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5484|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赖香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22:4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62#
发表于 2016-1-8 13:27:09 | 只看该作者
媒体人离职盘点:转身,他们去往何处

近两年,可谓是传媒界风起云涌的两年,离职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虽然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职、跳槽也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随着一个又一个媒体人义无反顾地离开,曾经风光无比的传媒界,不禁让人忧虑:真的是冬天来了吗?在2015年的末尾,在这个冬天,回望传媒界的这一年,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媒体人的转身。

1月14日,在这2015年的伊始,时任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下称FT中文网)中文网总编辑的张力奋就在自己微博上宣布离职,并表示“未来将专注写作和研究”。张力奋于2003年加盟英国《金融时报》,并创办FT中文网。他曾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工作10余年,曾任助理电视制作人、国际台中文节目资深制作人、新闻节目制作资深培训师、中文节目新闻时事主编。FT中文网的成功与张力奋多年苦心经营、搭建人脉资源等不无关系。这位“媒体老兵”的下一站,是去往母校复旦大学,担任新闻学院全职教授职务。正如张力奋自己所言:“我是个两栖动物,有大学情结。过去十多年,在两岸三地四所大学做过客座教授。现在重回母校,出点力,报答当年教诲之恩。”

6月18日,《新周刊》前执行主编封新城在微博上晒出手写离职信,宣布全面退出《新周刊》。“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过渡,本人现已全面退出《新周刊》,并加盟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出任运营合伙人兼首席内容官,主管内容生产及视频发展业务。” 封新城在微博中这样写道。此前,2014年12月13日,在“2014中国年度新锐榜”颁奖典礼上,封新城就已宣布卸任执行总编一职,改任《新周刊》顾问。如今,他已宣布全面退出,和《新周刊》彻底没有了身份上的牵绊。对此,他说道:“我相信,我会从华人文化的角度去寻找和《新周刊》的深度合作。”封新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从来没想过会离开,很不舍与《新周刊》的感情,但是视频、影视领域的工作对自己吸引力更大,更想尝试新的内容,只能忍痛挥别。

7月14日,爱奇艺正式公布,首席内容官马东将于10月卸任,进行视频内容领域创业,并与爱奇艺继续保持长期合作。同日,马东转发爱奇艺公告,并说“YOLO”(You Only Live Once)。9月16日,马东携带自己团队以及新公司在四季酒店正式对外亮相,正式推出创业项目未米传媒。马东任职的近三年来,爱奇艺的内容业务高度发展,独家播出了《来自星星的你》、《爱情公寓4》、《爸爸去哪儿2》等现象级电视剧及综艺节目,还主导出品了《奇葩说》、《盗墓笔记》、《心理罪》等原创内容,获得极好的口碑和收视率。马东在爱奇艺可谓成绩斐然,那他到底为什么选择离开呢?马东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是一个不作不行的人”,人生只活一次,希望尽量的去多体会一些角色,增强心中的幸福感。在8月参与录制的综艺节目《天天向上》中马东也自曝从湖南卫视跳槽到央视,再从央视跳槽到视频网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遇到了“行业瓶颈”,第二个原因便是好奇心太强。同时他也称自己是“作无止境”,喜欢往新东西上“作”。

9月9日,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发表了题《生命的后半段》的长微博,宣布自己从央视辞职,加入创投界。与此同时,紫牛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猎豹移动CEO傅盛与张泉灵也于同日宣布正式启动紫牛创业营和紫牛基金。据悉,紫牛基金是一个专注在早期创业的天使投资基金,其愿景是做一支长青基金,不以短期盈利为目的,帮助创业者找到风口。在央视任职时间长达18年之久的张泉灵,之所以选择在42岁之际离开,她解释,是希望换个角度去思考人生,“如果,人生停在这里我并不遗憾,如果它还可以延续一倍的话,我应该用什么来填充它?”她给出的答案是,有一个新的开始——“我今年42岁,1997年来到中央电视台至今也有18年了。42岁虽然没有了25岁的优势,可是再不开始就43了。所以,这就是我新的开始。”“我要跳出去的鱼缸,不是央视,不是体制,而是我已经在慢慢凝固的思维模式。”

