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6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者用一万字谈新闻采访与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3:0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讲述人:澎湃新闻记者 蓝天彬)

一、新闻采访

准备工具:笔、采访本、手机、名片、充电器、数据线、身份证、现金(银行卡)、雨伞、水壶等,还有录音笔、记者证。这些要随身携带,随时可以出发。像我背着包,里面都有,左边是水壶,右边是雨伞。笔要多带几支。

采访准备:前期了解、拟定采访提纲、找人等。

下面我通过几个新闻报道的例子来具体谈。

1、找人
  采访永远是要找人,找人最关键。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找到越多消息源,你就越可能做出独家的或者比别人内容更丰富的新闻。
  做新闻没有捷径,就是要和人打交道,找人打探消息。即使是一流的优秀记者,也面临找人的问题,因为要找各种人。
  一、克服畏难情绪,不要怕,多找人。即使对方是达官贵人,不管其有多大权力或是多有钱,他们也会有普通人的一面。
  二、找到一个人,我们要争取一次性把所有问题都问完,问到无话可说。
  原因在于,今天他愿意说,明天可能就不愿意说了,甚至过几个小时他就反悔了。这需要你做好前期的问题罗列、采访提纲。当然,如果你第一次没采访充分,那就要进行第二次再采访。
  三、找到一个人,要充分想到,通过他,我们可以问到、找到更多人,像滚雪球一样,让我们的消息来源更多。
  在实践中,上面三点很重要。针对找人,接下来我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2014年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落马、被调查,他是一个副省级干部。当天晚上,编辑部主任和我说,明天一大早,你去杨卫泽老家调查一下他的少年往事。从一个人的少年,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窥探到他的性格成长等方面。这时候,我去官方网站找杨卫泽的简历,要看看他的老家在哪里。官方网站显示他老家是泰州的。但是,网络上,包括微博、微信上,很多人说他是南通人。是泰州还是南通?这需要你判断。我通过微博上的讲述,说杨卫泽他爸退休前是南通一个小镇的医院院长。这细节很重要,很有可能是真的。
  刚才我已经提示一点,微博、微信、论坛是找人的好地方、好手段。
  我再询问南通当地的媒体记者,得知很可能是南通的一个镇。(通过其他记者找人,又是一个方法)最后,我判断他是南通人。
   第二天一大早,我坐车去南通这个小镇,一个海边小镇。这时候,接近冬天了,冷风一阵阵刮着。我还是面临找人问题。因为我到这个镇上,没有熟人。这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我先到镇上的医院,打探杨卫泽和他父母的情况,我之前听说杨卫泽父亲是医院院长。去医院,医院这时候比较敏感,不愿多说。我就去医院的宿舍楼。在楼下问经过的年龄比较大的人,这样的人对杨卫泽可能会比较有印,毕竟他小时候生活在这个区域。后来,我再让路过的老人,引荐我去找杨卫泽小时候的邻居。这时候,才算找到人,找到消息源。坐下来,慢慢谈。
     谈完后,还不够,这只是一个侧面,邻居和杨卫泽小时候熟悉,但这几年联系很少。要找到更多人,如果能找到至今和他还有联系的发小、小伙伴,或者小学同学、中学同学,那就更好。
     去哪里找?去人流量大的地方。
    我去了小镇上的修车铺子,和店老板寒暄。修车铺子人来人往,店老板也算消息灵通。我托他帮我打听下小学同学。然后,我到小镇上随机询问,进一步找人,又找到一个原来的邻居。
     后来,店老板打电话给我,说小镇上有好几个,是杨卫泽小学同学。我赶紧回到店里。让店老板把他们叫过来,一个个问。
     再后来,一个做生意的,是杨卫泽发小,开着车来了。这个人很关键,出事前一个月,还和杨卫泽见过,我到了他公司。
     我和他聊之前,要取得他的信任,就站在他的角度,对杨卫泽表示惋惜,说他这么一个有能力的人很可惜。他详细地回忆了很多事情,比如和他吃过的最后一顿饭。比如,小时候。六十年代食物紧缺,他俩想出一个“妙招”——河边的芦苇在冬天枯萎,杆是黄的,根却是白色的,咬起来一股甜味。那天,他俩就在河边“挖根”。杨卫泽不小心栽进河中的污泥,头部、胸部、腰部瞬间浸没,只剩双脚在上面乱动。刘杰大声呼救,过了会儿,来个大人,一把拉起杨卫泽。
     他对我说,开个玩笑,如果当时他没了,这世上就少了一个当市委书记的杨卫泽,少了那么多事。他说,打死我也想不到,杨卫泽会干违法违纪的事。
  这些是很丰富的细节。

