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782|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4级硕士王晨雅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1:0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19:11:11 | 只看该作者
10.23-10.29学术日志

10.23 周一
读《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导言及一、二章
收获:工作伦理的作用主要在于训练和约束人们,向他们灌输新的工厂制度发挥作用所必需的服从性,保障社会有序运行。随着社会从“生产者社会”转向“消费者社会”,工作伦理逐渐让位于消费审美。于是曾经作为“劳动力后备军”的穷人被重铸为“有缺陷的消费者”,对穷人的社会地位和改善机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24 周二
做雅思阅读两篇,旁听组会
收获:在《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的读书汇报中学习到了日常的社会生活如何被建构,在论文中如何运用该理论分析社会现象与媒介现象,同时也认识到了该理论自身存在不足之处,在写论文时要谨慎思考、谨慎运用。在《控制论革命者:阿连德时代智利的技术与政治》一书的分享中,我学习到了写论文不仅可以关注成功案例,有时候失败的案例也可以成为一种经验教训,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0.25
读《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第三章
收获:第三章追溯了福利国家的兴衰。书中提出福利理念与工作伦理的核心理念存在两种截然相反、难以调和的联系,即“工作是正常状态”的工作伦理与“任何时候都保证国家的所有公民有权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即使他们对公共财富没有任何贡献”的福利理念。这样的矛盾就造成了福利理念一方面可以平衡工作伦理,另一方面也会阻碍资本主义积累。

10.26
做雅思阅读两篇,参加讲座《新闻传播与质化研究—方法对学科与内心的进益》
收获:主讲人介绍了自身的学术脉络与考察经历,在对企业管理的田野考察中提出了超家族主义的概念。同时,主讲人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人的本质等方面追溯了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哲学源头,而要做好质化研究,就要广泛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汲取精华,运用深描方法,从微观层面入手将现象理论化,组织起一个有意义的概念结构。

10.27
读《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第四章
收获:在消费社会中,穷人在社会上产生并在文化上被定义。关于失业的表述被转变为“过剩”,“底层阶级”被创造出来并被描述为无用与危险的,这个词把各种不同形式和原因的贫困浓缩成一个低等人的形象。他们都有共同的缺点,因此呈现为一个“社会问题”。工作伦理通过将底层人与罪恶挂钩,帮助正常人从抛弃同胞致使同胞永久失业的罪责中摆脱出来。在对穷人的道德进行谴责的同时,对非穷人的道德实施赦免,通过这种双管齐下的方法,达到双手和良心的洁净。

10.28
读完《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收获:由于地球达到饱和,本质上意味着过剩人口处理面临严重危机。书中提出一个危机的解决方案,核心是“个人收入权利和实际收入能力脱钩”的构想。即从工作伦理决定的以雇佣劳动为中心,转变为人的地位和尊严决定的以基本权利、基本保障为中心。通过以税收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且废除经济审查和工作意愿评估的原则,通过逐步以需求原则取代等价原则,通过个人作为权利基础的原则,这种构想就能够切实推进。

10.29
读程炼《伦理学导论》第一、二章
收获:心理利己主义以其冷静、简洁、直观的特点对伦理学提出挑战,但书中通过列举主要观点并对其进行一一驳斥,指出心理利己主义中存在的缺陷。
书中介绍了刚性决定论、意动论与柔性决定论各自的观点,同时从当代物理学角度提出一种四维的宇宙框架,在此框架下,一切只是不同时空区域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是时序关系。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14:47:43 | 只看该作者
1106-1112学术日志
1106 周一
开始阅读《伦理学关键词》序言及利己主义、自然法两节。
收获:第一部分介绍的是规范伦理学,即提出规范性主张作为人类生活和行动的指南。利己主义分为心理的利己主义(人们的行为动机总是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与伦理的利己主义(每个人都应寻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开明的利己主义认为做有道德的事情也是应该的,因为它们是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同时,该理论面对的麻烦是公开性问题、涉及重要关系的问题与不一致的问题。
自然法的概念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到阿奎那经历了不断改进与完善。柏拉图认为道德是社会约定的,自然秩序是恒定不变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是变化的,理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斯多葛学派认为人性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自然法也是人性的法则。阿奎那认为自然法的根本原则是行善避恶,善优先于正当,人类自然倾向的事物都符合自然法。霍布斯和洛克认为自然法的功能是保护性的,目的在于保护人类的生命或财产。自然法的概念由于缺乏足够的凝聚力,随着宗教衰弱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但它在国际政治、战争伦理等领域依然起到重要作用。

