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289|回复: 1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采访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22-1-22 11:36: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闻采访案例集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112#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调查记者如何才不会挨打?


有人说,中国是调查性报道的天堂,但不是调查性报道记者的天堂。这话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的。确实,对于这样一个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度来讲,各种新闻层出不穷,是调查性报道的富矿,但由于环境等原因,从事这个行业的记者可能就没那么如意了。


比如最近,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程子⻰ 在安徽合新高铁中铁七局施工现场做新闻调查时,被施工方殴打。王文志成名已久,以调查报道出名,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调查记者之一。




图片说明:11月12日,《经济参考报》刊发记者王文志、程子龙采写的报道《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曝光合新铁路(合肥至新沂)多家施工单位为节省成本,以次充好,违规将“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垫层”偷换为不符合铁路行业标准的“再生胶仿制品”。14日,正在施工现场进一步调查的王文志、程子龙遭袭,除手机被抢夺外,王文志本人右手受伤。


关于调查性报道和从业者,我并不陌生。在从事出版行业早期,我曾专⻔策划了一本关于调查性报道的专著,作者是时任中⻘报特别部主任的刘万永,他是⻓江韬奋奖获得者,还是十八大党代表。刘万永的代表作品有《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公安部处⻓洗冤录》等。那时候,虽然纸媒在继续走向没落,但刘万永的党代表身份,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似乎舆论监督、调查记者的作用进一步受到重视。


在当选为代表后,曾有记者问他的感受,刘万永说,有了代表的身份,我再做调查性报道,就不挨打或者少挨打了,相当于有了一块免死金牌。


在当下,人们每天刷手机看视频,海量信息中,有价值的有多少呢?多数是平台对用户进行精准的投喂罢了。而那些关系国计⺠生的信息,大到国家项目,小到百姓遭遇不公,即便网络上爆料、举报的很多,但却缺少专业的深度报道,大众从网络上得到更多的是情绪,而非事实的呈现。


那到底什么算是调查性报道呢?我们先不说概念,但要符合一下三点要素:一、涉及公共利益及调查对象是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二、真相被掩盖。三、记者独立进行调查。这条需要单独说一下:如果有的事件,相关部⻔发布了调查结果,媒体就此报道,这算不上调查性报道,媒体此时只是一个传声筒。


调查性报道记者在工作时会遭遇各种⻛险—— 比如法律⻛险。因为调查性报道会触及某些人或某个集团的利益,他们会提起诉讼,这时的记者及 所供职的媒体可能面临官司。打官司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几个月甚至数年的时间。相较于某些当事集团的财大气粗,有专业律师团队,此时的记者显得势单力薄,此时就看他所供职的单位有多大担当了; 比如社会评价⻛险。大众的认知和记者报道出来的真相,有时并不是同向的,记者报道的是自己确认的真相,但舆论并不认同。此时舆论就会质疑记者的职业能力,职业操守,甚至累及其家人和所在单位。比如调查记者李微敖,他报道的河北⻢树山举报县委书记反被抓一案,在网络上好评如潮,而他关于两个体育明星的报道,则引起了网络上舆论的撕裂,根据他本人在公众号上的自述,他及所在单位亦遭受了非议和网暴; 比如人身伤害,像王文志、程子⻰二位记者的遭遇即是如此。


其实,调查性记者受到伤害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早已有之。1903年天津日日新闻记者沈荩在英文报纸《新闻⻄报》上揭露丧权辱国的《中俄密约》,引发东京的留日学生和国内各阶层对清政府 的强烈抗议。清政府迫于强大舆论压力,没敢在条约上签字,但他们却查出了搅乱他们计划的沈 荩,震怒的慈禧要求严惩,判其斩立决,后改判立毙杖下。行刑者用竹杖轮番击打沈荩三四个小时,致使沈荩“皮⻣枯露,血肉横⻜”,但他仍没死,最后只得用绳子勒死。沈荩死时年仅31岁。在这之前,一个日本友人想营救他,可却被沈荩严厉拒绝了。他说:“公何得尔?此吾国国权,非外人所宜干预者也。”就连耳熟能详的“巴黎和会”条款,也是由记者登报爆出的,最终北洋政府放弃签 字,五四运动爆发。


在这个大雾四起之季,我彻夜未眠,又找出八年前出版的这本《调查性报道》细细翻阅。张志安(后来徐桂权加入)主编的系列图书《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里,每年都会对调查记者的学历、来源、年龄、数量等信息进行采样披露,直到在后来的出版中取消这一章节,因为调查性记者就像⻓江的白鲟一样,正逐渐走向消亡,而那些坚守的硕果仅存者,他们的职业规划、素养和发展前景还有多大空间?他们的专业能力如何得到高水准的保证?这个赛道的从业者还有多少人会被殴打、被误解?总不能每个人都有“免死金牌”吧。


调查记者,这个群体从来都是时刻面临着危险与挑战的,因为他们面对不是权贵就是资本,有时候甚至面对是勾结在一起的权贵与资本,一个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要隐瞒真相,一个要维护公共利益公布真相,所以调查记者被殴打、被报复甚至蒙冤都是可能的。


有黑幕,就有调查记者,危险也就如影随形,这是调查记者的宿命,也是调查记者的荣光。


作者:耿耿的江山(出版社编辑)
来源:衣者褚(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11#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铁七局:对受伤记者深表歉意,对项目分部5人就地免职



