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7770|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莲英后代指本文痛斥清政府,将总编辑停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9:46: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11-2 22:07 编辑

天朝垮台前,利益集团已经丢尽了它的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22:27:51 | 只看该作者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22:27:31 | 只看该作者
从《大公报》到《潇湘晨报》
作者:丁东
来源:作者博客
来源日期:2010-11-8
本站发布时间:2010-11-8 21:18:04
阅读量:236次

  上月25日,湖南《潇湘晨报》推出“辛亥革命100周年”专刊,题为“天朝垮台前,利益集团已经丢尽了它的脸”。执行总编辑龚晓跃,在卷首语《所谓天下大势》中写道,满清统治者选择封闭,而“人民要电报以利资讯,人民要办报以彰思想”。“清廷越处处修墙,人民就越善于翻墙。这近在眼前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翻墙者对抗修墙者的历史,修墙者的心魔之墙高到一尺,翻墙者的攀越之道必然暴涨一丈”,用曲笔说真话。其实,《潇湘晨报》只是借古讽今而已,并不出格,其放言之力度远未达到民国时代报人达到过的程度。

  我这里说的民国报人,是指1912年到1949年的报人。说起这一时期报人达到的精神高度,时常让后辈感到望尘莫及。

  当时的报人对政府和高官,绝不卑躬屈膝。比如抗日战争初期,长沙失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举行记者招待会,军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吞吞吐吐,以军事机密为由不肯说明真相,引起在场记者一片鼓噪。财政部长俞鸣钧、行政院参事张平群欲出面解围,《大公报》王芸生便当场嘲笑说,“这是什么话!究竟机什么密啊!抗什么战啊!走吧,不听这个招待会了!真是岂有此理!”说罢,与会记者纷纷随他退出了会场。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公报》回到上海。在上海市长吴国祯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王芸生不止一次地痛斥政府腐败。1947年7月,记者唐振常遭上海中统特务拘捕,王芸生得悉后,马上打电话给吴国桢,要他放人。吴国桢想推托。王芸生说:“今晚不放人,明天就登报!”他们只好乖乖放了唐振常。

  对金钱收买,他们也能断然拒绝。一个国民党要员为提高自己威望,想在《大公报》上登一篇文章,派勤务兵将厚礼送到王芸生家。王当时不在,夫人不明真相,收下礼物。王回家后大发雷霆,喊道:“别以为送礼就能登文章,礼送得越重,文章就越不能登。”当时吓得孩子们抱成一团,夫人委曲得哭了一夜。就这王芸生也没说一句软话。第二天写信,要送礼者派人取回礼物。

  抗战初期,陈诚在武汉组织政治部班子,邀请王芸生出任第三厅宣传处长。王芸生回答陈诚:“我信从司马迁一句话:戴盆何能望天。意思是说,我头上已经戴了新闻记者这个盆子,便看不见别的了。”陈诚说:“不要你办公,由你举荐一个副处长替你办公好了。”王芸生还是不答应。不久,陈诚又送来一个政治部设计委员会的聘书。做一个设计委员,不用上班,每月可白拿300元津贴。王芸生还是退回了聘书。后来,张治中任政治部部长,也送来过设计委员会的聘书,王芸生连信封都没打开,便退了回去。