1107 周二
旁听组会,对毕业论文选题进行细化并列出大致思路与提纲。

1108 周三
毕业论文选题思路整理,与导师沟通了论文选题。
目前初步确定了选题方向为人机传播方向,涉及人与社交机器人的互动与情感连接方面,但遇到的问题是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想要研究的问题已经有相关研究成果,还需要重新考虑研究方向与是否更换选题。所以决定在这周继续读相关论文,看是否能找到新问题或研究方向。

1109 周四
阅读《伦理学关键词》契约主义一节,阅读人机传播相关论文。
收获:契约主义理论指以协议为模型来解释人类义务的伦理理论,道德秩序是人类商定的,并不是预先给定的。霍布斯式的契约主义认为人类的天然平等体现在他们大致相当的体力和智力,以心理利己主义为起点。勾迪尔认为人们的合作会带来更大利益,道德内容是人们讨价还价的结果。罗尔斯发展了康德式的契约主义,认为道德原则是社会成员自愿选择的。斯甘龙认为道德是“假设的共同商讨”的结果,认为行为的正确性符合人们不可能合理地拒绝的原则。
论文方面阅读了一些人机传播相关的论文,彭兰老师的论文《人机传播与交流的未来》中对人机关系的探讨对我很有启发,人之所以需要人机传播,主要基于场景性、补偿性、可控性、定向性、投射性、治疗性等交流的需要。再次阅读《“赛博恋人”人机亲密关系的建立及其情感反思》,思考是否还可以基于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1110 周五
阅读《伦理学关键词》功利主义一节
收获:这节内容和之前阅读的《伦理学导论》一书中对功利主义的介绍大致相同,其中“经验机器”的提出让我重新思考内部快乐与外部广泛的快乐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也想到了“缸中之脑”的假设,对人来说经验与行动,即真实欲望的满足之间有何区别?不过前者是伦理学命题,后者就到人存在本身的追问了。在之前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沟通中,她建议我从关系感知方面入手思考人机关系,于是看了几篇人际关系中的关系构建与感知测量的论文,思考人机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异同。我觉得在人机传播中,也存在着具体实在与经验的感知问题。

1111 周六
阅读人机传播方面论文,同时也开始思考其他方面的选题。看到一些关于数字永生的讨论,如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数据留存、意识上传与身体再造等。在元宇宙世界,死亡不再是“消逝”而仅是“肉体自我”的割舍,但身体缺失的危机反而凸显了肉体和感官对于人类“在世存在”的意义。只是目前相关技术还不完善,可供参考的实践较少。此外还阅读了人机传播中对于“具身”概念的思考,有论文提出了机器主体的观点,认为人与机器的具身实践是二者双向的动态反馈过程。

1112 周日
上午阅读《伦理学关键词》义务论一节
收获:罗斯作为多元义务论的代表者,认为直觉是伦理问题的最终仲裁。而康德代表一元论的义务论,强调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强调道德价值的绝对性和普遍性,但道德是否完全脱离关于人性的事实还需要反思。
下午整理了近几天看过的论文和观点。开始读奥尔罕·帕慕克的《雪》。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0 15:40:24 | 只看该作者
1113-1119学术日志
1113 周一
阅读《伦理学关键词》道德相对主义一节
收获: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差异广泛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之间以及不同时代之间,道德相对主义至少有三种形态:个人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约定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和历史的相对主义。限制性论题提出一个行为是对是错,取决于用哪个特定社会的道德标准来判断。限制性论题配上道德多样性论题就可以推出元伦理的道德相对主义。同时,多样性的社会可以共享基本的道德因素,多样性现象背后深层机制的相通也对道德相对主义提出了挑战。

1114 周二
阅读《伦理学关键词》一节,练习普通话,明天考试。最后一题是命题说话,日常聊天时并没有太大的感受,而要在给定话题下要说满三分钟很容易语无伦次,练习的时候有一种外国人说中文的美感。

1115 周三
去考普通话测试,考点在翠湖旁边,顺便去翠湖走了走。路过一家小书店,在里面看完了燕妮•埃彭贝克的《客乡》。作者从一间房屋入手,以住客的变化反映出德国从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二战结束后的分裂到东西德统一的七十多年的历史。作者和译者笔力都很强,是很冷峻的叙事,但语句在我看来有点散。时间是永恒的,每个人会在时间长河中体会命运的沉浮,而永远居于客乡。

