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4692|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受众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23:28: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1
请教,如何从电视节目中删除重庆台?

文章提交者:梦想天阙三世 加帖在 猫眼看人

我想把重庆台从我们家有线电视的节目单中删除,但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原来有线电视节目单和电脑的收藏夹不一样,用户无法自己删除,那位网友知道如何删除,请告知一下。
为什么要把重庆台从我家电视节目中删除?原因有一下几点:
第一,这个电视节目是我掏钱从有线台买来的,现在属于我自己所有,所以我对这个东西有处置权。我买了一件商品,不满意,就把它扔进垃圾堆,想必没有人会干涉我吧?
第二,打工上班,压力很大,回家后想放松一下,高兴一下,但是重庆电视台却在黄金时间不停地说教,教育我,心烦,本来在单位领导和老板就给人压力挺大的,回到家还要受教训,憋气。我不能花钱买罪受啊,本想到有线台退掉重庆台,把花出去的钱要回来,但是没时间啊,我上班人家上班,我下班人家下班,不得已,只有先从自己家的电视中把重庆台删掉算了,等有了时间,再去有线台把重庆台退掉。
第三,重庆台这个说教不是不可以,但是飞涨的物价他不管,高企的的房价他管不了,国民的福利他不关心,所以他的那些说教和我关系不大。
第四,我们的价值观不一样。他认为水深火热的,我怎么看都比有些人所说的幸福要好,所以,重庆台与我,那是没有一点共同语言,既然说不到一块,不如不说。
第五,如果全国的电视台都向重庆学,那我们岂不是又回到了只能看八个样板戏的时代,那太恐怖了,我不乐意。所以删掉重庆台,就是警告那些要学重庆的电视台,你可以无视我的利益,但却无法剥夺我的选择权。
其他理由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说了,眼下最重要的是如何删掉重庆台。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707718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39#
发表于 2025-4-16 21:44: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济南一地暂停老人免费有线电视服务 官方:区政府不再续签

顶端新闻记者 李佳子
近日,网上流传一份济南莱芜区工信局的文件,表示将暂停为全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有线电视服务。
对此,济南市莱芜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了该文件的内容,并表示暂停原因为区政府决定不再与广电公司续签该项目。
顶端新闻记者注意到,网络上流传的该文件显示,“为全区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有线电视服务”是莱芜区2021年实施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经研究决定,自2025年起该项目不再实施。文件落款时间为2025年3月31日。


4月13日,家住莱芜区的张先生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家里老人反映称接到通知,免费有线电视节目从2025年度不再免费了,需要缴费才能观看。
4月14日,针对网络上反映的情况,记者咨询了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莱芜钢城分公司,工作人员告诉顶端新闻记者,他们接到了济南莱芜区工信局的通知,暂停对全区7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有线电视的服务,但并未说明原因。如果客户有使用需求,并继续使用有线电视服务,可到当地营业厅咨询具体业务。
随后,顶端新闻记者咨询了济南市莱芜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作人员表示,这个项目属于政府购买的民生项目,区政府决定自2025年起,不再与广电续签该项目,所以免费项目不再实施了。至于后期是否有针对于老年人的优惠政策,目前还没有确定。
据记者了解,“为全区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有线电视服务”是济南莱芜区2021年实施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根据当地媒体报道,该项目实施后,将为莱芜区4万多70周岁以上农村户口老年户,免费开通有线电视信号,收看基本电视节目不低于95套,该项目将惠及4万余户用户。



来源:顶端新闻

编辑:张家乐

38#
发表于 2025-4-13 01:09: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德国有近三百万人从未上过网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购物、转账、看电影等日常活动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然而,德国统计数据显示,仍有数百万德国人从未接触过网络。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约有280万德国16至74岁的居民从未使用过互联网,占比超过4%。虽然这一比例正在逐年下降,但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服务日益数字化的背景下,这一“数字鸿沟”显得尤为突出。

