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7443|回复: 6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素养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17:50: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新京报:一些地方借“舆情监控”打击舆论监督
2011年06月17日 15:24:15  来源: 新京报
  



  在有些地方、部门的逻辑里,“舆情就是‘敌情’”,重视舆情监控变成了“重视控制舆情”,那无疑是执政水平不高的表现。  《人民日报》昨日发表评论《“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文章提出,媒介已来到双向交流的2.0时代,政府治理同样进入2.0时代,必须具备必要的媒介素养,不能只知打压甚至封堵舆论。“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政府一时难堪,但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  的确,正因为舆情的重要,现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均很重视舆情监控,为此不但投入人力、物力不菲,还与时俱进,采用了各种技术手段,从传统的平媒、广电,到网络传播“新贵”微博,都尽力去监测。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重视监控舆情,既可以通过媒体这个大平台,获取更丰富、更细致、更全面的社会资信信息,增益自身对社会、民情的了解,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有针对性地落实“执政为民”理念;更可以通过披览舆论对政府、对职能部门政绩、决策的评价、针砭,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自我总结、反省和改进。  由此可见,如果能切实贯彻“重视舆情监控”的初衷,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就可以做到耳聪目明,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对自身形象、行政效率均有好处。但不能不看到,尽管初衷不错,但在具体贯彻、落实中,一些地方的政府和职能部门,有意无意地“念歪了真经”。  这些地方、部门同样不惜工本地去搞舆情监控,查完报刊查网络,查罢本地查外地,正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忙得不亦乐乎。可他们如此忙碌,并非单纯为了搜集民情,而是为了“灭火”,将清扫媒体上不利于自身的“负面信息”当作首要大事来抓。  在这些地方、部门的逻辑里,“舆情就是‘敌情’”,监测到的各种舆情、尤其负面舆情,不是用来提醒自己改进工作作风和行政效率,反思和调整各项政策,而是搞“大扫除”的线索和证据;他们也分析、也研究,但目的不在于学习、汲取,而在于顺藤摸瓜,寻找这些“不友善”的记者、媒体的“罪证”,甚至建立“黑名单”,通过封杀、告状等手段打击舆论监督。  这种行径名为舆情监控,实则是“舆情控制”;名为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实则是讳疾忌医,惟恐“负面新闻”坏了自家“好事”。  然而这种偷换概念、歪念舆情监控真经的行为,不仅说到底是自欺欺人,徒劳无功的穷折腾,且最终蒙上、堵上的不仅是公众、也是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信息时代,不想让民众看的、听的,民众未必看不到、听不见,却足以让决策者自己变成瞎子、聋子,看不见隐患和危机,正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到头来损人不利己。  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说,“对待媒体的态度,也就是对待公众的态度,这是执政水平和执政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和检验。”政府职能部门重视舆情监控是对的,但如果变成了“重视控制舆情”,那无疑是执政水平不高的表现。  □陈在田(学者)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1-06/17/c_13935851.ht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60#
发表于 2025-1-3 17:51: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自编自演地铁“5元占座”,他被行拘!
早高峰地铁你能坐上座位吗?
近日
#上海男子5元卖早高峰地铁座位#
这一话题冲上热搜
引发网友关注


1月3日,记者从上海轨交警方获悉,“5元卖座”系该男子自编自演,目前该男子已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20241219日,该男子在某社交平台发布信息,称要出让上海地铁16号线滴水湖至龙阳路方向早高峰座位,并详细告知列车到站时间及自身乘车信息,声称只要5出让费,还称已有一人成功受让两次座位。
上海轨交警方关注到此事后迅速展开调查,并找到涉事男子周某某。
经查,周某某为提高其在某社交平台账号的知名度,在没有实施相关占座行为的情况下,于20241219日发布有偿占座帖文。1231日,周某某为让有偿占座贴文保持热度,达到博取更多关注的目的,向某外省媒体提供自制的虚假交易记录,谎称已成功转让2次,致使该不实信息在网络扩散传播。
到案后,周某某对其编造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目前,上海轨交警方对违法行为人周某某依法作出行政拘留处罚。
此前报道
日前
有个网名叫临港小王子的博主
声称自己以5元钱的价格
有偿出让地铁16号线车厢座位
而且还完成过两次交易
“16号线滴水湖至龙阳路早高峰座位出让,接惠南站,新场站,约定好车厢你做(坐)我站,7.30的车,正常7.58到惠南,8.07到新场。”


