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5506|回复: 6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刘毅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22:5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61#
发表于 2016-1-12 08:41:44 | 只看该作者
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考试
      其实在昨天我们才知道今天会有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考试的,但是却没人复习一下。直到今天英语课过后也没有一点紧张的情绪,尽管下一堂课就是思修考试。在这之前就听老师说这个考试没多重要,只需要写满字就能得分,所以大多数人都没放在心上,再加上老师说这是开卷考试。真心觉得大学的考试挺水的。而且在考试过程中有同学的手机被老师发现了,竟然也屁事没有。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把问题想得太复杂,导致很多人心里压力很大,导致心理问题严重。例如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压力,学习上的,情感上的经济上的。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蔑视问题,蔑视对手,别把困难想的太困难,这样才有信心,才不会导致临阵打退堂鼓。蔑视,不是说叫你不做任何准备,你只需要把该做的做好,心理上别留任何压力。
60#
发表于 2016-1-12 08:41:09 | 只看该作者
背诵之后的喜悦
     我嘴里说着要背千字文说了好久了,可是这么多天过去了,我还是没完成。都是背了又忘,忘了又背,发现我做事情一直拖拖拉拉的。今天上完英语听力课之后,回到寝室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千字文背了,再加上刘老的又一次威胁,其实谁愿意背这个。在经过一个下午的温习之后,到了晚上我和杨江终于去把千字文背了。我发现把书被完之后,自己十分的轻松。我从小到大最烦的就是背诵作业,大概是我记性不好,人家用一个小时就完成的作业我可能要两个小时。总体来说,完成了任务是十分开心的。
      大概世界上很多事情也是这样的,只有你将它克服了你才会觉得轻松。很多时候我们给自己制定了太多的计划,潜意识里告诫自己一定要完成它,特别是有强迫症的人,如果心里想着有什么事情没完成的话,可能晚上睡觉都睡不好。就好像是睡觉之前必须上个厕所。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别给它下达太多的命令,这样或许我们才会感觉到轻松。
59#
发表于 2016-1-12 08:38:27 | 只看该作者
                                                                            读《论农业》有感                                                                                          《论农业》是一本讲农业的书,这本书成书于公元前37年,是一个名字叫做瓦罗的人在80 岁时为其妻凤达尼娅写的。全书共分3 卷,第一卷讲农业本身,包括农业的目的、范围和分科,并对农业结构、土地质量、生产工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对葡萄、胡桃、无花果、橄榄等干鲜果品的栽培管理,谷物、豆类等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多种农作物的贮藏及加工出售等作了详尽描述;第二卷论述牛、羊、猪、马等牲畜的起源、饲养管理、使用方法,以及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牲畜的形态及效力的年龄;第三卷论述家禽及各种小动物的饲养,如对画眉、孔雀、母鸡、兔、鱼、蜜蜂等,以及对各类鸟舍的结构到鸟的饮食习惯、繁殖等都作了概述。
之所以要选这本书来读是因为我想了解西方古罗马地区的悠久种植历史,他们种植的农作物大多数都和中国的不同,有很多古代中国所没有的农作物,例如对葡萄、胡桃、无花果、橄榄等干鲜果品的栽培管理,这位是中国古代所没有的农作物。都说治本于农,务滋稼穑。要想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历史就应该从最基本的农业开始。
中国一直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忽略了许多国外先进的种植技术。例如本书对牛、羊、猪、马等牲畜的起源、饲养管理、使用方法,以及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牲畜的形态及效力的年龄都做了详细的研究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古罗马能够强大起来,这和它本身发达的农业是分不开的。
相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科普类数目,这本书显得那么活泼生动。该书采用对话体裁,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人入胜。有趣的是,参加对话的人物的名字,均与各卷的主题相关。如在谈论大田作物种植的第一卷中出现了阿格利乌姆和阿格拉西乌姆,这两个名字的字根都是拉丁文的“田地”一词。在论述畜牧业的第二卷中的人物斯克罗法,又与拉丁文的“猪”字同音。另一个人物瓦克西乌斯源于拉丁文的“母牛”一词。第三卷在论述宅旁经济时出现了阿庇乌姆一人。这正是拉丁语“蜜蜂”一词。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一些浅显易懂的农业知识,特别适合喜欢种植的人群学习阅读。不光如此,喜欢写科普类文章的人们也可以效仿上面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
58#
发表于 2016-1-12 08:38:05 | 只看该作者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哈罗德·D·拉斯韦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本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作为学新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读一下。本书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相信学新闻专业的学生都知道,宣传工作对一场战争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在一战期间很多国家就十分注重对外宣传工作的作用,例如德国希特勒就到处演讲,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自从1914年的战争以来,有大量的迹象表明人们对国际宣传怀有浓厚的兴趣。