声明

我公司对受伤记者深表歉意,坚决服从定远县公安局对5名违法人员的处理决定。
经研究,决定对项目分部经理王某、副经理杨某某、管理人员吴某某就地免职;对在本次事件中负有管理责任的四标段党工委书记、指挥长陈某,党工委副书记曲某某就地免职。公司已启动内部问责程序,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我公司将深刻反思暴露出来的问题,举一反三,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坚决维护新闻记者舆论监督的合法权益。衷心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切和监督。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2024年11月15日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https://www.sohu.com/a/827237736_260616?edtsign=2A41268D33D911092F0ADCF27AD70F473D720C09&edtcode=CitMVYgZ0mxhhD7gmalryA%3D%3D&scm=10001.663_14-200000.0.10006.&_f=index_cpc_1_0&spm=smpc.channel_258.block4_314_Y6ubu8_1_fd.7.1731718107557sZBeha3_1090#comment_area
编辑:徐思凡



110#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安徽定远警方通报“记者采访被袭”:中铁七局项目部5人已被行拘



新京报讯,安徽省定远县公安局11月15日晚通报“记者采访被袭”,中铁七局项目部5名违法人员已被行政拘留,全文如下:


来源:新京报
链接:https://www.sohu.com/a/827228962_114988?edtsign=2FBF3E0BE31A26C5F382258F7D45397B8354EDDB&edtcode=CitMVYgZ0mxhhD7gmalryA%3D%3D&scm=10001.663_14-200000.0.10006.&_f=index_cpc_1_0&spm=smpc.channel_258.block4_314_Y6ubu8_1_fd.6.1731718107557sZBeha3_1090#comment_area
编辑:徐思凡

109#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请善待我们的新闻媒体和调查记者

编辑:徐思凡

108#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0:14: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著名调查记者王文志、程子龙“合新铁路”追访被袭击受伤,手机被抢夺



刚刚,有知情人士爆料,在安徽合新高铁中铁七局施工现场,著名调查记者,经参调查室主任王文志和同事——经济参考报高级记者程子龙被袭击,除了记者手机被抢夺外,王文志本人右手受伤。





1012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刊发重磅调查报道《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一文,揭露了合新铁路(合肥至新沂)多家施工单位为节省成本,以次充好,违规将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垫层偷换为不符合铁路行业标准的再生胶仿制品,这些仿冒品性能远低于设计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报道刊发后引发巨大轰动。





随后,涉事的皖赣铁路安徽有限责任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作为代建单位,对媒体报道《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调查组赴现场,就施工单位使用弹性垫层情况展开全面核查。


经初步核实,合新铁路建设所用材料弹性垫层系施工单位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中标企业自行采购物资,使用前所有产品均履行了招标程序、出具了产品出厂合格证及第三方检测报告。调查组已委托权威检测机构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测,详细核查正在进行中。


该公司表示,一旦核查发现材料质量问题,将依法合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责任。


一位当地的消息人士表示,随后王文志与程子龙再赴当地跟踪调查。


然而,就在采访过程中,遭到多名人员的围攻,除记者手机被抢外,著名调查记者王文志被打伤。



视频显示,面对追问,一位负责人气焰嚣张的表示,记者手机是他扣的,殴打记者也是他的下属干的。


其甚至表示不允许记者离开。

面对记者我们可以走吗的质问,这位负责人嚣张地说:

我逮到人(记者)了,我逮到现场了,我能让你走吗?


目前,两位记者是否脱险,尚不明确,我们试图联系两位记者,截止发文还未联系上。





资料显示,合新高速铁路即合青高速铁路合新段,简称合新高铁,又名合新客运专线,是连接安徽省合肥市与江苏省徐州新沂市的高速铁路,2016年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合新高速铁路全长323.775km,设9个车站,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


20172月,合肥至新沂高速铁路列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同年512日,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就合肥至新沂铁路项目进行勘察设计一次性总体招标。


1227日,合肥至新沂铁路勘察设计中标候选人公示,候选人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2019年3月21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北京组织召开合肥至新沂高铁预可研审查会,4月13日至15日,铁路总公司在合肥组织召开合新高铁安徽段可研报告审查会。会前,与会专家进行了全线踏勘。


20191228日,合新高铁安徽段正式举行开工仪式。





来源:媒派(公众号)
链接:徐思凡


10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0:55: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红星新闻刘木木:我希望呈现直中靶心的事实 | 记者手记



刘木木,目前担任红星新闻首席记者,深耕行业近20年,重点关注法治领域,尤其是刑事案件,其报道往往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2007年,刘木木进入云南《生活新报》开始其职业生涯,凭借出色的写作能力迅速成长,并积累了大量经验。2009年,其报道《褚时健:从烟王到橙王》被全国数百家网站和报纸转载,让他在业界一举成名。
2011年,刘木木加入《成都商报》新闻中心,正式迈入国内调查记者行列,并在2017年成为《红星新闻》的联合创始团队人员,其“广州医生涉嫌损害商品声誉被跨省逮捕”“孙小果案”系列等多篇独家报道影响巨大。
刘木木认为,新闻的第一要务是呈现重大事实,“我希望呈现的事实是直中靶心的,而不是六环七环”,这种职业态度贯穿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在调查报道式微的当下,刘木木仍奔走在新闻一线。他进入行业时遇到的那些前辈,曾一度是他的精神图腾,“现在我四十多岁,仍觉得新闻业值得托付。


