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8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子毕业做新闻一年记:现实很痛,但永远爱这个花花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20:3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因为太爱这个美好又稀奇古怪的世界,才做了记者吧。

7月,是大学毕业的季节。

2017年毕业的新闻学子到现在,已经一年了,当初部分新闻学子选择进入了媒体工作,现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身份,如何思考媒体行业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呢?

我们专门采访了毕业一年的四位新闻学子,发现他们遇到过“无用”新闻、遇到过起诉威胁、遇到过领导呵斥、遇到过平淡无奇;他们有的排斥报社工作,有的选择离开,有的选择坚持,有的永远爱这个稀奇古怪的花花世界。


不热爱新闻不坚持的人,别到处鼓吹

声明,这是一段完全主观的独白,可能会引起不适。

我是17年毕业的新闻学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就到了报社开始工作。

这一年在报社浑浑噩噩——不想主动去接受,全是消极被动接受。前前后后可能写了也是近百篇稿子,扪心自问,稿子全是停留在答题式的“标题+导语+事实”,我不想去琢磨,不想去钻研。

可能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公告上写着三个月转正,如今一年过去,报社却以各种理由拖延转正至今。

说实话,我对报社是很排斥的,我是说所有出报纸的报社。

首先我认为报纸上每天值得我们浏览的新闻不超过5条,而报纸每天少则十多个版,多则二十多个版,这些新闻大都是不值得写出来、不值得花心思、不值得我去知道的。

其次,对于新闻本身我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我不相信新闻本身所带来的意义,我质疑新闻的本质,我认为新闻绝大多数都是看热闹。公众对于事实根本就不会真正的关心,对于一切事件他们只是站在自己认为正确的角度,从这些事里找到自己的价值认同而已。

我认为真正的可读新闻应该是把新闻事件当做素材,就素材严格考证以达到解惑答疑的过程,真心希望能坚持热爱新闻的人都去坚持,而不能坚持的人了,也别到处鼓吹。

最后,传统纸媒已死这种观点,我是赞成的。剩下来的报纸无非是有资金养着而已。


喜欢,就干!
1月25日,一条关于某些药企“负面”的稿子见报,让我第一次觉得媒体生涯要毁了。

稿件见报当天下午,我接到了市食药监局某科长的电话,问我是不是报道了某些药企的“负面”新闻,这些药企要找我“算账”,叫我赶到他的办公室一趟了解具体情况。

报道所涉及的内容,是自治区食药监局网站上发布的消息,“曝光”某些药企近期存在的问题,我看到涉及本地的情况,就整理成了一篇短稿。在去的路上,我很困惑那条不足500字的稿子有什么问题。

见到科长露出笑容,悬着心便落下来好几十米。说起这位科长,是一位即将要退休的大叔,也是我进到媒体遇到过最好的采访对象之一。

科长和我进到了会议室,看完我写的报道,理解我的报道意图,但话风一转,“某某药企说你报道有问题,造成企业受到影响,准备告你。”

出现“告我”一词,我的眼睛睁大好几倍!我很惊讶地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叹口气说,“药业的水很深,你还年轻,有些情况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明白的。”

他跟我解释了食药部门的用词和我报道的用语有偏差,所以造成了“要告我”的情况。

“如果你发报道前,给我看一眼,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他笑了笑说道。谈话持续了半个小时,我从科长的话里,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脑海浮现了公关危机的一些知识,我跟科长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删除相关网上转载,登报致歉和上门道歉。科长同意了我的解决方案。

托朋友们的福,网上的转载该报道都删除了。跟值班领导和编辑说了一下大概情况,第二天致歉公告也见报了。拿着致歉公告,和科长上门道歉,竟没有想到被恐吓威胁。

由于科长工作关系,提前先回去了。该企业负责人看到科长走后,脸色大变,问我是不是受到某某部门或某某竞争对手的指控,“陷害”他们,接着另外一个负责人也被叫进来,一起训诫我。回想起他们的话语,已上升到人格侮辱和践踏了。

面对这样的阵仗,我心里已经发慌了,心里安慰自己不怕,偷偷的把手机录音打开了。他们提出致歉公告要连登一周,不然就“告死你”和报社。面对无理的要求,我提出需要请示报社领导才能给答复,就离开了。

