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真的没拥有过那么多的调查记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10 19:3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一个自媒体人的野心:重新定义新闻》一文中,我说自己虽然曾在媒体从业十六七年,但从来不敢自称调查记者,有读者留言说我这是自谦的话。
呵呵,这可真不是谦虚,在我看来,自己距离真正的调查记者差得很远,调查记者从来都是媒体行业里的极少数。
中国到底有多少调查记者,复旦大学的教授张志安过去曾经每几年都会发布一个他自己“调查”所得的数据。比如,2017年他统计说,中国当时还幸存调查记者175人。
我当时就不太认可他的数据和观点,原因很简单:这175人中如果有5个真正的调查记者,那当时的舆论局面就不会是当年我们所见到的那样了。试想,一个调查记者哪怕一年只写一篇深度调查稿,那一年里我们就至少可以看到175篇轰动全国的调查新闻。如果他们一个人一年写两篇,那我们一年360多天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重磅的报道。可是,现实中我们没有看到那么多真正的调查报道。别说每天一篇了,一个月都没有能保障有一篇。
哈哈,难道我们的调查记者都只有这个头衔而不生产调查报道?所以,当时中国的调查记者真的已经不足5个,自然也不包含当时还没离开媒体的我。
我们真的没有拥有过那么多的调查记者,很不幸,但这是事实。
纵观近些年媒体的表现,只能说偶尔有媒体有记者写出了口碑不错的报道,这些报道中有一些本身的质量和涉及的社会议题的深度都非常有限。普通读者可以因为某一个媒体或某一个记者写了一个很切合现实情绪的报道就认为他是一个专业的调查记者,但作为职业的媒体从业者和专业的学界研究者,恐怕不能这么简单分类和定性。
事实上,我们生存在一个盛产新闻的时代,是很容易出优秀的调查记者的。可惜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太多这类记者,不少有潜质的人早早就离开了这个行业。
十年前,还在媒体工作时曾写下《人在江湖,冷暖自知》一文,文内说道最近几年离开新闻业的人里,不少当初也都心有情怀、文字漂亮、品行高洁、性格温婉,在媒体江湖里也都有过骄人的战绩。如今,他们不在江湖,江湖却还有他们的传说。
即便是我提到的这些人,他们有写作天赋,经过专业的新闻职业训练,还有大量的新闻实践积累,但因为各种原因过早离开了媒体,没有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记者,这是媒体界的损失,也是当代社会的遗憾。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调查记者,需要有足够多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有独立的社会认知能力,有良好的写作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做新闻时既专业又职业。正是因为心里有这些个人的判断标准,所以八年前我才不同意张志安教授对于调查记者数量的总结,也不敢自称调查记者。
调查记者是大环境造就的吗?在我看来,大环境当然很重要,大环境孕育了很多事情,但不管哪个行业,个体的努力也很重要,尤其是媒体行业。
这两年,偶尔遇到一些还在媒体工作的人发牢骚说,是时代造就了上个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前10年那一批优秀的记者,如今环境不同了,很难再出大记者、好记者。
这话,有一定道理,没有当年大环境的包容,确实不会出现所谓的中国纸媒的黄金时代,但完全忽略了记者个人的努力和付出,也不客观。回头看,中国纸媒的黄金年代写出佳作的记者也非常有限,而当时媒体的从业人员多达百万,绝大多数碌碌无为。
比如我,大学毕业即进媒体从业,也赶上了纸媒黄金年代的尾巴,同辈的媒体人中有一些写出了堪称经典的精彩报道,我却没有写出什么经典,可我和他们当时所处的大环境差不多,我们供职的媒体当年对新闻的职业追求也差不多,结果人家写出了经典而我从业十多年乏善可陈。
这就是相同环境下的个体差异,而这个差异就是大环境下个人天赋不同、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
完全把好记者的出现归功为时代和大环境,或者完全把不能出好记者归咎于时代和大环境,都是不客观的。事实上,即便是现在也还有一些初心未改的媒体人在坚持尽个人最大的努力,这类人虽然屈指可数,但我相信真的还有,而且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是谁,此处就不点名了,免得给他们带去困扰。
行走江湖,偶尔还会听一些人对现在的媒体业态做出一些不太准确的评价,比如针对现在偶尔零星出现的好报道,有些人认为不是那些偶尔写出好报道的记者牛,而是他们所在的平台牛,是平台有担当敢冒风险。
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无能者自我安慰的鬼话,道理也很简单:平台都有担当的年代,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写出了好报道,写出好报道的记者只是极少数。多数平台没有担当的年代,仍有少数平台在坚持,虽然有些平台整体上根本谈不上有担当,但偶尔也能出几个好报道,而多数媒体从业者一辈子都与这些偶尔无关,这就不完全是平台的问题了,而是个体是否努力、是否有天赋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为什么平台都有担当的时候,我没有写出经典?为什么平台多数没有担当的时候,还有人能写出一片叫好的报道,而这报道不是我写的,也不是我所在的平台刊登发表的呢?
一个理智清醒的人,当然不能忽视社会的进步与大环境的关系,但也必然不会完全忽视个体的努力。在多数媒体平台没有担当的时候,某几个媒体平台还有担当,极可能与这几个平台里还有很多有职业追求的新闻业务把关人、记者、编辑甚至校对有关。
大环境不会突然自己变好,大环境的改变有赖于大环境里个体的觉醒和发力,人人努力,人人不轻易屈服,人人都奋力往前走,才有最终的进步,而环境越是恶劣,越能显出个体坚持与努力的可贵。
褚朝新
2025年2月10日
来源:衣者朝新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gMfbtZ0NK2P2xrhxIoXNQ
编辑:刘诗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