1116 周四
整理之前看过的文献,和导师沟通毕业论文选题。导师说我感兴趣的论文选题都和“关系”相关,建议我阅读《情感社会学》,从中看看有没有启发和能用的理论。在寻找选题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自己在相关理论方面的缺乏,只能看到现象而没有很好的理论视野。之后还是要多读一点理论性强的书和论文。

1117 周五
看《情感社会学》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情感的起源。斯蒂文•戈登认为情感的起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通过社会化过程,个体习得情感词汇,将感受标签化。但由于情感具有普遍性和跨文化的一致性,此理论具有一定的缺陷。情感在更大程度上是身体生理变化的结果,以丘脑为核心,是皮层与皮层下的复杂交互作用。此外,认知对情感的产生也有影响,直觉和思维会参与到情感加工的过程中。因此,生物、文化建构和认知都会参与进情感的体验和表达中。情感分为基本情感与次级情感,基本情感的表达是固化、普遍的,复杂情感是固化的,而其表达方式由社会化过程所决定。情感与理性是相互联系的,情感是理解理性的关键。

1118 周六
看《情感社会学》第二章,介绍了拟剧理论与文化情感理论。之前看过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而本书中对“邂逅”概念的介绍补充了一些拟剧理论的背景,互动的基本单元是集中的邂逅。章节还介绍了其他学者对情感文化、情感异常、同情等情感的研究。这些理论都强调了文化对限制如何感受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价值。都将人们视为依据文化脚本表演的表演者,运用情感策略进行互动。此外,人们经常处于感受到的情感与感受、表达规则的要求不一致的冲突中,虽然人们可以运用多种策略进行调整,但他们必须持续容忍这种感受的不协调带来的慢性压力。
在同情理论的研究中,研究者克拉克发现文化规则对同情的决定作用因性别而变化。文化期待女性成为同情的监控者,而抑制男性对同情的表达。皮尔斯的研究指出劳动具有性别情感区分,女性因其物质资源缺乏,而将情感作为一种资源来换取缺乏的物质资源。情感与社会文化规则相联,因此情感的生成与表达都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性别秩序在不断的习得与社会实践中得到巩固。

1119 周日
看《情感社会学》第三章情感仪式理论。情感仪式理论从涂尔干发源,戈夫曼将仪式扩展到互动的所有方面,而柯林斯提出了互动仪式理论,将完整的互动定义为仪式、谈话和身体姿态的程式。涂尔干在宗教仪式中发现了社会团结的机制,提出了仪式中的符号、神圣化客体、唤醒情感及身体节奏等要素。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认为情感的源泉是仪式自身,当情绪被唤醒时,仪式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而由此增强情感,形成集体兴奋与情感愉悦。这种互动仪式链是历时的、跨越空间的。此外,在人们是策略使用者的观点下,文化资源和情感能量的提出也解释了人们参与互动仪式的原因。
萨默•伊弗勒拓展了柯林斯的理论,通过考察下属地位工作者的情感动力机制与情感能量最大化的间接途径,提出下属地位工作者通过参与抵制行为来获得情感能量,改变现状。而在能量持续丧失时,人们通常使用防御策略将情感能量的损失降到最低,但同时防御策略也会导致长期的消极后果与自我破坏行为。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15:03:27 | 只看该作者
1120-1126学术日志
1120 周一
阅读《情感社会学》第四章。第四章介绍了符号互动理论者的情感理论。符号互动论我之前在传播学课上就接触过,但只是知道核心理论,并没有深入学习过整个理论和相关的细节知识。在任何情境中,人们都会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将自我置于“一般化他人”的视角下,将自我视为客体。社会控制机制在此过程中发生作用,人们在文化框架和社会结构限制的参照下调节行为。在符号互动理论中,最重要的动机冲动是证实自我。库利将情感引入社会互动,认为情感(尤其是自豪与羞愧)是社会控制的核心。
本章介绍的所有理论都强调个体的情感反应产生于从他人那里进行角色采择,从与情境相关的文化框架的角度评价自我。当自我不能得到确认时,人们将寻求操纵他们的环境,包括内在的心理过程和外部的世界,使人们对自我的反应与他人的看法相一致。

1121 周二
阅读《情感社会学》第五章的一部分。第五章介绍的理论通过增加心理分析取向的成分拓展符号互动论,强调当自我或身份受到攻击时,人们将激活防御机制以减轻消极情感的唤醒,消极情感经常被压抑到无意识中,从而不能强迫个体调节自我。人们更倾向于保护自我,而不是根据他人的期望改变自我。

