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AI能以假乱真吗?媒体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22:3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I能以假乱真吗?媒体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在当下,AI创作正是风口,不少媒体人担心有人利用AI生成(伪造)新闻现场照片甚至视频。果然,怕什么就来什么:近日,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的地震灾害牵动人心,就在大家为灾区揪心、全力救援之时,一些AI生成的虚假影像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引发误导   
01

AI虚假影像趁灾“作乱”   
近日,一张“被压在废墟下的小男孩”的图片在网络疯传,图中小男孩的眼神中充满恐惧与无助,令网友看到后心疼不已,纷纷转发。
然而,后经核实,这竟是由AI生成的图片,其最初是由名为“AI小芭芘”的账号在2024年11月18日发布,并声明是AI创作。如今却被别有用心之人与此次日喀则地震关联,赚取流量与关注。
在信息传播中,影像具有独特的力量,它能够直观、生动地传达信息和情感,深刻影响观众的认知和情绪,其作用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尤其当画面聚焦在单一受害者时,非常容易调动人们的同情心,引发情感共鸣,像大家熟悉的普利策奖作品《战火中的女孩》,在那个年代就激起过无数年轻人的反战情绪;中国摄影师解海龙的《大眼女孩》照片,让希望工程深入人心。
曾经,人们相信“有图有真相”,然而随着AI图像生成工具的普及,即便是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普通用户,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批量产出虚假影像,其在全球范围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新闻和信息传播领域,几乎全面入侵。
去年9月美国遭遇飓风灾害时,一张AI生成的“飓风中紧抱小狗的女孩”照片在社交媒体上被大量转发,引发轩然大波。

造假者深谙网络传播之道,抓住大众对灾难的同情心与好奇心,编造吸睛标题、文案,将虚假影像广泛散播,以骗取流量、博人眼球,隐患巨大。
  • 扰乱救援布局  
这些AI虚假影像,如同团团迷雾,严重误导公众对灾情的认知。许多网友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纷纷转发,使得虚假信息呈病毒式扩散。救援部署、物资调配、医护服务等工作都可能因为这些虚假信息的误导发生错配,使真正需要救援的地区和人员得不到及时救助。   
  • 加剧心理创伤
遭受家园损毁、亲人离散之痛的受灾群众,心灵极度哀痛和脆弱,而虚假影像的流传,让灾难成了博眼球的工具,这无异于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他们可能因此对救援、对社会的善意产生怀疑和抵触,对于后续的心理重建和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 动摇社会信任  
虚假影像频繁出现,使得公众陷入信息真实性的迷茫。尤其在多次被虚假信息“愚弄”后,对各类信息的信任度直线下降,无论是新闻报道、社交媒体分享,还是公益求助信息,人们都会心存疑虑,不再敢轻易相信。长此以往,社会信任体系将逐渐崩塌,最终导致社会秩序紊乱。
02 识别AI造假有妙招   

面对AI造假影像的肆虐,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至关重要。
其实,虽然AI虚假影像越来越逼真,但并非毫无缺陷。
首先可以观察人物表情。AI生成的人物常表情僵硬、不自然,眼神空洞无神,缺乏真实情感流露;人物的面部边缘可能存在模糊、拼接痕迹,与周围环境过渡不自然等。其次可以仔细观察人物的手指、牙齿、眼睛、头发等细节部位。目前AI在处理手部等细节时最容易出错,如出现多指、少指或手指比例失调、形状怪异等现象,前文地震图片里小男孩的手指有6根,就是这类AI图片的典型缺陷。   另外,背景元素也能暴露问题,AI生成的背景往往拼凑痕迹明显,有时会出现重复图案、模糊虚化过度,或与前景主体光影、风格不搭等问题。
03
多管齐下守护信息真实   随着AI技术迭代,造假愈发逼真,单纯靠肉眼识别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就需要发挥各方力量,借助专业工具与技术,多管齐下,守护信息真实性。
  • 平台责任扛起来  
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作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必须肩负起内容审核的重任。可以利用先进的图像识别、文本分析技术,对用户上传信息进行精准筛查,一旦发现疑似AI生成内容,立即标记、核实。对于故意传播虚假影像、误导公众的账号,绝不姑息,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限流、封禁等处罚,斩断虚假信息传播链。同时,优化举报机制,简化流程,鼓励用户积极举报虚假信息,对查证属实的举报人给予奖励,激发公众参与打假热情,进行全民防控,让虚假影像无处遁形。
  • 法律监管强起来  
法律是打击AI虚假影像的有力武器。
立法部门需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造假行为的法律界定、责任主体与惩处标准。对于编造、传播虚假灾情影像造成社会恐慌、阻碍救援等严重后果的,依法从重处罚,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大威慑。
相关部门在现有法律体系内对编造、传播虚假灾情信息者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如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编造、传播虚假灾情信息者予以行政拘留、罚款;情节恶劣触犯《刑法》的,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论处,让不法分子为其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守护信息传播净土。
  • 公众意识提起来  
公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神经末梢”,在网络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守护信息的真实性,那么提升公众的辨别力与媒介素养就至关重要。
日常通过科普宣传、案例剖析等形式,普及AI知识与造假识别技巧,让大家了解AI造假“套路”,提高对虚假信息和影像的辨别力,提升媒介素养,注意辨别信源的可靠性。面对海量信息,尤其是涉及灾情、疫情等重大事件时,优先关注官方发布或权威媒体的内容,保持冷静理性,不盲目跟风转发,让虚假影像失去滋生土壤,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与真实信息环境。     在日喀则地震这场严峻考验中,AI虚假影像的出现,给救灾与社会稳定带来极大挑战。抵制AI虚假影像,需全社会携手,平台、法律、公众各尽其责,用技术、规则、意识筑牢防线,让虚假影像无处遁形。同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已经广泛融入人类工作生活中的AI,也能为救灾助力,如智能灾情分析、救援路径规划等,我们应该用开放和理性包容的心态积极拥抱AI,一同努力,驯服这匹“烈马”,为社会治理、守护真相注入更多正向的力量,共同创造真实、温暖、可信的网络信息家园。   

校对 |  李立军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公众号)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68Zj08LE_9f4zhQouks9Kg
编辑:李梦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