第二个例子:
     同样是找人。我再举个例子。
     2015年这个端午假期不平静。继6月20日南京一辆宝马车闹市区肇事致两死多伤后,江苏无锡22日上午又发生一起惨烈车祸。6月22日7时20分左右,在无锡市滨湖区南湖路南泉裕村旁路段,一辆别克汽车连续撞到和带倒多辆电动自行车,致10余名群众受伤,造成5人死亡。这是早上发生的事情,领导下午通知我,让我去无锡。我傍晚到了。这时候如果去现场,黄花菜都凉了,现场肯定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我先去医院,找了受伤的人,了解案发现场、经过。这远远不够。因为这件事其他媒体也做了报道,我的新内容在哪里?
     我觉得新闻内容有两点可挖:一是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二是肇事者是个怎么样的人,媒体还没报道过,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我从公安系统内部的人那边得知,这人可能有癫痫病。这需要求证,一个消息源不够。要找到公司的人、熟人、亲戚了解。
     晚上,我打车去现场找人,现场果然很干净了。肇事者所在的公司大门紧闭,黑乎乎的,没人。我在附近转悠,找到其他公司门卫,进一步了解案发经过。一个门卫听到有人喊“撞人了”,他透过窗户看到有人躺在旁边的桥上。他说,“我原以为只有一个人被撞了,出去一看,1000多米长的路上都有人躺着,太恐怖了。”
     这就丰富了采访内容。
     但是,肇事者是个怎么样的人,还是不太清楚。
     我在公司附近转悠,看到公司门口有家小饭店。饭店上有招牌,有联系电话。我拍照留存。
     回到宾馆,我打电话。一个女的接电话了,她居然是肇事者的表姐,从小一起长大。这样一来,很清楚地得知肇事者以前得过癫痫病。
     我再要到肇事者的表哥电话,进一步求证。
     综合多方信源,多方求证,我写了一篇独家报道——无锡致5死多伤司机被疑忘记吃药癫痫发作,或爆驾照安全漏洞。
     你看,我虽然比其他媒体人晚到了事发地,但还是要想办法多找人问,不停地问,最终一定会有收获。
     当然,运气也要有一点。其他媒体人也找过肇事者表姐,表姐当时没透露身份,没详细说,我刚好取得了她的信任。