11月8日,2015年的记者节,在这特殊的一天,南方报系副总裁苟骅宣布离职,并创办“南友圈”。据了解,“南友圈”是一个前南方系媒体人的互助社群,其目标是帮助已经离开或者即将离开传统媒体的人,更好的完成这次角色变换。据悉,苟骅很早就开始在南都内部尝试转型,然而,这种体制内的改革的作用是有限的,结果并没有成功。于是,这一次,他下定了决心,跳出体制重新开路,选择了离职。苟骅认为,这股离职大潮在未来几年内会更加明显,他希望能帮助曾经的同行去更好的完成转变。

不只是这些,在这一年,还有更多熟悉的媒体人选择转身,挥手告别媒体圈:搜狐总编辑吴晨光,前凤凰卫视记者、主持人闾丘露薇,央视《新闻联播》主播郎永淳、《晚间新闻》主播赵普,曾写下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原《南方周末》资深编辑蒋昕捷,因一封“我的胸太大,这里装不下”辞职信走红网络的原九派新闻记者彭玲玲,操盘《南风窗》、《第一财经日报》这些大媒体的总编辑秦朔,曾供职于《新世纪周刊》和《新京报》、发表过《药家鑫父亲坦言不理解儿子》,《奥运梦碎》等一批相当有影响力的稿件原《新京报》知名记者孔璞……
对于这样的“离职潮”,有媒体人不客气地指出,有些媒体的离职人确实既在消费官媒巨大社会声望与公信印象,又在尽最大可能再次消费公众信任谋取巨额商业利益。敬一丹却不以为然,她对媒体表示:“每当有变化的时候,都会带来个人选择,尤其是如此大的变局,没有一个人不在其中。媒体人也会有一些因人而异带来的选择。”对于媒体人离职的选择,南都报系运营中心副总经理栾春晖则认为:“传统媒体曾经戴在头上的诸多光环,以及这个职业的社会优越性的客观存在,使得传统媒体人的流动被关注得相对较多。传统媒体需要阻止这样的离职潮继续下去,顶住互联网的冲击,成功转型。”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说道:“媒体人的离职宣告,背后还是固有的媒体生态正在塌方,新的媒体生态尚在建立中。”“在现代社会变革中,传媒业总能比其他行业中更敏感、迅速地反映变化,同样,其负面影响,也是传媒业首当其冲。”
无论社会还是传媒界,变局都在持续,局中的人,但凡有点想法,都在寻摸方向。就像有句话说的:这个世界一直不变的,就是“变化”。如敬一丹所言:一个“大时代”的来临,总是要伴随着大规模的人才流动。面对“离职潮”这样的大变动,或许最好的心态就是:期待着这个时代带给我们更多好的变化。 
61#
发表于 2016-1-8 13:23:44 | 只看该作者
当周报遭遇“寒流”

现如今,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报纸等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作为传统报纸中一员的周报,自然也会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面临着陷入生存困境的危机。

昔日:成长后的繁荣
虽然目前周报处境困窘,但它也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十多年前,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消费能力也不断增长,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消费品的品牌、质量。城市周报作为传统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社区化、分众化和专业化为方向,主要以所在城市读者为受众,并以提供娱乐时尚资讯和生活消费信息为主要内容,引领消费时尚、服务城市生活,发挥着自己的特色。它作为介乎于日报和杂志之间的特殊品种,它兼具了日报新闻的权威性、服务性和杂志的资料汇集、信息整合的优势,其价格一般也是介于日报和杂志之间,加之印刷精良,所以对于读者来说,大有物超所值之感,很受人们青睐。
在2005年12月举办的“全国城市周报发展策略恳谈会”上,会议承办方北京《精品购物指南》的总编辑张书新曾透露,该周报在2005年的前11个月一直保持近50%的增长,预计2005年收入将突破2.1亿元;上海《申江服务导报》也在会议上报出喜讯:至2005年11月,该报已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的创收指标。此外,据了解,湖南的《今日女报》、重庆的《渝州服务导报》、上海的《上海星期三》等一批城市周报在经营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经济观察报》、《体坛周报》、《音乐周报》等专业性周报也迅速成长着。据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对全国城市周报长期的跟踪调查,自2000年到2005年的6年间,我国城市周报的广告份额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直到2005年10月,占到3.22%,同比增长15.37%,比报纸平均增长率高了8个百分点。
资深传媒专家姚林先生认为,相对于都市报而言,虽然周报的实效性相对较差,但由于其具有传阅率高、保存久、包装印刷精美等特点,读者忠实度较高,所以具有优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也曾在《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中指出:“面向细分读者市场的定位准确的生活服务类和其他资讯类周报,将成为中心城市新的增长点。”可见,管理部门对周刊发展前景看好。

