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32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子“束修以上”是一笔高额学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00:0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捷夫

    “束修以上”,语出《论语.述而》;全句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自魏晋以来,历代为之作注疏的后儒,多把“束修以上”解读为“十挺脯”,并认为是“礼之最薄者”。如皇侃《论语义疏》记称:“此明孔子教化,有感必应者也。束修,十束脯也。古者相见必执物为贽。贽,至也,表已来至也。上则人君用玉,中则卿羔、大夫雁、士雉,下则庶人执鹜,工商执鸡。其中或束修壶酒一犬,悉不得无也。束修最是贽之至轻者也。孔子言人若能自施贽,行束修以上来见谒者,则我未尝不教诲之。”又如邢昺《论语注疏》记称:“束修,礼之薄者。言人能奉礼,自行束修以上而来学者,则吾未曾不诲焉,皆教诲之也。书传言束修者多矣,皆谓十挺脯也。……然此是礼之薄者,……”再如朱熹《论语.集注》记称:“修,脯也。十挺为束。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修其至薄者。”可见,以上三者均有一个共同点,即“束修”是“十挺脯”,并一致强调那是“礼之最薄者”。 后世多沿袭此说。

    笔者以为,“束修以上”当是一份中等或以上之礼物,是一笔一般平民所承担不起的高额学费。后儒认为是“礼之最薄者”,有避重就轻之嫌。其目的,无非为了把孔子美化成所谓“平民”的教育家。

    “十挺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具体概念?历代注疏未有确指。而今世《辞海》等书,却把“十挺脯”变成“十条干肉”,这使得这份作为高额学费的礼物,变得越来越轻薄了。如《辞海.束条》记称:“束修,修,干肉。十条干肉为束修。……也指学生向老师致送的礼物。《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朱熹集注:‘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修,其至薄者。’后因指致送教师的酬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缩印本)这里,流传了二千余年历史之久的“十挺脯”,被解读成“十条干肉”,但却并未交代相关的文献依据。笔者以为,《辞海》等书有关“束修”是“十条干肉”的解读,缺乏文献依据,是轻率的,值得商榷。“十挺脯”的正确解读,应是“十只肢脯”,即是说,“束修”是“十只肢脯”。

     笔者把“十挺脯”解读作“十只肢脯”,其主要依据,在于一个“胑”字。

    “胑”的本义是“肢”。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肉部》记称:“胑,体四胑也。从肉只声。肢,胑或从支。”(中华书局2002,第88页)在先秦时期,“胑”通“挺”;两汉以后,“胑”由后出字“膱”所讹替。即是说,传世古文献里的“胑”字,在唐朝以来历代的传抄过程中,一律由“膱”字所讹替,但只讹字体不承字义。如《仪礼.聘礼》记称:“荐脯五膱。”郑玄注:“膱,脯如版然者,或谓之脡。”《十三经注疏(上)》第10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又如《仪礼.乡饮酒礼》记称:“荐脯五挺。”郑玄注:“挺犹膱也。”(同上第990页)这里引载的“膱”、“脡”与“挺”三字,均以原文为准。“膱”是“胑”的讹替字,“脡”是“挺”的讹替字。

    “膱”是“胑”的讹替字。如《康熙字典.肉部》:“胑,《说文》:‘体四胑也。’《玉篇》:‘体四胑手足也。’《淮南子.修务训》:‘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胑不动,思虑不用。…….’《集韵》:‘通作支。’《正韵》:‘同肢。’”又:“《集韵》:‘膱,脯脡也,长尺有二寸。’《仪礼.乡射礼》:‘膱长尺二寸。《注》:膱犹脡也。’”可见,在《康熙字典》里,“膱”与“胑”既不同字体,又不同字义。笔者指“膱”是“胑”的讹替字,所据即此。

     据《辞海.膱 条》记称:“膱 ,胑的繁体字。”又《辞海.胑条》记称:“胑[膱](1),同‘肢’。见《说文.肉部》。(2)脯脡,即干肉条。《仪礼.聘礼》:‘荐脯五胑。’郑玄注:‘胑,脯如版然者,或谓之脡,皆取直貌焉。’”这二则记载说明,在《辞海》里,“膱”通“胑”。然而,在《康熙字典》中,“膱”与“胑”,却是二个不同的字,也不同义。

    “脡”是“挺”的讹替字。如《说文解字.手部》记称:“挺,拔也。”而“脡”,《说文解字》不载。又如《仪礼.士虞礼》记称:“脯四脡。”注:“古文脡为挺。”(同上,第1174页)笔者以为,“古文脡为挺”句,是后人假托郑玄之名。因此,可知“脯脡”并不表示“干肉条”。再如《说文解字》训朐:“朐,脯挺也。”即说明“朐”是“脯挺”,“脯挺”也就是“胑脯”之属。所谓“朐”,意即脯挺的体状呈“屈中”形。又再如《礼记.曲礼》记称“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郑玄注:“屈中曰朐”(同上第1242页)。这说明脯挺的体状,存在着“屈中”的形貌。所谓“膱长尺二寸。”郑玄注:“膱犹脡也。”(《仪礼.乡射礼》同上,第1008页)所指即是肢脯呈“屈中”状的一般直径概数。

    “膱”与“脡”,《说文解字》所不载,说明二者均是后出字;从《康熙字典》一书援引中看到,最早收载“膱”与“脡”二字的字书,是宋朝《集韵》,由此推断,其出现时间当在魏晋至唐朝之间。《辞海》训“膱”是“胑”的繁体字,也许勉强说得过去;但“膱”是后出字,“胑”不是“膱”的“简化字”,这些关系并未交代清楚,是不妥的。而训“脯脡”为“干肉条”,由于缺乏文献依据,则显得不无附会穿凿。因为“脡”不仅“通“挺”,“挺”通“胑”;而且有“胑脯如版然者”的郑玄注存在,即“版”通“板”。可见“脯脡”当以近乎“平板状”为表面特征。