以下是「深度训练营」和刘木木的对话:
01.那时我们在一线抢独家、做深度
Q:您的职业生涯从《生活新报》起步,这家单位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还记得刚进报社时的感受吗?
A:第一次进《生活新报》办公室时,两三个四五十岁左右的记者正在写稿,当时我就想,这一定是一家真正做新闻的单位。因为对新闻怀有理想,愿意为新闻东奔西走的记者是不会去做管理层的,既然这家报社能让老记者留在一线,就说明它有保护记者的机制和支持创作的环境。那时,我希望自己到了四五十岁时,仍能像这些老记者一样坚守,没想到,我竟然真的在一线一晃就近二十年。
Q:当时新闻报道的大环境是怎样的呢?
A:整体环境对批评性报道较为宽容,同城媒体竞争十分激烈。当时昆明是各大媒体的竞技场,除了本地报纸,还有《成都商报》《南方都市报》《华商报》等新闻机构的身影。一些小车祸、火灾,事发半个小时内就会有多家媒体赶到现场。那时有专职“爆料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奔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一看到突发或者有趣的事,就立刻打电话给各报社和电视台,以此获取爆料费,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
我很怀念那个纸媒的黄金时代,新闻一发生,竞争就开始了。谁先抵达现场,谁就能获得更多细节,报道就更全面,角度更多元。赢得这样的竞争是一种荣耀,大家目标都是做独家、做深度。当然,这种竞争本质上是良性的,谁的报道写得好,全行业都会给予肯定。
Q:当时新闻采写的流程是怎么样的?
A:那时留给写稿的时间有限,有时白天跑现场,晚上七八点前就要给后方传稿,凌晨后方就要开始印刷。我们在采访地找网吧写稿是常事,但网吧的电脑系统很容易崩溃,刚写的内容,可能突然就全部消失不见了,我们因此需要一边写稿,一边通过QQ留言或者邮箱保存稿件。
有一次我和一名老记者去网吧写稿,系统就突然崩溃,我负责的部分找不回来,后方编辑“等米下锅”。当时我很慌,但那个老记者不但没责怪我,反而挑起担子,一气呵成写完我的那部分,我至今仍然很感激他。
Q:哪篇报道使您感觉在这个行业真正立足?
[A:我想应该是《褚时健:从烟王到橙王》,我在职业生涯起步阶段就遇到这么好的采访对象,真的是特别幸运。那是2008年的一天,我前一天值夜班,当天本来是调休的,但我刚到昆明不足一年,朋友不多,新闻线索少。我没地可去,就到单位晃荡。这时单位的热线电话响了,说茭菱路上的一家水果超市,在卖一种“褚时健种的橙子”。打热线电话的这个人并非职业爆料人,而是我们的总编辑贾明(编者注:贾明系《南方周末》黄金一代记者)。贾明问接电话的同事谁空着,同事说刘木木刚好在,于是我就接到了一个临时的采访任务,屁颠屁颠就去了。
其实当时我对褚时健毫无了解,临时查资料,才知道他原来是红塔集团的董事长,临退休因贪污被判了刑。
卖“褚时健种的橙子”的,是丰宁平价水果超市。老板接待了我,和我说褚时健过一段时间还会来昆明调研,下次褚时健来,会提前把消息告诉我。
]由于我对褚时健了解并不多,也就没能意识到“褚时健种橙子”这个信息的重要性。我当天就写了一篇短消息,披露了烟王褚时健种的橙子上市了这个信息。超市老板把这篇报道打印下来,贴在他的店里。
大概过了一个月,有天早上部门开早会,超市老板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褚时健很快就到他店里了,让我赶紧过去。部门主任熊熊说,快去。我二话不说,拎起采访包,喊上司机、摄影记者就过去了。
我到水果店没多久,褚时健的车就到了。当时第一个下车的,是褚时健的妻子马静芬。马静芬到了店里,指着墙上的报道问我:“报道是你写的?还不错。”她当时就邀请我,来年果树开花,去果园看看。
当时褚时健仍在保外就医期间,不宜在公开场合露面,他一直坐在车里。我突然来了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主动到他的座驾旁,邀请老人家下车走走。褚时健竟真的下了车,问了橙子在昆明的销售情况。当天,我又写了第二篇报道。
2009年2月,我接到了马静芬的电话,她邀请我去他们的果园。那是褚时健第一次邀请他在烟草系统的好友去他的果园,而我是唯一被邀请的记者,最终我和同事文字记者赵伟、摄影记者金林,深入探访了果园。
褚时健是在75岁高龄时承包荒山种果树的。当时他经营果园已有七八年,但外界知之甚少。一同参观果园的昆明卷烟厂原党委书记何忠禄特别感慨,他说,知道褚时健在弄果园,但没想到“会弄这么大”。
这次采访,我们只是在果园中观察,没问褚时健一个问题。当晚回到玉溪市区后,晚餐席间我向褚时健提出,还需要单独采访他老人家两个小时。褚老说可以给我半个小时,最后实际我们聊了一个小时左右。我们问了果园的管理、对年轻人的建议等问题。
当晚采访完,我们很兴奋,回到昆明彻夜写稿。第二天初稿交上去之后,总编辑贾明托编辑转告我,说这个稿件,“有多少写多少”。稿件发布后影响巨大,上百家网站转载,褚时健的晚年故事,从此被外界熟知,很多迷茫的年轻人称,从褚时健身上找到了一种力量,我从此与褚时健成了忘年交。后来,我又陆续写了关于褚时健家族的多篇报道。