1122 周三
阅读《情感社会学》第五章。情感可以视为解释微观水平上的互动与社会结构、文化承诺之间关系的机制,较大规模的社会结构、文化承诺建立在围观水平互动的动态过程之上。由于人们体会到了消极情感,这些情感经常被人们抑制、否认、置换或投射到他人和归因于他人、他人的范畴和法人单元。在情感长期累积之后,可能会干扰社会关系的平稳运行。如果有足够多的民众持续体验和否认消极情感,则有可能使人民从事社会结构改变的暴力活动,也可能使人们参与社会水平的攻击运动。特纳在情感与归因的分析中,将内部归因、外部归因与人们体会到的积极、消极情感相联系,将人们的互动行为建立在情感的角度上分析,确实给了我不同的看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

1123 周四
阅读《情感社会学》第六章。第六章介绍了情感交换理论。交换理论将所有的互动视为给予和获得资源的过程,人们寻求获得超出他们为得到有价值的资源所付出资源量的交换。人们以公平标准评价交换中的支付情况,而公平会赋加交换一种道德成分,唤醒情感的强度比较高。在交换关系中,情感一旦被唤起,情感自身就成为交换中价值高的资源。如果情感性盈利被认为是公平的,社会团结将提高。此外,交换的属性(分为生成的、协商的、互惠的和普及的)、交换联结的属性(直接的和非直接的)、社会网络之间的联系(积极的和消极的)都塑造情感进程。直接的交换会使人们进行情感的关系归因,非直接的交换和生成交换更容易使人们进行较广泛结构的归因。

1124 周五
阅读《情感社会学》第七章的情感社会结构理论。在社会结构体系中,每个位置都有某种文化含义(规范、意识形态、价值)、特权、荣誉和权威性等特征,个体行为是角色行为,角色行为反映出与社会结构体系的位置有关的特征。位置特征或网络赋予结点的特性,决定了处于某一地位或网络中某个结点上的个体情感的进程。个体对自我和他人是否满足期望和获得奖励作出评价,并且这些评价受到权力和地位的影响。

1125 周六
阅读《情感社会学》第七章。群体团结理论认为网络中节点之间彼此越通达,网络的结构凝聚力越强。情感是防止网络分化为不同小团体的关键力量。期望是人们互动的核心动力机制。由于期望的来源多样,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特权和权威特征,及文化对个体应该如何行动的广义定义是期望发生的两个主要源泉。第七章中介绍了不同学者对于情感与社会结构特征之间联系的解释,但这些理论都没有很好地回答情感承诺如何保持社会结构、及作为社会过程的结果,情感是如何被唤醒和传播的等问题。关于社会结构和情感的联系与运作还需要继续研究。

1126 周日
实习。负责ESDP的活动录像及部分主持工作。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5:43:20 | 只看该作者
1127—1203学术日志
1127 周一
读《情感社会学》第八章的情感进化论。学者认为情感是身体系统激活的结果,因此知晓情感在原始人类和人类历史中的进化过程有助于社会学中情感的研究。威廉斯·温特沃斯关注情感对“深度社会性”的作用,在强调情感的社会建构特征的同时,把情感系统的生物基础视为自然选择的产物。由于人类更依赖从学习和环境中获得信息,社会文化系统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远超过基因特征的作用。他认为人类情感是身体和社会的语言。
乔纳森•特纳强调拓展人类情感能力的选择压力。他强调自然对神经结构的选择性改变,增强其情感能力和提高物种的社会性的进化过程是逐步实现的。选择压力导致了原始人大脑结构的重新配置,选择压力有六个关键领域:情感能量的运动、反应的协调、奖惩、道德法则、有价值的交换与决策。自然选择对原始人的情感系统施加了积极的作用,使人类有最高级的情感能力。

1128 周二
实习。参加第12届中国-南亚国际文化论坛,负责拍照与报道工作。虽然之前也有实习经历,但之前的实习只是负责后期视频的剪辑与发布,并不常进行现场报道。这次算是第一次去到现场,完整地做一篇报道。在论坛中场休息期间,老师带着我进行了一个专访。专访过程中我只是负责拍摄,但在采访与提问上,我深刻地认识到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1129 周三
继续读第八章的情感进化论。迈克尔•哈蒙德把情感视为增加社会复杂性的动因。人类在行动中寻求积极情感的最大化,使用多种策略确保积极情感的发生和持续。同时,人类也受到收集和加工信息能力的限制与习惯化的限制,这两种限制都会对人类积极情感的增加造成影响。复杂性的进化冬季来源于人们面对信息加工和习惯化两种限制时,为追求积极情感最大化进行的努力。自然选择通过增强人类祖先的情感能力,特别是增加了人际依恋所获得的情感奖赏,实现了人类的进化。社会分化和宗教能有效地唤醒情感,比直接建立人际关系所需要的时间和能量成本更少,因此通过崇拜地位高的人和祈祷,地位低的人能获得唤醒情感的新的资源,地位较高的人也可以享受到来自特权和权力的较强的情感唤醒。

