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人大‘回炉’毕业生”报道事件之“报道”如何出炉2015-08-10
胖妲己
必记本
【为智力原创,谢绝转载!谢谢】
浮夸 陈奕迅 - U-87
“人大本科毕业‘回炉’读高职”,“人大本科”四个字很显眼很刺眼,标题本身极具新闻本身的“冲突性”标准,足够吸引眼球,有意无意用对比、对照来显示优劣、凸显新闻价值本来无可厚非,而且在现在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泛滥,这样的对比框架就更是常用手段。但正是这样的对比,让人大官方及校友很气愤,这不是贬低人大吗?这是假新闻,这是职校的软文,中青报收钱了吧?
公允地说,记者王素洁的这篇所谓报道还算不错,不用这样的写法“报道”无疑会平淡得多。可前提条件是:“乔东”的人大本科学历身份必须为真。因此,求证乔东的人大本科学历身份就成为关键,后来的结果证明乔东只是在北京参加过自学考试培训!哪里是什么人大本科毕业?连自考生都算不上。
其实,乔东人大本科毕业的身份不难查证,短短几天内乔东的基本资料不都水落石出了吗?我更关心的是,这篇所谓的“新闻报道”如何出炉?
先看网络上所能搜索到的两篇江苏职校对于乔东的“报道”:
2014年11月27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作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推选的参选人,乔东的自我介绍是“高中毕业之后考取了北京的学校,选择了最喜欢的新闻专业,开始了4年的大学生活。大学四年,有过泪水、有过喜悦,毕业了之后回到家乡,在市里的电视台开始了电视人的生活。”后乔东在2014年12月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在2015年5月4日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2015年5月27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站里刊发关于乔东的“青春故事:我的青春也是蛮拼的”一文,文中也只是提及乔东“高考毕业后选择了自己热爱的新闻专业,开始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大学毕业后,满怀憧憬,选择了电视新闻媒体的工作,开启期待已久的生活”。
既然前述的两篇公开“宣传稿”只是提及“北京的学校”、“新闻专业”、“大学四年”,那后来“北京的大学”为何在中青报“报道”里就成了“人大”呢?
我们不妨可以先了解一下记者王素洁。据蓝媒汇@孙睿翮了解,王素洁之前只是版面编辑,想来可能要上进、要表现,所以14年申请做地方记者,也许跑的就是江苏职业教育口。王素洁勤奋积极又敬业,因此,不到一年王素洁本人关于江苏这所职校的报道就有3篇。
当江苏职校再次让王素洁作“宣传”报道时,可能校方也提供了关于乔东的宣传资料,包括上述的素材。王素洁应该接受过不错的新闻训练,又很认真努力,为把报道做扎实和追求细节的真实,可能还向乔东坚持追问过“你老兄到底毕业于北京哪所有新闻学的大学?”而乔东隐约记得自己好像上过人大新闻学专业的培训课,和人大能粘上点边,出于虚荣心和蒙混心理,自然含糊回答说“人大”。因而,乔东最终被戴上“人大毕业生”的假帽子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至少有点影子和逻辑上合理的成分。乔东总没有平白无故、无中生有地说是传媒大学的吧?只是泡吹大了容易破,乔东这一次的侥幸就成为不幸了!
别人没查到的细节竟然被自己查到了,而且还是“人大”这么一个大亮点,王素洁估计还暗自高兴,为自己的新闻专业主义而欣慰。因为有前述关于乔东的公开报道,又有江苏职校提供的程序上的证明,也就是@马少华老师所说的“底稿”,记者童鞋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把“北京”、“新闻学”、“本科”三个关键词替换成了耀眼的“人大本科”,一篇所谓的“报道”初稿就此完成。
所以指责记者没有核实细节,个人倒觉得有点冤枉王素洁。王素洁反而过于努力和较了不该较的真,把不能写得太实的宣传稿写成了新。闻。稿!
那中青报这样的大报不是还有版面编辑和签版主任吗?按程序和流程来讲,报道刊发不是还要经过审核和最后签发吗?不要忘了,江苏职校和中青报关系本身一直良好,15年4月份中青报职教版主编还到江苏职校做过讲座。而据@孙睿翮 统计,4年中青报关于该江苏职校的“报道”多达12篇。以前没发生过问题这次能有什么问题?再说,多年一起玩耍的好基友还用得着那么严格吗?