图源:Tagesschau

老年群体“掉队”最严重
从不同年龄段来看,老年群体“离线”现象尤为明显。65至74岁人群中,有12%从未使用过互联网,相当于每八人中就有一人。而在45至64岁群体中,这一比例下降至4%;16至44岁之间的年轻人群体中,仅有2%表示从未上网。
尽管如此,整体趋势呈现积极变化:不使用互联网的总人数正在稳步减少。去年尚有310万人未曾上网,两年前则为340万人,数字逐年下降,显示出数字化普及的逐步推进。
德国“离线率”低于欧盟平均值
这项数据来自一项关于信息与通信技术使用情况的年度调查,调查在整个欧盟范围内统一开展。在欧盟内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德国和奥地利的“离线者”比例均为4%,略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的5%。
在数字化程度领先的国家中,荷兰和瑞典表现尤为突出,只有不到1%的16至74岁人群表示从未使用过互联网。相比之下,克罗地亚和希腊的“离线率”则分别高达14%和11%,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
全球仍有三分之一人口处于“离线”状态
德国联邦统计局还援引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估算数据指出,全球范围内,仍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约32%)未接入互联网。在网络可及性较高的地区,如欧洲(包括非欧盟国家)和美洲,去年仍分别有9%和13%的人口未能上网。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尽管互联网已深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仍未完全消除。而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国家,如何帮助年长人群跨越这一鸿沟,也将成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关键课题。



来源:开元网(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37#
发表于 2025-2-15 23:03: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数据这么厉害,看个直播,主播都能在后台看到谁是富哥谁是穷比
编辑:刘诗扬

36#
发表于 2025-1-17 12:57: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原创 所谓对账
在茧中,凡是带对账一词的新闻多半是假的,上次伊朗沙特对账是假的,这次某红书也是。一群改了ip地址的缝纫机加上一群外籍网评员说外国不好,真的是说外国不好吗?不过是让你安心吃苦受苦罢了。


来源:貂裘相邦(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35#
发表于 2024-12-9 23:34: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孩子沉溺社交媒体,不能将所有压力交给父母

撰文丨张明扬

这几天,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一封《关于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倡议书》,建议“同学们在16周岁之前,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

图/网络

倡议书一出,在中国舆论场引发了不小的反响。支持声当然很多,但质疑声也不少。有些人质疑其合理性,孩子使用社交媒体是否能一禁了之;有些人则质疑其可行性,以今时今日国内孩子对网络的沉浸度而言,说禁就能禁吗?

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大胆且有价值的尝试。

01

近期,随着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的炮轰,社交媒体本就处于前所未有的舆论漩涡中。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对社交媒体乃至互联网平台的“资本属性”抨击力度很大,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政策一度也在这个背景下行峻言厉。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舆论场对“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络”这个话题却表现得异常宽容。

这可能是国内与西方对社交媒体态度的最显著分野。

这两年,发达国家针对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正在掀起一场监管风暴。

2023年6月,法国参议院立法,要求社交平台为15岁以下未成年人创建账号时必须征得父母同意。

2024年3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签署法案,规定该州不满14岁居民不得开设社交媒体账号;14岁以上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开设社交媒体账号需要获得父母同意。

2024年6月,西班牙政府提出了一项法案草案,禁止 16 岁以下青少年访问社交网络。

自2024年9月起,荷兰各地小学课堂禁用手机、智能手表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

图/图虫创意

最震撼的是这几天澳大利亚的大动作。

11月28日,《2024网络安全(社交媒体最低年龄)修正案》在澳大利亚参议院获得通过。法案的核心是,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即使获得家长同意,也不能使用大多数社交媒体平台,违规的平台将被最高可处以495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2.3亿元)罚款。

由此,澳大利亚成为全球对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立法最严的国家。

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力推这一法案,声称“社交媒体正在伤害我们的孩子,我要终止这一切”,“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放下他们的各种(电子)产品,到足球场、游泳池和网球场去。希望他们能与真人交流”。

澳大利亚的这一最强监管法案,尽管在欧美引发了巨大争议,但在政治议程中,却取得了近乎压倒性的优势:澳参议院以34票赞成、19票反对通过,众议院以102票赞同、13票反对过关。

也就是说,争议固然存在,但外界可能高估了争议。


02

相比澳大利亚在国家层面的立法,杭州只是一个学校发了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倡议书”。