        拉斯维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信息所使用的符号上,包括交战双方所使用的报纸、宣传手册、传单、书籍、海报、电影、图片等等。他对战时宣传的研究既关注宣传过程,也致力于探索一个对内容分析有用的分类体系,即如何激起人们对敌人的仇恨,如何维系与盟国以及中立国的友谊,如何瓦解敌方斗志。拉斯维尔认为宣传的目的和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这四个方面。
  通过此书,我们可以看出宣传工作能给人们带来灾难或者幸福。例如普利策,人们称它有两张脸,是因为他既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于此同时也给新闻事业带来黄色风暴。像赫斯特更是一个十足的恶魔,他将新闻事业作为发动战争的工具,而自己却在一旁数着钞票。
  这篇文章教会了我运用宣传的技巧,我获益匪浅,是一本不错的书。
57#
发表于 2016-1-12 08:37:34 | 只看该作者
读《21天搞定电影剧本》有感
      相信观看了那么多的电影之后每个人心中都曾幻想过做一个导演,把自己觉得电影中不合自己世界观的剧情都改成自己所幻想的那样。抱着这种心理的我就在教研室翻阅了这本书。说实话,看到这个书名我是怀着质疑态度的,想想都知道,没有一个人会在什么基础都没有的情况下,用21天写出一个电影剧本来。
      说实话,再读了这本书后,我是什么也不懂的。在经过百度了解之后,我给出了下面这些讯息。
      这部书是由一个美国作家写的,名字叫做维基金。《21天搞定电影剧本》是一本用最简要、最实用的文字写成的编剧技巧书,一本从准备编剧到完成剧本的行动指南。《21天搞定电影剧本》不涉及高深的理论,但充满实战的技巧,作者从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将编剧有可能遇到的障碍一一罗列、剖析、化解。《21天搞定电影剧本》提出在21天里搞定剧本的概念,不限于实际操作的步骤,更旨在通过这一概念鼓励编剧同自己的内心交流,发现自己的潜力,从而达到自我认识的深化。作者还在书中列举了许多颇为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分配和安排写作时间,如何提炼电影的主题,甚至如何改善写作环境等等。作者尤其针对编剧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并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说白了这部书不涉及什么高深的专业知识,全都是一些普通的平常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用它给出的方法就可以完成一些小小的电影剧本。这本书主要是教人们如何发掘自己的灵感,和自己的心灵沟通,面对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能教会自己如何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老师。我从这本书上没学到什么电影剧本的技巧,反而学到了一些心灵调节的办法。
       这部书所谓的电影剧本写作技巧就是跟随自己的心中的想法去做,叫我们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在电影娱乐发达的现代社会,电影产业已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主要方式。如果真的需要写一部电影剧本,这部书能够提供宏观写作方向。
56#
发表于 2016-1-12 08:37:17 | 只看该作者
读《汶川记忆有感》
      距离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了7年之久,这一段惨痛的记忆令人不忍回忆。记得当时的我还在读小学,地震来了我么们那儿因为距离震源比较远,所以只能轻微的感觉到震动,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惨痛的记忆。这本书是由石家庄日报和绵阳日报联合出版的一本关于汶川地震的回忆录。
      家庄日报社与绵阳日报社的18名记者。用时40余天,走遍了各个重灾区,用文字、图片和视频两种方式,记录下了100位普通人在地震中的经历。他们的讲述。全景式再现了汶川地震袭来时的狰狞。还有地震中普通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
       本书一共包括了6个篇章,其中有震撼篇,童真篇,悲怆篇,逃生篇,生命篇,亲情篇。这本书记录了亲情,师生情,人和狗之间的信任,充满了希望,让我们目睹了灾后人民的坚韧。
       这是一本正能量的书,作者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她的笔触更多的指向灾区的孩子与老师,特别是孩子们。那些孩子们在灾难降临的瞬间,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敢与真诚,在救灾的过程中,他们迅速的成熟,成为灾区重建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作者也敏锐的感觉到,这些都不是常态,如果有一天一切归于沉寂,这些直面过灾难的孩子们,他们如何适应灾难带给他们的生活的变化。也许,他们还要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独自咀嚼曾经的恐惧与伤痛。胡总书记昨天强调,要加快灾区建设的步伐,把原定三年的重建任务力争在两年内完成,这点虽然有些困难,但还是容易做到,但精神家园的恢复,心灵阳台的重建,却不是两年时间可以完成的。这方面,我们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汶川记忆》的作者正着力于此。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人的力量的强大,让我们认识到人的心灵的强大。每当我面对危险时或许我会想到这本书,它教会了我不放弃。
55#
发表于 2016-1-12 08:36:50 | 只看该作者
读《皮囊》有感
      《皮囊》的作者是蔡崇达,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蔡崇达这个人。
      1982年生人,闽南人。
大隐隐于市的新生代媒体人,人称“天才达达”,韩寒口中的“写作大师”。
