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闻与写作 原文作者:谢梦遥
编者按 采访,是记者终生要面对的重要工作。如何让自己的采访工作能够一次就达到目的,可能每一名记者都有自己的“妙招”。今天,我们来听《人物》杂志主笔谢梦遥老师,讲讲他自己采访经历中,是如何面对采访对象,是如何在采访中“一语中的”,如何更好地实现采访目的!
在我所在的特稿这个领域里,如果一个记者和采访对象聊了很长时间,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那说明话很投机,对方很信任你,时间不知不觉就过了。与受访者提前沟通时,除了采访主题,采访时长也是一个重要事项。一般对于主角,至少要保证有两三次采访机会,每次两三个小时,愈多愈好。外围采访对象则半小时到几小时不等。我自己的记录是和一个人连续聊了9个小时,那是入行第一年的事了,聊完之后有种虚脱感,但又特别开心。我后来再也没有在单人采访中做到过,6小时基本就是上限了。最近我的同事李斐然和受访者连续聊了12个小时——这是我听到的最长记录了,太佩服了。
在一个编辑部里,如果一个记者最大程度去争取更长的采访,这种行为是值得鼓励的。比如搭受访者的车去机场,利用路上时间聊。《人物》前主笔张卓曾为了在郭敬明行程密集的电影宣传期采访到他,买了一张和他同趟航班的头等舱的票。但这里我想说的,是另一个东西,不像采访时长,它很少被业界提出来讨论,我称之为“采访命中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有效信息的获得。
采访不是去聊闲天,也不是去交友(当然能与采访对象成为朋友是很美妙的一件事)。记者带着明确目的去,提问是为了写。报道往往是限时完成的作业,效率非常关键。所以,强调采访命中率,并不是否定记者去追求更长的采访时间,两者都是重要的。其实真要想撑时长,这事一点不难,光四大名著的人物品评,和任何人都能聊很久,刘备、林黛玉、李逵挨个往下聊,但用不了几句。
最近我听了罗振宇与罗永浩9小时的号称“电视史上最长的连续采访”。坦白讲,作为一个节目是成功、有趣的,但如果用在写稿上,表现太一般了,全程都是在舒适区的地表对话。用篮球打比方,属于出手很多、上场时间很长但命中率很低的那种表现。
时刻记住这一点:提问,是为了写。所以有时候,你不得不克制你的好奇心。记得我刚入行时,北京首钢队夺冠,编辑部认为外援马布里和主教练闵鹿蕾的故事可以写个稿子,这题派给了我。费了一番力气,我争取到了闵鹿蕾3个小时采访,其实对于一个特稿的主角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聊的过程中,我对于外援待遇问题产生了很多疑问,揪住问了好久。中间有个拍照环节,同去的编辑张娅赶紧拉住我,说她急得都冒汗了。“你是怎么构思稿子的,这些应该写不进去吧。”她提醒我应该把采访集中在某些话题。下半场采访,我提问时时刻带有写稿意识,把对旁枝末节的好奇心压得死死的。多亏有老编辑在,否则写稿就麻烦大了。
做记者头一两年,我做人物专访时喜欢放些普鲁斯特问卷式问题进到采访提纲里,比如,“你的墓志铭会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式离开世界”。现在觉得这套问法特别低效,也浪费受访者时间。不是说这些问题不能问,而是优先级应该排在后面。如果你做的是对话体,对方恰好又是个擅于抛金句的人(比如韩寒、高晓松),你当然可以列一堆普鲁斯特问卷问题。特稿毕竟是讲故事的报道,拿细节、拿故事才是最先要考虑的事情。
既然提问是为了写,那在采访之前,对写什么、怎么写应该有所准备。所以做功课很重要,不止是阅读、记忆大量资料,还要思考,要对怎么写有个框架性的把握,把那条可能的主故事线放进脑子里。当然,随着采访深入,框架和主故事线都是可以调整的。但一个原则是不变的,你要知道哪些话题能写进稿子,哪些话题的概率不高,哪些话题只是话赶话聊到这里了而已,进而合理分配你的采访时间。
一般列给自己用的采访提纲时(完整采访提纲不必给对方),我会把话题内容进行主题分类——这段聊少年时光,这段聊如何管理公司,这段聊人际关系。除此之外,我还会标出关键问题和次要问题。这样就有了提问的优先级。什么是关键问题,只有这个人才可能愿意告诉你的,只有他知道的,或者你很大概率会写到的、不可回避的故事。采访中不可预料的情况太多了,突然缩短的时间、喜欢打断你的经纪人和公关、脾气难以琢磨的采访对象……你得随时做好准备,机会可能转瞬即逝。
即便采访开始前的暖场环节,我也尽量让这种看起来的闲聊有一些潜在的信息量。记得采访马东前,我问他最近在打什么游戏。这是一个友好度很高的开场,但它不是纯粹的人际互动,实际上,和我要写的稿子也息息相关。我知道马东心态很年轻,很容易和年轻人打成一片,我预设的写稿逻辑有一个小标题就在讲这个,那么打游戏的事,就很有可能用得上。
我把采访中对方讲述的信息大概分为三类:评论、故事、感受。对于特稿而言,评论是价值相对最低的,总有渠道可以找到一大把。如果对方是一个评论起来就兴致勃勃的人,你要及时打断他。在我接触的采访对象中,罗永浩就是这样的典型,谈起手机来,他就会谈很多技术上的看法——其实那些在他的微博里都能找到类似观点,很难够成故事。那一次,我耐心地听了一段时间,然后向他解释了我的采访目的,他马上就能理解和配合。
故事很重要。但故事的搭建可以由多个采访对象完成,甚至在主人公缺席的情况下完成。比如,某人因无心之过惹怒了老板,老板当着全体同事的面砸了他的电脑。除了本人之外,你还可以通过老板、其他同事来还原这个故事。当然,对于信源不明的事实,你需要向本人求证下。即便你问到对方,你也不需要对方通篇讲述这个故事。
感受是最珍贵的,那一刻在那个人的脑子里响起了什么声音,情绪如何涌入,身体里的某个器官如何疼痛,大概只有他本人能够告诉你,旁人无法替代。当然,这也需要你的激发,问出那个恰如其分的问题。所以如果采访对象给我的时间仅能以分钟计,我一般会优先问感受。
把采访分为两三次进行有时更有效。第一次采访完,你回去消化那些信息,重新梳理、确认写作方向,这中间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外围采访。带着更明确的目的和调整过的采访提纲,进行下一次访问,这样可以避免徒劳的场景还原,在无效的话题上浪费子弹。
某种角度看,这也是个经验问题,采写越多,对什么能用得上,什么场景需要还原,什么故事要展开,会有一个感觉。当然不可能永远保证采了就能用,但努力做一个有着高命中率的特稿“杜兰特”,总是正确的方向。
编辑:吴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