现状:困境中的挣扎
从去年至今,国内已出现多家周报停刊的现象。2014年1月25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都市报出品的时尚生活刊物《风尚周报》宣布停刊。负责人夏逸陶在停刊通知会上表示“努力争取但尚未成功”;另一家知名周报《理财周报》也没能逃脱停刊的命运:今年4月,《理财周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以李白诗文“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为卷首语标题,告别了传媒界;而近日,隶属于天津日报传媒集团、被称为天津第一时尚生活类周报的《假日100天》也期望通过“换将”以破冰,因为从2014年开始,该报收益状况不佳,广告收入频频下滑。
目前传统的周报在新媒体冲击下几乎都面临着广告收益减少、读者大量流失、发行量下降、市场萎缩等诸多困境。首先是新媒体的崛起分流了周报大量的广告和读者,其原有的忠实读者趋于老化,而新的读者群增长缓慢,其收益大大减小。另外,报纸的运营成本也大幅增加,据相关统计,少数地方报纸的纸张成本增加了近40%。而周报,虽然刊期较长,印刷数量较少,但是对于纸张的要求却是很高,并且需要寻求更高质量的印刷技术。因此,周报的成本一时之间高居不下。再者,由于杂志化、图片化的版面形态对读者有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所以目前大多数周报都更加注重以版面表现自己,然而,这样的内容方式很容易与众多的新媒体内容重合,原来被精美的内容和印刷掩盖下的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在新媒体冲击下日渐显露。对于周报这个问题,有周报品牌客户表示:“相对于印刷而言,屏幕画面还原度无疑更好,况且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觉得走在街上拎着一本厚重的时尚生活类报纸或杂志是一种负担了。”
有分析人士认为,相较于都市报,主要内容为时尚生活类的周报更容易受新媒体的冲击。因为周报的主要内容多与时尚生活有关,在注重内容策划和追求潮流动态的同时,弱化了时效性。然而,兼具高质量的内容与时效性的新媒体很容易与周报形成内容上的竞争。相比之下,较为注重时效性、内容题材宽泛的都市报,情况则要乐观许多。周报困境愈陷愈深。

同种寒流,不同境况
在周报遭遇寒流的同时,同属于传统纸媒的都市报,却有着与之不同的发展光景。
都市报与周报一样,都是以城市居民作为读者定位,不同的是两者的内容定位。都市报以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题材广泛,时效性强,注重信息量、知识性、实用性和服务性,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信力。周报则是以生活服务类信息、时尚资讯和专业类信息整合为内容定位,与许多新媒体内容重合性高,这使得周报在与都市报与新媒体的竞争中不占优势。
在成本问题上,不同于都市报的是,周报除了有排版印刷方面的高成本问题,在采编内容上,也面临着困难。比如,拍一组独家的明星大片,需要邀请明星、租赁摄影棚、雇佣摄影师和化妆师;出席时尚活动,需要大量的差旅费用;有时甚至需要出席各大时装周等高级时尚活动,这都需要大量的费用。另外,在广告上,周报由于受期刊所限,广告的版面数量同都市报相比要少的很多。因此,不仅是成本问题,周报的收益困境也是日益突出。
服务性不够是周报与都市报相比的又一个劣势。媒界人士苏雪菊指出,在新媒体兴起的大环境下,周报仍然走“高端、时尚”的路线,尚缺乏服务性和实用性。《家报》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该报定位于关注家庭生活,始终紧紧把握住了实用性和服务性,并将其成功运用。《家报》成立了“老友乐”俱乐部,义务为这部分人群组织“健康讲座”、“服饰搭配讲座”等系列互动活动,以更好地为老年读者服务,获得读者的认可,赢得了美誉;另外,开拓读者团购版面的举措,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购物实惠,而且也提高了报纸的销量,为自己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这对于目前的周报来说,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的。如苏雪菊所言,周报作为一种大众媒体,不应仅仅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报道者,也应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
从周报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有过繁荣,当然就有坎坷,遭遇“寒流”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目前尚被滞留其中,我们期待着它会有好的举措以“破冰”,继以昔日的繁荣。
60#
发表于 2016-1-8 13:19:57 | 只看该作者
2016.01.07

