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2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度报道部门被撤?一次被放大的误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16 20:0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殷玉鑫 于 2015-6-16 20:08 编辑

近日来,数家传统媒体深度报道部门被撤的消息在网上疯传,在媒体人本就脆弱的神经上再敲重锤。该消息颇给人媒体“自断命脉”之感,让人悲哀,又令人费解。经《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原来,深度报道部门被撤,不等于媒体放弃深度报道。网上的这类传闻只是一场不该发生的误读。
    现象:网传深度报道“土崩瓦解”
   截至6月14日,名为《又一个深度部分崩,又一个深度部主任离职》的微信文章点击量已达1.1万多次,与此前盛传的《京华时报》深度报道部被撤的消息相呼应;5月底,《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部被撤的消息也在网上盛传。更有人将上述事件与今年年初《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被撤事件联系起来,几个深度报道部门被撤事件叠加后,媒体放弃深度报道阵地的信息就被一再放大了。
   与此同时,媒体深度报道的困境引发了深入探讨。中国青年报社原特别报道部副主任、现全媒体协调中心副主任刘万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不做深度报道的媒体能数得出来,现在,做深度报道的媒体能数得出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2015年,是纸媒深度报道土崩瓦解之年——从事深度报道的采编人员流失严重,报道质量下降,选题同质化严重,审查和自我审查过严,很多选题不能做,能做的大部分是“伪深度”。
    《京华时报》原深度报道部主任康少见也对记者说,近年来优秀深度报道的产量非常低,政治风险、不能刊发的风险却非常大。以上种种,经过传播、发酵、误解,导致纸媒深度报道“难有作为”“前景黯淡”的声音在圈内迅速蔓延。
    有关深度报道的各种困难和困境似乎都指向一个结论:深度报道部不设也罢。
    反思:面临困境但仍无法取代
    深度报道部门难以为继、分崩离析的信号在媒体人心中的潜滋暗长,引起了业内关于深度报道部门存续与否的思考,也由此引发了专家学者对于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反思。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侯虹斌指出,《京华时报》撤销深度报道部的消息,想必不是结束,而只是开始。“想想自己多久没有看纸质报纸,是否对着手机屏幕须臾不离就明白了。”侯虹斌认为,现在确实还有一小批媒体精英在坚守,但是,传统媒体绝无可能再有那么庞大的体量容纳多层次、多元化的媒体人了。
    新京报社社长助理、新京报传媒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学东认为,这些年,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其实一直非常艰难。许多媒体的深度报道记者转型离开,固然有自我选择的原因,但也跟许多媒体不够重视深度报道有关。投入、人力配备、职业培训能否跟得上、采访报道是否顺利等,都在影响着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
    《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部主任王莹则从改革深度报道记者的薪酬机制方面进行反思。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国媒体普遍采取的“低底薪+奖金”的薪酬,对于普通记者确能起到激励或调控作用,但是,对做长线为主的深度报道记者而言,需要高底薪才能反映记者的工作量及其价值。她还认为,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机构媒体——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唯有通过深度报道对复杂事件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足够的专业性,从而无法被取代。
    专家学者及一线从业人员的反思和讨论大都认为,深度报道部门虽然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深度报道本身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深度报道之于媒体的价值与作用无法被取代,不仅不能被撤销,而且更需要被呵护。
    实情:为了壮大的撤销
    在深度报道部门被撤“理由充分”的前提下,经过记者的进一步了解,一个令人欣慰的事实浮出水面:深度报道部被撤只是一场不该发生的误读。
    康少见告诉记者,报社的深度报道仍然要做。《京华时报》的深度报道部并到机动报道部(又称突发新闻部),原有人员待遇不变、业务不变,两部门合并后,国内突发事件和深度报道由一个部门主任协调,这样安排也有其工作便利优势。
    《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田科武也表示,5月底传闻“《北京青年报》裁撤了深度报道版组”的消息不实。田科武通过其个人微博辟谣称,《北京青年报》正在组建深度报道和机动新闻部,新部门可以更好地为深度报道提供选题和人力支持,目的是加强深度报道,并保障深度报道的人力成为一潭活水。
    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全媒体协调中心主任吴湘韩明确告诉记者,该报撤销特别报道部,不是不做深度报道,而是为了加强深度报道。据他介绍,该报一直重视深度报道,此前的深度报道并非只是由原来的特别报道部来承担,《冰点周刊》、经济部、教育科学部、法治社会部等部门也做深度报道,只是不集中,分散刊登在各自负责的版面上。原特别报道部主要负责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和调查性报道,刊登在特别报道版上。今年年初报社向全媒体转型后,新成立了采编枢纽机构全媒体协调中心,原特别报道部的采编人员除调出1人担任官微运营室主任外,其余的转入该中心,原特别报道部的采编人员目前主要从事的还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和调查性报道采编业务。不同的是,原特别报道部负责的特别报道版由原来的一周一般出3期到现在出5期,该版的供稿也改由全报社力量支撑,报社各部门均可向这个版供稿,由全媒体协调中心协调。截至6月,除全媒体协调中心的组稿外,教育科学部、法治社会部、经济部、国际部、体育部、社会调查部、《创业周刊》、《冰点周刊》、共青团新闻中心等部门均向特别报道版供过稿。此外,《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的深度版冰点特稿仍在坚持出版,而且质量稳定。“深度报道是《中国青年报》的传统优势,不会削弱,只会加强。”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除了被误读的《京华时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加大深度报道分量的媒体不在少数,《南方都市报》就是其一。


作者:范占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http://www.chinaxwcb.com/2015-06/16/content_319373.ht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