而且,中青报“人大毕业生‘回炉’高职”只是一篇职校的宣传稿,又不是批评性报道,不管是记者还是编辑,谁会多此一举再去做三方核实呢?而为了避免麻烦和纠纷,批评性报道才需要严谨和三方核实呢!这一点由南京大学@陈堂发 教授提出,非常正确、也非常关键。夸人还需要那么认真吗?批评人才得小心!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认真努力的记者“挖出”了习惯吹泡的江苏职校主人公“乔东”的“人大毕业生”细节而成就“报道”,为做招生宣传的江苏职校含糊应对、乐得为学校增光添彩,中青报基于合作关系而麻痹大意、顺利通过,于是“人大毕业生‘回炉’高职”报道赫然问世。
说是合谋,大概也是事实!所谓合谋就是心照不宣、满足各自所需:记者需要表现,报纸需要典型,职校需要宣传,乔东需要虚荣!
这样看来,就目前所呈现的事实,说“人大毕业生‘回炉’高职”“报道”是“假新闻”或“软文”可能都不太准确,因为这就是一篇本来应该写虚、结果被记者用力过猛而弄巧成拙写实了的宣。传。稿!
至于说记者王素洁拿了多少钱?江苏职校给了中青报社多少钱费用?输送了多少利益?个人以为,起码在这次的所谓“报道”中,江苏职校和中青报及记者不太可能存在大笔钱的事实。因为,按常理来说,不管是中青报还是其记者,所完成的都是一种职务行为。也许中青报还觉得有点冤呢!可能这也是中青报迟迟不愿道歉的心理原因吧!
但中青报如果要否认和江苏职校完全没有利益关系,我也不相信:中青报是一朵纯洁的白莲花吗?
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假新闻或软文为什么众人这么关注和义愤?因为中青报这篇“人大毕业生‘回炉’高职”报道正好刊发在二本即将结束、职校招生志愿准备填报的关键时刻,这摆明了是给职校做宣传,而且还踩着人大当背景。你就是没给报社钱,也免不让人怀疑是软文,何况,江苏职校和中青报本来还有让人怀疑的口实和猫腻呢!
其实,个体为了兴趣和就业,不读大学而读职业院校并不鲜见,2011年就有一位叫周浩同学从北大退学,然后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上学而终有所成。2014年澎湃新闻还为此再次刊发报道,赞扬周浩在技校所取得的成绩,其标题即是“北大学生大二执意退学读技校:毫不后悔,适合自己都会很强大”。类似的报道为什么质疑和批评没这么大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道有名有姓有细节,人家没拿北大文凭说事,发表的时间是在11月,不属于招生季! (http://news.163.com/14/1117/11/AB8HRLN600014SEH.html)
一篇职校原本常见的宣传稿由于涉及人大,受到人大官方及人大校友关注而最终演变成一场真正的新闻事件。老实说,一篇本来常规的“报道”能让相关的各方都不满或恼火,一般媒体很难做到,但中青报奇迹般地做到了!
人大恼火的是:这中青报和新闻学院还是你侬我侬、骨肉相连的好伙伴,这是搭错了哪根筋?你就是胳膊肘子不往外拐,打个电话也能核实告知一声啊!联系这么方便却不沟通,这不是拉着人大给职校作垫背吗?叔能忍我不能忍!
记者恼火的是:我本来是好好工作、认真敬业写稿子,想努力表现,结果还捅了马蜂窝了!真是出力不讨好,努力死得快!
中青报恼火的是:报社也没收什么钱啊!这记者努力的真不是地方,可咱的记者也不算坏记者啊!唉,算是被职校摆了一刀吧,这黑锅背的!
乔东恼火的是:我好好的三年牛吹得挺好的,结果脑袋被驴踢了,竟然和记者说人大!这下被扒的连底裤也没了,这不是倒霉催的嘛!
各方恼火是因为这样的结果始料未及,当然也不愿意这样的结果发生。人大真的愤怒,中青报及记者或许委屈,乔东罪有应得,即使最应该获益的江苏职校恐怕也有些难堪:我靠,本来想借助这个宣传多招点学生,现在看来学校不受乔东这事的影响就不错了!
一句话,这次的中青报“宣传稿”事件对于各方,都是一次不大不小的危机。
中青报“人大毕业生‘回炉’高职”报道涉事各方如何面对危机?事件中谁最受伤?请看中青报“人大‘回炉’毕业生”报道事件全解释之(下):危机公关哪家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他(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Y1ODE4OQ==&mid=209747241&idx=1&sn=58c7133aa6bcb44fcc717b8966d72601&scene=1&key=0acd51d81cb052bcc1ebbc76cf9f32d2fd284976bcf2b067a52b14c4e9119642ebe22ca08cd3ef62aa029c445b373da7&ascene=1&uin=Mjk2NDAyMjQyMw%3D%3D&devicetype=webwx&version=70000001&pass_ticket=hqM%2FC6zZo%2F5ytj77I3xVVa4w8SNBsKNuY7nnoQaA0CQbpoV9A3byI6aH2PCFOxG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