究之反思》(胡中锋);《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人倾向问题》(陈向明);《主体间性-干预行动框架:质性研究的反思谱系》(郑庆杰)。 在进行质性研究过程中有三种困境:主体间性(研究者能都正确认识把握和理解研究对象)/表达政治(研究成果和叙事能否表述出研究对象的行动意义,研究对象是否“被代言了呢”)和参与行动(研究作为一种实践能否改变社会现实),这三个困境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从对对象的反思到把研究作为反思对象,这是质性研究的“主体间性-干预行动”反思谱系。记得时刻反思自己作为研究者是否形成了一种对下层/边缘群体的知识霸权。 周日3.5 读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上)》,批判的对象是谁?对理性能力本身进行批判,看他独立于经验是否有可能追求到一些的知识,探讨“形而上学”是否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它的根源/界限/范围如何?(形象地说,就是在认识之前预先清点一下我们用来认识的工具,检查工具的作用和效能,以免到头来力不从心)。康德强调探讨一切基于原则,也就是理性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