02.法治报道,如何正中靶心?
Q:您近年来重点关注法治报道,刚刚接触这一领域时,您有哪些困惑?
A:最大的困惑就在于不专业。年轻记者写法治报道会犯很多常识错误,比如分不清楚“被告人”“被告”、“重审”“再审”等。这样的笑话我也闹过,一些概念搞清楚后又忘了,不得不临时向身边的朋友请教。我总结出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其心虚,不如虚心,更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出洋相的就是自己。做任何领域的报道,都需要放下身段,做法治类报道就多请教顶尖律师,医疗行业报道就多请教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生。
Q:法治报道的窍门在哪里?或者说,掌握更多书面材料为什么如此重要?
A:一方面是要多掌握书面证据。我在决定做一个法治报道之前,一般要花一周时间看各种材料,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起诉书、判决书;另一方面,就是要去现场。去现场有两个作用,一是加深对案件的理解,二是拉近报道同读者之间的距离。我写过一篇讲述辅警在辞职当天杀人的报道——《一份要命的“恋爱杀人名单”》,由于案件是在一两年以前发生的,我就要通过各种细节掌握这名辅警的作案心理,重走凶案现场,保证稿件表述尽量靠近事实。我希望呈现的事实是直中靶心的,而不是打到六环七环的。“南京女大学生遇害案”一审宣判时,我的报道披露了主犯其实还预谋杀害更多人,这篇报道在那个时间段意义就比较重大。
Q:涉及法律案件的报道,如何取舍背景信息?
A:背景信息一旦堆砌,阅读体验就会十分糟糕,这就需要先把这些信息打碎,再依据习惯表达。这就好像牛首先吃草,之后再反刍。背景材料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没作用的要大胆舍弃。现在我们提倡短稿,用信息增量来引领传播,这也要求对背景材料的引用越精简越好。
Q:如何保证信源的可信度?
A:行业规范就是双信源交叉验证,对此红星新闻一直在反复强调,单信源报道在我们这基本不会呈现,除非是非常重大的权威信源。前段时间我披露云南保山市市长去世的消息,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求证上。现在我们也强调,即便官方通报,在引用时,也要多一些质疑。


03.做“有嚼劲”的调查类报道
Q:作为调查记者,您如何定义调查报道?它和监督报道一样吗?
A:各类型的报道,界线其实是模糊的。监督报道只能算是调查报道的一种,一般而言,调查报道一定是明确提出了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提出问题,就不能称之为调查报道。另一个标志,是报道的篇幅不少于三四千字,这样的报道才能称得上厚重。调查报道最重要的是“有嚼劲”,哪怕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回头看,它还没有过时。它不是快消品,而是历史的底稿,大量经典报道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Q:监督报道会慢慢消亡吗?
A:我们的工作,是正面宣传为主,监督报道为辅。在“辅”的范围里,我们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以我的经验看,这样的报道依然是被鼓励的,它不会消亡。这个行业前赴后继,更多这样的报道还是会源源不断冒出来。比如说,前段时间大家热议的《新京报》报道油罐车事件的稿子,虽然操作上较为常规,但仍不失其意义。现在很多调查报道,阅读量已远超纸媒时代,传播量级不可同日而语,其“爆发”路径也与以往大不相同。这些都是新的现象,需要好好研究。
Q:您曾经前往尼泊尔、缅甸、泰国等地进行采访,印象最深的一次跨国报道是什么
A:2011年湄公河惨案发生后,我是国内第一个未在官方保护情况下,沿湄公河乘货船前往金三角采访的记者。我坐货船从西双版纳关累港出发,坐了两天到达清莱府,主要目的就是要切身沿线体验。印象最深的是途中我坐在船头拍照,船长非常紧张,他担心我被外部的武装分子残余势力射击,也担心我这个陌生人的出现,让他的货船从此之后被盯上。后来到泰国,我通过当地华人朋友帮忙,采访了当地的警局,了解到案件最新进展。当地警局对媒体十分友好,基本是能说尽说。
Q:您怎么看待在报道中给采访对象匿名的做法?
A:我不喜欢匿名,相反,我鼓励采访对象用真名,直面现实。我写“鸿茅药酒跨省抓捕广州医生案”,就鼓励谭秦东的妻子一定要用真名,并把信息披露到了谭秦东被抓的小区。事实证明,这些准确的信息能增加稿件的冲击力。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原则,细节真实有助于整体真实。之前有媒体的报道引发争议,原因是该报道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基本未呈现具体信息。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一旦信息模糊到这种程度,真实性就大打折扣。
但如果报道涉及弱势群体,行业规范就要求匿名或化名。因取名“某某”影响阅读,一些新闻单位的做法,是取化名后在报道末尾作解释说明。

Q:您如何理解“新闻理想”?
A:成天喊新闻理想的,没写过几篇真正的报道。优秀的同行,从不见他们把新闻理想挂嘴上。
媒体被公众视作第四权,公众对它抱有期待,但更多时候,身处其中只能冷暖自知。我认识的很多年龄相似的媒体朋友离开了新闻业,但仍有一些选择留下。我的理解是,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盲目悲观,记者这个职业,只是一个工种而已,且内部分工也不同。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力所能及的事就好。
Q:您的写作风格,有没有受到某个作家的影响?
A:没有,但我崇尚简洁。作家刘震云说过:凡是用特别复杂的文字、形容词和副词在写作的人,都是没文化的人,要用特别浅显的语言来说特别复杂的事物。我不是什么文化人,但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尽量做到精炼,写完后再读一读,确保整篇报道读得下去,并且有节奏感。
Q:您觉得记者是否需要为弱势群体发声?
A:为弱势群体发声是媒体应尽的义务,我结识的记者朋友多嫉恶如仇,即便他们现在不做记者了,在生活中,路见不平一声吼,也是他们一贯的行事风格。



-END-系列统筹|伍洋乐   陈子桐作者 | 马   可 成琳昕 张   娜编辑 | 王敉悦值班编辑 | 谢   易运营统筹 | 陈子桐运营总监 | 温泓烨 梁   栋




来源:深度训练营(公众号)