昨晚下了雨,冲走了这几天的阴霾,今天天气特别好,阳光明媚灿烂。
但是!这么好的天气,我又要去煮电脑了!又!

收拾好包,在寝室里百般磨蹭,就是不想出发!我想睡午觉啊睡午觉!
唉。
又磨蹭。诶,我有件衣服没收呢,对了,充电宝该充电了,嗯,再梳梳头发吧……然后,就遭到了室友们的花式吐槽。不堪屈辱,我终于走出了宿舍楼大门。
唉,阳光真是好啊,我怎么这么不想去修电脑啊!

对了!新区好像有个电脑店诶,好像就是我电脑的牌子诶。不想坐车颠簸去市区啊,去新区碰碰运气吧。

到了新区,找到电脑店。
“请问可以保修吗?”
“可以。”
“要钱么?”
“保修当然免费啊!”
“要多久?”
“四五天吧。我给你开个单子就行了。”
恍恍惚惚填完了单子,留下电脑,走出店门。
这么简单?那我这都折腾了一个多月都没能找到地儿修电脑是为了啥啊!
只怪自己当初太蠢没有早点想到这儿啊!

今儿天真蓝啊,阳光真好啊,电脑店小哥真帅啊,心情真好啊!
59#
发表于 2016-1-8 13:15: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赖香 于 2016-1-8 13:19 编辑

文人与烟的不解之缘

提起烟来,说它是喊打的“过街老鼠”,是不会太过分的。新华网4月17日就发布了一则题为“多方机构和专家呼吁中国广告法‘全面禁烟’”的报道。报道中称,世界卫生组织、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等机构呼吁,中国应抓住广告法修订契机,全面禁止烟草广告,不要给烟草销售点广告“留口子”。可见,现如今,香烟已是众矢之的,人们对于烟的讨伐,并不愿多留几分情面。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既然有了烟的存在,自然就会有烟的追捧者。而文人

