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896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年秋季13级2班新闻评论作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4-9-2 15:5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4-10-14 11:41 编辑




13级的评论课任务:
80篇习作,其中5篇诗词评论,5篇正面评论;
发表2篇正规报刊评论;
抄写10篇大报的优秀评论作品;
所写评论作品在龙新网各自的新闻日志以及专门的新闻评论作业帖及时更新。
作业帖的评论,一个人一个对话框,80篇编号。


2陈思言加5篇
潘婷    加5篇
尹茜    加2篇
叶畅    加2篇
赵美雁加2篇
杨泗京加3篇
姬亚亚加2篇
谭若兰加2篇
晏旸    加2篇
李妍霈加3篇
宋晓璐加1篇
杨婷    加1篇
左鑫    加1篇
毛慧    加1篇
吴洪伟加2篇
唐微    加1篇
鲜磊    加2篇
陈秋桔 加2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5#
发表于 2014-11-17 22:3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左淇 于 2014-12-7 21:40 编辑

                                     女学生频遇害折射自我保护意识差

    女大学生被骗上黑车,遭五旬男子囚禁;重庆女大学生搭错车遇害,嫌犯称途中起争执杀人;江苏女大学生离家后失联,遭19岁男青年杀害……近一个月来,一连串女大学生被害事件,让“女生被害”“女生安全”等词成为搜索热词,女性外出安全的话题也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一时间,网络上大量的防狼器材、女子防身术培训也开始变得火爆。(宁德新闻网8月29日报道)
      
        如此密集的女学生遇害事件一出,全国的家长和女性就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中,微博“少女的黑色八月”话题,甚至几度登上了热门话题排行榜,有些家长更是以此为理由,限制女儿出门。
   
       当今社会很多女孩们都喜欢以“女汉子”自称,她们喜欢独来独往、广交朋友,并且非常信任当下这个“安定”的社会,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女性就是女性,她在生理、体质各个方面,都处于天然的弱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汉子”。
      
       所以当今的女孩们必须要知道,一是、人对社会是有情绪的,因此,社会治安并不如校园那样好,二、每一个城市都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他们居无定所,有些人的性格夸张而变态,三、我国的男性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女性,大量的男性容易出现社会问题,四是、现在的社交网络发达,让有些女孩们陷入网恋,并且无法自拔。
   
    即使现在的女性越来越强势,但是在许多场合,女性仍然面临不公平的待遇。女性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切记不要“搭错车”。

  
                              “走读干部”是另一种“吃空饷”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 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 (人民网 1013日报道)
      
       随着“反四风”成绩单近日公布,大批滥竽充数的“走读干部”浮出水面。毫无疑问,这些充斥在党政队伍里的“南郭先生”,在“迈腿”之间,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也折射出基层单位权责不明晰、管理不到位。“走读干部”久而久之异化成“吃空饷”。
      
      “吃空饷”最早是指在军队里冒领“饷银”,后来代指一切“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仍领取报酬的行为。在“按劳所得”的分配背景下,“吃空饷”严重践踏了法治,也造成一定程度扰乱民心。虽然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整治力度,清理治理了大批尸位素餐之辈。但是,在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消极心理下,仍有人利用手中权利,为个人或家族谋福祉。由此,不仅造成严重的公共资源浪费,还使得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执行力下降。伴随“走读”衍生权利输送、权钱交易等违纪行为,更应当引起注意。
      
      “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走读干部”处于一种“神龙见头不见尾”的大侠的游离姿态。现在连“脸”都看不见了,更休伦“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走读干部”跟体现为权责意识不清晰,服务意识不强烈,甚至逃避责任,工作成了逛超市。这种行为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吃空饷”,但是与吃空饷者差异大不,就是一种变异的吃空饷行为。
        
        治理“走读干部”,当务之急是管住他们的“腿”。发现一批惩处一批,清除一批,以儆效尤。其次应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确保人人工作时间在岗。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切实保证制度措施有力、有效落实。

                              
                            别让取消GDP考核沦为“过场戏”

        9
26日,广东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拟取消生态发展区GDP考核。(《羊城晚报》928日报道)
        
        在过去用GDP核算政绩的29个年头里,GDP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腾飞,为发展插上一双翅膀。一直以来,GDP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成为衡量一届政府班子政绩的首要指标。由于GDP指标表现政治的不完整性,导致大量地方政府投机取巧钻空子,为了追求指标数字虚高,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不作就不会死”惨痛教训让人们自食其果。经常见诸的报端牛奶河、空气污染成为最鲜明的例证,改革完善政府考核方式迫在眉睫。
      
       改革以GDP定成败的考核方式,成为众望所归。近年来,人们已经切实感受到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甚至倒逼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广东省拟取消GDP考核的决定,顺应了中国发展趋势和潮流,符合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张。
        
        取消GDP要动真格、下狠心,才能保证取消GDP不沦为走过场,政策一阵风。
        
       首先打破“唯GDP论英雄”的惯性。领导干部要革除固有传统思维,树立新的发展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方法,尤其基层的政府班子,更要忍住压力,锐意进取,稳扎稳打发展经济,不辜负群众的期望。
        
        尽快出台具体考核新规,优化考核方式。单靠基层干部的觉悟搞出“触及灵魂”的改革,恐怕难度不小,所以要及时出台新的考核规定,进而优化考核方式。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隐蔽性和显效长久性,用传统考核指标,在短期内无法准确衡量出地方政府班子污染程度。这样的困境也给考核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只有让考核透明、公平才能稳住基层领导干部的心的,一心一意用谋发展。
        
        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各地党政领导和市州统计部门与省统计局的思想更加统一,对搞准新考核方式数据的认识,对于违反规定,或者还是用老思路发展领导干部加大处罚,让发展的红利不及处罚力度。前一发动全身,长久执行,方可不让取消GDP考核沦为“过场戏”。


                               携号转网应铲除最后的“门槛”

    手机号码不仅仅是一串数字的组合,更是社会人脉和社交关系联系的枢纽,甚至还包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人们追逐“豹子号”、“梯子号”便是最好的佐证。相信大多数人都曾萌发更换电信公司的想法,但又不舍使用多年的手机号码,便只好“胎死腹中”。

    湖北等三省是工信部认定的第二批“携号转网”试点省份,但自9月20日开展业务以来,运营商采取多种方式限制用户办理“携号转网”。 (《城市快报》10月15日报道)

    毋庸置疑,携号转网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激活电信公司之间的竞争,真正让消费者尝到自由市场的“甜头儿”。自由携号转网可以赋予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权,既是对公众诉求及时回应,又能倒逼电信运营商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值得将样本意义全面推广。

    各大通讯公司为了推广业务,推出了很多“诱人”的套餐,有时候电信公司还是指派专门的营销人员打电话营销,基本每个用户都会或多或少定制符合自己消费习惯的套餐。海南自由携号转网的尝试,仍旧有很多限制“门槛”。如果用户定制优惠套餐,在生效期内将无法转网。这一硬性“门槛”,给很多满心期待的用户当头一棒,携号转网恐怕要等到套餐终止。

    套餐生效期间不能携号转网更像是一个“霸王条款”,用户完全有权利终止优惠套餐。但是“一言堂”的交易环境没有给用户发言的机会,除却不然,用户交纳一定的违约金也可以成为“下策”。
工信部门放开手机号码的营运商限制本是利民惠民的好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确实遇到一些阻碍。“千里之堤,溃以蚁穴”,并不是耸人听闻,不能听之任之。三大运营商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开阔的胸怀迎接这一场“暴风雨”,主管部门也应该适时介入到转改的具体事务中去,尽早为用户提供更加公平的消费环境。


                             治理APP应从“九龙治水”到“无缝衔接”

    中央网信办主任鲁炜在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座谈会上透露,我国将加强互联网立法,依靠严密的法律网来打造规范的互联网。(《新京报》10月27日报道)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改变,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催生了APP应用程序行业的兴起。APP如雨后春笋般密集出现,人们在享受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病毒、窃取用户数据的等弊病困扰。APP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行业乱象备受关注。

    目前,网信办透露将要加强互联网立法,靠严密的法律治理互联网。其实,这样的呼声,由来已久,但是,立法的速度远远不及移动互联网发展、变换。尤其是在APP这样一种特殊产业里,立法更受到多方困扰,九龙治水,多头管理乱象严重,比如一款消费类,涉及工商、消协等部门。

    治理APP应该首先破除九龙治水乱象。众所周知,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容易滋生懒惰、扯皮,行政效率低下。一部法律的出台,更涉及众多方面和诸多程序,需要较长时间来检验。在法律没有正式出台之前,为了保证市场健康发展,政府部门设立统一机构、领导小组或者由多家行政部门组成的专门小组牵头治理,规范行业。

    从“九龙治水”到“无缝衔接”,才是治本之策。设立统一工作机构毕竟是应急之策,要想实现长久治理,必须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紧要处。那么,行政部门就要无缝衔接治理,体现效率,法律的出台落地则是根本保障。


                                  杜绝披着羊皮的愚孝宣传

    最近,安徽省六安市市民慕女士在上下班经常路过的解放路,被一则叫做“郭巨埋儿”的街头广告吓坏了。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市民对此广告同样十分反感。原来,这正是六安市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所制作的一批街头公益广告。(新华网10月26日报道)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从某个层面上说,就是孝道传承的历史;古代君主治国之方法,百用百顺之精华也在“以孝治国”。孝顺是美德,也是治家治国根本,保证了炎黄子孙的代代繁衍,但是孝“过犹”则为“愚”,应该摒弃,更不应倡导。

    中国愚孝由来已久,“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就是最著名的写照。埋儿奉母典故出自晋代,郭巨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以及以人文本观念的深入人心,这种愚孝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抵制。埋儿奉母是倡导人们孝顺父母,但是以牺牲子女为代价的孝顺不仅触犯了刑法,也应该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六安市宣传部却反其道而行之。以二十四孝的为题材作为公益广告,其目的是要倡导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本不应该受到全社会的质疑。这种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具体落实中遭遇尴尬。以精神糟粕为宣传亮点,说严重点就是蛊惑人心。如果说,这处闹剧不是有意而为之,也从侧面折射出政府官员个人修养低下,抑或监管不到位。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正本清源,摒弃传统文化中糟粕,汲取有益精神。像安徽六安市倡导的这种愚孝行为,应果断制止,倡导正确、健康的中校观。从社会层面,杜绝披着羊皮的愚孝宣传。


                                  被娱乐玩坏的蓝翔应怪谁?

    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及其创办人荣兰祥被接二连三的负面消息缠身,成了媒体关注排行榜上的连续热点。在集体围攻下,蓝翔这一次最终没能挺住,据说目前来校新生人数下降了90%,亏损已成定局。(《钱江晚报》10月27日报道)

    最近一段时间,要说网上最热关键词,非蓝翔莫属;要说最近最火一句话,无出“那么问题来了,学挖掘机哪家强”其右者。蓝翔感受到了互联网狂欢背后的辛酸,被一次次调侃之后,终于引来更大范围媒体关注,蓝翔技校极其创建者荣兰祥被负面报道缠身。

    与那些靠炒作丑闻“扬名立万”的娱乐明星不一样,盛名之下的蓝翔并没有走出一条关注度与收益率扶摇上升的曲线,反而一落千丈,收获了关注,却没能收获业绩,收获了点击率,却输掉了口碑。最近,蓝翔招生率直线下降90%,亏损已成定局。

    舆论非理性和娱乐化的背后尽是蓝翔辛酸泪。每个网名上网都要讽刺几句蓝翔,否则都感觉自己被落伍,甚至就连“知名大v”为了拉近与粉丝的距离,也要生搬硬套扯上几句“问题来了”。媒体自然更不能放过这个赚足眼球的好机会,拼命挖蓝翔以及荣兰祥的负面报道,以至于造成声名远扬和臭名昭著的凄惨拮据。

    那么谁要为这次网络狂欢结束后蓝翔技校的亏损埋单呢?是每个曾经鼓与吹的网名还是荣兰祥自己?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没有一开始,带领学生跨省打人,也许就没有今天这场欢喜闹剧;也许没有整个蓝翔帝国家族产业在中国水土不服环境,就没有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悲惨结局;如果没有网名片面不负责任的追求娱乐,使劲往蓝翔身上扣屎盆子,也许就不会造成如今招生凄惨的结局。

    每个人都要为这场狂欢埋单!我们不谴责舆论和泛娱乐带给蓝翔的压力,但是我们终究是要从中吸取教训,慢慢让个人的理智变成集体的理智,同样,这也是一个民主环境的基础。否则,我们口口声声呼唤的所谓民主,在这样民粹、暴虐的环境中也只能是空中阁楼、水中之月。


                               “最后一名”不是讽刺而是鞭策

    站在领奖台上,一般都是获得了好成绩,然而10月23日,在陕西省渭南市召开的2014年综合观摩暨第三季度工作讲评会上,有6个县市区却因为“较差”而上台“领奖”,他们领到的是一个“最后一名”奖。(《华商报》10月24日报道)

    给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或部门颁奖,如今在民间已成为一种时髦。从开封市纠风办到无锡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再到河北磁县沙营村党支部书记,都曾经先后被授予标有“不为人民服务”、“截访先进单位”、“违法乱纪先锋”等字样的另类奖状或锦旗。

    在传统的观念中,只有学习优秀,工作突出的个人和团体才有资格获得奖项。但是,各地方政府对于思想观念落后,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颁发“最后一名奖”,不是讽刺而是鞭策。

    一些常年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官油子”不求上进,正是利用当前体制无法制裁的软肋。上班喝茶看报,悠然自得,没有谁能拿自己怎么样。这样的思想行为成为党政机关的毒瘤,用最有一名奖这样独特的方式,可以让羞于见人,藏污纳垢的干部,露露脸。

    每个人都有廉耻之心,如果在众人面前,被“最后一名奖”眷顾,还恬不知耻的人,笔者相信少之甚少。如此一来,可算是家丑外扬了,丢人丢到了大门口了,相关负责领导脸上也不光彩,定会防微杜渐,以绝后患。


                               “代课热”拷问大学教育

    昨日,一则有偿找代课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里被疯转。自称师大学生的小琪(化名)求助朋友圈,找人每周四代替自己上一堂研究生课。“免费体验研究生课程又可获得额外报酬,一举两得!”条件还蛮吸引人。(《长沙晚报》10月16日报道)

    曾几何时,在笔者的校园里也流行着一股代课热。一位ID为“代课少女”的同学,在各大社交网站上发布代课信息,价格根据专业课、选修课、新老区等因素从一元到三元不等。这个价格对于大多数想不去上课又无奈查岗的同学来说,马马虎虎可以接收。所以,“代课少女”也经历一场火热抢课大战。后来随着她在几个社交软件发布了一条感谢信,这场闹剧才结束。根据她陈述的原因,主要是原以为代课的时候可以上自习,但是课堂情况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

    大学代课俨然成为了一个产业,而且不仅仅是长沙的高校有这样的情况。在笔者目之所及的高校,都多多少少出现了如此恶劣情况的苗头,其中不乏有发展红火的高校。

    代课热背后折射出高校培养学生的缺陷和当代大学生对待学业的盲目。高校教育不合格,课堂签到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之策。很多学生不愿意上课,或者选择性逃课。“臭名昭著”的恐怕就是政治学院马列教育,课堂教育乏善可陈,因循守旧死气沉沉。大学还有很多必修课更是有名无实,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插科打诨,课程稀里糊涂一笑而过。

