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周好稿 | 记者该出现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周的优秀报道,推荐一篇报道,是红星新闻的《生死妙瓦底》。从时间来看,这篇稿子和视频算不上闻,但其内容却绝对震撼。

从本周优秀报道的评论来看,点评老师主打的也是媒体人该做什么这样一个话题。红星新闻的现场报道彰显了记者的精神,《南方周末》和《中国新闻周刊》的两篇法治报道也同样如此。
记者的精神,媒体的意义,可以是出生入死,也可以是一盯到底,还可以是引导反思。我们这个行业,正是因为还有那么多人存在理想,所以才有存在的价值。
特别推荐
标题:生死妙瓦底:记者亲历泰缅边境电诈园营救行动
作者:张炎良来源:红星新闻时间:2025-01-10
生死妙瓦底:记者亲历泰缅边境电诈园营救行动


好新闻是埋不住的,也会突然炸响的。就在中国演员王星被骗身陷缅东一事冲上热搜,国内舆论重新掀起对缅甸电诈的新一轮热议之际,红星新闻的这一冒险亲历式文章,掀起了惊人的浪花,堪称一篇纪实性战地报道。在媒体报道大多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特别是对舆论监督报道的渴求情况下,这篇报道让饱受诟病的媒体挽回了些许尊严。

这可能是一篇永久也发不出来的报道,从采访时间上看,记者亲历的时间为20239月。显然当时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一题材,不是为了打造惊世之作,而是为了诠释记者的价值和意义。
在时隔16个月后,一篇无法发表的新闻的起死回生,是时代的踯躇给予了机会,这对新闻是喜剧,对社会却是悲剧。当然,红星新闻看准并把握了这个机会。
值得称道的,还有那段1406秒的视频,让人心潮澎湃。
记者应该出现在什么地方?这似乎是多年来被媒体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决定着媒体和记者的格局和公信力。今天带你去看看花开了,明天带你去尝尝香蕉熟了,这不能成为记者的追求,更不能成为媒体的常态。少做些边缘性话题,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出现,应是媒体追寻的价值。(经济参考报高级记者程子龙)
标题:一朝犯罪,终身难就业?隐形处罚尺度何在
作者:韩谦 来源:南方周末时间:2025-01-09
一朝犯罪,终身难就业?隐形处罚尺度何在


媒体人就要有的精神。
《一朝犯罪,终身难就业?隐形处罚尺度何在》一文,让我想起十年前自己策划并参与采写的一组报道,主题是坏人辩护”,我从冤假错案纠正看法治中国这个角度,写了其中一篇报道《为坏人辩护的价值》。十年后,看到还有媒体与记者在为坏人的合法权利发声,颇感欣慰。当年,我的这组报道,讲的是刑事辩护中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辩护权的意义,今天,《南方周末》这篇报道讲的是犯罪附随后果被滥用的问题。两个不同的角度,一个讲的是宣判前,一个讲的是宣判后,但围绕的却是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往小了说是法治的公平,往大了说是人权。
十年间中国的舆论环境、司法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始终有一些人不理解,我们为何总是要替坏人说话。为坏人说话,难道很难理解吗?只因为坏人及其家人也是啊。但是换一个功利一点的角度,可能就容易理解了——如果坏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不加限制地连坐,则最终法治不存,好人的合法权益也将无以保证,尤其是轻罪时代的背景下。
《一朝犯罪,终身难就业?隐形处罚尺度何在》一文有一个小标题不能一个一个盯,说的是推动带病规范性文件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难度,透出作者的一股无力感。但我想,媒体人就要有的精神,盯住那些死角、盯住那些老大难,盯到解决。
媒体人被讨厌在于此,但媒体人受尊敬也正在于此。(新民晚报时政新闻中心副总监、国际新闻部主任杨江)
标题:湘大宿舍投毒案被告认罪,检方建议死刑
作者:赵雨萌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时间:2025-01-09
湘大宿舍投毒案被告认罪,检方建议死刑


这又是一桩令人扼腕叹息的校园投毒案。也许是此前对本案已做过大量报道,《中国新闻周刊》的这篇《湘大宿舍投毒案被告认罪,检方建议死刑》比较简短,除了介绍从参与庭审人员处获悉的当天庭审现场的一些情况外,基本再无多少增量信息。案情不算复杂,此前各路媒体披露的细节也足够充分,所以对于检方对被告周某某的死刑建议,并不出人意外。
真正激发我兴趣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受害人的姐姐张女士表示,希望案件能够引起大家反思,为什么会造成这个悲剧。为了找到答案,我又读了另外两篇对本案的详细报道——三联生活周刊的《湘大宿舍投毒案:小空间里的琐事杀机》和极目新闻的《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始末:琐事引发的杀机》。两篇报道都聚焦于一点:大学宿舍的琐事杀机。应该说,两篇报道都很好。
我想,这也正是媒体和公众的关切点所在。从1994年清华大学的朱令案,到2013年复旦大学的黄洋案,再到此次湘潭大学宿舍投毒致死案,都是因为发生在大学宿舍内的一些日常琐事的摩擦日积月累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导致的。
对此,在前述三联的那篇文章中,专门谈到边界意识人际冲突调解能力的缺失问题。事实上,这也是当下许多社会热点事件普遍暴露出的一个问题。所以,在我看来,本案给全社会带来的警示就是: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家庭还是学校,职场还是社会,都要保持适度的边界感。希望今后的学校教育中,也能尽快补上这一课。(资深媒体人余瀛波)
标题:西藏日喀则震后12小时
作者:李强 郭玉洁 魏晞 张仟煜(见习记者)何新月(实习生)来源: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时间:2025-01-07
西藏日喀则震后12小时


稿件本身中规中矩,没有更多要说的。只是我看到本文中提到一点,这个地方海拔4000米,连树都不好长,导致房屋抗震能力差;又提到这里就是珠峰大本营所在地。我不禁在想几个问题。
比如,这里的人靠什么产业生活?是靠跟珠峰有关的旅游吗?他们吃的是什么粮食,是本地的还是外地运来的?外来开店的史志强和杨凡为什么要跑到这么高海拔的地方来,他们觉得这里有什么商机?生活习惯吗?跟当地居民有什么不同?地震会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造成多大影响?海拔这么高的地方,救援方式跟其他地方又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需要的和注意的地方?……
这些问题的目标是一致的:借地震这个突发事件的碰撞,让读者看到这个地方的特色,增进对国情的了解。(资深媒体人、前每日人物执行总编冯翔)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