编辑:李梦瑶






10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20:52: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女记者提问不专业,被质疑
长了一副天使的模样,说着满嘴跑火车的话,来,先看一段视频。
一些地方呢,长期存在非法钓鱼的情况,请问在加强垂钓监管方面有哪些有效有力的举措?谢谢。
奇葩的事情是不是越来越多了?挺漂亮的一个记者吧?这么高级的发布会能不能问点儿大家群众拥护关心的问题?怎么就弄了个钓鱼这么垃圾荒唐的问题,还一本正经的在那儿问,简直是可笑极了。多少媒体大学新闻专业系的大学生连工作都找不到,你却在这儿荒唐的不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么高端的新闻发布会多么重要的场合,多少记者争取不到的这么宝贵的发言机会,你却在这儿离谱的说了一堆废话。你这一天天的没个正事儿干,吃饱撑的吧,该管的不管,该问的不问。你咋不问问咱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呢?比如说农民欠薪问题,非法停车问题,非法物业收费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教育问题,养老问题,房贷问题,年轻人就业问题。长得好看未必智商在线,智商在线未必为咱老百姓着想,我们老百姓的苦只有我们老百姓自己知道呀,我啥也不是,败家老娘们儿。

原标题:
女记者荒唐提问,惊掉下巴
编辑:李佳
来源:骆驼加稻草(微信视频号)


105#
 楼主| 发表于 2024-9-16 23:19: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记者如何养成?|漫笔
今天,有领导到单位视察,肯定成绩之外,也提出了要求,很中肯也很务实,其中,提出了要培养大记者的建议。
我的理解,他希望的大记者,是相对于无数的小记者而言的,表达了他对媒体记者的肯定和殷切希望。
01“大记者,一定是职业楷模
一个字,是领导对媒体记者的尊重,也是他对记者成长方向的指导。这个大记者,如同教育界、学术界说的大先生,那是非同小可的。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不会随便评价一个人是大先生,或XX”的。当然,大先生和一般的大XX也是大有区别的,比如,大先生和大学者。一般说大学者,指的是那些学问之大、学问之深、学问之高的人;而大先生,不但要有大学问,还必须德高望重。大先生,必须是有大道德、大胸怀、大学识、大作为的人。在教育界,陶行知、晏阳初、叶圣陶是公认的大先生。在教育界,大先生是所有教师的榜样,是事业楷模,是人生奋斗目标。
在传媒界,领导说的大记者这个词语,所指的,一定是记者这个职业所肩负的事业之大和责任之大。
02谁会成为大记者
记者是一种职业。而大记者,就不仅仅是一个职称或头衔,应该是一种职业精神、专业素养与社会影响力的综合体现。什么样的记者,能被称为大记者呢?
——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大记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对新闻事业充满热情的人。他们像追光者,对未知充满好奇,对真相有着不懈的追求。无论是街头巷尾的民生小事,还是国际舞台的风云变幻,都能激发他们的报道欲望。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世界的温柔与批判;他们的使命,是用新闻记录下时代的脉搏。
——笔下生花,言之有物大记者的笔下,既有深度也有温度。他们,能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最动人的故事,也能用犀利的笔触剖析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的报道,不仅传递信息,更引发思考,激发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讨论。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一次思想的碰撞。
——勇于担当,敢于发声在面对不公与黑暗时,大记者从不会退缩。他们敢于站出来,用镜头和笔触揭露真相,为弱者发声,为正义代言。这种勇气与担当,让他们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也是公众信赖的守护者。
——跨界融合,创新不止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大记者还需具备跨界融合的能力。他们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新闻采编技能,还要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报道效率与质量。同时,他们一定会勇于尝试新的报道形式,如短视频、直播等创新形式,他们会让新闻更加生动,贴近受众。
03“大记者如何养成?
可以肯定的是,大记者不可能靠年龄或者资历混出来,这种职业成就,一定是千锤百炼、止于至善的。当然,大记者,首先要做一个好记者。
——苦练内功,厚积薄发成为大记者的第一步,一定是有扎实的基础训练。这些基础,包括扎实的文字功底、敏锐的新闻嗅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扎实的综合素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训练和实地采访,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才会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拓宽视野,多元学习大记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因此,一个快速成长的记者,一定会多读书、多旅行、多交流,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好记者会习惯关注国内外新闻动态,紧跟时代步伐,保持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感度。
——勇于实践,敢于挑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大记者的必经之路。作为记者,习惯深入一线,亲身体验各种新闻现场,才会极大锻炼自己的采访技巧和应变能力。同时,好记者会勇于接受新任务、新挑战,不断突破自我,提升专业水平。
——人文情怀,坚守道德大记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更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坚定的职业道德。在报道中,要尊重事实、尊重他人,避免偏见和歧视。同时,好记者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用爱心和责任感传递正能量,为促进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拥抱变化,持续创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大记者必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好记者,一定会紧跟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新的报道形式和传播渠道。同时,关注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动态,将其融入新闻报道中,提升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04记者之起于责任
记者之,并不在于媒体之大、职称之高,也不是年头之长、朋友之众,而是大在格局、大在学问、大在德行、大在情怀。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该以大记者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进而成就自己。从职业生涯理论的角度,记者的成长不外乎自主型发展、人格型成长、创生型工作三类。
——自主型发展一位记者,要成为优秀记者、成为名记者、成为有作为的大记者,对于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一般会从组织要求提升到自我追求。各类研究说明,记者的成长,一定是分阶段的,没有哪一个记者毕业刚参加工作就能一下子成为名记者。
——人格型成长记者的人格成长,跟修养和职业道德有密切关系。新时代记者,各类技能技巧固然重要,但如果只重视技术,而没有从根本上看到记者的整体素养、整个生命才是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记者的成长就很难达到真正的事业境界。
——创生型工作创生型工作,是以研究为手段,以探索发现新闻能力和规律为核心,以创造适合自己成长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中,学习是有深刻价值的学习,其本质是发展性的,这是走向心中的大记者的根本途径。篇幅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另文再述。
总之,大记者,是新闻战线的瑰宝,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们,会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进程。