   学生不爱上课,教授们也需要扪心自问:自己的课堂有趣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有用吗?如果自己的授课枯燥无味,或者所讲授的知识没有适应价值,即便是把学生圈在课堂上又能如何?学生还不是上网的上网,玩游戏的玩游戏,身在曹营心在汉吗?从这个角度看,学校也需要督促教授们提升自身素质,把课上好。

         
                                          

                              治理红包现象更要铁腕精神

提纲:1、为何会出现红包现象
      2、治理红包现象的难题
      3、如何治理

    西藏自治区纪委、财政厅、审计厅在2014年“三公”经费专项检查中发现,西藏本地记者收受红包问题较为普遍区党委宣传部对发现的问题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出台了《西藏自治区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实施办法(试行)》,着力整治记者收受红包问题。(人民网11月15日报道)

    媒体圈子红包现象由来已久,是搞有偿新闻做派,比车马费更加恶劣。地方政府、企业出了负面新闻,往往为了息事宁人,给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记者”封口费来破财免灾;当出现了所谓正面新闻,往往需要公关,给编辑记者红包,用好处费交换报道权,以达到宣传的效果。红包现象越演越烈,甚至成为某些不良记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严重破坏的了媒体生态,损害媒体公信力。

    要知道治理所谓的红包这种行业潜规则,往往是最难的事情。之所以“潜”,一来这些行为都在暗处,不易察觉,“交易”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二来在行业内部成为众所周知,大部分都认同并且照此行事。

    治理媒体红包显现更应有铁腕精神。发现一起,治理一起,情节严重的,一律吊销新闻采编人员证件,情况属实者给予扣发工资奖金、年度考核不合格、一年内不提拔、取消记者证、开除等处罚。肃清行业环境,保证新闻行业健康良性发展。还应持续跟踪,加强监督检查,严查顶风违纪行为,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效,成为行业新常态。

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14/c1001-26026647.html



                                
                                  禁外卖纯属校方的一厢情愿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近日下发了一则通知,禁止学生叫外卖,学生们必须得亲自去食堂吃饭,要是病了,得凭辅导员证明并自备非一次性餐具到食堂去买。学校的初衷,就是要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11月23日《新闻纵横》》
   
    随着餐饮业服务行业的日益发展,加之互联网外卖软件的“推波助澜”,外卖之风可谓是风靡校园。在笔者所在的西南科技大学,放眼望去尽是宣传海报,同学们“饭点”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外卖某某哪家好吃云云。
   
    毋庸置疑外卖在方便了同学们饮食的同时,也带来的极大的安全隐患,有助长学生慵懒的生活习惯之嫌。但是,学校插手利用政策手段“一刀切”是扬汤止沸,并不能从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初衷。
   
    首先,市场是解决经济行为的金钥匙。众所周知,外卖的服务比食堂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加上配送、一次性餐盒等成本费用,价格自然水涨船高。虽然目前国民生活水平较高,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省吃俭用为了给孩子多点生活费,但是即便如此,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也不够自己持续叫外卖。所以,校方的担忧有点操之过急,有点多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独立在外生活的大学生有能力控制好自己的饮食消费。
   
    其次,食堂饭餐如果真的实惠好吃,学生为何避而远之?最近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在家吃饭才叫吃饭,在学校吃饭只能叫做生存。的确,它折射出目前高校食堂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饭菜难吃,个别地方还是不仅难吃而且贵。不可否认,一些诸如大锅饭本来就不如小灶好吃等客观因素,是不是还有食堂与校方权钱交易,暗中勾结谋取暴利呢?学校人群密集,环境相对独立等原因也为这种狼狈之行提供了温床。学校应“反求诸已”,从自身食堂上找找问题,靠实力而不是强制力取胜。
   
    最后,校方制止也无法真正杜绝外卖之风,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更加强烈的逆反。大学生正处在荷尔蒙高速分泌时期,对于学校这种有点“不合情理”的规定,势必反感。久而久之,可能会酿成学生集体悲剧。大禹治水“疏导为主,堵塞为辅 ”的思想可以为成为高校决策者提高解决思路,让学生多一点自由选择地余地,更何况仅仅是”吃什么“的问题。
      
    校方禁止外卖只是一厢情愿,不仅实现不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美好愿望,还有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学生误解,影响校生矛盾。

                                

                               “米粒规定”就是变相惩罚

    “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妇孺皆知,国家抑或企业正是得益于规矩,才保证每个人各司其职,让“软规定”有“硬杠杠”的威力。但是,规矩的设定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在保证公平的同时,提高效率,正如一个国家的法律有“良法”和“恶法”之别,如果规定制度跨越了人们最基本的底线就是沦为变相惩罚,妨害人们的正常的工作、生活。

    “上班迟到要扣钱,因故请假要扣钱,完成不了工作任务要扣钱。”这些规定早习以为常。然而,苏州某论坛上一网友发帖称:公司出了个奇葩新规定,最严格的一条,只要吃饭剩了两粒米以上,就要被扣钱,而扣一次钱就要被记过,记过超过两次还要被开除。(11月29日人民网)

    日本人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一直受到国人的敬佩。马桶刷到可以用杯子舀水饮用的事例,也是让我们脑洞大开,着实惊叹。日本人那种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事情认真踏实的精神,支撑着日本经济在二战之后飞速发展,也让弹丸之地的小国挤占全球GDP强国席位提供了动力。但是由此并不能肯定上述做法的正确性,笔者认为“米粒规定”和马桶水事例如出一辙,都有过犹不及的嫌疑,甚至是一种变相的惩罚。

    “米粒规定”不具备制度有效性,它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塑造一种节约粮食的良好氛围,并不是坏事。但怀就坏在,规定太过于严苛和死板。如果哪条肠胃不舒服又不小心米饭做多了,或者觉得食堂饭菜变质了没有吃上米饭,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长此以往,还有可能催生员工的逃避新办法,吃不了米饭又防止被罚款,直接打包带走,找及一个没有人的角落丢掉便是。“不能超过两粒”这样一个制度,根本无法具体落实量化,然后做出相对应处罚。难道公司还要每天派出专门督导小组,无死角的督查?如果如此,监管成本有时不是太高了。

    “米粒规定”看似是为了让员工节约粮食,但更像是一种现在型搜刮“民脂民膏”。有点像秦朝的暴政,让百姓苦不堪言。先是制定严酷的刑法,逼迫百姓服从,如有不从,再利用国家暴力机关强制执行。

    其实,要想真正为了节约粮食,还不如从最基本的教育开始。“国无常俗,教则移风”,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和专题讲座,在员工间形成一种节约粮食的共识,真正做到把节约贯穿到一言一行中。宣传教育一种软性引导,更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退一万步讲,也比着变相惩罚的规定强数倍。

链接:http://hen.chinadaily.com.cn/n/2014-11-30/NEWS67766.html




                                                                                     应理性认识科技与人文关系
        有一种声音认为,科技与人文是对立的,因为科技是无生命的,是钢铁的冰冷;人文是有生命的,如慈母般温暖。二者相克,必权其利害取其一。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其合理性,但是不全面,我们应该理性认识科技与人文关系。
        首先要明白科技与人文就像不可分割的同胞兄弟,在发展的过程中,切切不可有所偏废,一定要“两手抓,两手硬”,“双管齐下”。如果偏离科技搞人文,就是无本之木,人文发展就会失去时代的根基和前进的强大动力;如果放弃人文,发展科技就是自寻思路,人文为科技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所以二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现在关于科技与人文关系的研究,也开始进入大中传媒的视角。比如之前上映的《机械战警》就淋漓尽致的体现出,超科技对于人类情况和理性的巨大冲击。渺小的人类在强悍的及其面前是那么无力,那么脆弱。当科技向着非理性发展,结果很多能是南辕北辙。人类的情感的思考,悲天悯人的天性永远不能屈服与战场。
       科技促进人文发展。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发明革新了动力传感系统,从而引发了席卷全就的工业革命,促使工业飞速发展。一个小小的革新就能带动全球资本的重新洗牌,所有等下平总是提出过“科技是以生产力”,科技能为我们提供莫大的帮助。
     人文为科技提供方向。人文始终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方向,如果偏离了这个主题方向,就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文化就是航海路上的指明灯,照亮我们前进发展的道路。
       只有理性认识科技与人文关系,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地板
发表于 2014-11-17 22:30:09 | 只看该作者
1、“飞机上多人抽烟”不能止于赔偿
前日,在中联航一架从成都飞往北京的航班上多名乘客吸烟。飞机落地后,乘客质问机长并引起冲突,机长态度蛮横称“只要我们同意就能抽”。后航空公司与乘客代表沟通达成和解。航空公司赔偿现场23名顾客每人1800元,并赠送一张国内往返机票,同时调查此次事件,如乘客反映问题属实,将由机长正式道歉并退还23旅客成都至南苑机场呢的机票。(《新京报》91日)
“在飞机上吸烟”是明令禁止的,甚至连打火机在安检的时候就要没收。据查,吸烟乘客使用的是火柴,而火柴在过安检的时候极易被忽略,从而被吸烟者侥幸带上飞机。机组成员在知道有乘客吸烟时都不主动禁止,反而是在乘客的要求下才上前没收吸烟者的香烟与火柴。在飞机落地之后,乘客向机长讨要说法,机长竟蛮横地说:“只要我同意,他们就能抽。”这种不顾安全且没有责任感的说法让人如何能接受?
飞机上严禁吸烟,不仅是为了乘机环境着想,更是为了飞机飞行时的安全考虑。今年的326日,马印航空公司一架飞机在飞行时涡轮着火而被迫折返,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在空中起火到安全降落是一次经历了“鬼门关”的旅行。是谁都不愿意见到的。而在2011129日,香港国泰航空一架上海飞往香港的飞机舱内起火,造成9人受伤。这次舱内起火是飞机尚在地面时,难以想象诺飞机在高空时遇到舱内起火将是什么情况。
乘客在机上吸烟,还先后不止一位乘客,飞机上的烟雾报警器为何没有任何反应?机组人员为何不主动上前没收乘客的香烟盒火柴,而是要其他乘客反复催促?中间停经太原市,乘客在距加油车不远的舷梯上抽烟,为何地勤人员也不劝阻?在与乘客争执时何为机长态度蛮横?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值得追究责任,而不是航空公司单方面提出赔偿就能解决的。
航空专家张起准介绍,乘客在舱内和舷梯边抽烟都是明令禁止的。机长和空警课根据行为严重程度决定对其处以拘留、罚款、带下飞机、重新安检或拒绝其登记的出发。但这次的吸烟者却没经任何阻拦就离开了机场,他在下次还会不会抱有同样的心理在其他班次的飞机上抽烟从而酿成大祸?
总而言之,乘客飞机上抽烟是一起安全隐患事故,监管部门需要加以警惕,防范小错酿成大祸,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因此,不能简单地赔偿金钱就完事,而是要对涉事航班机组人员、安检人员、机场公安,吸烟乘客等相关当事人依法予以处罚,并以此事故为契机,升级安检系统,向公众宣传相关安全知识,从而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2、刺杀是边缘的爆发
911020分,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关镇东方小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事件,犯罪嫌疑人陈严复持刀闯入校园,刺伤9人,其中4人不治身亡,犯罪嫌疑人当场跳楼自杀。次日,后续报道称该校去年就拒绝过陈严复的女儿入学,原因是成绩太差。当地一些人士分析,现在城区的班级很多都“超载”,教师的压力和责任越来越重,对成绩不好的学生,难免会出现不给报名的情况。(《新京报》92日、93日报道)
老师“吓唬”学生不让其报道竟引发血案,这个玩笑的代价太过惨重。但这仅仅只因为老师吓唬学生作业没写完而不能入学吗?在这个“吓唬”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快速的城镇化正加剧城市学位资源稀缺。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随着他们来的还有农民工子女。城市配套资源设施不能满足涌入城市的人,势必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矛盾。
据《新京报》报道,事件发生的东方小学共有17个班,学生总人数有900多人,平均每个班50多人,已超过国家规定的小学班级45人的标准。东方小学校长付清玉说,全校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是本地户籍学生,其他都是外转学生,这包括租房户、农村在城区买房等家庭的小孩。外来学生增加,让学校班级越来越多,班级人数越来越多。
城市发展过快最主要的矛盾是基础设施与迅速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如水、电、气以及住房、交通等等都无法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需求。其中,教育和医疗问题尤为突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城镇化进程加速造成生源流动加大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差距大,只有扭转了教育梯级的状况,才能改变被动状态。在这种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基本生活需求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人难免会变得暴躁、感到对社会的巨大失望,渐渐地变成带着对社会不满情绪的边缘人群。
据报道,“刺伤师生”的犯罪嫌疑人陈严复为了女儿进城读书,卖掉了家中的祖屋,凑上打工积蓄和8万元借款,在县城城关镇东方小学附近的东方社区买了一套房,女儿进入东方小学读书。进城后的日子,陈严富过得并不顺。2012年,陈严富被查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基本丧失了重体力劳动能力;2013年,陈严富的父亲犯急性阑尾炎,前后花费近万元;今年4月,陈严富骑摩托意外摔断右胳膊,前后花费3万多元。现在,其家庭负债超过10万元。经济拮据的陈严富回到村里想申请低保,但没成功。陈严富的一些邻居说,接连不断的灾病打击和生活的压力让陈严富不堪重负,女儿报不上名或许成了压倒陈严富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对社会的失望、心里的不满都不能成为伤害别人的理由。
在对陈严复进行谴责的同时,还应该思考资源分配的难题应该怎么解决,否则,这种极端事件只会越来越多。


3、月饼成了政策下牺牲品
湛江吴川是月饼之乡,但今年6月以来,月饼销量只有往年的一半。影响月饼销量的除了宏观经济坏境以外,还有中央的“八项规定”。在政策的影响下,大家纷纷谈月饼色变,甚至有了“你对谁有意见,就到他的单位送月饼”之说。(《广州日报》93日)
月饼本是汉族传统小吃,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就广受宫廷的喜爱,到了明朝则发展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它象征着团圆和睦。但由于今年中央八项规定,让大家纷纷谈月饼色变,拒收甚至逃避月饼。八项规定出台于2012124日,要求改进工作作风、精简会议、勤俭节约。那这么看来,“送月饼”与非勤俭节约之间可以画上一个约等号传统小吃竟成了非勤俭节约,这实在是引人深思。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月饼牺牲在政策下,与月饼自身也有脱不开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包装也越来越豪华,一盒月饼动辄几百元,豪华的月饼礼包最高价可达到万元以上,小小一盒月饼已经失去了最初作为民俗小吃的特性,变成了奢华的代名词。再加上“送礼”这一习俗,月饼成了求人办事、打好关系的特殊“桥梁”。这种风俗越来越盛,自然会被一些人利用,月饼也就变成了谋取私利的“敲门砖”。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八项规定严查送月饼似乎也合情合理。
那这么看来,牺牲的只有“豪华月饼”。往年,“豪华月饼”大多都是供往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是谁给了事业单位如此多的资金购买月饼?这些发放给员工当做福利或者送人的“豪华月饼”最后究竟去向何方,有没有浪费?这些所谓的“豪华月饼”究竟有没有如此高的价值?这些都是与浪费息息相关的问题。杜绝浪费不能仅仅止于“禁止”发放月饼这件事上,还应该追本溯源,从根本也就是资金方面根治这个问题。
“中纪委网站实名接受送月饼举报”这一行为似乎也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应该被举报的不是月饼,而是“奢华月饼”。“奢华月饼”仅仅是个代名词,背后的含义不言而喻。
月饼企业面对这种不可避免的政治因素也应主动积极地寻找出路。就吴川而言,月饼企业不应把目光仅仅局限于南方地区的企事业单位,更要看到终极市场的消费者是普通民众,企业应该准确定位,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月饼的种类,通过自身的发展将“吴川月饼”推向全国。