,对于烟,似乎则是格外的宽容。、

是文人,也是信徒
鲁迅无疑是文人嗜烟的佼佼者。印象中,初中课本上有鲁迅先生的画像。画中,鲁迅安然坐着,沉静地望向远方,双手交叠在膝上,指间夹着的纸烟升起袅袅的烟雾。据鲁迅夫人许广平说:“他吸起烟来,一支完了又一支,整个房间笼罩着呛人的烟雾。”鲁迅自己也有诗咏曰:“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燃烟卷觉新凉。”他曾在《野草·一觉》结尾写道:“我疲劳着,捏着纸烟,在无名的思想中静静地合了眼。看见很长的梦,忽而惊觉……烟篆在不动的空气中上升,徐徐幻出难以指名的形象。”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袅袅烟雾真是忽而悠然又舒雅了。
作家阿累在《一面》中回忆他到内山完造书店购书时,“进得门来,因为屋子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一个瘦瘦的50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这样的鲁迅先生,倒真像是仙人了。而鲁迅先生辛辣的文字,不知是不是因为受了那辛辣的烟熏过。
若文人中嗜烟者要数鲁迅,那爱烟者就不得不提林语堂了。这位被称为中国幽默大师的老先生,对于烟曾有过一番经典而幽默的宣言,他说:“作文者必精力美满,意到神飞,胸襟豁达,锋发韵流,方有好文出现……此种心境,不吸烟岂可办到?在这兴会之时,我们觉得伸手拿一支烟乃唯一合理的行为;反是,把一块牛皮糖塞入口里,反为俗不可耐之勾当。”他甚至还写过一篇文章《烟与香》,直白地赞扬吸烟之美妙——“毫无错误、正直而无感、毫无诗意的人们,从不会领略吸烟在道德上的和精神上的裨益。口含烟斗者是最合我意的人,这种人比较和蔼、较为恳切、较为坦白,又都善于谈天。我总觉得我和这般人能彼此结交相亲。”林语堂对于烟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林语堂也并非不曾想过戒烟。他曾在《我的戒烟》一文中自述道:“我有一次也走入歧途,忽然高兴戒烟起来。”结果,这戒烟只持续了短短三周就宣告失败了。他称这段戒烟历史为“丑史”、称曾经戒烟的念头“根本有点糊涂”。于是,自此以后,林先生下了决断:“我赌咒着,再不颓唐,再不失检,要老老实实做吸烟的信徒。”
徐志摩也是吸烟信徒中的一个。他不仅吸烟,还非要将吸烟这事讲出个文人气息来。徐志摩在《烟与文化》中说:“在牛津或康桥要找一个不吸烟的学生是很费事的,先生就更不用提了……多少伟大的政治家、学者、诗人、艺术家、科学家,是这两个学府的产儿——烟味儿给熏出来的。”在他看来,烟的功效,竟是如此之大。在《烟与文化》一文中,徐志摩从牛津、剑桥的“抽烟主义”谈到英国的“贵族教育”,再到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论及吸烟与教育之关系。这样看来,吸烟不过是引子,这引子之后牵扯着的,是徐志摩对于自由主义的人文精神、自由主义的人格教育的追求与向往,是他对于机械性、买卖性的教育制度的批判。
至于他自己,他说道:“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的确,徐志摩这样的浪漫文人,是信奉着这样的自由主义,憧憬着诗化的生活的。吸烟,是体现诗意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再别康桥》这首后来深受人们喜爱、广为吟唱的诗,或许也是由徐志摩指间的烟给熏出来的。

笔与烟的相遇
嗜烟的文人,又何止鲁迅、林语堂和徐志摩呢?从清朝的纪晓岚、蒲松龄到现代的路遥、贾平凹,甚至到世界伟人高尔基、马克思等,数不胜数。从古至今,文人与烟结缘,便是纠缠万般挣脱不得了。烟于常人,大多就是消遣;于文人,便多出几分文绉绉的味道了。
清代著名史学家和诗人赵翼就曾以十分诙谐的笔调写过一首“吃烟”题材的戏咏:
淡巴味不入咸酸,偏惹相思欲难断;
岂学仙能吸云雾,几令人变黑心肝;
喷浮银管香驱秽,暖入丹田气避寒;
赢得先生夸老健,鼻炎出火孩旁观。
烟草提神醒脑、缓解疲劳的特殊功效对于文人来说无疑是具有诱惑力的。作为文人,他们的脑海里的思绪从来都是翻涌着,如波涛一般次次冲击着他们敏感的神经,疲累,就无可避免了。而燃起一支烟,须臾之间,就可以烧去那疲惫,何乐而不为?也难怪林语堂会叹: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
乾隆时,一个叫恒仁的诗人在《烟草次韵》中曾写道:“银管几燃浑致醉,乌丝一缕欲忘饥。韩公爱酒难兼得,笑煞沉吟去取时。”此时的烟,就像是酒于李白这样的诗人,是自我清高孤傲的象征,是借以消愁的精神寄托。李白的酒,与诗浑然一体,潇洒而浪漫,多情而飘逸;而此刻文人的烟,迷蒙袅袅间,似是仙人的云雾,平添了几分高雅闲适,这与古来大多文人所追求的超然出外倒是有几分契合。再者,文人总是敏感的,他们思维的触角总是容易触碰到生活的痛点,这痛迅速传染到他们的身心。然而,有时这痛一时之间是找不到解药的,所以,他们选择了尼古丁,选择了暂时的麻痹。就像作家琦君说到烟“就像怀念着相知有素、阔别多年的老友似的,心头溢着一份亲切而又微带惆怅的感觉”、现代诗人朱湘说“抽烟卷也可以说是我命中所注定了的”。他们点燃一支小小的烟卷,夹在指间,衔在嘴里,烟雾徐徐升起,似乎一切都已经不真切了,连痛也是。
烟于文人,同时也是“缪斯”般的存在,是脑中笔下灵感喷涌的助推器。文人执起笔,描画世间是非罪恶、爱恨情仇;文人再燃起烟,在朦胧虚幻中,看见自己笔下的文字如何地排列组合,如何地鲜活起来,最终回归笔尖,流淌出一段极好的文字来。贾平凹曾不止一次地谈到自己创作与烟的亲密关系。在谈及《废都》的创作时贾平凹说道:“纸是一张张的揭,烟是一根根的抽。”在《老生》的后记中,他开笔就向读者交代道:“歇着了当然要吃根纸烟,《老生》,就是烟熏出来的。”文人吸烟写文章,燃烧着自己的生命,照亮自己的思绪。文人对于吸烟的危害肯定是清楚的,他们也知道香烟里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及各种毒素会渗透到血液里,点点腐蚀躯体。但他们仍信奉“文章无根,全凭烟熏”的至理,只要点燃一支烟,就会灵感顿至,才情汹涌,下笔如神。因此,文人们甘愿做烟的虔诚信徒,为了抓住烟一般飘渺的灵感,哪管什么“吸烟有害健康”呢?就像当代作家路遥,他每晚抽两包香烟,以至鼻孔熏黑,鼻涕如墨。加之过度的劳累,最终他原本硬朗的身板被消耗殆尽,他的生命过早地化作烟雾消散了,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黄土一般厚重的大作——《人生》、《平凡的世界》。