该博主表示,他姓周,家住浦东临港地区,在惠南镇一家科技企业工作,坐地铁16号线通勤。他一般早上在16号线滴水湖至龙阳路方向第二站临港大道上车,在惠南站或新场站下车。周某声称,因为地铁乘客太多,他便有了出让座位的想法,于是在2024年12月19日发了上述帖子,需要座位的人提前支付5元,跟他约定好站点及车厢,到站他就会让座给对方,收取5元钱,正好覆盖自己的车费。1月2日,上海地铁发文表示:“近日,关于‘5元卖座’引发议论。对此,地铁运营方表示坚决反对。”“根据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老、幼、病、残、孕妇及怀抱婴儿者优先上、下车,其他乘客应当主动让座,因此,地铁座位应首先满足特殊群体优先有座的需求。”“其次,地铁座位作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对象是所有乘客,应按照‘先来先得’原则予以分配,不应被独占,更不应成为个别人变相谋利的工具。”上海地铁还表示,如有乘客遇到类似事件,可向工作人员及时反映或拨打服务热线64370000告知。“上海地铁始终倡导文明守序出行,共同营造温馨和谐、公平友爱的乘车环境。”
5元卖座,网友意见不一
该事件一经报道
迅速冲上热搜
引发网友关注
针对该网友的这一行为
有网友点赞
挺好,用自己的时间和体力赚钱
也有网友认为
公交地铁上出钱让座
又多了一个为黄牛谋利益
扰乱社会秩序的机会
应该抵制这种行为
你让座是你的品德
你不让座是你的权利
但不能做有偿让座的行为
扰乱社会秩序
此前还有网友直言
5元卖座行为难辨真伪有网友表示,他对此事件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觉得这只是一个段子。不排除博主‘临港小王子’制造话题,炒作热点的可能。网上的事,网上来,网上去,不当真。但是这个事情之所以被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地铁线路乘坐体验不佳。在每天的旅途煎熬中,乘客可能会思考出有很多种改进措施,希望上海地铁运营部门认真做做调研。
来源:浙江在线
编辑:刘诗扬

59#
发表于 2024-12-27 22:24: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中广联合会第三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成立会议在杭州召开

12月14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简称“中广联合会”)第三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成立大会在浙江传媒学院钱塘校区召开。中广联合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周然毅,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中广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主任姚争,中广联合会学术部负责同志和研究基地主要成员出席会议。周然毅对中广联合会第二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的工作表示肯定,希望第三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守正创新,进一步做好研究基地的各项工作。他在讲话中指出,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学术理论研究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推进;二要加强中国特色媒介素养基础理论建设,让我国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增强学术研究工作对提高人民信息素养的贴近性和实效性;四要加强研究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研究基地的平台优势和人才优势,举办高质量学术活动,扩大研究基地的影响力。姚争在发言中表示,中广联合会第三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推动研究基地实现新的跨越。一是加强学术研究,继续深化媒介素养领域的学术研究,拓展研究方向,提升研究质量,力争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更强的声音;二是优化教育推广,进一步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开发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覆盖面,让更多人受益;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发媒介素养课程,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四是深化社会服务,继续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大中小学媒介素养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会上,周然毅为第三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主任姚争以及研究基地主要成员颁发聘书。中广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石良豫宣读了《关于中广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换届的批复》。第二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秘书长宋红岩作工作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广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24年12月修订)》。



来源:中广联合会 (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58#
发表于 2024-10-11 15:57: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CBS NewsSays Interview With Ta-Nehisi Coates and Tony Dokoupil Did Not Meet Editorial Standards
On the evening of what should be a landmark moment a 60 Minuteselection special w VP Harris airs Monday night CBS News suddenly finds itself embroiled in lAffaire Dokoupil, in which a new senior executive had to explain why the tone taken by one of the news divisions rising stars was inappropriate.
CBS News executives on Monday told staffers that a recent interview conducted by Tony Dokoupil on CBS Morningsfailed to meet the networks editorial standards, a decision that has spurred some pushback.
Dokoupil last week interviewed author and journalist Ta-Nehisi Coates about his new book The Message.The segment raised eyebrows both among viewers and internally, because it progressed into a tense back-and-forth as Dokoupil grilled Coates on whether his writing expressed antipathy toward Israel.
来源:VARIETY
链接:https://variety.com/2024/tv/news/cbs-mornings-ta-nehisi-coates-tony-dokoupil-1236170365/
编辑:刘诗扬