来源: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04#
 楼主| 发表于 2024-9-16 23:11: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好记者讲好故事,前提是成为好记者
王晓晖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社原总编辑
在当下的百年未有大变局中,中国是最大变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世界当代发展史上未曾有过的华章。在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国家诉求的同时,世界也对中国充满关注和期许。新时代与大历史、大变局交相演进,迸发出巨大能量与张力,孕育出影响深远、动人心魄的故事。是否有能力讲好自己的故事,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诉求和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重要指示要求,2014年以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四部门连续组织10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引导和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10年中,先后有10多万新闻工作者报名参加这项活动,各地各新闻单位共推荐了1300多名记者参加北京的选拔赛,其中选拔100余名优秀记者荣获最佳选手的荣誉,代表全国新闻界参加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录制。
20231010日,第十届好记者讲好故事选拔赛复赛首日,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刘思扬在讲话开篇即提出,好记者讲好故事,前提是成为好记者。人是讲好故事的主体,记者是好记者,讲出来的故事才能是好故事,才有可信度和公信力。
当记者承担着理解中国、阐释中国、传播中国的职责使命时,新闻工作者队伍整体的认知与能力,就直接关乎了中国故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那么,怎样才是好记者?
一好记者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媒体格局越是深刻变化,舆论场越是众声喧哗,越需要拥有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好记者进行有效舆论引导,好记者的稀缺性和含金量就越加凸显。所以很多时候,记者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关键中枢环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好故事如江河滔滔,惊涛拍岸。如果发现选题的尴尬和内容的匮乏,那么,缺的一定不是好故事,而是好记者。
作为第一次参加此项评选工作的评委,我在赛场上下认真观察了参赛选手们的备战时段,参与了正式赛场的评分和筛选,在充分感受记者选手优秀与敬业的同时,也发现对好选题虽有涉猎但开掘不深是一些选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究其原因,制约我们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记者是否有高站位和真洞察。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那么,怎样站到高处?进而有真的洞察?学者郑永年曾经说过,读懂中国,是当今世界的课题。我想对此进行补充:读懂中国是世界的课题,更是我们自己的重要课题。真正弄清所来是何处、何以为中国、中国为何能,弄清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底层逻辑,弄清中国发展之于世界的意义,弄清中国通过利好世界、更好发展自身、立己达人与世界共命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于所有致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广大新闻工作者都至关重要。
可以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经升至国家核心诉求,前置于国家整体统筹规划的顶层设计,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做好中国的事情,也要讲好中国的故事,赋予中国故事以当代意义、世界意义的挖掘和阐释。前所未有的事业,呼唤前所未有的国家叙事,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对这项事业进行深刻的省察、理解、定义和讲述,需要以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维度、新闻的切入,重新审视中国、阐释中国实践、开掘中国意义、讲好中国故事。
这是好记者的必要素质,是新时代新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起点,也是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引导和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的逻辑和初衷所在,是新时代、新传播环境之下新闻记者的价值和作用、精神和力量所在。只有深刻懂得中国,真正保有对中国故事的第一定义权,才能能够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才能很好地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好故事
历时三天的评选,选手们把我带入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中国故事:耄耋之年奉献不辍的渔业种子专家、生龙活虎融入中国广袤农村深处的土耳其小哥、常年驻守边防心怀家国绝地生存的夫妻、在乡村振兴中找到角色并得到乐趣的水上渔民模特 ……
好故事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生编硬造出来的,而是从我们采访报道的现实生活、社会实践提供的好素材中提炼的,从我们亲身采访、亲身参与的新闻事件中挖掘的。关键是要有善于发现的慧眼、善于提炼的妙笔,通过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彩故事讲述伟大时代。
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当惊世界殊。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自然、生动、鲜活、深远。真实、立体、全面的讲述,就是最好的讲述。中国故事不需要拔高,不需要多余的豪言和空洞的辞藻,需要的是真正地看到、听到和发现。熟视无睹,缺少倾听、缺少到位的认知、缺少沉潜的耐心,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没有真正俯身倾听、躬身入局,流连于会议到会议、文件到文件、文字到文字,采访就会空泛与肤浅。
未来学家、《亚洲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比特曾说:你们国家很大,但故事很少。我理解,这句话更为准确的表达可以翻译为:你们国家很大,故事很多,但你们讲出的好故事很少。的确,我们讲故事的能力还不够强,与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相比,我们的讲述还有些笨拙,有时候还不够专业,更多时候还不够精彩。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呼唤与之相匹配的解释力与阐释力,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呼唤与之相匹配的传播力与话语权。在全球化遭遇曲折,国际关系风云际会的环境之下,努力使舆论场上的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进而涵养、培育出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话语体系、讲述中国故事的逻辑体系,提高记者队伍整体素质,成为需要持续推进的重要而现实的任务。
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与要求敦促全体新闻工作者不断修炼有方向的脚力、有思考的眼力、有洞察的脑力和朴素、简约、生动、精准的笔力,不断寻找和发现中国的好故事、时代的好故事。
何谓好故事?
好故事应该映照时代。好故事更应直抵人心。在探索好故事的新闻实践中,如何把负载人类共同价值、探索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民族伟大实践,具化为中国大地日常生活的个体,具化为有温度的人和事?如何把宏大的政治命题连接到用户的关注、关切?如何把中国价值、中国智慧故事化为复杂生动的生活场景?如何让故事带着泥土,带着露珠,可以感知、可以触碰、可以沉浸,用户可以借由带着记者发现与洞察的故事讲述,走进中国发展的逻辑,走进中国形象表达的语境?
今年,124位好记者进入到第十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复赛阶段。参赛与评选的过程紧张、有序、热烈、专业。身在其中,选手们既是在优中选优、拼搏胜出,更是以赛代练,持续不断思考创新、完善提高。他们不断寻找所谓小切口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宏大叙事还原为生活、具化为故事的过程。讲述中国故事,进行新闻报道,不仅要有指导性、引导性,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贴近性。用户最关心什么,最想知道什么,与我们想说什么,是否匹配均衡?他们的关切是否成了我们的关注?而我们应该做的,正是不断探索如何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心工作和宣传方针与受众心理紧密结合,找到交集地带,转化为用户的喜闻乐见。
讲好故事
怎么才叫讲好了故事?怎样讲才能讲好?
经过三天评选,我有一些片段的思考:
(一)要处理好故事和记者的关系
记者不能只是故事之外的讲述者,而必须是好记者的好故事,要让公众看到记者融于故事中。所以,必须在讲述中体现出记者对故事的发现和解读,体现出记者对故事的贡献和提供的价值。同一主题,同一选题,不同的人因为资源禀赋不一样,感受不同,认识不同,兴趣不同,反应不同,做法不同,对新闻的开发、呈现的结果与参赛的方式会大不相同。架构在同一事实之上,进行独特的分析、审视、解读的角度也或许会有霄壤之别。可以说,事实有多少维度,解读就有多少维度。普鲁斯特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发现新的风景,而是寻得新的眼睛。我注六经的同时,六经也在注我。当你拥有不同于别人的好故事的过程,一定是记者找到自己独特性的过程——在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读者最关心的角度、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最有人情味的角度,体现出你的独特禀赋、独特发现、独特思考。这时,这个故事才成为你这个好记者的好故事。这时,你才拥有了契合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好故事。
(二)处理好讲述、表达与表演的关系
毫无疑问,参与第十届好记者讲好故事选拔赛复赛是一件有形式感的事。其中必要的形式感,有多个层次。比如,故事选择、文本结构、讲述风格、声音表情、举止妆容……运用好、处理好这些形式感,需要发现与创意、储备与筛选、表达与控制,其中分寸之间、进退之间,高下立判。应该知道,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故事的讲述者,你虽然身在前台,面向公众出镜讲述,但要谨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主角是中国的广大民众。正如我在此次参赛活动所看到的那样,一个真正理解历史与时代、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好记者,懂得在中华民族伟大实践面前、在普通劳动者面前保持敬意和谦卑。有了这样的职业认知和精准定位,就会去除多余的表演性和形式感,去除多余的舞台中心意识,精准简约生动,把握分寸进退,进入专注得体的职业状态。
(三)处理好紧张与松弛的关系
相较于很多比赛,好记者讲好故事选拔赛复赛是认真拼搏、竞争激烈、淘汰率高的比赛,带给选手一定的紧张度,是自然呈现的结果,也是对评选的尊重。但如果在赛场上过度紧张,就会显得拘谨、张力不够、能量不足、表现力欠佳、对环境的把握和对受众的抓取度不够。所以,要依靠之前多方面充分准备,使自己能够保持一种自信的心态与从容的状态。当然,作为更高要求,如果能在强强对决、专业厮杀中,还能保有适度的松弛感和幽默感,则如檄文中的闲笔、浓墨后的飞白,是难得的高水平发挥,甚至有些可遇不可求,而这,要仰赖记者具有的特殊禀赋,也要求记者必须具有超常的心理素质。
(四)处理好内外部和正负面的关系
评选是一种期待。评委们会对一些内容予以更多关注。在正面报道为主的大框架下,好的、具有建设性的监督报道,是对社会有正面作用的报道形式,也是新闻报道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立体、全面讲述中国故事,真实为先;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信为要。所以,真实、可信是中国好故事的前提,好故事并非都是完美无缺的呈现,而那些推动社会进步、使中国更好的故事,也是稀缺的、被期待的中国好故事。
(五)处理好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如果前述问题都处理得很好了,还可以尝试自身特殊性的打造,比如方言运用,抑或其他。创新没有止境,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过程,就是不断拓展创新边界的过程。在此次复赛中,有的选手做出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有人以方言表达的讲述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也给自己的参赛增添了光彩。但特殊性的打造的确是一个高手的游戏,是长期跬步积累后的骐骥一跃,需要很慎重地使用,同时,也要看使用方式与讲述本身的契合度。
故事驱动报道。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内凝聚共识、对外塑造国家形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正是这一道路上认真而持续的努力。
(作者王晓晖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社原总编辑,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3年第11期,原题:评委观察: 好记者讲好故事的三个关键词)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9:00: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女记者闯入无人区