  不光是《大公报》,还有一些报馆也很精彩。比如成舍我1935年在上海创办的《立报》。1936年11月23日午夜,全国各界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史良被国民党当局秘密逮捕。当局并不想让公众知道此事。章乃器夫人胡子婴连夜赶到《立报》报馆,找到总编辑萨空了。当时所有新闻都要交国民党当局审查,发表这样的消息送审肯定通不过,甚至还有查封报馆的风险。于是,萨空了当机立断,把一版经过审查的消息抽下一条,在马上开印的当天《立报》头版右下方加黑框以《今晨七人被捕》为题补进一条消息:“今晨二时半,市公安局会同公共租界及法租界捕房逮捕七人。上午解法院。”寥寥30字,向全社会揭开了“七君子案”,引起轰动。接着,《立报》调动各种新闻手段,跟踪报道。全文刊登了当局的《起诉书》和沈钧儒等人的答辩状,派出记者追踪到囚禁“七君子”的苏州司前街监狱,编发了大量专访、消息、特写;逐日报道庭审进展,并配发评论和读者来信,予以评说。还连续刊出“七人家属访问记”,刊登了李公朴子女的《爸爸,快快回来吧!》,邹韬奋夫人沈粹缜的《含着眼泪的话》,史良母亲的访问记《一个拥护正义的母亲》。《立报》对“七君子案”的报道持续了240多天,直到1937年7月31日“七君子”出狱,才告一段落。“七君子”当时属于国共两党之外的中间政治力量,国民党当局硬要罗织罪名,把他们投入监狱,其结果是大失人心。“七君子”反而成为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后来蒋介石还算明智,一度顺应舆论,开释了“七君子”,抗日战争年代还容纳他们组织政团,参政议政。

  民国报人之所以能够如此精彩,是因为在当时的法治框架下,民间有办报的权利。民国办得好的报纸,都是民营的报纸,而不是执政党的党报。

  还是以当时影响最大的《大公报》为例。《大公报》始办于清末。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续办新记《大公报》,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节节上升,到抗日战争时期达到最高点,成为当时社会公信力最强的媒体。它不但在知识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国共双方也都十分重视它的影响力。蒋介石订三份,办公室、起居室、卫生间各一份,毛泽东在延安常读的也是《大公报》。1941年,《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逝世,蒋介石称他是“一代论宗”,毛泽东发去唁电,称他是“报界宗师”。继任总编辑王芸生,在与国共双方领导人接触中,也得到了很高的礼遇。蒋介石在庐山请他讲中日关系。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和他会面长谈三次。在国际上,1941年《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授予的年度荣誉奖章,成为获得这一荣誉的惟一中文报纸。1945年联合国在旧金山召开成立大会,中国代表团由十人组成,《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作为惟一无党派代表参加。

  《大公报》一是以文人论政定位。文人论政要义有三,其一是,办报者是文人,或者说是人文知识分子。不是政客,也不是商人。其二是,论政的过程中,吸引文人参加,比如星期论文的作者吸引了当时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其三是论政。凡外交内政大事,无不议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事关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民众的忧乐,人类的前途,绝不回避躲闪。

  二是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信条。

  张季鸾在1926年这样解释“不党”:“党非可鄙之辞。各国皆有党,亦皆有党报。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联带关系。……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不党不是反对党报的存在,而是一种自我定位。国民党在1927年以后处于执政地位,共产党是处于在野地位的最大反对力量。《大公报》的政治态度,既与国民党不同,也与共产党不同。而是在两党之间“中道而行”,抗战胜利后在冷战的美苏之间中道而行。三十年代初期,国民党称共产党为匪,《大公报》社评和本报记者则从来不用这种说法。在用人上,它主要是自外于执政的国民党之外。共产党的秘密党员,在《大公报》供职的有好几位,主事者也不是完全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但只要不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公开活动,也予以包容。不党还表现在不做官。吴鼎昌1935年做了政府的实业部长,马上登报辞去《大公报》的社长职务,再不干预报纸业务。

  第二是不卖。吴鼎昌说,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抗日战争期间,遭到战火洗劫,六易馆址,都靠自己的力量渡过难关,保持了良好的经营状况。

  第三不私。“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当时《大公报》确实容纳了各界人士的言论。

  第四不盲。“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夹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不盲就是面对国家民族的利益保持清醒的头脑,发出负责的声音。当时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还没有得到基本的保证。《大公报》的立场,始终以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至上。从1936年的西安事变,到1941年的日苏中立条约,到1945年雅尔塔协定,中国的领土主权被美英苏三大国当作交易筹码,到1946年有关苏联撤离中国东北的争执,《大公报》的立场都是以民族国家为上,而不肯附合某一党派。在抗战期间,主张修明政治,紧缩财政,清明廉政,批评国民党要员的腐败。在内战期间,为和平大声疾呼。