在中国舆论场上,对社交媒体的批评往往集中在“资本属性”和“非理性民族主义”这两个方面,唯独缺少了“孩子能不能用社交媒体”这个重要维度。

在本质上,中国社会更像是一个“厌童社会”。中国的孩子或许是被重视或宠溺的,但这仅仅是家庭层面的,而置于更大的社会层面,中国社会倾向于认为“育儿是每个家庭的私人事务”,政府和国家不必承担太多的责任。在公共政策上,这导致了儿童福利的严重匮乏,而鼓励生育也往往流于口号,口惠而实不至。

图/图虫创意

也因此,国内舆论场在讨论重要公共议题时,往往“不屑于”将孩子这个维度纳入考量。

在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社交媒体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公共舆论或许也认为孩子应当减少使用,但也倾向于认为“这是每个家庭的私人事务”,应当由每个家庭独立解决。


03

这就带来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据我的观察,家长管控孩子使用社交媒体、打游戏乃至更广义地使用电子产品,不仅效果不彰,更极易成为亲子关系的炸弹。

沉溺于电子产品的孩子往往会认为,父母正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上,就是因为他们“专断、不开明、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因此才会管自己用手机。

这就和育儿一样,当公共政策缺位与失语,将所有压力都交由父母或家庭承担,任凭他们孤军作战,注定是一地鸡毛。

有人说,无论是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的倡议书,还是澳大利亚在国家层面的立法,都缺乏可行性,最后还是管不住孩子使用社交媒体。

这样说的人,很可能并没有管控孩子使用社交媒体的“实操”。

十几岁的孩子,面对父母或许是叛逆的,对父母的说教更是不以为然,但如果是学校出规定,国家出政策呢?

他们还会认为是父母落后于时代,所以禁止他们玩社交媒体吗?

他们还会认为是父母和自己对着干吗?

他们还会认为玩手机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图/图虫创意

国家出台禁止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政策,最重要的目的本来就不是“实操”,而是发表一种明确的态度。

家长有了来自学校和国家这种态度的支持,实操起来才更有底气,尤其是更不容易激化自己与孩子的矛盾。

家长大可以“鸡贼”地对孩子说:“我们也不想逼你,但这是国家(学校)的规定,我们只是不想违法,难道你想违法吗?”
在澳大利亚的相关立法中,没有任何对孩子或家长的“违规惩罚”,而是将责任压给社交媒体平台,最高可处以4950万澳元的罚款。这也意味着,这一政策几乎不会真实地倾轧“个人自由”。

那些用个人自由来说事的,大可不必。


04

这里的重点是:教育,是全社会的公共事务,而不仅仅是家庭的内部事务。

政府与学校出台一些限制或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电子产品)的规定,将显著增强父母与孩子博弈的能力。

有人说,澳大利亚这项政策太严了。

或许吧。

中国完全可以出台一项没这么严的政策,比如变“禁止”为“限制”,但核心是,严一点宽一点都不是问题,但你要出政策啊。

我不支持绝大多数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政策,但对儿童的除外。毕竟,这是国内的短板所在。

从公共舆论,到公共政策,我们都必须即刻改变那个被证明滞后于时代的观点:育儿与教育只是家庭事务。

公共政策的参与,也是一种对育儿的“解负”。
我们需要让未成年人明白:限制你们使用社交媒体(电子产品),不单单是你们爹妈的决定,更不是爹妈和你们对着干,这是全社会的公共决定。

管控孩子使用手机,是社会、学校和家长这三方的共同责任。

在立法层面,应当积极学习澳大利亚与欧美社会的实践,未必要那么严,但得做。

在学校层面,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做得很好。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应当尽可能地去电子产品化,不要动辄给孩子布置基于电子产品的作业。这样做,学校和老师或许省力了,但将给家长的管理施加更大的压力。

在家长层面,国家如果出台了澳大利亚式的“禁止”法案,你们也可以有自由裁量权,根据自家孩子的需要,该禁止的禁止,该限制的限制。

图/图虫创意

家长也应更加“自律”,尽量减少在孩子面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打开一本实体书,装也得给我装下去。孩子小的时候,很多父母为了省力,往往习惯于将电子产品扔给孩子。等到孩子大了,才悔之晚矣。

对此,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也提出了“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戒断手机”。

孩子沉溺于电子产品,已经是中国父母的锥心之痛,时有孤立无援之感,在救救孩子之前,社会与学校也“救救父母”吧。

来源:冰川思享号(公众号)
编辑:李佳

34#
发表于 2024-11-20 21:45: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算法让许多YouTube主播都成了喷子




编辑:刘诗扬


33#
发表于 2024-10-19 23:15: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亲爱的粉丝,我们被批评了!