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
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 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
蔡崇达1982年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作家。蔡崇达,国内非虚构写作的践行者,“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令我惊讶的是,2013年,他创办男装品牌“单农”,成为国内最具艺术质感男装品牌。他不光对写作造诣颇深,而且对服装设计还很精通,不可不谓是一名才子。
打开《皮囊》,读到蔡崇达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挚,坦荡荡的自然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人难免的喜,悲,,所以很真。视人生无常曰正常,或许是顿悟世情,也可能是保持冷漠事不关己的距离,自我保护。
这本书里曾说,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者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从内部把人照亮。荒野中有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皮囊或许不同,有的人的皮囊比较光鲜,有的人的皮囊比较暗淡。但这都不要紧,要紧的是皮囊里包着的那颗心是否鲜活。我们或许太注重自己的皮囊而放弃了对内心的培养,内心正常健康才会即使皮囊破旧也会迸发出光彩的光辉。
54#
发表于 2016-1-12 08:36:27 | 只看该作者
读《大卫科波菲尔》感想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巨著,这本书描写了主角大卫科波菲尔从出生到成年的悲惨生活,好在最后主人公活的比较幸福,以比较愉快的结局收尾。这本书反映了资产阶级社会下的等级分化,穷人和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受着压迫。这本书其实就是狄更斯的自传。狄更斯出身社会底层,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在狄更斯十二岁那年,因负债无力偿还,带累妻子儿女和他一起住进了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当时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全家人中只有他俩没有在狱中居住。父亲出狱后,伙更斯曾一度进惠灵顿学校学习,不久又因家贫而永久辍学,十五岁时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他学会速记,被伦敦民事律师议会聘为审案记录员。一八三一至一八三二年间,狄更斯先后担任《议会镜报》和《真阳报》派驻议会的记者。这些经历有助于他日后走上写作的道路。他一生所受学校教育不足四年,他的成功全靠自己的天才、勤奋以及艰苦生活的磨练。一八三六年,狄更斯终于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而名满天下,当时他年仅二十四岁。
这本书还宣扬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例如史蒂尔福斯,他和大卫科波菲尔是从小较好的朋友。在雅茅斯史蒂尔福斯拐跑了艾米娅,但最终史蒂尔福斯竟然死在了海难中,正是因果循环。
说到底,这本书就是讲
善良的大卫科波菲尔 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现实意义:在人物的塑造上,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
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
53#
发表于 2016-1-12 08:35:58 | 只看该作者
读《骆驼祥子》有感
      老舍是满族人,是北京人。他一生写过很多书,可以说他大多数作品都与反压迫有关,它象征着革命。1966年老舍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1978年6月3日,有关单位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为老舍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于是,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是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车,也被夺走了。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人和厂子”继续拉车。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虎妞死后,小福子又表示和他一起过,可是当祥子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后去找小福子时,才知道小福子已进了“白房子” 并上吊死了。

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的。小说,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如果不是他们的迫害,祥子也不会从充满希望走向堕落,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吗?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 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

虽然这只是一本小说,但是它折射出了人性的懦弱,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但我们可以在追求的过程中慢慢改变。毕竟明天会怎样?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把握今天。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过惯了和平安逸的生活,不能够体会生活在19世纪的那一群人被压迫的心情。老舍是那个时代的革命的思想宣传的代表者,他唤醒了人们麻木的心灵,对唤醒中华人民的沉睡的心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