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0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察与体验——互联网定性调查方法| 研究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5:2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5-08-05
张娜 潘绥铭
社会学了没
定性研究经常会被对用户研究不熟悉的广大人民群众看轻——不就是聊天吗,还有准备好的问题作为提醒,是个人都能做。
——社长说

文/张娜 潘绥铭 编辑/李菁
本文来自《河北学刊》2015年第二期

1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当代中国社会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但学术界对互联网的研究却一直缺乏学理系统支撑,目前大都停留在对网络现象的研究层面。因此,互联网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反腐、网络谣言等社会现象倒逼互联网研究出现高潮,但是,热潮出现之时,也往往是研究方法被误识和滥用的时候。由于互联网所构筑的网络虚拟环境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生活空间,网络中的以文本为载体的沟通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互动,而传统研究方法都是基于真实的人群和社区且与被研究者进行面对面交流,那么究竟采用何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互联网进行研究? 这是当前中国学术界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定性调查目前在社会科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定性方法的取向强调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1]( P12)。它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互联网研究的领域已经在中国学术界开始使用。一类是基于网络文本的互动展开话语分析; 另一类是对网络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和信念进行描述; 还有一类是通过观察网络行为作分析和研究。

绝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研究空间,但它究竟与传统研究空间有何不同,仍未有全面、科学的总结; 一些研究者在互联网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定性调查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法,但传统观察法是在具体现实生活情景中观察被研究对象的所作所为,而在互联网研究使用过程中不加思考地将文本、语言、符号等就认为是行为本身了,很显然对定性调查方法本身不甚了解,也缺乏对其在互联网中的适用性的反思;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学者想当然地认为,网络定性调查的资料全部是“原生态”,即没有研究者的干扰,因此材料是完全真实的,比传统的面对面的定性调查方法更具优势。很显然,这是对定性调查方法论原则的误读和忽视。

2互联网定性调查中的观察

观察作为一种定性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已被社会科学研究广为使用。观察通常是指在自然情景下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从而获得有关的事实材料的一种活动[1]( P229)。


那么,观察的方法是否适用于互联网呢? 由于网络中无法面对面接触以及身份的匿名性,研究者不可能直接观察他/她所研究的人的行为,一些学者甚至否认在网络空间中进行观察的可能[2]。也有一些学者坚持强调虽然研究的环境是互联网,但深入特定的场景进行参与观察依然是定性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3]。总的来说,观察依然是可能的,只不过鉴于研究环境和条件有所不同,观察的方式和内容与实地观察必然会有所区别及不同。


1调查与实地调查观察质的区别
1
实地调查是在自然环境中直接作观察,人类学家通常将此观察情景称为“田野”“田野”一词带有强烈的地域性( geographical)
色彩,即研究者的田野工作是在一个物理空间地点进行研究的。而在互联网定性调查的过程中,研究的情景却不是以地理空间范围划分的,网络互动和链接才是研究的客体。所以,有学者提出通过文本、标记、标语等方式来发现一个网络社群,即通过话语( discourse)
来划分研究场景的边界[4]。既然互联网没有真实的地理空间地点,那么,划分研究场景的方法就变得非常重要。
2

实地调查是对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察的一种活动,而互联网观察的内容大多是以文本、视频、网页、图片等形式的网络公开资料,这些资料一般都按时间记录,但每条信息的暴露与讨论对于不同的参与者来讲仍然是不同时间的。也就是说,每个参与者会根据自己的时间来进行网络互动和参与[5]( P22—23)。因此,研究者如何处理每个参与者在不同的时间段留在同一网络空间的资料,是需区别考虑的问题。

