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可心
2.27日 周一
阅读《论数字自我》等数字自我文献。论文笔记:那些长时间泡在BBS、聊天室和网络讨论区的网虫在屏幕上敲击出一串串滚动的字符折射出作者的自我和身份认同。而当一些人在网上以虚拟的身份出现从性别、年龄、容貌、背景等方面都隐去了真实的自我完全进入另外一个角色去和别人交往以致于“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时候或许会真把自己当作了一条“狗”做些与自己身份完全不相称的事情或者做出“不相信是我做的事情”:自我失去控制、失去一种(受理性或自觉意识支配的)真实性而获得了另一种(受潜意识支配的)真实性当只有一种真实性显现出来的时候另一种就被遮蔽或迷失了。这就是虚拟的自我掩盖了真实的自我导致忘记了“我是谁”。
2.28日 周二
阅读《数字自我崛起下的存在焦虑分析》等数字自我文献。论文笔记:数字自我,是自我意识被数字化并在网络空间中存在的一种自我样态,是真实自我的一种数字展现。如果不进行哲学上的探讨,单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数字自我其实就是与现实自我相对而言的一种存在,与前者的虚拟化存在相比,后者更接近于一种物质自我的概念,具有相对固定的被给予性。而数字自我则是更为开放的一种设定,它将自我由我是谁的问题转化为我想成为谁的选择,因而拥有了极大的魅力。
3.1日 周三
阅读《数字身份的异化问题探析》等数字身份异化文献。论文笔记:数字身份异化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 主体将数字身份塑造成与本体脱离的虚拟自我, 以满足虚荣心或获取尊重。第二, 主体为满足自身心理需求以数字身份倾吐隐私、过度宣泄情绪。第三, 主体以数字身份在网络上放纵个人行为, 伤害他人或造成恶劣影响。这些行为包括以数字身份进行的欺诈和恶意攻击行为。
3.2日 周四
阅读《从迷失到重构:互联网50年网民身份机制演变研究》等数字身份建构的论文。论文笔记:身份的破裂、自我和本我的长期背离,人在突然间失去了现实中的社会权利关系时,很容易成为一个被外部抽空和极度孤立的自我,人与自我分离的后果是终极身份(在后文中,这个终极身份是指人在网络中建立的关键性身份)的缺失,意味着个体的权利、关系和尊严的全面丧失。
3.3日 周五
翻译与阅读英文文献Self-Presentation in Social Media: Review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和Self-disclosure versus self-presentation on social media,了解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与自我披露的区别,并且找到有关自我呈现的综述性文献。
3.4日 周六
阅读《流量社会: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形态》等关于流量分配的论文,论文笔记: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社会”镜像中刻画出“单向度的人”,这些被流量逻辑操纵的个体,已经显现出“流量人”的属性和特点,即个体成为流量的俘虏,其行动轨迹被注意力争夺所牵引, 他们既创造流量又反过来被流量控制。
小论文自我异化的部分写完
3.5日 周日
检索、整理与阅读虚假信息与信息失序的相关文献,了解虚假信息对信息秩序与人际交往的危害,并结合小论文的思路,考虑伪在场形成的独特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