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62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大陆留台学生的影响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1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台归派”的前世今生

  台湾媒体重视大陆留台学生的影响力。联合报的文章报导,由衷晓炜所写的《谈谈“台归派”的前世今生》,指出大陆留台学生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一个“台归派”,会对中国大陆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台湾媒体并将这影响力,和历史上其他的留学生加以比较。这是否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台海两岸都产生无形的巨大力量?

  ———————————————————

  台湾媒体报导:

  日前中兴大学萧校长在公开场合有感而发:从大陆来台的交换学生用功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学期选九门课”是很普遍的。他还认为台湾多元的教育环境会影响陆生,未来这些“台归派”如担任大陆领导职务,对促进两岸和平有极大助益。

  “台归派”这个新名词让我回想起另一则有关的新闻:2009年七月义守大学针对大陆的交换学生,蒐集了一百多份“留台”生活的心得报告,许多内容相当有趣。

  比如说,大陆学生们认为:台湾公共设施人性化、民众人文素质佳,“公民生活方式”是华人文化圈独有的。像是“搭电扶梯时要站在右侧”、“公共场所不可大声说话”等等,竟然是陆生自觉获益最多、也最震撼的地方。我们或许可以预见:透过这段台湾生活的经验,这批年轻人将能以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国家”的意义、社会的价值观等等。至于会因此发生什么样的“和平演变”或者化学变化,姑且拭目以待。

  不过陆生们的郁卒也不少,他们感到最最无奈与不解的,就是很多台湾人对于大陆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认为大陆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不知道这跟爱国影剧有没有关系,像是《寒流》电视剧……四、五年级的朋友应该都还记得那令人寒毛直立的片头曲:滔滔赤祸,滚滚寒流……昔日的锦绣天堂,而今魔影幢幢……)他们不止一次被问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像是“大陆也有捷运吗?”“有肯德基、麦当劳吗?”;还有“在大陆,蜡笔小新是不是叫作『一个五岁智障男孩的故事』?”“Top Gun是不是翻译成《好大一把枪》?”等等。

  这是活生生的人类社群典型互动模式:误解与交流。透过不断的“学习─排斥─模仿─反思─找回自我─融合新旧”,文化才能不断地日新又新。就像是西元七世纪的日本遣唐使,与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留学潮,不论是人来学我或是我去学人,都是人类文明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篇章。


  遣唐使

  为什么日本要大费周章地,由官方派出庞大使团向中国学习?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东亚文化圈巍然独一的领先者,在日本人的心中,“大唐国者,法式备订之珍国也”。

  这种负有学习任务的使团,早在唐朝以前就开始了。从西元600年起,日本向隋朝连续派出七次遣隋使。李唐代兴之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出使团,最后一次在西元838年,总共派遣了将近二十次的官方遣唐使。

  当时海上旅行的风险是很高的呢!遣唐使先在难波(大阪)登船,通过濑户内海,再从博多(福冈)出发,总要三十天以上。海上风涛峻险,加上平安时代日本的航海技术落后(船只的大小与稳定性有限,每船只能装载一百多人),除了一次全员平安之外,每次都有船只遇难!使团出发之前必定举行盛大仪式,船舷和桅杆上彩带飘扬,以禳灾祈福。天皇也会举行宴会,作歌送行。侍臣们一齐合唱天皇写的送行诗,其中一首如下,充分表现对于旅途平安的祝愿:“希望你们渡大海如平地,居船上如坐床,四船联翩,不日平安归航!”

  使团成员除了正使、副使等官员外,其他还有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翻译官,以及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工匠,同时还有赴唐学习的留学僧与留学生;每次总人数约在二百到五百人之间,但只有少数主要成员能够进入首都长安。

  这些留学生们后来都对日本的文化发展贡献良多。像是创立片假名的吉备真备,创立平假名的空海和尚等。其中某些留学生的文化造诣修养高深,使他们能够成功打入中国的文人圈子。像阿倍仲麻吕(汉名叫作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等文坛祭酒结下深厚友谊。阿倍归乡时,王维还特别赋诗赠言,写到:“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依依不舍的心情跃然纸上。后来阿倍的船队遇险,李白以为他已遭不测,痛悼之余写下了〈哭晁卿行〉的名句:“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一笑而过

  九世纪末遣唐使的停止,固然由于日本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和航行旅途艰险,同时也和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国势衰微有关。简而言之,在最初的崇拜心理消褪之后,日本人渐渐了解:自己的国家并非事事皆不如人,像是刀剑、摺扇、莳绘、螺钿等工艺品制作技术都超过中国。其中“倭刀”,连中国人都赞不绝口,像北宋名臣欧阳修就有〈日本刀歌〉:“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明朝的唐顺之也有“毛发凛冽生鸡皮,坐失炎蒸日方永”的句子,赞美日本刀剑锐利,寒光足以消暑。