3
实地调查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接触通常是面对面的,对被研究者的身份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来确认,例如年龄、性别、谈吐、着装、肤色、语言等因素可帮助研究者快速而准确地确认其身份。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沟通缺乏身体的呈现,研究者仅依赖网络中呈现的资料来判断被研究者的身份,还较为困难。研究过程由实地调查中研究者可以主动通过信息判断来确定被研究者的身份,变为在互联网中研究者不得不依赖被研究者自己在互联网中的“自我暴露”( self -disclosure) 来判断被研究者的身份。研究者须对互联网中被研究者的身份的可信度有一定的认知,否则被研究者身份的可信度会影响研究资料的实用价值及分析质量。
4
实地观察通常是研究者运用自己的眼、耳等身体器官对自然环境中的人或物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而在由文本、图像、视频等形式构建的互联网空间,就连人们的网络行为也是以化身出现在网络中,因此,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成了研究者观察时所作的主要工作。文本是网络使用者在网络活动过程中的产物,而在文本生产过程中使用者的动机、情感、欲望等却是阅读文本的人很难接近的。如何获取、呈现和理解网络文本生产的情景,是研究者在网络观察时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2互联网定性调查的观察的界定与类型

笔者将在互联网定性调查的观察定义为,研究者借助互联网的表达和交流平台对网络空间中的文本、图像、情感符号以及虚拟社区中的社会互动的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被研究者如何在网络中实践的活动。互联网为研究者进入“田野”和与被研究者进行快速的接触方面,比面对面的调查更加节省时间、空间和减少障碍,参与到网络群体中的互动也是可以在互联网中实现的。因此,在互联网中的观察也可以分为参与型观察和非参与型观察。而根据研究者在网络中观察角色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完全的观察者: 研究者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完全不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参与网络活动,通过潜伏的方式收集资料。研究者完全潜伏的情况在实地调查中很难实现,而在互联网中则可以完全实现。在网络环境中,研究者在网络中对于一般使用者来讲是不可察觉的,是否在线也容易被忽视。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者潜伏的状态使得被研究者作为主体完全自由地呈现自己,从而给予了研究者深入被研究者生活世界的时机和条件,这也实现了定性研究所一直追逐的“真实“的理想。但是,潜伏也同样带来了研究伦理以及研究资料的可信度、公信度等问题。


2.
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研究者在网络空间中公开了自己研究者的身份,并且参与到网络空间的群体中进行互动,进而收集被观察者的资料。在这种情景下,被研究者在网络活动过程中知道自己被观察,往往受到“研究效应”的影响[1]( P228) ,所收集到的资料其客观程度会有所降低。研究者也可以在网络中发起对自己的研究主题的讨论,以收集相应的资料。在这种方式的参与中,研究者的主导型较强。


3.
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研究者在网络空间不公开自己研究者的身份,假扮成网络群体中的一员参与网络活动。资料收集过程中由于被研究者基本不受研究者的影响,资料收集能做到一定的客观性,而且研究者的参与互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资料的丰富性、深入性、普遍性。在这种参与过程中,研究者的主导性较弱,其对网络话题以及资料收集与研究主题契合的内容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研究者在网络中参与的深度及广度。


4.
完全的参与者: 研究者身份不被网络空间的人知晓,而被认为是网络社会中一名普通的用户。这种观察与被研究者在参与网络活动的过程中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研究的情景自然,收集的资料也较为丰富和深入。但研究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却存在法理上的问题和职业道德及社会伦理问题。


3观察的技巧

笔者从自身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了一些在互联网中观察的技巧,但一切技巧都不过是为了在网络空间中获取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探究网络使用者在网络进行实践活动的情景,以便更好地客观理解与合理解释他们的网络行为。因为与实地调查的观察不同,网络观察对研究者的网络使用、网络交流的能力要求更高。


1.
学会在网络中闲逛和玩;


2.
准备好自己在网络中的研究身份;


3.
学习网络技术和语言;


4.
与在网络中有影响力的人建立关系。


4调查经验与反思

笔者曾在一个高校BBS 的讨论性知识与性经验的版面中做过定性调查的观察工作。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网络使用者是如何在网络空间进行社会互动的。从网络观察与实地观察的区别以及观察的类型来看,笔者在观察的操作过程中有几点得失。


