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付松离职事件
(一)付松发表微信文章引发热议
【付松:我为什么从新京报离职】做了10多年记者,我从没想过自己的职业生涯会在一张饭桌上结束。吊诡的是,这天又刚好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很多朋友询问原因,甚至到现在近两个月了还不断有人问,我始终没有作任何回答。前两天,我拿到了离职证明,我想是时候把这件事说个清楚明白,也算是对自己有一个交待。
(二)引荐人涂重航回应:
付松老师:
您好!因为离职的事情让您耿耿于怀,我个人向您表达歉意,没能最终成为同事,非常遗憾和不舍!
对付松老师和每一位离开的队友,我们都报以感谢和尊敬。我们都是怀着同样的追求走到一起,都知道做这一行的艰辛,愿意投身于此的,都是兄弟姐妹。
现在行业凋敝,人才流失严重,报社求贤若渴,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为招人发愁。对于每一位加盟的同事,我们都以报以最大耐心和宽容,希望能携手前行。
付松老师是我们最后劝退的,做这个决定时很难受。特别是当时正好您在朋友圈里晒出两位双胞胎女儿,看了之后非常不忍心。但是报社和部门都有规章制度,我们都知道,如果一味感情用事,带不好一支猛虎一样的团队。
如今报社因为付松老师的一篇文章被人指摘,也成为公众关注之事,我觉得可能存在一些误解,需要再明确一下。
报社新入职的员工都有两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是个双向选择过程。当时付松老师入职时我们有明确说明,两个月试用期间好好表现,无论工作量和采写上都尽量达到要求。但事实相反,您的第一篇与其他同事合作的稿件中,就存在摘录百度百科及网上的资料的情况。后来的稿件每篇都存在采访不足,出差十天的情况。每一次出差回来,部门主管和编辑都找您当面谈话,指出存在的问题,但收效甚微,在随后的选题监控及采访中没有太大改善。
其中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在严重拖稿,并且已约定最后交稿期限的情况下,4月16日到4月18日上午,付松老师手机不接,微信不回,失联两天多。其中,部门发动前同事、现同事一起联系,最后付松老师发来微信说,“让大家担心了,因为写不出稿子,关机想静静”。为此,部门领导也提出过严重批评。
尽管如此,部门仍想给您最后一个机会,看您是否在临近试用期结束的最后关头,再把稿子做好。4月24日,部门安排一个选题,河南黄河基金会涉嫌非吸的调查。这个选题,付松老师去了河南邓州,采访了受害村民和一个镇上的宣传干事,稿子就无再往下突破,直到4月30日回北京。黄河基金会总部在郑州,发家地在南阳市,这两个地方付松老师都没有去探访,相关案例中国裁判文书网也有详尽披露,但交回的稿子里,只有邓州一处的信息。为此,部门又另安排其他记者,再次前往河南,才将此稿补充完成。
我们这份工作还是一个手艺活,如果没有技术和用心真的做不好。也怪我们没有再进一步的循循善导,没有花更多的气力在您的采写过程中跟进指正,造成您这个结果,也是我们失职失责,再次向您道歉!
但作为一份工作,有严肃的纪律。在5月6日转正期限之前,陈薇想找您正式谈话,劝您离职。为了不失同事的情谊,选择请您吃饭面谈,是想保留一些脸面,没有想到反而成为被指责的主要原因,再此向付松老师道歉!也希望付松老师经过此事后,加倍努力,事业进步!
涂重航 2019年6月26日 (二)新京报陈薇回应:
关于付松离职事件的说明 2019年3月6日,原红星新闻记者付松入职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试用期2个月。因付松家在贵阳,入职时答应视其表现决定能否驻站。
1、工作表现
试用期内,付松先后与滑璇、胡杰和陈晓舒三位编辑合作,编辑们均表示不满意。具体表现在,没有深度思维、资料堆砌、不能理解编辑意图、调查能力欠缺,等等。如,有编辑反映,初稿抄写百度百科内容、没有自主采访;沟通困难,似乎能听进去,但是表现油滑、不能理解。 与付松最后对话时,我本人花了较多时间与其沟通业务问题,但在其笔下均未呈现。事后称其自主离职,是考虑到如果直接表示其业务水平不够,是不是对其今后的记者生涯有影响。
2、纪律性问题
付松曾答应于某日上午七点交稿,但自前一晚起失联(电话、微信不接不回),持续两天失联至第三日(我甚至通过其同住室友来确认其安全),事后称交稿延迟,无任何说明。
3、程序问题
人力提交付松的转正申请时,我本人并不知道人力已向付松提出可以转正,其转正申请没有通过。因付松转正日期在5月6日开始,人力张钰表示其5月5日休假,将表格交给我,希望我在假期内让付松签字,自主离职。
回顾此事,我本人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缺乏管理经验,与记者沟通时有些想当然了,把事情简单化,没有顾及其他。有些表述没有站在付松的角度,缺乏同理心,引起误会。做出让付松离职的决定有些晚,后期被动。另外,对报社的人力流程不熟,等等。
在此,向此事给报社带来的伤害表示深深的歉意。今后将更加注重言行与记者管理,继续学习成长。
再次致歉。 陈薇 2019.6.26
编辑:吴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