回到报社后,我打了电话问了报社的法律顾问,问了一些朋友和同事的意见,接着写了一个报告给总编和值班领导。值班领导说:“你的处理方式很好,但是不要硬扛,下次报道要更严谨。又不是第一回被告,他们要告就告吧。”

她叫我放心,不需要太担心。那一刻,此生难忘。

该药企打电话来质问我为什么不见致歉公告。我把报社的决定跟他说了之后,只听见电话急促的呼吸声,没有听到刺耳的声音。说了声抱歉,我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回想起这件事,值班领导给我很大鼓励。她,也是我选择实习和进入这家传统媒体的一个原因。她获得过“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拥有自己的新闻工作室,是报社一个成长符号。

6月28日,是我在这家媒体工作满一年的日子。我的单位是一个地级市都市报,影响力和传播力在当地首屈一指。运营报社公众号是我的主业,每天一篇,雷打不动。

我还有一个副业是完成采编会交给我的选题。副业的工作,让我接触很多民生和社会议题,孜孜不倦去采写稿件,总有一种兴奋感和紧迫感。这个过程也有很多无奈,很多选题涉及太负面或者有商业利益牵连,采写也不能发。

这样的情形,每个月都会出现,我会气愤地说:这样做是媒体责任缺失,没有担当。不可否认的是副业的工作,见报率越来越高,在2017报社年终稿件得分排行榜中,超越了一些前辈,有点小确幸。

在新媒体工作,承受着阅读量的压力。我们部门的主任每天看着各种数据。每天问我们有什么好的选题?标题为什么想不出来?每个人每天受到这两个问题的精神折磨循环。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宿舍、报社、采访现场。这样压力下,不少人选择另谋高就,人才流失主任也无奈。

我身边的同事,最年轻就是90后,最老就是70后,现在报社的顶梁柱就是80后。有个前辈说,再过几年70后就全退休了,现在没有人接班怎么办?人才断缺对地方都市报来说,是一个致命伤。

在媒体呆了一年,也听到很多声音:你是记者吗?怎么这么年轻?怎么这么矮?听多了就是笑一笑,回应一两句。似乎是样貌问题,有些采访,前辈没有办法去,而我得到了一些机会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采访,但是也开心。

我希望我的报道是有用的,有温度、能帮到人以及无愧于心,这样就好了。

不少即将毕业的新闻传媒类的小伙伴们,面临就业选择,做记者,还是另谋他职,选择权都在你手上。选择记者的工作,我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喜欢。喜欢,就干!


记者最接近权力,但也离得最远
2017年6月上旬,我还在为毕业设计四处奔走的时候,就接到一份省级杂志的offer。

4月份,杂志招聘,就去参加了考试,面试的前一天晚上,全班聚会,去了KTV,凌晨才回家。没想到,最后运气好,接到了去报到的通知。

6月底,怀着期盼的心情,如愿以偿地去了那家杂志社。不得不说,那家杂志社是西南某省所有媒体当中,工作环境最好的地方。前有汪汪绿水,后靠巍巍青山,每一口空气都可以做成空气罐头,从办公楼抬头望去,杂志社的名字被“刻”在半山腰,很有气势。

工作以后,原本以为会到采写部门,由于自己的毕业设计是杂志,有编辑经验,就被分到了杂志编辑岗位。这一年,几乎没有写过什么稿子,准确一点说,也就写了几片“宣传稿”。

我每天的主要工作是修改从各市州收集来的稿件,以及策划每一期杂志的栏目;杂志成型以后,进行校对,修改设计等等。杂志是机关内刊,不对外发放,要求零错误。刚开始,每天就像打鸡血,越到后面,越觉得,这真的是我热爱和向往的媒体人生活吗?