1130 周四
明天老师要求我独自出差去参加一个科学家论坛,负责整个论坛的报道与采访工作。因为参会专家很多,想要采访的中外籍专家有五六个,所以一整天都在查资料、写采访提纲。专家们大多数是材料、医药等领域,涉及很多理科知识。这个时候才发现逃避是没有用的,高中没有学的东西迟早有一天要补回来。因为是第一次独自报道,所以觉得有点没底。

1201 周五
上午参加完开幕式之后就去会场前面的广场找人进行采访,因为是随机找参会嘉宾,所以只问了几个常规问题。下午去参加一个传统医药方面的论坛,论坛结束之后跟着其他记者一起去采访论坛的主讲人,他们的提问给了我很多不同的思路。下午采访的时候发现麦克风坏了,只能用相机自带的收音功能录制,杂音有点大。

1202 周六
论坛的第二天,因为有很多分论坛同时进行,所以不能兼顾到。在昨天的采访中我发现之前想要采访的对象不一定会接受采访,而在论坛中也可能遇到新的想要采访的对象,需要在短时间内想好采访提纲,随机性比较大。但感觉今天还是比昨天有进步一点,没那么紧张了。

1203 周日
上午帮忙去做了一个专访的提问,下午论坛结束,整理素材。这周感觉在被工作追着跑,没有什么读书的时间,下周应该会好一点,要把手头上这本书看完。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20:03:37 | 只看该作者
1204-1210学术日志
1204 周一
实习。整理素材,剪视频。
看《情感社会学》第九章的一部分。第九章对前面几章介绍的理论做了一个汇总,并将其中重要的部分提炼出来,再一次阐述。强调情感是身体生物基础、文化、社会结构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将情感分为积极与消极两面有利于快速把握人们的情感倾向,但也不应忽视情感的复杂性,互动是具体情感的起伏波动,而不是积极或消极的效价变化。将所有的情感都归类为积极或消极的框架里未免有些刻板,我们需要超越这种概念化的方式,具体分析唤醒不同种类和不同类型的情感的社会文化条件及这些情感对社会文化条件的效价。

1205 周二
看完《情感社会学》一书。文化设置期望来影响情感,情感赋予文化符号以意义和力量,调节、引导人们的行为,整合社会组织的模式。在情感研究中,情感社会学的测量更偏向于微观水平上的测量,而对中观和宏观研究较少。应采用多样方法进行研究,如历史分析法、观察研究法和民族志法。此外,由于情感反应是可见的,因此除了纸笔测量之外,用研究者的眼睛去观察、测量可以拓展情感的社会学研究范围。未来发展中,需要更多的理论融合,致力于情感唤醒的微观、中观、宏观过程的联结,大量采用可替代的情感测量的研究方法。
看完此书,我对各种情感产生的机制、社会文化原因及后续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论文写作方面,我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人们之间的情感唤醒与人机之间的差距做进一步的资料收集与整理。

1206 周三
看《伦理学关键词》伦理自然主义一节。自然主义认为世界上不存在超自然的东西。伦理自然主义认为伦理命题像经验科学命题一样,可以客观地为真或为假,至少一部分可以根据纯粹事实的前提加以辩护或反驳。密尔的功利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理论在元伦理学上是自然主义的。但从休谟的观点出发,由“是”不能推出“应该”,因此密尔的思路存在问题,自然事实并不蕴含价值性的成分。摩尔提出了“开放问题论证”,证明善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定义的、非自然的属性。但其中也存在问题:开放问题论证可以反驳几乎所有的非语义的定义。生物进化论对伦理自然主义也有影响,道德可以根据人类的生存来解释。在心灵哲学中,依随关系被用来刻画道德属性与自然属性之间的关系,如果两个情形或两个可能世界在自然属性上没有区别,那么它们在道德属性上也没有区别。当代的伦理自然主义者认为道德属性既是自然的也是不可还原的。

1207 周四
读《伦理学关键词》伦理直觉主义一节。直觉主义者相信道德判断是客观地为真或为假的,而伦理的领域不同于和独立于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的自然领域。我们关于伦理真理的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直觉,直觉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能力,让我们直接认识到某些伦理命题。这些道德判断是自明的。但同时,直觉主义在解决道德分歧方面、确定伦理判断与随意的主观意见等方面也存在自身问题。