海派作家徐皐说:“天下没有像烟般婀娜娉婷的美人,也没有像烟般坚强有力的英雄;没有像烟般奇曲多致的风景……一切画家所要采求的,诗人所要搜寻的,人人所要鉴赏的美都可以在烟中去捉摸、想象……”虔诚的文人学士,吞云吐雾,文思泉涌,优美的人物和故事,持续不断地在烟雾中繁衍生长。

58#
发表于 2016-1-8 13:15:28 | 只看该作者
2016.01.06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忽的一下,眼前一黑,一双手就覆上了我的眼睛。
“猜猜我是谁!”
哼,如此幼稚之人,“二傻!(室友绰号)”
果然,猜中了,“切,居然一下就猜中了!”“尔等愚蠢之人,凭我聪明才智,哼!”

突然就想起了我的高中班主任,玩儿心特别大的大叔。

班主任是我们数学老师,矮胖矮胖的,一脸数学老师特有的严肃感。然而,这都是表象!
记得高三某次大课间,班上一男生在走廊的阳台上发现了一只蟋蟀,于是就站着逗着那小虫子玩儿。十分入神,以至于他没有注意到身后有个矮胖矮胖的大叔身影正在靠近。没错,正是班主任大人!

坐在教室里,我们几个同学看着班主任迈着“猥琐”的脚步靠近,心里几乎都在为那男同学默哀,肯定要被批了!

一步一步。他停下了!他出手了!他要打人了!完了完了……咦?班主任大人举起手,从那男同学身后伸出手,蒙住了他的眼睛!
此刻,看到的同学一定和我是一样的表情:瞪大双眼,嘴巴微张,呈呆愣木鸡状。

这奇特的画风,这诡谲的场景,这这这,竟然有点萌?

最重要的是,男同学居然神奇般猜中了!而且无比淡定!
之后我们问他怎么猜中的,他告诉我们,是那肥手的质感告诉他的。无言以对!