第三个例子:
     刚才讲的是找人见面采访。还有一种,是电话连线采访。
     首先,要录音。
     其次,要平衡,小心求证、多方核实。
     对仅有当事一方的说法,未能采到另一方或官方说法的,除非报料者或一方当事人有充足证据(书证、录音、录像等),不然不能轻易写稿。
     电话采访,还是要找人。微博、微信、论坛都是渠道。一切网上的渠道,都可以成为找人工具。
     比如,2015年10月3日,扬州6岁女童王某某随奶奶一起到泰州姜堰华港镇亲戚家喝喜酒时失踪。目击者称,曾看到一名戴着头盔、骑着电动车的男子,将小女孩带走。3天后,经公安机关搜索,在姜堰华港镇一河边发现失踪女童的尸体,证实她已被害。10月8日,犯罪嫌疑人王冶被警方抓获。
     刚才我讲过,新闻两点,一是发生什么事情;二是当事者是个怎么样的人。好,这件事大家知道了,现在要找人了解他是怎么样的人,最好能找到他父母或邻居。我在南京,事情发生在泰州。现在是晚上,赶过去太晚,而今天必须要写文章。
     怎么办?你们想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
     我通过泰州当地其他记者,要到他父母电话,可是没人接。
     我通过微博搜索到凶手住在哪个小区。但微博没人回复我。
     于是,我转而到“58同城”、赶集网,我敲入这个小区名字。你知道,这些网站有些人出租房屋。那么,可能就有他的邻居。我大海捞针,打了二三十个这个小区居民的电话。终于,快要到放弃的时候,意外地找到一个邻居,一个老师,一个对凶手很熟悉的人。
     这个李老师举了3个“乖张”的例子。比如,王冶“聪明”,对机械“有天赋”,“超出一般人的能力”,很多都是自学而来。他有两三辆摩托车,“经常把摩托车改装成三轮车,然后,又把三轮车改装成四轮车。过一段时间,可能又改回摩托车,让人难以理解”。
     二是,王冶自从二三十年前离婚后,一直单身。有人曾给他介绍对象,他几乎一口回绝,口气不太友好,“找什么对象啊!”——没有任何感谢的客套话,有点不近人情。有点悖论的是,王冶的另一面是肯帮助人,“谁家摩托坏了,找他帮忙没问题,他有各种维修工具。有时候,看到谁的摩托坏了,他还会主动上来帮忙”。这两面矛盾地统一于王冶,人的复杂性正是如此。
     于是,我这个稿子就有细节了,有不一样的内容了。我再找了几个人,丰富了稿件。第二天,我再出发去泰州进一步采访。
   举上面三个例子,我想说的是:对记者而言,找人永远是个问题,要有耐心地找人,要有技巧地找人。
   
2、提问和说服
     前面说过,找人很关键。找到人后,说服他接受采访、怎么提问又是个问题。
     面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A、面对政府部门,不卑不亢。要想到所有要采访的部门。
     一般情况下,直接提问,不要说一大堆地“你是谁谁谁,从哪里知道什么事情,要问什么事情”等等。对方可能没耐心就挂掉了,或者含糊说不知道、不清楚。你应当直接问,要问核心问题。比如,你不知道一个人抓到还是被抓到。那你就问,xx部门,人怎么还没抓到。或者,人是什么时候抓到的?他问你是谁,你再报上身份。
  当然,这只是一种方法。每个记者的提问方法不同,也许适合你,也许不合适,因人而异,要慢慢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随机应变,有时候态度可以比较直接,有时候可以比较迂回。

