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5368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级2012年春季读书笔记作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21:3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学期每双周写篇读书笔记,每人共8篇。和背诵成绩合并登录成绩。截止日期:18周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14#
发表于 2012-6-23 22:03:50 | 只看该作者
读《三十而立》
     大多数文人都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你看他的作品,品味他这个人,需要带着那个时代的眼光去评说。王小波仍属此类,但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王小波的作品,似乎能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影子。不是他会穿越。
每个人都有特别的东西,大家互相有区别,你学的政治,他学的经济,如果将两个人生拉硬拽放在一起,他们的话题应是避开各自的区别,转入两者的共性之中。性,便成了所有人的共性,虽然低俗,但我们却不可回避。王小波的东西,你可以说他低俗。那是因为你用低俗的眼光去看他。
“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阴茎倒挂下来。 这是像是一种无重力的状态下的完全放松的姿态,一般而言男性勃起时是心跳加速,阴茎直指天空。但是小波描写的这种状态去全然不是,而是一种自娱,是一种理性的漂泊于探索。”“多少次我在静悄悄的时候到校,穿过静悄悄的走廊,来到熟悉的教室,推开门时几十张脸一齐转向我——我总是迟到。” 写法很好,能与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每个人在漫长的九年已预交也阶段总有迟到的经历。
主人公为社会所规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规定和训练),生活中充满了无奈、不由自主,陷入了一种海德格尔所言的“烦”的生存状态。但是,“烦”也能够唤醒人对失落的存在的记忆。王二在烦中意识到了自我存在的缺失状态,用伽达默尔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意识到了非属己时间之“无聊的空虚”与“繁忙的空虚”。在压抑无味的社会工作之余,王二偶遇早前的知己小转玲。于是,一种突如其来的震动唤起了他对诗与美的追忆。
13#
发表于 2012-6-23 22:03:29 | 只看该作者
                 读《时评写作十讲》
这本书凝聚了一个从业十年、仍在笔耕不辍的评论员曹林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成果。“它打破了传统评论教材的结构安排,以更符合评论写作内在规律的问题意识去安排章节;对写作规律作了独到的剖析,提出了“评论的附加值 ”和“评论的写作效率”这两个核心概念;没有停留于评论写作的技术层面,而是尝试教学生如何积累作为一个评论员应掌握的非技术要素;本书特别重视案例,而且所选案例多数是作者自己的创作体验和作品,这比单纯引用别人的案例更具说服力,更能把写作的思维过程和实战经验完整地还原出来。”这是学长对着本书的评价。
书中介绍的几点我比较受用的,第一是知识准备:“多读书、多写作、多看新闻。理论运用到时评中用自己的语言将理论表达出来;用理论分析问题。培养积累资料的习惯。”“评论的附加值,建立政治人脉,亲自去调查,专业取胜,亲身经历讲故事”。这是我作为一个还没入门者,受用最大的地方,让我避免了走许多的弯路。
“开门见山、直接地表达观点、论述集中于对象,集中于论点,尽量少谈抽象概念,语言确定,用词易懂,多用短句、短段落——控制在4行以内。将最大亮点提炼出来做标题,漂亮的开头;控制结构与节奏,由头200字以内,少用修辞和铺陈;抓住新闻热点。评论的选题:将选题与时代结合起来,与身处社会产生联系并发挥推动作用,结合新闻,冲突的话题,在微博、论坛等新闻之外的地方寻找话题,带着问题意识,等待新闻由头。评论的角度:基本——倡导、赞扬、批判、对比,新角度切入老问题,小角度切入大问题,无话可说的角度,细节里寻找角度。寻找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角度;分析技巧有普遍性、特殊性、细节。评论的观点与判断:法律判断是一种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中最普遍的是非判断:简单的是非、完整的是非、深浅的是非、比较的是非、现实的是非、辩证的是非、反躬的是非;厉害判断。”这些是从技巧方面的经验介绍,我个人倒不觉得一定得这个样子,这不过是他的个人经验罢了,我如果觉得其他的表达技巧好,我扔然可以用自己的表达技巧。不过这样的表达的确有着借鉴意义。
12#
发表于 2012-6-23 22:03:13 | 只看该作者
读《血玲珑》
    这是毕淑敏的一本小说,断然不是学术性的书,我个人认为读这本书能让人学到东西,提高。
读罢,觉得这本小说的文笔实在不怎么样,至少说,语句没有让我记住一句,阅读过程中也没有让我读起来比较豁然的字句。但这本书出彩在故事情节。的确,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靠情节取胜的书。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在此——情节。
整个故事围绕着夏早早的病情开展,故事性强,在于它没有偏离这个主题的故事。但让人感到烦躁的是,文章中不少说教性的段落,是在让我欲闭之不理。
“卜绣文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年届不惑。她的女儿夏早早患上了绝症——渐进性贫血症,骨髓停止造血。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卜绣文倾尽所有,包括她的金钱、时间和生命。年轻医生魏晓日对她的遭遇十分同情,并为她超凡脱俗的气质所吸引。为此,他求救于自己的导师,当今医界泰斗钟百行先生,来挽救那个如花的生命。钟先生制定了医疗方案血玲珑—让卜绣文再生一个与早早基因相同的孩子,抽取她的骨髓以救早早。卜绣文再次怀孕了,这是在她精心营造了一个同新婚之夜完全相同的夜晚与丈夫结合的结果。然而,基因化验结果出来时却发现,夏早早与卜绣文身上的胎儿,不属于同一个父亲。自此,情节突转,衍生了一个个动人心弦险象环生的故事”从书的书评看来,这的确是个值得一读的故事。
