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4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凤凰周刊》记者手记:我在南疆反恐的日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10:5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殷玉鑫 于 2015-2-27 10:54 编辑

推荐语:
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新疆来说是极不平静的一年。本刊记者张弛长期关注新疆问题,已在《凤凰周刊》刊发多期新疆主题的封面故事,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从政府官员到宗教领袖,从特警战士到暴恐分子,从维族知识分子到汉族社区干部……张弛力图通过一手的调查还原事实,让更多人了解新疆。作为一名女记者,她多次只身进疆采访的经历也令许多读者感到好奇。今天为大家推送的便是张弛最近一年来关于新疆采访的记者手记。在中国传统的新年之际,惟愿新疆不再有无辜的牺牲。

第一次注意到宗教保守思潮对新疆的影响,还是两年前的鄯善“6.26”事件。正值乌鲁木齐“7·5”事件5周年前,我正在乌鲁木齐采访,第一次听到有关“圣战殉教上天堂”的说法。当时我并不知道确切的来龙去脉,甚至有过一丝闪念,怀疑这是否只是当地政府的开脱之词。但因为截稿时限要求,没有更多时间深入调查,只能遵循“有闻照录”的原则,将这些情况如实记录下来

令人意外的是,这之后接触到的几乎每一个维吾尔族朋友,都会或多或少跟我提到宗教保守思潮在新疆的蔓延。天安门“10.28”事件之后再到新疆,我接触到的诸多采访对象,进一步就此给我提供了详尽事例。考虑到涉及敏感的民族、宗教问题,后来报道正式成文时颇为审慎,很多细节并没有展开,只是梳理、分析了一些客观事实,并就中共过往的宗教管理政策进行检讨。这就是2013年12月刊发的封面《宗教保守思潮危及新疆》。

报道刊发后,反响不小。但有一天,一个维吾尔族青年在微博给我留言,说我们民族没有这种现象。这令我感到异常惊讶,也意识到之前的报道方式需要改变。新疆太大、情况太复杂,南疆的维吾尔世界,即使维吾尔族人自己都不知道,更何况新疆的其他民族,更何况是内地人。而新疆报道的初衷,正是要让更多人了解新疆,了解新疆正在发生的一切。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还原事实,从一个陌生人的视角开始,一步一步还原。这要求记者必须摒弃所有可能的捷径,真正回到新闻的原点:调查并呈现事实,不预设立场,不评论。

基于这种考量,我之后规划的一系列新疆报道,都试图避开媒体讨论新疆问题时习惯采用的专家访谈模式。因为随着对新疆情况的逐步了解,专家们已经不能给出令我信服的解答。我甚至怀疑,一个没有经过大量田野调查、连新疆现状都不了解的所谓专家,怎么可能开出好的“药方”?而且,谈到新疆,人人都是政治家,无论采纳谁的观点,到最后难免演变成一场“口水战”。这不但有违《凤凰周刊》一贯的独立立场,亦无法提供任何增量信息。

之后的封面报道《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也获得了巨大反响。报道的主人公,长期游走在不同文化间的维吾尔青年库尔班江,其家族故事还得到最高领导层的特别关注。习近平主席在赴疆考察时,在中央各调研小组在场的全疆干部大会上引用报道中的故事,告诫在场官员“新疆问题很复杂,不是单一措施可以解决的”。报道改变了库尔班江的生活,他的家族史则成为反映新疆维吾尔族几十年来进步和困惑的窗口。

封面报道《暴恐录像渗透新疆》也是按照这种思路操作。当时遍访业内专家,没有一个人了解相关情况。几经辗转,才在新疆找到一个维语网站的负责人,维吾尔族青年艾力亚•阿不拉。当时他在业界并不为人所知,但特别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着丰富的一手素材和核心信息,对于维吾尔年轻人的世界有着异于常人的微妙感触。至于暴恐视频,就直接到境外网站去找,然后请懂维语和阿拉伯语的人,一部一部翻译。