首先,笔者关注于人们在网络中的社会互动过程,但由于BBS 中都是以ID 的形态进行互动和交流,因此,笔者采用两种方式确定调查点。一方面,笔者将版面作为一个“田野”,利用一切闲暇时间浏览版面的帖子以及观察ID 的文本互动过程; 另一方面,笔者追随版面中活跃的ID,在整个BBS 中进行搜索与他/她相关的帖子和发言,观察用户文本互动的特点与偏好。这个过程中既像研究又像只是在网络中闲逛,但笔者认为好的进行参与观察的研究者在网络中研究与玩会同时进行。


其次,笔者在进入网络“田野”工作之初,十分清楚自己的角色,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却时常感觉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又不是为己所能左右的。笔者在进入版面观察了半年左右的时候,算一个较为活跃的网络参与者,但并没有向所有人公开自己的研究身份,只有版面的管理者及少数的活跃分子知道笔者的真实身份。笔者在通过BBS 私信功能与一位版面的活跃分子单独取得联系,想与她探讨一下对“性”的看法时,由于BBS 的功能中有一项可以查询ID 的性别,笔者以为所有的用户都会使用这一功能,因此没有在信中明确标明自己是一位女性,被对方误以为是男性,是要对她进行言语上的性骚扰,而将笔者投诉到BBS 的管理者那里。在此情形下,管理者不得不发表公开说明,将笔者的研究身份公开,笔者对此版面进行观察的事,所有参与者都知晓了。笔者认为,在网络观察的过程中,除非完全潜伏,否则研究者的角色是与被研究者相互建构的过程并非完全能由自己所控制。


最后,笔者在进入版面之初,便与版面的管理者和一些活跃分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活跃分子帮笔者尽快学会了发帖技巧,而在版面中用户会经常使用一些特殊的网络表情符号、语言、简写等,向他们请教也会很快得到答案,在他们的帮助下,笔者迅速融入了网络社群的活动中。笔者认为,与网络中的人建立关系的好处是,研究者可以了解网络文本的产出规则。例如,版主会告诉笔者版面的一些帖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删除的; 除了版主,还有哪些人、哪些因素可以导致帖子被删除; 删帖规则是如何产生的,等等。这些信息是分析网络文本时十分珍贵的资料。


3互联网定性调查中的体验

目前学术界已有共识,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6]。而真正的文化研究应超越文本分析,即不能仅仅停留在网络空间的现成的、被研究者建构的文本中,而应该将网络文本放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加以分析与理解。这些社会情景包括生产文本的用户的日常生活情景、文本产生过程中的情景以及阅读文本的读者等不同阶段的情景。


但在目前的网络研究中,许多学者为坐在家中就能做“田野”工作而欢呼雀跃,但笔者的研究经验却认为仅坐在电脑前观察网络用户的文本互动,收集一些文本资料进行网络研究,一方面无形中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割裂了,忽略了情景对网络行为的影响; 另一方面文本分析的过程几乎都依赖于研究者的解释,却忽视了被研究者作为主体的解释和声音。因此,笔者主张,在以探究网络文化和理解网络行为为目的的互联网定性调查过程中,通过体验去了解和感受网络用户的情景,是十分重要的方法。


1体验的界定

黄盈盈等学者将“体验”定义为是研究者对于被访者的整个生活情境的理解与感受,是研究者与被访者的生活情境之间的互动。它最终要实现的是“共情”,也就是能够像“其中之人”那样来理解、表述与解释所要调查的目标[7]。而在网络空间中,由于无法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行为与生活环境,加西亚等学者支持沃尔斯特龙( Mary K. Walstrom) 使用“参与体验者”(participant - experiencer) 来表述网络环境中研究者的角色特性的适切性。“参与体验者”能够说明研究者对所研究群体而言的积极贡献者的角色和研究者的个人体验。他认为,使用“体验者”而不是“观察者”是很有意义的,因为研究者虽然没有直接观察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机会,但却可以通过读帖和发帖来体验参与到群体中的感觉[8]。但这两种对体验的定义都有一定局限性,前者是基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的,后者则较为强调在网络空间的“体验”是感受其他人在网络中参与活动的感觉,忽略了网下的情景。