这边告诉了我,小说,终归还是故事,如果没有故事,小说也不复纯在,成为了另外一种文学。好看的故事,一个小说的血肉,而它的灵魂在思想。一个故事展现出来的思想,就是躲在小说后面的人欲表达的东西。强调情节和故事的结构,换句话说强调戏剧的冲突,而缺乏真实感,也许是个有所爱吧。
我挺喜欢毕淑敏的书,但是种觉得缺少点什么,感觉毕淑敏的书里人物比较类型化,总觉得对人性的挖掘缺少深度吧。也许是要求有点过高了点,毕竟中国好的小说其实并不多,应该满足了吧。

11#
发表于 2012-6-23 22:02:52 | 只看该作者
读《事实、虚构和预测》有感
书作者是美国分析哲学、科学哲学和美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纳尔逊.古德曼。本书又被称作“3f”书。
本书中涉及的哲学部分相当复杂,很多专业用语我也不是很懂,但是本书包含的两个观点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是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古德曼、怀特等人发表的一系列文章要求废弃传统哲学的基本假定。他们提倡抛弃分析、必然和先验。如果赞成这个观点,那么在内在性质与外在性质之间、在自然种类和人工种类之间就不存在差别了。这些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从马克思的唯物论,从客观实际出发来看,这个观点也是说不通的。当然,古德曼也许比其他哲学家更深刻地认识到,拒斥二元论在根本上要求重构哲学的目标和手段。其次,科学哲学家长期以来似乎格外关注归纳所引起的问题,而非演绎所引起的问题,以至于不断冲击所谓的“归纳难题”。这种非对称的态度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恩格斯当年就挖苦性但又深刻的评价过:“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互相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上天去,应当吧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当提及“演绎的不确定性”时,明确这不是纯数学逻辑意义上的演绎推导竟然导致不确定性,而是指演绎逻辑用于现实世界的实际过程时冠以“演绎”字样的推理确实有可能导致某种不稳定性。这个规则与我们平时接触的定义都不太一样,理解起来很有难度。
但是在20世纪的科学哲学中,很少有人为之辩护。古德曼完全重新塑造了传统的归纳难题。对他而言,此问题不是要保证归纳在未来仍然有效。古德曼首先突显的核心困难是投射难题:可投射性质与不可投射性质的区别何在,前种性质是指从样本可以归纳地投射到总体,后种性质是指多少抵制此种投射的性质。
关于经典,我们都保存敬畏的心情。这本书有很多观点是错误的(这个是后来参考后记和评述的时候才发现的),可是就那个时代来说,它不仅是进步的,也是新颖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0#
发表于 2012-6-23 22:02:15 | 只看该作者
读《我们错了》
     这本是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出版的,对业内影响不小。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很多虚假报道、失实报道违背了这一原则。这本书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正如书中序言说的“真实、准确、客观、及时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杜绝虚假报道、失实报道、差错报道,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我们新闻媒体的基本底线。当然,办报出现差错总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对待差错的态度。我们容易为正面的辉煌而自得,而常常对既往的过失讳莫如深。因为难能,所以可贵。《我们错了》可作为一册广西新闻界的醒世恒言。”
    勇于认错、惩前毖后的报纸更能赢得读者的信赖与尊重。勇气可嘉的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以《我们错了》一书赢得“这样的媒体才有公信力”的赞誉。
  现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本着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在原来的基础上,综合《广西日报》及其旗下《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在内的虚假、失实、差错新闻案例,加以扩展、整合与精选,编著《我们错了》的修订版,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广西新闻界的一桩好事、实事、善事。
  《我们错了》这本书,让人想起著名的“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价格极高。然而,绝大部分沙丁鱼都会在船运途中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他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但愿《我们错了》一书能像那条鲶鱼一样,起到负激励作用。
   我觉得在大学时期读到这本书是幸运的,能在工作时少犯错误,或者说,少犯没水平的错误。这是一本让人少走弯路的书。值得一看。
9#
发表于 2012-6-23 22:01:46 | 只看该作者
读《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