8月26日,格库铁路扩能改造(新疆段)工程已经全部完成。格库铁路是继兰新铁路、临哈铁路后第三条出入新疆的铁路通道。
格库线路全长1206公里,其中新疆段长734公里。从2014年12月开始修建主线路,历经6年,2020年12月全线开通。
近年来,随着新疆煤炭、棉花、钢铁等大宗物资销量不断增长,作为单线铁路,格库铁路既有线运能已接近饱和。
为进一步提升进出疆铁路通道能力,2023年9月起,格库铁路开始扩能改造。其中,中铁十五局承建的格库铁路(新疆段)扩能改造S1标段,因为有10个会让站途经无水无电无信号的罗布泊区域,同时还有沙漠和山区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区,被认为是全线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施工标段。
在那里的工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修建工作的?
新疆巴州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决定去格库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在无人区修建铁路的站点深入采访。我们去采访时正好是格库铁路扩能改造接近尾声的时间,铁路修建正好进入无人区。
从新疆巴州若羌县米兰东站,到与青海接壤的乌尊哨车站,每15公里就有一个站点,一共有10个站点。这段铁路修建地地处无水无电无信号的罗布泊区域,同时还是途经沙漠、山区、野骆驼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施工难度系数很大。
从新疆巴州若羌楼兰机场出来,负责承建无人区这段铁路的中铁十五局项目部后勤保障人员徐晋来接我们。
徐晋是个80后,生完孩子不久她就来新疆修铁路了,至今已经六年时间。
在路上,我问徐晋有多远?她轻松地说:“不远,80多公里。”
但,我们却足足走了三小时才到达。
从米兰镇到米兰东火车站这段路,布满了高低不平的大坑洼,旁边是沙漠,有芦苇做起来的遮挡风沙的屏障。尽管只有30公里,我们却是在车里摇晃着过来的,徐晋说:“这里本来没有路,我们走出了一条路。”
米兰东火车站是新建设完成的,一栋崭新的土黄色站房上,写着大大的红字——“米兰东”。铁轨由原来的单轨已经变成了三轨,车站两旁都是茫茫沙漠,铁轨附近修建了防风固沙的芦苇屏障和草方格。我发现在这里,手机已经是无信号状态。天色已晚,我们只能在米兰镇暂住一晚。