  B、面对普通人、陌生人,寒暄,尽量取得信任。
  面对要长篇专访的人,要对症下药,看他喜欢什么或害怕什么。
  比如,我采访江苏宿迁市泗洪县法院院长耿辉。
  一首名为《法治青天我来扛》MV,改编自屠洪纲《精忠报国》、被外界戏称为“法治神曲”的歌曲,其作词者和演唱者都是同一个人:江苏宿迁市泗洪县法院院长耿辉。
  这10多天,对于这首“神曲”,有人赞有人弹:喜欢的人,直呼严肃法官华丽转身成“男神”、“歌神”,“满满法治正能量”;不喜欢的人,则称其有哗众取宠、自我炒作之嫌。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争议就是新闻。怎么找到他,怎么说服他接受采访。之前南方都市报曾经联系过法院,想采访他,被拒绝了。
  首先,他在宿迁泗洪,比较远,去了也不一定能采访到。这时候,先打听到他的电话,很重要。还是要找人!
  我本身是做法制新闻的,认识一些法院的人。我通过微信朋友圈搜索“耿辉”两个字,看到南京市中级法院的一个副处长分享了这首歌。我就给她打电话,问她认识不认识耿辉。她说不认识,我让她帮我打听。第二天,她给我电话了。
  给法院院长耿辉打电话之前,我要做两件事:一是怎么说服他接受我的专访,不是三言两语简单说,而是专访;二是,我怎么提问,我的提问要有水平,对方才会更愿意说,更有表达的欲望。我要做一个详细的采访提纲。
  于是,我先要搜集相关资料,包括耿辉的简历,包括耿辉的法院工作,一些工作亮点、难点等等,拟好采访提纲。
  第二天,我给法院院长耿辉打电话。电话里,我先客套一下,说我是澎湃新闻的记者蓝天彬,负责江苏的政法条线的新闻,平时和法院联系比较多,包括省高院(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也经常联系。希望和泗洪法院也更多联系。这就给他释放一个信号,我是一个条口记者,一个懂行的记者,不是什么都不懂就来采访的记者。
  然后,我说,我看到《法治青天我来扛》,最近在网上挺火,挺有意思的,你们当初是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MV?
  这就是第二步,找一个好切入、好回答的问题,直奔主题,让他直接回答。他肯定会简单地回答下。采访就开始了。
  但事情并不顺利。当时,我碰到一个坎。法院院长说,他不能随便接受媒体采访,要经过县委宣传部同意。这时候,怎么办?我不认识泗洪宣传部的人。即使认识,也不太好通过宣传部同意再采访。
  显然,我应该打消法院院长的顾虑,继续采访。
  我对他说,能不能先和我聊一下,到时候需要的话我再和宣传部联系,这样大家都比较方便。
  接着,我马上再次提问,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采访上,问题上。于是一个小危机就解除了,他暂时同意回答问题。
  这是第三步处理手法。
  还有第四步。
  聊着聊着,他会说,我现在比较忙,能不能结束采访?
  这时候,我的采访才开始十多分钟,还没全面展开。于是,我就转移方向,说我再问几个问题。我把问题转移到法院的工作亮点上。
  比如:
  针对执行难,泗洪县法院发动了一场轰烈的整治“老赖”行动。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耿辉将“治老赖”的突破口放在了公职人员身上。
  当初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对于他来说,轻车熟路,随口就可以回答。于是他接着回答,我的采访也得以继续。
  问着问着,我再转回之前没问完的问题,让他回答。
  就这样,我和他相当于是隔空交锋,我是避虚就实、虚虚实实,围魏救赵,声东击西,各个击破,聊着聊着他也进入采访状态,我们聊了快两个小时。
  包括他的工作、生活方方面面,我都有了一个印象,这就好写稿子了。
  大家也看到了,采访随时要注意对方的心理变化,作出应对。
  我采访了法院院长之后,又再采访了几个法院法官,谈谈对他们院长的印象。还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到江苏省高级法院研究室主任也转发了视频,我认识他,马上和他联系,让他谈谈对耿辉的印象。这样,我的稿件消息源很多,内容很丰富,能做到与别人不一样。
  
3、采访提纲
  刚才说到,怎么提问,怎么说服对方接受采访。前提是你至少要有点懂采访内容,要做好准备工作,不能一无所知就开始问。
  换句话说,你要做好采访提纲。我的做法是,每次比较大的采访,至少要准备20个问题。围绕着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展开大问题、小问题,问题套着问题。
  其实,新闻采访无非是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再来举《无锡40岁副区长辞职“卖咖啡”:不喜与人周旋,想换个活法》这个例子分析一下。一个处级干部辞职创业,还是很吸引眼球、让人关注的。采访前,我觉得,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反复问,直到对方说出更准确的答案,或者更丰富的答案。
  比如,我采访这个辞职副区长,问他,为什么要辞职?
  他的回答很简单,说,一份工作干久了,就想换一个。
  这个回答,显然太简单、太含糊了。
  于是,我在问了其他问题之后,又倒回来,换一种方式问,问他什么时候产生辞职念头?
  我还可以问他,什么时候确定要辞职?有催化剂或者什么事情,触发你决定离开?你怎么看自己的辞职?
  其实,这些都是围绕着为什么辞职展开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个经验,一个问题,你反复问,我反复回答。正是在这种反复回答中,我的思路慢慢变得更清晰,更有逻辑,回答得也就更全面。
  同一个问题,你可以从多个角度提问,问到你满意为止。
  这个辞职副区长,正是在这种思路的碰撞中,给出更完整的回答:“一份工作干得差不多了,就想换。我今年也40岁了,如果按照退休年龄的角度,我还有20年时间。我希望换个工作,让人生更丰富。我原本以为公务员干个三五年就差不多了,没想到公务员这份工作挑战很多,我在不断地解决很多问题,个人也在不断成长,也就没有一定要离开了。我这么多年,接触了十几个行当,学习不同的领域,有意义,有收获。我要离开,无非是想要学习新的东西。”
  还有,一些尖锐的问题,我们可以表述得委婉一些。意思是这个意思,表达不一样,对方听了不会感到很刺耳,他能接受,能回答,那就好办。这并不是说,一个问题你非要问得人家慌了,非要显得很犀利。犀利提问只是采访的一种方法。你可以有多种方法,重要是让对方想说,而且要说出更多内容。

