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华社客户端全新改版上线。
据发布会消息称,新版新华社客户端从内容整合、展现形式以及用户体验等,都较上一版显著提升。新华社有意将其打造成体现该社消息总汇优势、与国家通讯社地位相称的主流新闻客户端。
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在发布会讲话中称,新华社新版客户端的上线是1997年新华社新闻信息全面入网以来,又一个里程碑事件。有业内人士对此发言评论称,新华社出人意料的是,18年之后的又一条好汉,竟然只是一个新闻客户端,而且是到现在为止只更新过一次版本的客户端。
据介绍,新华社客户端于2014年6月正式推出,至今下载量超过3200万人次,而发布的新版是其上线后的第一次全面改版,新开设了国际、财经、军事、体育、社会、科技、图片、视频等十多个新闻频道,汇聚展示新华社在重大时政新闻、主题报道、突发事件、社会热点报道等领域的优势资源,融合图文、动漫、轻应用、动新闻等全媒体形态的新闻信息产品。
对此,蔡名照称新版新华社客户端耗时两个月之久才开发出来,较旧版而言,共计有118项创新和改进。
发布会上还特别提到,“新华社”客户端还运用读者“身份识别”技术,实现信息与读者兴趣的有效匹配、精准传播。读者选择个性化标签,即可接收个性化的新闻信息内容。另外客户端还开设“问记者”专栏,读者点击带有记者头像的新闻,可以与采写新闻的记者进行提问、报料等在线互动。
上述一言以蔽之,就是新增了大数据和UGC。
有专家表示,面对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主流媒体如何在媒体融合中闯出一条新路引人瞩目,“新华社”客户端的发布,标志着国家通讯社的媒体融合战略,将以方寸之间的手机屏幕为突破口推进。
而中央企业媒体联盟执行秘书长@闫永也表达了他的媒体融合观:央视=央视网=央视客户端,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媒体融合,央视应该台网端三位一体,新华社应是社网端三位一体,人民日报社应是报网端三位一体。舍此,都是耍流氓,都是在做无谓的试验。可惜报社台总把网端作为儿子孙子,基因紊乱不死才怪!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发展,削掉了报纸一部分发行量;现在,智能手机和通信网络的发展,进一步导致报纸发行量下跌,以及广告营收的大幅跳水。有媒体同行评论,新媒体也好、融媒体也罢,纸质化新闻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可以东山再起的路子,转型进军移动端已是趋势,媒体不跟上节奏,只会流失更多用户。像报纸、电视台、通讯社这种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不是简单的开通微博、微信,上个APP客户端就能解决的,其核心还是思维。即使是国家级主流媒体也不能例外。
目前,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成为许多媒体转型的标配。而事实上,目前又有多少客户端真正解决了用户的需求,从而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从表现形式上看,更多像是把纸质的内容,搬到移动端而已。
“直言不讳地说,目前许多纸媒转型做的新媒体,都是被动性地转型,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从报社的管理层那里,转型新媒体更多是一场秀,从思想深处并没有认识到转型新媒体的必要性和严重性。”一位纸媒中层曾向蓝媒汇介绍,在高层眼里,目前的新媒体难有赢利,即便赢利,数字与整个平台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几十万或几百万,与营收过亿的整个平台相比,高层是看不上的。此外,高层因为担心新媒体会分流客户投在纸媒上的广告,所以更愿意让新媒体充当一个展示宣传的平台,而非赚钱赢利的平台。
当然,对新华社来讲,从来不缺影响力,正如不用担心缺钱一样。
央视新闻新媒体主编许蓬曾在《青年杂志》撰文认为,目前传统媒体做客户端有两种路径选择。“第一种是独立客户端”,基本上所有纸媒都上线了自己独立的新闻客户端;“第二种是入驻客户端开放平台”,比较典型的就是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显然,新华社选择了第一种。
许蓬表示,独立客户端优点很多,比如可以根据媒体自身需求开发更加个性化的功能和交互方式,此外,也能实现操作系统的性能优化,但开发成本与进入门槛都较高,前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客户端设计完成后,后期仍需进行维护和升级换代。投入市场后,要想在成千上万的客户端中脱颖而出,推广和渠道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另有业界人士分析,所谓独立的客户端不但是区别于别人的客户端,也应该是区别于自己的全新平台,这就意味着客户端的内容不是简单地复制旧平台的内容,而是开辟新的内容生产的道路,显然,国内新闻客户端在这个方面仍需探索。
作者|韩阳 来源|蓝媒汇 http://www.lanmeih.com/index.php/Home/Reporter/detail/id/39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