1208 周五
实习,去报道一个论坛。本来约好的采访对象因为临时有事不能接受采访,只做了常规报道。

1209 周六
读论文《论健康码——免疫器官的外置化及其风险》。健康码是一种外置免疫器官,它在人类针对新发病毒的自然免疫屏障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时,充当着宏观城市层面的外置免疫系统的信息枢纽。与此同时,健康码也以一种外置免疫器官的方式,制造出一系列新型“他者”。其中技术与人的关系,呈现出“后种系生成”或“技术异化”两种可能。哈拉维认为,20世纪以来,免疫系统在成为机体防御系统、疾病自修复系统之前,首先是一个不断定义和生产“自我/他者”的信息系统。因为,它内嵌着一种关于自我/他者的二元关系,并将这一“二元性”及其内在辩证法,带到免疫话语触及的每个领域。一种关于自我/他者的话语被“坐实”为一种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的生命政治秩序,并不断在现实世界生产着一系列新型“他者”。作者认为,我们的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导向。但集体和个体并不矛盾。一个社会越是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就越不能忽视对个体合法权益的保护。

1210 周日
读《情感传播:理论溯源与中国实践》第一章
马克思认为情感是人类主体对客观存在事物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对于情感的理解,有作为文化现实的情感、作为社会事实的情感与作为话语的情感,归根结底,情感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及生物属性是同时存在的,这也和《情感社会学》一书中的观点一致。书中区分了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认为情绪是基础的情感反应,而情感通过特定情绪表达出来。在不同情境下,人们有不同情感感受,因此情感有层次性。
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11:27:05 | 只看该作者
1211-1217学术日志
1211 周一
读《伦理学关键词》道德实在论一章。道德实在论的核心论题是存在有客观的道德事实,但是其中包含有多种要素。道德实在论有三个主张:一是伦理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或主题,即道德事实;二是道德事实是客观的;三是道德实在论认为我们对道德事实的认识是可错的。认知主义认为道德态度或判断为信念一样的认知态度,非认知主义者将道德判断理解为与欲望一样的非认知态度。部分学者质疑道德实在论,如迈奇的相对性论证与怪异论,但布仁克认为道德分歧源于可解决的非道德分歧,道德争论在原则上都是可解的。道德实在论者还需要进一步论述道德事实和属性与自然事实和属性之间的关系。

1212 周二
实习。报道一个中国移动的双万兆发布会,会上提到了5.5G,突然觉得好像还没怎么感受到5G,就快要迎来6G了。但感觉会上提到的概念大多数还在起步阶段,要真正大规模推广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1213 周三
读《情感传播:理论溯源与中国实践》。因为书上介绍的理论很多都在《情感社会学》上读到过,就只浏览一遍,着重读一些新的视角了。
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米德和库利研究的基础上,他们都从关注自我出发,强调个体在自我形塑与确认过程中心理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库利还关注到了互动过程中情感机制的综合性社会宏观意义,个体可能会受到自我内在情感体验或者外部环境评价的影响而对自身认知或行为进行调整,以寻求积极的自我认证与他人评价。舍夫和特纳的符号互动理论增加了心理分析的成分,理解和阐释个体微观层面的情感机制,探究个体的积极和消极情感及其生发的影响,并发现微观层面的情感体验、社会宏观水平的群体互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1214 周四
实习。报道云南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因为去年疫情没有办成,今年就将两场放在一起办。也正因此,有些人在疫情期间已经牺牲,只能由家属或同事代为领奖。不胜唏嘘。

1215 周五
实习。报道一个教育合作论坛。这两天的活动场地都离学校很远,通勤时间来回都有三四个小时,一个活动通常就会占用一整天的时间,好累啊。

1216 周六
实习。做esdp的主持工作。
读论文《ChatGPT与第三交流的诞生 》
语言大模型ChatGPT释放了强大的行动力,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交流范式逐渐成为可能。如果说口头交流是人类的第一交流的话,那么文字交流就是人类的第二交流。ChatGPT带来了人类的第三交流:它不仅像第二交流一样具有界面,需要中介化和铭刻系统,而且也像第一交流一样让人感觉具有即时性和即刻的生成性。第三交流提供了标准化的语言和便利的服务,让机器像人一样说话,人像机器一样说话,让人类深陷自我认识的危机。而这一不可避免的危机背后,仍然是资本增殖的强求。 