  日本的最后一次官方使团发生在十九世纪。1862年,德川幕府买下一艘英国商船,满载日本货物来华贸易。日本人由书上读到的美好中国形象终于彻底破灭:他们详叙了列强的威势与中国的落后──上海市容肮脏、难民成群、政治腐败、盗贼盛行。甚至孔庙变成英军的军营,孔子像被随处乱丢,无人闻问。中国终于变成了可笑落后的象征。

  但二、三百年的文化输出,还是在日本知识分子的心中,投射出了巨大的尊卑阴影。隋唐之后,虽然历经五代南北宋的积弱不振,日本人潜意识里还是有崇华的心理。像有一篇〈上宋太宗谢表〉就写到:“空辞凤凰之窟,更还蝼蚁之封。”把中国比成天堂,日本则是虫穴。汉文化的洗礼也养成日本人的“华夷”心态──只跟汉人王朝往来。宋亡之后,同时代的文人记载:“日本……彼近知大宋失国,举国茹素。”颇有唇亡齿寒、物伤其类的味道。

  直到十六、十七世纪,在日本知识分子心目中,中国还是出圣人的国度。文人以能和东渡日本的中国文人交游为荣,得到这些人的书画则是殊荣,若自己有两下子,作首汉诗送给中国文人,又能得到其唱和诗作的,更是一辈子的殊荣。当时很多人还把能不能讲华语,视为有没有教养的象征。

  就有这么一则“一笑而过”的记载。大意是几个学生去鎌仓游学,向和尚问路:“行遇寺僧,问此地有圣地否?”结果这个上师耍冷,答非所问,“答云四面八方无非圣地”。于是有个叫东野的学生“愠甚,以华语嘲笑之,彼僧不解,更不作一言,一笑而过”。

  十九世纪的芬兰以能不能讲瑞典语,作为文化程度高下的分野;二十世纪的我们则以英文作为国际化的代号。现在中文热潮又席卷世界……想想民初学界主张全盘西化,甚至“汉字拉丁化”的说法──物换星移,昨非今是哟!


  受比施有福

  如果说遣唐使是“施”,那么清末民初的留学热潮就是“受”了。施不一定比受有福。

  最耐人寻味的例子就是美国退还“庚款”与留美的风潮。庚款的滥觞是1901年的〈辛丑合约〉,赔款总额为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合计高达近十亿两白银。

  这么大的赔偿金额是典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结果。话说谈判开始之时,美国代表接到国务卿海约翰的指示,直接指定:要求“合理的”索赔金额应为两千五百万美元,最后美国拿到的本息大约是这个数字的二倍。在谈判过程中,列强争相开高虚报,对中国肆意勒索。到了谈判完成,他们自己也免不了相互揶揄,表示所得金额远超过实际损失与开支,“赚到了”。

  大概从1905年开始,溢收庚款的情形就已经被美国媒体披露出来。驻美使臣梁诚写信给外务部时就提到:“美国赔款收回各节,经于迭次函陈在案。兹查此项赔款,除美国商民教士应领各款外,实溢美金二千二百万。”

  对于这笔退款的用途,美国国内,特别是宗教界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具有远见的伟大决策。1906年伊利诺大学校长艾德蒙?詹姆斯敦促老罗斯福总统:吸引中国留学生,造就一批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领袖;“如果美国在三十年前就成功地把中国学生的留学潮引向美国,并不断扩大这股潮流,那么我们今天就可以通过在知识上和精神上对中国领袖的支配,以最精巧和最令人满意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了……”

  另一个大力游说的是传教士明恩溥,呼吁用庚款专门开办和津贴在华学校与留美学生事宜。他预言说:“随着每年大批的中国学生从美国各大学毕业,美国将最终赢得一批既熟悉美国又与美国精神相一致的朋友和伙伴。没有任何其他方式能如此有效地把中国与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联系在一起。”

  于是,1907年美国正式向中国提出退还部分庚款,并在1909年成立“游美肆业馆”,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除了美国外,其实英国也曾退还部分赔款。1926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胡适还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顾问之一。这笔钱后来被用来赞助国府的水利事业与工业建设。