  《大公报》的文风,是中立的,平和的,包容的,说理的,容许商量和争论的。这种文风与党报也大异其趣。王芸生的社评《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周恩来认为与八路军抗战的事实不符,写来一封信,《大公报》马上把周恩来的信刊出,张季鸾又写社评表示欢迎。

  《大公报》的自由氛围,使得名家辈出。以记者著名的有范长江、孟秋江、杨刚、徐铸成、刘克林、徐盈、彭子冈、高集、高汾、朱启平、吕德润、梁厚甫、陆诒、唐纳、谭文瑞、曾敏之、唐振常、戴文葆等,以作家著名的有萧乾、梁羽生、金庸、唐人等。

  民营报业的辉煌,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北洋政府,想控制舆论力不从心。国民党当政以后建立了新闻审查机构,但对于承认政府合法性前提下的温和批评,还有一定的容忍性。加上国共两党对峙,都希望居于中间的力量发出对已方有利的声音。这就给《大公报》等民营报业留下了相当大的施展空间。五十年代以后,办报环境变了,《大公报》与党报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许多老报人在反右派等运动中先后落马。王芸生虽然涉险过关,也不得不放弃风骨,唾面自干。“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成为一道消逝的风景。

  如今,一些有良知有追求的新闻工作者,想重新接续民国报人的优秀传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种追求是挡不住的。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2:12:12 | 只看该作者
国民党反动派是世界上最害怕言论自由的一个集团。他们害怕人民翻身,害怕人民认识大时代的真面貌,更害怕他们自己的丑恶暴露在人民大众的面前。他们用种种卑劣无耻残暴不仁的手段,蒙蔽人民的眼睛,塞闭人民的耳朵,封锁人民的嘴巴,不让民间报纸存在,不让正直的新闻工作者自由。——《人民日报》
http://bbs.oeeee.com/bin/content.asp?aid=13,,7090412,1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2:09:28 | 只看该作者
潇湘晨报社总编辑刘剑简历
2009年07月07日18:31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搜狐传媒   男,汉族,1967年1月出生,湖南益阳人,中共党员。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毕业,研究生学历。从事新闻工作19年,历任湖南广播电视报社编辑,湖南报刊广告信息中心副主任、主任,文化时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总编辑,潇湘晨报社副社长。

现任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总编辑、湖南潇湘晨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红网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快乐老人报》社长。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9:54:10 | 只看该作者
              

         
   
   
      

潇湘晨报:清廷越处处修墙,人民就越善于翻墙,“面壁十年图破壁”。这近在眼前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翻墙者对抗修墙者的历史,修墙者的心魔之墙高到一尺,翻墙者的攀越之道必然暴涨一丈。——这段写的太吊了!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9:53:32 | 只看该作者
龚晓跃堪为当代报人楷模,向他致敬!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9:53:20 | 只看该作者
而围绕和珅的庇护网络,亲属关系、同乡关系,到师生 关系、上
下级官员关系等私人关系渗透进非私人的政.治制.度中,不仅破坏行政效率,也成为腐
化的根源,这与和珅的贪腐,又互为表里。
========================
这段怎么越看越像呢。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9:52:59 | 只看该作者
还有谁记得新浪那个“下辈子做XX人”的调查,编辑也下了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9:52:26 | 只看该作者
真相进一步确认中:赵世龙致电刘剑,得到的消息是:龚调离内容口,刘剑免总编辑,另综合其他消息,目前可判断的是,首先是上面批评了该组专题,后是晨报集团自认顶住压力需要作出动作,所谓的动作,就是处理人,果不其然,上面对报道生气很正常,但是集团决定撤职则是自宫。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