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黑格尔回答说:在眼睛上,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眼睛既是理性的载体,也是理性认识的工具,还是认知的工具,还是认知活动达成理性真理的必经之途。
在观看对象中,凝聚着不同主体的各种观看方式,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去观看这个对象时,他们的观看行为不是只涉及自我的单纯活动,而是始终蕴含了他者的目光,我们在观看对象的同时也接受了他人观看这个对象的方式。我的观看总是包含了他的观看,而他的观看也必然包含了饿哦的观看。视觉双向性的一个典型“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眼睛不仅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而且是一面“展现心灵的镜子。”从随意的一瞥到固定的凝视,眼睛能够一抗拒其他更加被动的感官方式去服从观者的意愿。通过眼神的传递、交流,主体可以表达他的喜爱、厌恶、恐惧或愤怒的情感。
自然是绝对真实的,艺术唯有忠实的模仿自然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忠实地模仿不等于原样照搬,艺术对自然的在现是一个去芜取精、由表及里的理想化过程。
情感需要感受和体会,语言需要分析和理解,情感是软弱的,语言是坚硬的。当坚硬的理性语言去碰撞柔弱的感悟性情感时,异质与隔膜势必导致语言和情感的两败俱伤。所以,以每个人的情感世界入手去理解他们的感受了。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很深奥,有点让人难以明白。但是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影响莫过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视觉是通过各种感官综合的结果,而且受到外界的因素更多。而且,由于视觉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故,曾经的一句古训“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如今已变成“眼见得不一定为实。这就意味着寻找真实很重要。特别是再做新闻这方面,很多东西就需要媒体人去拿定主意去好好辨别,挖掘事实的真相。

8#
发表于 2012-6-23 22:00:46 | 只看该作者
        从《华尔街是怎样讲故事的》学新闻写作
写作。对于这个名字的理解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学阶段认识的写作便是作文,好的写作便是高的分数。刚上大学,觉得写作便是“偏文学性”的写作,至于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的区别自然是没有深究。但一个疑问,上大学后,对写作的理解是混沌的。
这本书可谓是利用美国业界精英的经验编撰而成。但经验是学不来的,别人的经验总就是别人的,借鉴过来的经验也没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这边书里,同样学不到经验,学到的只能是别人的表达技巧。当然,这也算一种经验。但是文章真正的灵魂,是别人教不了的。所谓的灵魂,就是思维。
“好故事该如何构思”和“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对我个人而言最重要的两个板块。这倒不是说其他板块就不重要,其他地方也教了我很多东西,比如“如何将材料组织起来”“如何用标题和引语”“如何让精炼的字句吸引住人”。但这些都不如前两个版块。这只是个人感受而言。
“在开始采访一个故事之前以及整个报道过程之中,你都要考虑你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感觉。如果你对故事的主要方面或者发展情况感到可笑、怀疑或者愤怒的话,试着明确是设么因素导致了你产生了这样的感觉。跟着你的感觉走,记住你对他们的分析,以往内这些感觉将很可能吧你的报道和写作引入你没有预料的新领域。”这个版块报道了很多不同的报道方式,具体就不展开。总之受益匪浅。
时间、范围、变化、动感是它所介绍的吸引人的因素。这让我想到了,在书后面的某个地方揭示故事的历史背景、范围、反作用等因素。想起来有些混乱了。
在读书后,和学长交流过程中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这本书好。目前认为这本写的好的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我相信自己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提高。这个感受而已。
7#
发表于 2012-6-23 22:00:16 | 只看该作者
读《小说门》
曹文轩,只是一个稍微熟悉的名字而已。但书序中写道“他是如今文坛,少有的即从事文学创作,有从事文学研究的人。”两种身份的交织,勾引了我去看这本书。当然,源动力在于我对小说创作的好奇。
“在整理文集的过程中,欣喜与羞愧参半。欣喜者,一些作品一些文章,虽然过去了许多年——离现在时间最长的差不多都有二十年了,但即使现在读起来,也还能读得下去。我惊讶自己许多年前的文字与思想怎么至今还依然活着,心中甚至不免有点洋洋得意。”书中的序这样写道。
“作者从‘古典’和‘现代’双重维度,探究了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的重大差异,在指出两者差异的同时又揭示了两者所共同遵循的小说艺术的基本面。书中若干富有新意的判断来自于对大量小说文本的精细阅读,也来自于对古今中外小说理论的吸纳与辨析。在坚持学理的同时,作者将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所感悟到的若干小说艺术的奥秘,上升到理论层面,直接进入表述。其中,摇摆渗延情调关系等一系列观念,都是以前的小说理论中未曾有过的。本书既是纯粹的学术著作,又是小说创作的入门之书。”读者这样评价。

而我受益之处在于“经验、虚构、时间、空间、悬置、摇摆、风景、结构”这几个关键词。它交给我很多东西。
张兴秋 该用户已被删除
6#
发表于 2012-6-20 16:57:5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