1217 周日
实习。读《情感传播:理论溯源与中国实践》。
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情感能够促进个体对信息进行注意,情感化信息更容易吸引记忆系统对其进行编码。媒介通过影响受众的认同和移情过程来影响受众的情感体验和心理过程,还直接运用情感因素吸引受众主动接受和选择。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知觉是一个有能动性的自主反应过程,依赖选择、组织与解释等过程。情感传播会对受众认知世界的方式产生影响,而情感作为网络事件的动力机制,一旦个体情感被某一事件的抗争主体所征用,在某一抗争议题下发展成某类社会情感,网络事件便可能发生,不断推动网民实现情感共振与话语协同。
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20:44:10 | 只看该作者
1218-1224学术日志
1218 周一
读《情感传播:理论溯源与中国实践》中的文化哲学理论。人的心灵按照不同划分方式被归纳为两个维度。一是平行划分的“情、知、意”,对应于哲学、科学、宗教三大文化领域;二是被纵向划分,表现心灵由浅及深的三个层次——感性、知性和志性。感性是个人对世界的感知,带有功利性及个性化特征;知性是人的认识、审美、能力、个性,通常因阶层、阶级而异,具有群体性特征;志性是人应有的生存状态,具有全人类性的特征。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就是人类心灵的外化过程,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三种。由于艺术创作可以将人的本质丰富性对象化,因此许多文化巨人将人的哲学归根于审美学。

1219 周二
实习,报道云南省冬季运动会发布会。晚上开组会,但因为学院党员转正大会与组会时间有部分重合,只听了第一位学姐的读书分享。学姐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出发,提到了新闻业/新闻从业者对“德性”的追求。新闻从业者要坚持一个共同的德性理想,追随该共同理想的个体才能获得职业认同感,从而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动职业完善和向前迈进。只有以追求从业者自律为目标,才能够让新闻从业者拥有更多弹性地工作空间。只有将诚实、勇敢、公正、真实这些优秀的美德融合在一起,才能构成新闻从业者总体的道德责任感,进而通过新闻实践培养从业者的新闻德性,帮助其建立起传媒良心。

1220 周三
读情感传播一书中的文艺美学理论部分。艺术思维的三大基元分别为表象、情感、理想。表现为构建艺术的基础素材,情感为催生艺术的原始动力,理想是趋往艺术的核心灵魂。三者相结合就成为艺术思维的三个维面:形象思维、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酒神精神由志率情而呈现,凸显了心灵的意向性活动;日神精神使象趋向于志而有序,突出体现了心灵的观照性活动;意向性与观照性为心灵所同时具有。象、情、志三者融合构成艺术想象活动。在艺术思维的发生阶段,个体无意识推动艺术思维的发生,集体无意识在其中起到潜在作用,意识系统是艺术思维的直接发生原因。情感作为审美思维的基元和艺术感性中的重要角色,建构起艺术思维抵达审美理性时重要的思维框架,是审美理想实现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1221 周四
下午报道一个活动。晚上和导师沟通毕业论文,由于最近关注到了网络微短剧的传播,我们在讨论之后认为这个选题要比之前提出的选题好做一些,但具体思路和研究方法还需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再讨论。所以这两天要多看些这方面的论文了。

1222 周五
读情感传播一书中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一节。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理论的核心就是要把社会危机与对人类现存问题的忧虑置于生存的现实状态中,建立感性的新文明形态,以一种非压抑性生存方式恢复人的感性本能。马尔库塞从语言学和语源学层面对感性进行解释,认为感性即审美,具有感官与艺术两重含义,并与“感觉”紧密相关。马尔库塞伸张审美解放,希望通过现代艺术的方式造就新感性,而这也是最佳的途径。在理性的感性化、新感性概念的构建过程中,人内在生命的丰富性重新得到肯定,人类的合理化情感在哲学层面得到重视。



1223 周六
读网络微短剧相关的论文。微短剧特点:幻想类题材投射、底层性视角共鸣。强情节与碎片化的叙事,夸张化与戏谑式的表演,引导观众完成了底层慰藉、欲望刺激、娱乐狂欢、内容消费等多层次的情感体验。网络微短剧呈现出了一种更高度的场域化,即高度内嵌于微短剧文本背后的更广大的文化生态和社会语境。网络微短剧都高度内嵌于网络文化,与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段子中的经典类型和桥段形成高度互文性。网络微短剧的“以小见大”的实现,就是与其内嵌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文化形成指涉,从而令观众自身通过完形心理召回更多的类型文本进行补完的过程。