4、真实原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做新闻,追求的是接近真实。
  我们无法说自己写的新闻每个字都是真实的,首先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其次我们能调查的范围、手段也是有限的,但至少我们要追求接近真实情况,找到越多消息源越好,并且要做到小心求证。
  很多时候,口头说的不太可靠,说话容易没谱。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时候,你要去求证,去交叉验证。而书面的证据,就显得相当重要。
  越是吸引眼球的新闻,你越要小心求证,最好是有书面的证据。
  比如,中国青年报前段时间的一篇报道《人大学生本科毕业后回炉读高职学一技之长》,说的是一个名叫乔东的人,从人大新闻专业本科毕业后,居然回炉去读了徐州的一个高职。
  这篇报道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大同一届的学生说,没有这个人。最后,查出他是一个在人大短期进修的人,这和人大本科毕业是两回事。
  这篇报道的记者犯了一个错误。她听到乔东说自己是人大毕业的,就当真了。如果你要求对方出示毕业证书、学位证书,那么就不会出现这个乌龙。即使对方推脱证书不在身边,你也可以去学校等地方查询。
  我也可以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前段时间,南京很多媒体报道这么一个案件:
  3月13日中午,家住南京栖霞区的刘女士,发现停车棚里的电动车不见了。辖区的燕子矶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在监控视频看到一名男子骑自行车进来,骑电动车出去。
  这名被逮住的男子,叫刘征(化名)。刘征说,他今年52岁,是一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目前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老师。他之所以偷车,是因为“没钱”,“我每天都缺钱”。因涉嫌盗窃罪,刘征被取保候审。
  名校博士生竟沦为偷车贼?南京多家媒体对这一稀奇事进行了报道。江苏一家电视台是这么报道他的身份的:南京大学毕业博士,精通英、日、德、韩等多国语言,正自学阿拉伯语,曾任大学讲师……

  我看到媒体报道后,觉得有意思,就也去了派出所。
  一开始,我也像其他媒体那样,常规地采访,问问题。
  但我留了一个心眼。他说他是东京大学的博士生,那么能否把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给我看看。我跟他去他住的地方,他说房间太乱,找不到了。
  他说他是心理学博士,我就随口问问佛洛依德、荣格等等,我感觉他的回答比较含糊,不像专业学过心理学的。
  加上之前媒体报道他是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那么南京大学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呢,他还是说找不到。
  我心里起了疑问,接下来就做了几件事。
  我托人去南京大学档案馆查询,结果没查到这个人。
  我还托人去查江苏教育学院查询,是不是他在里面工作过,得知他是在学院宣传部当过干事,后来辞职。
  我托人去查他的户籍,得知他确实是研究生毕业。
  我通过中国知网等论文网站,查到同名的他的论文,就读学校不是南京大学,而是湖南师范大学。
  进而,我联系湖南师范大学,找到他的研究生导师,了解情况。
  最后,我再打电话给刘征,他一开始仍坚持自己是南京大学硕士生,东京大学博士生。过了会儿,他承认自己并非博士,也不是南京大学硕士生,而是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并说出自己的硕士生导师。      
  至此,偷电动车的“博士”学历露馅了。他并非毕业于南京大学,也没有获得什么博士学位。而是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生。
  大家可以从我求证的过程,看出一篇新闻的采访过程,必须要有小心的求证,才能尽量避免错误。
  
5、客观呈现,平衡报道
  刚才讲到新闻的真实性,需要求证。但是,真实性也分好几种,有片面的真实,有局部的真实,也有比较全面的真实。
  我们做新闻报道,希望在真实基础上,有个比较客观的、中立的呈现,有个基本的平衡。
  很多时候,老百姓的话不可信,官员的话也不可信,这时候两边的声音就要有个平衡。如果你只报道一边,风险就可能比较大。
  比如,有时候拆迁户为了自己的利益,会隐瞒一些事实,或者歪曲一些事实;比如,律师站在当事人角度,会避重就轻,会重点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些内容;比如,有时候官员讲话会弄虚作假,混淆视听。
  凡此种种,你就要有求证意识、平衡意识,尽量展现多方的声音,尽量不要一边倒。