亲爱的粉丝们
看到这熟悉的开头
你是不是以为
我们又要抽奖了?

今早领导发来微信的时候
小编也是这么想的
然而——


共情力不够
连接点没找准
……

谎言不会伤人
真相才是快刀

于是
小编们开始回顾反思——

7月10日
我们首次推出
文末标题投票
邀请各位读者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标题

每一个标题
都是编辑部小编
绞尽脑汁的心血


这是继“开放互动评论区”
“亲爱的粉丝”
“征集献词”后
我们找到的
又一个和读者密切互动的方式



题好一半文
对标题的把握
没有人比读者更懂

因此
我们的本意
是向读者学习
倾听读者声音
从中找准共情点和连接点
让传播更走心

后来
我们进一步优化标题投票

将编辑部审定标题纳入投票
并精简标题选项
改单选为多选
↓↓↓


大部分时候
读者们的选择和我们相一致
但偶尔我们也会“翻车”
比如今天这篇


“战火之下,何以为家?”
这个标题
以压倒性优势位居前列

起初我们不以为意
直到领导发来微信
我们才有所警醒

或许有人觉得
我们是在小题大做

“不就一次不一样
这也要专门发一篇稿子?”
但做传播、干新闻
哪一次不重要?
每一次都关键!

兼听则明
向读者学习
是内容提供者的修养
闭门造车、忽视反馈
消耗的是读者
失掉的是人心

新媒体时代
我们坚定奉行
以用户为中心
努力找到连接点提高共情力
在此,我们向亲爱的粉丝
发出诚挚邀请
期待您
多提宝贵意见
多多参与互动
帮助我们做得更好

来,在评论区聊聊吧

这篇稿件,小编们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呢?

来源:中国记协
编辑:程正元


32#
发表于 2024-8-17 21:55: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异形:夺命舰》吓坏小孩,家长投诉影院