4、别让抗日剧毁了抗日形象
据悉,继“中国梦”之后,广电总局近日再次对卫视黄金档播出剧目做出调整,要求各家卫视于9月到10月底间,必须播爱国主义题材和反法西斯题材。(网易娱乐813日)
广电总局一声令下,改变了原有的电视剧档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910月各大卫视晚间的播出内容。首先是半个小时中国人民很幸福,然后是12小时的打打杀杀,无数先烈和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看了是不是很热血、激动?但是这种热血和激动也会累的。
茶多冲几次,就淡了;酒多掺点水,就假了;套用一句感情上的话,再好的回忆,次数多了,就淡了。看电视剧也是这样,相同的电视剧看多了,就会对电视剧乃至事件本身产生审美疲劳,具体的表现为对抗日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情感,甚至对抗日表示厌弃。本来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但是一道强硬规定反而让民众对抗日心生麻木,这么做不是得不偿失吗?
再好的电视剧,看多了会腻。更别提粗制滥造的国产“抗日神剧”了。在这些电视剧中,我们的战士可以“手撕鬼子”、“凌空躲子弹”甚至可以一个人潜入敌后战场一声不吭地端掉整个鬼子根据地。这些过分强调和夸张的“神剧”不仅让国人纷纷吐槽,传到日本后,日本民众表示把其当做一种打发时间找乐子的消遣手段。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这个高的度需要我们掌握好。现在的青少年本就不是那个年代过来的,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了解就是来源书本和电视,但是国内又有多少是真实、客观地描述反法西斯战争的书籍呢?比起枯燥无味、数量较少的书本,电视剧有的先天的优势,但是像“神剧”这种严重脱离事实,容易误导青少年的电视剧不播也罢。
近年来,同一种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这大部分是市场的选择。但笔者以为,电视剧市场不能“两极化”。一味的依靠市场决定,只会出现婆媳剧、宫廷戏的热播;若是广电总局硬性规定,容易让观众对同种题材的电视剧产生厌恶。所以电视剧题材选择既要尊重观众的取向,也要让广电总局做好“把关人”,让荧屏上播出的是一些高质量、高水平、真正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
我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还很短,相关制度也不健全。这种情况下,只有电视剧拍摄方包括导演编剧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产生好的电视剧,不至于让抗日剧毁了抗日。


5、美网民要去会会“家暴”女

今日,英国《每日邮报》转载了中国网友上传的一段视频,其中一中年对女童拳打脚踢,施暴过程始终伴随着谩骂声、女童的哭声和求饶声,令人不忍直视。有人记录下了女子的暴行,用木棍抽了87下,踢了14脚、扇了8巴掌……一向严禁虐待儿童的美国人看不下去了,有美国网民称看了这个“气得浑身发抖”,还有人表示,“很乐意带着棍子会会这个女人”,另外还有人对拍摄者未加干预、袖手旁观的态度产生质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逐渐地将舆论的重心转移到互联网上,许多社会现象人们都是在网上进行了解与评论。近年来,我国国内虐待儿童的案件案发率逐年上升。而大多数的虐童案件都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为人们所知。而这次的案件,也是通过网友拍摄并上传的一段视频,由英国媒体的转载让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也得知这一惨剧。虽然我们可能并不了解事情的真正起因,但是无论是因为什么缘由这样的行为都是令人发指的。在我国,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误区,他们的观念是,我的孩子怎么教育是我的事情与社会与他人无关,而且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缺乏一定的耐心,所以才造成了因为孩子犯了错或者没有按照家长的意愿完成任务时经常会收到家长们的打骂。这是一种非常不符合当今社会观念的教育方式。但是,如果仅仅是在教育过程中打骂孩子是教育方式出现问题的话,这次的案件就要上升到违法犯罪的层面来讨论了。视频中的女子对待女童的方式极其残忍,用手脚,木棍不断殴打虐待女童,其行为手段完全不像一个有良知的成年人。如此残忍的行为难怪会引起美国网民的愤怒。
毫无疑问,该女子的行为的确违背了道德违反了法律,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说,美国网民的“很乐意带着棍子会会这个女人”、“我要打爆这家伙的脑袋”等过激言语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弱势群体不公平残忍待遇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一方面,如果我们对待这类案件的时候一味地采取相同的暴力手段,只是从个人角度上愤怒的情感得到了发泄,但是对于社会这样却形成了反作用—更多的人崇尚暴力解决问题将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对于美国网友质疑这个视频的拍摄者面对暴行袖手旁观的态度,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视频的拍摄者对于暴行无动于衷,或许是因为与自己无关不方便出面,又或许是因为只想拍个内容刺激劲爆的视频博取公众眼球,但是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都反映了社会上一类人的哗众取宠的“看客”心理,他们缺乏必要的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认为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就可以无视。外国的父母非常不赞同这种做法,他们有一种保护小孩的意识,而不是保护自己小孩,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被保护的程度将大大提高。
如何让我国的成人也产生这种意识,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


6、让“到此一游”不再无处安放
北京政府慕田峪长城设置了专门的涂鸦区,供游客留念,期望以此达到保护城墙的目的。截至95日,涂鸦墙上留下了一些游客的签名和留言,但并不多。美国游客耶西说:“这并非理想办法,但总比没有好。”(人民网 95日)
xxx到此一游”已经成了旅游景点的必有的一句话,尤其是在名胜古迹,其出现的频繁程度和“xx景点欢迎您”差不多。这句话不仅在中国的名胜古迹、公园街道可以看见,甚至还走出了国门,不少世界名胜都能看到亲切的中文,上面写着“xxx到此一游”。针对这一情况,慕田峪长城就设置了免费涂鸦区,很显然是为了保护长城,不让游客乱刻乱画。
这个出发点和措施都是好的。首先,免费涂鸦区有效地保护了城墙体。游客到长城旅游,“顺便”在城墙上乱刻乱画,无非是想留下“我来过”的痕迹。专门设置免费的涂鸦墙,可以让游客抒发这种情绪,而且涂鸦墙面积较大,参观的游客不仅可以留下自己的名字,还可以随心所欲地抒发自己的感情。石头和墙相比较,在墙上留念显然比石头上刻字容易地多。
其次,在首都长城设置这样的涂鸦墙,有利于培养人们保护名胜古迹的意识。每个中国人到长城之后,看着蜿蜒的城墙,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自豪。虽然现在经济水平提高了,到处旅游已经轻而易举,但对长城的那种自豪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在长城旅游的经历也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提到长城必然会顺带提到留念,“我在涂鸦墙上留了……”就会成为交流的话题之一。通过一系列的蝴蝶效应之后,人们就会有潜在的“文明留念”的意识。这样,他们以后再去其他旅游景点,就会不自觉地代入“到专门的地方留念”的观念。这也有利于提高游客的素质。
再者而言,长城率先设立这种免费涂鸦墙,也有利于给其他旅游景点做出榜样,让其他景点学习,让这种形式推广到全国。中国很多旅游地都经历了“迪斯尼式改造”:建立旅游巴士停车场、礼品商店、观光缆车等。如果将“免费涂鸦墙”变成有中国特色的景点必备,旅游景点的乱涂乱画也能得到很好地改善。
设立免费涂鸦墙是好事,但是后续的一系列问题也应纳入政府的考虑之中。涂鸦区要不要准备笔?怎么样保护和维护?涂鸦区被填满了之后应该撤掉还是另找一块空白的墙面?涂鸦区设立的地点?应该怎样让游客都自觉地去涂鸦区留念?这些都是应该考虑到的问题。个人认为,涂鸦区域最好设立在每个入口或者出口这种游客必经之地,还可以成立的一定奖励制度,送些小礼物之类,吸引游客去专门的涂鸦区留言。
涂鸦区域设立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件好事需要“传千里”,还需要专门的宣传。


7、寒门子弟该去哪?
96日,北京大学4000多新生集中报到,今年北大新生中农村户籍占18.5%,创下近年来最高。今年北大在全国22个省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投放专项计划250个,还将中西部地区的优秀中学纳入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范围,对农村户籍考生单独划线等,通过这些措施增加农村户籍的学生。(《京华时报》97日)
北大新生共有4076名,其中农村户籍占18.5%,也就是说农村户籍的学生共有750多名,那么其他没考上北大的农村学生去哪里了呢?其他高校有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向农村地区的考生增加学位呢?很少。作者通过搜索,改变政策向农村户口考生增加名额的学校仅有几所,多集中在华北地区。虽说农村户籍考生并不能和贫困生划等号,但根据我国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显示,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大多数农村户籍的考生在经济上还是面临一定困难的,经济原因往往是大多数农村户籍考生
国家每年会发放一定的补助给公立大学,学校越知名,补助越多。向北大、清华这种知名学府更是“不差钱”,所以他们有余力在校内通过一定的政策给予贫困学生补助,但其他高校呢?是不是也有优惠的政策?
作者所在的高校提供一定贫困生补助,但这个补助的名额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申请上,申请不上的学生只能通过兼职打工来赚钱,这样或多或少地都会影响到学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高学存在所谓的“补助金黑幕”,这样寒门子弟就更难拿到学校给予的资助。
经济问题是农村户籍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有很多助学贷款,一些企业也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助,但这些名额毕竟是远远小于贫困生的数目。这样看来,经济问题是农村户籍学生迈入大学校门遇到的一个很严峻的难题。但这并不能完全怪政策和体制,这个问题的产生和贫富差距有着莫大的关系。人均年收入8896元很难或并不能供起一个大学生,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只能望着大学的门槛叹气,无奈地提前走进社会。若是只能干一些苦力工作,拿着很低的薪水,那么贫富差距问题也没办法改善。
现在的中国,很多发展速度与水平都让我们看起来比较后现代化,但文化教育这个问题还是停留在前现代化阶段,怎么解决,还需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并不是单单一方面就能搞定的。


8、为何我们不爱排队
一名内地女子今年7月底赴港,在广东道英国保诚保险大厦排队交保险费时插队,一名怀孕6个月的女士看不过眼,用手机拍照,内地女子用雨伞插向孕妇腹部,孕妇肚痛送院。该名内地女子被控以一项普通袭击罪。92日该名女子在九龙城裁判法院承认控罪,被判罚款1000港元。(《南方都市报》95日)
排队,一直是一个让很多人头痛的问题。大到签证排队,小到买包子,都可能会发生有人插队的现象。常常插队的并不是少不更事的小孩,而是一些已经步入社会的青年人,甚至中老年人。
我有一个朋友暑假去美国游学。她们整个游学团都是13-16岁的青少年。她说,在外国都不敢插队,她们看到插队的中年大妈、大叔都会感到羞愧。但是回到中国,过关的时候大家都插队,她们都忍不住要插队。可见,插队、不爱排队并不是素质问题,也不是有没有排队意识的问题,而是一种环境影响。说到底,这受到一种名为“生怕落后”的意识影响。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人们抱有这样的观点:稍一落后就可能导致失败。因此,许多人在行车时只要有空隙就会迅速变换车道。而且,我还不时看见有人在公路或高速路上奔跑横穿。每当这时,我就觉得以后我会被逼成一个马路杀手。
中国年轻一代有排队的习惯,因为他们从小享受富足生活,不太在意“蝇头小利”。而为构建如今的富裕社会流血流汗的4050岁一代人,他们曾经生活在落后就会“挨打”的社会,至今仍然将眼前利益摆在首位。但是,在大家都争前哄抢的情况下,无论是谁都很难保持一颗平静淡定的心。
话题回到这个女子身上,她插队被人拍下来,不觉羞愧还以武力相对,这种错上加错的行为不仅仅受到了香港法律的制裁,还会受到众人的谴责。其实插了队退出来重新排队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羞愧难当反而用武力相向被判罚款真是得不偿失。

打砸是侵略手段+理性交流才能解决问题=打砸不能解决问题 不可取

不满非要“打砸”?
114日晚10时许,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人和校区内,部分学生因不满饭堂价格贵等原因,在宿舍以扔垃圾、起哄等形式抗议。昨日,校方回应称,已就学生诉求调低饭堂价格,而事件系部分被开除学生煽动,已向警方汇报情况。(新华网116日)
“饭菜比标价贵”、“物价也比校外高”对于学生来说,的确能引起不满和愤怒。校方回应“已调低食堂价格”究竟是不是真的我们也无法的得知。关于“饭菜价格”这事我们暂且不论孰是孰非。今天笔者想讨论的是,为什么每次不满的情绪非要靠打砸来发泄?解决问题只能靠打砸吗?

“打砸抢烧”是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手段之一,也是让我们深恶痛绝的手段。在战乱年代,似乎被入侵的城市都离不开这道程序,敌方军队靠“打砸抢”来获取补给同时树立一种权威,让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裁道。但是今天,已经远离了战乱身处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的不满情绪仍是靠“打砸”来发泄的。前年的钓鱼岛事件在各地引发规模不一的聚集、游行,在个别敌方,一些人冲上路、堵中国人的路、砸中国人的车和店,这种充满戾气且盲目的行为让国人大批不是“爱国”而是“害国”;08年抗日游行,也有不法分子混在游行队伍中用石头打砸路边的店铺,让无辜商家受损。这些都给我们以警醒,要理智,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是,在我们的高校内还发生这种野蛮、暴力的行为,实在是让人无语。
“往楼下扔垃圾”、“打砸食堂、小卖部、空调设备”、“围哄校长”这些都不是高校该有的事情,而是古惑仔电影里的场景。这些都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行为,真正的解决问题只能靠双方的交流、沟通,真正解决问题是不会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的。打砸食堂、小卖部、空调设备只会让自身利益受损,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好处。打砸的行为里充斥着自身情绪中的不满,包裹着繁杂矛盾中利己行为,夹杂着处理问题上的不成熟。如果继续以这种极端的手段解决问题,不仅“饭菜贵”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连正常的学校秩序也无法保障。制止这种暴力行为是必须的,而靠“打砸”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值得我们深思。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3-10/27/c_117888766.htm


别让“保录”欺骗了你
2015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进入倒计时,不少考生已经进入冲刺状态,学校里的自习室、图书馆都能看到他们埋头苦读的身影。与此同时,各种考研培训机构也是异常忙碌,纷纷打出“签约通关”、“不录取就退费”等招牌,开设“保录班”招揽生源。面对“保录”这两个充满诱惑力的字眼,很多人都愿意试上一试,但是“保录”真的有保证吗?
“保录”班对能否保录给出的答案是,“只要你顺利过了初试,我们就会‘动用关系’保证你被录取”。这句轻飘飘的话和“空头支票”没什么区别。谁知道他有没有这个“关系”?这个“关系”靠不靠谱?考生想报的每个专业都有对应的“关系”?这个“关系”到底要有多大的胆量和勇气才能冒着身败名裂的后果给“保录班”的考生开后门?我想,一个理智的硕士导师可不会因为“保录班”一点好处就冒风险给考生开后门,这样招进来的考生,他大概也怕砸了自己的招牌。家里一个长辈在浙江省某大学教书,他曾经说过,“要是考研千万别相信那些‘保证录取’、‘疏通关系’,那些班找的都是高校里的研究生或助教,只能给你讲讲重点”。这“关系”能保证考生被录取吗?
因为打着“保录”的牌子,这些培训机构收费也相当高。从相关机构的网站上看,这些班的费用动辄上万,甚至有几十万的。而在我校广告打的最多的“文都考研”,单科的学费也在4000以上,还是折后价。刚毕业甚至没毕业的学生哪来这么大一笔钱参加培训班?这笔账,势必又要算到家长的头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学习这条路是没有捷径的,之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参加培训班只能告诉考生一些应试技巧,最终能否考上都要靠考生自己的实力,靠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学术视角的广度和深度。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阔的专业视野才能让考生在考试中如鱼得水,在面试中淡定自若,这些都是“保录班”所给不了的。
考研“保录班”兴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钱好办事”的社会观念。一方面,培训机构打着幌子骗取考生的钱财;另一方面,一些考生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企图通过利益交换的方式获得研究生资格。这种不良社会风气不该在大学校园里弥漫。
说到底,考研还是自己的事,别让“保录”欺骗了你。