57#
发表于 2024-10-11 15:50: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Inside the turmoil at CBS News after a tense Ta-Nehisi Coates interview
Tony Dokoupils exchange led to a rebuke from executives, but the mogul who controls the network, Shari Redstone, came to his defense
Posted Thursday, October 10, 2024 11:44 am
Benjamin Mullin and Michael M. Grynbaum | The New York Times
Shari Redstone, the media mogul whose Paramount empire controls CBS News, criticized the networks leadership on Wednesday for its decision to reprimand a star morning show anchor over his handling of an on-air interview with the writer Ta-Nehisi Coates.
They made a mistake here,Ms. Redstone said during an appearance in Midtown Manhattan, adding, I think we all agree that this was not handled correctly.
Her remarks have added to the turmoil that has swirled inside CBS News in recent days, especially after top executives rebuked the anchor, Tony Dokoupil, on a newsroom-wide call on Monday, saying his interview had fallen short of editorial standards.
来源:Editor and Publisher
编辑:刘诗扬

56#
发表于 2024-6-16 22:15: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程正元

55#
发表于 2024-1-26 23:08:43 | 只看该作者
财政部公众号最好不要熬鸡汤|陶舜财经

  本周三的深夜,财政部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一条“夜读”鸡汤稿件,引起广泛关注。


  这是自媒体平台很普通的一条鸡汤,标题叫《降低期待,坦然面对不完美》,财政部公众号注明稿件是从新华社转发的。
  这篇很普通的稿件吸引关注,是因为直接触发了公众的联想,财政部直接刊文称“降低期待,坦然面对不完美”,它是不是意味着什么?
  一定程度上,能不能理解为是在针对经济领域进行预期管理?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已经有自己的明确结论:我认为,这些猜测是可以理解的,但都是错的
  那篇文章确实仅仅只是一则心灵鸡汤而已,它刊于1月22日的新华社公众号。


  那么为什么财政部公众号要在1月24日接近零点时分来转登呢?
  原因特别简单,社媒账号运营者都知道,遇到好文章要干嘛?收藏,转载,白名单。
  转载稿件没问题。但是这次引发了误解,而且是不小的误解,网络上关于这篇文章的讨论不少。

  身份很重要。
  “降低期待,坦然面对不完美”,由我来说,根本没人听,人微而言轻;新华社说,算是官方媒体的心灵抚慰;财政部呢,可能引起关于财政和经济联想。
  在此,我要先给财政部公众号的运营者说句公道话,引发那样的误会,这当然是出乎意料的,更不会是其转登稿件的初衷。
  那样的误解,最主要还是因为,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人们在心理上有创伤应激反应。
  李佳琦问直播间嫌贵的观众:“这么多年有没有认真工作,工资涨没涨。”
  这句话本身也是没问题的,但是在经济周期的创伤应激反应之下,人们确实有感受到刺痛,很深的刺痛感,群体性的。
  作为一个明白人和新闻人,我能明白公众在关心什么,担忧什么。
  财政部公众号转发新华社夜读的频率很高,我统计了一下,仅2024年1月份,3日,6日,10日,13日,17日,20日,都做了夜读转载。1月份已经有7次,阅 读数据都很高,这说明鸡汤确实有读者,受欢迎。
  但这件事情值得商榷。
  财政部的自媒体为什么要做夜读?它有必要做夜读吗?
  这就要回过头去分析,这个公众账号的定位和功能是什么,毕竟是一个官方号。
  以下是财政部微信自己的介绍。