笔者根据研究实践总结的网络空间的“体验”是研究者全身心地沉浸在网络中,寻找和体验像那些网络活跃分子深深地被网络吸引的感觉。通过在与其他网络参与者的互动,逐渐“沾染”上其他互动者的习气,体验和感受网络为何吸引人,进而获得网络文化的真相。


体验的过程不仅仅包括体会在网络中活动的感觉,还要尽可能体验网络使用者在日常生活情景中的感觉。研究者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与网络使用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借助互联网的表达和交流平台或工具来完成,通过在线访谈或面对面访谈了解他们在网络中的其他活动,以及他们网络行为的相关情景,探究主体对网络行为的意义解释,在得到具体的感性认识后,研究者再回到网络中重新结合他们在网络中的文本进行再次解读。


如果缺乏这种体验,无论网络文本有多精彩和深入,或者在网络中观察得有多细致,所做的调查也只是在一个客观的角度进行解释,终究还是缺少网络使用者自己作为主体的声音和解释,也就无法呈现网络文本是在怎样特定的网上和网下情景下的产物。换句话说,网络文本不能仅从文本字面的角度来解释,而应结合文本的生产者、文本情景及其社会文化形态等因素来理解和解释。而文本的情景需要研究者去体验才有可能获得。


2研究经验与反思

笔者在对高校BBS 性版面研究的过程中,最初进入虚拟社区对其认识随着“体验”的步步深入而逐渐改变。如果仅从版面互动的文本分析,会认为参与谈论性知识、性经验的年轻人对“性”事有兴趣,通过交流获取相关信息。但当笔者通过网络渠道、面对面的渠道与其中的一些活跃分子进行访谈后,再重新返回网络中参与互动,通过体验感悟到年轻人通过谈性获取一种生活的乐趣,并且在此过程中建立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感。仅从笔者的研究经验出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到“体验”的。


1.
体验网络使用者的网络归属感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尽可能地与版面中的活跃分子在同一时间参与网络互动。例如,参与BBS“版聊”,即人们在版面中发帖聊天,每个帖子的话都很短,但版聊过程非常吸引人,一旦发帖,很快有人回复你,一来一回,互动性极强。笔者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一种随时有人回应的感觉,对虚拟群体归属感也逐渐增强。同时,还可以解释为什么BBS 如此吸引人,乃是因为它有一种群体归属感。这是笔者通过体验和感受获得的信息。


2.
体验网络使用者的时空感


网络研究大多关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与现象,却极少关注网络使用者上网时间和空间。一位受访者对笔者在访谈过程中讲述了她在BBS 版面活跃的时间经常是晚上,她觉得当宿舍的室友都酣睡时还有人能陪她聊天,而且是谈性事,又刺激又亲密,让她感觉不孤独了。在这之后,笔者在虚拟社区观察时,选择午夜12点之后登陆,与人们网络互动,感同身受了在夜晚虚拟社区中有人陪伴自己聊天,体会到了与网友谈性的亲密感。


3.
体验网络使用者的生命历程


我们都知道,网络使用者的网下日常生活情景会影响他/她在网络中的实践。而网络使用者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不同的重大生活事件会对他/她在网络中的行为有不同影响。在笔者对一位BBS 的活跃分子进行访谈时,她谈到她在某一时期经常频繁地登陆发帖,是由于她暗恋的对象是另外一名活跃分子,她希望在版面能碰到他。网络使用者如处于寻求伴侣的生命历程中,可因此影响他/她在网络中的活跃程度。


研究者通过网络平台中网络使用者的发言、个人信息介绍、搜索以及网下的面对面访谈形式尽可能收集网络使用者的个人资料,分析解读网络使用者的日常生活情景及生命历程的阶段,体验网络文本是如何在具体的生活情景、特殊的生命历程中产出的。