提纲:经验不一定适合孩子+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劳动不分贵贱=家长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

谁伤害了我的理想?
“从北大转学去技校”,在看很多人眼中看起来疯狂的一件事,周浩做了,毫不后悔。2008年,周浩遵从父母的意愿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但是在北大一年的生活带给他的不是知识而是痛苦,3年前,他毅然转学,并在今年11月,代表学校参加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国青年报》1117日)
笔者很佩服他的勇气,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放弃北大,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毅然地选择自己的理想。但是,如果一开始就选择听从自己意愿,也许就不会浪费这3年,现在的周浩可能已经进入了机械专业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对此他给出的解释是,“当时还小,再有主见也是听家长的”,让人可惜又无奈。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期望,他们会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也会在每个人生的关键时刻引导孩子,他们做这些都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父母跟孩子说的话、教孩子的道理、给孩子的方向,大多都是来源于自己的经验,是他们通过在社会上的摸爬滚打总结的。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些前人的经验不一定是最适合孩子,好心也会办坏事。笔者的一个同学,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父母帮她选择了一个热门的专业,她满心欢喜地来到学校才发现录取自己的专业不是自己想读的,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近来看真人秀《一年级》,一年级小孩选班长的讲台变成了家长花招百出的舞台。为了让孩子选上班长,家长送蛋糕、送礼物、还有请明星朋友帮忙录视频的,但是这些小孩对当班长并没有兴趣,都是家长逼他们去竞选的。大家都知道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好并不一定适合孩子。
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了一种注重家庭生活的观念。这与我国经济体制不无联系。小农经济让我们稳定在土地上,从而形成农业社区,农业社区意味着群居,意味着有温暖、有人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习惯了依附父母,父母也习惯了决定孩子的人生。但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每个人都只能自己走完一生。一味地听从父母是一种愚孝。家长也不该凭着自己的经验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反而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多少家长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从小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长大了选择孩子的学校、工作甚至伴侣。让孩子对生活没有失去兴趣,对人生也失去了目标。
家长做什么,都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家长眼中所谓的“好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社会大流的影响,在社会上呆久了,难免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中下层劳动工作者。但人生价值的实现并不是看职业高低,每一份职业由于社会分工不同,造成它们的社会认同的不一样,“术业有专攻”而已。选择什么职业,并不能决定人生价值。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热情、精力都奉献给这份工作,这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乃至推动社会进步。国家需要伟大的领导人,同样需要普通的清洁工。并没有真正的“好”工作一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无私奉献给了子女,不能因为自己是赋予者,就强迫孩子全盘接受,甚至替孩子全盘接受。孩子也需要真正的自由和独立的人生。


新闻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14-11/17/nw.D110000zgqnb_20141117_1-11.htm
板凳
发表于 2014-11-17 20:15: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赵丹 于 2014-12-28 12:40 编辑

(1)微信“约”香瓜,新媒体时代造福了谁

如果问,新媒体时代普及率最广的一件神器是什么,那么微信摘得桂冠无疑。微信以其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赢得了大多数人的青睐。上至半知天命的退休大叔,下至年方二八的青春小妹,人人都是微信通。这种跨越年龄,阶层,地区的传播方式带来的不仅仅是年轻人们的娱乐游戏,更是为农民群众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不要再狭隘的认为,微信只具备“约炮”功能,微信也可以变成一种生财之道。没错,它还能“约”香瓜。近日,河北枣强县唐林乡唐林村宋冬双家的13亩无公害香瓜销售红火。与以往传统的销售模式不一样,瓜农宋冬双不用再顶着烈日暴雨贩卖香瓜,而是利用微信这一传播平台来扩大销售范围和销量。半个月前,宋冬双提前在微信上晒出了即将成熟的大棚香瓜照片,信息发出没多久,德州、故城、冀州等周边市县的100余名粉丝前来尝鲜。该条微信获得大家的广泛的点赞和热情转发。你还能否认,微信在这过程中所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吗?

      时代前进的洪流滚滚而来,媒介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逐步提升。微信顺应了发展潮流,可以算是新媒体时代众多衍生品中的宠儿。人们利用它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沟通与协调人际关系,更有甚者,抓住其中的商机,在朋友圈里做代购,搞推广,不得不说,它的功能早已超出预期效果。那么,新媒体时代究竟造福了谁呢?
      首先,新媒体时代也可称为大众麦克风时代,媒介传播的多样性,让每个人成为了意见表达的主体。互联网成为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利益表达,特别是弱势群体维护基本权益的发声平台。其次全媒体格局形成,各阶层实现平等对话,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尴尬境地,让公众舆论发挥了应有的影响。另外,新媒体成为突发公众事件的第一信息源,微博,人人,视频网站曝光的危机事件呈现上升趋势。网民深度搜索能力强,话题事件层出不穷,例如郭美美炫富,7·23动车事故,周久耕等事件。
      应该说,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全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化险为夷,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民谣歌手:走心比拿奖更重要
      如果说,在这个群氓争雄的时代,有一个奖项令众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话,该是电影界“臭名昭著”的金扫帚了。如果说,除此以外,还有人的对赋予他名气和荣誉的奖项嗤之以鼻的话,那不得不提到一个特立独行的音乐群体,民谣歌手。
     前段时间民谣界翘楚宋冬野在为其2014年“雏儿劳鹊”音乐巡演宣传会上透露,自己因《董小姐》走红后,身价翻倍,常被邀请上节目,领奖。不过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他却自称没文化,更因跟他一起得奖的都是他所讨厌的歌手而拒绝去某榜领奖,结果被取消奖项。(信息时报讯)
     古语云:文人风骨。用如今的发展眼光看,乐手也在秉持自己独有的价值观,不以利益为创作前提,从而迎合某些群体畸形的审美趣味。这一点,在摇滚,民谣歌手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对他们而言,一首歌的歌词是灵魂,而不再拘泥于曲风,音调,节奏等外在形式上,赤裸裸的文字表达是一切心理活动的传声筒,而这种直白的情感表达使得他们对思想领域的追求更加精益求精,而面对时下越来越多的音乐糟粕,两者之间的分界线也愈趋明显。
     在宋冬野拒绝领奖这件事上,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将其定义为故作清高以此作为炒作噱头的痞子行为。在此类人眼中,不拿奖的背后是为了更好的拿奖,而对于这些人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唯奖项论”就和电影界为争夺商业利益而“唯票房论”一样是会令观众所掩耳的吧。民谣之所以魅力无穷,打动人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创作歌手走的是内心,而非其他。


(3)便溺论战的背后是什么
近日,一场关于内地小孩在香港当街小便,其父母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的事件可谓博足了眼球。牵扯其中的,不止是当事人这么简单,曾在2003年因伊拉克战争作为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从而被誉为“战地玫瑰”,现供职于凤凰卫视的著名记者闾丘露薇却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

闾丘露薇在其认证的个人微博上进行转发并附上评论称“这条视频只是事件后半部分。孩子当街便溺,有路人拍照,遭孩子父亲抢走相机和记忆卡,孩子母亲打了路人一耳光。片中白衣青年看不过眼报警,并且阻止夫妻离开,双方争执,青年遭人用婴儿车推撞。警察到场调查后,父亲无条件释放,母亲涉嫌袭击被捕,准保释,五月中需到警局报到。”

随即这条微博招来了大陆网友的一片谩骂声,截至22日上午10时30分,该条微博已有接近三万五千条评论。在评论中,网友几乎一边倒的指责闾丘露薇隐瞒事实真相,忽略了父母主动带小孩去厕所排队直到小孩憋不住了才当街小便的无奈之举,也没有说明小孩小便时母亲专门用纸尿布接住等细节,对于港人拉扯斥喝且拍了小女孩私处的画面的不当行为只字未提。更有网友指出闾丘露薇没有考虑保护未成年人,未对视频做基本处理,误导舆论,违背了作为一个新闻媒体人所应秉持的客观真实性原则。不少人叹息,曾经的女神形象倒塌了,更有甚者发出“闾丘露薇”滚出新闻界的呼声。

诚然,从大陆网民愤怒缘由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关于新闻真相态度的问题,更是香港与内地之间尴尬而敏感却一直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内地人眼中,港人自傲,歧视外地人,而闾丘露薇所述评论中句句为港人开脱,其立场有失偏颇,而此便溺事件作为一个导火线,更是触发了内地人压抑已久的怒气。

内地普遍认为自由行是SARS后“经济救港”的一大举措,而香港传媒却认为此举不过是中央政府为舒缓市民对港府施政失误的不满,用经济力量挽回民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香港人口密集压力。

便溺事件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香港与内地之间尴尬的境地,而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情绪激昂的指责,而是应该理性的思考:从这件事上,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该如何在公共场合维护好自身形象,作为媒体人该如何维护好新闻真实,不带个人情感立场的看问题。而何时,香港与内地之间才能用“同一种声音”说话呢?


(4) 留守儿童,何去何从?

今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山里,只有一位老师和一名学生的龙凤镇大龙潭村杉树湾教学点迎来新学期。6岁新生刘欣怡,在这所空旷的学校开始了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据悉,刘欣怡的父母进城务工,成为典型的留守儿童(新华社新闻网报道)
      “一对一”的特殊教学模式,诚然罕见,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在成为龙潭村引人注目的亮点背后,也隐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外出务工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有的子女随父母进城上学,除此之外,就是像刘欣怡一样的只能沦为留守儿童大军的一员。
留守儿童这个概念,公众并不陌生,百度词条上解释为“父母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隔辈亲人甚至其他亲朋好友生活在一起。”随着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的数量只增不减,他们的教育,生活,成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聚焦点,这类孩童大多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管,一旦管理不到位,很有可能走上歧途,增添政府的负担,成为社会的隐患。
弱势群体的存在本身就是这个社会发展漏洞的具体表现。只有找准病源,才好对症下药。据调查显示,这个群体突出问题主要有:超高比例,监护不力,缺乏抚慰,疏于照顾和心理问题。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有不少鲜活的例子在提醒着我们这个问题的严峻性。2014年二月份的一天,安徽太湖一12岁少年祠堂边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自缢前深情吻别陪伴自己的爷爷。留守儿童因长期得不到关爱,心理极度脆弱,年纪轻轻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叫我们如何不扼腕叹息?在悲痛之余,整个社会除了反思只顾拉动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人类的健康成长这一大问题之外,更需要做的,或许该是联合多方势力,出台解决办法,给留守儿童浇一些爱的雨露,他们需要茁壮成长。




       (5)  限量旅游“宽容”了黄金周

提到黄金周,公众和媒体的第一印象似乎都是“拥堵”“爆棚”“人挤人”。旅游本是一次愉悦身心,展望河山的大好机会,近几年人们的抱怨却接踵而来,八成网民也直呼“看的不是风景,是人!”
    景区的拥堵不堪直接造成了交通系统的瘫痪,消费经济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局面似乎难以避免,但出台一定的限制措施,现况必有所改观。据报道,近日因“玻璃栈道”而吸引大批游客井喷的白石山景区就首推了一项“限量旅游”的措施。昨日白石山旅游开发公司宣布,国庆黄金周长假期间,每日限量出售门票10000张,确保游客游览质量。(石家庄日报讯)
之前,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景区“国内最长悬空玻璃栈道”建成并向游客开放,吸引大批人慕名前来,由于景区摆渡车,索道载客能力有限,致使部分乘客长时间滞留景区门口,给旅游当地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不过此次旅游地在国内首次推出“限量旅游”的创新措施倒不失为一次妙手回春的举动。该公司闻过即改的态度值得褒奖,同时也给业界同行立起了一面新旗帜。
不得不承认,“限量旅游”的措施简直是一针强心剂,且不说药效有多大,光是耳闻到这则消息,就已经宽慰了不少游客骚动不安的心。据了解,由于玻璃栈道所引来的新一轮的旅游热潮,光是在平时,这个至多容纳三、四万人数的景区,就已经不堪重负,更不用说在人数爆棚的黄金周了。并且在针对“肚子大喉咙小”的尴尬现状问题上,景区所实行的增加运力,扩大出口等应急方案也给限量旅游做了强大的后盾,可谓万事具备,只待游客。
限量措施的优势不可小觑。它不仅仅是对黄金周的一种极大的“宽容”,更是对人们旅游观念的一种新解放。旅行出游是现代人生活层次的一个具体体现,经济基础为地基,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发展,从满足一般享乐到追求更卓越的生活品质是一种可观的生活态度,但是如果只图物质发展而忽略整个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前景也只会不容乐观。
白石山景区的限量之举,看似减少客源与消费,降低了竞争力,实际上,大智如愚,突破了传统的门票经济的束缚,更加注重旅游品质和乘客安全,短期看影响收入,但长远来看,是打了一张漂亮的口碑牌。

(6)招摇撞骗,不该拿养生开刀
题纲:1.简述新闻来源
2.艺人涉足养生节目的现状和负面效果
4.养生节目大肆猖獗的原因
5加大打击此类虚假作风的节目,给观众正确指导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10月14日发布了《关于做好养生类节目制作播出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演员和各类社会名人不得担任养生类节目主持,养生类节目严禁出现明示或暗示治愈率、有效率等功效的内容,建立养生类节目备案管理制度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10月14日)
近几年来,明星参与养生节目屡见不鲜。某些时候的下午时段,近半的省级卫视都在播放养生节目,地面频道则更多。节目大多采用健康讲座,名人效应的方式传授所谓养生知识,然后穿插蜂胶、天山雪莲、花粉等各式各样的产品介绍。一些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收看这类养生节目后,有的损失不少钱财,有的被“洗脑”后拒绝正规治疗,导致病情不断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事实上,这些由公司打造,明星参与的养生节目,表面上讲授的是“健康知识”,背后念的却是促销产品的“生意经”,借着演员的社会名气,来扩大产品影响力。不少观众因此被“忽悠”,破财又误诊。
长期以来,一些机构播出此类误导受众的养生节目遭到社会诟病不断,可是这样的节目为何屡禁不止呢?据悉,造成乱象的真正原因,还在于一些行政部门执法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事不关己,使监管的法规,执法的利器束之高阁,无用武之地。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安白说,“除了大师和养生类节目“忽悠术”高明,一些人轻信养生节目也与科学素养缺失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营养盲”甚至多于文盲。”由此可见造成养生诈骗屡屡成功的重要原因,还在于老百姓自身的知识水平的限制。
养生话题是一个牵涉到全民利益公众问题,任何人都不可以小觑。社会招摇撞骗术大肆盛行,但是实在不应该拿养生开刀,因为这不仅是唯钱是图的问题,直接对人们的健康利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希望行政部门在整顿违规节目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积极作为,尊重公众的养生需求,对公众的健康理念进行正确的指导。