1224 周日
报道云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 20:06:41 | 只看该作者
1225—1231学术日志
1225 周一
读《伦理学关键词》伦理非认知主义一节。伦理非认知主义认为道德判断、道德陈述、道德信念等与知识无关,也不存在是否能够认识道德知识的问题。非认知主义有两个理论动因:一是语义学的,一是心理学的。语义学论题认为道德命题中没有真值,并不指涉事实。心理学的考虑认为说伦理陈述的人的心理状态处于非认知状态,有欲望、激情或其他态度,而非信念。非认知主义包括情感主义、规约主义、投射主义及规范-表达主义等。而当下非认知主义立场有逐渐弱化的趋势。

1226 周二
读《伦理学关键词》伦理客观主义与伦理主观主义一节。伦理客观主义相信世界山存在普遍的道德价值,一个对象的道德属性不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主观主义不否定道德价值的存在,否定道德价值的普遍性与对于人类认识的独立性。三种支持伦理主观主义的论证分别诉诸于道德分歧、道德证明的不可能性与道德事实的不存在。而其他学者从人性是基本共同的、基本社会善等方面提出反驳。麦克道威尔认为价值可以独立于特定的人类经验而存在,反驳了价值是相对于特定接收者的主观主义观点。

1227 周三
读情感传播中语言符号理论一节。罗兰巴特理论的核心是意指化的两个序列,第一个序列为明示意、第二个序列是深层次意义,运作方式为:隐含义、迷思和象征。第二个序列意义能加强情感认同。情感传播直接进入通常的意识形态过程中,核心在于隐含的价值和为文化成员所共有的迷思。建立和保持共有的唯一途径在于传播中的频繁使用。符号既能够让价值观与迷思公共化,也能够让它们具有文化认同的功能。列维斯特劳斯提出二元对立可以激活情感,而优先阅读往往把观众引向某种价值观,引发情感共鸣,解码者的价值观也影响文本解读与情感体验。

1228 周四
读《网络微短剧:融合文化语境下的“后”剧集特征探索》。网络微短剧是一种空前的高场域化的作品,它是多种已有文化内容的融合呈现,可以称得上是极具“互媒性”的一种网络视听文艺形态。互媒性广泛地存在于当前的媒介产品之中,如IP剧、IP电影的流行就是一种典型的互媒性,但是网络微短剧呈现出了一种更高度的场域化,即高度内嵌于微短剧文本背后的更广大的文化生态和社会语境。网络微短剧的“以小见大”的实现,就是与其内嵌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文化形成指涉,从而令观众自身通过完形心理召回更多的类型文本进行补完的过程。大量的网络微短剧会套用已有的故事模式,令观众迅速把握文本没有细密交代的类型特征,并且构成隐形的观看基础。

1229 周五
读《时间压缩与空间折叠:网络微短剧的叙事嬗变和伦理审视》。时间压缩:顺叙展开故事,倒叙铺垫背景;概要加快叙事节奏,场景平衡情节层次。为了使叙事节奏更富有变化和张力,概要和场景这两种叙事手法在网络微短剧中较多采用。空间上,物理空间采用标签化、抽象化的技术处理,物理空间上进行标签化、抽象化的技术处理,评论空间呈现开放性、圈层化的聚合互动。

1230 周六
读《“社会加速”语境下网络微短剧的叙事时空特色分析》。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哈特穆特·罗萨提出的“社会加速”理论认为,社会生活无时无刻不处于时间的“规训”之下。网络微短剧以“竞速”环境下的时空观以及人际疏离的生活状态为参照,所构筑的叙事空间同样具有变动不居和抽象化的特征,不仅模糊了现实和幻想的边界,还有意识地与屏幕之外的现实世界形成互动。多维叙事空间无障碍对话、“以我为主”的场景构建。激发“爽感”体验是网络微短剧的创作重心,亦是影响其叙事时空形态建构的重要因素。同时,微短剧因为追求戏剧化而牺牲现实逻辑、竖屏限制下进行标签化人物、“猎奇本位”稀释了其精神内蕴。

1231 周日
读《媒介进化论视角下网络自制剧的海外输出:技术、叙事与形态》。莱文森认为媒介进化中,存在“玩具”“镜子”“艺术”三个技术演化阶段。人的再度延伸:网络自制剧进一步的进化方向便是以观众需求为指引,根据媒介技术的进化积极变革作品的叙事内容和方式,从而打破西方霸权主义垄断的“全球化”。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是以互联网为桥梁,海外读者按照个性化需要组成一个个“迷群”,在媒介消费中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