其实,我就是想说,我想我们班主任大人了。
57#
发表于 2016-1-8 13:15:18 | 只看该作者
2016.01.06

中午去食堂吃饭。
已经快十二点半了,食堂的人已经稀稀拉拉的了。

饿得不行,打了饭菜找到桌子就开吃了。
吭哧吭哧吃得那叫一个满足,根本停不下来!
对面的室友“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我一个零下10度的眼神甩过去,室友一下就噤声了。
哼,继续吃!
“诶,知道不,我特喜欢你吃饭的样子!”室友认真地对我说。
“哈哈,是不是很可爱?”
“不,是很认真,难得啊!”
……
感觉到一股嘲讽之风呢!
因为我的“认真”,餐盘很快就被我一扫而空了,于是坐着等对面的室友吃完。
无聊地四处瞅瞅。

过来了五个端着餐盘的女生。据我的直觉,应该是一个宿舍一起来吃饭的。
走在前面的四个找到了桌子坐了下来(桌子是四人座椅),另一个女生落单,去了旁边的另一张空的桌子。这时,估计是怕落单的女生觉得尴尬,四人当中的一个女孩端着餐盘和落单的那个女生坐到了一起。
嗯,这样看着的确和谐多了,我们寝室几个女生一起吃饭也差不多是这样。
然后,开始落单的女生却端着餐盘迅速坐到了四人座椅中空出的那个,一脸得逞的样子,然后埋头吃饭。
她起身的一瞬间,明显能感觉到过来陪落单女生的一愣,然后她低下头,默默一个人吃饭。

室友吃完了,我们端着餐盘,经过她们。
四个人有说有笑,一个人默默低头。


56#
发表于 2016-1-8 13:14:03 | 只看该作者
2016.01.05

刷空间。刷到高中同学的一条动态:
“做了个梦。
梦见回家桌子上摆着一大盆清炖排骨。
我问我爸:咋不炒回锅肉呢!
我爸:以后咱家都不炒回锅肉了。
活生生地把眼泪都急出来了。”

哈哈哈,真是心疼这孩子,对回锅肉爱的深沉啊!
忘了说,她现在在浙江念书,顿顿清淡得不行。
对于她这个正宗的重口味川妹子来说,那简直是折磨啊!
哈哈,还好,我还在家乡,还能吃重口味!

想起前段时间,爸爸过生日,妈妈在微信上给我发段视频。视频里,慢慢一桌子菜,红烧鱼,回锅肉,麻婆豆腐,青椒肉丝,素炒青菜,还有我最爱的牛肉丸子汤!隔着屏幕,我都能闻见香味啊!
唉,写着写着,又饿了。

越来越近期末,越来越想念我妈做的牛肉丸,越来越想家了。
55#
发表于 2016-1-5 16:13:10 | 只看该作者
读《继承者》有感
正如书名,这本书讨论的主角便是“继承者”,其实指的是大学生。书中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研究大学生与文化的关系。
说实话,这种逻辑思维极强的调查类文章对于我这个理科残来说实在有点难懂,我只能按我的理解来发表我的感想。
首先,在内容上,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中选者的选择”一章提出的观点——社会出身对大学生影响很深。书中提到,“对一些人来讲,学到精英文化是用很大代价换来的成功;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只是一种继承。”公平是可贵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而出身则是我们不能否认和改变的先天不公平。我们同为继承人,不同的是,我们所要所能继承的。比如文化,出身较低的人,往往能继承的有益的文化不如出身较高的人们。然而我们不能抱怨什么,因为即使抱怨这也改变不了既有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那就只有靠后天努力去竞争去争取。如书中所讲,通过很大的代价换得成功。
“出身低下的人被社会命运压垮的机会更多,也可以说他们作为例外,又能在极端不利中找到克服的动力。”  出身或许可以说是上帝指定的,我们的命运却不能任由上帝主宰。 即使处于不利地位,即使被压垮的机会更多,但也如书中所说,我们的动力也可以更多。想起了电影《风云哈佛路》中的女主角的一段话:
每天起床,我看见的世界上的每个人,
都好像都披著一层膜,无法穿透。
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
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麼这麼不一样?
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麼不一样?
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
是啊,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的生活不普通。
“处于最不利地位的阶级对自己的命运过于觉悟,对于实现命运的途径有过于不觉悟,从而促进了自己命运的实现。”这段话让我警醒,因为在看到这句话时,我突然发觉,我正是这样的人。我总是想,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该这样过,害怕改变,安于现状。我不知道我这样的不觉悟最终促成会使自己的命运怎样的实现,但应该不是好的。太早给自己下了定义,太早所谓的“觉悟”,或许只是麻木而已。
另外,从我们新闻专业的角度看这本书,我很是钦佩作者。这本书做了大量严谨的数据调查,并基于调查进行了严谨的分析研究。在我看来,书中文字或许刻板,却是严肃认真,客观得令人信服。
54#
发表于 2016-1-5 16:11:49 | 只看该作者
读《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有感