(7)别让书中只有“黄金屋”


题纲:

1.奖金从哪里来?评奖依据
2.私立学校存在的问题
3.对学校做法的评断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本是宋真宗赵桓亲笔御作用来鼓励天下人读书以强国的箴言。如今仿佛穿越了时空,这一幕俨然在成都某中学真实出现了。
成都某中学举行了2013—2014学年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奖学金获得者颁奖大会,总金额共计268.9万元。并且学校为了更直观和真实的刺激学生,将这268.9万元“赤裸裸”的堆砌在了升旗台上,最高的一笔更是达到了2.6万元。(《成都商报》10月18日)
据悉,学校是私立学校,一年三万的学费,如此高昂的学费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起的,换句话说,一般家庭的学生也不会考虑上这个学校。那么学费都被做了哪些用途呢?我们不得而知。这其中难免不会牵扯到学校高层腐败问题的质疑上。高额的奖学金中,学生的学费占得比例又有多大呢?那么奖学金又是按什么标准评断和分配的呢?
据有关人士称,奖学金分五等.是按全年的成绩来进行年级排名的。如果仅以名次评奖,那这个学校可以说还在应试教育的阶段打转,它给学生传递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即“成绩是通往人生巅峰的唯一途径,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既得利益的盈亏”这其实是相当狭隘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私立学校的封闭性和问题所在。
我们都知道,私立学校在如今并不少见。相对于民办学校而言,私立学校是教育和市场的结合,更多解决的是教育的效率问题。由于私立学校在我国的再现还只有几年时间,加上我国当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政府包办教育的格局并无明显的改变,民办和私立学校在生源、师资和办学经费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私立学校,可分两类:一是人们所说的那种“贵族学校”另一类被人们称之为“平民学校”的私学。一般在城镇或农村边远地区,名为学校,实为教学点。由此可以看出,这两类学校都远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居民,创办伊始就存在着生源问题。特别是“贵族学校”的服务对象的问题更大,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非议。
其实用金钱作为奖励无可厚非,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算是对自己的一份努力的回报。但是金额过高反而有点功高盖主了,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试想假如某位学生抱回了2.6万元的现金,其他学生难免不会眼红,进而产生一些不好的言论攻击或诽谤,或是消息一下传开,校外不法人员盯上了这位学生,临时起意发生抢劫伤人事件呢?



(8)别让奥运竞技成了唯金牌论英雄

题纲:

1.
简析踹坏广告牌奖金被罚的错与对
2.
国内外运动员夺冠后失态的事例
3.
谈运动员素质问题

马伊琍那句“恋爱不易,且行且珍惜”用来形容昨日风头正盛的张继科,似乎也恰到好处,正是“夺冠不易,且赢且珍惜”。
今天凌晨,在德国进行的男乒世界杯决赛中,张继科4:3险胜队友马龙,拿到了新塑料球时代首个男子单打世界冠军。获胜后的张继科过于激动,踢坏了场边的广告牌,随后他遭到了国际乒联的处罚,被没收4.5万美元冠军奖金。张继科,刘国梁都为此道歉。(央视网10月27日)
张继科此番赛后的疯狂庆祝,踢坏了两块广告牌,继当年撕裂球衣之后,他的庆祝方式又一次引发了争议。有的指责张继科激动过甚,毫无素质,丢了国家脸面。有的则为其鸣不平,称这样的行为属人之常情,一块广告牌而已,罚金过重。笔者认为,张继科夺冠兴奋之余宣泄感情并无不可,但是在国外赛场上,万众瞩目之下,此举有失冠者的风范。这就无可避免的扯上了有关运动员素质高低的讨论。
国内外运动员夺冠后失态的例子其实也不胜枚举。西甲赛后的夺冠庆典上,一向说话中规中矩的梅西,用一句粗口震惊了西班牙和阿根廷媒体。08年中国奥运会上
英国运动员颁奖前失态
向中国女官员泼水事件等等。
过去北京人常用“找不着北”来形容一个人得意忘形后的失态。我们大可以把这个词语挪用过来,放到运动员身上非常贴切。尤其对那些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来说,他们自己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自己在哪里了。这里不是批评他们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而是要指出我们的运动员在功成名就的那个时刻,早已把“自己”给忘记了。似乎只要拿到金牌,就成了他们肆无忌惮的通行证,这恰恰说明了如今运动员素质的严重缺失。
体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去夺得多少奖牌,去获取多少奖金,去得到多少人的追捧,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超越自我梦想,推动体育交流和文化融合,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千万别让奥运竞技成了唯金牌论英雄。

(9)记者被打,“职业操守”惹的祸?
题纲:
总论:坚持报道事实,是记者的本分,群众无理由阻拦,记者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1.
正当的采访权
2.
职业道德
3.
群众自身素质问题
4.
记者保护法

记者向来被称为“无冕之王”。可是现在看来,这个无冕之王多少有些让人觉着委屈。就在记者节前一日,《城市速递》两名记者张馨桐、王博在采访过程中遭遇暴力阻挠,摄像记者王博不仅头部、颈部被打,更是被保安抬着“扔”出了小区。(11月8日《长春晚报》)
记者采访时被威胁、被恐吓乃至被打,似乎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妨看看去年,从央视记者被割鼻,到洛阳电视台记者被捅数刀,再到福建邓村尧事件,一直到今年的城市速递记者被打,都在向我们讲述着记者背后的惨痛故事。记者为力图还原事实真相,却惨遭毒手,不禁要向整个社会质问:记者被打,难道是“职业操守”惹的祸?
据《城市速递》官微介绍,东安开运福里小区的多名业主给长春广播电视台《城市速递》节目组打来电话,反映自己购买的房子与开发公司宣传的图纸不符。为此,他们和开发公司多次理论,却没有结果。当日《城市速递》的两名记者,是按照正规的采访流程,表明身份,跟随当事业主进入小区,没想到遭遇暴力阻挠。
当着业主的面不配合记者接受采访,还采取暴力手段阻拦采访,这个小区的开发商到底是什么来头?如果图纸规划和实际建房真的不符,又涉及什么责任问题呢?记者本身持有正当的采访权,了解事实真相,还群众一个交代,开发商做贼心虚般的阻扰,是不是正表示了这其中存在着的各种问题呢?
如果说记者私闯民宅,没有得到任何当事人的同意就擅自采访,的确是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但是一切程序正当的时候,受访人是没有权利剥夺这种采访权的,何况,被访对象采取的是更无理和野蛮的手段,打砸记者和摄像机,造成了很大的人身伤害。这不仅仅是素质缺失的问题,严重点来讲,甚至是涉嫌故意犯罪。

在记者节来临之际,这样的恶性事件引起了各界关注。作为一名伸张正义的新闻工作者,需要的不是荣誉和称赞,而是一份起码的尊重和支持。但截止到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针对记者这一职业的保护立法,所以,如何切实维护好媒体记者的正当利益,是记者节应该着重关注的一个点。



(10)“最低消费”禁令,执行力是关键

总论:勿让“消费禁令”成为一纸空文,针对部分商家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可从餐饮企业,消费者与行政部门三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1.
禁令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2.
餐饮企业应引导消费者适量点餐,避免铺张浪费,让挑战变机遇
3.
消费者坚持自主选择权和加大举报力度
4.
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政府健全和完善奖惩规则,避免一味的罚,提高企业在执行禁令上的积极性

11月1日起,商务部和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的《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办法》规定,餐饮经营者不得设置最低消费,违规者最高可被罚款3万元。河北新闻网记者与网友联合调查发现,省内多数餐饮企业已经取消最低消费门槛,但也有部分酒店、餐厅以服务费、茶位费等名目变相收费。《办法》施行一周“低消”仍然存在。(11月14日《河北日报》)
禁令“落花有意”,执行“流水无情”——这就是餐饮最低消费叫而难停的现实。
餐饮业人士也提出,叫停最低消费后,不排除一些饭店可能出现包房菜单暗中提价或者减少份量等猫腻,或者增加额外收费明目,将最低消费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国家有关部门发布餐饮最低消费禁令,旨在通过破除霸王条款,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法律尊严。如果允许餐饮最低消费改头换面存在,难免会导致这一禁令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效用。
笔者认为,之所以杜绝最低消费如此之难,与商家的“充耳不闻”有关,亦与政策制定者考虑欠周和监管部门工作不力有很大关系。归根结底是执行力的欠缺。执行者囊括了餐饮企业,消费者与行政部门等几个层面,要想实现令行禁止的美好愿景,执行者应作出相应改变和努力。
首先,从餐饮企业自身来说,推出“最低消费”禁令,看似损害了企业自主经营权,实则可以把挑战变机遇。一方面,建立节俭消费提醒制度,在醒目位置张贴节约标识,贯彻节约用餐、文明用餐标准。餐饮经营者应引导消费者餐前适量点餐,餐后主动帮助打包。鼓励餐饮经营者发展可选套餐,提供小份菜。小份菜在上海已经有了,是一些企业适应市场推出的个性化服务,一些餐厅在虾仁、牛排等菜品上采取一人一份形式就挺受欢迎。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一句老话说得好:同行是冤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的敌人不是消费者,而是和它竞争的企业。当一家企业制定了很多价格门槛的时候,其实就是其他企业的机会。两家同样档次的酒店,一家禁止自带酒水,一家不禁止,你说消费者青睐哪家。
从消费者自身而言,有一个很关键的难题,那就是消费者的维权问题。不少消费者表示,个人力量太小,维权程序麻烦。的确,对消费者来说,维权面临着取证等多方面的困难,同时还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对此,笔者认为,要让最低消费禁令真正打破餐饮业的潜规则,关键在于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而最有效的途径是让行政部门有作为。应鼓励消费者去举报投诉那些违法的经营者,顶风作案,有明确规定仍然去违反的,相关部门就应该根据消费者的举报去查处。
最后关键的一环便是行政部门的监管。没有让商家敬畏的有力处罚,一切规定往往流于形式、纸上谈兵。法律的生命在于有效实施,而法律的双腿,要靠执行者给装上去。整治最低消费,不能靠商家自律,不能寄托于媒体曝光,而是要依靠法律的铁拳。
由此可见,要告别“最低消费”,仅靠餐饮行业自律显然行不通,期望一纸禁令达到“药到病除”的神效同样也靠不住。所以,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如何将禁令落实到位,确保最终的执行力。一方面,不妨鼓励甚至重奖消费者对经营者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刹住商家设“最低消费”的歪风邪气,引导他们通过更人性、更智慧的经营方式赢得市场青睐。另一方面,监督管理部门也应尽早做好分工,避免出现“九龙治水,水不治”的局面。唯有如此,“最低消费”禁令方能营造出公平公正的消费环境。
新闻链接:http://hbrb.hebnews.cn/html/2014-11/14/content_41946.htm


今天需要配评论的新闻
多看几遍新闻 再看看相关报道和评论
和我说一下论点 再开始写吧
800字以上 下午两点以前完成即可

(11)“附加费”透明化,应走在市场化改革前

总论:“附加费”收取不明,用向不明,到底该取缔还是调整,在价格市场改革前,应听取社会各界的声音。
1.
收取上透明化,指出来源和理由
2.
用处上透明化,向社会公示费用去向
3.
听取广泛民意

    据媒体调查,在关涉民生的水、电、汽油价格中,存在普遍的“附加费”现象,各地标准不同,项目易增难减。以2013年全国用电量估算,电价附加费一年可达2000多亿元。业内表示,附加费挤压了价格市场化改革 空间,水电增加成本以附加费的方式暗地收取,且最终不知所向,令公众质疑。(11月14日《南方都市报》)
    用水里有“排污费”,电价里有“公共事业费”,油价中有“燃油费”及“车辆通行附加费”。生活中真是处处皆扣费,不明晰账目的群众也根本对此一无所知。此外,随着水电费代扣代缴普及,居民普遍难以了解价格构成,甚至供电公司部门也存在“不清楚附加费扣了多少”的现象。这就难免会形成一个收取费用的模糊地带,政府公信力也会因此受损。
    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附加费的名目繁多。据调查,光电价里附加的资金,全国性的就有5项。包括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农网还贷资金、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就更别提各种部分的地方性基金了。另一方面是形式各异的收取标准。各地标准差距大的,甚至可以达到一倍。比如在对污水处理费的设置上,公用事业“附加费”在每立方米0.05元至0.1元不等,一些地方还有垃圾费和省级专项费。并不是说要减免污水处理费,而是由于收取标准参差不齐,造成了收费差距的扩大化。因此,收取部门应增强透明度,让群众了解到血汗钱取自何方,这也是对人民群众的一种尊重。
   “附加费”现象历史由来已久,源于计划经济时代,主要由政府进行资源定价,造成某些重要资源长期价格偏低。为了支持企业运营,政府额外收取“附加费”,形成专项基金,然后补充公共设施的计划性、临时性投入。从定义上看,附加费是取之于民,按理说也该用之于民的产物。事实上,很多“附加费”不是供水或者供电企业直接收取的,而是政府相关部门在收取“附加费”后,作为补贴返回给企业。通过这种计划性的机制,来调节供电、供水企业的盈亏,客观造成人为干预因素很大。俗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附加费”看似微弱,实际上累积下来,一年可高达2000多亿元,如此庞大的费用,如果没有全部补充到公共设施的计划中,那么这是不是对人民群众一种变相的欺骗呢?说到底,还是应该增强收取部门的透明度,向社会公示附加收费的依据及去向。
    尽管近年来监管部门对地方乱加价、乱收费从严管理,也还是要加快市场化改革,通过竞争理顺上下游成本机制,但在这一切动作前,让“附加费”早日成为“明白费”刻不容缓。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给予公众一个合理的交代。


12.村路收费合理化是天方夜谭?
/赵丹

总论:村民私设收费站,在法律上讲是违法,在情理上讲,有一定正当性。虽然目前村路收费乱象严重,但建立标准化机制,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村路收费的合理化也能实现。
1.
村路收费的理由正当(道路保护,环境保护)
2.
合理化存在的阻碍(法律的禁止,收费方式粗暴,收费机制混乱)
3.
调和与当地政府和收费站的矛盾是实现合理化的路径之一



    小说《隋唐演义》中,程咬金那句“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成了当今乡村公路的真实写照。河南省偃师市,一记者在途经207国道偃师境内府店桥时,因桥梁施工,车辆绕道附近村庄。多名村民在村口摆放反光锥,拦截过往车辆,收取费用。(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这样的事件早已不是新闻,2010年林州横水镇被曝村民私设收费站年收入过十万,2011年土左旗村民私设收费站获利,2012年蓝田村过路费比国道收费站少缴15元,2014年邯郸武安村民暴力收费,这样的情况似乎成了普遍现状。按理说,经过媒体的多次曝光,情况应有所改观。讽刺的是,批评声音越大,村民动静反而愈演愈烈。那么,我们是不是该换个角度思考,既然阻止不了这样的情况发生,何不顺水推舟,将事态推往好的方向发展,将村路收费行为合理化呢?
     古之侠客,仗义疏财;今之村民,仗路敛财。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从情理上讲,村民收取过路费是完全合理的。首先,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桥梁施工,车辆会绕道村庄,过往的车辆多了,难免会对道路造成一定破坏,当今道路绝大部分是由村民自己集资建成的,国家集资修路可以收费,自己集资为什么就不能收费?路怪了谁修?政府管吗?因此道路维修费是必要的。其次,车辆驶过带来的大量灰尘极大污染了村庄环境,破坏了庄稼收成,给农民带来直接的利益损害,也是难以弥补的。再者,频繁车辆经过容易导致交通意外,造成村民,尤其是幼童的伤亡,农村危险系数提高。所以收费也就成了必然。
     尽管收费理由正当,但是在收费合理化的道路上仍然障碍重重。第一点就面临严肃的法律问题:按照有关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公路上非法设卡、收费、罚款和拦截车辆。即使路是本村出资修的,村民收取过往车辆的过路费也不合法。对在公路上非法设立收费站(卡)收取车辆通行费的,任何车辆和个人都有权拒绝缴纳。法律的无情,阻止不了村民维护利益的决心,因此暴力收费也就在所难免。无论是摆放反光锥,还是利用棍棒拦车,都是一种野蛮行为,难以让过路司机心甘情愿的支付过路费。有利益就会有争夺,各种势力都将拦路收费视为“肥肉”。 在有的乡村里,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每条路收费都有固定的人,谁也没办法打破这个平衡。收费机制的混乱也是合理化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收费标准谁制定?收费之后将用于何处?都是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由此看来,收费合理化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首先是法律层面,应该由人大代表提出修改意见,将村路收费纳入合理范围。然后是镇政府和当地收费站的配合,因为村民私自收费的价格低于公路收费站近一倍,从而导致过往车辆为省钱而绕道,因此,镇镇府、收费站和当地村民三方应达成一致,价格保持一致甚至略高于公路收费,这样既避免了村民借此生财的不良风气,也消解了收费站的工作尴尬。这一切由镇政府严格监管,建立起一套详细的实施规则。这样的话,村路收费合理化何尝是天方夜谭呢?