    综上所叙,“十挺脯”即是“十只肢脯”。 所以说,《论语》里的“束修”,当指“十只肢脯”,是毫无疑问的。从前面皇侃《论语义疏》中看到,“上则人君用玉,中则卿羔、大夫雁、士雉,下则庶人执鹜,工商执鸡。”“鹜”与“鸡”等才是“下等”的“薄礼”。 作为“十只肢脯”的礼物,当是一份中等的档次,是一笔高额学费。这就不是所谓“礼之薄者”所能形容的了。由此可见,后儒如皇侃、邢昺和朱熹等,有关“十挺脯”是“礼之最薄者”的论点,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是不成立的。其目的无非为了将孔子美化成所谓“平民”的教育家。

    在先秦时期,脯类繁多。据记载,有“牛修、鹿脯、田豕脯、麋脯”等等(《礼记.内则》)。其中还有“骨腊”与“无骨腊”等的区别。作为送礼的脯类,一般多经过加工炮制工序,如配上姜、肉桂等香料和酱料,锻制而成,以示上品和贵重。“束修”作为胑脯类礼物,究竟是采用了牛肢、狗肢、猪肢,或是其他动物如鹿肢等,姑且不论;但其必须经过加工炮制工序,增加贵重成分,恐怕不能例外。

    孔子是一位肉食者。《论语》里有关“三月不知肉味”的记载,即说明他经常吃肉。然而,孔子吃肉或脯,对其质量的要求极高,是一般平民所望尘莫及。如《论语.乡党》记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壹(加饣)而曷(加饣),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大意是说,食物的质量,要精益求精;鱼、肉等要切得细小才好;饭馊发臭了,鱼或肉腐败了,皆不食用;食物的颜色不好看,不食用;气味恶臭,不食用;烹饪中未熟透,不食用;不合时宜,不食用;切割不得法,不食用;配料不精或不当,不食用;市面上买来的酒和脯类,不食用。由此可见,孔子对食物质量的要求,是多么高级和严格。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还教学生实行,简直就是一副贵族心态。尢其是他拒绝食用从市面买来的脯类,这使得作为学费之用的那份“束修”,也即“十只肢脯”的价值,变得更加高昂而不轻易获得了。如此高级的脯类,贵族设有作坊,可以自制;但要让一般平民家庭自制,并不现实。既不能自制,又不能使用由市面购买的,那平民要想获得这份礼物,谈何容易?

    春秋之世,虽说一般平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较前可能有所改善。但由于战争频繁,农耕生产等遭到严重的削弱,使物质面临匮乏。如《国语.楚语》有所谓“庶人吃菜”的记载,《礼记.王制》有告诫为人君者,――要让“民无菜色”(“菜色”,指平民被饿得脸色青苍如疏菜)的记载,即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一般平民那极其差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虽说其时已“礼崩乐坏”,但礼制的历史遗存,尢其等级观念,仍然依稀存在于少数国家和一些人之中,并支配着一些人的实际生活,鲁国和孔子即是其中例子。如《礼记•王制》记称:“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同上,第1337页)大意是说,天子祭祀社稷,都用牛、羊、猪三种牲畜,通称“太牢”;诸侯祭祀,都用羊、猪二种牲,通称“少牢”。……诸侯没有祭事不得杀牛,大夫没有祭事不得杀羊,士没有祭事不得杀狗、猪,平民没有祭事则不得吃鱼、肉等美味之物。日常的食物不得超过祭祀时用的牲物。由此可见,平民在日常里所使用的食物,是不容易吃上肉类的。

    由此可见,“束修”是“十只肢脯”,是一笔高额的学费。在一般平民日常根本就没条件吃上肉类的时期里,“十只肢脯”是一个相当繁重的经济负担。由此可以推断,作为高额学费,“束修”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自备而奉行。而“束修”之外,还有一个“以上”的额外礼物,其种类和数量就更难以估量了。要是像有人另作解读那样,“束修”不是“十挺脯”,而是“束帛”和“修脯”的合称(见唐韩愈《论语笔解》),也即五匹帛加一定数量的修脯,那对平民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换句话说,十只肢脯的高额学费,决不是一般平民所能承担得起的,就更遑论加“以上”的礼物了。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不是所谓“平民”的教育家,而是贵族的教育家。

    也许有人会说,孔门不是拥有一些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吗?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伯牛、原宪和仲弓等。我以为,孔门号称“三千弟子”,才出了这么几个“穷人”子弟,那算是什么?

    2011.5.18

   【本文将收入陈捷夫《孔儒批判》一文的相关章节里】


    (猫眼首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00:03:05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00:03:37 | 只看该作者

╭︿︿︿╮
{/ o  o /}  
( (oo) )   
  ︶ ︶︶可是文革的积极分子,连语言都不脱文革的痕迹,佩服哈,预祝你顽固到底哈,现今蛮失落的哈,不容易呀,不容易!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00:04:05 | 只看该作者
春秋之世,虽说一般平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较前可能有所改善。但由于战争频繁,农耕生产等遭到严重的削弱,使物质面临匮乏。如《国语.楚语》有所谓“庶人吃菜”的记载,《
==========================
楼主所谓论证毫无意义。
比如这个,拿说楚国的事儿论天下庶人,却忘了当时的地域差别。
齐鲁之地春秋时是比其他地方富庶的。

另外孔子不是靠学费生活的。
子贡是当时的大户,一直供养孔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