编辑:李佳

31#
发表于 2024-8-13 22:58: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如何把新闻带给年轻人
年轻人对新闻报道的消费方式与老一辈人不同。在社交媒体上长大的他们更有可能转向TikTok(抖音)和Instagram(照片墙)等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新闻。
FactsmattersNG(事实攸关组织)的负责人汉娜·阿卡凯耶(Hannah Ajakaiye)在“赋予真相全球峰会”(Empoweringthe Truth Global Summit)上说:“我相信,在新动态中至关重要的关键人口统计数据之一是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年轻人的新闻体验完全不同,你通常依赖的电视或广播等传统媒体形式的人群正在减少。”
采用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一种以解决方案为基础、以用户为中心的问题解决方式。Ajakaiye建议,新闻机构应该将设计思维融入到他们创作和包装报道的方式中。她鼓励记者和新闻机构将他们的报道视为一种可以出售的产品。
“大多数时候,我们有自己的风格,我们有传统的报道方式。我们只是假设,既然我们一直在这样做,人们就应该这样参与到我们这些内容中来”。Ajakaiye说。“但是,时代不同了。”
当采用设计思维方法时,有关受众趋势的信息可能非常有用。想想看,许多年轻人可能会“数字同步任务”(digitally simultask)——在他们的设备上同时做多项事情,比如,在浏览社交媒体的同时听音乐。这样的见解可能会激励你创建一个新闻播客,让人们在执行其他任务时可以同时收听你的新闻。
当谈到设计思维时,问问自己:“你把这个卖给谁?你确定你是在以他们想要的方式为他们服务吗?”Ajakaiye说。
考虑“理想的新闻体验”(ideal news experience)
2023年发布的《下一代新闻报告》(Next Gen News Report)研究了年轻人想要什么和他们从新闻中得到什么之间的差距。基于他们的发现,研究人员为现代消费者的“理想新闻体验”创建了一个三层框架。
首先,可靠的消息来源:年轻受众希望从有第一手体验的人那里获得新闻,他们希望与这些人建立联系,并且,这些人对他们的偏见是持有透明态度的。
“像Politifact这样的事实核查组织让受众信任他们的方法之一是,对他们的意图和资金来源保持透明,”Ajakaiye说:。“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希望媒体组织和人们对利益冲突、议程和偏见问题保持透明。”
其次,个性的重要性:年轻的新闻消费者希望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问题,他们希望了解自己能够对所呈现的问题做些什么。解决方案新闻(Solutions journalism)是年轻人喜欢的一种流行新闻类型,他们往往不如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快乐。
“人们对新闻感到厌倦。人们厌倦了听到悲伤的消息,尤其是年轻人。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解决方案新闻的角度来处理内容制作呢?” Ajakaiye说。
第三,渴望的讲故事方式:年轻人想要个性化、易于理解和方便的新闻。他们倾向于阅读具有视觉和图形元素的短格式内容,但如果他们愿意,他们也喜欢选择深入了解新闻故事。一些新闻媒体,如英国的TLDR新闻和印度的inshorts,为读者提供多种格式,制作一些很短小精悍、易于消化的视频或书面故事,作为长篇报道的配套。
招募有影响力的网络名人(influencers)
网络名人靠分享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可以迅速走红,这可能是令新闻机构头疼的一大痛点。但是,与符合你使命的创作者合作同样可以迅速地放大和传播事实真相。
“在尼日利亚,许多有影响力的人比事实核查组织拥有更多的追随者。他们能够接触到的人比一些媒体平台还要多,” Ajakaiye说。“他们是你不能忽视的人,因为,许多人从有影响力的人那里获得新闻和信息。他们关注这些网络红人,并且信任他们。”
Ajakaiye的组织FactsMatterNG及其合作伙伴与尼日利亚的网络红人们合作,传播新闻并鼓励个人事实核查。通过与这些有影响力的创作者合作,他们能够反击国内的错误信息,同时,也向更多的读者宣传他们的组织,而这些受众可能是他们以传统方式永远无法接触到的人群。
“人们通常对使用这些有影响力的人持保留态度。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再是这个行业唯一的守门人(gatekeepers)。我们需要开始考虑建立对话,这样我们才能引领议程(gatekeepers),” Ajakaiye说。
新闻编辑部还可以鼓励他们的记者像那些有影响力的人一样直接与受众互动。如果受众能够直接面对这些新闻,他们将更有可能与记者建立联系,并信任共享的信息。
使用年轻人易懂的语言
不管格式如何,重要的是,你使用的语言要让年轻一代能够感到很亲近。年轻人通常希望他们的新闻“易于理解、非正式、引人入胜”,而不会感到难于理解或者难于接受。
“如果你所报道的是政策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就要以一种易于评估和消化的形式呈现这些硬新闻,” Ajakaiye说。你不必为了获得点击量而在文章中零散地使用一些俚语或流行语。相反,提供背景或上下文,解释复杂的术语,并包括一些读者可以联想或者联系的方式可能更有用。
不仅仅是年轻人。许多人的阅读水平也都是很一般的。一半的美国人在八年级时还不能阅读;在英国,六分之一的成年人“识字能力非常差”。无论你是否专门针对年轻人制作新闻,理解能力都是关键。像Hemingway这样的工具可以帮助你检查你的内容的阅读水平。
如果你生活或工作在一个英语不是第一语言的地方,Ajakaiye说,“你也应该考虑这些社区,因为大多数时候这些人被主流媒体忽视,得不到充分的服务。” FactsMatterNG与Abis Fulani和Frank Donga等在线创作者合作,用尼日利亚最常说的当地语言豪萨语和约鲁巴语制作内容,以进一步传播他们的信息。
这是一个快节奏、信息过载的世界,人们消费新闻的方式正在迅速变化,Ajakaiye说。在这种媒体环境下,记者应该经常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你需要开始做什么?你需要停止做什么?在现有的内容策略中,你需要改变什么?”
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记者和新闻编辑部可以采取重要措施,更好地接触到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关键受众。


来源:媒变前沿MediaChange(公众号)
编辑:李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