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4年前的今天,南振中与我的报道点燃中国舆论界农村改革燎原之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44年前的今天,我们的报道点燃中国舆论界农村改革燎原之火   


    今天晚上,魏忠富传来大众日报的历史上的今天1981112日,大众日报转载人民日报111日的报道。这是南振中与我的报道。以人民日报为准,应该纪念的是今天。

    一晃44年了。想起当年改革的艰难与突破的喜悦,我心情不能平静。马上找出当年的照片与回忆。在特殊时刻,我们的报道,在首都舆论界起了解冻作用。

    我在2018年写157万字的回忆录。这部书《家国70年》,共分《 苦读记》《调研经》《悟道录》三卷。这一节内容在第一卷《 苦读记》的第十二章《历史转折的实现》(1981年)


(转载)  第二节  舆论界的解冻
一、《人民日报》的转变
   我从聊城回到济南与南振中会合后,二人继续前往菏泽、德州、惠民等地分头调查,面更宽一点,以掌握足够的发言权。

        1980 12 28 日,我和南振中往北京处理稿件。在新华社发稿的同时,主要是给《人民日报》发专稿。到北京新华社六号楼住下后便直奔《人民日报》农村部送稿。当时新华社分社与《人民日报》记者站是一家,分社记者同时也以《人民日报》记者名义发稿。在北京的 10 多天,我感觉《人民日报》有些领导对包产到户所持保留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使人听到上层解冻的声音。

   到报社去,编辑也比较热情,我们便向李克林、季音、安子贞、袁定乾汇报鲁西北农村变化的情况。我们把农村情况向李克林李老太(新华社的农村记者都这么称呼她)汇报。她是《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对农村改革情况很关心,也很支持。我把《十二老汉舞龙灯》等故事一个个讲出来,讲得生动感人,最后南振中再加以归纳。

   李老太听了介绍,非常高兴,说振奋人心!季音还特地把全国 60 个农民人均分配在 50 元以下的县的名单找来,发现 19 个集中在鲁西北平原上,我们报道中提及的东明、定陶、茌平、高唐、夏津、商河都被列入全国最为贫困的县,他把南振中写的通讯《多年愁容变笑颜》和我拍的《鲁西北农民翻身纪实》一组照片留下。晚上,季音通电话时说,李庄已看了通讯,说是一篇大好稿,照片拍得也不错,准备先用照片,照片在农村版发个通栏,5 张。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感到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觉得把鲁西北农村的变化能较充分地报道出去,对那里的干部和群众的实践是一种支持。

   可是过了两天,报社又通知,暂时不用了,以后陆续再用。到了报社,季音说很可惜,版都划好了,5 张照片,一大片。我们了解到报社有关同志对山东省委某些领导思想不够解放有看法,对包产到户的实际情况也还了解不够。后来南振中了解到,原因在于一位副总编说了句不能给白如冰涂脂抹粉

   白如冰是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对农村改革持观望态度,属于思想不够解放的领导。文革结束后仍在省委书记位置的只有他与河北的刘子厚。我一时性子上来,就与李老太说农村改革是老百姓干出来的,同白如冰没有多大关系呀。李老太笑着说,我与你看法一样呀,小李。当时南振中的心情更沉重,他写的长篇通讯《多年愁容换笑颜》还没有出手,也被压了下来。

   到了 1981 1 8 日,山东分社社长宫敬之传来消息,称四川省委书记在进京上任路上到了山东菏泽,肯定了一年大翻身的变化,在同菏泽地区干部交谈时说: 包产到户,堵是堵不住的,只能导,不能堵,群众要求政策三年不变,我们就按群众意见办,在这些地方包产到户的办法要稳定一个时期。

南振中与我拿着电话记录,当晚又跑到了《人民日报》。李老太看后心里有了数,与总编辑沟通一下,当即让南振中代《人民日报》写一篇评论员文章,题目为《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回到新华社六号楼,两个人对面坐着。议论一番,南振中很快就写出来了。

两天后,《人民日报》刊发了南振中的通讯与我拍的照片。还配发了我在临清县八岔路公社拍的题为座座银山平地起的照片。在这一个月,《人民日报》就 5 次发表我拍摄的反映鲁西北地区推行责任制带来巨大变化的新闻照片。自这组报道起,坚冰被打破,《人民日报》开始大规模公开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