第二天一早,我们要前往正在修建中的七面峰车站。一路上,汽车一直沿着四面环山的谷底走着,司机杨师傅说:“这里本来有条路,但是被洪水冲了,现在我们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车走多了也踏出了一条印子路。”
我们在车里摇晃着,我一直看着车窗外,山上有洪水冲刷的痕迹,山下有路被冲断的高台。颠簸在这寸草不生的巍峨大石山谷底部,我也已经想象得到这施工的难度了。
到了七面峰施工现场,只有两三位工人坐在车站旁干活用的桶上,上前一问才知道工人们正在吃送过来的盒饭。我们赶紧说:“不着急,让工人们慢慢吃,按照正常上班节奏即可。”环顾四周环境,已经不忍心让施工者为采访而提前上工了。
七面峰车站,完全是在阿尔金山的峡谷里修建的,这里的地理环境对施工技术也是巨大的考验。


蔡双喜是这里的技术总工,因为专业本领过硬,他在铁路修建行业里小有名气。所以,这次无人区施工的高难度的技术指导落在了他的肩上。
见到蔡双喜时,他咧嘴冲我们笑着打了一个招呼,我才发现他露出的牙齿,在他被晒得黝黑的肤色中显得更加亮眼。
新疆巴州若羌县依吞布拉克镇七阿尔金山里的七面峰车站采访蔡双喜技术总工

在无人区沿线扩能改造现场采访这几天,我们在这个大夏天里感受的是一年四季的气候温度,感受的是高海拔和沙漠里的尘土。
在阿尔金山里的七面峰车站中午采访时穿的长袖衬衣,等采访结束的傍晚时分,穿上厚厚的抓绒衣都觉得冷,赶紧钻进了车里。
由于米兰东车站在沙漠区,紫外线格外强烈。我们在拍摄空画面时,尽管穿了长袖衣服,但强烈的紫外线依旧晒得我们皮肤发疼。
除此之外,沙尘天气如同变脸似的说来就来了。有时采访完,我们的脸上、鼻孔、耳朵里都是沙子。难怪当时采访格库铁路的指挥长时,他说:“工人们吃饭时常是半碗沙尘半碗饭。”


除了强烈的紫外线、肆虐的沙尘,缺氧也是我们此行采访面临的一大困难。乌尊哨车站的平均海拔在3500米,在那附近,稍微走快点,就感觉快要喘不上气了。我们的摄像扛着重重的摄像机,走起来更是费劲。
在这片无人区的铁路建设者们,最多时有上千号人,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来接我们的徐晋。
徐晋在无人区铁路线工地上拍照留资料

在闲聊中,我了解到,徐晋来新疆修铁路6年里,一年只能有一次回家陪伴家人的时间,而在没有休假的时候,但凡有信号,徐晋就一直在忙着联络工地上的事儿。
我本来以为自己这次采访已经很辛苦了,但与徐晋和她的同事们相比,我们的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那几天,我们白天深入各个站点采访,晚上赶着写稿和剪辑画面,虽然每天都忙到晚上一两点,但是,我们觉得值得。
镜头中的这些平凡的建设者们,从他们的黝黑的皮肤和布满老茧的双手,不难看出恶劣的自然环境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但是,他们却依旧无怨无悔地在无人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为铁路建设兢兢业业。

在剪辑视频时,我们矛盾极了,不舍极了。每一帧鲜活生动的画面,我们都舍不得剪辑掉,我们只想通过我们的镜头,让更多平凡而又伟大的建设者们被看见,被记住。
好在,我们对建设者们的采访报道内容,最后在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都得到了刊发,我们也欣慰了很多。
老实说,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总觉得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弱,这种心理导致我们的工作热情也减弱了很多。但是这次进入无人区采访后,我觉得,我们的使命和肩上的任务很重,主流媒体应该把这些默默建设国家的更多平凡人挖掘出来,弘扬出去。



来源:传媒茶会话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tfuX020uXyrJOSEhio1gw
编辑:程正元





微信图片_20240905185727.jpg (176.95 KB, 下载次数: 2)

微信图片_20240905185727.jp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