13.大学生高调示爱折射教育功利化

核心:高调示爱普遍化,折射当今教育功利化严重,价值观缺失
1.
示爱方式夸张,讲排场
2.
女生偏爱霸道总裁式告白
3.
各行各业在潜移默化传递拜金思想

一部屏幕上显示着“我爱你”的iphone6手机,被放入装满水的玻璃缸后再捞出来,手机无恙。接着更引人注目的是8部显示女方照片的iPhone6被一一解锁后,每部手机屏幕显示一个字,组合成一句“×××,我要定你了”的告白语。这段福建农林大学男生“土豪式”告白的视频在微博上走红,此前他打听到女生偏爱“霸道总裁型”男生,因此有了以上这一出,网友调侃称“有钱就是任性。”(海峡都市报11月26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经过了荷尔蒙被抑制了很久的高中时代,到了大学,意气风发的少年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追求心仪的女子。有杭州男生花700多块在女生宿舍楼用灯光组合出““I LOVE YOU”的灯光工程;有寒风中手捧999朵玫瑰的大胆求爱。。。。。。这本是一件各家欢喜的事情,时代在发展,大学生求爱事件却变得越发高调,从当初简式的点蜡送花、围观呐喊到如今浩大的排场,土豪的手机,无一不透露出了一个事实:只有高调、砸钱讲排场,才能收获少女的芳心。比起寒酸的书信告白,女生仿佛更享受“霸道总裁式”的求爱方式。
对于福建农林大学男生的“豪举”,网友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种方式浪漫又文艺,但也有人觉得这是在“炫富”。笔者纵观该视频讨论区所有评论,却难见几段关注此类现象背后的问题,高调示爱的背后,其实折射的是当今教育功利化严重和盛行。
大学生随波逐流的“高调示爱”,说到底还是内心缺乏恒定的价值观支撑,更深层次的心里密码,恐怕是整个社会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潜移默化的灌输和引导。在商业社会的大背景下,“白富美”、“高富帅”等标签化名词在饱受非议的同时也被一众人追逐与热捧。与其说它们的出现是群体“热炒”出的产物,倒不如说是直接反映了当今社会追求物欲及名利心的普遍倾向。而一向被称作“小社会”的大学校园,这种功利观念一旦渗入其中,带来的必定是功利化的教育模式。
而导致大学生此种功利化价值观的形成和传递,不得不归“功”于各行各业轰炸式的影响。青春影视剧作中,高富帅和霸道总裁的求爱模式声势浩大而效果明显,这就引发了男生们的盲目跟风和相继效仿。热卖书籍里,郭敬明更是成功的将拜金主义印刻在了心智还未成熟的青少年心里,苹果手机自热卖以来,就被贴上了“土豪”手机的身份标签,笔者身边10个同学中,7个左右都手持一部IPone。苹果在中国的流行和普遍,其实是一种对尊贵身份的追求,恰恰反映了功利化现象愈演愈烈。
所以当福建男生用八部苹果手机泡水求爱的时候,除了那一句“有钱就是任性”的调侃,我们更应当反思的是,在教育功利化盛行的社会里,应当如何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不盲目求奢,坚持真我的大学生。

14.科技与人文“共舞”,是选择而不是妥协
文/赵丹
当“科技”单枪匹马的在时代洪流中裹挟前行时,收获了“诺贝尔奖、GDP增长,金钱利益”等战果,却同时留下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打破”的残局。“人文”在时代幕布的后方缓慢到来,仿佛在无声的宣称:没有我,这个世界除了冰冷的器具,就是一片灰暗。
如果把“科技”与“人文”用两性角色来比喻的话,想必再合适不过。“科技”是铁骨铮铮的男儿形象,立马横刀,用智慧和技术杀出一条血路,于历史留名。巾帼不让须眉的“人文”便充当着这样一个角色:她用柔情拯救了被“铁血科技”包裹着的世界,使得黑暗冰冷的大地上多了些许亮彩。她长袖挥舞,生态环境恢复了生机,自然一片莺歌燕舞。她蛾眉短蹙,全国各地开展了形态百样的文娱活动,救民于百无聊赖之中。可以说科技与人文是相互相生的存在体,他们的“共舞”是时代的选择,并不是生存困境下的妥协之举。
选择这个词,从词义上就表明了一种自愿的,主动的情绪,做出选择的是历史也是人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表明了科技与人文有多种多样的存在方式,而“共舞”只是其中一种。另外的结果,可能是科技独挡一面,人文居于一隅,或者人文百花齐放,科技停滞不前。
而以上可能出现的结果都在历史的选择中被淘汰了。大跃进时期,举国上下大炼钢铁,从原子弹到东方红,一心追求GDP的增长,科技变成了唯一的生产力,接踵而至的1959-1961的三年自然灾害也许不是天意。而自古以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后遗症表明:尚文抑武的国家注定难以延续朝代的香火。
在多数人的眼里,科技与人文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讲究科学理性,一个讲美学感性。二者一个属文一个属理。实际上,两者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人文的东西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间接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方向,科技的发展也对文明的发展进程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袁隆平历时多年,在解决中国人温饱焦点问题上成功研制出了杂交水稻,为苍生造福,这就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而人文需要让科技更接地气,这就是这个时代我们所需做的努力。
而这种共识似乎适用于全球。1959年,英国学者斯诺在剑桥大学做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在详细论证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种对立的文化的存在之后,明确指出了这种文化上的分裂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害。龚育之指出:“在强调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在学术界有一种强烈的声音,呼唤人文精神。我肯定这种呼唤。”同时,他由说:“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是现代的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
未来世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世界,只是这种统一也并不容易,从分隔、分裂,走向互补、交融,是一个漫长艰难、在不断争论中前进的不尽过程。但这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选择偏重任何一方的时候,中国这条巨龙的脉搏的跳动则会变得缓慢。因此只有当科技与人文共舞的时候,我们才能沐浴时代的恩泽。

15.“见缝插车”的后果谁来买单?
/赵丹

“不及时解决问题与陷入困境仅一步之遥”,有学者在针对改革问题时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影射在“停车难”这个问题上似乎也是。河北省某小区小卖部突发火灾,由于道路被私家车严重堵塞,经过110民警的疏通,消防车才艰难通过,而此时小卖部贮藏货物已燃烧殆尽,损失惨重。(石家庄日报社数字报1211日)
试想,倘若道路通畅,消防车也不必滞留耽误最佳救援时间,那小卖部的损失基本可以挽回。如果需要救援的不是货物而是人呢,想必伤亡家属会愤怒的指责阻碍救援的一切外部因素了吧。“见缝插车”的背后,面临着这样一个“责任重大”的后果,那么谁来买单?
随着经济大幅增长,城市居民购车数量激增,机动车的迅猛发展与停车场建设相对滞后形成很大反差,人、车、路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营力不从心,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俗话讲,对症才能下药。只有找准“停车难”病症,提出相应的操作方案,才是合理的解决之道。
“停车难”时下俨然成了一个社会性的难题,酿成这一现状是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停车格局的不合理:停车硬件缺位,规划建设滞后;总量不够,分布不均;一些小区停车库挪作他用,利用率低。其次是小区业主和商家的交通法律意识淡薄:图省事、怕跑路,习惯于乱停乱放;还有部分有车族为省钱或不愿缴纳住宅区的停车费而将车辆停在住宅区外的道路上;商家则将临时停车位占为私用。另一方面是执法部门没有联合其他部门形成管理合力,各自为政,一些停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或被人为的占用,缺少统一的协调机构。对一些圈地收费的现象由谁管责任不清而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试行以下的解决办法。首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停车场建设,通过适当拓宽道路、合理调整绿化、实施单行线等途径“内部挖潜”,缓解停车位紧缺之困,还可以通过实施错时停车、改造老小区周边可用土地、开辟马路“潮汐车位”等方式,充分利用老小区周边的资源。
加大对小区业主和商家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业主首先应自律,停车不能妨碍交通。其次业主和物业之间要签订一份停车协议,分清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双方的权利。针对小区停车不安全的问题,一方面物业应增加小区监控,另一方面要向居民倡导文明停车。
对于停车乱象,可以在主干道装违法停车非现场抓拍系统,加强违法停车管理,重点整治车辆违法停放,加大、加重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违法停放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动,对严重违法停车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曝光,促进停车管理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然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全市上下齐抓共管、不懈努力。

16.从“不谈狗肉”到“抵制食狗”有几步之遥?
/赵丹
论点:拒绝将狗肉列入名菜清单,是形式主义的伪善,只有真正抵制屠杀狗肉,才能达到所谓的人道主义关怀。
去年玉林荔枝狗肉节,打响了新一轮“食狗与保狗”之间的论战。玉林民间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等说法,大意是如此能抵抗疾患入侵。爱狗人士却一致认为这是“舌尖上的罪恶”,“人过节,狗过劫。”情与理的水火不容导致了一番抵制食狗的狂潮。
广西官方今年公布了网民评选出的20道“桂菜名菜”,这些菜肴均与狗肉无关。尽管广西多地有吃狗肉习惯,但是“桂菜名菜”的评选,综合了本地特色、消费者需求、国际美誉度等因素,故不将狗肉列入“桂菜名菜”行列。(中国新闻网1212日)
官方此次公开表明“不谈狗肉”是基于国际美誉度等综合因素,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承认“食用狗肉”是一种违背人道主义,不得民心之举呢?在人类需要狗的时候,它们是搜救犬,缉毒犬,防暴犬,供血犬,实验犬,狗医生,伴侣宠物
。不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变成了流浪狗,狂犬病毒,虐杀对象,餐盘美味。人类基于一己私心,却打着“牺牲狗,是为全人类的终极利益所服务”的旗号,就像廖一梅所批判的那样“大家顶着爱这个词,却干尽了人间丑事。”
我们需要这样的承认,承认从心理上和良心上难以接受去吃这种有灵性,对人类百般依赖的物种的肉,毕竟,我们接触狗的机会多些,了解其秉性更多些,耳闻目睹无数与人类同舟共济、生死与共以及舍身救人的可歌可泣故事的发生。但是我们需要的绝不仅仅限于承认,拒绝将狗肉列入名菜清单,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伪善,只有真正抵制屠杀狗肉,才能达到所谓的人道主义关怀。
几年前,江苏省就下发了《江苏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办法中规定了对实验动物诸如狗,要实行“安乐死”或赡养起来让其自然老死,并立碑纪念……这是个很人道的规定。在中国没有完善《动物保护法》之前,江苏为何要出台这个规定呢?不就是因为这些实验动物区别于其它同类动物,它们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吗。
朝鲜族喜好吃狗肉,世人皆知,也因此受到全世界文明社会人们的指责。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很多国家的运动员甚至是政府都将其吃狗肉问题当成一个主要事情进行要挟,最后逼得韩国很多百年老店都从此关门大吉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在这个星球上拒绝吃狗肉的文明人不在少数,说明拒吃狗肉已成为一种全球共识。只有在野蛮人的社会规则里,食用狗肉才可以光明正大,毫不害臊。
屠杀、滥杀狗的行径再不出台法律制止,很快就要上升到人神共愤的地步。全国内地许多城市,室外的流浪猫狗以及居民的宠物狗,被偷捕,再通过有严密组织的渠道被贩运至收猫狗贩子手中,被残酷杀害成为食物。这些偷窃、虐待和残杀等违法的行为已出现集团化,形成了相互勾结、跨越省境的异地销赃网络。上海, 天津、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已经成为周边省份地区集团犯罪的销赃中转站。此种现象现已泛滥全国,日益猖獗,严重损害了宠物主人以及公众的利益。当狗主人撞见陪伴自己多年的忠犬暴尸于街头小贩的利刃之下,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非爱狗之人不能理解。因为很多人早已把狗“拟人化”了,对他们而言,失去的不是爱犬,而是自己的亲人。
大儒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开首便是: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用现今的话来说,即恻隐之心。广西官方的“避而不谈”并不能抹杀屠狗风俗的存在,没有正视问题的核心,除了纵容食狗者,更是对爱狗者们的一种伤害。

17.钱去哪儿了?银行不能总是“事不关己”
/赵丹
论点:银行业是一个信用行业,公众凭着银行的信用将存款存入银行,再强势的银行若是没了信用也就没了生命,不论是客户还是自己出了问题的时候,不能总是事不关己,出于职责和道义都应该尽量帮助客户降低损失,并且国家应从制度和法律层面还公众一个合理解释。

“卡里七万多现金被无故转走,却查不到任何信息。”户主张先生前往工商银行询问讨说法,支行负责人表示要一周时间等结果,并对记者的采访避而不谈。(京华时报1214日)南充一女子银行卡内现4.96亿元存款,记者致电南充市商业银行东风支行了解情况,但相关人士均以“不清楚这个事情,不方便接受采访”为由挂断了电话。(广州日报1214日)

同样是丢钱了,银行自己丢钱就心急火燎;储户丢钱了,银行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挂着漠然的“一脸无辜”。银行厚己薄彼的行为被众人诟病久矣,类似闹剧也并非第一次上演。如储户的钱被ATM机吞了,银行得等两个工作日才处理;机器多出钱了,客服5分钟后便赶到。
银行业是一个信用行业,公众凭着银行的信用将存款存入银行,再强势的银行若是没了信用也就没了生命。在银行一次次失信于民众的案例面前,我们不禁要反问,是谁赋予了银行这样任性的权利:银行多给钱了,储户有义务归还;银行少给钱了,离柜概不负责。而又是什么的生存土壤滋养了这样不合理的机制呢?
郎咸平有一本书叫《热点背后》,他讲到新加坡的法制化观念,“用严刑峻法让你形成法制化的观念,这样才能产生自觉的行为,大家都自觉了,管理成本也就大幅度的降低了。”笔者认为,这是对制度合规重要性的最好的诠释。银行经营时刻与风险相伴,更要有自己的规矩。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不可能搞好一个银行,但可能搞垮一个银行。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就是最好的佐证!由于交易员尼克.里森利用制度的漏洞,违规操作,使这个号称英国皇家银行的百年老字号轰然倒塌,而里森自己也锒铛入狱。
类比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来看,很多问题是由于工作人员人工的操作失误引起的,而在回应外界的指责时,往往将这种错误转嫁给系统出错,要么就是对记者的采访避而不谈。这种“事不关己”的姿态其实折射的是一个国家政府职员的精神面貌。对公众的失信,即是对国家的失职。
在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不论是客户还是系统自身出了问题的时候,银行不能总是事不关己,出于职责和道义都应该帮助客户把损失降低至最少,并且国家应从制度和法律层面还公众一个合理解释和解决办法。

18.幼童自食毒果,丧钟为谁而鸣?