  我举个例子:
  平坟运动,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前几年,河南的平坟运动很激烈,强制平了几代人的坟墓,为了腾出耕地。
  2014年12月,网上爆出江苏徐州沛县也开展平坟运动。
  这个新闻,不是简单地问几个村民就完事了,这太片面了。必须要有抽样调查,对沛县的几个乡镇走访,去问村民、村支书、镇政府,去和县里的政府部门接触,来获得总体印象。
  于是,我走访了好几个乡镇,获得第一手资料,有人一下子就平掉6个亲人的坟墓。
  然后,我和镇里面、县里面接触,说服他们接受采访。在采访中,我得知退休副县长、民政局长都平了自家的坟。
  我详细了解哪些人要平坟,怎么平坟,平坟以后骨灰怎么安置。
  我写了《江苏沛县平坟调查:一下平掉6个亲人坟墓,官方称都是自愿的》,我指出江苏沛县的平坟运动相对比较平和,但同时村民们的怨言怨气也是有些重的,平坟如何与普通民众的朴素情感和信仰达成平衡,是个问题。
  这样,稿件才更全面,有平衡感,而不是单纯地刺激眼球。
   
6、找不到人采访怎么办
  上面说的是能找到人的情况,可是,有时候找不到人采访,或者对方不愿意接受采访,怎么办?
  这时候,你可以充分利用专家、学者资源,采访他们,让他们各自发表意见,对这个新闻进行调和、平衡,免得只偏向一方。

  来看《江苏一法院让律师在法庭上宣誓:若说谎,灵魂将日夜不安》这篇报道的例子:
  江苏宿迁市沭阳县法院要求案件的当事人和代理律师都宣读誓言书,法院起草的宣誓书内容为:“我作为本案的当事人,所作陈述可能会对他人及其家庭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他人的一生。因此,我面对法庭,郑重宣誓:以我的人格及良知担保,对法庭如实陈述,据实回答。如作不实陈述,违背良心和做人良知,灵魂深处将日夜不安,内心饱受折磨和煎熬,不但要受到法律制裁,同时将作为不诚信之人,被贴上耻辱标签,受到道德谴责。”
  这件事有争议,沭阳法院有压力,不太愿意继续接受采访。
  业界和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我就通过采访专家学者,呈现不同声音。整篇稿件虽然没有沭阳法院的详细解释,但我也做到了平衡。


二、新闻写作
  其他行业,比如销售,大家事情谈拢了就可以回家了,我们记者采访完了,只是刚开始,还要回去写稿,写完了才算完事。所以,怎么进行写作,也是记者这个职业要一直学的地方。
  一是多看好的新闻作品,先从模仿开始。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只有向更好的作品学习,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你不能整天只盯着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学习八股文,要向市场化报纸学习。你不能整天只盯着中国新闻奖这样的作品学习,这些作品大部分价值不高,要多向真正好的新闻作品,包括国外的新闻作品学习。
  比如卡波特的《冷血》、李海鹏的《大地孤独闪光》。
  比如,我经常看的报纸、杂志有《人物》、《南方人物周刊》、《博客天下》、《南方周末》、《财新周刊》等。
  现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有些做得不错,我关注了一些,各位有兴趣也可以看看:棱镜、新闻当事人、网易人间、谷雨故事、正午、新浪新知等。
  一些时尚杂志的特稿也不错,比如时尚先生、GQ杂志等。
  还可以关注澎湃新闻,以及澎湃在江浙地区的微信公众号“富贵门”。富贵门长期关注江浙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新闻。
  二是积累一些专业知识,同时多看杂书。
  记者本身看上去很驳杂,但有些知识`是要掌握的。比如,我是政法记者。那么,你总要知道法院开庭流程吧,比如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环节;你总要知道一些罪名,比如贪污罪、受贿罪大概是怎么回事吧。
  比如,你想做经济新闻,那么总要知道一些经济学常识吧。
  包括文学作品、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书,有空也可以看看。
  比如,我在调查徐州沛县平坟中,就用了抽样调查、田野调查。
  尤其是小说、电影等,你会发现有时候和新闻是相通的,有时候你可以用他们的表现手法,前提是新闻内容真实。
  一般的社会新闻怎么写,你看看《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看几天你就会了。
  不论是一篇普通的社会新闻,还是特稿,都需要谋篇布局。
  有的结构很明了,三段论,三部分;有的结构比较复杂。