做了编辑以后,性格也会变得挑剔,每天都在校对中度过,也很难去包容一些错误。后来发现,其实这些错误都是难免的,就像生活,不可能每一个选择都是最优,总会有一些弯路让你绕圈。

因为是半月刊,所以刚做完一期,下一期又该接着做了,中间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每个月都是重复,到后面也开始产生厌倦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中间从来没有后悔选择做媒体,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做媒体了,以后如果有机会,也打算重操旧业。

未来,等钱存够了,打算回家修民宿,也算是为灵魂寻找一片安宁的栖息地。

关于传统媒体没落的问题,随着新兴媒体的凸起,传统媒体确实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大多传统媒体都在转型,转型也就意味着上升,蝴蝶蜕变的时候,有化茧成蝶的,也有永远沉睡的茧。

过去信息化不强,能够掌控第一手信息的人,可得天下,是做加法;如今能选择信息,并处理的人,能够找到信息的至高点,是在做减法。

有人很羡慕记者,因为记者是最接近信息源和权力的人。个人认为不能完全这么看待。互联网时代,很多时候第一手信息并不是来自记者本身,而是记者的线索源,而这些线索源也不只向记者提供信息。新闻还没报,也许你已经在群里看到了现场的消息。

写作技巧过硬,这是最基本的。但不得不说,人脉有时候比个人职业专业素养更重要。记者接触的人缘广,需要的资源也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事件爆出来,第一时间联系上当事人的人就是王道。


永远爱这个稀奇古怪的花花世界
2017年7月,大学毕业以后进入媒体工作。

选择这家媒体时考虑到是中央媒体,平台好,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开阔眼界,提升自己。主要是,大学专业是新闻,还有点新闻理想,实现自我价值。

工作一年,基本上每个月写的稿子大概有20多条,现在大概有200多条。时政、社会、科教文卫、扶贫等方面,活动类的稿子比较多。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是刚入职时随领导下乡调研采访。

当时突然接任务,也不清楚调研的方向是什么,就主动问了领导,领导当时就劈头盖脸把我骂了:你不是学生,你是员工,我不是老师是领导,你应该转变身份了,如果是其他单位,可能早就让你走了。

清楚的记得刚来单位时领导说:有什么不懂可以随时问我。

很多人觉得话不重,但是我从小在家里,在学校都是家长、老师眼里听话懂事的乖娃娃,从来没有被这样骂过,这一刻竟然觉得自己好委屈。

当时憋着眼泪还是完成了手里的工作,晚上十点过下班后,一个人走在路上,忍不住放声大哭,给最好的朋友打电话说:我要辞职。

在朋友的安慰下,第二天还是屁颠屁颠扛着相机和领导下乡调研,调研的过程中,领导经常耐心地和我交流沟通,分享他刚开始做记者时的小故事,他20多年来的采访写稿的经验,这一刻又突然觉得他是领导也像老师。

前一天信誓旦旦要辞职的我,就是这样一次调研,也发现了领导的优点,还有作为领导的许多无奈。回来以后把调研采访的稿子交给领导,经他细心修改后发了出来,她第一次夸赞了我:这个稿子逻辑,现场感都很不错。

这一年中,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自己为何做记者,该做什么样的记者?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做记者的人没几个。

工作一年,基本上都在出差,去了很多地方,认识了很多人,“朋友圈越来越大,大到基本刷不到朋友的动态。”

有时候会发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写的稿子没有几个自己非常满意的,开始有点怀疑自己,这一年收获了什么?

一年了,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不后悔选择这个职业。因为这个职业,认识了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风景,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成长。

因为太爱这个美好又稀奇古怪的世界,才做了记者吧。

偶尔也会遇到鼓吹传统媒体没落的话题,包括我的家人都给我说,不要从事媒体,更不要从事传统媒体,有新闻说,报社发不起工资。

我告诉他们,纸媒也许会死,但是新闻永远不会死,因为大家都想了解这个世界上都在发生着什么。这些,只有媒体可以做到。

干了这行,家人都觉得我是手机综合症患者,时时刻刻离不开手机,家人觉得记者就是个玩手机的。

他们不知道,媒体人的工作和生活是分不开的。随时随地拿着手机都在写稿,别人在放假,我们却是最忙的时候,过年吃年夜饭的时候还要想着怎么写稿。

但是偶尔发朋友圈,朋友却觉得,记者就是四处旅游,太爽了。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苦逼地采访写稿,其实我们只是在闲余时间,发现生活的美。

我一直都在想方设法提高我的专业技能。因为记者是杂家,要不断去学习各种新鲜的东西;记者是讲故事的人,所以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记者是社交家,所以要不断提高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网,获取更多的信息来源。

送给学弟学妹们一句话: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永远爱这个稀奇古怪的花花世界。


编辑:何林
https://mp.weixin.qq.com/s/e_dhPNsItD9W1SCys0vdpw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