  “庚款”的影响非常深远,根据非正式统计,上世纪中叶,大陆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竟有半数以上皆为“庚款留学生”。在两岸的近代史中,鼎鼎有名的庚款学生如梅贻琦(第一届庚款留学生、清大第一届校长)、胡适(第三届考取清华学堂庚款留美官费生)、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台湾经济推手李国鼎,以及语言学家赵元任等。

  就这样,整整一代的亲美政经领导阶层被庚款浇灌茁长了起来。


  物换星移

  台湾也曾有过这样的机运。

  如果我是九○年代的台湾领袖,我会认清:那个,当时连厕所都扫不干净的地方,会是下一个世纪的巨人;而摊在台湾眼前的,是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

  我要把台湾变成比中国更懂中国的地方,就像现在日本人更懂《三国演义》,而埃及学的中心在巴黎一样;我要广收全中国的优秀学生,给他们奖学金与工作权,这样,整整一代中国的领导者都会沾染着台湾经验的丰采,台湾的同文同种优势、国际接轨经验,再加上中国市场的血肉滋养,会孕育出世界第一最大最成功的企业。

  我要遍设金融法务服务中心,因势利导台湾人的中小企业精神,深入中国每一个产业的每一个角落;我要广开海运空运航线,高雄港会从世界第三货柜港冲到第一,台海两岸会像濑户内海,帆樯如林,商旅辐辏……江山如此多娇,不敢横刀逐鹿,敢称风流人物?

  当中国的顶尖脑力与金融血液都浸淫在台湾的海洋里的时候,怎么还会有多少颗飞弹对准谁的问题?

  在这最关键的二十年里,我们,用八十万台币月薪供养的“王”,却反其道而行地锁国,一面梦呓着中国即将崩溃,一面拆拆死人的祠堂,乔乔百货公司的股权!

  闲云潭影,物换星移,天地悠悠,江水自流。时不利兮骓已逝,不甘心的朋友或许可以学学民国宁调元的“偶倚南窗一凝睇,水光山色俱凄凉”,再沏一杯茶,放段黑胶唱片,好好缅怀一下那段逝去的,我们曾经拥有很多筹码的美好时光。

  晚罗,睡吧:“笑他满朝朱紫贵,怎如我一枕黑甜乡……”(元.马致远.〈陈抟高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13:02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13:41 | 只看该作者
台湾---最熟悉的陌生人  (大陆到台北东吴大学交换学生2009.04)    (ZT)

来到台湾,我们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们为什么想来台湾交流?』如果是老师问我,我会说想来体验下台湾不一样的教育,如果是学生问我,我则会说,因为想来玩阿。

几乎所有的大陆学生都遇到过这个问题。有的回答说:『能去台湾的最大意义就是五月天、苏打绿、好音乐的发声现场。』有的说:『可以去诚品看书、去101看夜景、去士林夜市享受美食。』还有学新闻的同学说:『新闻专业的意义就是「尽可能的见多识广」,所以来台湾可以提高我的专业技能。』自2005年以来,大陆已经有近千名大学生赴台交流,对于为什么想来台湾有着不同的答案,然而相同的却是对于台湾的陌生与好奇。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从课本上知道日月潭、阿里山,却不知道更受台湾人欢迎的垦丁和太鲁阁。
我们知道台湾人用雅虎奇摩,却不知道台湾人也看土豆。
我们知道台湾人写繁体字,却不知道台湾人想偷懒时,有些字也会写简体字。
我们知道台湾遍布7-11,却不知道还有全家、OK等便利商店。
我们知道台湾和大陆政治上的争端,却不知道有台湾人也在为大陆新娘的平等权而亢议。

台湾对于我们是熟悉的。街上到处可以尝到台湾的奶茶、豆花;电视上天天可以看到台剧;
各种媒体上也有众多关于两岸关系的报导和评论。然而我们对台湾却又终究是陌生的,我们从未涉足过这块土地,从没接触过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仅仅从媒体上获得的信息也不足以让我们了解全景的台湾。
我们保持着对陌生人应该有的谨慎态度,一路辗转,终于抵达台湾,一到台湾,却被台湾人的温馨和热情而融化了。
一出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就有司机来接我们,一路上跟我们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还有助教一路带我们购买生活用品:到了学校,又有系上秘书辅导选课,主任招待吃饭。在东吴受到的礼遇让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大陆学生受宠若惊,以致之前的种种担心都化为乌有。

半个世纪的隔阂可能会造成一些误解,不过,我们都说汉语,都背唐诗,都庆祝春节,元宵也都要吃汤圆……共同的文化背景让我们并不难理解对方的行为举措和价值观念,其实,只要有交流,误会和代沟都是可以弥补的。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13:57 | 只看该作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