  接下来,我讲几种新闻的表现手法。
  A、细节描写、场景描写
  新闻很多时候要靠大量细节支撑,靠细节推动,这需要你去观察、注意。
  比如,无锡40岁副区长辞职“卖咖啡”:不喜与人周旋,想换个活法
开头怎么写?开头特别重要,开头写好了,文章就成了一半,接下来水到渠成一路往下写。
  我是这样写的:
  “你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改变世界?”
  江苏无锡创客空间“3W咖啡”坐落在无锡新区软件园,墙上挂着多个商业人物的像,用粉笔写着他们的话。其中一句话,是乔布斯说的。

  我为什么要用墙上的乔布斯这句话开头,就因为这句话和新闻当事人的状态是契合的。这句话放在开头,你马上能感受到新闻当事人的状态。
  比如,
  《江苏沛县平坟调查:一下平掉6个亲人坟墓,官方称都是自愿的》
  北风劲吹,华北平原洒满阳光,仍让人感觉刺骨寒冷。72岁的沛县大屯镇老党员张振志蹲下身,凄楚地扒拉几下砖头,起身指了指,说“这是我亲人的坟,我平了”。
  徐州沛县,一个引刘邦为豪的苏北小城,近日因突然被曝出的“平坟运动”(当地官方称为“殡葬改革”),而卷入舆论的刀尖浪口。
  它是否真的在步河南周口、安徽安庆之后尘,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强制平坟运动呢?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当地实地走访多日发现,江苏沛县的平坟动作相对比较平和,目前已进入尾声。
  不过,以“移风易俗”等名义开展的平坟运动,如何与普通民众的朴素情感和信仰达成平衡、兼容,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上面的报道文字例子中,第一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是场景描写,我们一开始就要营造一种氛围。什么氛围,冷的氛围,天气冷,人心也冷。人心为什么冷?第二句话就交代了,一个人要把自己家的坟墓,亲手给毁掉。这样一写,文章就带着感情,同时又是相对客观的呈现。一看到第一段,读者就可以进入状态。
  
  B、概括主题,升华主题
  有时候,我们在做新闻的时候,要在开头把主题提炼出来,让人一眼知道你要说什么。并且,我们还要把主题升华,从一个宏大的视野去考察,这样才能显示出你的稿件不一样。
  还是回到刚才说的例子:
  《江苏沛县平坟调查:一下平掉6个亲人坟墓,官方称都是自愿的》
  北风劲吹,华北平原洒满阳光,仍让人感觉刺骨寒冷。72岁的沛县大屯镇老党员张振志蹲下身,凄楚地扒拉几下砖头,起身指了指,说“这是我亲人的坟,我平了”。
  徐州沛县,一个引刘邦为豪的苏北小城,近日因突然被曝出的“平坟运动”(当地官方称为“殡葬改革”),而卷入舆论的刀尖浪口。
  它是否真的在步河南周口、安徽安庆之后尘,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强制平坟运动呢?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当地实地走访多日发现,江苏沛县的平坟动作相对比较平和,目前已进入尾声。
  不过,以“移风易俗”等名义开展的平坟运动,如何与普通民众的朴素情感和信仰达成平衡、兼容,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大家可以发现,我在开头高度概括了这场运动,并且指出这场平坟运动的难题,而这个难题是有普遍性的。
  很多新闻,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一开始,我们用简单的几句话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然后马上转入这件事有什么主题、有什么意义、有什么难点等等。相当于,我们引导读者去关注新闻的背后有什么。
  再比如,我在2015年9月份写的一篇预发稿件:《南京虐童案今天开审,被控故意伤害养母坚持不认罪》
  备受关注的“南京虐童案”,将于今天(9月28日)上午在南京市浦口区法院开庭审理。
  检方指控称,“虐童案”的当事女主角、男童“小宝”的养母李征琴涉嫌故意伤害罪。而李征琴本人认为,她自己虽然有过错,但并没有犯罪。李的“虐童”行为构成犯罪与否,或将成为本次庭审的争议焦点。
  这桩由微博“举报”而引发社会关注的养母“虐童案”,连同2013年发生在南京的吸毒妈妈乐燕饿死女童案(乐燕后来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刺痛着这个城市,也让未成年人的监护权问题浮现于公众面前。