论点:【产品包装不规范、甚至牵强认为三轮车主保管的不严密都是悲剧酿成的外在因素,核心问题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指导。家长不去自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去偷别人的东西,反而考虑起诉,实在是一种悲哀。】
温州市苍南县年仅十二岁的河南籍学生乐乐,因把停靠路边三轮车内一包装精美的老鼠药当零食,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拿来误食不幸身亡,另一小学生也被紧急送医治疗。乐乐亲属表示正在考虑是否提起相应的民事诉讼。(大河报12月15日)
听闻这样的消息,在表示痛心遗憾的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纵览该条新闻讨论区3000多条评论,批评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车主没有尽到保管好毒药的责任、农药包装不规范,缺少明显标志、孩子自身教养和父母教育失责问题。这些方面的确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但笔者认为,产品包装不规范、甚至牵强认为三轮车主保管的不严密都是悲剧酿成的外在因素,核心问题还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指导。家长不去自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去偷别人的东西,反而考虑起诉,实在是一种悲哀。
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这叫偷窃行为。这是从出生起就被灌输的道理,何况是一个十二岁大的孩子,从法律上讲,已经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了。从主观上来讲,如果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深知偷拿别人东西是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那么这样的事怎么会发生?有舆论将矛头指向三轮车车主,指责其将毒品保管不当。这样的指责未免太过牵强。老鼠药是在车上的,也就是不在公共场所,何来保管不当之说?打个严肃的比喻:小偷自食恶果,难道还要怪罪失主?如此强盗逻辑令人心颤。
老鼠药包装袋上应该有明显的毒药标志才对,问题是孩子对包装标识有辨别能力吗?而且很多老鼠药都是小作坊生产的,三无产品,为了盈利和销量,往往在包装上别出心裁。前段时间“糖果包装下的老鼠药差点致死重庆婴儿”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如此看来,应该由国家立法规范包装,毒药类包装不得精美,不得与食物类似,规定专用颜色。方便以后的家长教育,避免类似的惨剧发生。
以上提及的是浮于表面的问题,真正的矛头还是指向教育这堵大墙。看客不能因为悲悯当事人的丧子之痛,而把责任推卸给无辜的车主或是问题边缘的产品包装。家长没有痛定思痛,,反思自身,反而考虑是否要对三轮车主进行上诉,对比之下,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警方会对小孩的家长提出刑事诉讼,追究他们的监管失责。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因为教育失责而上演的悲剧不在少数。“李某某等强奸案”、“电梯摔婴案”中,都有家庭教育缺位的现象。“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问题日益严峻。
家庭教育专家宗春山曾说,“对成年人的软弱实际上是对儿童的犯罪。对成人监护责任亮起法律之剑,不能光靠他们的觉悟,一定要用法律进行教育和惩治。”丧钟为教育者而鸣,教子育人,代表了全人类的终极关怀,任重而道远。
【新闻来源:12岁小学生因把包装精美毒药当零食吃身亡|中毒身亡_新浪新闻 http://news.sina.com.cn/s/2014-12-15/043931284819.shtml

19.为“舌尖安全”护航,可追溯系统不该是独行者
/赵丹
论点:不能仅仅依靠于可追溯系统自身发挥效应,可追溯系统不该是孤立的,它需要与其它管理体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不管是企业、个人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自觉加入到为食品安全作战的大环境中,惟其如此,才是对生命安全的真正尊重。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称,我国肉菜可追溯系统所涉肉菜商品,目前已经从最初的10余种,四年来增加到300余种,辐射到所有省会城市,今后目标是将这一系统覆盖到所有商品品类。并且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以肉菜、中药材等重要产品为突破口,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国际商报》12月24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亘古流传下来的口号真切贴合了当今时代长期存在的一种痼疾:食品安全问题。如何有效控制食品来源安全这一问题,从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发展来看,显然,这早已经成为一种全球通识。

我们都知道,90年代以来,在以疯牛病为代表的食物源恶性传染病事件的背景下,美国、欧盟等通过立法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随着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可追溯系统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至食品生产链的每一个环节。许多国家均建立了产品追溯系统,加拿大、美国和日本也引入了全程标识追溯系统。
对比之下,中国食品可追溯系统刚刚起步,对食品所建立追溯体系还很不完善,尽管商务部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以肉菜、中药材等重要产品为突破口,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就拿中药材追溯来说,中药材生产、流通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中药造假,以次充好,采购来源混杂、运输不便等长期以来制约着整个中药市场的健康发展。而追溯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难以一蹴而就,其中面临的难点也不少。
首先,企业参与度不够,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听说过追溯体系,对这项体系也没有太大兴趣。担心自己的产品被溯源后,由于出现质量问题而被追究责任。或者担心由于利用物联网和电子标签技术,建立追溯体系的成本会很高,因此没有太大积极性。消费者来说,缺乏相应的追溯意识。最后执行力度和严格监管也是一大难点,在食品产地采购时,根据可追溯系统标准,应对每一份产品经行编码标准,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受传统作业及实际情况的多重制约,很难将该项要求真正落实。因此各地要运用好市场化手段,吸引消费者主动选购可追溯产品,增强“可追溯更安全”理念,主动索要购物小票,让可追溯的产品能优质优价,激发企业和经营者自觉使用追溯体系。对政府等相关部门而言,应建立与完善相关法规,抓紧相关追溯标准制定,不仅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还依赖于严格的责任追溯制。
全面建立庞大的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统筹安排,先行试点后再向全国范围内推广。食品安全,也不能仅仅依靠于可追溯系统自身发挥效应,可追溯系统不该是孤立的,它需要与其它管理体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不管是企业、个人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自觉加入到为食品安全作战的大环境中,惟其如此,才是对生命安全的真正尊重。









沙发
发表于 2014-11-17 18:25: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楠 于 2014-12-8 23:33 编辑

