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周好稿 | 好报道没有捷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周的优秀报道中,电话手表里的秘密值得一读,这就好像是很多年前冯小刚的电影《手机》,在电子信息化的时代,每个人的秘密都在这方寸之间的数据存储器里。对于成人来说是手机,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手表,而这篇报道更让人揪心的是,从手表到手机,说明孩子的问题正在明显的低龄化。
孩子如今的问题就是未来社会的问题,媒体有责任把更多的目光转向未成年人,去发现未成年人面临的问题,担负起瞭望者的角色。
标题:一个日本留学生从南京搭车去乌鲁木齐
作者:谷河響
来源:冰点周刊
时间:2025-06-25
好记者永远在路上,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躬身入局,《冰点周刊》此文恰好来自这样的作者暨当事人。
一个日本留学生,利用寒假,从南京搭便车去乌鲁木齐,再坐绿皮火车返回,除了必要的装备外,身上只有1000块钱。借用专业术语,这是一次民心相通的跨文化交往实验;而套用网络语言,则没准成了没苦硬吃白嫖之旅。其实,如何界定此行、此文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对文化寄托于人的亲身体验和具象表达。作品如公路片般自然流畅,普通中国人多维复杂而殊途同归的善,个体牵绊中润物无声的文化传承与代际流动,跃然纸上,令人怦然心动。正如作者自评,此行穿越了一个民族的真实肌理
作者给自己布置了一道非常有意义也相当有难度的题目,并在陌生人的善意相助下收获了几近完美的结果。从非虚构写作的角度而言,这必然是一个好故事,一个真实体验折射人性温度的故事,一个个体连接促进公共连接的故事,一个非母语作者娴熟运用外语交流的故事。
当然,这个在南京读书的日本人的故事,必然也是一个敏感的故事,不同网络平台上针对此文的多元评论仍在为作者的社会实验提供数据。连接可以为民心相通建立起点,对话和理解则复杂得多。(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姜昕)
标题:13岁,我的手表里有秘密
作者:李昂 朱雅文 孙怡洋
来源:原点original
时间:2025-06-26
对于十三四岁的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到中学阶段的学生,媒体关注更多的是青少年抑郁、校园霸凌、未成年权益保障等话题,从一块小小的电话手表切入看到一个相对隐蔽又危险的少儿世界,确实是巧思。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运用在未成年群体中,却是有电话手表的地方就有江湖
只不过,电话手表里的江湖是虚拟的,却比成人的江湖更无序更可怕。成人的江湖多少还有规则约束,成人也已形成了稳定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但手表里的江湖没有任何正常社会的规则,这里对于各种消极和危险话题的讨论基本不设防,暴力、性、甚至死亡都可以公开谈论。这些,对于正在形塑世界观和价值观,尚不具有独立认知和判断能力的少年儿童来说无疑是危险的。
作者尝试带领读者去理解电话手表对未成年使用者及其家长带来哪些问题和困扰及其根源何在,并尝试找出答案。
作者梳理出了解决问题的三个方向,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探讨资本(厂商)、政府管理者和家长在其中承担的功能和角色。
作者无意简单地批判资本在其中的角色,如电话手表生产商在手表功能上针对孩子的喜好开发的越来越繁杂的附加功能让家长难以辨识处理(如碰一碰加好友、照片墙主页、点赞外挂……),也没有达到安全净化内容的要求,也无意批判家长在孩子使用电话手表上的态度和管理方式,而是通过对问题的追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向,如管理者对于电话手表的生产厂商出台的强制标准要根据现实需求做出更新,从而使厂商在开发产品功能的时候就必须考虑未成年的特点及安全使用需求。
作者花了较大篇幅讨论家长在其中的作用,通过两个家庭的故事讨论家长的态度和管理模式。正如文后留言,由于刘萌的特殊性,她的故事并没有典型性。现实中也许大部分家长直接关闭了电话手表的部分功能。但是,文中关于照片墙的内容和数据,这个使用群体还是相当大的,值得关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教师、博士唐次妹)
标题:新黄河联合上官正义暗访山西一公司利用疑似智障人员劳动,警方解救3人控制1
作者:刘钊  
来源:新黄河
时间:2025-06-26
有关智障劳工的报道,此前也曾经有过多次。企业使用智力残疾人员劳动的行为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一方面《残疾人保障法》和《劳动法》规定,残疾人享有平等就业的权益,另一方面则要求劳动是在自愿、平等协商的情况下。其中最常见的违法行为包括强迫劳动、未经监护人同意、未支付工资或严重剥削、未提供安全环境等。如果从这些法律上界定的违法行为来看,新黄河调查的这篇报道中,对未支付工资一项有一定的程度的交代,但对其他方面呈现的不充分。虽然最后有警方的介入调查作为背书,显然其他方面的违法行为仍然值得深究。
当然,记者直入厂区找到三名疑似智障人员并把他们解救出来,这已经是如今很少见到的场面,依稀让人想到多年前媒体与志愿者一起打拐时轰轰烈烈的场面。(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子渊)
标题:山西吕梁煤矸石倾倒乱象调查
作者:刘向南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时间:2025-06-27
调查报道从无捷径,哪怕只是一串车牌号、一个载重吨位、一段行程和一个场景,如同人力采煤都是一锹一铲不断掘进而来,还有突破被监督方、官方所作出的最大尝试和努力,这包括大量采访涉事的煤矿矿长、煤矿董事长、村主任、村支书、镇长、县纪委、环境局、煤炭行业人士、知情人士、专家等,以及政府文件辅证。
纸上得来终觉浅,证据扎实、细节丰沛、逻辑自洽,尽显老记者躬亲力行的执着。(新京报社会部副主编王瑞锋)
标题:为了一个事业编,花45万买答案:重庆查办团伙作弊案
作者:郑丹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5-06-28
考公现象愈演愈烈,社会观察讨论颇多,这篇考公弊案追踪报道,读完印象深刻,不仅仅是通过记者的层层深入调查,揭开了地方考公的隐秘一角,更重要的是以考公为轴,缓缓延展铺陈开来地方社情,让人洞察中国社会的深层肌理。
西南地方小城,产业匮乏,收入不高,但入了公门就有面子有里子,难怪考公者趋之若鹜,多年锲而不舍,乃至不乏铤而走险花钱作弊者。记者在地方采访了不下十个人物,实际落笔涉及的更多。有的着墨较重,比如一个在体制内地位不高、但在民间又罩以大哥光环的作弊生意组织者,有的一笔带过,比如网络公司的大学生枪手,故事的明线与暗线交织,暗线伏笔隐隐透出的小城生存法则,更让人掩卷沉思。(资深媒体人靳志辉)


来源:磨稿子
编辑:梅镕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