  你们看,还是高度概括,并且往前推一步,让大家关注未成年的监护权问题。
  
  C、对话描写
  我们在写新闻的时候,可以叙述和对话交叉,对话有时候可以画龙点睛。
  比如,《“名校博士,精通多国语言”的南京偷车贼说:我被生活打败了》我在结尾,是这样写一个偷电动车、在做家教的小知识分子:

  刘征呈现着多面性,一个小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想着向前,惦记着“再办培训学校”,却一再退步,一再困厄。
  他对高三男生说,你放松点,课堂上认真听、写,下课回家就不要再想,路上可以四处观察,作文很快会提高的。海明威有句话,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你有没有信心?
  学生说,有。
  师生两人挥手告别。
  刘征转过头对我(澎湃新闻记者)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那你为什么偷电动车呢?”
  “那就是被生活打败了。”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场景很戏剧化。用对话呈现,很有现场感。用它来收尾,意犹未尽。
  
  D、隐喻、象征
  你会发现,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有时候是相通的,隐喻、象征之类的手法,都可以拿过来用。
  比如,我在9月份写这篇新闻——《为给蒙冤亲人讨回“平反通知书”,四川一母女接力上访38年》
  开头很血腥、残忍:
  “你父亲陈洪福在1977年系因现行反革命被逮捕,羁押在四川夹江县看守所。羁押期间,由于你父亲精神压力大,心理生理承受不了,于1977年8月1日7时30分左右,坐在监舍内的木制痰盂盒的木柄上,木柄从肛门插入约十几公分。”
  “当日7时40分,被监舍其他犯人发现后,我局立即通知夹江县人民医院医生到场进行抢救,并于8时送县人民医院抢救治疗。因抢救治疗无效,你父亲陈洪福于1977年8月6日下午3时50分在县人民医院死亡。”
  2008年,陈晓文第一次从四川乐山市夹江县公安局,比较详细地得知父亲陈洪福的死因。这距离父亲已经死亡31年了。
  2015年,陈晓文还在奔波的路上,为了一张正式的、彻底的“平反通知书”——通知书抬头要写上陈洪福或陈晓文的名字。这距离父亲死亡已经38年了。

  结尾既有残酷的一面,也有温情的一面。照片还象征着夫妻之情、父女之情。陈晓文修复照片,还隐喻着她要继续“修复”、“讨回”父亲的名誉。
请看:
  陈晓文记得,母亲盖德蓉临终前不知为何,烧掉绝大部分照片,仅留一张父亲陈洪福的残照。这张长宽约6厘米的正方形照片,是父亲在一次被抓了放出来时,看到有人烧毁资料,遂上前抢出自己的照片。照片的一角被烧了,其他边角熏得黄了。
  时光远去,照片泛白、泛黄,父亲面目模糊。陈晓文找人修复,并作翻印,随身携带。
  
  E、电影手法
  在内容真实的前提下,甚至电影的分镜头、蒙太奇,也可以用到新闻中。我觉得大家在学会基本的新闻写法之后,可以多多尝试不同的写法。
  我在一篇普通的社会新闻中,《江苏徐州一患者持尖刀捅死村医:此前曾看过便秘,无其他纠纷》,就用了分镜头,用了上帝视角,详细地描述刺杀医生现场、大家见义勇为制服歹徒的现场,把每个动作拆分,一点一点写出来。连小标题,都可以写成“刀”、“药”、“人”这种高度浓缩的字。
  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采访、写作方法。大家可以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作者为澎湃新闻记者)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0&ADPUBNO=26509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