一、
逐渐消失的乡村教育之源?
    看到网上有博客写道:我们正赶上一个不好的时代,读小学时,大学不收费;等到大学了,小学却不收费了……这对于很多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及其糟糕的事情。看如今的乡村教育,引用《“变味”的乡村学校 消失的乡村文化之魂》一文的采访的一句话说就是“农村教育既找不到过去的影子,也不像城里的教育”。乡村教育十年改革成效甚微,却遭遇一系列尴尬。
    “改革”不同于“变革”与“革命”, 改革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社会发展的自然状态。社会的发展一般是在改革中实现的。这时,社会要素之间的矛盾没有激烈冲突,只需要协调和完善。改革可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内单独进行。而这场循序渐进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一边进行一边协调和完善,而是当问题多起来了才被叫停。
    2014年9月1日,本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湖北恩施龙凤镇大龙潭村杉树湾的教学点里,只有一位老师和一名学生上课。这名老师叫谢世魁,他在这个学校已经坚守了36年了。(人民网9月22日报道)
随着城镇化建设建成的不断推进,在偏僻落后的乡村,学校在不断地消失,根据2010年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在我国的农村平均一天就有63所小学,30个教育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提高农村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发展的均衡并不意味着就放弃农村学校,政策的“主动”提升,而农村学生却“被动”放弃农村学校。
    农村发展脚步慢,教育公共服务就得顺应这种“步子”,根据实际来不断完善。早在2001年出台的“撤点并校”政策,其目的本是降低办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但是十年过去,成果并不显著,乡村学校少了,集中了,部分还模拟城市教育方式。结果反倒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农村学生上学远、学校与家长交流少、上学途中的安全等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生不得不选择辍学,还有一部分不得不到更远的村镇学校读书,亦或是随着农民流动流向城市,到城市借读,这无疑又加重了城市公共服务的压力,而对于农村家庭的学生来讲,在城市借读也意味着在城市生活,而在城市生活的经济压力高于乡村,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负担并不轻。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带走了农村学校教育的根本,乡村教育公共服务闲置,而城市的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又是“僧多粥少”,乡村学校越来越少,而城市学校压力越来越大,资源配置本就不合理,何谈城乡教育发展的均衡?
    “撤点并校”在一个时期里的确帮政府缩减了开支,然而其实质上却是以转嫁教育成本到农民身上和“放弃”乡村教育,增加城市教育服务压力为代价的,虽然,“撤点并校”已经叫停。但是留下的一系列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不得不作为乡村教育改革,与城市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农村教育的发展出路仍需要遵循其实际发展情况来寻。
二、
“历史”剧何以不重史
    如今不论是电视荧幕还是电影荧幕上,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电影越来越多,剧院的好多剧本也都是历史剧,追捧的人更是不在少数。而近些年电视剧里更加受年轻一代的追捧的宫廷剧、古装剧等等里面都少不了历史题材和元素。
    何谓历史剧?百科解释道,根据题材内容划分的戏剧种类之一,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而文章在这里要说的“历史”剧当然不止戏剧而已。从词语结构来看,“历史剧”为偏正结构,用“历史”来限定“剧”字,也就是说,这些包含在内的剧目多多少少也应该有历史依据!但实际上,真正尊重历史,能够还原历史原貌的寥寥无几。
29日上午,“末代皇帝”溥仪胞弟溥任先生特别授权代理人黎园在其博客“黎园聊斋”发表声明,称近日上演的人艺话剧《公民》存在大量失实情节及低俗化语言,存在丑化溥仪及妻子婉容形象的问题。(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
    这份声明中列举话剧《公民》中许多人物“夸张”的 行为,比如溥仪三次掉裤子,面对观众裸露下身和大裤衩,在溥仪改造后出现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给溥仪叩头称其“吾皇万岁”等等。这份声明中所涉及的问题并未得到涉事方的回应和解决。可以看到,历史剧里有些细节上的夸张和渲染往往与事实背道而驰。艺术的手法可以丰富故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也意味着那些已经背离历史的内容也被人们记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观念。
况且,对于许多观众来讲,对那些看过的历史剧里的故事背景以及具体情节有真正了解么?而不了解的地方有去求证过么?当然,除了真正感兴趣,这样去做的人鲜矣。以至于对剧目里展现的故事不说是全信,也有个十之八九。历史本来离我们就越来越远了,再加上这样的“重塑”,很难想象我们的后人所知道的又会是什么样子。
    如那句古语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联系历史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由历史题材改编拍摄的历史剧当然也受到票房的压力,只根据当时的大框架背景来增添符合现代人胃口的东西,而忽视很多细节上的东西,结果导致许多混乱。其实,悠久的历史文化留给后人的经典故事、桥段数不胜数,在当中肯定能与现代人合拍的东西。而且,人们对历史剧的追捧其实不就是对历史的追忆,对逝去的美好的东西的留恋么?
既然谓之历史剧,历史的成分不仅要有,还要改的合理。至少不误人误己,能够自圆其说,假使这样的事实也许让人大出所料,但至少还原了历史原貌,至少让观众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接触的是真相,不至于做个糊涂观众吧!
三、
眼保健操无用是认识上的问题
    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四,是世界视力日,而网友发布的一条眼保健操“无用论”的微博,使眼保健操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微博称,“眼保健操残害中国青少年多年,全世界仅中国做眼保健操,按摩毫无作用的穴位,近年来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升至世界第二,达3.6亿人,做眼保健操无法改善视力,许多学生用脏手按摩导致红眼病、眼部感染等。(1010日《合肥晚报》)
    几年前就有微博质疑眼保健操的作用,适逢世界视力日,又拿出冷饭来热炒一番,让不少人感到困惑,做了几十年的眼保健操当真无用?不过,仔细看这些无用论的依据:一、49年来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升至世界第二,达3.6亿人,二、许多学生用脏手按摩导致红眼病、眼部感染,三、全世界仅中国做眼保健操。更有论文指出,支持眼保健操的实验依据都不符合现代科学试验标准,现代医学认为近视多是眼轴变长所致,而眼保健操无法改变,而对于缓解疲劳,其作用还不如对外远眺明显。
    这些言论忽视了最本质的一点,眼保健操,望文生义也应该知道,是一种用于眼部保健的按摩操,并没有说一定能将近视恢复,而许多网友说视力恢复到5.0这种神奇疗效也只是针对假性近视。眼保健操同用眼卫生相结合,可以控制近视眼的新发病例,起到保护视力、防治近视的作用。
    而对于“脏手致眼病”、“按摩毫无作用的穴位”这些说法更是欲加之罪,以偏概全。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推拿、经络理论,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按摩法。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的目的。但是它本身特定的操练方法和程序,就像练功夫一样。寻找穴位的准确度、按摩的力度和时间都会影响眼保健操的效果。
    因而正确的按摩法手并没有直接接触到眼睛里面,在改版后的眼保健操也将“干洗脸”这一容易携带细菌致眼病的章节换成“按头部督脉穴”。
    眼保健操最初从北京开始推行,后来风靡全国,成了全国大大小小中学的课间操的一部分,在每天繁重的课程中间抽时间做眼保健操,就算是没能按摩对穴位不起效,至少在那短短的五分钟里闭目养神,让疲劳的眼睛休息一会儿。这也是眼睛的一大“福利”。一旦废止它,很难想象再有什么来替代?
    而对于那些将眼保健操认为眼保健操一无是处的人们,无疑陷入一种极端主义。思考其背后,一无更专业、科学的理论来证实。其二,也可以看到,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穴位冲突的地方。但是作为公众,在认识事物时不盲从,更需要多一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
四、
公布“不诚信”名单不如完善评估制度
    每年910月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高峰期,而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论坛中的“就业招聘信息”版块出现了一份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拒签名单”。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表示建立不诚信学生名单库后,会陆续提供给后期到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该校应届毕业生小刘正因此而苦恼,虽然他通过单位面试,但招聘人员介绍说还有最后一项测试,“确定要签就做一下”,此时小刘选择了放弃。没想到这一举动让他进了学校的“不诚信”名单库。(106日《半岛都市报》)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古今中外,以“诚信”立世的不乏其人,“一诺千金”的季布、“南门立木”的商鞅、勇于承认砍树之过的华盛顿等等。而现在许多企业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对应聘人员的个人品质也有考究。从这个层面上看,高校建立“不诚信”名单库应属明智之举,这样一来,也能督促学生对自身不诚信行为进行约束。
    当今社会,“诚实守信”也越发受到人们重视,不仅在银行有客户资信评估系统、许多通信商也建立对客户的信誉评价系统。就连一个人在学校就读期间的学籍档案里也记载着他的“信誉度”,比如考试作弊、违纪犯罪等等都记录在案。
    而该校建立“不诚信名单库”的导火索是一家大型油田服务供应商到校招聘时遭遇大面积拒签。学校此举也是为保证整体就业率。
    应届毕业生小刘则表示,学校有误会自己的意思,他选择放弃最后的测试并不是拒签。招聘是一个学生与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学生在正式签约之前,选择放弃真的就应当归属“不诚信”的范畴?学校的“不诚信”的考核标准是什么?仅仅是因为学生拒签?
    如果学校仅仅是因为学生拒签合约而将其划到不诚信名单中,然后在学生论坛中公布,或者以后提供给其他招聘单位,就一定能做到以儆效尤,保证以后不再出现类似问题?况且,这也算是学生的个人信息,学校将其公之于众,也不合乎情理。如果此项记录供给后来的招聘单位,对于学生的影响仍是难以估量的。假使学生因此难以就业,岂不又影响了整体就业率,反而得不偿失。
    银行客户的信用记录有一定的保护,对于信用记录查询须经过本人授权,而该校对学生“不诚信”考核不仅没有详细的规则,对于学生的个人信誉信息随意在公共论坛公开。这样不负责的行为不仅不会真正保证学校的长远发展,而且可能造成恶性循环。该校在建“不诚信”名单前做的民意调查尽管得到学生的支持,但也只是小部分人群。建立学生“不诚信”名单库尽管是无奈之举,但是有合理的考核评估标准更重要,这样才能以理服人,保证学校的声誉和长远发展。
五、
莫把“人肉”变成伤人利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本月10日施行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依据《规定》,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启动网络“人肉搜索”侵权要承担法律责任。(中国广播网1020日报道)
    最高法里的这项规定不由得让人再次想起曾经引起广发关注的博客自杀第一案,王某的妻子姜某跳楼自杀前,在博客中怀疑他与其他人有不正当的关系,该博客后来被大量转发后,王某遭到网友的“人肉搜索”、谩骂和人身攻击。
    所谓人肉搜索是因为它与百度、360搜索等利用机器搜索技术不同,它更多的利用人际网络和人工参与来获得更有价值更可靠地信息。之前的“女子虐猫”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华南虎”事件等等无不显示出人肉搜索的强大威力。随着人肉搜索的进行也风波不断,一些无辜的人成了受害人、个人信息的泄露、极端的网友攻击,对许多当事人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博客自杀第一案中死者的丈夫王某在遭到人肉后,网友们群起攻之,导致王某被迫辞职,患上抑郁症。部分网友甚至上门骚扰,他的父母以及哥哥的一些个人隐私也被公之于众。人肉成了一把用来伤人的利器,让一些人的生活陷入混乱。
    互联网时代,公民的个人信息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公民的个人隐私。人肉搜索更是成了隐私泄露的一把利刃。公民的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而在虚拟世界里,个人隐私的护盾一直未能真正起效,这为网络侵犯他人隐私权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当然,不能否认“人肉搜索”所发挥的积极意义,当它用在事件求证、对公共人物、事件以及官员的公共行为、贪污腐败行为上的时候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网络上信息公开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稍有差池、就会给许多人带来无尽的痛苦。“人肉搜索”是一把利刃,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而用在不正当的地方,就会贻害无穷。
    最高法的出台只是用于弥补国内在个人信息立法空白的缺陷,规范网络信息,加强对网民言语以及做法的引导远比事后亡羊补牢更重要。公民也应认识到在网络上发言应尽保护他人隐私的义务,切莫再拿“人肉”利刃来伤人。
六、
不应对讲座上睡觉学生未审先判
    9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坚持站在台上用35分钟做完了以《志高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在报告的过程中,台下坐着的6000名新入学的北京多所高校的研究生中大批后排学生趴在桌上睡觉。(中青在线北京916日电)
    报道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民众迅速站好队,一边是对学生的批评:不尊师、不懂得珍惜机会、浪费教育资源。一边是院士的报告内容索然无味、学生睡觉情有可原、应从报告本身找原因。但并未有参会学生的声辩,仅仅是民众对事件的争议。据报道称,吴良镛院士上一次站在台上领取最高国家科技奖时也不超过五分钟,对于这35分钟的殊荣这些学生真的就如此无动于衷?
    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各种学术报告、讲座都充斥着学生的学习生涯。学校为了教育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或者树立远大的理想可谓是煞费苦心,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似乎急功近利了。许多学校一到开学,就让学生听各种报告讲座,甚至一种题材的有多场,对于学生而言,早已疲于应付,但不去又不行。于是,在听得过程中玩手机、睡觉成了最佳消遣方式。
    而吴老的报告内容仍然是关于理想的树立、如何实践这些内容,尽管许多实例是用吴老的自己的经历来讲,但对于研究生而言,已经具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小学到大的这些内容早已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了。那些报告讲座对于你的人生又起了多少决定的作用呢?
    再者,到场与会的学生有六千之多,而新闻报道里的配图仅仅是后排那一部分,并且拍摄点就那一两个位置,而仅仅这些引起不少人的误解,“92岁院士台上演讲 90后学生台下睡觉”这样的标题为90后贴上标签。有关报道里介绍,台下在座仍有80后博士学生。
    有声称参加过这场报告的学生回应邹振东先生的“允许听讲座的人睡一下觉”一文时说道,该报告下午3点开始,中午下课吃饭后匆忙就去集合,校车1240出发,因为路上堵车,大约220分到场,很多人睡觉只是因为缺少午休。在进场安检时被要求除证件以外的物品不允许携带,连做笔记的可能也被“排除”但是相关报道并未提及。是否有失偏颇。此外,也有学生表示,吴老的报告并不是纯理论,枯燥无味,对自己也有一些启发。
    静而思之,活动的主办实在考虑不周,在主办之前是否应该先进行前期宣传,了解一下“民意”,也许其中有一部分并不愿意参加,来到会场睡觉何不如让他们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而媒体在报道时没能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这样造成的“未审先判”实在不可取。
七、
对待传统文化应该运用脑髓的“拿”
    近期,为了弘扬孝道,安徽某地以“二十四孝”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本是一桩好事,却引来非议,其中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不少市民和网友表示“瘆得慌”。(中国新闻网10月28日报道)
    传统文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如果只是将传统文化不加甄别的拿来推崇,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早在1934年鲁迅先生就曾发表过文章论述“拿来主义”,无论是对外来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的拿。
    “埋儿奉母”只是针对当时的特定社会环境、现实情况产生的,尽管在故事里最终郭巨得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且兼得孩子,结局完满。但以此来宣传说教,实在不可取。一直以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在尊老的同时也要爱幼。如果只是讲“尊老”,而忽视“爱幼”,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示范。“埋儿奉母”是用于宣扬封建孝道,而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所推崇的孝。
    再者,故事里郭巨的母亲也因为疼惜孙子,节约粮食给孙子吃,而郭巨选择而牺牲自己的儿子来奉养母亲,尽管看起来孝顺。试想:他的母亲会舍得埋掉自己的孙子么?而违逆父母的意愿也是孝的表现么?这样存在矛盾的“孝”本就不适合拿来宣传。
    我们在现代社会弘扬孝道,不能在弘扬孝道的时候将社会道德弃之不顾。之前的广东东莞蒙正国学馆“女德班”正是因为其对传统三从四德的一味推崇,违背现代社会道德风尚而被勒令停止。也说明了在文化借鉴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脑髓”,思考一下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
    而设置这些广告的部门竟然连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不分,直接搬上台面,也难怪引得大家吐槽了。偌大的管理部门对于这些也毫无异议?如此马虎地对待?鲁迅先生早就告诫“运用脑髓”地拿,而相关部门如此机械的做事,到被曝光了然后撤掉广告就算了解此事。如此轻率的行为除了及时修正问题,还需要反思自身,避免重蹈覆辙。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历史的沉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我们吸收这些文化积淀的时候需要将其中的杂质分离出来,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的拿。
提纲:1、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 辩证对待
2、现代推崇的社会道德
3、相关部门办事机械
给学生一个自我选择的机会
    3年前,从北京大学退学的周浩毅然选择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转眼间从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高材生变成了普通技校的学生,这样的转变让人惊讶或者不解。但是它真正发生在生活中,对于当年的决定,周浩“毫不后悔,很庆幸”。(11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这样的事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北京大学,每年有多少人挤破头皮想进去、又有多少人遥望着无法企及,眼下却有人白白抛弃这样的机会,甘愿成为“技术工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话再一次得到实例印证。填报志愿时,周浩自己的意愿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为有更多的实用性课程,也能符合自己的对于器械拆装的兴趣。然而父母与老师的反对让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带着家人与老师的希望进了北京大学。在北大的两年的学习生涯里,对侧重理论和分析的专业毫无兴趣的周浩渐渐开始不适应,最后对待学习就是敷衍了事。尽管中途尝试转院、休学仍没能解决问题,直到最后转校。可以看到对于专业失去兴趣的确是一件折磨人的事,不能说每个人都对自己每天要做的事都是兴趣所在,但是不情不愿是难以做好一件事的。
    家人和老师的意见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自己的想法。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找父母和老师指导、参考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是这只是一个参考意见,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意愿,把参考当作了决定,就容易反其道而行之。父母对孩子初心是好的,但是不能用来绑架孩子的想法,高中毕业上大学了,大部分都已经是成年人,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有理由相信他们能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即使是有不得当的地方,家人和老师充当的角色也应当是指路人,而绝非“一把手”、规划者。
    在许多人的眼中,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就算是成功,而去普通院校或者职业学校就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员。主流价值对于社会来说十分重要,但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并不能在任何时候用来衡量个人的价值选择,代表多数人的意见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然而,生活中常常用多数人的价值取舍不分情况的来判断个人选择,并将其强加在别人身上、进行道德绑架的事时有发生。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公众都并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重点高校与职业技术学校,上清华北大不一定就让每个人成功、职业学校不一定就出不了人才。放下自己的偏见,多给学生一个自我选择的机会,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未尝不是明智的选择。
提纲:1、自我意愿(兴趣)
2、家长应当考虑学生的想法
3、社会公众的态度
新闻链接:http://gaozhong.eol.cn/gaozhong_news_11021/20141117/t20141117_1202147.shtml

大学生信用卡本是个“怪胎”
    大学生办理信用卡学校为其作担保,这个话题近日在网上被炒得火热。据悉,江西财经大学日前与一家国有银行合作,面向在校生提供联名信用卡服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信用卡额度分别为3000元、6000元、10000元。(11月28日《江西日报》报道)
    学校与银行合作推出大学生信用卡,按照其本意是针对学生信用培养问题,拖欠学费、不良消费习惯的学生将严格受限。其实在许多高校,除了办理学生信用卡,还有一种是商家为学生推出的分期付款模式。看起来,是在为学生考虑、也为学生某些消费提供便利。但是,这样做真的能解决问题?
    不少大学生在消费意识和个人理财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盲目消费、超前消费等问题在大学生群体里并不少见,以至于成为“月光”、“周光”的代言人。甚至有些学生为了求新、赶潮流,不惜斥自己每月的生活费在其中。有些已经毕业已经有工作的学生办理信用卡依然难逃“卡奴”命运,更何况这些在校学生,除了父母给的生活费外,没有什么固定收入来源。办理信用卡无疑又多一批“负翁”。
    早在2010年国家就出台过政策整治大学生办理信用卡乱象。信用卡本来是依照用户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的一种凭证。对于大学生而言,还未真正走上社会,发生社会行为、亦无什么经济实力、信守合约状况,如何有信誉来支持银行的信用评估?银行又依据什么给学生办理信用卡?像江西财经大学这样用学校作担保,也不过是在预支学校的信誉,一旦发生逾期还款问题,影响的就不仅仅个人了。
    此外,学生对于信用卡的认识存在着盲区。不少人仅仅想着可以先刷卡消费、或者预支一定的款项,图一时之快,到时候再还款就行了,却不想到时候自己要靠什么来还。也有一些学生以为办一张信用卡不用就不必担心还款问题,对于未注销的信用卡,银行收取的年费是他们意料之外的,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就上了银行信用的黑名单。
    学生用信用卡分期消费却不重视个人信用的问题,不曾想到,这与信用认证体系挂钩。一旦出现“污点”,对于以后向银行借贷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像这样对个人信用度有着漠然态度的学生就更不适合信用卡消费,因为在你享受消费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在消费你的信用。
    没有信誉度、稳定的收入来保障就给大学生办理信用卡,这样不按常理出牌成了商家逐利现象孕育出来的“怪胎”。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在自己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前,抵制诱惑,理性消费绝不失为最明智的选择。
提纲:消费意识问题
信用卡认识盲区
忽视个人信用
新闻链接:
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4-11/28/content_276621.htm
科技与人文从未缺席

    今年《申论》考试的最后一题写作题考查的是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不少考生觉得,国考《申论》越来越走“文艺范”。(121日北京日报报道)
    国考《申论》一科走起“文艺范”看起来是当今社会大势所趋,但早在19世纪中叶法国为带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就曾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巅上重逢。”应该说,无论在什么时代,科技与人文都未曾缺席。
    人类文明的初生时,懵懂无知,处于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野蛮状态。工具的产生伴随着想象力,这些“工具”在长期的积淀中造就了科学、技术。而对于想象力,不仅仅是慢慢积累下来形成人文、精神层面的东西,并且在未知的疆域不停地拓展。
    从新石器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巨大推动力、人文艺术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常听闻,科学需要艺术的想象力,此话一定受用于现实。尽管科技最后需要接受事件的洗礼、检验,但在之前的成长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人文艺术的浇灌,一旦失去人文艺术的这场甘霖,诞生的科技注定不会让世界长久受益。好比工业革命催生的一系列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成长,与人文科学冲突、脱节。人们在无法处理好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自然界的产生的冲击、影响等问题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没有人文导向的科技走向了迷途。
    科技与人文从未缺席,诺贝尔奖不仅奖励在生理学、化学、医学、物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同时还会给在和平、文学、经济学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人颁奖。在许多科幻剧里也不乏人文科学、人文精神的影子。正如时下热播的电影《星际穿越》里对于人性的诠释。一部影片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电影拍摄本身,而是需要向人们传达人文价值。就好像科技失去了人文的东西就如同一个空壳、华而不实,不能真正由外入内地影响到人们。
    “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当科技与人文同时出席,并重的时候,才能让科学有生命,科学才能让人类生活更加出彩。现今社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围绕着一个“人”字,也许在一些时间段里可能会领先于人文发展的步伐,但是,从整个人类史来看,科技与人文从未缺席。只有深谙这一道理,人类才可能向着更高的文明形态发展。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4-9-5 21:31:39 | 只看该作者
【朱仁】
【01】
教改不可能一蹴而就
  据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报道,朱清时于九月二日正式卸任南科大校长之职。朱校长表示遗憾任职时间短,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写出可供参考的办学章程。五年前,朱清时担任南科大校长,立志去教育行政化,争取学校自主招生,自受文凭。五年后,南科大的教育改革不尽人意,重重受阻。一时间社会争论不断,批评之声不在少数:抱怨作秀;抱怨耽误许多学子前途;怨恨朱清时说了一句空话。但我以为南科大敢为人先,一鸣惊人,更是为以后的改革带来可供参考的经验,就其带来的这些社会影响来说,已经是教育改革漫漫长路上的里程碑式进步。商鞅变法却身遭分尸之刑,他说“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不可否认的是他变法的结果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所以南科大的改革并不是无意义,结果也并不遗憾。教育改革涉及面广,可谓一发动全身,而且改革也是探索,探索难免出错,自然不能一蹴而就。试想历史上哪项改革一帆风顺?短短五年时间便要看到十分喜人的教改成果,自然我们的期望过高。我们应该做的是借鉴南科大的改革所带来的经验,振奋精神,积极投入到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并非一味地抱怨。
鲁迅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教改诚如是。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