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周好稿 | 凋零的花季少女拼图后,还有多少房思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每周好稿 | 凋零的花季少女拼图后,还有多少房思琪?


有数据显示,春季是精神类疾病的高发期。本周我们在推选优秀报道的时候,好巧不巧的有两篇提到了精神卫生的问题。

或许可以说,我们如今的成就,是建立在辛勤劳作的基础之上,那就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这可能就是当今这个阶段要面临的问题。

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精神卫生的选题,说明我们开始正视问题的存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自我觉察”,媒体在对全社会的“自我觉察”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社会的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需要调整。

下一步的改变,也就由此而生。

标题:你的棉被可能是下脚废料制成的!暗访棉被“淘工厂”,每天发6500单

作者:夏如初 刘奕伊(实习生)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5-02-10



这是一篇难能可贵的调查报道,记者深入生产车间,揭开棉芯“以次充好”内幕。“黑心棉”几十年喊打,至今整容变身搭上电商平台快车,市场监管还要缺位到几时?无论怎么说,目前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硬新闻,令人赞叹记者的新闻情怀和新闻单位的时代担当。

但稿件写作上,似乎缺少逻辑统筹和技巧,包括标题、内容顺序、语言语势,稿件虽然产生了一定效果,但这篇调查新闻淹没在各色杂文里,着实令人可惜。(经济参考报高级记者程子龙)

标题:画犯罪嫌疑人的他,去画被拐儿童了

作者:黄晓颖
来源: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时间:2025-02-13



网剧《猎罪图鉴》热播后,“模拟画像师”林宇辉再次热火,“冰点”以此为由头完成了对林宇辉的报道。但该文重点报道了退休后的林宇辉为被拐儿童画像和为烈士画像这些事儿,这些新信息改变了人们对“刑侦画师”林宇辉的旧印象,也让人们对如何通过“三岁”来画“老”有了专业的理解,是本文主要的报道价值所在。

报道通过对林宇辉所从事的这些工作对被拐儿童家属和烈士家属的意义,表达了林宇辉“双百”工作的社会价值,以及对其进行再报道的意义。以客观、稳重的笔触讲述一个普通人的“不普通”,从细节中展现温情,这也是“冰点”人物报道的style。(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东晓)

标题:抑郁自杀,性侵控诉:百色教师被举报案里,一位女生的青春碎片

作者:姜博文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时间:2025-02-14



“世界上还有多少房思琪?”这是在南周微信公号这篇报道的下面,最高赞的一个网友留言,共有4400多位网友点赞。我不知道,他们中有多少人是眼含泪水痛心的点下这个赞,有多少人是为人父母忧心地点下这个赞,又有多少人是因为勾起了自己身边曾经的伤心往事而点下的这个赞。

2025年1月17日,符某某最终自杀身亡。几乎整8年前,一本名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小说问世。在该书出版不到3个月后,作者林奕含自杀。去世后,人们从她父母的口中得知:这本书其实就是林奕含的“自述”。据说,她自杀前的一个访谈视频,微博点击率突破了千万。所以,当这篇报道通过捡拾起一个个记忆碎片,逐渐还原这个凋零的花季少女的生前拼图后,读者很难不回想起房思琪。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的呈现离不开细节。这篇报道的价值,就是将读者从原本一则抽象的官方通报,带进符某某的生前世界。

从报道中,我们了解到:符某某早在去世的5年前就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那时的她才读高二;时间线再往前捋,甚至在初中时,她就有了抑郁倾向,还曾尝试过极端行为;纵使如此,她也没轻易向命运屈服,曾以老家那坡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祈福高中;她还曾因抑郁症放弃高考——在高考前一天,撕烂准考证;又在复读一年后,克服巨大的心理压力,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系;但命运多舛的她,仅仅几个月后就再度“倒下”——2022年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2023年退学,退学后曾在咖啡店打过工,但仅干了半个月左右就被辞退……她就像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在惊涛骇浪中起起伏伏后最终沉没,令人心碎。

如今看来,从初中到大学辍学,符某某短暂的一生中,几乎有一半都是在抑郁中痛苦度过的——虽然她一直到去世前,都在努力尝试自救。所以,是谁杀死了这个花季少女?类似的悲剧在现实中还有多少?如何才能拯救她们?这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必须要试图解开的疑问,这也是媒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在思考这几个问题时,我想到两组数据。一是在陈行甲的《别离歌》中,有一个章节介绍了知更鸟公益项目曾救助的一个案例,也就是“风中的雁子”。在这个章节的最后,讲述了2022年初俞敏洪在全国两会上的一份提案——《关于重视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的建议》。其中写道: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其中重度抑郁为1.9%~3.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其中重度抑郁为7.6%~8.6%;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为10.9%~12.5%。也就是说,年龄越长,比例越高,问题越严重。所以,照这个比例估算,现实中会有多少“符某某”?

我想到的另一组数据,来自于全国百名女记者发起的“女童保护”公益项目曾发布的一份报告——据媒体公开报道,2013年至2021年,全国性侵受害儿童超过5500人,其中在2019年媒体报道的301起案例中,熟人作案212起,其中师生关系的占比35.38%。所以,照这个比例估算,现实中又会有多少“教师唐某某”?

所以,在此次百色教师被举报案里,我们所看到和应当看到的,可不只是“一位女生的青春碎片”。正如南周这篇公号文章下,一位网友的“呐喊”——如何让孩子们敢于说出来,很重要!!!而不是默默忍受。(资深媒体人余瀛波)

标题:在北京,那1424通心理求助电话里在讲述着什么

作者:张铃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5-02-14



内卷、孤独、焦虑……当代人的心理状态虽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但在某些点上,往往具有共通性,比如孤独感、焦虑感、抑郁情绪等,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是更深层面上的社会大环境,比如快节奏和高压力下的就业工业现状、社交方式的变化、技术进步带来的挤压、消费观念的多元化、后代教育的内卷化等等。

新闻报道如何呈现群体社会心理以及每一个个体的故事和遭遇,往往是个难题。

当下社会不缺新闻,缺的是超出一般采写的呈现角度。找到一个好的呈现角度,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经济观察报》的这篇报道毫无疑问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通过“12356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的讲述,来呈现当下中国人的社会情绪横切面。这个角度是新颖的,也是巧妙的。在接线员的日常中,我们看到了失业年轻人的焦虑和茫然、休学孩子的苦恼和无助、农民工遭遇的种种不公,每一个隐藏于社会深水区的人都开始浮现出来,他们也变得清晰起来,围绕每个人的自我、人际和社会的困惑也都清晰起来,于是,讲述者和故事也越来越有温度和社会关照。(资深媒体人王强)


来源:磨稿子
编辑:程正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