4.
体验网络使用者的自我建构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只有体验和理解网络使用者在网络中的自我建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网络为何会如此吸引人。笔者在对性版面进行网络文本分析时,发现一名女性ID 言语豪放,仅从话语分析的角度会将此女性对性的态度视为较开放。当笔者与她面对面访谈时,她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乖乖女”,从不公开谈论“性”问题,她说自己内心讨厌“乖乖女”的形象,因此在网络中故意参与性话题的讨论以此表现一种大胆、开放的女性形象,以缓解自己在现实中无法表现豪放一面的压力。


网络中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建构自我形象,而研究者则需尽力体验他/她在网络世界如何建构不同的自己,通过一些技巧,全面、深入地获取网络使用者的主观世界,通过主体如何建构自己的过程中探究网络文化的内涵。


4总结与讨论

(一) 互动式的观察与体验


在定性调查的过程中,观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互联网观察过程中,不仅收集网络中的文本资料,也需与网络使用者进行互动,理解其对于网络实践的意义。研究者应该认识到,网络文本只不过是调查结果的一个侧面,而生产网络文本的主体本身的经验和感受才是定性调查所需关注的,只有理解了主体是如何建构网络文本的过程,才达到定性调查对于社会现象整体性的探究以及对研究对象意义建构阐释的目的。


(二) 情景体验式的方法


本文一直强调,对互联网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网络文本的层面,而应尽可能地体验网络使用者在实践过程中的情景。网络文本是由不同时间段、不同主体在同一空间建构的结果。研究者仅通过观察网络文本只能认识一种物质化的测量和痕迹,例如通过观察某个帖子的点击率来推测这些网络内容比较受人欢迎,通过观察网络使用者个人网页的内容来分析他/她的兴趣爱好,但是,研究者与网络使用者的时间不同步、缺乏面对面的非语言和行为的观察,很难对观察结果进行效度检验。


因此,尽可能地通过访谈、聊天等手段与网络使用者建立联系,一来确定他们的真实身份; 二来获取他们在进行网络实践时的情景资料,结合观察、访谈和体验对研究结果进行全方位的验证,以提高网络调查质量及应用价值。


(互联网研究的“真实”


停留在互联网文本的定性调查所面临的最大质疑就是“真实”的问题。网络文本的发表者的身份是真实的么? 网络文本的表述内容是真实的么? 对于这一系列有关真实的问题的质疑,一部分是由于互联网作为新的研究空间具有的虚拟性所带来的问题,而更多地质疑却点到了定性调查方法论的痛点,即研究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发现了那些他们认为是可以被视为真实的事物的。观察和体验在两个方面帮助定性调查方法达到不同层次的真实。


由于观察与体验两种方法都强调研究者融入到网络使用者的网络世界和网下世界,也致力于让主体发声,这与仅仅停留在网络空间的分析相比,无疑扩大了主体的情景的呈现范围。研究者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文本的呈现,而是将在网络空间中的观察,包括与网络使用者的互动、理解的内容综合起来进行资料分析,以解释和理解网络文本的生产过程,以获得主体是在怎样的语境下建构的文本,即通过观察触及到主体文本生产的语境。


再进一步说,研究者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使用者在网络空间的实践,而是通过访谈等一系列的方法获取网络使用者日常生活的空间、时间、生命历程的感受,体验网络使用者在网上网下“全景”空间下的实践过程,这其中包括其在网络空间永远无法体会到的网下世界的心境。因此,最终得到的实际上是研究者基于对网络使用者的网上与网下世界的了解和理解而实现的“双方共同建构出来的真实”。


总之,互联网定性调查方法必须加入研究者的观察与体验,只有与网络使用者进行互动所获得的研究资料才有可能更为贴近真实世界本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UxOTIyNw==&mid=208959929&idx=2&sn=b34c1e8860c8e4aeaec76b25e1971378&scene=5#rd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