  按照上述定位,夜读鸡汤不该成为它的高频内容。甚至,有些受众可能要求更高一点,鸡汤稿件一篇都不该存在,过年过节或者纪念日与公众沟通情感的稿件除外。

  简言之,这不是一个媒体,这是政务发布平台,是自我期许,也是公众期许。
  那是否能调皮娱乐一下呢?当然可以,一定程度的调皮和娱乐,是网络友好型特征,但是一定要和主要定位相适应,相配合,那就是政务信息发布,网感,要集中围绕着那个主业。
  坦率地讲,要做好这件事情不容易。
  有人就要说了,官方号也想提高点击率,也想玩转流量啊。
  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这是旁逸斜出的冗余指标。
  如果真是那样,想要的就未免太多,既要又要还要。从绩效管理角度看,目标定得太多,完成率就会下降。应该经常回味,优先级排第一的中心工作是什么(也就是关键KPI),日常的工作是否有累进效应。
  官方号是权威信息发布的始发平台,它要努力把握好的是,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权威性,它的信息一经发布,将作为信息源头,被一切媒体标注、引用、评论,这还不够吗?
  官方机构不可能既做了信息发布,又成为玩转大流量的传播者,这在世界各国都一样,做不到的。
  报道、解读、分析、评论、传播,是新闻媒体的专业工作。(完)



来源:财经少侠(公众号)
作者:陶舜财经
编辑:李梦瑶



54#
发表于 2022-12-16 21:39: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恶搞和假新闻难区分 讽刺戏谑容易造成误导


(法新社华盛顿15日电) 网路上幽默的虚构故事经常让人会心一笑,但研究人员却笑不出来,因为不仅公众可能遭到愚弄,有时中招的甚至是媒体。专家警告,讽刺戏谑文比我们以为的更容易造成误导。
美国考虑徵收呼吸税?卡达世界杯期间禁止庆祝得分,因为这样太gay?杀虫剂制造商为可以杀死蚊子的臭屁而延揽乌干达男人?
这些荒谬至极的讽刺、恶搞、玩笑时常让人捧腹,却也经常被人信以为真,而且这种情况举世皆然。由于这些笑话常会成为假新闻主要来源,必须进行事实查核予以揭穿,尽管这么做会引起内容发表者反弹。
有多个讽刺性网站模仿正规媒体网站,提供看起来像是正常新闻的内容,其实却是捏造的故事,经常让读者感到困惑。
有时即使表明相关内容为戏谑讽刺文,标示免责声明,许多读者还是只看表面、不明究理。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University)的波尔森(Shannon Poulsen)研究幽默和假新闻之间的关连。她告诉法新社:「讽刺文比我们以为的更容易造成误导。」
「由于每天都有不同的人信以为真,我想要说,这是值得注意而且严重的假新闻态样。」 法国数位电视频道CNews主持人普罗(Pascal Praud)今年9月在直播时,把一个恶搞推特帐号上的所谓能源部长言论误以为真。 法新社追踪一篇所谓「放致命臭屁男子」的文章,结果源头也是一个恶搞网站,但是英国畅销小报「太阳报」(TheSun)还是刊登这报导,并在脸书(Facebook)上引发热议,留言多达数千则。
至于跟卡达世界杯有关的那个消息,上月透过德国世界报(Die Welt)的讽刺时事版面披露,还被信以为真地在脸书、加密通讯软体Telegram和推特(Twitter)等平台上广为转发。
美国讽刺恶搞新闻网站「洋葱」(The Onion)刊登的内容则是太几可乱真,线上论坛不时会有人嘲笑受骗上当的读者。
尽管如此,创作这些非真实内容的始作俑者,却对事实查核网站揭露真相之举不假辞色。
印度讽刺性网站Fauxy今年9月就因为一篇自家文章被查出是假新闻,对孟买事实查核机构Boom Live发出法律通知,指控对方损害其声誉。
Boom Live编辑雅各(JencyJacob)主张事实查核有其必要,因为许多容易受骗的读者把这些内容当真,不断转传。

「我们通常避免拆穿讽刺性文章,因为我们相信那是有效的表达形式。但是一旦我们认为文章没有充分免责声明,而且被读者广泛地信以为真,就只能选择揭穿它。」
来源:RFI
链接:https://www.rfi.fr/cn/国际报道/20221215-恶搞和假新闻难区分-讽刺戏谑容易造成误导
编辑:吴氏垂心



53#
发表于 2022-11-22 18:48: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就是把比较清晰的图片,上传到百度搜索引擎。然后呢,就能搜出与之相关的内容。
如果搜出来的结果,其时间、内容都大体一致,那么可信度比较高。
如果标题五花八门、时间跨度好几年,说明同一个画面被多次架构成了假消息,这种我一般就不会转发了。
编辑:屈妍君



52#
发表于 2022-11-4 18:42: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