   在这一个月,《人民日报》就 5 次发表我拍摄的反映鲁西北地区推行责任制带来巨大变化的新闻照片。这是商河县张坊公社农民存钱的场面。

   在新闻宣传界,1981 年也进入高潮的一年,《人民日报》的舆论解冻, 是从南振中与我的报道开始的。实际是刚上任的总理讲话开始的。

   新总理路过山东回到北京后,他的讲话精神很快传到各新闻单位。实际上,这时候党中央主要领导的变动已在酝酿,当时华国锋已经提出辞去党中央主席的请求,对重大问题已经不再表态。邓小平、胡耀邦与其它领导到主要领导岗位任职的势态已经明显,他们对农村改革的态度是一致的。这为积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实事求是,大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组织保证,也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政治空间。从 1981 1 月上旬开始,《人民日报》领导同志对包产到户的态度开始转变,人们也可以开始觉察出这种变化。

   当时,全国农业丰收的喜讯频传,确实振奋人心。1980 年在中国不算个好年头,遭受几十年少有的南涝北旱,但是由于贯彻了党的农村政策,特别是采用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取得较好的收成。粮食产量 3.2 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个粮食高产年。棉花产量比上年增加 50 万吨;油料 769 万吨,比上年增加 126 万吨,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增长,一些长期贫穷落后的地区扭转了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状况。特别是一些实行责任制较早、推行速度较快、推广面积较大的地区,农村面貌变化更大,比较突出的是安徽、山东、河南、贵州、云南、甘肃等省。

   更令人高兴的是,北京各媒体给人的感觉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报道场面壮观,很短时间内形成声势。不少编辑部改变以往的消极、被动状态,积极支持和引导群众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特别是《人民日报》在短期内连续在显著位置以较大篇幅发出报道各地农村形势的稿件。从《人民日报》当时刊出的一些篇目,可见当时宣传生产责任制的规模与声势。

    122 日、23 日,刊载了吴象、李千锋、张广友的长篇报道《历史性的转折》《巨大的吸引力》,以 6 个地区 12 个县增产的事实,反映农业生产责任制给皖、鲁、豫地区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215 日,陕西省汉中地委组织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取得发言权, 指导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责任制的进行。

    32 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春节前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明确宣布, 生产队和社员有权选择一种或几种生产责任制,只要群众同意就可以一定几年不变。

     3 5 日,四川省委在地市、州委书记会上要求,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 因地制宜指导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在稳定的基础上帮助解决有碍生产发展的具体问题。

     3 19 日,河南省开封地委制定《包产到劳责任制试行办法》,印发各社队, 指导推行生产责任制。

    323 日,福建省委密切联系实际,清除的思想影响,把建立和健全农业生产责任制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来抓。

    41 日,河南省委和各地、县委认真总结经验,积极解决新问题,使适合当地情况的责任制稳定、完善和健康发展。

     4 2 日,辽宁省推行各种联产计酬责任制,大灾之年夺得农业大丰收后,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现在搞联产计酬的生产队,已由1980 年占全省生产队的 40% 扩大到 60%

     4 12 日,贵州省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坚决执行中央的政策规定,稳定完善责任制,共产党员对包产到户不应有任何怀疑和动摇,更不应同群众对立。

   当时的《解放军报》也在第四版发出大量反映全国各地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新闻报道。在 1980 10 月后的 3 个月,就 10 多次刊发反映我反映鲁西北农村变化的图片。

    1981 年春天,山东省委有两个重要举动。一是通知山东各新闻单位立即组织对鲁西北地区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宣传;二是山东省委 4 月份召开农业生产责任制座谈会。会议强调山东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中央 75 号文件下发后,发展更为迅速。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达 1/4,农业生产出现少有的好形势。会议强调,专业承包、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责任制形式都要稳定下来,并不断提高和完善。山东省委随后批转下发了座谈会纪要。

    1981 年春节后,中央及山东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到鲁西北采访,仅高唐县冒尖户王本跃与临清县万元户赵汝兰就接待了 300 多名记者。鲁西北农民的探索终于获得了肯定和赞扬。

   (转载自《家国70年》《苦读记》(第一卷)第十二章《历史转折的实现》(1981年)



来源:李锦解读国资政策与新闻(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