作为一名文科生,作为一名“理科残”的文科生,读科普书,向来都是枯燥无趣的,比作嚼蜡一点都不夸张。而这本书,似乎就是来扭转我的观点的。
一开始,只是被书的名字所吸引,看到简介,原来是科普书。于是望而却步,看看书评,都是无一例外的称赞,其中也有一些说自己是文科生的。我想,既然评价挺好,那么就算是蜡,也不会至于太难吃,姑且尝尝吧。
“19世纪末的物理学天空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在它的辉映下,是那样庄严雄伟,溢彩流光,令人不禁想起神话中宙斯和众神在奥林匹斯山上那亘古不变的宫殿。谁又会想到,这震撼人心的壮丽,却是斜阳投射在庞大帝国土地上最后的余辉。……”这便是第一章的序言,仅仅是序言,此刻就已经吸引了我。不同于其他科普书严肃冷硬的话语(至少在我这个理科残看来是如此),如此生动优美的语言,居然是在描写我一直敬而远之的物理科学!这让我突然有了兴趣,接下来在我看来十分神秘庞大物理帝国作者又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给我呢?带着我的好奇,我继续往下读。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才知道,原来以太不只是我所知道的“以太网”,作为一种网络协议的名称,这个抽象的名词,原来 最初是作为光波媒介的假设而提出的。
才知道,原来历史上对于光的研究是那么持久执着,两种对于光的学说微粒说和波动说的战争如此曲折如此绵长。
才知道,原来除了牛顿还有胡克, 牛顿与胡克原来还是一对欢喜冤家,而胡克不仅仅只有胡克定律(弹性定律)。 “ 在牛顿的《原理》出版之后,胡克要求承认他对这个定律的优先发现,但牛顿最后的回答却是把所有涉及胡克的引用都从《原理》里面给删掉了。 ”原来,牛顿也并不是如教科书中那么十全十美。
才知道,物理学中著名比喻中的“两朵小乌云”原来分别指的是经典物理在光以太和麦克斯韦-玻尔兹曼能量均分学说上遇到的难题。以及这两朵小乌云的意义: 第一朵乌云,最终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第二朵乌云,最终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
才知道,原来很多伟大的发现来自于意外。如迈克尔逊-莫雷的失败实验,最终使得“光以太”的概念寿终正寝,使得相对论的诞生成为了可能;瑞利对气体称重的实验却意外发现了氩气(Ar),并最终导致了整个惰性气体族的发现,成为了元素周期表存在的一个主要证据。如作者所言:“ 这些意外,为科学史添加了一份绚丽的传奇色彩,也使人们对神秘的自然更加兴致勃勃。那也是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之一啊。 ”
才知道,伟大的科学家们对于科学的追求是那样伟大那样执着,才知道,科学比我想象中伟大得多,才知道自己的视野如此狭窄。

虽然我看过的科普读物并不多,但毫无疑问,这本书是其中最好的一本。作者能把枯燥的量子理论描写的如此生动,如此通俗易懂,如此文采斐然,真是不得不叫人折服。 此本书绝不仅仅是科普书,更不只是局限于物理专业的读者,它涉及了科普、哲学、文学、传奇、探险故事、名人传记等多方面内容,不同爱好的读者都可在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作为一个文科生的我,首先就被其优美而幽默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比喻所吸引,如“你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开始怀疑该教师是不是和校长有什么裙带关系”、“ 起义者的烽火很快就燃遍了光学的所有领域,把微粒从统治的地位赶了下来 ”,就这样我被领入了神秘的物理王国;后来,进入其中,才发现那是个如此广博而美妙的世界。

作者说:“ 我们的快艇就要出发,当你感到恐惧或者震惊时,请务必抓紧舷边。 ”我想,在科学的世界里,波涛一直不曾停止翻涌,我们应该搭上快艇,我们应该去看到,我们应该去认识科学,了解科学。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