我注意到,这几篇报道背后,都能找到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子。而且,在这种极端思潮影响下,新疆社会日趋撕裂,民族隔阂加剧对立,似乎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紧要关头。至此,一个更令人困惑的问题摆在眼前——极端思潮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究竟要经过怎样的过程,才能让一个普通农家青年一步步成为暴徒?考虑到境外媒体很难采访到办案警员以及暴恐嫌犯这样的直接信源,我打算先从理论上弄清楚伊斯兰教与极端思潮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对伊斯兰教协会前副会长阿布杜热依木•伊明阿吉的采访,成为了又一期封面故事《一位阿吉先生的宗教观》。已经84岁高龄的阿布杜热依木•伊明阿吉,花了整整4天时间,向我讲述了伊斯兰教近几十年的传播情况,以及对当地包括中国新疆地区人们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并分析了暴力极端思想滋生的根源。

有了理论上的概念,我更想到南疆反恐一线实地采访了。但因为之前的报道,涉及一些批评新疆政府及官员作风的内容,当地政府也处理了几个涉事官员,我还是担心核心无法采访到信源。刚好那段时间,我留意到官方媒体对于暴恐案件的披露逐渐增多,细节也颇为详尽,就试着与新疆宣传部门取得了联系。对方答复,可以进入南疆重点地区看守所,采访正在羁押中的暴恐嫌犯。

这一趟新疆之行,整整20天。采访内容已刊发于2月5日出版的《凤凰周刊》,封面报道《解密暴恐分子生成路径》,4篇稿件3万余字。虽然是到南疆乡镇,中国反恐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但我并没有感到害怕,因为根本没时间想这些。每天一睁眼,要到哪里去,要见哪些人,要问什么话,都必须心中有数。最令我欣喜的是,很多读过我报道的官方及民间人士也主动提供协助。一位乌鲁木齐的汉族网友,先后联络了40余人,问是否愿意接受采访。还有一位在京工作的维吾尔族官员朋友,把自己在新疆各行各业工作的朋友都介绍给我,希望能够全面反映真实情况。

至于南疆当地的官员,支持者有,但防范的更多。采访期间,有十几位身处反恐一线负责情报工作的维吾尔族警官,最长的一位已经工作25年,向我提供了长期与这类人打交道的一些情况。为避免干扰其日常工作,保护人身安全,文中隐去了他们的名字。为多视角还原严打专项行动下的南疆现状,还采访了不同民族、行业及阶层的人群。因维稳形势严峻而从地区下派到喀什疏附县担任县委书记的副专员朱雪冰,想着什么时候能放一天探亲假;负责现场处置的特警姜兆刚,搜捕嫌犯时亲眼目睹爆炸现场石块横飞;在莎车“7·28”暴恐事件中执行搜捕任务的特警队员卡米力,把当天配发的唯一一瓶水让给了警犬;年过六旬的疏附县乌帕尔镇老汉苏力坦,将迷路的“伊吉拉特”嫌犯引到了村警务室。还有从乌鲁木齐机关下派至喀什乡村的维吾尔族干部,以及负责排查流动人口的汉族社区工作人员等等。全部采访素材整理出来,已近100万字。限于篇幅,很多人的故事并没能在这次报道中呈现,但相信他们的所有努力,都在一点一滴夯实南疆稳定的基础。

因为地域广阔、交通不便、语言不通,在新疆的调查工作极其艰难。随便下个乡,就是七八十公里,路况很差,很多地方没有公交车可以坐。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赶一天路都是常事。没有专业翻译,采访对象说了一长串,有时只能听到几句简短的翻译。加上都是敏感话题,打消当地官员顾虑,与不同民族、身份的采访对象沟通,反复核实信源信息,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未知的巨大挑战。为了掩护真正的问题,不得不问几十个不相干的问题。更令人煎熬的是,由于涉疆话题高度敏感,每次只有等到杂志出街,才确信稿件能见天日。

至于女记者只身进疆“可歌可泣”的采访经历,不想多说。压力最大的一次采访,到晚上7点多才发现自己水米未进,出去吃了一碗拌面,20分钟后原封不动吐了出来,极度紧张导致的胃痉挛。还有一次采访是在墓地完成,晚上城市近郊的穆斯林墓地,在一个陌生维吾尔族男人的车里。

为客观呈现复杂现状,我撰写的所有稿件都只能尽量用事实说话。但新闻之外,当我裹着头巾站在莎车古城街头,看到一位在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的维吾尔女孩,因为没有戴头巾而感到局促不安时,我深深意识到那股势力的强大。我想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在未来继续用笔去记录这一切。

作者|张弛
来源|微信公众号“香港凤凰周刊”
http://www.jizhezhan.net/index.php/Home/Reporter/detail/id/3346.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